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妇产科 查看详情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是国家卫生部命名的林巧稚妇产科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学科,全国妇产科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国家教委博士学位授予点,妇产科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妇产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妇产科药物研究基地,国家级妇产科继续教育基地。妇产科人才济济,梯队完善,专业齐全,学科发展平衡,实验室装备精良,教学具有特色以及独特的地位与作用。一、科室基本情况介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专业分组:产科、妇科常规、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计划生育、绒癌。各专业组均有教授为组长,并请经验丰富的著名专家作顾问;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有着明确的研究方向;都有独到的建树。国家级研究中心1994年起成为世界卫生组织(WHO)人类生殖研究合作中心2001年被卫生部命名为林巧稚妇产科研究中心2003年被指令为国家产前诊断中心2014年成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目前该学科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妇产科学系、卫生部妇产科及计划生育新药临床试验基地。全国唯一的国家继续教育基地院级医疗中心妇女保健中心围产医学中心滋养细胞疾病诊治中心辅助生育技术及遗传中心辅助生育与产前诊断中心妇产实验室新生儿溶血实验室遗传实验室放射免疫技术中心实验室辅助生育中心实验室细胞病理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病房设置:床位数•产科一病房(产科、计划生育、肿瘤)35•产科二病房(产科)19+5•妇科一病房(妇科常规)29•妇科二病房(肿瘤-15、绒癌-24)39•妇科三病房(肿瘤)37•妇科四病房(妇科常规-22、妇科内分泌-15)37•特需妇科病房50•特需产科病房22•共计床位:273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门诊、急诊设置:•产科门诊(产前门诊,遗传门诊)•妇科门诊•计划生育门诊、•妇科常规组门诊(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泌尿)•妇科肿瘤门诊•妇科内分泌门诊•妇女保健门诊•滋养细胞肿瘤门诊•特需门诊•急诊(普通妇产科,特需医疗部)二、学科诊疗技术状况(1)产科:擅长处理妊娠合并急危重症以及疑难内外科合并症,建立了高危孕产妇重症监护病房(ICU)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ICU),降低了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产前诊断实验室,研究并发展出一整套胎儿取材方法:羊膜腔穿刺、经腹早孕绒毛活检、脐静脉穿刺、胎儿镜检查等。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外周血染色体制

中医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中医办公室成立于1955年,1961年正式命名中医科,当时由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史济招教授担任科室负责人。曾聘请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陈慎吾、钱淇光、李重仁等为顾问。1979年聘请北京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著名中医祝谌予作为中医科主任。几十年来全科以中西医结合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方向,开展医教研工作,培养了大批的中西医结合的骨干人才。2001年,2010年及2012年被评为北京协和医院先进集体。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2005年被批准为\"十一·五\"期间北京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特色诊疗中心。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糖尿病专病建设单位。2007年被评为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2009年获国家中医内分泌(糖尿病)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2011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建设项目单位。2012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015年顺利通过全国综合性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复审。中医科历届科主任都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都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史济招教授、祝谌予教授、张育轩教授、郭赛珊教授等前任主任,他们为了中医科发展和学科建设的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史济招教授是中医科第一任主任(1961~1979年),是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获中国中西医结合三十年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祝谌予教授是中医科第二任主任(1979~1985年),是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协和名医,获政府特殊津贴。他提出的糖尿病血瘀证学术思想及活血化瘀治疗糖尿病的方法独树一帜,引领中医、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科发展的方向。张育轩教授是中医科第三任主任(1985~1989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三十年贡献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钱自奋教授曾任中医科第一副主任(1989年~199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分会活血化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郭赛珊教授为中医科第四任主任(1991~200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中央保健会诊专家,2017年评为\"全国名中医\",曾获中国中西医结合三十年贡献奖、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及北京协和

骨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的前身是北平协和医学院骨科,创立于20世纪20年代,是我国一流的骨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我国许多外科学界骨科专业的老前辈,如孟继懋教授、王桂生教授、吴之康教授、王福权教授、宋献文教授等都曾在这里执教和工作过。在前任主任、我国著名骨科学家、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邱贵兴院士的带领下,协和骨科获得了教育部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专科等一个又一个殊荣。现任主任是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翁习生教授。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骨科率先在国内开展脊柱畸形手术治疗,先后引进、改良并推广了Harrigton、Luque、Zielke、CD、Galveston及TSRH等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治疗各类脊柱侧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脊柱侧凸的系列研究先后获得北京市、卫计委(原卫生部)及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目前骨科是一个以脊柱外科为重点,关节外科、老年创伤外科为特色,运动医学、骨肿瘤、足踝外科、微创外科等亚专业齐全的国内综合性骨科医学中心之一。骨科注重年轻骨干力量的培养,不仅让他们学习、继承老专家的优良品质和工作作风,还先后安排多位年轻大夫去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修、深造,目前都已学成归国,成为科室的骨干。骨科同时还注重与国际上的著名院校和专家进行交流,曾先后邀请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英国等国的骨科专家来院进行手术演示、作学术报告、研讨问题,以提高骨科的诊治和科研水平;注重科研和医疗的结合,先后申请并承担了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及国家863课题首席科学家等科研项目86项,累计科研经费逾4380万元人民币。骨科现共有3个病区132张病床,设置有普通病房和特需病房,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需求;骨科分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骨科创伤、运动医学、骨肿瘤、足踝、微创骨科等专业组;患者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骨科专家门诊、骨科特需专家门诊及骨科普通门诊的服务,而骨科急诊则全年365天、全天24小时对患者开放,随时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科室内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教授12名,副教授12名,主治医师16名,住院医师6名,博士后2人,进修医师16人,在读博士生及硕士生37人,建有中国医学科学院骨科研究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3人。

眼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成立于1920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眼科。成立后许多国际一流的眼科学家曾在这里主持工作,被誉为\"东方的维也纳眼科中心\"。经过90年的发展,协和眼科成为专业齐全,融医、教、研为一体的眼科基地,整体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一些项目达国际先进水平。协和眼科是国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和博士后流动站,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协和眼科目前拥有东单和西单两个诊区,眼科病房设在东单协和,共有床位49张。协和眼科设有眼底、青光眼、角膜和屈光、神经眼科、葡萄膜炎、眼视光和斜视弱视、眼整形和泪道、眼遗传、眼科流行病与防盲专业专业组,还设有眼科实验室供临床和研究使用。现任科主任为钟勇教授、陈有信教授和张美芬教授,主任助理张顺华副教授。协和眼科在各个专业领域内都有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眼病患者服务。随着2012年协和新门诊楼和新外科大楼的使用,配备了与世界一流眼科中心接轨的诊疗设备,协和眼科的诊疗环境大幅提升。目前协和眼科开设有普通门诊(东单和西单院区)、专科门诊、特需门诊和国际门诊,满足患者对医疗的多层次需求,年门诊量12万人次以上。协和眼科开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飞秒激光矫正近视手术、白内障摘除手术、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斜视矫正术、眼整形手术等各类眼科手术,年手术量超过8000台。此外协和眼科还出色完成国家及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支边扶贫、援疆援藏、援非、援澳等医疗任务。

口腔科 查看详情

1953年宋儒耀教授和王巧璋教授夫妇在原有的牙病治疗室的基础上组建了独立的口腔科,此后随着赖钦声、钱雪君、田恩顺、黄朝隽、俞家振、高孟林、文竹咸等一大批中间力量的到来,使协和医院口腔科进入了第一个快速发展期。协和医院口腔科当时在全国口腔医学界拥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宋儒耀教授时任中华口腔科杂志主编,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分会主任委员;王巧璋教授、俞家振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口腔科分会常委、中华口腔科杂志编常委。1978年10月,王巧璋教授和宋儒耀教授招收了第一批3名研究生入学。1979年建立了口腔科实验室,开展了病理、免疫、生化等方面的科研和临床工作。口腔内科方面,王巧璋教授因其多年从事龋病病因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糖原学说\"的建立而在十年动乱后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受到表彰。1983年口腔外科和内科开始广泛开展了激光治疗的临床及研究工作,1986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口腔外科方面:旋髂深动静脉为蒂的游离髂骨瓣移植修复下颌骨不只在80年代,即使在21世纪的今天仍属于高、新技术;1987年开始的以颞浅动静脉为蒂的颞骨瓣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研究在当时也属国内首创;口腔鳞癌细胞株的分离、培养,增敏激光治疗血管瘤及恶性肿瘤的研究等也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口腔粘膜疾病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白斑人群普查,干燥综合征等的临床及实验室研究等。1994年口腔科与哥伦比亚大学合作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牙种植中心,并首先开展了此方面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2002年5月以后,随着北京协和医院与邮电总医院的合并,口腔科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的机会。科室现状经过90年代的扩建以及多年来的设备更新、人才引进,加之东、西两院的合并,口腔科不断发展壮大。随着学科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专业组设置,现设有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组、牙体牙髓病学专业组、牙周病学专业组、口腔黏膜病学专业组、儿童口腔病学专业组、口腔修复学专业组、口腔正畸学专业组以及口腔种植中心、无痛牙科治疗中心等七个专业组和两个治疗中心。目前的口腔科已成为拥有近51台口腔综合治疗台、12张病床、76名医护人员(包括医生48名、护士19名、技术人员9名)的大型科室。在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学科人才梯队趋于合理,其中教授和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11人、主治医师24人、住院医师7人。

