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心源性猝死可根据突发意识丧失、颈动脉或股动脉搏动消失,特别是心音消失、无呼吸运动或濒死呼吸活动诊断。一旦诊断为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包括基本生命支持、高级基本生命支持和复苏后处理。CPR其目的是在明确治疗前保持中枢神经系统、心脏等重要器官的活力。
一、基本生命支持
1、开放气道 一旦确诊为心脏骤停,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呼救。将患者仰卧在硬床或地上,松开衣领和裤带,将头部向一侧倾斜,清除假牙、粘液和呕吐物等口腔异物。一只手放在病人的额头上,另一只手抬起下巴,使他的头向后倾斜,颈部伸直,以避免舌头坠落,堵塞气道。
2、人工呼吸 快速确定呼吸是否停止。如果没有独立呼吸,即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用手握住患者的鼻孔,深吸气,然后靠近患者的嘴唇外缘,用力吹气。先吹两次,每次1万次~1250ml。在人工呼吸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者的胸部运动,并根据其胸部的起伏来控制吹气量。避免胃胀气,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如果患者有胃胀气,应侧转并压迫上腹部,排出胃气后继续进行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 检查颈动脉搏动。如果动脉搏动消失,立即按压胸部和外部。操作人员将手掌重叠并交叉放置在患者胸骨中下部,伸直肘关节,利用身体重力有节奏地垂直向下按压,并将胸骨下部按压4~5cm合适,按压后放松,恢复胸部。按压频率约为80次/分钟,观察颈动脉搏动。按压部位不得过高或过低,不得按压胸骨下的剑突。均匀按压节律,避免胸骨或肋骨骨折、血液、气胸等并发症。胸部按压连续进行,直至心跳恢复。如果需要描述心电图、心脏注射或更换操作员,间歇时间不得超过15秒。
4.同时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 如果一人进行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约为15:2,如果三人进行心肺复苏,则约为5:1。
二、支持高级基本生命
1.尽快使用简单的人工呼吸器 用面罩加压氧气,准备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和呼吸机。气管插管操作应快速熟练,并努力在30秒内完成,以免延误救援。护士应迅速准备好吸引器,并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建立静脉通路 及时输注各种救援药物。一般选择前臂静脉,避免因静脉穿刺而中断心肺复苏。部分患者因周围静脉塌陷而难以成功穿刺,可选择颈外静脉或股静脉插管。利多卡因、阿托品、肾上腺素等部分药物可通过气管套管滴入。
3.尽快检查心电监测和心电图 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监测心率和心律变化。
4.治疗抗心律失常 主要包括药物、电击复律和人工心脏起搏。
(1)常用药物包括
①利多卡因 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②普鲁卡因胺 利多卡因治疗无效的室性心律失常。
③溴苄铵 用于上述两种药物无效、电击复律失败的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④阿托品 用于治疗伴有血液动力学障碍的窦性心动过缓、高房传导障碍和心室停搏。
⑤异丙肾上腺素 用于心动过缓或心室停搏,阿托品无效。
⑥肾上腺素 用于心室颤动、心脏停搏和电一机械分离。
⑦碳酸氢纳 心脏骤停的治疗效果尚不清楚,应在心肺复苏、除颤、改善通风和药物治疗后使用。
药物治疗应严格掌握剂量、注射浓度和速度;密切监测心率、心律和血压的变化,观察药物疗效。如果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
(2)电击治疗 用于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前者采用非同步电击除颤,后者采用同步电击复律。操作时,将两个电极板均匀地涂上导电糊,分布在胸骨右缘的第二肋间和心尖或左胸前后。初始功率约为200J,一次电击无效可增加能量,但不得超过360J。心室颤动能否转化为窦性心律,往往取决于心室颤动到电击除颤的时间间隔,不要延误除颤时间。
(3)人工心脏起搏 适用于高房传导阻滞、严重心动过缓或心室停搏的患者。
(4)增加心排血量,维持血压 药物包括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阿拉明和钙制剂。静脉滴注时,药物剂量和滴注速度必须严格控制。去甲肾上腺素液不得泄漏,以免引起周围组织坏死。
三、复苏后处理
1.保持有效循环 心肺复苏后可出现低血压、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一旦血压下降,除对症治疗外,还应分析原因并进行病因治疗。如果条件允许,应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以指导用药。对于难治性休克,应注意心肺复苏后是否有其他并发症,如气胸、心包填塞或腹腔器官损伤。如果左心功能不全,应酌情进行强心、利尿和血管扩张治疗。详见相关章节。此外,复苏成功后,应在二期复苏中延伸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防止室性心律失常复发。
2.保持有效呼吸 对昏迷者应进行气管插管,并在自主呼吸恢复前辅助呼吸机供氧。同时,应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调整呼吸机的供氧浓度、水分量、呼吸频率和呼吸比。当使用高浓度和纯氧时,应间歇供氧。如果需要长期吸氧,鼻导管应吸氧,以防止氧中毒。如果气管插管超过2~3日仍不能拔除,气管应切开,呼吸道分泌物应及时清除,气管切开护理应加强。此外,呼吸中枢兴奋剂,如可拉明和洛贝林,可以酌情促进患者尽快恢复自主呼吸。
3.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低温脱水疗法。
(1)低温疗法 包括人工冬眠药(如氯丙嗪、非那更等)的物理冷却和应用,旨在减少脑组织的基本代谢和耗氧量,提高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最好在心脏骤停后5分钟内使用。你可以戴上冰帽,把冰袋放在脖子、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尽快降低体温,达到肛门温度32℃左右。在冷却过程中,每半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冰袋用毛巾包裹,避免直接接触皮肤。胸部、会阴和腹部禁止放置冰袋。观察患者是否有寒战和抽搐,必要时给予镇静剂。
(2)脱水疗法 常予20%甘露醇250ml或25%山梨醇250ml静脉快速滴注必须在20岁~30分钟内滴完,治疗时注意维持血压10分钟.67/6.67kPa(80/50mmHg)以上,适当控制液体进入,观察每小时尿量,注意是否有低钾血症,如腹胀、心律失常等。肾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者慎用。
4.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严格记录进出液体量,监测血液电解质浓度和血气指标,并及时纠正。
5.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 心脏复苏后,应保留导尿管,准确记录每小时尿量,监测尿量,如尿量<30ml/小时,比例高,常表明血流不足;如尿比低,注意急性肾功能不全。治疗和护理详见相关章节。
防治继发感染 复苏过程中应注意无菌操作,加强支持治疗,提高身体抵抗力。加强皮肤和口腔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翻身,防止皮肤溃疡、感染和褥疮。定期拍拍背部和吸痰。痰粘稠的人应雾化吸入,以防止肺部感染。对于气管切口,应每天局部更换药物,以保持伤口清洁。注意观察切口及周围是否有红肿和渗出,并定期进行切口细菌培养。对于留置尿管的人,除尿路感染外,一般不应每天清洗尿管,以减少尿道感染。每天更换封闭的尿袋,观察尿液是否混浊,定期进行清洁中间的尿液培养。感染者应进行细菌学检查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指导用药。此外,还应注意患者体温的变化,每天测量4次体温,并定期检查血液图像。
7、营养补充 每予高蛋白和高维生素流质饮食,每日总热量不低于2kcal。心肺复苏后的患者往往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或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因此需要静脉或鼻饲料来提供营养。每次鼻饲料前检查胃管位置,注意患者是否有肠胀气。鼻饲料饮食应温度合适,每次注射量不宜过快。鼻饲料后,用盐水冲洗胃管,防止心脏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