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抗菌中毒肾病(nephropathyduetopoisoningofantibiotic)是指由于应用有肾毒性或易引起肾损害的抗菌药而导致的肾脏疾病。那么有人问抗菌中毒肾病的病理是什么呢?这个小编可以帮到大家。
抗生素引起的肾损伤是一组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临床上,许多抗生素及其代谢物从肾脏排出,其中一些具有明显的肾毒性或过敏反应。抗生素对肾脏的损害主要表现为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小管坏死,严重者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由于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和滥用,抗生素中毒性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加。为了减少或避免肾毒性作用的发生,应提高对各种抗生素肾毒性作用的认识,尽量正确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1.急性药物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是免疫机制。药物作为抗原激活免疫反应,影响肾脏,不直接对肾脏造成毒性损害。免疫机制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1)细胞免疫机制:近年来的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免疫在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主要作用。大多数病例,包括抗肾小管基底膜疾病,主要是单核细胞浸润,这表明了细胞免疫介导机制的重要作用。单克隆抗体技术证实,淋巴细胞主要是浸润单核细胞,细胞介导损伤导致晚期超敏反应和T直接介导细胞的毒性作用。
(2)体液免疫机制:抗肾小管基底膜(tubularbasementmembrane,TBM)抗体可见于70%.抗肾小球基底膜(glomerularbasementmembran,GBM)本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炎症性病变相对单独GBM人的程度很明显。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患者在某些药物引起的血液循环或TBM上可有抗TBM抗体。如新青霉素Ⅰ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是在血液循环中发现的TBM抗体,IgG呈线样沉积TBM上去。药物半抗原由近端肾小管排出TBM(载体)结合免疫诱导抗体,导致小管损伤和继发性间质性炎症。但大多数新青霉素Ⅰ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和其他药物引起的抗体不存在。
药物作为抗原,进入身体产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脏,造成肾损伤。一些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患者血清IgE水平上升,嗜碱性、嗜酸性粒细胞和肾间质浸润细胞IgE这些现象提示浆细胞IgE介导速发型超敏变态反应参与本病致病。一些喹诺酮类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防止免疫球蛋白的产生,增加生长因子Ⅰ这些免疫影响被认为是临床毒性的潜在原因。
2.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发病机制最有可能是由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引起的。氨基糖苷口服完全不吸收,注射后肾皮质浓度高于血浆浓度。这种药抗菌效果强,价格低廉,所以临床应用广泛。然而,该药物是98%~99%;从肾小球过滤,从尿液中排出,不仅有肾毒性,而且会损害听神经。氨基糖苷分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和新霉素三个民族。其抗菌原理是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氨基苷分子与细菌核蛋白体的30亚单位结合,导致蛋白质的无效合成,从而停止细菌的生长。有些人认为,它也会影响膜的渗透性,使药物更容易进入细胞,增强效果,导致恶性循环,破坏膜的渗透性,细菌细胞必须逃逸并死亡。在这三个民族中,由于新霉素毒性严重,不再全身使用;卡那霉素在儿科使用较少,正常儿童药物1.0~1.5g/d,5~肾损伤可在7天内引起;据报道,庆大霉素仍是常用药物%~18%;庆大霉素引起急性肾衰竭。以庆大霉素为例,简要介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致生素ATN高危因素、病理、作用机制、早期诊断、临床表现。
(1)高危因素:常规剂量和给药方法在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很少发生ATN,但当患者有明显的脱水、低血压、肾功能损害或老年时,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会导致ATN机会将大大增加。因此,应注意以下高危因素:①老年患者;②糖尿病;③脱水、低血压;④钠、钙缺乏;酸中毒;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最近被使用;⑥联合使用头孢菌素、利尿剂,特别是环利尿剂;⑦与麻醉剂、两性霉素、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合用;⑧氨基糖苷血液浓度恒定高于峰谷,氨基糖苷抗生素每天1剂以上,效果好,毒性小,成本低。但也有人认为,老年人每天1剂可能会产生高峰浓度,增加肾毒性的风险。此外,它与药物的毒性密切相关。氨基糖苷的毒性与其分子中所含的游离氨基数有关。有些人观察到,氨基糖苷化学结构上游离氨基的数量越多,对肾脏的损害就越大。链霉素只有2个游离氨基,肾毒性最小;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均有4个游离氨基,毒性较大;6个游离氨基的新霉素具有最大的肾毒性。
(2)发病机制:目前氨基糖苷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溶酶体酶理论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肾小管上皮细胞溶酶中氨基糖苷的浓度远高于其他细胞或血浆中的浓度,甚至高达其细胞外液的浓度。~200倍。庆大霉素直接引起肾毒性作用,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庆大霉素在体内多为游离状,不代谢从肾小球过滤,肾小管10%~30%;被重吸收后,经肾小管分泌排泄。
②肾皮质主要存在于肾脏中,皮质浓度为血浓度10~20倍,容易引起肾病变。
③具有强阳离子的庆大霉素与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刷状缘上带阴离子的酸性磷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它通过细胞饮用进入细胞,与初级溶酶体结合,成为次级溶酶体。
④庆大霉素能抑制溶酶体的作用,导致磷脂积累,形成髓样小体,导致继发性溶酶体积累。
⑤庆大霉素能破坏溶酶体,释放溶酶体酶,抑制线粒体功能,破坏线粒体,使细胞自溶、坏死甚至死亡。
⑥庆大霉素对细胞有毒O2-、H2O2及OH-等氧自由基使细胞RNA细胞死亡是由合成、转移和转录异常引起的。
通过以上抗生素中毒肾病的病理介绍,我们对该病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相信通过这些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合理、正确地使用抗生素,避免抗生素中毒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