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肿瘤科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成立于1958年,是我国综合性医院最早设立的肿瘤专科。历经近60年的开拓创新,同济医院肿瘤科已发展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在2015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肿瘤学排行榜中,居全国第七,中南地区第一。2016年9月中旬法新城院区开业后,同济医院肿瘤科首先实现武汉三镇两岸三地的诊疗布局。肿瘤内科开放病床数达到700余张,拥有一批国际领先的放疗设备,包括6台加速器,4台CT模拟定位机,并将引入华中地区第一台速锋刀和省内第一台宝石加速器,代表着国际放疗界的最尖端科技。在肺癌、消化道肿瘤、头颈肿瘤、乳腺癌、妇科肿瘤及泌尿生殖肿瘤等常见肿瘤的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同济医院肿瘤科科研实力雄厚,成果卓越。近年来我科开展临床研究70余项,近5年共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基础研究项目4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30余篇。以袁响林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已在JCO、Cell、NatureCellBiology、cancerdiscovery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10余篇高质量文章。同济医院肿瘤科共有职工300余人,医师系列职工8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5人,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12名,具有博士学位58名,一半以上有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留学经历。拥有一批在肿瘤学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很高学术影响力的知名专家,他们在多种国家和省市级肿瘤学术团体中担任重要职务。同济医院肿瘤科历史底蕴深厚、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人才队伍完备,同时医教研全面协调发展。我们将继续实践着\"严谨求实,开拓创新、一心赴救、精益求精\"的医院精神,在肿瘤诊治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人类征服癌症的终极梦想。

眼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眼科是一个集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的、建制完善的学科。眼科教研室成立于1959年,随着医院的建设与发展,眼科不断壮大,2015年10月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开始运行,设立有眼科门诊及眼科病房,病床46张。2016年10月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开始运行,设立眼科门诊及眼科病房,病床46张。现今眼科已发展成为拥有四个病区(本部两个,光谷院区一个,中法新城院区一个),三个门诊单元,床位数达200张、现有职工达130余人的临床、科研、教学机构。同济医院眼科历年出院病人数、床位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及平均住院天数各项指标均在全省前列。病人来源除中南六省外,还覆盖华东、华西等部分省份。学科建制合理,专科齐全,有青光眼、角膜病、白内障、眼底病、斜视弱视、眼肿瘤、眼表病、眼科激光、泪道病、眼屈光手术等各种专科;是武汉市红十字会眼库、湖北省低视力康复技术指导中心所在单位。眼科仪器设备先进、齐全,配备独立研究室,仪器设备和条件完善具备完成细胞学、免疫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相关研究,并配备动物实验手术室,可以满足临床基础研究。近年来学科在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累计了各项成绩,为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科研获奖:课题《同种异体小梁移植术治疗青光眼的实验研究》获得2002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电刺激小脑顶核治疗缺血性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研究》获得2004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不同方式义眼台植入血管化过程及相关研究》获得2007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此基础上《几丁糖作为玻璃体填充物及应用于眼部疾病治疗的研究》获得2009年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18年《青光眼中枢发病机制的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湖北省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现有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1项,参加国家\"211\"重点建设项目1项,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子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重点专项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19项,市厅级课题7项,院校级课题29项,以及多项自由选题研究。近5年以来,累积发表高质量SCI论文3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3名,硕士研究生43人。近年来学科蓬勃发展青光眼学组,张虹主任带领的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青光眼的中枢研究,发表多篇SCI论文,相关成果被列为近5年国内青光眼研究十大进展之一,多次在世界青光眼大会作发言交流,并获得第三届世界青光眼大

口腔科 查看详情

口腔科创立于1952年,目前学科带头人马净植。本学科有2个病区,现有牙体牙髓科、牙周黏膜科、儿童牙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与种植科、口腔正畸科、口腔放射科等7个亚专科,口腔中心实验室、等离子体生物与医学研究中心,等离子体医学实验室3个实验室及临床中心。本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医生5人,副高级职称医生1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徐恋祎博士获得2018年武汉市青年科技朝阳计划,中华级委员15人,常委3人;省市级委员37人,常委8人,副主委10人,主委3人。开展的诊疗项目及擅长的疾病:牙体牙髓科;龋病微创治疗、复合树脂修复、根管治疗、根尖手术、显微根管治疗、显微根管外科手术、CAD\/CAM椅旁修复设计及制作。擅长治疗牙面发育异常、四环素牙、氟斑牙、釉质发育不全、牙本质敏感症、非龋损性颈部缺损、牙隐裂、牙磨损、牙外伤(牙震荡、牙脱位等)、牙折断、龋病、急\/慢性牙髓炎,急\/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囊肿、牙体缺损;牙周黏膜科;牙周基础治疗、牙周手术、牙周激光治疗、口腔黏膜病系统治疗方案设计、毫米波治疗、激光治疗、PMD病损组织口内染色标记、口腔活检、雾化治疗等。擅长治疗菌斑性龈炎、非菌斑性牙龈病、牙周炎、坏死性牙周病、反映全身疾病的牙周炎等、发性阿弗他溃疡、口腔扁平苔藓、慢性唇炎、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口腔黏膜大疱性疾病、其他口腔潜在恶性疾病;儿童牙病科;口腔卫生指导、牙面涂氟、窝沟封闭、预防性树脂充填、乳牙充填、乳牙根管治疗、复合树脂修复、年轻恒牙牙外伤序列治疗。擅长治疗牙面发育异常、乳牙及年轻恒牙外伤、乳牙急慢性牙髓炎、乳牙急慢性根尖周炎。口腔颌面外科:1.牙槽外科:牙拔除术(包括智齿)、牙槽突修整;2.头颈肿瘤:包括良、恶性肿瘤、颌骨囊肿等;3.颌面创伤:上、下颌骨、颧骨颧弓、眼眶、鼻-眶-筛区骨折,软组织、面神经、腺体损伤等;4.先天畸形和缺损:先天性唇、腭裂、牙槽嵴裂、面裂、先天语音发育障碍等;5.后天牙颌面畸形:上颌前突、上颌后缩、下颌前突、下颌后缩、双突颌畸形、偏颌畸形、下颌角肥大、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睡眠呼吸障碍;6.涎腺疾病: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常见疾病有涎石症、炎症、肿瘤、非肿瘤性疾病;7.颌面部缺损修复:由肿瘤切除、外伤等原因导致的面部、颌骨缺损畸形;8.口腔颌面感染;9.神经疾病:三叉神经疼痛、面瘫等;10.面颈部脉管疾病;口腔修复科;贴

