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首页 / 科室列表

中医科 查看详情

一、概况:中医科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专门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的临床科室,现有医师9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近年来,中医科不断发展壮大,于2006年8月,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批准,医院成为全国唯一一所\"中国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评为\"全国综合(专科)医院中医示范单位\"。2015年高分通过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复审,获得好评。2016年5月1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联合召开了2016年全国综合(专科)医院中医药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议,我院作中医药工作经验交流发言(5家发言单位之一)。二、医疗我科主要以中医、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各种常见肿瘤,尤其对鼻咽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大肠癌、胃癌、食道癌、妇科肿瘤、淋巴瘤、癌痛等有独特的治疗方法,疗效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在临床工作中,对手术后、放疗及化疗的病人,配合中医药辨证施治,能有效地减轻毒副反应(如放疗引起的急性放射性口咽炎、放射性膀胱炎、肠炎;化疗引起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下降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证放、化疗的顺利进行;对稳定期的病人,采取扶正与驱邪相结合的方法,在扶正的基础上定期使用大剂量的抗癌中药,以防止复发和转移;对晚期病人,根据辨证与辩病相结合的方法,运用中医药的特色治疗,可减轻痛苦、改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三、教学我科每年均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接受本科生临床见习。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导师张蓓)。四、科研中医科拥有先进的中医舌诊图象分析系统、血液流变学检测仪、痛证治疗仪等一系列仪器。多年来一直对癌症患者的舌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此作为观测预后的指征。我科早年供方研制的\"鼻咽清毒剂\"、\"升血调元汤\"等在临床运用多年,疗效确卓,均已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并远销国内外。我科多名医师曾到北京、上海等地进修学习,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单独进行肝癌介入治疗,尤其在中药配合介入治疗肝癌方面取得良好疗效,并取得相关的省级科研课题。先后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得院校级、厅局级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主编及参编学术专著10余部。{:"

病理科 查看详情

1964年建院初期,我国著名病理学家梁伯强指派陈灼怀筹建和主持肿瘤医院病理室。科室有业务技术人员3人,开展常规肿瘤病理诊断工作,为病理学科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1978年陆献瑜调入肿瘤医院,任病理室主任。创办全国肿瘤病理进修班,编写临床病理电化教材。医务人员增加至6人,病理诊断和科研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1986年,肿瘤医院病理室与肿瘤研究所病理室合并成立了病理科,冯本澄任主任,率先开展了电镜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使病理诊断精确至亚细胞水平。1994年,林汉良任病理科主任。进一步加强与院外同行包括中山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间的人员和业务交流与合作,逐步开展了免疫组化技术在临床病理诊断中的应用,科室病理诊断水平显著提高。2000年,吴秋良任病理科主任,积极推动开展分子病理检测服务,2007年获得卫生部临检中心颁发的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技术验收合格证书,技术水平和检测项目数量逐年提高。2010年成为广东省卫生厅住院医师培训基地。2012年,分子病理从病理科中分离出来,成为\"分子诊断科\"。2015年成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1年,云径平任科主任以来,为了适应医疗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和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发展趋势,医院通过了病理科十年发展规划。突破常规,大量招聘、引进专业人才;充实硬件,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病理医技人员待遇;建立科学的病理人才培养体系;试行亚专科化;逐步推行病理诊断和技术的质量控制、信息化;增加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提升合作水平。病理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014年牵头成立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云径平教授荣任首届主任委员。目前,科室建筑面积近3000平米,在岗人员82人,其中医生38人,规培医师12人,技术员31人,中级技工1人,辅助人员12人。医生中有教授\/主任医师3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0名,主治医师9名,住院医师26名。具有博士学位者17人,硕士学位者25人,在读博士6人。科内有日本奥林巴斯十头和五头显微镜3台,奥林巴斯、德国蔡氏双头显微镜13台,奥林巴斯单头显微镜35台,科内病理会诊投影系统1套,病理专业书籍200余本,符合生物安全标准的病理取材台6台,LEICA、罗氏、DAKO全自动免疫组化机11台,LEICA低温冰冻切片机3台,自动脱水机4台,石蜡包埋机4台,切片机8台,自

超声心电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超声心电科创立已经有三十多年历史,是超声造影全国培训中心、香港理工大学医学超声临床研究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医学超声临床研究基地、超声医学博士、硕士培养基地、超声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共有工作人员48名,其中医生36人(正高4人,副高6人)、护理6人、技术员6人。越秀院区超声波检查室22间(院本部16间、体检中心6间),超声介入手术室3间、心电图室4间。承担了本中心超声检查、介入诊疗及心电图工作,日均普通超声检查约1000人次,介入手术50多例。科室立足于肿瘤防治中心平台,突出和发挥肿瘤专科特色,坚持病人第一,质量优先。近年来,常规超声诊断符合率超过95%。亚专业设置齐全,涵盖腹部、妇科、心脏、血管和浅表脏器等,开设了亚专业教授及专家门诊,进行疑难病例会诊及病例随访。在肝脏肿瘤,淋巴结疾病、乳腺及甲状腺的浅表肿瘤、肠道肿瘤、泌尿及生殖系肿瘤的超声诊断方面具有深入研究。2004年起,在全国较早使用超声造影技术并成功地推广到临床应用,至今已完成24000例以上脏器超声造影检查,是全国超声造影技术培训基地。介入超声是本科室另一特色,开展超声引导浅表及深部肿瘤穿刺活检、胸腹水置管引流、经皮胆管置管引流、囊肿硬化治疗和甲状腺肿瘤消融治疗等介入诊疗项目,并于2018年开设超声介入手术日间病房造福广大患者。科室承担了包括博士及硕士研究生、本科生、进修医生、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等不同层次的教学工作。现有硕士生导师7名、博士生导师3名,在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3名。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与推广,主办全国学术会议及国家级继续教育班十余次。多次参与基层医院帮扶活动,积极推广超声医学规范化应用及协助开展超声造影及介入超声等。科室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有7人曾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留学或攻读博士学位。科室致力于超声及超声新技术在肿瘤诊疗中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在肝脏肿瘤超声造影诊断方面开展了多项研究,其中肝细胞癌和胆管细胞癌鉴别诊断的研究为美国放射学会2016年超声造影LI-RADS指南引用。科室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数字诊疗装备研发\"重点专项等多个基金项目。近五年发表SCI文章40余篇,其中IF>5的5篇。9项研究入选北美放射学会(RSNA)大会口头报告,7项研究入选世界超声医学生物学(WFUMB)大会发言。科室目前

