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呈圆形、椭圆形或短杆状,大小为(0.3~0.6)μm×(0.5~1.5)μm,革兰染色为阴性,吉姆萨染色为紫红色,是寄生在特殊细胞中的微生物。在涂片染色镜检查中,在细胞质中,特别是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质中,通常可以看到皮疹伤寒立克次体在细胞核的一侧。皮疹伤寒立克次体以两种分裂的方式繁殖,繁殖一代大约需要8个时间h。在各种实验动物中,小鼠最易感,比腹腔接种后7多~9天发病,第10~15天死亡。小鼠发病或死亡时,可在腹水、肠系膜、腹膜、肝脏、脾脏、肾脏等组织器官的涂片或印片中发现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其中,腹膜和肠系膜印片的检出率较高。此外,斑疹伤寒病原体也可以通过鸡胚卵黄囊接种后的孵化来分离。斑疹伤寒立克次体也可寄生于原鼠肾细胞、原鸡胚细胞等多种培养细胞,Hela细胞等。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是对人有致病性的立克次体中抵抗力最弱的一种,有自然失活、裂解的倾向,常温下不易保存。它对各种消毒方法都很敏感,比如0.5%;苯酚溶液或加热至56℃,10min即死亡。于37℃,放置2h之后,感染细胞的能力明显下降。感染鸡胚4℃能保存活力17天,-20℃可保存6周。在感染的细胞悬液中,液氮可保存1年以上。
寄生于细胞的皮疹伤寒立克次体对氯霉素、四环素和红霉素非常敏感,但对青霉素、头孢菌素和氨基糖苷有抵抗力。皮疹伤寒立克次体和变形杆菌OXK该植物具有交叉免疫原性,因此患者的血清可用于临床稀释OXK有助于诊断斑疹和伤寒。
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易发生遗传基因突变,因此株间抗原性和致病性的差异较为常见。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感染后,人体可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不同血清型也具有一定的交叉免疫作用。根据不同的抗原性,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可分为12种血清型,即Karp,Gilliam,Kato,TA678,TA686,TA716,TA763,THl817,Shimokoshi、Kawasaki、Kuroki和Broyong由于斑疹伤寒立克次体容易发生基因突变,新的血清型相继发现。由于不同血清型、不同株间的抗原性和致病性差异较大,病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也可能有较大差异。现有数据显示,中国大陆是Gilliam血清型为主,约占50%,其余为Kato和未定型。台湾省以Karp主,其次是TA716、TA763和未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