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因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是怎么引起的    

       本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4C果糖检查患者肝果糖-1-磷酸醛缩酶被发现是正常的0~12%,显著降低。

   

       二、发病机制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是怎么引起的    

       果糖广泛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蔬菜中,含量最高的可达干重40%,它通常被用作食物中的添加剂,因此人体从日常饮食中摄入大量果糖。果糖进入人体后,大部分在肝脏中代谢,只有少量由肾小管和小肠代谢。果糖作为人体摄入的另一种单糖,其代谢过程是:首先,在肝、肾、肠粘膜果糖激酶的催化下,转化为1-磷酸果糖;中-1-磷酸醛缩酶分解成磷酸二羟酮和甘油醛;后者通过甘油醛激酶磷酸化转化为磷酸甘油醛,然后通过果糖-1,6-磷酸甘油醛与磷酸二羟丙酮的催化合成1.6-二磷酸果糖-1,6-水解成果糖的双磷酸酶-6-进一步转化为磷酸和磷酸6-磷酸葡萄糖最终转化为葡萄糖或糖原。此外,磷酸二羟丙酮也可以发酵-氧化途径转化为乙酞CoA,从而合成脂肪。在上述酶的作用下,果糖最终约有50%转化为葡萄糖,其余产生糖原、丙酮酸、三酸甘油酯和脂肪。果糖激酶、果糖-1-磷酸醛缩酶及果糖1.6-二磷酸酶先天缺陷。

   

       遗传性果糖不耐症是由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缺陷引起的。已知酶的分子量为16万,由四个亚单位组成;根据其催化活性、免疫特性和不同组织的分布A、B、C三型同工酶。在肝脏、肾脏和小肠中B以型果糖二磷酸醛缩酶为主,其编码基因位于9q13~q32,长约14500bp。欧洲数据显示:A149p、174D和N334k三点突变是果糖不耐症的主要原因。本病儿童肝脏中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的活性从完全缺乏到只有正常人12%左右不等,由于该酶缺乏,果糖代谢的两个主要脏器肝和肾中都有果糖-1-磷酸积累,除了损害细胞外,积累1-磷酸果糖不仅能使果糖-1,6-二磷酸酶的活性受到抑制,阻碍糖原异生作用从甘油和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导致低血糖。此外,过多1-磷酸果糖还抑制磷酸化酶的作用,阻碍糖原转化为葡萄糖,这是低血糖的另一个原因。由于大量无机磷(Pi)同时被围入,降低血磷和ATP再生减少。1-磷酸果糖的积累ATP供应不足也阻碍了糖原的释放1-磷酸葡萄糖,如果继续用含蔗糖或果糖的食物喂养,会对儿童肝细胞造成损害。持续的果糖饮食会导致肝细胞坏死、脂肪浸润、胆小管增生和纤维化,甚至肝硬化。其机制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因为1-磷酸果糖的细胞毒性作用或缺乏ATP有关。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状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治疗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病因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饮食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医院 小儿遗传性果糖不耐受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