儿童肿瘤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从1989年7月在肿瘤内科开设儿童肿瘤化疗专业,是国内首家设立儿童肿瘤化疗专业的肿瘤医院。2002年在肿瘤内科开设儿童肿瘤化疗病区。2010年1月7日,成立儿童肿瘤科。儿童肿瘤科目前是广东省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单位。儿童肿瘤科主要收治18岁以下儿童青少年恶性肿瘤,以化疗为主并与外科和放疗科等学科联合对儿童肿瘤患者进行多学科综合诊治。主要病种包括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骨和软组织肉瘤、尤文氏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生殖系统肿瘤、郎罕氏组织细胞增生症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儿童肿瘤科在儿童肿瘤诊治方面经验丰富,治疗规范,实体肿瘤综合治疗技术力量雄厚。治疗方案与国外发达国家接轨。近10多年来,采用国外发达国家先进治疗策略和方案治疗儿童青少年恶性肿瘤,使生存率获得较大提高。霍奇金淋巴瘤生存率达80%以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生存率从1998年前30%-40%提高到目前70%-8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得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其它儿童实体肿瘤采用多学科综合治疗,生存率获得较大改善。儿童肿瘤科全体医务人员将在此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深入研究和探讨新的治疗方法,为每一例儿童肿瘤患者提供先进、有效的治疗方案,努力救治更多肿瘤患儿,为进一步提高儿童肿瘤患者生存率而做出贡献。儿童肿瘤科多学科会诊:时间:每周三下午15:00地点:2号楼15楼共用会议室内容:儿童肿瘤多学科诊治。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多学科讨论意见,做出最佳的诊治方法。参加科室及人员:儿童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根据肿瘤部位邀请相应的肿瘤外科、中山一院小儿外科等教授和医生参加。

防癌体检健康管理中心 查看详情

一、防癌体检健康管理中心简介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防癌体检健康管理中心成立于2007年1月,2012年8月迁址至先烈南路青菜岗21号大院。本中心是广东省内乃至全国最为专业的防癌体检健康管理中心之一。优秀的专家团队:本中心拥有院士级的肿瘤防治顾问专家及健康管理、咨询和护理专家队伍,是国内最专业的癌症筛查早诊早治团队之一。建立由来自临床一线科室、副高以上职称组成的防癌体检专家库,可为体检客人提供高质量的体检咨询及健康管理。中心以医院各临床及辅助科室为坚强后盾,如检验科、分子诊断科、超声科、影像科、内镜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等,面向社会大众开展专业化、系统化的防癌体检、健康体检、肿瘤易感基因风险评估和预防保健咨询等。独立的体检场地:中心拥有独立的体检专用6层大楼,业务用房面积约4500平方米,宽敞的体检场地可为个人,团队提供舒适的体检环境。设有贵宾体检专用楼层,使VIP客人享有独立的体检环境及设施,保障了体检客人私密性及舒适性。独立一站式的体检流程,使体检者与病人绝对隔离,实现了\"医检分离\"。先进的体检设施:中心配置高、精、尖的设备,率先在国内同行业引进价值6000万余元全新的医疗设备为体检人群专用,包括:原装进口短磁体大孔径核磁共振、128排低剂量CT、三维断层乳腺钼靶、可移动的平板DR、彩超、胃肠镜、磁控胶囊内镜、电子鼻咽镜、全自动免疫生化分析仪、人体成分分析仪、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仪等高端设备配置。本中心配置专用体检信息系统,客户可通过微信或电话咨询和预约体检,一站式服务体检,享受舒适的体检服务的同时,完成全程体检。自中心成立以来,承担了大量广东省内乃至全国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企、高端个人的防癌体检工作。二、防癌体检及健康管理咨询防癌体检与健康管理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肿瘤专科医生会通过询问或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被检查者的身体状况、家族遗传史、既往病史等,针对性地为其搭配体检项目。大多数肿瘤可采用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的肿瘤标志物筛查。针对不同的肿瘤采用不同的仪器设备,中心拥有CT、MR,彩超可进行全身性筛查。针对消化道肿瘤,采用胃肠镜筛查。妇科肿瘤则使用影像学结合TCT、HPV筛查。用低剂量CT筛查肺癌,采用电子鼻咽内窥镜结合EB抗体及EB-DNA检查筛查鼻咽癌。通过高科技手段检测肿瘤易感基因突变,可针对健康人群评估患癌风险,指导癌症预防。防癌体检基础套餐包括男性

分子诊断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在医院各级领导的关怀下,面向广大临床科室需求,在转化医学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目前已初步形成一个拥有先进仪器设备、丰富技术经验及良好社会声望的基因检测诊断科室。早在2003年由病理科组织建成的核酸扩增实验室于2006年8月成功获得卫生部颁发的\"核酸扩增检测实验室技术验收合格证书\",已拥有核酸扩增实验室、测序室、FISH实验室等专用实验室。分子诊断科目前配备分子诊断医生2名,核酸扩增实验室技术员4名,荧光原位杂交实验室技术员2名,各人员均经系统化培训,持证上岗。科室配备ABI7500及ABI7900HT荧光定量PCR仪、普通PCR仪、BECKMANCEQ8000测序仪、荧光成像系统、表面等离子共振仪、Sequenom基因分型系统等先进仪器设备。开展检测项目30项,包括病原体DNA检测,淋巴瘤基因重排,EGFR、KRAS、BRAF基因突变荧光定量PCR检测,ERCC1、tublulin、RRM1基因表达量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EGFR、c-kit、PDGFRA基因测序检测,HPV表面等离子谐振法检测以及涵盖EGFR、HER2在内的12大项,17小项的FISH基因检测。所涉及标本种类包括血液、骨髓、新鲜组织、石蜡包埋组织、胸腹水、尿液、痰液等。开展项目均采用国际认可、卫生部推广的检测手段,在规模上、检测项目种类上、检测质量控制等方面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迄今已检测病例共50000例,承担一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并先后举办分子诊断学习班2届。本科室的建成为癌症风险人群筛查、辅助诊断、风险分层、靶点药物选择、预后预测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使现代医学更符合循证原则。

