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疾病往往是突然的,典型的病例是发烧、疲劳、虚弱、少数疾病缓慢、肌肉和关节疼痛等前驱症状,其他症状在未来迅速出现。还有胸膜炎、雷诺现象、女性阴道出血作为最初的主诉。

       1.典型的临床表现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以皮肤粘膜为主,表现为淤斑、淤斑或紫癜、鼻出血、视网膜出血、生殖泌尿道和胃肠道出血。严重者颅内出血程度因血小板减少而异。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黄疸、20%肝脾肿大,少数情况下有Raynaud现象。

       (3)神经精神症状: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首先见于神经系统,其严重程度往往决定本病的预后。Silverstein168例中有151例神经系统症状(占90%),其特点是症状变化不定,初期为一过性,50%可改善,可反复发作。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30%有头痛和(或)失语症、说话不清、头晕、惊厥、痉挛、感觉异常、视力障碍、知觉障碍、定向障碍、精神障碍、妄想、嗜睡、昏迷、脑神经麻痹。45%轻度瘫痪,有时偏瘫,可在几小时内恢复。神经系统的多变性是该疾病的特征之一。这些表现与脑循环障碍有关。

       (4)肾损伤:多为肾损伤,但程度较轻,有轻度血尿、蛋白尿、管型尿,50%患者有轻度氮潴留,少数患者因肾皮质缺血坏死而出现尿、尿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肉眼血尿并不常见。急性肾功能衰竭最终发生在严重的。

       (5)发热:90%上述患者有发热,可在不同病期发热,多为中等程度。原因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继发感染,但血液培养结果为阴性;②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障碍;③组织坏死;④释放溶血产物;⑤巨噬细胞和粒细胞受损,并释放内源性热原。

       (6)其他:心肌多灶性出血性坏死,心肌微血栓形成,可并发心力衰竭或猝死,心电图复极异常或各种心律失常,尸体解决为急性心肌梗死。还有报道称,肺功能不全是由肺小血管受累引起的。肝脾肿大,腹痛症状,原因是胰腺小动脉血栓形成闭塞,胰腺炎伴胰腺栓塞,血清淀粉酶可增加。胃肠道疾病是由胃肠壁血管阻塞引起的。少数患者有轻度淋巴结肿大、各种类型的皮疹、恶性高血压、皮肤和皮下组织广泛坏死、动脉周围炎和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2.分型

       (1)急性型:多见进展迅速,呈爆发性,症状7~14天。75%患者在发病后3个月内死亡。常见的死因是出血、脑血管事故或心肺肾衰竭。

       ①慢性型:少见,缓解和恶化相继发生,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②反复发作:由于治疗进展,可反复发作1~5次,平均存活9个月~12年,中间存活期5.1年。

       ③先天型:同卵双胎发生:同卵双胎TTP。

       (2)继发型:妊娠并发TTP,大部分发生在子痫、先兆子痫或先兆子痫前,也可发生在生产后第一周。发病机制可能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增加有关。一组151例文献报告TTP,同时存在23例SLE。还有一份报告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最终发生TTP,免疫性全血细胞减少同时发生TTP,也有ITP间隔4个月后发生TTP。肿瘤可引起TTP,如淋巴瘤,2~6个月后可发生TTP。

       诊断

       1.根据 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与疗效标准》,诊断标准和诊断标准如下。主要诊断依据:

       (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①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中重度贫血。

       ②微血管病性溶血。

       A.黄疸、深色尿、尿胆红素阴性。偶有高血红蛋白血症、高血红蛋白尿症和含铁血黄素尿症。

       B.红细胞在血片中破碎>2%,偶见有核红细胞。

       C.网织红细胞计数升高。

       D.骨髓红系高度增生,粒/红比下降。

       E.以间接胆红素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

       F.结合珠蛋白的血浆(haptoglobin)、结合蛋白质的血红素(hemopexin)乳酸脱氢酶升高。

       (2)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

       ①血小板计数常显著降低,血片中可见巨大血小板。

       ②皮肤和(或)其他部位出血。

       ③巨核细胞在骨髓中的数量正常或增加,可伴有成熟障碍。

       ④缩短血小板寿命。

       (3)神经精神异常:可出现头痛、性格变化、精神障碍、精神异常、语言、感觉和运动障碍、抽搐、僵硬、阳性病理反射等,常具有暂时性、重复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特征。

