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药物是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有70多种药物可以引起狼疮样疾病加重现有的狼疮,其中氯丙嗪、肼屈嗪、异烟肼、甲基多巴、青霉胺、普鲁卡因胺和奎尼丁是相关性较强的药物。随着细胞因子及其抑制剂等新药的出现,狼疮样疾病的药物数量可能会增加。

   

       二、发病机制

   

       药物狼疮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出现与所用药物、遗传质量和免疫异常有关。

   

       乙酰化表型

   

       人类对药物反应的差异是由遗传决定的。人群可分为快乙酰化和慢乙酰化。慢乙酰化基因型是乙酰转位酶隐性基因的纯合子。慢乙酰化的人占白人的比例50%~60%,在黄种人中占5%~20%。虽然在两种表现类型中都可以看到肼屈嗪和普鲁卡因胺诱导的药物狼疮。但慢乙酰化者的出现ANA而且药物狼疮更快,所需药物积累剂量更低,所以大多数药物狼疮患者都是慢乙酰化的。

   

       2、DNA低甲基化

   

       研究表明T细胞DNA甲基化在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分化方面起着关键作用。DNA调节序列的甲基化伴随着基因抑制,而低甲基化伴随着基因表达。普鲁卡因胺或肼屈嗪可以抑制T细胞DNA甲基化,体外活化的人CD4+T经普鲁卡因胺或羟苯达嗪处理后,细胞可成为自反应细胞。5-氮杂胞嘧啶核苷(5-azacytidine)是有效的DNA甲基化抑制剂,是的T细胞也有同样的效果。自我反应。T细胞可以杀死自己的巨噬细胞,分泌IL-4和IL-6,促使B细胞分化成抗体分泌细胞,提示药物修饰T细胞在诱发药物性狼疮中起着重要作用。

   

       3、补体

   

       经典的补体方法在清除免疫合物中起着重要作用。肼屈嗪、青霉胺、异烟肼和普鲁卡因胺的代谢物可以抑制C4与C2共价结合抑制C3激活,导致免疫复合物清除障碍。据报道,药物狼疮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多。

   

       4、药物-DNA相互作用

   

       和DNA-组蛋白复合物相互作用,使组蛋白不易被蛋白酶消化,从而保持其抗原性。与这一假设一致,组蛋白的核心部分是药物狼疮本身抗体识别的对象。

   

       5、其他

   

       最近的数据显示,当活化的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将药物或其代谢物转化为活化产物时,药物狼疮的组织可以通过细胞毒性或免疫紊乱直接受损。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药物性狼疮症状

药物性狼疮治疗

药物性狼疮病因 药物性狼疮饮食
药物性狼疮医院 药物性狼疮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