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老年病毒性肝炎可分为五种临床类型。

       一、急性肝炎
       分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潜伏期为15~45平均每天25天,总病程2~4个月。
       1.黄疸前期: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厌油、腹部不适、肝痛,尿色逐渐加深,本期持续平均5~7天。
       2.黄疸期:热退,巩膜皮肤黄染,黄疸出现,自觉症状好转,肝大,伴有压痛和敲击痛,部分轻度脾大。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减轻甚至消失,肝脾收缩,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

       二、慢性肝炎
       过去有乙型、丙型、丁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或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仍有肝炎症状,体征和肝功能异常可诊断为慢性肝炎。常见症状为疲劳、全身不适、食欲不振、肝脏不适或疼痛、腹胀、低热。体征为深色、巩膜黄染、蜘蛛痣或肝掌、肝大、质地中等或丰满、压力前和敲击疼痛,多脾大。严重者可有黄疸加深、腹水、下肢水肿、出血倾向和肝性脑病。为了反映肝损伤的程度,临床可分为:
       1.轻度:病情轻微,症状不明显或有症状和体征,但生化指标仅为1~2轻度异常者。
       中度: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在轻度和重度之间。
       3、严重: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疲劳、不良、腹胀、大便松弛等。可伴有肝病面客、肝掌、蜘蛛痣或肝脾肿胀,排除其他原因,无门脉高压,实验室检查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反复或持续上升:白蛋白质减少或A/G比例异常,丙种球蛋白显著增加,凡白≤32g/L,胆红素>85、5μmol/L、凝血酶原活性60%~40%三项检测中的一项可诊断为慢性肝炎。

       三、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发病快,进展快,黄疸深,肝脏小,神经精神症状在发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肝性脑病Ⅱ出血倾向明显,可出现肝臭、腹水、肝肾综合征。凝血酶原活性低于40%除其他原因外,胆固醇低,肝功能明显异常。
       2.亚急性重型肝炎:发病10天后仍有极度疲劳、纳差、严重黄疸(胆红素)>171μmol/L),腹胀和腹水形成,多为明显出血,一般肝缩小不突出,肝性脑病多见于后期,肝功能严重损害:血清ALT总胆红素明显升高,即:胆酶分离,A/G比例倒置,丙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性<40%。
       3、慢性重型肝炎:有慢性肝炎、肝硬化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史,或无上诉史,但影像学、腹腔镜检查或肝穿刺支持慢性肝炎表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变化为慢性重型肝炎。

       四、淤胆型肝炎
       发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有明显肝大、皮肤瘙痒、大便浅、血清碱性磷酸酶、γ-转肽酶和胆固醇明显增加,黄疸较深,胆红素主要直接增加,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转氨酶升高较小,凝血酶原时间和凝血酶原活动正常。临床症状较轻,深度黄疸不均匀。

       五、肝炎后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料很难诊断早期肝硬化,必须依靠病理诊断和影像学(超声,CT等)诊断和腹腔镜检查是最有价值的参考。肝硬化的临床诊断是指慢性肝炎患者有腹壁、食管静脉曲张、腹水等门脉高压证据,影像学发现肝缩小、脾大、门静脉、脾静脉内径扩大,排除其他可引起门脉高压的原因。根据肝炎活动的程度,可分为活动性和静止性肝硬化。对于老年肝炎患者,注意以下五种临床类型:
       1、发病往往不典型: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下降,部分老年病毒性肝炎已感染慢性肝炎或慢性携带者,一旦抵抗力下降,症状就会加重,老年肝炎中严重肝炎和并发症的发生也更多,因此死亡率也很高。有饮酒爱好的人容易感染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这两种肝炎引起慢性肝炎,肝硬化更常见,有些发展为肝细胞癌。
       2.老年肝炎临床症状较重:除疲劳、恶心、腹胀外,肝脏较大,黄疸较多,黄疸较深,消退缓慢,淤胆型肝炎也较为常见。
       3.老年病毒性肝炎常有深黄疸:症状不典型的原因有时不易区别于肝外梗阻性黄疸,如胆结石或肝癌、胰头癌和胆管癌。因此,有时除了肝功能和肝炎抗原抗体系统外,还应用于生化检查B超或CT检查。
       4.并发症较多:老年人常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各种慢性病。老年人的抵抗力也很低,因此会对诊断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当心力衰竭伴有肝炎时,应识别心力衰竭本身引起的肝功能异常。


老年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症状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老年病毒性肝炎症状

老年病毒性肝炎治疗

老年病毒性肝炎病因 老年病毒性肝炎饮食
老年病毒性肝炎医院 老年病毒性肝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