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休克是由生活中的许多原因引起的,那么损伤性休克的致病机制是什么呢?治疗休克的专家表示,一系列创伤性病变可能严重导致休克症状,那么损伤性休克的致病机制是什么呢?本文的专家将详细介绍它。
创伤会导致一系列的病理和生理变化。其基本变化是体液分布不均匀。周围血管可扩张,心脏排出功能正常,甚至补偿增加,组织灌注压力不足。
创伤性休克可伴有因失血和失血而引起的低容量休克。它包括化学介质、损伤因子、氧自由基、有毒物质的作用以及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增强了微血管的渗透性,导致渗出。它是由血管损伤渗出引起的低容量休克,因此应属于血管源性休克。虽然它是一种低容量休克,但它不同于由失血引起的低容量休克。创伤性休克伴有大量体液流失,大量体液在血管外间隙被隔离,更能激活炎症介质,并发展为急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
微循环障碍(缺血、充血、播散性血管凝血)导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缺氧引起的重要生命器官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各种休克的共同规律。休克期间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微循环缺血、微循环充血和微循环凝血(详见失血性休克)。
从微循环充血期到微循环凝血期是休克恶化的表现。其特点是:在微循环充血的基础上,纤维蛋白血栓形成(特别是毛细血管静脉端、微静脉、小静脉),常有局灶性或弥漫性出血;组织细胞因严重缺氧而变性坏死。
传播性血管内凝血与休克密切相关,那么休克如何引起传播性血管内凝血呢?
1.压力反应增加了血液凝固性。休克(如创伤、烧伤、出血等)和休克本身是一种强烈的刺激,可引起压力反应、交感神经兴奋和垂体-加强肾上腺皮质活动,增加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强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能力,为凝血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2.凝血因子的释放和激活。一些休克原因(如创伤、烧伤等)本身可以释放和激活凝血因子。例如,受损组织可以释放大量的组织凝血活素,启动外源性凝血过程;大面积烧伤破坏大量的红细胞、磷脂和红细胞膜ADP,促进凝血过程。
3.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局部组胺、激肽、乳酸等。一方面,这些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和充血,渗透性增加,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红细胞粘度增加,有利于血栓形成;另一方面,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元,激活凝血因子Ⅻ并使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4.缺氧降低了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不能及时清除凝血酶元酶、凝血酶和纤维蛋白。因此,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传播性血管凝血。
以上内容是专家向我们介绍的损伤性休克的致病机制,并要求患者注意他们的外部创伤护理。在一系列创伤病变发生后,可能会严重导致休克症状,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损伤性休克的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