风湿免疫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由\"中国风湿病学之父\"张乃峥教授于1980年建科,以\"科研为龙头,教学为基础,医疗为根本,平台是基石,资源是未来\"为理念,历经近四十年发展,目前在职教授16名、副教授1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2人),主治医师13名,专职实验室人员9名,年门诊量15万人次,开放床位68张,年收治患者1200人次,成为全国公认的\"疑难危重风湿病诊治中心\"。作为首个国家教委风湿病学博士\/博士后培养单位、风湿病学重点学科单位,卫生部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国家级风湿免疫科专科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风湿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近5年连续被认定为教育部风湿免疫病重点实验室、国家风湿免疫病临床重点学科、国家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亚太抗风湿病联盟\"卓越中心\"称号。在\"敬佑生命·2017荣耀医者\"评选中荣获\"金牌团队奖\"。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公布的\"中国最佳医院排名榜\"风湿专科中连续10年蝉联榜首,《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连续7年专科第一名。我科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全国风湿病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为己任,张乃峥教授于1985年创建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张乃峥、董怡、唐福林、张奉春教授历任第一届至第七届主任委员,曾小峰、赵岩教授任第九届至第十一届主任委员,董怡教授于1999年创建北京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董怡、曾小峰、赵岩、李梦涛教授历任第一届至第六届主任委员;张奉春教授于2009年创建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张奉春、曾小峰教授历任第一届至第四届会长。董怡教授和唐福林教授在1997年创办《中华风湿病学杂志》并任主编及副主编,董怡教授作为APLAR副主席于2000年首次在中国成功举办了第九届APLAR大会。曾小峰教授于2016年再次在上海举办了第十八届APLAR大会,并于2018年当选APLAR副主席。北京协和医院风湿免疫科曾小峰教授于2009年牵头创建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协作组(CSTAR),2011年发展为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2017年延伸为中国风湿免疫病医联体联盟(CRCA),2019年获批成为免疫疾病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CRC-DID)。以\"举全国之力共同打造中国风湿病学研究的航空母舰\"的号召,以\"资源共享,贡献优先\"的先进理念,以中国风湿病信息共享平台(CRIP)和中国风

肾内科 查看详情

1979年,肾脏病学在中国作为一个崭新的学科才刚刚起步,毕增祺教授有远见的创立了北京协和医院内科肾脏病专业组,成为中国最早的肾脏内科之一。1980年起建立了协和肾脏病实验室和血液透析室。九十年代初期,一批年轻学者从海外学成归来,为协和肾脏病专业的临床、教学和科研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契机。1993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各专业组改称为\"学科\",肾脏病专业组更名为肾脏病科,同时成立了血液净化中心。90年代后期,多位博士、硕士研究生毕业,并相继赴美国、欧洲、澳大利亚和日本完成博士后训练或进修归来,使得协和肾内科更具生机和活力。经过近40年艰苦创业,协和肾内科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肾脏病诊疗中心,包括肾脏病门诊、病房、血液净化中心和肾脏病实验室。在全院各科室密切配合下,我科在日常工作、高干保健,外宾治疗及出国医疗会诊等各方面完成大量工作,并在复杂病例的诊治和重症患者的抢救中具有丰富经验,在业界得到一致肯定。学科人才梯队及学科人员学术兼职近四十年的学科发展中,三代四位学科带头人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毕增祺教授:是我国肾脏病学奠基人之一,获得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分会杰出贡献金奖。毕增祺教授数十年如一日,工作在肾脏病防治的第一线,参与并指导协和医院肾脏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及高干保健工作。1979年至1993年任肾内科主任,带领团队开展经皮肾活检、相差镜下尿红细胞形态研究、铺膜式血液透析治疗和动静脉床旁持续血液滤过治疗,是国内最早开展这些诊治技术单位之一。1984年在我国最早报告了IgA肾病(中华内科杂志)。1986年率先开展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非透析治疗,首先研制了必需氨基酸制剂和肾衰竭的营养疗法,探索了中西医结合在慢性肾衰非透析治疗中的意义,该研究获当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二等奖。发表文章百余篇,主编《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防治与理论基础》。作为医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毕增祺教授于1986年被国务院首批直接授予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被中国科协评为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先进工作者\"。1999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授予荣誉证书。曾任中华医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任第2—4届中华肾脏病学会常委和副主任委员兼秘书,曾任中华内科、中华老年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编委,国外医学泌尿系分册副主编、中华实用内科等杂志编委、和美国GeriatricNephrologyandUrology

泌尿外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泌尿外科始建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50年代由老一辈医学家虞松庭、吴阶平、施锡恩创建了一定规模的专科。60年代至80年代刘国振、吴德诚、臧美孚等专家教授将其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泌尿外科专业科室。在协和\"严谨、求精、勤奋、奉献\"院训的激励下,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目前已发展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具有肾上腺外科、泌尿微创外科、肾移植、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尿路结石、普通泌尿外科、男科学等专业领域的科室。我院泌尿外科现有3个病区,病房床位数110张(普通病房92张,特需病房18张)。具有先进完备的检查、检验及治疗设施,可以进行各种临床所需的检查化验和治疗。除多套腹腔镜手术设备、3D腹腔镜设备、机器人腹腔镜手术系统及影像一体化手术室之外,拥有国内一流的膀胱镜检查造影设备、输尿管硬镜及软镜、经皮肾镜、2um激光、1.9um激光、钬激光、EMS碎石机、体外震波碎石机、超声波诊断仪、影像尿动力学诊断仪、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仪、性功能诊断仪、生物反馈治疗仪和先进的腔道泌尿外科诊断治疗设备。每年收治住院病人4000例以上,年手术量3900例次,其中疑难、复杂手术约占1\/3。年门诊量已超过12万人次,年门诊手术(包括膀胱镜检查)4500人次。为方便患者就医,门诊设有男科、结石、肿瘤、肾上腺外科等亚专科门诊。我科现有医师35名,护士32名,技师3名。其中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0人,主治医师12名,住院医师3名,研究生10名。现有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一名,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一名,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医师分会副会会长一名,北京医师协会男科医师分会会长一名,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泌尿外科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一名,北京肿瘤学会泌尿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名,其他学会委员多名;《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委一名,《中华外科杂志》编委一名,《中华男科学杂志》副主编一名,及其他多个专业杂志的编委。我科承担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泌尿外科教学任务,作为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临床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住院医师及博士后。作为全国基层医疗机构培训基地,每年接收全国泌尿外科医师进行合理用药方面的短期培训(LEAP)。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内最早授权的泌尿外科博士授予点之一,现有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5名。近年来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30多名。现在每年招收博士及硕士学位研究生

