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国内外公认身体无疾病、心理无疾病、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健康”三要素。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是人们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建立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基础。“社会适应”是指具有人际协调能力,能够处理和适应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各种人际关系。以学生的社会适应障碍为例,预防措施包括:
1.说服教育法 心理素质的形成是基于道德认识的。因此,要塑造积极的心理素质,必须以提高道德认识、判断和评价水平为突破口。例如,学生的学习意识普遍较差,其根本原因之一是学习目的不明确。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只要提到学习和做作业,思想就会产生惰性心理,行动就会害怕学习,不想做作业,很容易被其他事情吸引。因此,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适当运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了解合理性,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理解,克服脑海中的错误或模糊理解,达到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的目的。
2.情境熏陶法 和谐民主的教育或教学情境是培养受教育者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计划地以各种方式创造和谐民主的教育情境。如创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情境;教学中愉悦、成功、求知、勤奋、民主的氛围;尊重、期待、鼓励、严格要求的情对话等。因此,在和谐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受教育者可以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和感受,克服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如胆怯、担心害怕被批评等,增强自信心,培养勇气和独立解决问题的勇气。
3.情境感染法 情绪和情绪总是相互感染的。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经常有情感交流,有意或无意地被情感感染。教师努力感染他们健康、快乐、生动的情感和言行,从而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在体验。如表扬;成功的个人谈话;主题活动等,将使教育工作者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动之以情"教育方法不仅有利于培养兴趣爱好、求知欲等积极心态,还有利于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其能够保持稳定持久的情绪,集中、积极、主动、认真等。
4.意志磨练法 各种心理素质的培养是自觉参与社会实践的结果。它也是在与困难的斗争中磨练出来的。因此,磨练意志的质量是极其重要的。一是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控制自己,约束自己。二是参与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服从集体意志,逐步发展自控、坚强、坚决、果断的意志品质,纠正犹豫、盲目、固执、鲁莽、顽固的不良品质,提高意志水平
5.心理教育法 这是提高心理素质的基本形式,其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内容不仅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且是纠正心理困惑的理解结构。我们必须通过讨论,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要求和问题,通过调查和测试,分析受试者的心理障碍和偏差,然后谈论知识和医疗保健,共同分析和交流心理问题,讨论讨论,结合心理健康和培养教育的实际情况。
6.心理咨询法 这是帮助受询者克服在人生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心理障碍,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顺利完成社会角色转移。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要给予信任,给予理解,给予换位(即设身处地,将心比心)。还要动之以情,要遵循聆听(让受询者宣泄)、保密(有些深层内容要绝对保密)、疏导(对其提出的特殊问题作面对面的指导)原则。相互信任是咨询取得成功的基础。咨询过程是双方情感和心理交流的过程,只有这样方能取得消除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