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原体如表1所示。

       

 

       (二)发病机制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制因病原体和感染严重程度而异。一般来说,致病机制有:①巨核细胞直接受损,导致血小板减少;②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病原体直接破坏或消耗;③免疫介导血小板损伤。

       1.病毒 在小儿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病毒感染是一个主要的发病原因。病毒感染可以直接损害巨核细胞,导致骨髓巨核细胞明显下降。肝炎病毒尚可直接入侵早期多能干细胞而引起损害,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小儿注射麻疹疫苗后,骨髓巨核细胞常明显下降,注射3天后可见骨髓巨核细胞变性,呈空泡状改变,血小板减少,这些变化可持续2周。体外实验研究证明,病毒可以在巨核细胞内快速复制,支持巨核细胞受病毒侵害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观点。

       此外,病毒相关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也是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之一。

       2.细菌 许多细菌感染会导致血小板减少。严重细菌感染引起的弥散性血管凝血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之一。此外,细菌入侵骨髓和革兰阴性细菌的内毒素也是细菌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状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因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饮食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医院 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