妇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科成立于1964年,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华南地区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妇科肿瘤诊治中心,也是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50多年来,历经几代著名妇科肿瘤界老教授、老专家的不懈努力及辛勤耕耘,培养了一代代具备娴熟手术操作技能的妇科肿瘤医师,以雄厚的临床实力,坚韧不拔的\"妇科精神\",快捷细腻的\"岭南派\"手术风格和规范化诊治等特色享誉全国,在国内学术界占据了一席之地,进入排头兵行列。一、重点专科领跑华南,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妇科团队的临床诊疗技术在国内妇科肿瘤界居领先地位。规范化诊治是其临床工作的一大特点。2007年,刘继红主任组织编写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妇科恶性肿瘤诊治指南》,并坚持每周大查房检查《指南》的执行情况,逐步规范了临床诊治工作。该指南于2010年正式出版,影响辐射广泛,很多妇科同行都在临床实践遵循使用《指南》,成为众多妇科医生的\"掌中宝\"。在宫颈癌诊治方面,开展的改良型广泛子宫切除术采用以胸科钳贯穿法打开输尿管\"隧道\",盆腔淋巴结清除术以锐性分离及连续整块切除为特色,简化了手术步骤、减少了术中的出血。近年来,还开展了宫颈癌的选择性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除、腹腔镜下宫颈癌根治术,对保留盆腔神经的广泛子宫切除术进行了初步探索,对早期有保留子宫要求的患者,开展了保留子宫的个体化手术。妇科多年来重视宫颈癌的预防,除在医院内开设了宫颈病变专科门诊外,还在社区开展宫颈病变的筛查研究和宫颈癌疫苗的研究。卵巢癌是妇科肿瘤病死率最高的疾病,妇科在卵巢癌手术和化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卵巢癌手术和化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复发卵巢癌的再次减灭手术更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患者慕名前来求医。坚韧不拔的\"妇科精神\"和胆大心细的\"岭南派\"手术技巧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挽救了很多晚期和复发患者的生命。此外,妇科对一些少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如外阴癌、阴道癌和妇科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治也保持着领先水平。妇科在坚持以外科为主,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拓展妇科肿瘤治疗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近年来尤其注重发展微创技术,妇科腹腔镜和阴道镜下LEEP(宫颈电环切)手术量逐年增加。在规范化诊治的基础上,还开展了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外阴癌皮瓣转移及前哨淋巴结探查术、腹腔热灌注治疗以及冷冻治疗等新技术。此外,妇科特别重视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积极开展对晚期和复发性难治患

肝脏外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肝胆胰科是广东省医学重点学科,广州市名院名科,中山大学肝癌研究中心依托单位,还是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肝癌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及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候任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肿瘤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肝脏病学会综合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依托单位。早于1964年,华南肿瘤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前身)成立后便致力于肝癌的研究,是华南地区最早从事肝癌研究的基地,也是我国最早开展肝癌外科治疗的医院之一,多年来一直肩负着该地区的肝癌防治研究。先后成立了中山医科大学肝癌研究室和广东省肝癌研究协作组,并设有专科病房,1998年独立形成中山医科大学肝癌研究中心及肝胆科。是国内最早的集外科切除、肝脏移植、消融治疗、介入治疗、化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生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为一体的肝胆肿瘤治疗专业科室,能为肝癌病人选择最优化的单病种治疗方案,取得最佳疗效。肝胆胰科目前拥有专科病床62张,医生17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有14人,博士生导师8人,负责全医院的肝癌单病种管理。目前已配备有专供肝癌诊断治疗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2部,DSA诊断治疗仪1台,射频治疗仪3台,微波治疗仪2台,以及CUSA、腹腔镜能量平台等先进手术设备,配合肿瘤医院先进的CT、MRI、放疗机器等平台设备,能为肝病患者做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肝癌的治疗包括外科手术切除、肝脏移植、以射频为代表的局部消融治疗、放射介入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免疫生物治疗、放疗化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治疗方法。其中手术切除的疗效最好,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改进,肝癌的手术切除率也不断提高。在八十年代起,我科就开展对肝癌外科手术模式的改进,在国内首次对非规则性肝切除的适应症、技术操作疗效进行全面研究,证实该术式操作简便,尤其是适用于合并肝硬化的病人,能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肝癌的总体疗效。近年来开展了腹腔镜肝切除术、快速康复外科等外科新技术和方法,大大减轻病人的手术痛苦、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到2016年底,我科手术切除的肝癌病人达94500多例(是目前国内肝癌切除例数最多的三家医院之一),不少病人术后健康生存超过10年甚至20年。自1989年开展介入治疗20多年来,已进行了一万四千多次肝癌介入治疗,不少病人获得二期切除的机会,也使很多中晚

骨与软组织科 查看详情

骨与软组织肿瘤发病多样化和诊治复杂性,容易误诊误治,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为了提供正规的诊断和治疗,避免不恰当的治疗,依托雄厚的肿瘤学研究实力,我院创建骨与软组织肿瘤科,与肉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生物治疗中心和介入科等科室合作,建立肉瘤、脊柱转移瘤规范化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DT),提供与国际同步的一站式治疗方案,改善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预后。科室现有床位数为47张,常规开展骨肉瘤人工假体置换术、脊柱转移瘤徒手置钉微创分离手术、高难度多节段颈椎\/胸椎\/腰椎整块(en-bloc)切除及3D打印人工椎体置换、全骶骨切除及一期修复重建、软组织肉瘤广泛切除联合各种肌皮瓣或游离皮瓣修复重建、人工血管置换等多项高难度手术,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科室目前开展多项药物临床试验,多次举办\"脊柱骨盆转移瘤高峰论坛\",介绍中肿多学科诊治经验,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骨与软组织科由业内知名的肿瘤专家王晋教授担任科主任。王晋教授从事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和科研工作21年,先后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立大学、美国迈阿密大学医学院和香港大学玛丽医院进行临床和科研培训,擅长疑难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侵袭性骨肿瘤和恶性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骨肉瘤的单病种综合治疗、软组织肉瘤的综合治疗、骨盆肿瘤和骶骨肿瘤的切除和重建、脊柱转移瘤的综合治疗等。王晋教授多次受邀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保肢会议(ISOLS)和中国骨科学会上发言,介绍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成果,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肯定。在长期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中,王教授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并取得全国领先的成果,主要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和国内著名肿瘤学杂志上(JNatlCancerInst.2012IF14.3;JClinInvest.2015IF12.5)。此外,王晋教授还担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骨肿瘤学组委员,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骨盆环学组委员,抗癌协会肉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全国委员,广东省骨科学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兼秘书,广东省骨科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肿瘤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保肢协会(ISOLS)委员,中华关节外科杂志和中国骨肿瘤骨病杂志编委。\"秉学厚德,擎术济生\",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骨与软组织科团队孜孜不倦,旨在为广大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提供规范有效的诊治服务,努力提高骨软肿瘤患者生存预后及生活质量。科室地

