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临床表现
1.一般症状 四种典型的人类疟疾临床发作大致相似,可分为前驱期、冷(冷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
(1)前期:患者疲劳、头痛、不适、厌食、畏寒、低热。这一时期相当于发育成熟的疟原虫(裂殖体)在肝细胞中释放出血流。但由于周围血液中原虫密度过低,镜检多为阴性。
(2)发冷期或寒战期:持续几分钟到1h,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大多数疟原虫是裂殖体和环状体。
(3)发热期:一般持续3~4h,头痛加重,体温高者可超过40℃。多次复发的患者只能有轻微的寒冷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疼痛和三叉神经痛,没有明显的高烧。发烧期看到的原虫主要是小营养物质。
(4)出汗期:微汗至出汗。在此期间,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症状逐渐消失。
(5)间歇期: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就典型间歇期而言,恶性疟疾病例非常不规则,短短几个小时,长达24~48h,间日疟和卵形疟约为48h,三日疟为72h。除恶性疟疾外,镜检中看到的原虫主要是大滋养体。
(6)隐藏期和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以及隐藏期和复发;恶性疟疾和三日疟疾只复燃,没有复发。第一次复发和前后两次复发间隔的时间分别称为第一次和第二次隐藏期。未经足够高效的血内裂殖体杀灭剂治疗后看到的类似情况统称为复燃。各种疟疾的临床表现如下。①间日疟:间日疟有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超过体温38℃以此为准,发烧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前,偶尔见于深夜。起初,第一和第二种症状较轻,热量较低,然后越来越严重。单纯疱疹常见于间日疟发作,常见于嘴唇周围,也可延伸到鼻子和耳朵,偶见于肛门和外阴周围。间日疟预后良好,早年被称为良性疟疾;②恶性疟疾:潜伏期为6~27天,平均为11天发病,无寒战,只怕寒。高烧的人很常见,常伴有头痛、全身疼痛、恶心、呕吐、贫血等。出汗期不明显。热型复杂,有的像间日疟,第二天发作一次。48h恶性疟红内裂体增殖周期一致;有的每天发热,间歇、放松或不规则;有的持续发热,发热期往往长达20~36h;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期很短,导致体温曲线呈“M”类型。用高效裂殖体杀灭药治疗恶性疟疾后即可治愈。若能及时治疗,多数病例预后良好;③卵形症:临床症状类似于间日疟疾。大多数发生在下午5点以后或晚上。症状轻微,无明显寒战,发作次数一般在6次以内,易自愈,长期复发少,常见无症状。超过一半的病例从一开始就是典型的间日热,热量较低;④三日疟疾:潜伏期为18~35天,平均为28天。通常没有前期,发作前3~4天有疲劳、肌肉关节疼痛、寒冷和头痛,往往不容易被发现和忽视。主要发生在下午,也可以在中午看到。冷、发烧和出汗三个时期更明显,因为退烧太快,有可能脱落。由于三日疟原虫的发育同步性很强,通常72h第一发作周期也比较规律。疟疾三天没有复发,足够的氯喹和奎宁可以治愈。
2.恶性疟疾 主要见于恶性疟疾。其他三种疟疾很少见到危险型。
(1)脑型:多见于无免疫、未及时治疗的患者。临床上分为嗜睡、昏睡和昏迷。
(2)超高热型:起病急,体温迅速升高41℃以上并继续不退为特点。
(3)抽搐冷型:患者虚弱、皮肤湿冷、苍白或轻度发绀,可出现阵发性上腹剧痛,常伴有顽固性呕吐或水样大便,迅速虚脱甚至昏迷,多死于循环衰竭。
(4)胃肠类型:有明显的腹痛、腹泻和内急后重感。这种类型是预后好、病死率低的危险类型。
诊断
人体四种疟疾在临床表现、病程、药物反应等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各有特殊性。因此,患者的疟疾类型应在诊断中明确。
1. 临床诊断要点①大多数病例在发烧前有不同长度的寒战或畏寒;②体温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迅速下降,然后出汗程度不同。4h测量体温一次,分析体温曲线,可发现夜间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室温以下;③定时发作,发热期与无热期重叠,有一定的规律性;④除疲劳、无力和轻微不适外,患者一般感觉良好;⑤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发作者较少;⑥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多次发作后逐渐减轻,有“自愈”的趋势;⑦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与发作次数一致;⑧脾大,其程度与病程有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
