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一)发病原因
TTP原因尚未完全澄清。大多数患者没有诱因,这被称为原发性。少数患者可有遗传、免疫异常、感染、妊娠或药物史等背景,如药物过敏(青霉素、磺胺、碘、苯妥英钠、氯喹、阿司匹林、非那西丁、普鲁卡因胺、口服避孕药等);中毒(CO、染料、油漆、蜂咬等。);感染(细菌、立克次体、呼吸道和肠道病毒、流感、单纯疱疹、Coxakie B、支原体肺炎属等);免疫性疾病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脊柱炎、SLE、多动脉炎、舍格伦综合征);妊娠后期、肿瘤化疗(丝裂霉素多见)、环孢素A,服用雌激素和孕酮,接种疫苗等。近年来报道HIV感染相关的TTP,伴有严重贫血和血小板减少,以及轻度肾功能不全。
(二)发病机制
关于TTP发病机制尚未确定。过去,一些人认为它可能是由内皮细胞损伤引起的,促进血小板在血管中的聚集,形成血栓形成。近年来,这一主张的支持者逐渐减少。目前,流行的理论是血小板聚集能力强,形成血小板栓子,粘附在血管内皮上,导致继发性变化。可能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
1.小血管病变 在有明显病变的毛细血管中,可以在电镜下看到内皮血栓形成前的病理变化。由于微循环中的病变,可导致微血管病性红细胞溶解,加重局部血栓形成。如果病变广泛,血小板会减少。文献报告TTP可伴有发盘形或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柱炎、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等。这些疾病有一定程度的血管炎病变。
有人发现TTP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层缺乏纤溶酶原活化素,阻碍局部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导致小血管血栓形成。研究证实,局部血小板激活可能存在TTP在发病机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TFP病人恶化期的血浆会聚集正常人的血小板,但在37℃与正常血浆混合后,血小板聚集活性可逐渐降低,因此认为血小板活化因子可能存在于患者血浆中(PAF),也可能缺乏抑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I)并致病。据报道,血小板的明显聚集需要聚合物vWF在血小板表面结构中结合多聚物GPⅠb,然后结合血浆蛋白(可能是纤维蛋白原、血栓调节蛋白或纤维连接蛋白)GPⅡb-Ⅲa上去复合物。
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TTP其中一个致病因素。血栓调理素(TM)是血管内皮细胞胎盘合胞体滋养层和血小板的高亲和力凝血酶受体。Takahashi等13例急性测定TTP患者的TM,结果发现,8例患者TM浓度增加;合并SLE者TM浓度高于无SLE者。TM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素的浓度(t-PA)和VWF:Ag明显相关,但与血小板数无关。TTP病人无论病情是否缓解,TM浓度没有明显差异。TTP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但程度不同,TM浓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2.弥散性血管凝血(DIC) 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微循环中血栓形成。有些人认为这种疾病的本质是DIC。Takahashi等10例急性检测TTP病人的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和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病人的TAT和PAP值均高于正常比较,但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5例患者缓解后,其PAP和TAT均值明显下降,但其它止凝指标无异常。作者认为,TTP患者确实有凝血酶和纤溶酶的增加,大多数患者没有消耗性凝血。3.前列环素(PGI2) 合成减少或缺乏血浆预防措施PGI2降解因子60%的TTP如果使用全血或血浆,患者可以得到缓解5%白蛋白治疗使病情恶化。经研究,病人PGI2产生正常,但降解速度加快,表明正常血浆可以预防PGI2不存在于白蛋白中的快速降解因子。这种因子的半衰期为2周,可以延长PGI2缺乏生物活性生物活性PGI2减少,伴发微血管血栓形成。Hensby等(1979)报道TTP患者血浆中6酮-PGF1a减少,进一步证实这一理论。
有人认为这种疾病是血管内皮缺乏促进作用PGI2双嘧达莫(潘生丁)是一种致病物质,可以促进其形成并起到治疗作用。还有一些关于从凝固的血小板中释放出来的报告β-TG可进一步阻止PGI2合成。
4.免疫学说 有人认为这种疾病中看到的血管病变是由免疫损伤引起的。3H用胸氨酸标记内皮细胞,用胸氨酸标记内皮细胞TTP血浆孵化可杀死内皮细胞42%,对照组仅8.6%。此外用TTP血清中的IgG内皮细胞的杀死率可以达到70%,而对照组仅16.8%。
Burns将3例TTP患者血清或净化IgG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内皮细胞表面有脐静脉内皮细胞IgG抗体结合。细胞毒试验和电镜证实,这种特异性抗体会导致内皮细胞进行性溶解,损伤血管内皮细胞PGI2纤溶酶原激活物形成低,最终导致微血栓形成。
有报道指出,TTP血小板表面相关免疫球蛋白(PAIgG)增加,治疗改善时减少。血小板附着在表面IgG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容易损伤,导致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减少。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它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作用,但继发性TTP(如SLE、细菌性心内膜炎)中补体常减少,可能与症状的发展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