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新生儿中,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尤其是女性往往大于男性,这与胚胎发育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以下文章是儿童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病机制。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理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case)又称肠管无神经节细胞症(Agangliono-sis)。由于hirschsprung详细描述称为赫尔施普龙病(hirschsprung’s- Disease),这是儿童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因为直肠或结肠远端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

       先天性巨结肠症是婴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其特征是部分性或完全性结肠梗阻和肠壁内神经节细胞缺乏。对这种疾病的理解和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691年Ruysch先报告本病,后来直到1886年Hirschspmng在柏林儿科大会上,先天性巨结肠被详细系统地描述,因此疾病被命名为他的名字Hirschspmng疾病。巨结肠是Mya(1894)倡导。1901年Tittle先天性巨结肠与神经节细胞缺乏有关。Tiffin1940年指出,巨结肠是早期神经节缺乏引起肠壁蠕动紊乱的结果。1964年Ehrenpries详细论述了Hirschs-prong病因学和发病机制。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理

       到1950年Swenson只有在病理上,神经节缺乏性巨结肠疾病才能区别于其他类型的巨结肠疾病。该疾病的特点是受累的远端肌间神经细胞缺乏,导致肠道痉挛性收缩、狭窄和蠕动丧失。近端肠段扩张,继发性补偿扩张肥厚。发病率为2000~5000新生儿有一例,仅次于直肠肛门畸形,在新生儿胃肠畸形中排名第二。据上海介绍(1966~1975)消化道畸形的发生率占先天性畸形的比例24.67%。本病占消化道畸形的第四位。Passarge报告414例,男女比例为5~10:1。并且有明显的家庭发病倾向,相关数据显示该病可能是多基因遗传的。近20年来,由于组织学、组织化学、电镜、免疫组化等研究手段的进展。人们在先天性巨结肠病理学、生理组织学、胚胎发育和遗传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在学习了儿童先天性巨结肠发病机制的知识后,我们知道这种疾病确实对儿童有很大的影响,一旦发生疾病,应参考专家的建议,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手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主要是流食。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先天性巨结肠症状

先天性巨结肠治疗

先天性巨结肠病因 先天性巨结肠饮食
先天性巨结肠医院 先天性巨结肠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