       上述三项同时存在,称为三联征。

       (4)肾损伤:实验室检查异常,如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血尿素氮、肌酐升高等,严重者可见肾病综合征或肾衰竭。

       (5)发热:多为低、中度。

       2. 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作为辅助诊断的诊断TTP辅助条件。材料包括皮肤、牙龈、骨髓、淋巴结、肌肉、肾脏、脾脏、肺等。异常表现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均匀性“透明样”血小板血栓,PAS阳性染色。此外,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内皮下“透明样”小动脉周围的物质沉积和纤维化。局部栓塞可能有坏死,但没有炎症细胞浸润或炎症反应。分类如下。

       (1)根据病程分类:

       ①急性:发病快,治愈后至少6个月内不复发。

       ②慢性:不能彻底治愈,病程长期迁延。

       ③复发:治愈后6个月内复发。一个月内复发为近期复发,一个月后复发为晚期复发。

       慢性和复发性病例约占病例总数7.5%。

       (2)根据病因分类:

       ①特发性:无特殊病因可寻,多数病例属于此类。

       ②继发性:有妊娠、感染、癌症、药物等特定原因。

       3.诊断评析

       典型的TTP有五联征:但许多学者认为,只要有三联征: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神经精神异常TTP,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鉴于该病的预后危险,如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它被排除在外DIC血栓性微血管疾病后,应尽快考虑并开始治疗。

       (2)TTP缺乏特异性实验诊断指标:只有综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除其他血栓性微血管疾病外,才能进行诊断。在临床表现中,神经精神异常是最有意义的诊断,但其表现是多样的,可以是短暂的,需要仔细理解。在病程中,神经精神异常可以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表现都是不同的,需要注意。在各种实验方法中,临床医生往往忽视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形态检查。但该方法简单易行,畸形和破碎红细胞数量的增加是微血管溶血的有利证据,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相比之下,组织病理检查发现毛细血管中存在“透明样”虽然血小板血栓形成具有较大的诊断意义,但该方法耗时、创伤,可能无阳性结果,临床难以广泛应用。近年来的研究发现,TTP发病可能与vWF裂解酶(vwF-CP)与缺乏有关。vWF-CP其作用是降解vWF当酶缺乏时,大分子多聚体在血浆中vWF大分子多聚体增多,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形成微透明血栓。如能测定vWF-CP活动对困难有帮助TTP并可用于监测疾病复发。

       (3)诊断TTP时间:要注意发现感染、药物、免疫功能异常等各种诱发因素。随着各种新药的不断出现,药物诱发TTP报道逐渐增多,理论上可以用来治疗TTP噻氯匹定等药物(ticlopidine),也被证实可以诱发TTP,要格外警惕。

       (4)以前曾想过TTP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它们有相同的病因、病理表现和临床特征,但临床表现不同,后者相对较轻,尿毒症更突出,一般没有发烧和神经精神异常。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两种疾病应该被视为同一种疾病,统称为TTP-HUS。最近又有学者发现了vWF-CP缺乏在TTP病人中比较常见,但在HUS病人比较少见,因此提出两者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差异,并认为可以根据这一点进行鉴别。这一观点尚未得到认可。

       (5)国内文献有时会出现“DIC合并TTP”称法:实在不合适。DIC可出现TTP几乎所有的临床表现都包括在内TTP实验室异常,许多诱发因素相同,但病理过程不同,微血栓形成存在质的差异,一般不存在两者并存的问题。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饮食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医院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