乳腺外科 查看详情

乳腺疾病是妇女中的常见病,乳腺癌在我国城市地区已占女性各类肿瘤发病率的首位,是严重危害广大妇女健康及生命的恶性肿瘤。北京协和医院乳腺专业组,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我国外科奠基人之一曾宪九教授提议,并在他的支持和帮助下成立的,黄汉源教授任专业组长,在他的领导下,乳腺专业组不断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为病人服务和学科的发展,在医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2006年2月将乳腺专业组扩大为北京协和医院乳腺外科,孙强教授任主任。乳腺外科目前拥有39张住院病床,年诊治病人超过90,000人次,手术4500余台,其中乳腺癌手术2200余台。开展的诊疗项目包括:乳腺癌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乳腺癌术后的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各种乳腺良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乳腺整形;乳腺癌的普查和宣传教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协和乳腺外科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治疗规范,如小切口或隐蔽切口治疗乳腺良性肿瘤美观效果良好;乳腺癌手术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乳腺癌的保乳手术切口隐蔽,部分患者可通过乳晕切口进行保乳,乳腺外形良好;在国内率先开展了X线与B超定位临床不可触及乳腺病变活检手术,大大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协和乳腺外科研究并制定了协和医院乳腺疾病治疗临床路径,以此临床路径为指导临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乳腺外科乳腺癌的单病种收费连续多年为全市最低。目前中心拥有可进行立体定位的数字化乳腺钼靶摄片机和先进的彩色超声装置,可对各类不可触及乳腺病变并进行定位和手术活检。乳腺外科还承担着多项国家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已经完成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基于社区的乳腺癌筛查方案的比较与评价\"、十二五\"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乳腺癌筛查模式\"、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重大项目\"乳腺癌筛查的技术方案和诊断规范化流程的建立\"、\"隐匿性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乳腺肿瘤影像学诊断\"、\"从基因水平研究中国妇女乳腺癌的易感性\"、\"人类重要功能基因编码蛋白质研究及重大疾病遗传资源的收集\"中乳腺癌遗传资源的大规模收集和\"家族性乳腺癌的遗传资源收集\"等多项乳腺癌相关课题。协和医院乳腺外科技术力量雄厚,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均有相当的水平,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先进行列。乳腺外科还非常重视乳腺癌科普和宣教等公益活动,于2009年10月29日成立了\"协和粉红花园\"公益

血管外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是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也是中国最早开展血管外科工作的单位之一。科室秉承\"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以医院大局为重,继往开来,在临床诊疗、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等领域成果斐然,并不断开拓进取,稳步前行。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凝聚了众多协和前辈专家们的宝贵经验,同时依靠协和医院全国疑难疾病诊治中心的平台基础,目前在许多疾病的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科室作为我国著名的血管疾病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在主动脉疾病、颈动脉疾病、下肢动脉疾病及静脉疾病等领域诊疗水平处于国际领先。相关医疗成果多次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华夏医学科技奖、北京协和医院医疗成果奖等各类奖项。科室目前额定床位46加8张。科室在职医护团队30余人。科室还拥有强大的支撑人员团队,包括专职科研助理及医生助理多人。目前科室下设5个手术团队,各手术团队在临床诊疗方面各具特色。在医学教育领域,协和医院血管外科目前作为国家级和北京市血管外科继续教育基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培训基地承担了大量的医学生教育及继续教育工作。科室拥有庞大的临床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团队。此外科室每年培养协和医院外科轮转住院医师数十人。为我国的血管外科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协和血管外科作为国内领先的学科,重视科研发展,在主动脉瘤病因的分子机制研究、血管损伤与保护机制、颈动脉狭窄的诊疗方式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自然科学基金、首发基金等多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参加了多项全球多中心的临床研究,作为临床药理基地牵头或参与了国际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国内多项临床药物试验等。科室非常注重对外合作,不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血管外科中心和著名专家保持友好交流。目前每年举办全国性会议血管与腔内血管论坛、亚太血管学术联盟澳门论坛等国际级及国家级学术会议和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为促进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继续医学教育发挥了积极作用。协和医院血管外科在过去20年中,在管珩教授、刘昌伟教授等专家前辈的带领下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在学科带头人郑月宏主任的领导下,在\"协和百年\"历史机遇下,以打造一流学科为目标,在未来着力构建开放协作体系、积极开展人工智能血管疾病诊疗系统研发、巩固疑难疾病诊治中心地位,在医、教、研、管理、协作、党建等多方面追求卓越

肿瘤内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是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现有教授1名、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10名、研究员2名。17名医生中,博士12人、硕士3人,形成了均衡发展的人才梯队。科室现有3个病区:西院肿瘤内科一病房、肿瘤血液二病房、东院化疗日间病房与门诊化疗室。目前科室致力于各种实体肿瘤的诊断和综合治疗,包括乳腺癌、肺癌、淋巴瘤、消化系统(食管、胃、结直肠、胰腺、肝胆)肿瘤、泌尿生殖系统(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头颈部肿瘤、软组织肿瘤、甲状腺癌、黑色素瘤等,开展化疗、热灌注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内科疗法。在罕见肿瘤、老年肿瘤、有合并症的肿瘤等复杂疑难病例诊治上积累了独到的经验。组织并参与了协和医院胰腺、消化道肿瘤、胸部肿瘤、颅内生殖细胞肿瘤、头颈部肿瘤和泌尿系统肿瘤多学科综合诊疗协作组(MDT)。年门诊量32000人次,住院病人5000人次以上。科室还承担着高干保健、援澳支边等国家和北京市医疗任务。肿瘤内科在国内首倡\"肿瘤规范化治疗\"理念,临床实践中遵循\"个体化治疗\"、\"多学科综合协作\"、\"精准抗癌\"等先进治疗理念。科内学术氛围浓厚,每周一举行新病例和疑难病例全科讨论会,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和神经内分泌肿瘤学习班。每年参加ASCO、ESMO、JSMO等美欧日国际肿瘤学术会议,及时把握国际肿瘤治疗领域最新进展。科室人才济济,绝大部分医生有海外留学进修经历,科室与美国MDAnderson、NYP、UCLA、UCSF、日本癌研有明医院和日本国立癌症中心等世界一流肿瘤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联系,每年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院交流。科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年培养研究生2-3人。科室有1个肿瘤基础研究实验室,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及肿瘤免疫学等研究。目前是\"国家级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年均开展20余项I~IV期肿瘤药物临床试验。承担或参与完成了\"十一.五\"、\"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和部委研究课题。承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学,常年开展进修医师培训教育。科室病房被评为\"北京市癌痛示范病房\",同时承担着全国和北京市肿瘤专业护理培训任务。肿瘤内科将一直秉承\"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全心全意为肿瘤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皮肤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成立于1924年,是我国最早的皮肤性病学科之一。首任主任Dr.ChesterN.Frazier。解放后由我国皮肤性病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皮肤性病学家、一级教授李洪迥担任科主任。经过近一个世纪来、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协和医院皮肤科为我国的皮肤性病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于2002年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是博士后、博士生及硕士生培养点,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在学术带头人晋红中教授带领下,科室近年来队伍不断壮大,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齐头并进、取得突出的成绩,已成长为拥有自身免疫性大疱病、银屑病、性传播疾病、激光美容治疗、皮肤组织病理诊断等多个诊疗中心,涵盖急诊、病房及科研实验室的大型皮肤性病学科。积极开展多项诊疗新项目,如皮肤镜、皮肤超声诊断、皮肤外科Mohs显微描记手术、微创腋臭手术、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等。多年来,坚持每周科主任三级查房、疑难病例讨论的优良传统,为来自全国的疑难重症患者,提供高效、精准的诊断及治疗。团队亚专业学组深入科研工作,近年来在反常性痤疮、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性传播疾病、银屑病、蕈样肉芽肿的发病机制、罕见病的诊断等多个方向取得突破。论文先后发表在《Scienc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及《BritishJournalDermatology》等国际权威杂志上。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发展基金等数个科研项目。主持米尔斯坦亚美医学基金会科研基金、国际抗癌联盟科研基金等多个国际合作项目。科研成果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言。每年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余名,承担协和医大八年制教学任务。皮肤性病学系教学团队在晋红中系主任带领下,精益求精、力求创新,开展多样化教学模式,承担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团队于2007年起承担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功培养数十名优秀住院医,输送到全国各地。团队除完成自身规培任务外,还派出讲者赴全国宣传经验,积极推动皮肤科规范化培训在全国的开展。团队先后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创新团队奖等多个教学奖项。

耳鼻喉科 查看详情

从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伊始,耳鼻咽喉科已独立建科,96年来,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人才。我国耳鼻咽喉科学著名的专家如刘瑞华、李宝实、胡懋廉、郎健寰、张庆松、徐荫祥和林必锦等教授都曾先后在我科工作,其中很多专家先后在北京和全国各地建立了耳鼻咽喉学科。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在我国耳鼻咽喉科学的发展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系现有正式在职职工60人,科主任高志强教授,副主任陈晓巍教授,主任助理杨华教授和吕威教授,科主任秘书冯国栋副教授。共有正教授14人(在职8人,退休6人),副教授13人(在职10人,退休3人),主治医师14人,住院医师4人;在职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6人。我科现有普通病房病床数46张,特需病房床位10张,分设耳科学组、鼻科学组、咽喉头颈学组。另设有人工耳蜗中心、助听器中心、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治中心、临床听力学实验室、颞骨颅底显微外科解剖及技术实验室和耳聋基因筛查实验室。耳科学组全面开展了耳显微外科学、耳神经外科学(前庭方面、面神经方面)、侧颅底外科、耳整形和临床听力学等工作,开展了大量镫骨手术、面神经手术、人工耳蜗及各种人工听觉植入术、侧颅底手术、颞骨恶性肿瘤切除术及各种外耳中耳畸形手术,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基础研究方面,在面神经功能检测和客观功能评价、内耳发育、聋病基因、干细胞应用于感音神经性聋的治疗、眩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鼻科学组在嗅觉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积极开展了鼻内镜下微创手术和导航下疑难疾病的手术,对特殊鼻-鼻窦疾病及鼻颅沟通肿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鼻科手术器械的研制获得了多项专利。咽喉头颈学组系统性地开展了头颈部恶性肿瘤、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及咽喉气管食管狭窄的综合治疗。科研领域涉及OSAHS术前评估、嗓音功能评估及头颈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与人乳头瘤病毒相关的头颈部肿瘤的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近年来,耳鼻咽喉科先后承担\"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973\"、国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各项基金30余项,发表论文约150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26项,编写出版多部耳鼻喉科专业著作。耳鼻咽喉科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培养与教学工作,通过招聘、留校、送出请进培训、合作、客座教授