神经内科 查看详情

我院神经内科最初始于1947年,在上海开设,1952年由刘贻德、宰春和及刘锡民创立神经精神病学科,后于1955年内迁于武汉,是湖北省最早建立的神经内科中心,是全国最早的神经病学博士学位点之一。2003年荣获湖北省重点专科、2012年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排名全国第七。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王伟教授、朱遂强教授、张苏明教授的带领下,不断进取,形成了亚学科齐全,结构布局合理的综合发展模式,逐步建立和发展了脑血管病、癫痫与睡眠障碍、神经变性与遗传、神经心理与痴呆、神经免疫、神经肌病、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神经重症等神经内科亚专业治疗组。王伟教授、朱遂强教授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同时王伟教授、朱遂强教授、张苏明教授、卜碧涛教授、唐洲平教授、张旻教授、薛峥教授、王芙蓉教授、骆翔教授、杨渊教授等均是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各专业学组委员。全科共有242人,医生62人,护士143人,技术员18人。正高17人,副高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本院区及2个分院区共有床位317张:其中,本院区4个普通病房及1个ICU病房,226张床位;光谷院区1个病房,46张床位;中法新城区1个病房,45张床位;病区拥有以亚专科为特色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平均年门诊量约19万人\/次,出院人数9千余人\/年。已逐渐成为中部地区神经病学高水平临床技术创新基地、科研基地、高层次人才培养与教育基地。我科立足湖北,辐射周边地区,有力地推动了中部地区神经内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和发展。成功举办7届\"同济神经疾病论坛\",学术影响日益扩大,面向全国同道、连通国际前沿的枢纽型学术平台,开设了5大亚专科分会场,弘扬了同济精神,彰显亚专科实力。2015年同济神经疾病论坛以\"紧跟临床、规范诊疗\"为主题,延续亚专科分组讨论的办会模式,参会人数700多人。科研工作源于临床又推动临床发展。老一辈知名神经病学专家刘锡民教授96年前有关\"钩体脑动脉炎\"的研究工作曾获卫生部科技成果甲等奖。近3年来获各面基金共42项,共1304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1项,卫生部部属医院临床重点项目1项。近3年来发表科研论文112篇,其中SCI34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11.089分。王伟教授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得气针灸治疗模式能够显著改善面神经麻痹患者的面肌功能和生活质量,该研究发现被路透社以头条新闻报道。研究成果

消化内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消化内科及消化内镜中心由我国已故消化内科的先驱,著名肝脏病学专家过晋源教授创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目前我学科已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和培训为一体,以肝病、炎症性肠病和内镜诊疗为特色,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专科。消化内科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医疗技术队伍,现有工作人员200余名,其中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1人,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委员1人,湖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20余名专家在全国及省市医学会消化及消化内镜分会及多种学术期刊任职。消化内科在省内率先设置重症监护病区,另有肝脏病区、胆胰病区、胃肠病区及日间病房、住院及门诊消化内镜中心、胃肠动力检查室等单元;光谷院区及中法新城院区各有1个消化病区和1个消化内镜中心。我科建立了完善的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和疑难病例会诊讨论制度,专病专治,对病人的收治更加细化,体现专科特色,同时配备有各种监护与抢救设备,确保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重症监护病区设备设施先进完善。消化内镜中心人员配备齐全,软、硬件设施优良,为中南地区领先、国内先进水平的内镜中心。消化内镜中心紧密围绕国家重点临床专科计划,开展以ERCP、EUS、ESD、EVL等为代表的消化道疾病内镜诊疗系列技术。除常规诊治项目外,在省内率先开展多项内镜诊疗技术,如无痛苦胃肠镜检查、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共聚焦显微内镜检查、超声内镜检查、单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挖除术、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组织胶、硬化剂注射及套扎术;各种急诊内镜止血治疗;超声内镜引导下神经节阻滞术、胰腺癌射频消融、胰腺假性囊肿内引流术、胃肠吻合术;各项ERCP胆胰管取石、良恶性狭窄支架置入术;消化道狭窄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经皮胃造瘘术;钬激光治疗食管狭窄、胃石碎石术等,许多项目填补了医院及省内空白,大大提高了我省消化内镜诊疗水平。胃肠动力检查室是我科进行胃肠动力检查和治疗的机构,目前引进的高分辨率固态测压3D系统和24小时pH联合阻抗监测可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胃肠动力诊疗,胶囊内镜检查无痛苦,为患小肠疾病的病人带来了福音。肝脏瞬时弹性检测系统Fibrotouch可以提供与肝穿刺活检相一致的肝脏硬度检测,它完全无创并且是定量检测,判断预后更加方便,为各类肝脏疾病早诊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感染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感染病学科是国务院首批博士学位点、博士后流动站,是首批卫生部感染病学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传染病学重点(培育)学科、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1955年成立内科传染病学组,1985年正式成立传染科,发展学科传染病房。2002年为适应学科的发展,卫生部更名\"传染科\"为\"感染科\",2006年被评为卫生部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07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传染病学重点(培育)学科,是卫生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9年获批湖北省病毒性肝炎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本学科从1981年开始招收本专业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成为博士后流动站点。截至2020年共培养博士研究生65名,硕士研究生154,博士后2名。部分已走向、成为国内感染科领导岗位。近七十年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尤其是在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传染病学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十三五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项目负责人宁琴教授的带领下,学科更上新台阶。感染病教研室、感染性疾病研究所和感染科是由临床部和实验室有机结合互相支撑而组成,是我国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疑难危重救治、高等人才培养和前沿科学探索的重要基地、是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2020年获批)的核心成员,在本学科某些领域发挥立足中部、带动全国、影响国际的作用。感染科下设重症感染病(ICU)、普通感染病、病毒性肝炎、免疫缺陷感染病、肺外结核病、中西医结合感染病等6个亚专科。门诊设有感染病门诊、发热门诊、肠道门诊、免疫缺陷感染(含HIV感染)门诊、丙肝门诊、疑难肝病门诊及肝硬化门诊等7个专病门诊。临床部共5个病区,分别为1个感染病ICU及4个普通病区,并下设人工肝治疗中心、血液净化中心、感染病影像中心等。感染性疾病研究所下设感染免疫研究室和病原学实验室。本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医生10人,副高级职称医生1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其中:科技部973传染病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1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1人,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学会任职情况:国际肝病学会(IASL)亚太地区执行委员1人,亚太地区扑灭病毒性肝炎联盟执行委员会委员1人,亚太肝病学会肝衰

过敏反应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过敏反应科创立于1997年,目前学科带头人为祝戎飞。本学科有呼吸道过敏性疾病亚专科、皮肤过敏性疾病亚专科、食物药物过敏及严重过敏反应亚专科等3个亚专科,有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中法过敏反应研究所、国家级变态反应专业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临床变态反应学教研室、中国特异性免疫治疗示范门诊;鼻部及变态反应研究所等6个实验室及临床中心,现有1个病区。本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医生1人,副高级职称医生3人,硕士生导师1人。其中,1名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培养工程;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十佳杰出青年,我科共有3位在中华、湖北省、武汉市各学会任副职\/常务理事,如祝戎飞在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任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过敏医学专业委员会任委员兼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任常务委员,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学会过敏科学分会任常务委员,在湖北省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在武汉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任主任委员;黄南在武汉市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任总干事;张书辰在湖北省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本学科主要开展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过敏原皮内试验、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验、过敏原皮肤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G4检验、血清C1抑制物活性检测、嗜碱性粒细胞活化试验、一氧化氮呼出气测试、肺功能检查、食物药物激发试验、常规脱敏治疗、快速脱敏治疗、集群脱敏治疗等诊疗项目,尤其擅长于治疗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变应性肺真菌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咽喉炎、过敏性中耳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紫癜、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过敏性胃肠炎、过敏性口腔溃疡、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儿童慢性咳嗽、婴幼儿湿疹、药物过敏、过敏性休克、严重过敏反应、昆虫毒素过敏性疾病等疾病。近十年,本学科临床、科研、教学成果显著,取得以下成果。1.2017年,让病人高效就诊——AIT云端APP获武汉市互联网+健康项目一等奖,主要完成人黄南;2.2020年,于中华预防医学杂志发表药物激发试验专家共识,主要完成人张书辰;3.2014年,主编国内首部本科生统编教材,主要完成人刘光辉、祝戎飞;4.2010年以来,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攻关计划

