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败血症的发生与细菌感染有关,其具体原因如下。
1、入侵人体的细菌是否会导致败血症与入侵细菌的毒性、数量和人体防御免疫功能密切相关。以下可能导致败血病。
1.皮肤和粘膜损伤和炎症,如创伤和伤口感染、大面积烧伤、开放性骨折、疖子、痈、感染性腹泻、化脓性腹膜炎等。细菌很容易从损伤和炎症中进入淋巴或血液循环。
2、营养不良、血液疾病(特别是白细胞缺乏)、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糖尿病、恶性肿瘤、先天性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白细胞吞噬减弱等各种慢性病,易诱发细菌感染。
3.挤压皮肤疮疖,特别是在血液供应丰富的面部,细菌可以进入大量血液循环。
4.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伤口为细菌入侵开放,皮肤坏死、血浆渗出和焦痂形成为细菌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肾上腺皮质激素、抗代谢药、抗肿瘤药、放射治疗等各种免疫抑制药物可以削弱细胞或体液免疫力,有些可以减少或抑制白细胞的炎症反应,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和传播。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耐药菌株繁殖,增加感染机会。内镜检查、插管检查、大隐静脉插管、留置导尿管、静脉高营养疗法、各种透析、器官移植等各种检查或治疗措施可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循环或感染性血栓形成败血症。
三、致病或条件致病的各种细菌都可以成为败血症的病原体。由于年龄不同,患者的基础疾病不同,导入途径和年龄不同,导致败血症的细菌也不同。1950年以前,败血症的病原体主要是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占总数的50%以上,葡萄球菌(金葡萄球菌)+表葡)约占20%,革兰阴性杆菌约占12%。随着广谱抗生素、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败血症的病原菌谱也发生了变化。由于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球菌对青霉素非常敏感,因此很少有病原体作为败血症。复数菌败血症也可发生在身体防御功能明显较低的情况下,即在同一标本中检测到两种或多种致病菌,或72种h多种致病菌从多次血液或骨髓标本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