核医学科 查看详情

核医学科创建于1993年,本科室以PET\/CT、ECT和肿瘤的核素内放射治疗为主要特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有专业精神的高素质医护人员队伍。倚靠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强大的医疗、科研、教学力量,核医学科从设备配置到技术应用上都实现了国内一流肿瘤中心的要求,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核医学科教研基地。2014年,我科室引进了型号为西门子BiographymCTS(64)的PET\/CT,该机综合了最新一代52环高清PET扫描仪的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速度和大视野等优点与64层螺旋CT的所有功能,与目前现有的PET-CT相比,具有四大优势:大视野和高灵敏采集PET图像,使检查时间缩短1\/3以上;患者放射性药物用量减少,加上CT辐射剂量降低,患者总体接受的辐射剂量大幅下降;超高清的图像处理技术,有效提高分辨率并改善图像对比度,增强了对微小病灶的检出能力;扫描孔径增大至78cm,显著提高了检查效能与扫描舒适度,该PET\/CT系统能更早期发现病变与更精确的定位病变。2019年,我科室引进了全球首台全景动态扫描PET\/CT,拥有194cm超大轴向视野、30-40倍的超高灵敏度(与传统PMT系统相比)、2.9mm超高分辨率,凭借超高分辨率和超高灵敏度,实现超高信噪比图像,清晰显示精细结构成像和超清功能成像。并能以超短的时间和超低剂量实现全身4D动态成像,能够精准定位肿瘤病灶,全面评估预后疗效。同时为药物研发和肿瘤精准诊疗提供巨大的帮助,为我科临床研究与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护盾。同年,我科还引进了\"时空一体\"超清TOFPET\/MR,其采用3D神经网络,精准确定MR图像中不同组织对应的PET衰减值,实现各床位组织智能精细分割,大幅提高PET图像质量和定量准确性,同时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实现全身自动精准定位,可根据所识别器官智能调节扫描床位,针对病灶精准成像。对于头部、鼻咽、肝脏、盆腔等部位的肿瘤诊断有着独特的优势。作为最新型的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为我科特色诊疗和紧跟国际一流核医学科的发展脚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于此同时,我科即将于2021年下半年装配GE公司的PETtrace860回旋加速器系统(16MeV),建立自主的药物生产与研发平台,将应用于正电子同位素、临床常用标记药物等的生产和研发,我科室的基础技术水平、科研力量、教学水平将再度提升一个台阶。在科研上,我科以临床研究为主,基础研究围

检验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检验科专业技术力量雄厚,是集临床检测、科研、教学为一体的临床实验诊断科室。2014年9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正式获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成为国家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4年11月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在国家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内,按国家培训专业目录审批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内的专业基地(科室),检验科成为获批的其中一个专业基地。检验科一直把检验质量作为立科之本,坚持以人才建设促进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强落实临床检验医疗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促进科室又快又好健康发展。科室现有职工38人,其中主任技师2人,副主任技师5人,拥有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及中专等学历。检验科拥有一批先进的检验仪器,主要有:日立7600\/7080\/00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罗氏E170\/411\/602全自动免疫分析仪、法国Vitek-32半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美国Bactec9050血培养仪、美国BD公司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美国DIGENE公司DNA杂交捕获仪、日本京都公司AX-428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美国IRIS公司iQ200\/iQ200-plus尿沉渣分析仪、Sysmex-XE5000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日本SysmexCA-7000和CS-5100纤溶\/凝血分析仪、瑞士EVOlyzer150\/8全自动酶免分析仪、法国Sebia全自动电泳分析仪等。本检验科是华南地区最大的肿瘤标志物检测中心,开展的肿瘤标志物主要有HE4、CEA、AFP、CA153、CA125、CA199、CA724、CA50、CA242、NSE、CYFRA211、HCG-β、PSA、CT、FERR、β2-MG、TSGF、SCC等。日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障了我们的检验质量。我科的质量管理体系依据的标准是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质量方针是:检测准确、报告及时、科学管理、服务优质。每年参加全国及全省的室间质量评价,各检测项目均取得优秀成绩。专业组设置科主任:刘万里;科副主任:戴淑琴科室设有六个专业组,包括临床基础检验专业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专业组、临床生物化学检验专业组、临床免疫学检验专业组(含HIV初筛实验室)、临床分子生物学专业组、流式细胞室。临床基础检验室-负责血球分析、出凝血检测、尿液常规、粪便常规及其它各种体液的常规细胞学检查。本室

结直肠科 查看详情

结直肠科的前身是腹科,2009年成为独立科室,在原腹科雄厚积淀的基础上,在万德森教授和潘志忠主任的领导下,全科人员群策群力、众志成城,经过7年多的努力,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科室现拥有两个病区,专科病床70张,一个造口治疗检查室,一个肛肠测压治疗室和一个实验室,主要承担华南地区的结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及科学研究。目前已是国内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结直肠癌医教研基地之一;是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荣誉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及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华南遗传性结直肠癌协作组主任委员单位;华南结直肠癌病例登记(随访)中心单位,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国抗癌协会结直肠癌培训示范基地及伤口造口临床实习基地,卫计委指定全国结直肠癌MDT示范推广核心医院。我科临床服务上以结直肠癌肿瘤为重点,兼顾小肠肿瘤、胃肠道间质瘤、腹膜后肿瘤等的诊治;其中,结直肠癌及胃肠道间质瘤的综合治疗、遗传性肠癌的筛查及治疗等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科室的传统优势是实行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MDT),是国内最早开展该治疗模式的中心之一。该治疗模式有效的改善了结直肠癌,特别是局部进展期直肠癌和肝转移患者的疗效。在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的保障下,我科的结直肠癌远期疗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0年以来的结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82%,直肠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71%,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仅为6%-8%。造口康复治疗是我科的特色服务项目,从2001年成立中国第一所造口治疗师学校至今已培养造口治疗师245名。科室注重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近年来相继开展结直肠癌腹腔镜手术、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及结直肠癌机器人手术等。迄今已完成上千例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康复,缩短了住院时间;完成百余例早期直肠癌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使部分早期直肠癌患者避免了牺牲器官的手术,显著改善了远期的生存质量。多位科室技术骨干在全国腹腔镜手术比赛屡获殊荣(包括全国总冠军)。本中心在结直肠癌微创治疗方面的经验,吸引众多国内同道来我院观摩学习。科室积极推广结直肠癌的规范化治疗和先进的诊疗模式,定期开设MDT和腹腔镜手术的高级研修班;撰写《中国结直肠癌肝转移MDT临床实践共识》,深受国内同行好评。科室