麻醉科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麻醉科由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之一金士翱教授于1956年6月创建,是湖北省最早成立的麻醉科,也是国内最早成立独立麻醉科室的单位之一。同济麻醉科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国内外同行的帮助下,如今已成为具有雄厚临床、科研、教学和培训实力的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先后有多位学科带头人担任各级麻醉学会主任或副主任委员。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排名全国第四,2019年度复旦版麻醉专科排名第九,科研标化值排名全国第二。同济医院麻醉科于2007年被批准为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被评为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自2011年以来,先后被中华医学会或中国医师协会授予全国基层医院麻醉科主任培训基地、全国小儿麻醉培训基地、全国麻醉深度监测培训中心、全国区域麻醉培训中心、全国气道管理培训基地、全国创伤与急诊麻醉培训基地、全国围术期血液管理培训中心、全国老年麻醉培训中心、全国骨科麻醉培训中心、超声麻醉、疼痛可视化科研培训基地、儿童舒适化医疗培训基地和全球吸入麻醉联盟机构,也是原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以及第一批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2018年被认定为儿科麻醉学专培基地,2019年被评为湖北省麻醉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2020年被中国医师协会评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科室拥有合理的人员梯队和以田玉科教授、罗爱林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的领导团队。现任教研室主任罗爱林,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有医护人员200余人,其中正高职称15人,副高职称38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2人;博士学位占比50%,硕士学位占比49%;出国攻读博士、进修、博士后研究回国人员60余人。同济医院作为中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现有汉口、光谷、中法新城三个院区,共开放运行104个手术间,5个麻醉后恢复室共计56张麻醉后恢复病床,临床麻醉设施达国际先进水平。同济医院麻醉科现开展临床业务包括:1、临床麻醉,每年实施手术麻醉达16万余例;2、疼痛治疗,包括急、慢性疼痛诊疗及疼痛治疗留观病房,每年约完成1万余例急慢性疼痛病人的诊疗及手术治疗;3、PACU,每年收治5万余例术后病人。同济医院麻醉科是国内较早实施麻醉亚专科组的单位,建立了完整的医疗制度、科学规范的管理流程、完善的麻醉质控体系,能承担各种类型特别是疑难危重病患的手术麻醉,尤其以

胆胰外科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胆胰外科及腔镜外科中心是专门从事胆道和胰腺疾病诊断及治疗的专科,是同济医院\"肝胆胰研究所\"和\"腔镜外科诊治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开放床位86张,年手术量1500余台次。胆胰外科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正教授6人,副教授4名,有多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及归国留学人员。能胜任各种胆道和胰腺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复杂和疑难病例的诊断及手术综合治疗方面成绩卓著,社会反响良好。1947年始自裘法祖教授任外科主任主持外科工作后,就开展了\"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引流术\"等;1951年裘法祖教授在全国率先开展并报告\"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治疗胆石症\"等,推动了中国胆道外科的发展;1958年率先在全国施行一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周围癌\";1963年开展胰岛细胞瘤的外科治疗,至今仍居国内领先地位;1984年我们科在全省首先了开展胆道镜取石技术,时至今日我科仍为全省最早的胆道镜外科治疗中心;1987年在裘法祖院士的指导下,出色地完成\"胆道流体动力学与胆管结石成因的实验研究\",首次提出了胆结石成因与胆道流体力学的关系,为我们国胆石成因的临床基础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荣获\"国家教育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我科率先在全国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996年11月我科举办\"卫生部腔镜外科临床应用学习班\",是全国腹腔镜学组副组长单位;1997年1月召开\"首届武汉-香港腔镜外科手术研讨会\"并成立同济医院腔镜外科中心;2000年11月举行\"第五届全国腔镜外科大会暨海峡两岸一般外科研讨会\";2003年与强生医药器材有限公司共同举行\"全国首次腹腔镜外科临床应用研讨会\",同年又在上海举办了\"全国腹腔镜外科学术研讨会\",推动了全省乃至全国腹腔镜外科的发展,从而确立了我们医院腹腔镜外科中心在全国的领先地位;2005年我科被中华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授予全国首批普外科腹腔镜培训基地;2009年我们科成功地开展了湖北省首例经脐单通道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南地区首例经脐单通道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术以及经脐单通道腹腔镜阑尾切除术;2010年我们科成功开展了中原地区首例腹腔镜下胰腺手术,开创了中原地区腹腔镜技术应用的新领域。科室的医疗团队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对疑难胆道和胰腺疾病的诊治有较高的造诣,其中胰腺肿瘤和胆道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切除和手术

甲状腺乳腺外科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专业组成立于1989年,2003年成立甲状腺乳腺专科,是同济医院国家级重点学科—普通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该科室下属三个病区(含普通外科Ⅱ病区,2017年1月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成立普通外科Ⅱ病区,由甲乳外科负责管理。),李兴睿担任主任,张林任医疗副主任,刘谨文任教学副主任。2017年,成立了甲状腺乳腺外科实验室,目前有1名专职科研人员,2名博士后,6名博士,10余名硕士,主要专注于甲状腺乳腺疾病的基础研究,为专科的发展奠定基石。科室拥有病床155张,在职职工94人,医师30人,正高5名(含博士生导师4名),副高13名(含硕士生导师5名),主治医师13名,10人曾赴美国、德国等国家学习深造。护理人员6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结业3人,在读2人,本科生59人。甲乳外科多位专家教授均在国家级省级学术组织担任主委、副主委、常委等重要学术职位,并在国内多家有影响的医学杂志担任主编、副主编和编委等。2人获市级人才项目,科主任李兴睿获2017武汉中青年医学骨干,兰静芩医生获2019武汉黄鹤英才(优秀青年人才)。甲乳外科设有甲状腺乳腺外科专家门诊和知名专家门诊,并附设了乳腺疾病微创治疗室、空芯针活检治疗室和乳管镜检查室,已成为集甲状腺乳腺疾病早期诊断、综合治疗、乳腺微创诊断治疗为一体的临床医疗中心。该科室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乳腺Mammotome微创治疗,乳腺导管内窥镜诊疗项目,在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微创治疗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并建立了一整套规范化的乳腺癌综合治疗模式,包括手术、化疗(含新辅助化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积极开展乳腺癌整形手术,努力为乳腺癌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质量。同时,原创开展甲状腺术中甲状旁腺快速鉴定(PTH-ICGT)技术,积极开展全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和中晚甲状腺癌规范化治疗,推进了国内甲状腺手术质量提高,提高了病人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从2010年至2020年以来,本科人员承担各级科研基金项目达20余项,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院基金5项。在国内外重要杂志上发表文章50余篇,包括SCI论文30余篇。在专利方面,先后获得\"乳腺微创手术后压迫止血专用胸罩\"、\"一种用于清除细胞培养中支原体污染的试剂及使用方法\"\"乳腺癌术后专用包扎胸带\"、\"矫正装置及乳头内陷矫正装置\"等临床实用新型专利。

