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接触松毛虫或其污染物触松毛虫或其污染物1~3天后。个别患者潜伏期长,最长可达48天。

       2.全身症状 患者的全身症状大多较轻或无全身症状。可能有发烧,多在37.5~38.5℃之间,个别可达39℃。此时可出现畏寒、头痛头晕、全身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2~3天后逐渐消退。区域淋巴结肿大,可移动,有压痛,病后10~20天逐渐消退。局部皮肤一般无溃疡。

       3.局部症状 身体暴露部分容易发生,这与直接接触有关。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手、脚、手腕、脚踝等,但也可发生在头颈部、眼睛、耳朵、胸部、脊柱、臀部和会阴,少数患者可扩散到全身。根据病变的范围和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骨关节型:发病率高,占55%以上危害很大。如果治疗不当,往往会残留功能障碍,甚至导致病废。发病部位多为四肢小关节骨。单关节常见且不对称,仅30%患者是多关节疾病,或表现为一个关节症状消退,另一个关节再次发生。表现为局部红肿、发热、疼痛和功能障碍。有时疼痛严重难以忍受,可持续刺痛;有时阵发性加重,尤其是夜间,影响睡眠。局部非凹陷性肿胀,关节远端肢体肿胀。表面皮肤潮红,温度升高,局部压痛点非常敏感。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这种类型的患者通常有全身症状和区域淋巴结肿大。大关节的症状通常比小关节重。疾病经常延长几个月或几年,约有1/5的病例有复发倾向。这种类型可以在后期形成关节畸形,并伴有关节近侧肌肉萎缩,严重影响功能。

       (2)皮炎型:比前者少见,只占25%左右,局部表现为灼热、瘙痒、疼痛,多发生在四肢暴露部位,如手、脚、手指等,少数发生在头部或躯干。局部皮肤温度升高,潮红,主要是不同类型的丘疹。有些像荨麻疹,病人的手指之间可能有水泡。皮疹大多呈簇状或片状密集分布,不对称。三分之一的病例是局部淋巴结肿大。治疗后,皮疹在2~5天内恢复;少数病例可延长几个月,形成慢性皮炎。一般没有全身症状,很少复发。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可残留;局部抓挠可扩大病变或继发感染。

       (3)肿块型:发病率最低,约占5%,通常在四肢或腰骶椎和会阴两侧形成局部硬结,伴有疼痛,没有明显的边界,多为单发。肿块逐渐增大,在10~30天内达到峰值,然后液化,波动。局部穿刺术可以提取黄绿色粘性胶或血液。局部症状可以缓解,但很容易复发。穿刺训练通常没有细菌生长。这种类型伴有较重的全身症状,病程较长,为1~3个月。

       (4)混合型:上述三种不同形式的合并,占总数5%~15%。根据地区不同,感染次数不同,比例也不同。

       一般多无困难。在暴发性流行季节和地区,可根据松毛虫及其污染物接触史,以及皮肤、骨关节的局部表现,作出诊断。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症状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治疗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病因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饮食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医院 松毛虫性骨关节炎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