临床营养科 查看详情

早在1964年建院时我院就成立了膳食组,1980年医院膳食科成立。1996年3月,原膳食科改称膳食营养科。2002年新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后,营养科搬进医疗科研大楼23层。1993年营养科开设了营养咨询门诊,为广大患者及亚健康人群提供营养咨询指导服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今日的临床营养科已是医院临床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承担危重及特殊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和代谢调理,是我院的医技科室之一,主要负责我院住院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营养咨询工作及膳食营养管理。目前科室人员构成: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2002年11月,中心特别组建了一个临床营养支持小组,由营养科、外科、药房的医师和药师组成,建立了设施齐全的肠内营养配置室,规范、完善了肠内营养制剂种类,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肠内营养制剂系列,实现了肠内营养制剂的规范化配置和管理,从而改善危重症患者(如各种原因引起不能正常经口进食、肿瘤放化疗、多脏器衰竭等患者)的营养状况。2010年营养科更名为临床营养科,主要负责住院及门诊患者的临床营养支持工作。目前,临床营养科开展的临床营养支持工作已深入到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各类型的病种与各种治疗中,为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的病人提供合理而且有效的营养支持。适当增加不同病种的营养支持方式,是科室的一个比较突出的工作特点。2013年10月份,临床营养科由原来东大楼23楼迁至西大楼10楼,配备标准化肠内营养配置室,向全院临床业务科室开放使用。此外,叶文锋副主任作为广东省营养学会理事、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营养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营养学会临床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分会委员亦经常通过新闻媒体宣传、举办科普讲座等形式在院内外传播营养知识,强化人们的营养意识,引导正确的食物消费,纠正饮食误区。★我们的宗旨:竭尽全力为各类肿瘤患者提供规范的、个体化的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营养专家门诊:周二下午:叶文锋周一下午:韩宏裕周三下午:苏东房

内镜科 查看详情

内镜激光科由激光科和内窥镜室于1999年合并而成。其重要特色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内镜下治疗,以及以超声内镜为基础的诊断及治疗,现我科每年完成各种内镜检查上万人次,其中超声内镜超过2000人次,气管镜超过2000人次,超声穿刺活检超过500人次,现我科已经成为岭南地区开展内窥镜检查及内镜下微创治疗的最多的机构之一。我科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3名,护技人员8名,病房护士11名,共计30人。在医疗方面,我科以岭南地区最大的肿瘤防治中心为依托,经长期大量的工作对消化道及呼吸道良恶性肿瘤的超声内镜诊断与分期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广泛开展包括电子胃镜(无痛),电子肠镜(无痛),电子十二指肠镜,电子支气管镜,电子喉镜,超声内镜(EUS),超声支气管镜(EBUS)等各种内窥镜检查,并于2007年通过了卫生部认证,成为卫生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2008年更新了电子超声镜,穿刺内镜,并新增了放大内镜,荧光内镜,电子染色内镜等先进仪器。同时开展各种内镜下治疗,包括超声内镜下胰腺,纵隔及腹腔肿物穿刺活检术,超声支气管镜下细针穿刺活检(EBUS-FNA),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胆道支架置入术,腔内良恶性肿瘤EMR、ESD及神经节阻滞术等微创手术,在国内位于领先水平。我科是我国最早开展激光光动力学治疗恶性肿瘤的科室之一,在治疗早期及晚期食管癌、肺癌、直肠癌、鼻咽癌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教学与科研方面,2007年通过了卫生部认证,成为卫生部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为各级医院培养内窥镜医师超过200名。自2008起每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超声内镜及EMRESD学习班\",深受全国内窥镜界同仁好评。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近年来每年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今年已发表SCI论文4篇。

乳腺科 查看详情

成立历史: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自1964年3月建立以来非常重视乳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至2008年初已诊治2万余例乳腺癌患者,不少患者来自东南亚、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乳腺癌诊断和综合治疗经验,在全国和世界上都有较好声誉。为了适应乳腺癌患者不断增多的需要,和国内外\"单病种、多学科综合治疗\"的诊疗方向和我院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多学科优势,拓展乳腺癌诊疗新策略,让乳腺癌患者得到更为合理化和规范化治疗,乳腺癌单病种首席专家杨名添教授在2008年4月我中心学科建设规划研讨会上,提出了成立乳腺科的建议。中心领导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2008年5月中心党政联席会议上正式批准成立乳腺科。在中心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和友好科室的大力支持下,杨名添教授和谢小明主任等通过紧张组建工作,于2008年9月1日乳腺科正式挂牌成立。力量雄厚:乳腺科是一支经验丰富,训练有素,医术高超,力量雄厚的优秀医护队伍。目前有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2人,实验室副研究员1人、研究助理1人、技术员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导士生导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在读博士生6人,在读硕士6人。乳腺癌资深首席专家杨名添教授从事乳腺癌临床研究40余年,在肿瘤和乳腺癌早诊早治和保乳手术方面有丰富经验,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硕士生导师,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谢小明教授为乳腺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肿瘤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来自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在西班牙、美国和法国从事肿瘤和乳腺癌医疗和研究十余年,是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美国癌症研究协会(AACR)、美国临床癌症研究协会(ASCO)、和美国基因治疗协会(ASGT)等会员,国际著名专家。王曦教授和韦尉东教授从事肿瘤外科和乳腺癌医、教、科工作二十余年,是国内著名乳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医教研一体化:乳腺科负责我中心乳腺良、恶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教学、科研、普查和社会服务等工作。门诊部设于中心1号楼3楼,设有乳腺专科门诊、专家门诊以及首席专家多学科联合门诊等,门诊量2500余例\/月。住院部设于中心1号楼20楼,设乳腺一区和乳腺二区,共有床位72

神经外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神经外科始建于2000年,是国内肿瘤专科医院中最早设立神经外科的单位之一。科室现有2个病区60张病床,共有医生15名,其中神经外科医生13名,神经肿瘤医生2名,正高博导\/3名,副高\/硕导9名,全部医生均具有博士学位和\/或国外留学\/进修经历。科室坚持以显微外科手术为基石的神经系统肿瘤综合治疗理念,强调多学科(MDT)、规范化、个体化的诊疗模式。年门诊病人12000余人次,出院病人3000余人次\/年,各类神经系统肿瘤手术1000余台\/年(其中85%以上为四级手术)。科室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方面,尤其是胶质瘤和脑转移瘤的规范化综合治疗已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胶质瘤单病种专家团队(包括神经外科、神经肿瘤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分子诊断科及核医学科)和肺癌脑转移瘤专家团队(包括神经外科、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分子诊断科及核医学科)常态化开展面对全国各地患者的疑难病例MDT会诊。科室还是国内最早设置专职神经肿瘤化疗专科医生的单位,是我国神经系统肿瘤化疗培训基地,日常开展胶质瘤等神经系统常见和罕见病例的综合治疗。在重点突出的同时,科室还大力发展颅底、内镜、脊髓脊柱、小儿等神经肿瘤亚方向,在人员、设备、病源和国内外交流学习方面给予侧重支持,不断完善和细化科室梯度建设。神经系统肿瘤基础与临床转化研究也是科室的重要工作之一。科室设置有依托于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神经系统肿瘤研究室,配备专职研究员及技师。同时,课题组还长期聘请多名专职临床研究助理,协助开展各项国际\/国内临床研究。课题组长期保持与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等顶级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往来,追踪国际研究前沿。截止2019年,科室共获得863计划分课题、973计划分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3D打印技术)等30多项,总研究金额3000余万元。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包括NatureCommunication等SCI论文100多篇。编纂及参编《胶质瘤》、《神经系统肿瘤》、《神经系统常见肿瘤诊疗纲要》、《神经系统肿瘤化疗手册》等国内外专著10余部。