检验科 查看详情

检验科创立于1954年,目前学科带头人为孙自镛教授。目前本科室共有6个亚专业,包括临床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分子诊断与遗传学、临床基础检验学、血栓与止血。本学科2人拥有正高级职称,18人拥有副高级职称,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3人在中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各学会任正职\/副职,如孙自镛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控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程黎明任湖北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检验分会第十九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管青任湖北省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开展的诊疗项目主要包括:疾病名称诊疗项目结核病分枝杆菌抗酸染色、荧光染色,结核杆菌固体\/液体培养,结核杆菌核酸快速检测及利福平耐药分析(Gene-Xpert)、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T-SPOT)感染性疾病致病丝状真菌、隐球菌、诺卡菌、非结核分枝杆菌等临床疑难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包括测序);新型冠状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含EV71)、诺如病毒、BK病毒、疱疹病毒、嗜肺军团菌、耶氏肺孢子菌、肺炎支原体、淋球菌、艰难梭菌毒素基因检测等遗传性疾病血友病、遗传性耳聋、蚕豆病、白化病、肝豆状核变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结节性硬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黑斑息肉综合征、VHL综合征、血小板无力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地中海贫血等基因检测出血性疾病内、外源性凝血因子II、V、VII、X、VIII、IX、XI、XII活性、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活性、血小板聚集试验、凝血特异标志物TAT、PIC、TPAIC易栓症及抗栓治疗监测狼疮抗凝物、抗凝血酶活性、蛋白C活性、蛋白S活性\/抗原、纤溶酶原活性、肝素浓度、血小板弹力图试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肌炎、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及自身免疫性脑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抗体谱检测过敏性疾病过敏原检测尿崩症血渗透压、尿渗透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素、醛固酮骨质代谢疾病总25-羟基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骨钙素,I型胶

病理科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由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病理学系和附属同济医院病理科于2007年整合而成,是集病理学临床、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病理研究所,其前身为1907年在上海成立的德文医学堂附属宝隆医院病理学馆。历经110余年的发展和数代同济病理人的努力拼搏,现已成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的国家级重点学科。在同济病理百年辉煌历史中,先后涌现出梁伯强、吴在东、杨述祖、武忠弼、吴旻和邓仲端等一批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病理学家。本学科是我国第一批病理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并于1991年被批准为博士后招收学科,1992年被批准建立卫生部呼吸系疾病重点实验室(病理室),1994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入选教育部国家级重点学科,2010年入选国家卫计委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项目,2017年入选全国临床病理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病理科)目前是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病理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中国医学装备学会病理装备分会及AI联盟病理委员会副主委单位,是湖北省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在复旦版全国医疗机构病理科声誉排行榜中一直位居全国十强、华中地区第一。病理研究所设有卫生部呼吸病重点实验室(病理室)、心血管病理研究室和分子病理研究室。目前我所有心血管病理、呼吸病理和肿瘤分子病理等3个主要研究方向,主要涉及缺血性心脏病发病机制及心肌损伤修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机制、各类肿瘤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等。曾获湖北省卫生厅授予的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授予的科技进步甲类二等奖1项和卫生部授予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同济医院病理研究所(病理科)由学科带头人王国平教授任病理研究所所长兼病理科主任。现有职工93人,其中医师46人,包括教授7人(博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10人,主治医师17人,绝大多数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进修经历,教学辅助及实验技术人员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师资队伍、人员结构完善。

急诊科 查看详情

急诊科创立于1987年,目前学科带头人是李树生教授。本学科有4个亚专科,分别是急诊内科,急诊外科,急诊神经科,急诊妇产科;5大临床中心,分别是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孕产妇中心,创伤中心,急救中心(院前急救)。还有急诊医学实验室。现有3个病区。本学科正高级职称医生7人,副高级职称医生1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多人在中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各大学会任正职\/副职,如李树生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副理事长、湖北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祝伟任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候任主任委员、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常务副主任委员;黄素芳任中华护理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护理学会第二十七届理事会急诊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熊杰任湖北省护理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护理学会ICU专业委员会第二届主任委员。本科室诊疗范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急性呼吸衰竭、休克、脓毒血症、心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严重创伤、呼吸心跳骤停及其他急危重症。尤其擅长诊治心脑肺复苏、脓毒血症、脓毒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创伤及大手术后综合管理、物理\/化学因素所致急危重症等。特色诊疗技术包括重症血液净化技术(CRRT)、体外膜肺氧合(ECMO)、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管理、重症超声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机械通气、气管插管。近十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获得省级、市级、校级科学研究基金33项,开展省级、校级教学研究项目7项,获得国家级教学奖励1项,获得校级教学奖励6项,主编出版书籍4部,发表论文158篇。

超声影像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超声影像科成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是国内最早开展超声临床应用及研究的科室之一。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首批成为我国影像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95年批准为医学影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省级重点学科,2007年批准为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3年被国家卫计委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超声影像科现已成为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重要科室。超声影像科现设有多个亚专科,包括心血管超声诊断亚专科、腹部超声诊断亚专科、浅表器官及外周血管超声诊断亚专科和介入超声亚专科,在科室主任的带领下,每个亚专科均由副高级职称及以上的学术骨干负责本亚专科的发展和建设。超声影像科通过长期的工作积累和不断进取学习,诊断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担负着全院临床科室住院和门诊患者的超声检查临床工作。此外还担负着外院及湖北省周边省份患者疑难病例的会诊工作。在编人数114人,其中医师系列71人,高级职称11人。科室现有40余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多名学科带头人在国内享有较高学术地位并担任多项各学会学术职位。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常务委员、武汉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湖北省医学超声学会副主任委员(前任主任委员)、武汉市超声学会副主任委员(前任主任委员)等。科研上,超声影像科承担并完成二十余项国家及省级科研项目,目前尚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四项,省自然基金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多种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包括《Circulation》,《JAmCollCardiol》,《AmHeartJ》,《AmJCardiol》,《Circcardiovascimaging》,《JAmSocEchocardiography》,《Radiology》,《UltrasoundinMedicineandBiology》等。科内每年均派出人员参加国际、国内会议,捕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研究热点,并多次在国际会议上报告,从而保持超声影像科的科研始终与国际高水平同步发展。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及危险分层;超声造影的研究;超声分子影像学。教学上,超声影像科共培养博士研究生3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余人。主编及参与编写专业教材及专著10余本,本科也承担了为全国各地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任务。本学科发展目标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整体实力强,多学科交叉的优势,