检验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成立于1958年,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检验学系所在地。现科下设微生物专业组、生化与免疫专业组、基础检验与细胞学、内分泌专业组、分子生物学专业组、西院综合组6个专业组。国内率先设立检验门诊,平均每天接诊超过40人次;积极参与临床查房,共计百余次。按照\"准确、快捷、热情\"的质量方针,根据CNAS-CL02:201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ISO15189:2012,IDT)及CAP的技术要求建立并运行质量管理体系,于2008年通过国家合格评定认可委员会组织的专家评审并获得ISO15189认可证书;于2014年通过美国临床病理家学会(CAP)的实验室认可;近十余年来承担了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卫生部公益行业基金,世界卫生组织等多项科研项目;同时承担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8年制本科生和成人教育学院检验专业的教学工作及全国检验专业住院医师、实习生和进修生的培训工作。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位于北京协和医院东西两院,东院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邮政编码100730)北京协和医院新门诊楼7层A区(微生物区)和新门诊楼6层A区(急诊区、生化免疫区、临检及细胞学区、内分泌区、分子生物学区)、新门诊楼5层B区(STD检查和皮肤真菌检查)、新门诊楼2层B区(临检尿便及精液检测区)、国际医疗部1段2层(外宾化验室)。西院检验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大木仓胡同41号(邮政编码100032)门诊楼4层(生免室、临检室、微生物室、门诊化验室、急诊化验室)。检验科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主任助理1名,下设微生物专业组、生化与免疫专业组、内分泌专业组、基础检验与细胞学、分子生物学专业组、西院综合组6个专业组,每组设组长1名,副组长1-2名。检验科6大专业组共辖16个实验室,35个子专业领域,专业配置合理,能够满足大型综合医院临床工作需求。检验科目前拥有大型仪器设备135台,其中包括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细菌培养仪、自动鉴定仪,大型生化自动分析仪,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多参数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等。全科开展检验验项目300余项,各专业的实验方法学80%以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微免实验室细菌室在院内感染监测及其耐药机制研究,疑难菌鉴定和感染疾病诊断等方面全国领先;血清病毒室在国内较早建立衣原体感染诊断、获得SARS毒株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生免室在北京市独

病理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是一所全国大型综合性医院,是全国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已有80多年的历史。每天有全国各地8000多患者就诊。床位近2000张。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的前身是北京协和医学院(PUMC)病理系,是北京协和医学院建立最早的学系之一。尸检及外检工作在1916年已开始(现有档案资料证实)。八十多年来为我国及世界培养了大批人才,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如胡正详、白希清、刘永、杨简、李铭新、王蘅文等,都出自协和,或曾在协和工作。为我国病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病理科全科共有工作人员48人,现有院士1名,主任医师4名,研究员1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9名,住院医师8名,主管技师8名,技师8名及技士1名,其他工作人员3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2名。我科陈杰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主任委员。卢朝辉任中华医学会病理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崔全才任北京市病理学分会委员。协和病理科于2003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病理质量及评价指导中心。北京市病理学精品课程。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多年来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多个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自建院以来病理病例总数已超过80万例,近年来每年都以10-15%的速度增加,超过35000例\/年。随着手术的增加及临床手术医生手术中对快速诊断的需要,术中冰冻明显增加,每年达4000多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目前我科常规外检普遍应用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技术,可以做上百种抗体的染色检查,每年免疫组化染色片40000余张,并且在持续增加。我们应用先进的细胞学技术开展了包括宫颈及非妇科脱落细胞检查,每年完成3万多例的检查。我科应用FISH,LOH等分子遗传学技术开展了乳腺癌肺癌、软组织肿瘤、内分泌肿瘤等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基因重排技术及EB病毒原位杂交技术的开展为淋巴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可靠的证据。由于北京协和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性医院及全国疑难重症诊治中心,除少数常见病外,每年有很多疑难病理会诊。会诊总数已达55000多例。并且以每年7000多例速度在增加。为全国许多患者明确了诊断,并得到及时的治疗。我科始终坚持以医疗质量为中心,为临床医生及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指导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的判断、治疗及预后。常规病理门诊小标本规定3-4个工作日,大标本5-7天发报告,对特殊及疑难诊断病例发延迟报告

药剂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药剂科是集药学服务、科研、教学和管理为一体的平台科室,负责药品的供应、调剂、合理用药及信息咨询等工作。目前共有员工115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72.8%,含博士3人,硕士20人。多年以来,药剂科不断探索,传承精进,为保障临床合理用药砥砺前行。匠心传承:领略老一辈协和药师的精益求精在药品短缺的50年代,药剂科在院内制剂开发和工艺改进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陈兰英教授的带领下研制了新麻滴鼻液、咳四、松万、硅霜等一批疗效确切的院内制剂,解决了临床科室市售药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协和硅霜更是协和医院的品牌之一。不仅满足了当时临床需求,更是协和药剂科对医药界的匠心传承。从80年代初开始就转让了妇炎宁阴道泡腾片、协和硅霜、B超耦合剂、碳酸钙片和戊酸雌二醇片等多个品种,践行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功夫在实:建设协和药学特色药剂科形成了以药事管理、处方\/医嘱点评、门诊药物咨询、患者标准化用药交代、药师会诊、多学科专科门诊(MDT)、音似形似药品管理、超说明书用药、罕见病用药、差错防范、抗菌药物处方点评项目(ASP)和临床药学等全方位的合理用药管理模式。作为国内最早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医院,形成了以药学技术为支撑,专家论证为主的药品遴选模式,所选药品体现学科发展方向。我科于2013年获得临床药学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资助,以医院药学发展和转型为目标,以现阶段医改的政策需要为契机,进行了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建设工作。在夯实药学技术队伍,提高药学服务和科研教学水平,确保医疗质量安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授人以渔:梯度有序的培训常态化1985年开始先后与美国康州大学Hartford医院、美国Samford大学药学院和St.Louis大学建立国际合作,2010年我科成为国内首家美国药学生实习基地,已有2人获得美国交换生实习带教资格证书,迄今带教美国交换生23人。作为国家卫计委临床药师培训基地,我科先后开展了抗感染、内分泌、肠外肠内营养、血管外科、心内科和通科等6个专业的带教,培养了来自全国包括西藏在内的23个省、市的学员72名。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药学实用技能培训班》,至今已连续举办十届。每年邀请国外药学专家带来医院药学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邀请临床专家授课,建立药师的临床思维,深受同道和学员好评。作为唯一药学单位参与中组部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援藏药学人

急诊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承担着院内急诊与急救服务重任,从1983年建科以来,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急诊科建立了完整的服务体系,已成为具备合理人才梯队和临床应急能力的专业平台科室,医疗技术、急诊医学教育及学术研究水平均居国内领先。目前是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会长单位、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单位、北京市急诊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委员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急诊质控中心主任委员单位。1983年,北京协和医院时任院长陈敏章教授批准在医院设立独立的急诊科,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医院内急诊科,邵孝鉷大夫担任第一任主任,他也被誉为我国急诊医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并担任1987年成立的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1992年,周玉淑教授接任科主任一职,1997年由马遂教授接任科主任,2005年于学忠教授接任科室主任至今。历经三十余载风风雨雨,正是一代代协和急诊人不断努力与奉献,才有了她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所有协和急诊人一直秉承着\"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以执着的医志、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学态度,书写了一段段协和急诊辉煌的历史。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现拥有三十余名急诊医生和一百余名急诊护士,包括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5人,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3名,急诊专科医师35人,中青年医师占70%以上,90%以上的医生有国外培训经历;2012年搬入新急诊大楼后,工作面积达到八千余平米,包含7个区域,分别是急诊流水诊室、急诊抢救复苏室、急诊留观室、急诊综合病房、急诊ICU,共有超过150张床位,其中有70张监护床位,承担了大量临床任务,每年急诊病人数量平均约为20万人次,日均急诊量在500-600之间。通过建立完善的分诊制度、急诊监护制度、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绿色通道等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为病人提供更加便捷和人性化的服务,坚定地贯彻\"高速度、高效率、高度责任感\"的原则。除了临床任务之外,急诊科在教学方面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早在1985年,邵孝鉷教授就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急诊医学大型专著《急诊临床》。此后,马遂教授、于学忠教授等又相继主编《急诊医学》、《现代急诊医学》、《现代急症诊断治疗学》、《协和急诊抢救手册》、《危重症鉴别诊断学》等多部大型专著,为我国急诊医学学科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急诊科每年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0人,住院医师20-30人,进修生

