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中医认为食管属于胃类,真菌性食管炎中医辨证治疗如下:
(1)胃失和降
治则:和胃降逆。
处方:旋复代赭汤加减。旋复花12g、代赭石30g、党参12g、清半夏12g、甘草12g、大枣4枚,茯苓15枚g、白术12g.
说明:这方是胃逆转的主方。方中重用旋复花和代赭石治疗胃气逆转,减少反流;党参、白术、茯苓、枣、甘草健脾益气、宽中止痛。清半夏祛痰止呕。如果明显反酸,则锻瓦楞纸和乌贼骨;如果消炎止痛,加延胡索、杭白芍、银花、黄芩、板兰根等。
(2)肝气犯胃
治则: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处方:四七汤加减。苏梗10g、陈皮12g、清半夏10g、茯苓15g、柴胡12g、木香10g、香附15g.
说明:肝气郁结,必克脾土,导致肝胃不和,胃气逆转。四七汤加减是证明的药。药证相应,疗效显著。方中苏梗、柴胡、香附疏肝理气;陈皮、木香调和胃气;半夏、茯苓、竹茹、胃止呕。如心烦口苦加黄连、龙胆草;便秘加黄、橙等。
(3)胃阴不足
治则:滋阴养胃。
处方:麦门冬汤加减。麦冬15g、天冬12g、石斛10g、花粉12g、玉竹10g、甘草6g、清半夏9g、竹茹12g、生地15g、元参15g、陈皮129、郁金12g.
说明:肝郁气结持续时间长,会消耗胃阴,虚热内生,可能处于反流性食管炎发作阶段。治疗应滋阴润燥、生津胃、麦冬、天冬、石斛、花粉、玉竹、生地、元参生津润燥、养阴;半夏,竹茹止呕;陈皮和郁金理气解郁。如果热象明显,加黄连和银花,胸骨后疼痛加重,加五灵脂和延胡索。
(4)脾胃虚寒
治则: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处方:四君子汤加减。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12g、清半夏9g、吴茱萸6g、砂仁9g、旋复花12g、代赭石24g、木香6g、甘草6g.
说明:本病延长时间,郁结耗气,阴损阳,最终导致气虚阳虚,形成脾胃虚寒的证据。治疗益腱脾胃,益温阳,辅以降逆胃。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陈皮、半夏、木香、砂仁、吴茱萸温胃;旋复花,代赭石止呕。如果肾阳长期亏损,可以加附子和肉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