创伤外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成立于1990年,是以严重多发伤及创伤危重症救治为特色的大型综合创伤急救中心,现拥有外科学博士10人,博士后3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9人,大多数从欧美留学回国。创伤外科现拥有病床76张(创伤复苏3张、创伤留观15张、创伤ICU10张、创伤病房49张),是严格按美国创伤急救模式组建的包含脑外科、普外科、胸外科、血管外科、骨科、外科危重症监护、创伤康复等诸多专业的综合型专业化的大型创伤救治中心,并开通了以院前急救→急诊外科→手术室→创伤ICU→创伤外科病房救治一体化的快速综合创伤急救体系。目前可招收创伤外科及运动医学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承担了急诊医学、创伤外科学、运动医学的研究生、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多年来,同济医院创伤外科本着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相结合的原则,开展了严重创伤、多发伤、严重的骨盆骨折、创伤并发严重感染、MODS、营养紊乱等临床疑难问题,重点开展了多发伤的专科系统化救治,创伤危重症的综合治疗,创伤MODS病人免疫调理治疗、营养支持与\"早期干预\"治疗等,挽救了大量严重创伤患者的生命,极大提高了救治质量和病人的生存质量,且率先在省内建立了覆盖全省数十家大、中型医院的湖北省创伤数据库。同济医院创伤外科为创伤医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建立了60m2的专业化实验室,具备CO2细胞培养箱、超净工作台、PCR仪、电泳仪、高速低温离心机、深低温冰箱等仪器设备,能开展大部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组织化学、免疫学实验。

儿童保健科 查看详情

儿童保健科创立于2018年1月,目前学科带头人:郝燕本学科有生长发育、儿童保健、儿童营养、发育行为、儿童心理、儿童早期发展、儿童运动康复、儿童听力语言康复、儿童孤独症康复等9个亚专科,发育行为中心、儿童保健中心、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儿童康复中心、儿童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儿童孤独症干预中心等6个实验室及临床中心。本学科副高级职称医生2人,硕士生导师1人。共有5位在国际\/亚洲、中华(国)、湖北省、武汉市各学会任正职或副职,郝燕医生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儿童语言门诊规范化建设协作组副组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和保健分会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言语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生理学会神经转化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少年神经发育与心理评估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儿童青少年精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儿健康临床标准与规范分会儿童临床规范与指南专业学组常务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学组委员、国家医学中心第一届儿保联盟委员、妇幼健康研究会婴幼儿心理专委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组长、湖北省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及青年学组副主任委员和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专业委员会委员。陈敏医生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疫苗接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儿童保健促进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年期医学儿童保健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优生优育协会康复再生学组委员。黄姗医生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保健学组青年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疾病与保健分会青年委员、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儿科分会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疫苗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委员。何天祎医生现任世界中联优生优育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早产儿随访学组委员。赵瑾珠现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青年学组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环境与社会优生分会委员。本学科开展的诊疗项目有:儿童生长发育评估、生长发育监测、营养不良、身高促进、脊柱侧弯、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行为疾病诊治、孤独症谱系障碍干预(康复治疗、生物医疗方法、

儿童遗传内分泌呼吸科 查看详情

儿童遗传内分泌呼吸专业于1983年设置,学科于2012年创立。学科带头人罗小平是全国首位儿科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评\"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评首届中国儿科医师奖及首届国之名医。本学科拥有3个病区,现有遗传代谢内分泌、呼吸、神经3个亚专科,遗传代谢内分泌研究室、儿童肺功能室、儿童脑电图室3个实验室以及儿童遗传代谢病诊治中心。本学科拥有正高级职称医生4人,副高级职称医生人数6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共有12位在国际\/亚洲、中华(国)、湖北省、武汉市各学会任正职或副职:罗小平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委,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名誉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常委及青春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妇儿专委员会及儿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胎儿医学学组副组长;中华预防医学会新生儿筛查学组副组长。生长激素研究学会理事,亚洲遗传代谢病学会理事,国际儿科内分泌联盟常委。湖北省儿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湖北省围产医学会主任委员;林汉华任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国家医师资格考试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儿科学组组长。曾任13届、14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湖北省儿童卫生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儿科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湖北省妇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梁雁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副组长,亚太儿童内分泌学会理事,湖北省医学会遗传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院协会胎源性疾病学组委员;吴薇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遗传代谢内分泌学组秘书及青年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学校健康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儿童内分泌疾病与保健学组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儿科临床与保健分会罕见精准学组委员;侯凌任中华医学会儿科临床药理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青春期医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童遗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临床用药评价专业委员会委员;应艳琴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遗传学组委员等;叶枫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营养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健康与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黄永建任中华医学会儿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创立于1959年,目前学科带头人是刘争教授。本学科现有鼻科学、耳外科学、耳内科学、头颈外科、咽喉-OSAHS,咽喉-嗓音、小儿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共7个亚专科,现有6个病区(主院区4个、光谷院区1个、中法新城院区1个),有湖北省鼻部炎症性疾病临床研究中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实验室等2个实验室及临床中心。本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医生12人,副高级职称医生1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刘争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我科有4人在各级学会任正职或副职,刘争教授在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任常务委员、在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任委员、在湖北省医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和湖北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任副主任委员(候任主委)、在武汉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任主任委员,陆翔副教授在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任主任委员、在湖北省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师分会、湖北省医师协会睡眠分会和湖北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甄宏韬教授在湖北省睡眠研究会任常务理事、游学俊教授在武汉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专业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本学科开展耳、鼻、咽喉、头颈等疾病的各项诊疗工作。鼻科:本学科主要在鼻部炎症性疾病,鼻面部外伤,鼻部畸形,鼻及鼻颅底肿瘤,鼻眼相关性疾病等的诊疗方面有丰富经验。尤其擅长过敏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的综合治疗,鼻腔及鼻窦良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外伤性视神经损伤、脑脊液鼻漏、垂体瘤、脊索瘤、复发性鼻咽癌等鼻眼和鼻颅相关疾病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耳科:本学科主要开展鼓室成型术,半规管填塞术,半规管裂修补术,内淋巴囊减压术,听神经瘤切除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前庭神经切断术等诊疗项目,尤其擅长于听力重建、侧颅底肿瘤和耳源性眩晕的外科和内科治疗。耳内科主要开展眩晕、耳聋、耳鸣及各类耳科疾病的诊疗项目,尤其擅长于遗传性耳聋的干预与阻断、各种急慢性头晕、眩晕、平衡不稳(包括耳石症、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前庭性偏头痛、前庭阵发症、双侧前庭病、功能性头晕、老年性平衡失调等)、新生儿听力诊断、耳鸣、耳闷、耳痛、突发性耳聋等的治疗。头颈外科:本学科主要开展:1.咽喉、头颈部良恶性肿瘤,包括:喉癌、下咽癌、口咽癌、咽喉部良性肿瘤和癌前病变、腮腺肿瘤、颈段气管狭窄及肿瘤;2.颈部良恶性肿物,包括:咽旁间隙肿瘤、颈动脉体瘤、副神经

