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高血压,中医属于“眩晕”、“头痛”类别。在人类衰老的过程中,特别是在50~60岁时,出现了“肝气始衰”现象,正是在这个阶段,高血压的形成和发展,所以我们认为高血压与肝气缺乏有一定的关系。高血压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硬化,主要是小动脉痉挛,导致动脉壁内膜缺血缺氧和玻璃变化;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肥大导致中层血管壁增厚,最终导致血管壁纤维化、管腔狭窄和动脉硬化。肝主筋、肝气缺乏、气滞血瘀、肌腱失养、小动脉痉挛;小动脉持续痉挛进一步加重肝气损失。如此重复,导致动脉壁硬化,形成高血压的病理基础。
虽然高血压患者动脉处于高压下,但血栓栓塞性并发症(如心肌梗死、血栓栓塞性中风)明显高于出血性并发症,因此推测高凝状态,对靶器官造成损害。中医认为气是血,气滞是血凝;肝主气机,肝气缺乏是气缺乏证的主体。肝气缺乏促进虚弱、血瘀,导致血液粘度增加、凝血状态高,形成血瘀。
黄芪、党参、白术补肝益气,张锡纯认为“肝气虚弱不能条达,所有补肝药物都不起作用,重用黄芪为主,少佐以理气为主”。黄芪具有降低血压的作用,主要通过直接扩张血管和持久、缓慢的利尿作用来实现。党参具有补充五脏、安全精神、固定灵魂的作用,对血压有双向调节作用,不仅能降低收缩压,而且能稳定舒张压力,从而降低脉压差。王浩古认为白术“补肝风虚”它具有利尿、降血压的作用。柴胡具有疏肝、理气、解郁的作用,具有镇静、降血压的作用。肝气虚常见阴虚阳亢。因此,用白芍养阴、软肝、养阴、潜阳。川芎、红花、丹参能促进血液循环,祛瘀通络,扩张血管,抗血栓形成,对降低血压和血液粘度有很好的效果。天麻具有镇静、降低血压、改善动脉痉挛的作用。益气疏肝活血汤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这与中医强调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有关。它是中医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效果的综合作用。这对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好处,也符合循证医学的观点。
研究表明,虽然某些药物可以满意地控制高血压,但它们并没有显著降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这可能与高血压患者的高凝状态有关。Fg它是血浆中最大的链蛋白,可以增加血浆和全血粘度,是决定血流变化、凝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其增加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血流变学是反映全血和血浆粘度的重要指标,可作为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测指标。中药益气疏肝活血汤能显著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流变学Fg降低血液粘度,从而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