变态反应科 查看详情

中国临床变态反应学起源于北京协和医院。1938年,该院张庆松教授赴美深造,于学习耳鼻喉的同时学习变态反应。张教授1939年归国后,拟在当时的北京协和医院筹建一个变态反应门诊,但因抗日战争而中断。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张庆松教授率领叶世泰等再次筹建变态反应科。1956年5月1日,中国第一个变态反应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创建。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是中国临床变态反应学的发源地和摇篮。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已逐渐成为中国变态反应学科的医、教、研中心,在过敏反应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也有一定影响。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在中国老百姓心中享有较高的声誉,看过敏性疾病去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已成为全国过敏性疾病患者的共识。2009年该科的门诊量接近7万人次高峰季节日门诊量近350人次,患者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在历届主任张庆松、叶世泰,张宏誉和尹佳教授的领导下,几十年来在医疗、科研、教学和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的创建等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对中国变态反应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十年代末,刚刚建立的变态(过敏)反应科迎来了一大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病人,经过连续多年的北京地区空气中的花粉调查和深入细致的临床研究,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的专家在世界首次发现并证实蒿属花粉是中国北方地区夏秋季的重要致敏花粉,从而奠定了中国花粉变态反应研究的基础。七十年代通过长期家庭及粮店的现场调查,在从病人家庭和粮店收集的尘土中第一次发现尘螨,为中国尘螨过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奠定了基础。八十年代北京协和医院变态(过敏)反应科牵头完成了全国气传致敏花粉调查,初步摸清了中国各省及地区致敏花粉的分布情况。为中国花粉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奠定了基础。紧随其后,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再次牵头完成了全国空气中霉菌的调查,为中国霉菌过敏性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奠定了基础。九十年代,变态(过敏)反应科在世界上首次报道草花粉也是中国北方地区夏秋季最重要的致敏花粉之一,其地位与蒿属花粉同样重要,并首次建立了体外检测草花粉特异性IgE的方法。北京协和医院是卫生部指定的疑难重症诊疗中心,变态(过敏)反应科的医生着眼于临床,完成了许多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工作。包括在中国最早开始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的研究,迄今已收集来自40多个家系的200多例病人,对其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治

超声医学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于1972年建立超声诊断专业组,1986年正式成立超声医学科,是中国最早建立的超声医学科之一。张缙熙教授任第一届科主任,历任主任包括程玉芳教授、姜玉新教授、戴晴教授、李建初教授(现任),其中姜玉新教授担任超声科主任达15年之久,为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的5位主任委员中就有两位来自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他们是张缙熙教授及姜玉新教授,其中姜玉新教授曾连任第五届及第六届主任委员并现任第九届主任委员。姜玉新教授目前为科室学术带头人,北京协和医院党委书记,担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住培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生、硕士生以及国家超声医学专业住院医师培养基地。全科共有正教授7人,副教授16人,主治医师9人,住院医师12人,临床博士后3人。现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0人。35岁以下年轻医师中90%具有博士学位或者为在职在读博士、硕士研究生。科室设施及仪器设备优良,拥有目前几乎所有世界顶级超声诊断设备及介入治疗设备。科室医疗实力雄厚,目前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位于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年检查量逾五十余万人次,穿刺介入量约7000例,承担高干保健、外宾医疗等重点医疗任务。检查包括腹部、小器官、血管、妇产科、介入等内容,其中大量为疑难病例的会诊。作为平台科室,本科与其他科室联系紧密,积极推动北京协和医院的多学科合作,取得许多成果,其中包括2次中华科技奖及1次教育部优秀科学技术进步奖和2次华夏医学科技奖。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多次主办、协办重大国内外会议,与国内外多家医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科发展,为超声新技术在中国的普及、超声医生技术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卓越贡献。2004年初,与国际乳腺超声学校合作举办了国际乳腺超声研讨会;2004年底,在北京协和医院成功举办了世界医学超声与生物学大会教育培训会;2010年,在北京举办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培训会仪。不仅如此,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一贯重视继续教育,是中国最早的超声培训基地之一。1995年,北京协和医院与美国费城托马斯-杰费逊医院合作在我院建立了北京协和-美国杰费逊超声教育培训中心。2002年,超声医学科成立了北京协和-美国菲利浦高分辨力数字超声成像中心。200

放射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已形成种类齐全、设备先进、人员梯队合理的现代医学影像学体系,自2014年以来连续3年蝉联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放射科第一名。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是中国最早成立的放射学科之一,曾经拥有谢志光、汪绍训、胡懋华、解毓章、李果珍、刘玉清、张铁梁等中国著名影像学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多种放射影像诊断和治疗技术,举办过多种全国性专业学习班,为促进我国放射-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和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通过国家教委评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和北京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目前科室在岗正式职工121人,包括诊断组、护理组、技术组、登记保管组,其中正高职称12人、副高职称15人,其余为初中级职称,梯队合理。80%以上的科室医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科室医疗情况本学科拥有大型影像诊疗设备数十台,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双源CT6台,640层CT1台,256层CT1台,能谱CT1台,64排螺旋CT1台、16排螺旋CT2台、3T超高场磁共振和1.5T磁共振以及永磁介入专用磁共振在内的磁共振成像仪10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7台、全数字胃肠造影机4台、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机3台,双能X线骨密度仪2台,另有计算机X射线摄影(CR)、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DR)、激光相机等设备器材共计40余台。科室内PACS系统已全面应用,实现了数字化诊断及图像管理、存储及自助发放。本学科诊治兼备、技术全面,在多层螺旋CT、超高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影像诊断、肺癌、乳腺癌、结肠癌等肿瘤的早期影像学筛查、胰腺肿瘤的早期影像诊断和术前可切除性评价、垂体肿瘤的综合影像诊断和术后评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风湿免疫病及内分泌代谢性骨病的影像学研究、全身DWI评估肿瘤转移及系统性疾病、各系统的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诊疗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每年进行各种影像学检查约45万人次。本学科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包括心血管介入诊疗在内的多种介入技术,并培养了大量心血管介入方面的人员,为这些技术在国内的开展和推广做了大量工作。目前主要开展了全身各部位的动脉和静脉血管造影、先心病的经皮介入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的覆膜支架治疗、颈动脉及颅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颅内动静脉畸形和脑动脉瘤的栓塞治疗、锁骨下动脉成形术、肾

放射治疗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的放射治疗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国内最早开始应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医院。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院放射科专门设有放射治疗组,形成了国内实力较强的放射肿瘤专业。1958年我院放射治疗的主要设备和人员参加组建医科院肿瘤医院。剩余人员继续开展工作。1985年成立了独立的放射治疗科,首任主任是周觉初教授;现任主任是张福泉教授,副主任是胡克教授。近十年来医院陆续投资上千万元,更新完善了放疗设备,使之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目前我院拥有五台直线加速器(ElektaVersaHD、VarianHalcyon、VarianTruebeam、TomoTherapy、SiemensART),另有一台术中放疗设备(Mobetron)。定位设备有:核磁模拟定位机,常规模拟定位机,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有近距离后装治疗设备2台,立体定向治疗设备(X刀),射频热疗设备,有完善的质控设备体系。开展几乎所有放疗新技术,包括剂量引导下的自适应放疗(ART),螺旋断层治疗技术(TOMO),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IGRT),调强放疗技术(IMRT),三位适形放疗技术(3DCRT),多分次全身照射技术,X刀治疗技术,射野影像验证技术,三维近距离后装治疗技术,深部热疗技术等。科室有正教授4人,副教授4人,中级职称22人,初级29人。正式在职有医师18人,物理师10人,护师2人,技师和工程人员21人。每年治疗约4000例肿瘤和良性病患者。我科主要放疗特色:妇科肿瘤放疗,前列腺癌放疗,肺癌放疗,乳腺癌放疗,鼻咽癌调强放疗等。在国内率先开展宫颈癌及其他妇科肿瘤的调强放疗﹑三维近距离治疗和适应性放射治疗研究。多次获得医院医疗成果奖,其中宫颈癌的调强放疗研究获协和医院医疗成果一等奖。承担国自然、十三五等科研项目;是协和医学院肿瘤学博士和放射物理学硕士授予单位,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名;承担着技师和物理师的临床教学工作,培养百余名技师和物理师。为病人提供及时优质的治疗服务是协和放疗的宗旨,质量保证是放疗科的生命线。多年来,放疗科一直把严格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制定了严格的系统的质量保证体系,从病人治疗前定位、治疗计划设计、治疗剂量审核、定位验证、治疗验证等均有细致严格的程序。特别是对放疗的治疗设备和定位设备坚持日检,周检,月检和年检,设备安全、剂量和机械精度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

