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23 来源:复禾健康
低血压可能由血容量不足、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内分泌失调、药物副作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血容量不足:
体液大量丢失或摄入不足会导致循环血量减少。严重腹泻、过度出汗、烧伤等情况可能造成体液流失;长期饮水不足或营养不良也会影响血容量。这种情况需及时补充电解质溶液,必要时静脉补液治疗。
2、心脏泵血减弱:
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会降低心脏收缩力,每搏输出量减少导致血压下降。患者常伴有胸闷、气促等症状。需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病因,使用强心药物改善心功能。
3、内分泌紊乱:
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时,醛固酮分泌不足会影响钠水重吸收。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会减慢新陈代谢。这类患者多见皮肤色素沉着、怕冷等症状,需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4、药物影响:
降压药、利尿剂、抗抑郁药等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老年患者联合用药时更易发生,表现为站立时头晕目眩。应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
5、神经调节异常:
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会影响血管张力调节,常见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或帕金森病患者。可能出现餐后低血压或排尿性晕厥,需穿着弹力袜并通过物理训练改善神经调节功能。
低血压患者日常应注意规律作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突然改变体位。饮食上可适当增加钠盐摄入,少量多餐防止餐后低血压。推荐食用山药、红枣、桂圆等补气食物,配合快走、太极拳等温和运动改善循环功能。夏季需及时补水,洗澡水温不宜过高。若频繁出现头晕、眼前发黑等症状,应及时监测血压并就医排查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