手术麻醉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手术麻醉科成立于2013年10月。由麻醉科与手术室合并而成。现任主任曾维安教授,科室有麻醉医生60名,技术员1名,手术室护理人员124名,恢复室护理人员37名,办事员1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5名,主治医师21名,住院医师17名。具有博士学位者36名,硕士学位者21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0名。麻醉科与手术室均组建于1964年4月。随着麻醉科与手术室的合并,两科实力雄厚,强强联合。经2014-2015年手术室改造,现手术麻醉科拥有手术室间26个,麻醉恢复室床位9张。手术室位于中心综合大楼的七楼全层,面积达3300平方米,拥有级别分为100级、1000级、10000级、100000级的26间层流手术间,分别承担着头颈科、胸科、腹科、妇科、综合科、泌尿科、颅脑科的日常手术及急诊手术。中心为外科搭建高端手术平台,率先引进最先进的达芬奇机器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2016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截止2017年4月已开展超过400台泌尿科、肝胆胰科、胸科、妇科等外科手术。手术间配备中置摄像系统,可进行手术示范、教学及远程会诊。设在手术间的微电脑集中控制板对电源、气体、室间温湿度、手术麻醉时间、灯光、呼叫及手术信息传递进行集中控制。新手术室实行与国际接轨,率先设立手术供应部,供应部内有先进的器械清洗系统,在手术供应部完成对手术器械的清洗、打包、消毒工作,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标准进行,有效地控制手术室交叉感染。还设有物流系统与中心大楼的各科室相连,在手术室内直接发送及接收物品。手术室全层采用层流型净化空调系统,所有地面及墙壁全部采用高科技的地板及墙板,具有灭菌、防菌、保温、隔声、防火、耐酸碱的特点。手术室内装置了X光屏蔽和磁屏蔽,避免了手机等外来磁场对仪器设备的干扰。手术室布局合理,根据功能流程及无菌要求布局,设有工作人员出入路线、病人出入路线、器械敷料循环供求路线。三条路线相互严格隔离,避免交叉感染。科室领导科室主任:曾维安主任科室副主任:许梅曦主任、李伟主任科室护长:刘艳玲护长、温济金护长、李明天护长科室秘书:黄婉医师临床技术特色我科承担着临床麻醉、疼痛治疗、院内抢救、手术室外麻醉等任务,开展的麻醉技术包括气管内插管全麻、支气管内插管全麻、支气管堵塞技术、困难气道处理技术、喉罩通气技术、全静脉麻醉、基础麻醉、持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腰硬联

头颈科 查看详情

1964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原华南肿瘤医院)建院之初,我科作为全国最早的头颈外科之一随之成立。时任院长谢志光统筹兼顾,协同发展,对我科的医疗事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推动。首任科主任李振权教授、护士长刘国珊带领科室成员披荆斩棘,开山启林,可谓\"路修远而多艰兮\"。目前头颈科两个病区,设床位72张,头颈科现有医师18名(含退休返聘1名),其中正高5名、副高6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3名,博士导师4名、硕士导师6名。头颈科门诊来自全国各地慕名求医者不可胜计,每年门诊病人达50000余例,住院病人达3000余例,全年手术量屡创新高,位居外科第一。科研成绩斐然,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山大学5010临床医学研究项目等各级课题近百项,累计科研基金达千余万,发表SCI论文80余篇,学术发展亦在我中心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经过30多年的努力发展,头颈科积累了一大批经验丰富、专业过硬、国内外知名的专业技术队伍。多名教授分别在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抗癌协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广东省医学会担纲要职。积极举办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曾举办国家级大型会议二十余次,累计参会4000余人次,贯彻\"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多次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我院讲学,同时我科教授多次受邀赴国外宣讲,促进了国内外头颈肿瘤研究成果与学术前沿的交流与合作。我科承担多层次的教学任务,教学课程的数量与课时逐年提升。包括医疗系本科生(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继续教育的理论讲授,本科生临床见习带教。为全国特别是华南地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每年来自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省的进修医生20余名,累计培养500余人。2016年我科新增博士生导师两名(宋明教授、刘学奎教授),大大提高了我科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实力。\"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服务患者\"为头颈科办科宗旨,为使更多患者得到良好的诊治,我科在各个专项都有医术精湛的专家把持。每周一到周五全天开设头颈专家门诊和头颈专科门诊,诊治的病种包括:甲状腺肿瘤、喉及喉咽肿瘤、鼻腔副鼻窦肿瘤、口腔肿瘤、涎腺肿瘤、眼(眶)肿瘤、鼻咽癌、耳部肿瘤、头面部血管瘤、皮肤癌、颈动脉体瘤等头颈部良恶性肿瘤。为了促进学科全面发展,集中优势资源,突出学科特色,头颈科设置了3大亚专业大PI岗:甲状腺肿瘤PI(杨安奎教授、郭朱明教授)

微创介入治疗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影像介入科在拥有国内一流医疗设备的基础上,以众多的肿瘤影像诊断与介入诊疗项目、高水平的诊疗技术、优良的医疗服务造福于广大的肿瘤患者。一、规模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影像介入科现有医、护、技人员8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5人,研究生导师7人。科室由影像诊断和介入诊疗两部门组成,影像诊断部设有常规放射诊断室、CT室、MR室,介入诊疗部设有介入病区、介入门诊、介入手术室、介入实验室、海扶超声聚焦刀治疗室。介入病区有病床40余张,每周1-5均有介入专科门诊。影像诊断部每年接受11万人次的影像检查诊断任务,介入诊疗部每年进行2千多人次的介入诊疗工作,现开展各种介入诊疗项目40余项,并在某些特殊肿瘤的治疗方面进行创新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二、设备情况该科室拥有世界先进的螺旋CT扫描机、1.5T磁共振、二间DSA介入手术室、一间非血管介入手术室、多功能数字化胃肠机、数字化胸片机、带立体定位穿刺系统的乳腺钼靶机、射频消融仪、B超、电子内镜、肿瘤微血管介入实验室、介入器材研究实验室及影像中心PACS系统、海扶超声聚焦刀等。三、专业人员结构科室有医师24人,其中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4人,拥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10人,7人是研究生导师。科室在读研究生5人。科室护士28人,其中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1人。科室技师3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7人,初级职称23人。四、现已开展诊疗项目(一)影像诊断项目主要有:1.全身各部位数字化透视和摄片检查;2.支气管断层摄片检查;3.乳腺钼靶摄片及立体定位穿刺;4.全身各部位CT扫描检查;5.全身各部位MR扫描检查;(二)肿瘤介入诊疗项目主要有:1.影像导向下肿瘤穿刺活检术;2.经颈静脉肝静脉肝内病变活检术;3.动脉造影CT(CTA)、动门脉造影CT(CTAP)、碘油造影CT(CTLP);4.各种肿瘤动脉化疗灌注及栓塞治疗;5.动脉药盒植入术;6.子宫肌瘤介入栓塞治疗;7.肿瘤动脉灌注时辰化疗;8.血管内溶栓治疗;9.影像导向下基因、生物局部注射和动脉灌注治疗;10.肿瘤化学消融术;11.肿瘤射频消融术;12.肿瘤激光消融术;13.肝癌的双重及三重介入治疗;14.动脉栓塞化疗联合海扶和消融治疗肝、骨及体表肿瘤;15.电子内镜及影像导向下的食管支架植入术、气管支架植入术、胃肠道支架植入术、胆道支架

