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一)发病原因
多血管炎的病因在显微镜下仍不清楚,有资料表明与患者体内免疫异常有关。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细胞因子介导粘附分子的表达和功能异常,以及白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激活MPA发病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具体的启动因素尚不清楚。ANCA可能在MPA它在发病中起着一定的作用。除受累血管大小外,MPA与PAN坏死性动脉炎在组织学上是相似的。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病理特征是小血管的节段性纤维素样坏死,无坏死性肉芽肿性炎。在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壁上,有多核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渗透,可形成血栓形成。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中看到。病变涉及肾脏、皮肤、肺和胃肠道。肾脏病理表现为局灶性和节段性肾小球肾炎,形成新月体。免疫组织学检查表明,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的沉积很少。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无高电子密度。肺的病理变化是坏死性毛细血管炎和纤维素样坏死部分毛细血管血栓形成,Ⅱ上皮细胞过度增生。肌肉和腓肠神经活检可见中等静脉坏死性血管炎。
2.病理 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主要表现为微静脉、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受累,但也可能有中小动脉受累的血管炎。主要表现为局灶性坏死性全层血管炎,常破坏正常血管结构。纤维素样坏死和各种细胞(如多形核白细胞和淋巴细胞(主要是CD4 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渗透。同一患者的血管炎症可能有不同的阶段,活性和愈合性血管损伤可能同时存在。愈合部位主要表现为纤维组织和内皮细胞增生,可引起血管阻塞。
多血管炎在病理学上与结节性多动脉炎没有明显区别,但肾脏病变除肾小血管炎症变化外,主要表现为坏死性新月形成肾小球肾炎,是其特征变化之一(图1、2)。另一个更具特征性的变化是肺毛细血管炎。
20世纪初,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发生一直被认为与异源性蛋白质、细菌和药物等过敏因素有关。目前,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它可能与以下机制有关:①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和中性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②抗内皮细胞抗体;③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损伤。
(1)抗中性粒细胞质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质抗体存在于许多显微镜下的多血管炎血清中。像韦格纳肉芽肿一样,多血管炎是一种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血管炎,因此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血管损伤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中意义不大。目前认为,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可能通过介导中性粒细胞的激活而发挥作用:感染等因素使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血清中的各种炎症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随着水平的提高,它们诱导粘附分子的表达,使多形核白细胞容易粘附在血管内皮。它还可以诱导多形核白细胞中的蛋白酶-3从嗜苯胺蓝颗粒转移到细胞表面。当抗中性粒细胞抗体和白细胞表面的蛋白酶-3它可以激活白细胞,导致多形核白细胞释放活性氧和溶酶体酶,导致周围血管损伤和坏死。另一方面,肿瘤坏死因子-α细胞因子还能激活血管内皮细胞,激活内皮细胞表达髓过氧化物酶和蛋白酶-3等抗原使抗中性粒细胞质抗体通过与其特异性抗原直接结合到内皮细胞中,通过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杀伤溶解血管内皮,造成血管损伤。
(2)抗内皮细胞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存在于许多系统性血管炎中,包括显微镜多血管炎,但抗内皮细胞抗体在显微镜多血管炎中的作用不是很清楚。研究发现,许多抗内皮细胞抗体没有致病性。抗内皮细胞抗体对内皮细胞的损伤可以通过补体介导的溶解途径和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