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1.这种疾病在中老年人中很常见,男性较多,多患高血压。通常在白天的活动中急性发病,孤立性神经功能缺损往往使临床表现明显,也可在几小时到几天内逐渐发病,约为20%的病例表现TIA样起病。
2.临床表现多样,临床综合征20多种,症状轻、体征单一、预后好;无头痛、颅内压升高、意识障碍等。因为它可以完全或接近完全恢复,所以识别腔隙性卒中综合征非常重要。
主要有四种经典的腔隙综合征:
(1)纯运动性轻偏瘫(pure motor hemiparesis,PMH):常见的,通常是对侧内囊的后肢或脑桥病变。表现为面部和上下肢一般相同程度的轻度偏瘫,不伴有感觉、视觉和皮肤功能缺乏,如失语症、脑干病变无眩晕、耳鸣、眼震、复视和小脑共济障碍,主要在2周内开始恢复。PMH也可由颈内动脉或脑中动脉闭塞、硬膜下血肿或脑占位性病变引起。
PMH有7种罕见的变异:
①合并运动性失语:豆纹动脉闭塞是由内囊膝关节、后肢及相邻放射性冠白质病变引起的。CT临床误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
②PMH不伴面瘫:椎动脉或深穿支闭塞导致一侧延髓锥体微梗死,可有轻度眩晕、舌麻木、舌肌无力等指示定位。
③结合水平凝视麻痹:病理证明脑桥下侧中线动脉闭塞,脑桥旁中网结构累及,导致短暂半综合征。
④合并动眼神经交叉瘫:脑脚中部病变累及动眼神经传出纤维。
⑤合并展神经交叉瘫:脑桥下侧中线区病灶累及展神经传出纤维。
⑥伴精神错乱急性发作,注意力、记忆力障碍,病理证实为内囊前肢及后肢前部病灶,破坏丘脑至额叶联系纤维。
⑦闭锁综合征:四肢瘫痪,不能说话,眼睛垂直运动保留,是双侧内囊或脑桥损伤引起的皮质脊髓束PMH。
(2)纯感觉性中风(pure sensory stroke,PSS):更常见的特点是缺乏部分身体感觉,可伴有异常感觉,如麻木、灼烧或沉重、刺痛、僵硬等;是由对侧丘脑腹后核、内囊后肢、放射冠后部和延髓背外侧病变引起的。类似的表现可能发生在脑后动脉闭塞和丘脑或中脑小出血。
(3)共济失调性轻偏瘫(ataxic-hemiparesis,AH):病变对侧PMH伴有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下肢重(脚踝明显),上肢轻,面部最轻;指鼻子和膝盖胫骨的阳性试验。通常由对侧脑桥基底部1/3与下2/3的交界处、内囊后肢和偏上部(影响颞、枕桥束、锥体束)、放射冠和半卵圆中心(影响皮质脑桥束和部分锥体束)病变引起。
(4)构音障碍-笨拙综合征(dysarthric-clumsy hand syndrome,DCHS):突然发病,症状迅速达到高峰,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精细动作笨拙。写作容易发现,指鼻试验不准确,轻度平衡障碍。该病变位于脑桥基底部的1/3和下2/3交界处,为基底动脉旁的中线支闭塞;内囊膝关节病变也可视为AH变异型。
(5)其他综合征,如运动性中风的感觉(sensorimotor stroke,SMS),由于偏身感觉障碍,然后出现轻度偏瘫,丘脑腹后核及相邻内囊后肢病变,是丘脑膝状体动脉分支或脉络膜后动脉丘脑支闭塞。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延髓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尿便失禁等多发性腔隙性梗死。
3.根据腔隙性脑梗死是否有神经系统体征,可概括为三类
(1)有局灶神经系统定位体征:能够明确分类的腔隙性脑梗死,其出现率约占腔隙性脑梗死的75%。
(2)有神经系统症状,但无局灶体征,腔隙性脑梗死不能分类分类,约占腔隙性脑梗死9%。
(3)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约占腔隙性脑梗死16%。
以下几点可作为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参考:
1.中年后有高血压或高血压TIA慢性、亚急性或急性病史,症状轻微。
2.临床症状 符合上述腔隙征的临床表现,多为无意识障碍。
3.脑CT扫描及MRI检查 证实与临床相一致的腔隙病灶,符合腔隙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点。
4.预后良好,短期内有可能完全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