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一)发病原因
目前,胃肠道血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后天性血管退行性变、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和慢性粘膜缺血有关。一些学者认为,这些患者有先天性潜在因素,后天容易发生血管畸形。Boley研究了19例手术切除的结肠血管畸形标本后,认为结肠粘膜下血管扩张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慢性、间歇性和轻度粘膜下静脉阻塞。这种静脉阻塞受肠肌层收缩和肠壁张力的影响。其张力与肠直径和肠内压成正比,而结肠内径大,内压高(尤其是盲肠、乙状结肠、直肠内压高)。Speth主动脉瓣狭窄、心肌病变和肾衰竭患者发现胃肠道血管畸形容易出血,可能是血管畸形粘膜灌注压力低和慢性缺氧引起的粘膜缺血。
(二)发病机制
结肠血管畸形与下消化道出血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在血管扩张区的薄壁静脉和毛细血管扭曲、扩张,甚至部分血管与肠腔仅一层内皮细胞,而血液回流障碍导致黏膜抵抗力下降,因而在炎症糜烂或某些机械和化学性刺激下容易发生出血。Moore分为三类:Ⅰ类型、老年血管扩张,主要位于右半结肠,主要病变在小动脉、小静脉明显扩张、扭曲、变形,病变可通过下粘膜累及粘膜和表面小溃疡是出血的病理基础,结肠镜下可见,但手术不能触摸;Ⅱ型、血管发育不良主要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可位于肠道的任何部位,病变较大,可见或触及;Ⅲ类型、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可位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为遗传性,有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的家族史,一般出血量小,不会引起休克,体检无阳性体征,X常规检查,如线性和内镜检查,无助于诊断。盲目开腹检查大多不易发现出血病变。选择性血管造影是本病可靠的辅助诊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