婴儿、恶性疟疾和新感染病例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此外,一些免疫力高的患者血液中有大量的原虫,但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或完全没有,特别是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
2.实验室诊断
(1)血液病原体检查:人体四种疟原虫只有一种恶性疟原虫在周围血液中只看到环状体和配子体,发作期间检测机会更多,大多数原虫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如配子体未出现,血液检查可能暂时为阴性,因此恶性疟疾最适合发作期间血液检查;其他三种疟疾血液检查不受时间限制,无论发作期和间歇期。临床上,它类似于疟疾,阴性血液检测原虫,应坚持每天两次血液检测,连续几天。按照规定仔细检查厚血膜,其功率高很多倍,所有疟疾,最终都能在周围血液中找到疟原虫。血液涂片、染色和镜检仍然是最可靠的确诊疟疾的方法,如果发现红内疟原虫。
鉴于近年来受血液中原虫密度、生产染色技术、服药后原虫变形或密度下降、镜检经验等因素影响,对传统血液检测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Becton Dickinson公司QBC法(quantitative buffy coat)。用含有抗凝剂和A啶橙的毛细管取出患者60µl血液,加一个浮子,离心后,疟原虫集中在红细胞和白细胞的下层。由于管道中心有浮子,将上述两层细胞和疟原虫推到管壁上,可以直接检查荧光显微镜下的疟原虫。该方法具有浓缩效果,可以提高敏感性,无需染色,节省时间。第二个是0.5%~1.0%皂素溶液取代普通水溶性血液,然后用吉氏液染色后镜检查。其优点是皂素处理的厚血膜底板清晰,无红细胞残骸和血小板干扰,有助于疟原虫检测。
(2)免疫学检测:①疟原虫抗原检测;可发现原虫血症,可用于临床诊断为现有患者、人群传染源和评估疗效。主要方法有琼脂糖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荧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②疟原虫抗体检测: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可追溯感染源;通过确定流行地区抗体水平,推断疟疾的流行趋势;筛查供血,防止疟疾输血感染,评估抗疟措施的效果。此外,对于多次发作的原因,疟疾抗体的检测有助于诊断。常用的抗体检测方法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凝血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3)核酸探针检测:国内外有几种不同的疟原虫检测核酸探针。由于其独特的高特异性,敏感性高于镜检,认为核酸探针技术很有可能取代传统的显微镜检测,可以在短时间内批准大量样本,被认为可以定量估计疟原虫血液水平,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和抗疟措施评价的潜在诊断工具。目前,大规模生产核酸探针和大规模现场使用仍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需要解决。
(4)PCR检测:目前公认,在各种疟疾检测方法中,PCR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为进一步提高PCR在此基础上,巢式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便利性PCR(nested PCR)、PCR-ELISA研究其他方法。除抗凝血样中的疟原虫外,PCR疟原虫技术在滤纸干血滴上的检测也已成熟,便于检测PCR技术监测偏远地区疟疾。由于对实验技术和条件的要求较高,其在现场的应用受到限制。根据目前大多数疟疾地区的条件,现场采血后,应返回条件较好的实验室进行进一步分析和处理。
(5)Dipstick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用Dipstick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恶性疟原虫合成和分泌稳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组蛋白Ⅱ(histidine rich proteinⅡ,HRPⅡ),在免疫层析条上滴下单克隆抗体,通过吸附、洗涤和显色,检测血液中富组蛋白Ⅱ存在。根据国外比较Dip-stick报告其他几种方法,Dipstick该方法诊断疟疾的敏感性(84.2%~93.9%)和特异性(81.1%~99.5%)它们都很高;具有操作简单、快速、稳定、易学的特点。适用于难以保证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需要确定疟疾流行范围、疟疾传播低、需要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性发展的地区。必须指出的是,应用程序Dipstick该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检测到仍处于潜伏期或血液中只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