放射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放射科早在1912年上海宝隆医院时期就设立X光室,1940年抗战时期,同济大学附属医院从上海迁至四川宜宾,1946年医院由宜宾返回上海,1955年同济医学院由上海迁至武汉。经过多年的发展,放射科已成为医学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诊疗兼备的临床学科,并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本学科1984年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990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995年批准为医学影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点。1996年评为同济医科大学一类课程,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培育专科\",2013年成为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现在同济医院放射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湖北省重点学科,近几年在复旦排行榜保持在10-12名,华中地区保持第一,今年复旦排行榜声誉和综合排名首次进入前10名,蝉联华中地区第一。目前学科带头人是夏黎明教授。科室现有5个亚专科,包括神经头颈影像组、心胸乳腺影像组、腹部影像组、骨肌影像组、介入专业组。科室现有职工285名,其中医生109人,技师119人,护士25人,高级职称26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8人,二级教授3名,三级教授2名,多名学科带头人在国内享有较高学术地位并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常务委员;承担人民卫生出版社十多本教材的主编或副主编。本科室主要开展的诊疗项目包括颅内动脉斑块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壁成像技术;3DASL脑非对比剂增强灌注成像技术;化学位移饱和成像(CEST)定量分析脑内特定代谢物的变化;定量磁化率成像(QSM)评估脑内铁沉积状态;扩散张量成像(DTI)对脑白质微结构分析;3DBRAVO脑容量定量分析技术;肺结节多模态检查(CT、MRI)与人工智能研究;心肌病、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CT、MRI检查与研究;冠心病的CTA检查;胸痛\"一站式\"扫描,及可疑肺动脉栓塞的病人CTA早诊断;乳腺癌的MRI多模态检查与研究;胎儿MRI检查与研究;肝癌及肝转移瘤疗效评估多模态;高分辨磁共振成像评估胆囊癌、胰腺癌、肾癌、膀胱癌、直肠癌、宫颈癌、前列腺癌等术前分期多模态磁共振技术对肾功能的分析MRE;CTE应用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非对比剂MR成像技术,对门脉高压,肾功能不全,器官移植脏器等功能评估;下肢血管成像;关节成像;各类良恶性实体肿瘤介入治疗,特别是肝癌综合治疗;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急、重症出血

风湿免疫内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风湿免疫内科成立于1992年,是湖北省内最早成立的风湿病专科。作为湖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第一届至今)单位、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常务委员和委员单位、湖北省风湿免疫科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是湖北省技术力量最雄厚、医疗设备最完备、诊治水平最先进的风湿免疫病科室,在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我科连续多年蝉联湖北省榜首,2019年全国排名第11。本科室拥有3个独立病区(主院区2个、中法新城院区1个)、2个实验室(临床实验室、科研实验室),临床已开展肌骨关节超声、甲襞微循环检测、血浆置换、自身抗体与免疫炎症相关指标检测等先进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规范、优质、创新的诊疗服务。目前董凌莉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风湿免疫科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本科室现有医师24人(正教授5人、副教授6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武汉市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1人,国家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武汉市黄鹤英才1人。实验室研究人员7人,护士42人。科室有15人在全国及省、市各级学会中担任职务,其中何培根教授历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六、七届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胡绍先教授现任湖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历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八、九、十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风湿免疫科医师分会第一、二、三届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学科技术力量雄厚,解决了大量风湿免疫病疑难重症的诊治问题,诸如IgG4相关性疾病、干燥综合征、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病相关嗜血综合症、免疫相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和\/或肺动脉高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成人still病、痛风、骨质疏松、系统性硬化症、骨性关节炎病,各种血管炎、疑难关节炎等,各种常见及疑难重症风湿免疫病。其中,对干燥综合征、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自身免疫病相关嗜血综合症、免疫相关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间质病和\/或肺动脉高压,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类风湿关节炎、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各种风湿免疫病的

妇科肿瘤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妇产科由我国已故妇产科学先驱、国家一级教授金问淇先生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创建,在历届学科带头人蔡桂茹、罗丽兰、顾美皎、漆秀梅、马丁等教授领导下,逐步形成了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综合发展的整体模式。本专科是国家第一批硕士学位及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也是第一批三个国家级妇产科重点学科之一。总之,在近七十年的不断发展中,在历代同济人的不懈努力下,同济医院妇产科奠定了在全国的学科优势地位。1975年同济医院在中南地区率先建立妇科肿瘤专科,1977年创建妇科肿瘤实验室。妇科肿瘤专科现为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华中学术培训中心,所属实验室为华中科技大学\"肿瘤侵袭转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湖北省\"肿瘤侵袭转移\"重点实验室。现有主要设备仪器有:Thinprep液基薄层制片系统、计算机人工智能化子宫颈癌快速筛查诊断系统(CCT)、阴道镜诊断系统、LEEP治疗仪、血铅检测仪、CO2培养箱、生物显微镜、切片流式细胞仪、PCR仪、酶标仪、激光捕获仪、超高速离心机、电泳凝胶分析系统包括二级电泳仪、倒置显微镜及显微操作系统等多种高精端仪器设备。本专科拥有教授3人,副教授6人、主治医师5人、其中10人拥有博士学位。护士23人,技术员4人、工人2人、秘书1人。现任学科带头人马丁教授,是国内卓有成就的著名妇产科临床专家之一,也是我国妇产科界最早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973\"首席科学家。现任国家重点学科妇产科学系主任、教育部肿瘤侵袭与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湖北省妇科肿瘤医学临床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在国内外妇产科学界和肿瘤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马丁,1957年4月出生,妇产科学界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和\"973肿瘤侵袭转移\"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20年。现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兼妇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肿瘤侵袭与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方向:妇科肿瘤,肿瘤转移分子生物学等教育背景:1978.3-1982.12: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3.2-1986.2: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获硕士学位1987.7-1990.7: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

肝脏外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肝脏及门脉高压症外科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1998年,肝脏外科中心正式挂牌成立,陈孝平教授任中心主任。2015年11月,陈孝平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医院肝脏外科2000年在湖北省最早开展血管外科业务,2011年,新外科大楼投入使用,肝脏外科中心正式更名为肝脏外科中心•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陈孝平院士在肝胆胰外科领域做出了较系统的创新性成果:提出新的肝癌分类和大肝癌可安全切除的理论;建立控制肝切除出血技术3项和肝移植术1项;提出小范围肝切除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理念,建立不缝合胆管前壁的胆肠吻合术和插入式胆肠吻合术;改进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操作步骤,创建陈氏胰肠缝合技术等。这些理论和技术应用到临床,效果显著。曾获得国家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成果推广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各1项,并获得中国肝胆胰外科领域杰出成就金质奖章、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先后被评为全国教学名师、全国卫生单位先进个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医德标兵。2017年获得亚太肝胆胰协会颁发的突出贡献金质奖章,2019年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020年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UniversityofInsubriaMedicalSchool前任校长Renzo教授在《Nature》发表署名文章,称陈孝平为\"国际肝胆胰外科技术改进与创新的领导者\"。肝脏外科本部现有3个病区,包括3个普通病房、1个监护室、1间微创室,共计开放床位171张;中法院区开放床位共计101张。三院区均设有专家门诊。肝脏外科还建立了临床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微创与移植并举的肝癌综合治疗平台,并拥有设备精良的肝脏外科中心实验室。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实验室已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包括5个独立的实验单元如免疫组化实验室、细胞信号转导实验室、开放细胞工程室、实验动物手术室和生物样本库以及3个PI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8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科技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项、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共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卫生部临床重

