肝豆核变性是一种容易引起肝硬化和脑变性的染色体遗传疾病。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如果疾病延迟,它将致残或死亡。该病的病理原因是血清中大量游离沉积在肝脏中,导致肝硬化。当肝细胞溶酶体无法容纳时,铜通过血液传播并沉积到各个器官。

肝豆状核变性疾病是什么回事

      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由Wilson第一次描述是在1912年,所以也叫Wilson病(Wilson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以铜代谢障碍引起的肝硬化和基底节损伤为特征,对肝豆核变性发病机制的认识已深入分子水平。WD全球发病率为1/30 000~1/100 000,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本病在中国较多见。WD男性比女性多一点,如果治疗不当,就会致残甚至死亡。WD它也是目前为止为数不多的可治性神经遗传疾病之一,关键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肝豆核变性已成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绝大多数仅限于同胞一代或代际遗传,罕见的连续两代。致病基因ATP7B位于染色体中13q14.3,由1411个氨基酸组成的铜转运编码P型ATP酶。ATP7B由基因突变引起ATP酶功能减弱或消失,导致血清铜蓝蛋白(ceruloplasmin,CP)合成减少和胆道铜排出障碍,体内积聚的铜离子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部位,导致肝硬化、锥体外部症状、精神症状、肾损伤和角膜色素环(Kayser- Fleischerring,K.F环)等。ATP7B基因变异位点很多,人类基因组在数据库中记录了300多个位点。基因突变位点具有种族特异性,因此基因检测位点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WD患者的ATP7B基因有三个突变热点,即R778L,P992L和T935M,占所有突变60%左右。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了去除。ATP7B其他基因,如COMMD1,XIAP,Atox1等也与疾病有关。

       肝豆核变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正常人每天从肠道摄入少量铜,铜首先与血液中的白蛋白质疏松症结合,在肝细胞中与铜和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具有氧化酶活性的铜蓝蛋白。90%铜与铜蓝蛋白结合,铜作为辅助基,参与各种重要生物酶的合成。铜在各种器官中形成各种特殊的铜-蛋白质组合,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液和汗液排出。

       在疾病状态下,血清中大量游离铜沉积在肝脏中,导致小叶肝硬化。当肝细胞溶酶体不能容纳时,铜通过血液分布并沉积到各个器官。基底节的神经元及其正常酶的转移对无机铜的毒性特别敏感,大脑皮层和小脑齿检查铜的沉积也有症状。铜对肾脏近端小管的损害会导致氨基酸、蛋白质、钙和磷酸盐的流失。铜沉积在角膜弹性层中K-F环。与此同时,肝硬化可产生门静脉高压的一系列变化。

肝豆状核变性疾病是什么回事

       肝豆核变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和病理变化主要涉及肝、脑、肾角膜等。肝表面和切片可以看到不同大小的结节或假叶,并逐渐发展为肝硬化。由于铜的沉积,肝小叶呈棕黄色。壳核是大脑损伤最明显的。苍白球、尾核、大脑皮层和小脑齿核也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软化、萎缩、色素沉着甚至腔洞形成。光镜下可见神经元丢失和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角膜边缘后弹性层和内皮细胞浆中有棕黄色小铜颗粒沉积。

       肝豆核变性疾病的主要危害是改变肝、脑、肾角膜。由于铜的沉淀,肝脏呈棕黄色,会看到小颗粒物质的存在。通过对疾病原因和病理的理解,我们可以掌握疾病的情况,对治疗有一个大致的掌握。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肝豆状核变性症状

肝豆状核变性治疗

肝豆状核变性病因 肝豆状核变性饮食
肝豆状核变性医院 肝豆状核变性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