肝脏外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在老一辈外科学家曾宪九教授和钟守先教授等的领导和努力下,早在上个世纪的50年代就开展了肝脏手术,是国内开展肝脏切除手术最早的医院之一,之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肝脏专业组的基础上发展到肝脏外科中心,一直到目前独立的肝脏外科,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成长过程,至今发展壮大。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教授为科室名誉主任。黄教授为国际、国内著名的肝脏外科专家,是公认的九十年代中期国内第二次肝移植高潮的推动者和学术带头人。他是中国器官移植委员会(OTC)的主任委员,同时是美国肝脏移植协会终身会员,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等的客座教授。他多年来致力于肝脏移植和肝胆恶性肿瘤的外科学研究,并达到很深的学术造诣,擅长肝脏高难度手术及疑难重症的诊治。黄洁夫教授先后获得6项省、部厅级以上科研成果,主编外科学专著11部,参加编写外科学专著5部。先后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杂志上发表论文160多篇。他还担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等国内外十多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的首席专家为钟守先教授,钟教授是国内外科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在近半个世纪的外科生涯中,他创造了许许多多外科奇迹,在业内同行中传为美谈。钟教授早年毕业于前苏联哈尔科夫医学院,其后又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外科学习。多年来他一直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有坚实而广泛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手术技术清湛,善于解决腹部外科的各种疑难杂症及术后的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处理,他在肝胆胰外科上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对我国胰腺、肝脏外科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70年代末在曾宪九主任的亲自关心下他在协和医院创建了国内首个胰腺外科。钟教授多年以来一直是国际外科学会中国会员代表。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开展了协和医院首例肝移植术手术。他担任《中华外科杂志》和《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中外十余种外科专业杂志的编委、常务编委、副主编、顾问等职。参与编写《黄家驷外科学》、《现代胃肠病学》、《临床胰腺病学》、《外科临床指导》、《腹部急诊学》等近20种外科专著,并主编了《胰腺外科》及《胰腺外科学》。现为中央保健组成员,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拥有较完善的人才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3名,正教授5位,副教授5位,主治医师1位,住院医师3位,所有成员均有博士学位。多

感染内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是北京协和医院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在老一批传染病专家的传承带领下,感染科历届主任李邦琦、王爱霞、盛瑞媛、邓国华、李太生等人经历历史的洗礼变迁,一直以我国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防控为己任,带领着全体感染科成员通力合作,在我国各个时期的感染性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诊治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已成为国内一家集医疗、科研、预防和人才培养的国家级传染病的医疗诊治、医学教育和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是感染性疾病博士学位授予点、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国家级感染性疾病继续教育基地、国家级传染病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和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培训基地。在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名列第七。北京协和医院作为全国艾滋病诊疗的\"领头羊\",不仅在面临抗病毒药物匮乏、副作用大的历史阶段下迎难而上,建立了\"十五攻关\"\"十一五\"和\"十二五\"等引领全国艾滋病领域的多项临床研究,更在新时期下的艾滋病多脏器功能研究方面走在全国最前列,利用综合医院的多学科优势,建立了具有特色的多学科合作的\"协和综合模式\"。我科目前现在人员42名,其中正高职称5名,副高职称5名。在全国学会和北京学会中担任多项重要职务,全国学会中有前任主委1名(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寄生虫分会),候任主委2名(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和循证医学分会),副主委2名(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专业委员会);北京学会中主委1名(北京医学会临床流行病学分会)、副主委3名(北京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2名、北京药理学会抗微生物学分会)。并同时有多名委员、青年委员在全国医学会和北京医学会中任职。在感染学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是由我国已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朱贵卿教授创建的、具有悠久历史的学科专业。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呼吸科专业科室之一,北京协和医院呼吸内科是我国一流的呼吸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及呼吸疑难病诊治中心,拥有众多的我国呼吸专业的老前辈或知名教授。曾在或正在这里执教和工作的既有荣获\"中国呼吸医师终身成就奖\"的罗慰慈教授和朱元珏教授,亦有荣获\"中国呼吸医师奖\"的黄席珍教授、李龙芸教授、蔡柏薔和陆慰萱教授,还有荣获\"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杰出贡献奖\"的林耀广教授等人。协和呼吸科目前包括11个分组,分别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睡眠呼吸障碍组、间质性肺病组、肺癌中心、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组、哮喘组、危重症医学组、感染组、介入组、呼吸治疗组和控烟组。呼吸科目前在职医生共有33人,包括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10人和主治医师13人。徐作军教授领导的多科协助诊治的间质性肺病组,王孟昭和张力教授领导的多科协助的肺癌诊治中心、肖毅教授领导的呼吸睡眠中心,以及施举红和徐凯峰教授领导的肺血管疾病组具有完整的团队构成,也是科室目前的特色。每年一度的\"北京协和呼吸病学峰会\"至今已举办12届,深受全国呼吸同道的喜欢。呼吸科还每年举办《北京协和医院呼吸病学峰会学习班》、《呼吸系统疑难病暨弥漫性间质性肺病研讨会》、《帅府园论坛呼吸疾病进展与规范化治疗精品学习班》和《胸部恶性肿瘤诊治新思考学习班》等多种学习班,以促进呼吸学科的推广和发展。

康复医学科 查看详情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成立,同年,时任神经科主任的美国人AndrewHWoods教授创立了理疗室,开展对神经疾病患者的电刺激疗法。1932年,美国的理疗学家MaryMcMillan女士来到北京协和医院,创立了独立的理疗科,标志着北京协和医院理疗科的正式成立,是今天物理医学康复科的前身。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理疗科。1948年美籍华人黄厚璞女士接任理疗科主任,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又开展了按摩疗法。1953年,杨子彬大夫由苏联专家举办的理疗培训班结业后来到北京协和医院,1954年,邹贤华教授获得前苏联理疗学博士学位后来到协和医院,他们曾分别前后担任理疗科副主任、主任。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康复医学事业飞速发展,北京协和医院理疗科抓住机遇,充实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内容,1983年,正式更名物理医学康复科。1986—2005年华桂茹大夫先后担任科室副主任、主任。2007年,陈丽霞大夫担任科室副主任,第一负责人,王燕大夫同时任科室副主任。2014年陈丽霞大夫担任科室主任,刘颖大夫担任科室副主任。二十世纪90年代科室最早引入澳大利亚手法治疗技术,并举办多期全国培训班进行推广。2003年在国内率先开展血友病骨关节并发症的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居全国领先水平,目前是中国血友病诊疗中心协作网物理治疗组组长单位,是世界血友病联盟(WFH)在中国大陆地区唯一授权的血友病物理治疗培训基地,每年牵头举办全国血友病物理治疗研讨会和培训班。近年科室的发展得到医院的大力支持,诊疗环境得到大力改善。目前拥有国际先进的康复诊疗设备,如日本白寿3万伏高压电位治疗仪、瑞士EMS冲击波治疗仪、德国HASOMED步态分析系统、德国HASOMED平衡与本体感觉评定与训练系统、意大利COSMED运动心肺评估与训练系统、骨质疏松治疗系统、美国TRITON卧式颈椎牵引装置、日本HM磁振热疗机、德国GRADIENT12导气压循环泵、日本OG电动牵引装置、日本OG第三代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德国运动控制训练系统等。设立有物理治疗区、康复评定区、体疗和作业治疗区、水疗区、按摩手法治疗区,言语和认知治疗区,采用先进的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技术对罹患神经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老年病、内科疾病所致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功能评定与综合性康复治疗。同时,依托协和医院作为全国疑难重症中心的综合优势,大力开展特色康复治疗,包括软组织感染的