核医学科 查看详情

核医学科创立于1958年,目前学科带头人是朱小华教授。本学科目前拥有核素治疗亚专科、核医学实验室及1个病区。本学科拥有正高级职称医生2人,副高级职称医生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学会任职情况: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委员1人;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影像技术研究会核医学分会常务委员1人;湖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1人;湖北省核学会副理事长及核医学分会副理事长1人;武汉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湖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青年委员1人;中德医学会核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1人;美国ACNMFellow1人等。目前开展诊疗项目及疾病名称包括:PET中心:18F-FDGPET\/CT显像(广泛用于肿瘤、炎症、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68Ga标记的多种显像剂的肿瘤显像,如:68Ga-PSMA(前列腺癌特异显像)、68Ga-DOTATATE(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抑素受体显像)、68Ga-FAPI(多种肿瘤)、11C-PIBPET\/CT淀粉样变显像、13N-NH3PET\/CT心肌灌注显像、18NaFPET\/CT骨显像、其他显像等;PET\/CT引导下活检术、PET\/CT辅助放疗计划制定。SPECT\/CT:各系统SPECT功能显像,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吸碘率131I功能试验、甲状腺显像、甲状腺肿瘤阳性显像、甲状旁腺显像、肾上腺髓质显像等;心血管系统:心肌灌注显像、心血池显像、心肌淀粉样变显像、心交感神经功能显像;神经系统:血脑屏障显像、脑血流灌注显像、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脑神经受体显像;骨骼系统:骨及关节显像、骨髓显像、脾显像;呼吸系统:肺灌注显像、肺通气显像;消化系统:唾液腺显像、胃肠道出血显像、异位胃黏膜显像、食管通过功能显像、胃排空显像、胃食管反流显像、肝胆动态显像、胆囊收缩功能显像、肝胶体显像、肝血流灌注及肝血池显像、门静脉分流显像等;泌尿系统:肾动态显像、肾静态显像、膀胱输尿管反流显像等;炎症显像、肿瘤显像、淋巴显像、前哨淋巴结显像等。核素治疗:甲状腺疾病(包括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甲状腺肿等)的诊治以及核素内照射治疗如核素131I治疗甲亢、131I治疗甲状腺癌及转移灶、125I粒子植入治疗、核素8

康复医学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创立于1984年,目前学科带头人是黄晓琳教授。本学科共有6个亚专科,包括重症颅脑损伤早期康复干预平台建设、脑卒中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研究及临床转化应用、脊髓损伤综合康复管理的研究、脊柱相关疾病规范化预防-诊断-治疗-宣教康复体系的建设及推广、神经电生理技术康复诊疗平台的建设、干细胞基础及临床转化。有康复医学科室验室(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及同济医院干细胞研究中心。本科室有2个病区。本学科共有6位正高级职称医生,8位副高级职称医生,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7人。共有13人在中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各学会担任正职\/副职。黄晓琳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前任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康复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疗康复管理机构分会常委、湖北省康复医学会会长;陆敏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高压氧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专委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高压氧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许涛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肢残人协会全国脊髓损伤者关爱联盟副主任委员,湖北省物理医学与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湖北省残疾人康复协会辅具适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技术转化与产业促进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常务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医学教育专委会常务委员;郭铁成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康复医学会电诊断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评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康复医师协会常委、中国康复技术转化及发展促进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康复医学会秘书长及法人代表、湖北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常委、武汉市物理医学与康复学会主任委员;陈红任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中国微循环学会神经保护与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委员;刘雅丽任中国康复医学会脑功能检测与调控康复专业委员会神经调控与康复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康复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湖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尤春景任湖北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名誉主委;周宁任湖北省预防医学会预防保健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熠钊任中国康复医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黄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

临床营养科 查看详情

内分泌内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内分泌代谢病专业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目前学科带头人为余学锋教授。本学科现有糖尿病、甲状腺、肾上腺、垂体、性腺、骨代谢等6个亚专科,在本部院区和中法新城院区科研大楼分别有2个实验室及1个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现有3个病区。本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医生6人,副高级职称医生6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导师9人。余学锋教授担任全国内分泌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内分泌神经学组组长、湖北省内分泌学会主委、武汉市内分泌学会主委;袁刚教授担任湖北省糖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内分泌学会常委;杨雁教授担任全国糖尿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内分泌学会常委;刘喆隆教授担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湖北省糖尿病学会常委,湖北省微循环学会骨质疏松分会副主委,武汉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秘书。我科在省内率先开展多项新技术,包括CSII应用于院内高血糖管理、甲状腺机能亢进的介人治疗、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血液净化疗法、糖尿病和肥胖手术治疗、糖尿病足早期检测和干预、糖尿病足的综合治疗、糖尿病足血小板凝胶治疗、甲状腺结节分子诊断、双侧肾上腺采血分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岩下窦采血分型Cushing综合症、分段钙刺激后采血定位胰岛细胞瘤、胃复安试验分型高泌乳素血症、难治性甲状腺眼病治疗、甲状腺和甲状旁腺消融、多种罕见内分泌代谢遗传病的基因诊断。2012年获中国(大陆)糖尿病十大研究奖一项,201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完成人均为余学锋教授。

皮肤病与性病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皮肤科成立于1958年,随着医院的不断壮大,我科已发展为华中地区享有较高声誉的皮肤性病专科,其技术力量雄厚。目前在科主任刘冬先教授、党支部书记曹育春教授的领导下,共有医护技专业人员66人。包括医师28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23人),护士24人,技术人员10人,专职科研研究员1人,文秘1人,分诊员2人。现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医学人才。在国家级、省、市级学会有多名专家担任重要职务,同时在学术界享有较高声誉。目前规模包括同济医院主院区门诊与病房(床位40张)、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门诊与病房(床位20张)、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门诊,三个院区每日门诊量均在700-800余人,年门诊量多达22万余人次,能在较短时间内对皮肤科常见病、各种疑难及少见皮肤病进行有效诊治。我科集医疗、教学、科研、培干于一体,不仅承担着本校本科及研究生理论及临床教学工作,还为基层医院培养业务骨干提供学习进修机会。每年承担着与临床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的国家级研究项目,并获得多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现为国家级新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际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皮肤影像示范建设基地、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9年成立同济医院\"皮肤科疑难危急重症专病医联体\",目前有30家合作医疗单位。目前我科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优势的临床检查与治疗项目包括:检查项目:各种过敏原检测(包括斑贴试验,点刺试验及吸入性+食入性过敏原IgE抗体);性传播疾病病原的相关检测(包括淋球菌、衣原体、支原体培养、梅毒螺旋体、艾滋病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包括常规病理检查、各种特殊组织染色);疱病血清学检测(包括天疱疮抗体、类天疱疮抗体);皮肤影像学检查(皮肤CT、皮肤镜检查等)。治疗项目:美容激光治疗(激光脱毛、光子嫩肤、面部年轻化治疗、痤疮治疗、瘢痕治疗),各种皮肤色素性疾病及血管瘤的治疗。所使用的仪器目前均为国家先进水平,包括595nm脉冲染料激光治疗系统(Vbeam)、永久性激光脱毛机(GentleLase)、M22强脉冲光治疗仪(新科医人)、调Q755nm翠绿宝石激光治疗系统(Cynosure)、超脉冲CO2激光美容系统、调Q1064nm\/532nm双波长激光治疗系统、Profile超级平台(BB光系统、

