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夏季常见病和常见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发热头晕、四肢无力等症状,给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很大的麻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夏天吃冷食和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中暑的病因是什么?现在让我给你介绍一下。

       高温(一般指室温超过(一般指室温)35℃)在炎热的夏天或烈日下工作一段时间,没有足够的防暑降温措施,往往容易中暑,有时温度不高,但由于湿度高,通风不良,也可发生中暑、老年、虚弱、疲劳、肥胖、饮酒、饥饿、失水、盐、穿紧身、不透气的裤子和发烧、甲状腺机能亢进、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广泛的皮肤损伤、先天性汗腺缺乏症和应用阿托品或其他抗胆碱神经药物,影响汗腺分泌往往是中暑。

       正常体温一般恒定37℃左右是下丘体温调节中心的作用,产生热量和散热平衡的结果。除了体内氧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基本热量外,肌肉收缩引起的热量也是另一个主要来源。人体每公斤积累体重3.89J(0.93cal)热量,足以提高体温1℃,室内常温(15~25℃)人体散热主要靠辐射(60%),其次为蒸发(25%)和对流(12%),少量为传导(3%),当周围环境温度超过皮肤温度时,人体的散热仅依赖于出汗和皮肤和肺泡表面的蒸发1g水,可散失2.43KJ(0.58kcal)热量,人体深的热量通过循环血流带到皮皮肤血管扩张,因此,皮肤血管扩张和皮肤血管血流越多,散热越快,如果身体产生热量大于散热或散热阻塞,体内热积累过多,造成器官功能和组织损伤。

       热射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外部环境中热原的作用和体内热量不能通过正常的生理散热达到热平衡,导致体内热量积累,导致体温升高。一开始,可以通过下丘体温调节中心,加快心脏输出和呼吸频率,扩张皮肤血管,出汗,提高散热效果。然后,体内热量进一步积累,体温调节中心失控,心功能下降,心输出减少。42℃以上可使蛋白质变性,超过50℃细胞死亡几分钟,尸体解决发现大脑充血、水肿和分散在出血点,神经细胞变性;心肌浑浊肿胀,间质出血;肺血瘀和水肿;胸膜、腹膜、小肠分散在出血点;肝小叶中央坏死;肾缺血和肾小管上皮细胞退行性变化。

       热痉挛的发生机制是在高温环境下,人们的散热方式主要依赖于出汗,一般认为一个工作日的最高生理出汗量是6L,但在高温下,工人的出汗量可能是10L以上,汗液中含有氯化钠0.3%~0.5%,因此,大量出汗导致水和盐流失过多,肌肉痉挛和疼痛。

       热衰竭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人体对热环境的不适应,导致周围血管扩张、循环血量不足和虚脱;热衰竭也会伴有过多的出汗、失水和盐。

       由此可见,高温是中暑最直接的原因。当环境温度过高时,人们的出汗量会增加。当过多的汗排出不足以平衡外部环境的温度时,人们会出现不适症状,甚至酸碱平衡紊乱,这将导致中暑。因此,在夏天,无论是打开空调冷却还是吃冷食,都可以达到预防中暑的目的。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中暑症状

中暑治疗

中暑病因 中暑饮食
中暑医院 中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