临床营养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由原营养科和肠外肠内营养科合并组成。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具有悠久历史,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医院营养科,为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建院之初就成立的六个科室之一。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率先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医院膳食及整套管理规章制度,是我国临床营养领域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在国内率先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食品交换份\",成为国内糖尿病营养治疗的公认标准;率先进行了食物血糖生成指数研究,为糖尿病患者选择食物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是我国临床营养人员的培训基地和成长摇篮,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了大量临床营养专业人才。北京协和医院肠外肠内营养科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肠外肠内营养中心\"拥有雄厚的基础和悠久的临床及研究历史。20世纪60年代曾宪九教授探索试用静脉营养,随后蒋朱明教授等前辈建立外科代谢与营养实验室,并逐渐开展静脉输注营养液后氮平衡变化、总体液、细胞外液、血浆、血细胞容量与电解质平衡,以及其它营养代谢相关研究,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8年7月,原营养科和肠外肠内营养科合并组成临床营养科,与保健医疗部、国际医疗部、健康医学部和物理康复科归属健康医学系。目前,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护师5人、技术人员4人,管理营养师6人。其中10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医疗领域:临床营养科在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治疗膳食、慢性代谢性疾病营养管理、静脉输注途径建立、肠内营养输注途径建立、肠外肠内营养基础与临床应用等方面,均居国内前列。国内率先建立常见疾病营养治疗标准及标准操作规范;率先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临床营养诊断体系;开展肥胖症、肌肉衰减综合征、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探索从医院到家庭全程临床营养管理体系的建立;基于健康医学理念,探索全生命周期营养代谢特点及营养管理模式。科室的临床特色包括:(1)各类慢性代谢性疾病的营养风险筛查、营养评定、人体组成分析及营养治疗和管理;(2)PICC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为临床多数输液困难(营养支持及肿瘤化疗)患者建立良好的临床输液途径;(3)为临床疑难危重患者、无正常体位患者建立静脉途径,解决治疗输液问题;(4)为临床各种危重、疑难病症,包括类天疱疮、全小肠息肉、多发肠瘘、重症胰腺炎、失蛋白肠病等,维持必要的营养状态,改善机体状况,为

神经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成立于1921年,历经90余载风雨,已经成为全国久负盛名的神经专科,是国内最早的神经病学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工作站之一。在处理和解决疑难杂症和重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拥有11个专业组(临床神经生理、脑电图与癫痫、痴呆与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帕金森及运动障碍、神经病理、神经肌肉病、感染与脑脊液细胞学、神经免疫、神经遗传和睡眠),开设9个特色门诊(神经肌肉病门诊、肌张力障碍和肉毒毒素治疗门诊、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门诊、癫痫门诊、脑血管病门诊、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门诊、多发性硬化门诊和头痛门诊等),为广大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连续6年在复旦大学专科声誉排行榜上名列神经内科专科声誉第一名。科室专业设置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临床基本功扎实,总体实力强,特别在处理和解决疑难杂症和重症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病患者。科室现有床位90余张,每年门急诊接治患者超过16万人次,住院患者1600余人次。神经科专科实验室设置齐全,肌电图与脑诱发电位、神经病理、脑电图、经颅超声多普勒、神经生化和免疫、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均为国内翘楚,为患者诊治提供高水平的实验室辅助检查。重视开展以临床为导向的科学研究,旨在探索创新性诊疗方法,提高临床诊疗水平。研究内容覆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主要领域,临床与基础研究相辅相成,促进学科水平的提高。近5年来共承担科研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课题20项,合计科研经费超过3000万元。近5年获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及多项省部级在内的科研成果奖。科室承担大量教学任务。承担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医大本科生、研究生、进修医师的教学工作,是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培训基地。每年举办5个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有神经系统疾病高级进展学习班;经颅多普勒超声学习班;肌电图和脑诱发电位学习班;脑电图和癫痫诊疗进展学习班;肌张力障碍诊断治疗学习班等。为全国输送了大量神经内科专科人才。科室现有医生57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主治医生18人、住院医生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8人。现有各级护理人员50人。科室重视人才培养,老一辈知名专家老当益壮,中青年专家年富力强,年轻医师迅速成长。90%的高级教师有在国外学习和进修的经历。现任科室主任崔丽英教授担任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七届)

心内科 查看详情

协和医院心内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黄宛教授和方圻教授组建了协和医院内科心组,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心血管专科的临床和研究工作。50年代初期,黄宛教授等从修复三导联的弦线心电图机开始到制造出十二导联心电图机,为心电图在我国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50年代末期,在黄宛和方圻教授的领导下,心组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右心导管和血液动力学监测。在1958年北京阜外医院成立初期,黄宛、方圻、陈在嘉、吴宁教授等由协和医院心组调往阜外医院,为我国第一家心血管专科医院的创立做出了贡献。此后,方圻和吴宁教授返回协和。方圻、金兰、吴宁和朱文玲教授曾先后担任心内科行政主任,建立了心内科的电生理专业、心导管室和心内科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内超声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等项目,对国内心血管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目前协和医院心内科为教育部重点学科,在国内心血管学界仍有很高的学术地位。科室现状与人才梯队心内科共有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11人,副研究员1人,主治医师23人。主管技师及技师10人。导管室专科护师5人。病房主管护师、护师及护士43人,护理员3人,助理护士1人。共有在职职工101人。方圻教授是我国心血管界德高望重、最有影响的老教授,得到整个心血管界的尊重和敬仰。吴宁教授是前任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主任委员,目前是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的副主编。金兰、游凯、戴玉华、朱文玲教授也是国内心血管界的知名教授。方全、严晓伟、张抒扬、沈珠军、范中杰等教授在国内的知名度也在不断上升,年轻一代的业务能力,尤其是疑难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处理能力、严谨的治学态度,已经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他们已经在本领域的很多核心杂志包括《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基础医学与临床》、《中国起搏电生理杂志》、《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等的编委会中担任编委,并且已成为长城国际心血管病大会、阜外国际心血管病大会、CIT.国际介入心脏病学研讨会、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国际研讨会、全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等国内大型心血管年会的主席团或学术委员会的成员,并应邀在国际、国内的大型研讨会上作主要发言,已经逐渐成为一批目前在国内心血管界有一定影响的年轻专家。在学科建设和专业组成方面,心内科目前已经初步建立完整的冠脉介入梯队,由3名主任或副主任医师分3组

心外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的前身是我国著名外科学家吴英恺创建于1952年的胸外科,有着十分辉煌的历史。1994年,心外科在北京协和医院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刘晓程教授(1994-2001)、朱晓东院士(2003-2004)先后任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主任,目前科室主任为苗齐教授。科室开放床位24张。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2名、灌注技师2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2名。全科年门诊量约4000人次,年收治病人500余例,年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350余例。非体外循环心脏手术100余台。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坚持参照最前沿的诊治理念及国际通行指南为患者提供服务,并非常重视与国内外著名心脏中心之间的学术交流。近年来,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与美国克莱夫兰医学中心、美国麻省总医院、意大利米兰医学中心,加拿大McGill大学医院、日本心脏研究所等世界一流医院都有固定合作和学术交流,定期互访。我科多名医生在上述心脏中心接受临床培训,并多次邀请国外著名心血管外科医生来我科进行手术演示、学术讲演等。北京协和医院心外科的特色是诊治疑难危重病例。依托北京协和医院强大的综合实力,心外科坚持多学科团队合作,坚持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目前心外科收治的患者中过半患者合并全身多器官\/系统病变、病情危重。在相关科室如心内科、麻醉科、ICU、放射介入科、感染内科、免疫内科、普内科等相关的密切配合下,疑难危重患者的救治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齐平水平。北京协和医院心脏外科开展的手术种类包括:1.冠心病外科,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室壁瘤切除、缺血性二尖瓣返流的外科治疗等。完全血管化、常规采用内乳动脉,年轻患者尽量全动脉化搭桥等先进的治疗理念为患者带来最佳的近远期效果。近年来开展无接触法(notouch)采集大隐静脉,极大地减少了手术操作对桥血管的损伤、提高了远期通畅率。2.瓣膜外科,包括各种或联合瓣膜置换\/成形手术、再次瓣膜替换、主动脉根部脓肿、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等。近年来瓣膜成形手术成功率进一步提高,保留了患者自体瓣膜,减少了术后心功能的损失、避免了终生抗凝。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手术治疗已经成为特色诊疗项目。秉承先进的国际理念,心外科主张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活动期心内膜炎患者及早进行手术,提高了瓣膜修复率、减少了并发症。3.主动脉外科,包括主动脉瘤、动脉夹层的手术治疗,如Bentall、Da

