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心身疾病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不同的心身疾病和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因素起着不同的作用。历史上关于身体疾病的致病理论反映了学者在不同时期的理解,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是相对真实的。然而,没有理论可以解释所有的心身疾病。事实上,目前的多因素发病理论也在每个家庭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

身心疾病是怎么引起的    

       一、心理动力学理论

   

       主要由精神分析师提出,他们认为心理疾病的原因是潜意识冲突与身体和器官功能的联系。不同的学者对心理动力学理论也有不同的贡献。Deutsch提倡器官语言,认为潜意识冲突的心理动力提供特定器官,症状符号化“器官语言”。Alexander认为潜意识冲突导致精神紧张,改变交感或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扰乱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器官症状,可见心理动机是原因,发病机制不同。

   

       二、心理生理学理论

   

       假如说心理动力学强调病因,那么心理生理学就强调发病机制。Cannon的“应急”巴甫洛夫的神经系统反应表明,神经刺激会影响和改变器官功能,即心理活动会影响生理过程,甚至引起疾病。Selye的“应激”学说更带动了内分泌学家及心理学家的参与,近年来发展较较快的临床心理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的临床应用相结合,对于将心身医学整合到临床各分支学科无疑将会有极大的推动。其实心理生理学说已经不限于情绪活动对器官功能变化的观测,同时也注遗传素质等生物学因素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心理生理学方向的倡导者是Wollff和Holmes等人。

   

       现代心理应激理论不是心理生理学理论Selye应激概念)充分体现了当前心身障碍致病理论的代表。

   

       三、学习理论

   

       传统的学习理论只指条件反射学习,无论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还是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Skinner操作条件反射解释了强化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要素。当然,有条件反射的因素存在于人类心身障碍症状的形成中。然而,观察、学习和模仿社会学习理论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社会学习理论是A.Bendura以学派为代表。他们对学习的理解如下。

   

       观察学习与模仿: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掌握复杂的刺激、反应和加强相互关系的学习方法。模仿也是观察他人行为后模仿的学习活动。

   

       2.学习和行为表现:学习中吸收信息,行为表现是基于新信息和新理解的行为。因此,学习不一定有行为表现,这表明“学习”与“行为表现”不一定一样。

   

       3.强化作用:个人可以在没有强化的情况下学习,即强化不是观察和学习所必需的。奖惩只是观察者提供的参考和有用的信息;强化影响的是表现,而不是学习。

身心疾病是怎么引起的    

       4.自身行为的影响:个体不仅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也受到自身行为的影响。前者称为替代强化,后者称为本能强化,是个自身的内化标准。

   

       一些心理障碍是通过观察或认知获得的,其中一些是有条件的反射性学习。例如,哮喘儿童可以因哮喘症状而得到父母的照顾(奖励性强化);有些是通过观察或认知获得的。例如,儿童的一些习惯可能是对成人习惯的模仿。因为这些习惯的形成没有强化的影响。另一个例子是医学生学习什么疾病和症状,这完全是认知后的自我暗示,可以包括在本能强化中。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身心疾病症状

身心疾病治疗

身心疾病病因 身心疾病饮食
身心疾病医院 身心疾病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