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选择中医治疗,根据血瘀的本质,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然后根据冷根据寒热虚实分别采用疏肝理气、温经散寒、益气补肾、清热消除等方法。并结合不同的月经周期和不同的体质进行治疗,因势利导,扶正祛邪。并可配合针灸、中药外敷、灌肠等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本病的治疗应符合要求“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治实不忘其虚”、“补虚当顾其实”原则主要是促进血液循环和消除血瘀,并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疾病类型进行治疗。如气滞治疗气疏肝,冷凝治疗温暖寒冷;气虚治疗气阳;热郁清热营;肾缺乏治疗肾调节。根据疾病的新时间,体质强弱,决定是优先消除邪恶还是消除邪恶,或先消除邪恶,临床应灵活掌握。同时,可结合月经不同时期血液损益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经前调节气、消除血瘀;月经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温度、止痛;经后补充气、肾、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也就是说,在月经前,消除邪恶是第一个,在月经后,纠正和消除邪恶。该疾病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口服汤效果。为提高临床疗效,可配合针灸、灌肠、外敷软膏等,缩短疗程,加速疾病愈合。具体如下: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1、气滞血瘀

   

       治疗: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隔下逐瘀汤。

   

       组成:当归20g,赤芍15g,川芎10g,桃仁15g,红花15g,枳壳15g,元胡15g灵脂15g,丹皮10g,乌药15g,香附15g,炙甘草10g。

   

       加减化裁:若气滞为主,胀大于痛者加川楝子15g;血瘀为主,疼痛大于肿胀,蒲黄15g,重用五灵脂20g;剧烈疼痛加全蝎3,三棱15g,莪术15g;有症状加血15g,穿山甲15g,皂角刺20g,三棱15g,莪术15g;月经量加蒲黄15g,茜草159,三七面10g(冲服)。

   

       2、寒凝血瘀

   

       治疗:温经散寒,活血祛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

   

       组成:茴香15g,干姜15g,元胡15g,灵脂15g,没药15g,川芎10g,当归20g,蒲黄15g,官桂15g,赤芍15g。

   

       加减裁:如果腹痛严重,四肢冷汗患者加川椒15g,制川乌10g,制草乌10g;阳虚内寒者加人参155g,熟附子15g,仙灵脾20g;湿邪重,胸闷腹胀,舌苔白腻者加苍术15g,橘皮10g,泽兰15g,茯苓20g。

   

       3、气虚血瘀

   

       治疗:益气补阳,活血祛瘀。

   

       方药:补阳还五汤。

   

       成分:黄芪3Og,当归2Og,赤芍15g,地龙20g,川芎1Og,桃仁15g,红花I5g。

   

       加减裁:汗出畏寒者加挂技15g,白芍15g;剧烈腹痛加艾叶15g,小茴香15g,乳香15g,没药15g;恶心呕吐加吴茱萸155g,干姜10g,姜半夏10g;将肉豆蔻人加肉豆蔻15g,葫芦巴15g,补骨脂20g。

   

       四、热郁血瘀

   

       治疗:清热营,活血祛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

   

       成分:桃仁15g,红花15g,当归20g,生地30g,赤芍20g,川芎10g,柴胡10g,枳壳10g,牛膝10g,甘草10g,桔梗10g,丹参20g,丹皮15g。

   

       加减裁:加黄芩15g,青蒿15g;大便干结加大黄15g,枳实10g;腹痛者加鱼腥草20g,地鳖虫15g,五灵脂15g;口苦咽干,易怒者加栀子15g,黄芩15g。

   

       5、肾虚血瘀

   

       治疗:益肾调经,活血祛瘀。

   

       方药:归肾丸与桃红四物汤。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组成:熟地20g,山药20g,山茱萸15g,茯苓20g,当归20g,枸杞子20g,杜仲15g,菟丝子25g,桃仁15g,红花15g,川芎10g,白芍20g。

   

       加减裁:腰痛加仙灵脾20g,寄生15g,狗脊15g;大便不真实,补骨脂20g,赤石脂20g。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饮食
子宫内膜异位症医院 子宫内膜异位症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