胸外科 查看详情

二十世纪30年代起北京协和医院先后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肺叶、全肺及左开胸贲门癌切除手术,这标志着协和胸外科的诞生,也成为中国胸外科起步的重要象征。在随后数十年中,吴英恺、黄家驷、徐乐天等一批中国胸外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这里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新时代的协和胸外人秉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在医疗、科研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使协和胸外科始终位居国内先进行列,更成为国内顶尖的胸外科疑难病诊治中心。经过多年发展,胸外科目前现有病床60张,专职医师21人,由李单青教授担任主任,近年来年均手术量已超1800例。科室现有正教授4名,副教授6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15人,硕士学位者6人。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均能独立完成常见肺、食管、贲门癌切除和纵隔肿瘤微创手术,手术并发症低于5%,住院死亡率低于1%;在历届主任及同仁的努力下,胸外科团队硕果累累。1990年由徐乐天主任率头\"食管贲门癌外科治疗\"获医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年由李泽坚主任带领全科室参与的血管外科工作\"胸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获医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年科室\"协和医院食管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获北京协和医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8月,李泽坚主任带领全科室(和北京医院许贤豪并列)\"重症肌无力泛化自身免疫的提出,易疲劳严重程度判定及临床免疫诊断新方法创立\"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号99202102)。此外,胸外科还接受来自全国的疑难复杂病例的诊治,是国内担负处理难度大、风险高、病情复杂的胸外科之一。除了处理常见胸外科疾病以外,胸外科治疗重症肌无力、胸腺肿瘤手术居全国领先水平,治疗食管、贲门癌和支气管肺癌水平位于全国先进之列。胸外科目前成功开展了一些高难度手术,如纵隔恶性肿瘤\/罕见巨大肿瘤切除同期大血管置换术、肺叶袖式切除及支气管成形术、气管肿瘤切除术、高位食管癌切除+咽部吻合术、全隆突切除重建术、胸骨巨大肿瘤切除重建术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新技术方面,近年来科内广泛开展了电视胸腔镜、纵隔镜等微创胸外科手术,VATS手术量累计达千余例。VATS除了处理较为简单的自发性气胸、肺活检外,还开展了较为复杂的手术,如胸腺瘤摘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全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全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等。2006年起纵隔镜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也普遍开展,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胸外科与呼吸内

血液内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现代血液学的先驱者,也是我国培养血液学专业人才的最早基地。1932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内科率先在我国建立了第一个血液学专业实验室,并于1934年建立血液内科专业组。1980年成立大内科建制下的血液内科。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为博士生培养基地。1990年被国家教委认定为血液学国家重点学科点(与医科院血液学研究所联合)。1992年成为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被卫生部及北京市批准为首批血液内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1年,被批准为卫生部首批临床重点学科。血液科自建立专业组起即清醒地认识到血液学专业组是大内科中的一员,是综合性医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临床工作重点要面向全内科、面向全院,既要研究原发的血液病,也要重视研究其他专业患者面临的各种血液学问题,这就是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的特色和长期努力的方向。自建组以来,尤其是建科以来,借助我院\"医疗与研究紧密结合、临床与基础研究相互推动\"的主导方针和优越条件,在红细胞疾病、血液恶性肿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出血血栓性疾病等血液亚专业方面均衡发展。目前我科临床综合医疗水平处于国内一流水平,尤其在红细胞疾病和出血血栓性疾病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我科还积极为其他兄弟科室诊治危重疑难病例提供血液学支持,是我院作为全国疑难重症会诊中心的中坚力量。我科现有三个病房,共62张床位,包括东院血液科一病房,床位32张,西院血液科二病房,床位18张,和血液科三病房即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床位12张,其中百级层流床位6张。我科还在东院设有化疗门诊,西院设有血友病治疗中心兼北京血友病管理中心。目前我科每年收治住院人数约近4000例,年门诊人数约5万余人次,年院内外会诊数2000例。我科长期以来非常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历任科主任分别为邓家栋教授、张安教授、张之南教授、武永吉教授、沈悌教授,赵永强教授以及现任主任周道斌教授。我科现有在职医师19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4名,和主治医师8名。科内下设红细胞疾病、血液肿瘤、血栓与止血性疾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四个专业组。在各专业组中都有经验丰富、梯队整齐的专家为患者提供服务。自建科起一直坚持至今的每周一次全体医师参加的\"科查房\"制度,集中了各位专家的特长,为诊治疑难病症(包括门诊病例)提供了保证。多年来,张之南、李蓉生、潘家绮、单渊东、武永吉、沈悌、

整形美容外科 查看详情

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始建于1952年,由中国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的宋儒耀教授担任主任。1957年整形外科脱离协和医院,历经扩建、迁移及解散。60年代末,北京协和医院恢复整形外科,仍由宋儒耀教授领衔。1979年,再次脱离协和医院,扩建为整形外科医院。为与国际接轨,提高综合实力,创建世界级水平的综合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于2003年再次恢复整形外科。目前为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常委及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分会常委所在单位,国家整形外科重点专科单位。现任主任王晓军教授。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技术领先、学科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整形中心,拥有雄厚的人才、设备及多学科合作优势,与国内外整形美容外科学界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及合作,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整形外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医学博士17人,硕士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科室先后编纂了《整形外科学》、《整形外科手术学》、《整形外科手术图谱》、《整形外科学手册》、《整形外科临床诊疗规范》、《名院丛书整形外科分册》、《女性整形美容外科学》、《乳房整形美容外科学》、《乳房美容外科学》、《乳房美学外科》、《乳房整形手术学》、《面颈部整形美容外科学》、《临床脂肪抽吸技术》、《局部麻醉学》、《注射充填美容医学》等众多专著,并出版《整形美容外科指南》、《整形美容系列丛书》、《牵手美容》等科普书籍。拥有多功能B超、内窥镜、激光、多普勒、正电子治疗仪、PRISMA以及微晶磨削、毛发移植等先进的专用器械、设备。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的治疗范围涵盖了整形再造外科及整形美容外科的所有领域,所采用的治疗手段均是获得国内外整形外科界公认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以患者为中心,实行24小时优质服务。东西两院均设有门诊及门诊手术室,就诊条件舒适方便,医疗环境典雅幽静;病房位于东院,设有各种规格的病房及三十余张病床,以满足各阶层人士的需要。我们整形外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愿意用优良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帮助来我科就诊的患者重塑理想的形象,重建生活的信心,重回精彩的世界!,

重症医学科(ICU) 查看详情

千锤百炼始成钢,百炼成钢绕指柔—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简介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是中国重症医学的发源地,也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中心。三十余年来,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无论在重症医学最早的传播,早期学科雏型的建立,人才培养,还是此后学科的规范与快速发展,并真正成为一门学科,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中国重症医学的播种者与奠基者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起步自1980年代。1982年,以陈德昌教授为首的医学大师的带领下,北京协和医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具有重症医学内涵的加强医疗科。自此中国重症医学进入萌芽和早期发展的阶段,重症医学在国内主要医学中心形成雏形,但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学科发展上还未形成独立的专业,从业医师职称晋升仍需从其他专科途径完成。刘大为教授接任科主任后,致力于重症医学的学科体系的建立。重症医学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并逐步到广泛的认可和深入的了解。在刘大为教授为首的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推动下,2008年7月4日,国家标准委员会将重症医学定位为二级学科(320.58)。2009年,卫生部办公厅印发卫医政办(2009)9号文件《医疗机构诊疗科目名录》中增加\"重症医学科\"诊疗科目通知,并于卫生部办公厅印发卫医政办2009)23号文件《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极大规范了重症医学在中国的发展与建设,对于学科的规范、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和保障。如果说两任科主任,陈德昌教授最早将重症医学传播到中国,那么刘大为教授则使重症医学系统化、规范化,创建了重症医学的学科体系,使重症医学真正地成为了一门学科。他们是中国重症医学最为重要的两位奠基者。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协和人\"睿智的目光,精深的专业造诣和勇于担当,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二、不断发展,成绩斐然北京协和医院重症医学科在专业上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成为国内最为重要的重症医学中心和医疗、护理继续教育中心。科主任刘大为教授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国家重症医学质控中心。科室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排名第一;在2015、2016年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排名中,均名列全国重症医学专业第一名。这些第一是数十年专业实力的默默积累,是在中国的开拓性工作;是几代人不懈的传承,不断的发展,更不断创新的切实成果;更是作为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的专业根本!这一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