胸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胸部肿瘤外科之一,是肿瘤学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华南地区综合实力最为雄厚的胸部肿瘤外科中心,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目前胸外科已成为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肺癌研究中心的挂靠单位。2011年还被卫生部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一、规模与优势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外科现设4个病区,1个胸科内镜室,144张病床,年门诊量70000余人次,年收治病人3300余人次,手术3000余例次,是华南地区综合实力最为雄厚、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胸部肿瘤外科中心。收治肺、气管、食管、纵隔、胸膜、胸壁等所有胸部肿瘤性疾病,并在国内率先开展胸部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因而规范化诊治是我科的最大特色。二、人才队伍我科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医疗技术队伍。目前有医师25名。教授、主任医师1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4人,医师5人,助理医师2人。获得博士学位者15人,获得硕士学位者8人,获得学士学位者2人。博导8人,硕导20人。其中30岁以下2人,30-59岁27人,60岁以上1人。三、特色与成就数十年来,我科在胸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紧跟国际发展前沿,为各类胸部肿瘤患者带来当前国际最为先进、有效和合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肺部肿瘤:自建科30年来,我科已开展肺癌手术4000多例,在肺癌的外科治疗及综合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科在我省率先将气管、支气管成型术、肺动脉成型术及左心房部份切除术应用于肺癌的手术治疗,并在我省率先开展了经胸骨正中切口双肺肿瘤一期切除术、手辅助胸腔镜治疗双肺转移瘤等,气管、支气管支架术和纵隔镜疑难疾病诊断检查术开展例数在全国处领先地位。E-BUS、纵隔镜、PET-CT等术前分期手段的增加,大大提高了肺部肿瘤术前诊断、分期的准确性;我科医务人员不断吸取、应用国内外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除常规肺叶切除、肺楔形切除术外,我们还开展了微创手术治疗,胸腔镜、软式胸腔镜等大大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降低了住院费用,减少了住院时间。我科特别重视疑难危重病例的诊治,近3年来分别开展肺叶袖式切除术70例、气管支气管

血液肿瘤科 查看详情

(一)科室概况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成立于1964年3月,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四所肿瘤医院之一。中心是全国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基地之一,承担国家肿瘤防治重任,在全国尤其是华南地区及港澳台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龙头作用,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居全国领先水平。2000年3月吕跃教授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归国创建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血液肿瘤专科,带领团队应用最先进的医疗技术为血液肿瘤的诊疗工作,使血液肿瘤专科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于2008年5月成立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白血病及骨髓瘤研究中心,开展了白血病及骨髓瘤的科学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促进了血液肿瘤临床的发展和提高。2009年7月成立了血液肿瘤科。吕跃教授作为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带领全科医护人员,认真学习各种医疗规章制度,优化各种医疗流程,加强国内外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使医护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热情的服务态度,精湛的诊疗水平很快建立了良好的医疗声誉,科室的医疗工作量每年快速增长,赢得了血液肿瘤业界和病人家属的认可和好评。为了更好的为患者提供疾病诊治医疗服务,血液肿瘤科还开展了MTD会诊,通过多学科病例讨论,提高了血液肿瘤的诊治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血液肿瘤科成立以来发表大量SCI论文,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吕跃教授主编的《标准白血病诊疗学》和《标准多发性骨髓瘤诊疗学》2013年和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以来由管忠震教授、吕跃教授任大会主席,每年举办一届全国性会议\"中国广州白血病学术研讨会\",大会以\"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宗旨多次荣幸地邀请到王振义院士、阮长耿院士、姚开泰院士、马军教授、沈志祥教授、黄晓军教授、王建祥教授、吴德沛教授等以及来自美国、日本的国内外的众多在血液肿瘤方面享有国际盛誉的著名的院士和专家为大会做血液肿瘤最新进展的学术报告,并与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而广泛深入的讨论,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广大医师的一致好评。目前吕跃教授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血液病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和广州抗癌协会肿瘤复发与转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血液肿瘤科2015年和2016年连续2年获得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综合目标管理一

药学部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药剂科成立于1964年,2011年更名为药学部,是集门诊中西药房、住院药房、药物配置中心、中西药库、试剂库、临床药学室、临床试验(GCP)药房、中药煎煮室、零售药店等多个部门为一体的重要医技科室,负责组织实施包括药品和试剂采购供应、药品调剂、制剂及细胞毒药物配置、临床试验药品的管理及开展临床治疗药物浓度监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临床药学监护等多项药事管理工作,配合医院各临床科室和实验研究部开展肿瘤的预防、治疗、康复、教学和研究等工作。至2018年12月,药学部共有工作人员86名,其中药剂专业人员78名,包括主任药师1名,副主任药师3名,主管药师25名,硕士生导师2名。医院药学学科水平得到国家、地区同行的高度认可,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参加制定多项国家级指南、药事法规、行业共识及标准规范的制定和编写,包括2018年广东省药学会《铂类药物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管理专家共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等。药学部高度重视临床药学学科骨干、青年药师等药学人才的培养,先后派遣药师2人次远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学习先进的临床药学服务理念,前往美国芝加哥大学参加院派长期访学1人次,跟随表观遗传学开拓者何川教授学习RNA甲基化相关研发技术,将最前沿的药物研发技术带回我科,拓展我科国内外交流合作的范围,提高我科在临床药学服务和科研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学科带头人黄红兵主任药师,中山大学硕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药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肿瘤质控中心药事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学会第二届肿瘤用药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近5年主持和参与国家、省级科研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5篇,作为主编和副主编编写肿瘤治疗学教材4本,此外,担任SCI杂志《AnnalsofPharmacotherapy》中文版编委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药房》编委,在肿瘤药学领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药学部拥有目前最先进的全自动片剂摆药机、数片机、智能核对机、麻精药品智能化管理柜、智能化特殊药品管理柜,实施药品配送服务链及自动化药房项目,打造智慧药房全智能管理,构建肿瘤专业特色的处方审核系统,同时,选送多批青年药师参加处方审核能力培训,推动专科类别药品(抗肿瘤药物、麻精药品以及辅助用药)处方前置智能+人工审方,并开展本院门诊

影像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影像科在拥有国内一流医疗设备的基础上,以众多的肿瘤影像诊断与诊疗项目、高水平的诊疗技术、优良的医疗服务造福于广大的肿瘤患者。一、规模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影像科现有医、护、技人员124人,其中医生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技术人员50人,护士29人,登记台工作人员11人。设有CT室、MR室、常规X线放射诊断室以及分子影像诊断实验室。每年接受30余万人次的影像诊断检查任务,在肿瘤影像诊断、肿瘤的早诊、分期、疗效评估及分子影像等诊断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二、设备情况科室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GE公司宝石能谱CT(GEDiscoveryCT750HD)、飞利浦BrillianceiCT256层螺旋极速CT机等螺旋CT扫描机5台;GE公司DiscoveryMR750W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DiscoveryMR750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西门子TrioTim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飞利浦AchievaTx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GESignaHDx1.5T磁共振扫描仪、GESignaExcite1.5T磁共振扫描仪、西门子Espree1.5T超导磁共振、飞利浦PanoramaHFO1.0T开放型磁共振扫描仪共8台;多功能数字化胃肠机1台;数字摄影X线机(DR)3台;乳腺钼靶机2台,带立体定位穿刺系统及断层乳腺钼靶机各1台;乳腺超声光散射无创诊断机1台;床边计算机摄影系统(CR)2台。医院还具有全院级的PACS系统包括图像获取、数据库管理、在线存储、离线归档、图像显示及处理、与外部信息系统的接口、胶片打印以及用于传输数据的高速局域网络和远程广域网等功能,并拓展到图像三维重建、多种影像模式融合、计算机辅助影像诊断(CAD)、远程医疗会诊等,已完全实现全院影像科室数字化读片诊断工作流程、全院影像科室电子化管理,诊断报告计算机化,并可与国内多家三甲医院及多家对口扶贫医院、美国MDAnderson癌症中心、美国哈佛医学院实现资源共享及远程会诊。三、专业人员结构科室有医师40人,其中高级职称14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13人,拥有博士学位22人,硕士学位2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科室在读研究生13人。科室护士29人,其中副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0人,初级职称7人,员级1人。科室技师5

重症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ICU始建于1986年,前身为胸科ICU,自2002年新住院大楼落成后成为独立科室,是一个集危重症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ICU。现有专职医生8人,护士43人。其中副教授兼硕士生导师3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主管护师9人,护师17人,护士17人。其中4名医生获得医学博士学位,4名医生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全部护士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3名护士在香港大学获得重症监护室专科护士资格。我科现设有18床中央监护系统,SPACELAB多功能监护仪18台(心电、有创及无创压力监测、脉搏氧饱和度监测、呼出气体二氧化碳监测、有创心排血量监测等),拥有PB840、PB7200、Drager-evita4、e代天骄等有创呼吸机8台,无创呼吸机3台,Bear转运呼吸机1台,Olympus支气管纤维镜3部,金宝血滤机2部,微创持续心排量监测仪1部,多道床边心电图机1部,麻醉深度监护仪1部,另外还配有Medtronic除颤仪,床边B超机,震荡排痰机,血气分析仪,输注管理系统,冰毯降温系统等先进设备。我科收治的病人,包括院内各科重症病人以及外科手术术后早期的常规监测。作为我院抢救危重病人的核心力量,我科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我院抢救各类危急重症的技术水平。此外,ICU还开展了患者术前、放化疗前的耐受性评估工作。在心肺脑复苏、呼吸治疗、恶性气道狭窄呼吸衰竭的支架植入抢救治疗、食管癌术后瘘的早期诊断治疗、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EPSIS(脓毒症)、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感染、MODS(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诊断处理、重症化疗、支气管镜治疗应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气管支架植入术自1997年开展以来,数百例极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抢救,即刻解除了患者的气道阻塞、呼吸衰竭,挽救了病人的生命,也赢得较高的声誉,经常被邀请至省内外会诊,协助抢救治疗。随着我院各类新手术治疗手段的开展,ICU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3年至今已开展原位肝移植41例,肺移植1例,ICU出色的监护治疗为重大手术的成功开展和围术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科研究重点为:气管支架、重症患者的支撑化疗、脓毒症的治疗、ARDS、放射性肺炎、术前评估等。近几年来,我科培养重症医学专业研究生12名。同时承担着医院各类研究生、进修生、培训医师、住院医师轮科学习的教学任务;医院临床医护人员急救知识、三基

综合科 查看详情

一、概况综合科成立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是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重点科室之一。目前,综合科拥有三个病区(共60张病床),共有21名医生,其中正高2名、副高7名、主治医生3名、住院医生9名,配备高素质、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理人员55名,为病人开展整体化护理,提供最优质的医疗和护理服务。二、特色医疗科室收治各病种的肿瘤患者。病人不仅可以得到最适合的综合治疗方案,还可以享受以下特色服务:科室每周一下午举行一次由全院各科室最优秀的教授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会诊,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特点、身体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解决诊断治疗中的疑难问题。此外还有先进的远程会诊业务,在病情需要时邀请国内或国际上知名的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患者享有自行选择各科教授进行诊治的权利,并由该教授组成的治疗小组全程负责;科室有知名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将放疗、化疗、手术、生物治疗和中医治疗有机结合;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各项检查、治疗(手术、放疗等)均享有优先权,各种检查配有专人陪同前往。三、教学科室接收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承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及本科生的临床带教工作。自2006年起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导师夏良平)、硕士生导师2名(导师张蓓、郭桂芳)。四、科研综合科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各类科研工作: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病》、《癌症病人的护理与康复》、《癌症病人的护理》。参编《肺癌综合诊疗学》、《实用临床抗肿瘤中药》、《临床肿瘤学》、《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论与实践》、《鼻咽癌治疗大全》、《中西医结合老年病治疗学》、《大肠癌》、《李振权氏颈淋巴结清除术》、《实用头颈肿瘤学》等;论著100余篇,其中SCI收录25篇。科室参与的科研课题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20余项等。科室大部分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均到过国内著名医院进修学习。为适应科室工作发展的需要,已制定并正在实施新的定向专业进修培养计划(科室每位医师除在原专业继续发展外,还分别在心血管、呼吸、内分泌等方面定向培养)。综合科坚持\"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营造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为患者提供高质量和快捷的医疗服务,多年来受到患者的一致好评。,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