器官移植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从事器官移植基础和临床研究的大型综合性研究机构。现为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的可进行所有大器官(心、肝、肺、肾、胰腺、小肠等)移植的多器官移植中心,是目前我国最大的专门从事器官移植临床与实验研究的综合性医疗服务与研究机构。作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发源地,70年代末率先开展了临床肾、肝移植,随后又相继施行了亚太地区首例单纯胰腺移植、国内首例胰十二指肠及肾一期联合移植、世界首例母体活体供脾治疗血友病甲手术、国内首例异种胰岛移植、亚洲首例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国内首例脑死亡诊断及志愿器官捐献等。1979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器官移植研究所,1986年批准为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198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为普外·器官移植重点学科,2002年批准为教育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2013年经卫生部批准为器官移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6年被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为\"优秀\"重点实验室,2017年遴选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1978年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1年批准为首批博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器官移植研究所已发展成为具有良好规模的现代化移植中心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摇篮。重点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1.肝脏疾病与肝移植;2.器官捐献与临床器官移植;3.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与策略;4.基础免疫与疾病;5.心脏疾病与心脏移植。承担了包括\"十二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部\"973\"、\"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行业基金等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工作,并与北美及欧洲多个移植中心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成果奖、卫生部甲等奖等多个国家级奖项;近些年发表大量移植相关的研究论文,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杂志包括《NatureMedicine》、《Circulation》、《KidneyInternational》、《AmericanJournalofTransplantation》、《JournalofImmunology》、《Transplantation》等多个国际高水平专业杂志;主编了

肾病内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肾内科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湖北省技术力量最雄厚、诊疗设备最完善、治疗水平最先进的科室之一。目前学科带头人为徐钢主任。肾内科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肾脏病中心,具有稳定的临床特色和科研方向。设有免疫性肾脏病、慢性肾脏病营养及腹膜透析、肾小球疾病及肾脏病理、介入肾脏病、血液净化、急性肾损伤6个亚专科。目前是国家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湖北省肾脏替代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同济医院本部、光谷和中法新城院区有肾内科病房5个病区和3个独立血液净化中心。现有专科医师5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医生人数8人,副高级职称医生人数10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7人。肾内科现有人才项目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武汉中青年医学骨干人才1人,华中卓越学者晨星岗1人。多位专家为省、市肾脏病学会的主要负责人和学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其中学科带头人徐钢教授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管理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姚颖教授为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分会肾脏营养协作组组长、湖北省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湖北省医院协会血液净化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曾锐副教授为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何凡副教授为湖北省医院协会血液净化管理专委会常委,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肾内科目前诊治的主要疾病包括IgA肾病、膜性肾病、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局灶增生性肾小球硬化、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抗基底膜抗体病、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骨髓瘤肾病、淀粉样变性肾损害、高血压肾病、尿酸性肾病、干燥综合症肾损害、Alport综合征、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肾性贫血、肾性骨病、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肾性高血压、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等,肾内科病房每年收治大量省内外肾脏病患者,年均专科门诊量和住院人次数为省内首屈一指,能够诊断和治疗各种肾脏疾病及肾脏病相关的急、危、重症,临床经验丰富,诊疗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学科带头人准确掌握国际肾脏病发展方向,在肾脏纤维化的防治、免疫性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肾脏病理学以及肾脏病替代治疗等研究方向已逐渐与国际先进接轨,已完成或正在实施的国家自然基金和省、部级项目5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

生殖医学中心 查看详情

本学科创立于1998年,目前学科带头人是靳镭。本学科现有武汉市生殖健康及辅助生殖技术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现有2个病区。本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医生8人,副高级职称医生10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6人。我科共有5位教授在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历任常委、委员及青委,1位教授在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生殖医学分会任副主任委员,2位教授在世界中联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任副会长及理事,6位教授在湖北省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历任主任委员、常委及委员。本学科主要开展促排卵、人工授精(夫精人工授精和供精人工授精)、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PGT)、宫-腹腔镜联合手术、减胎术等诊疗项目,尤其擅长于治疗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复发性流产、反复种植失败、宫腔粘连、输卵管梗阻、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卵巢早衰、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多胎妊娠等疾病。近十年(2010-2020),本学科临床、科研、教学成果显著,取得以下成果。1、2017年,辅助生殖技术转化应用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完成人(章汉旺、岳静、赵义清、隋聪、董熙远、杨殊琳、熊婷);2、2018年,宫颈癌早期诊治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马丁、张庆华、邢辉、李双、廖书杰、田训、汪辉、吴鹏、丁文成、祝达、王常玉、高庆蕾、陈刚、魏军成、李科珍);3、2015年,宫颈癌发病新特征及临床诊治新策略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要完成人(马丁、王世宣、汪辉、王常玉、翁丹卉、李双、吴鹏、高庆蕾、奚玲、陈刚、廖书杰、李伟、吴明富、黄晓园、胡婷)。,,,

体检中心 查看详情

科室创立于2000年11月,目前学科带头人是吕永曼教授。科室现分布在汉口和光谷两个院区。本学科现有正高级职称医生9人,副高级职称医生1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我科共有3人在中国、湖北省各学科任正职或副职。如吕永曼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营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体检与评估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肾病医师协会副主任委员。黄元成教授现任湖北省中医中药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肝胆疾病学会肝胆诊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理事、湖北省健康管理学会体检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雷小妹教授现任中国健康管理协会健康体检分会理事、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心理健康管理学组委员。健康管理中心秉承\"以人为本、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依托同济医院强大的专家团队、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广泛地开展了临床专科检查、实验室检查、放射、超声、核医学、消化内镜检查、电子鼻咽镜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项目,开展针对不同人群的体检项目组合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筛查项目\"、\"糖尿病早期筛查项目\"、\"消化系统疾病早期筛查项目\"、\"肿瘤早期筛查项目\"、\"妇科疾病早期筛查项目\"等,实现了两院区\"人员一体化、质量一体化、设备一体化、报告一体化\"同品质管理,满足单位、个人、就业及升学体检等各种需求。近十年(2010-2020)取得市级以上成果包括:1,2015年,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创新及其在疑难罕见肾脏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吕永曼。2,2016年,分子病理诊断技术创新及其在疑难罕见肾脏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完成人:吕永曼。

围产医学科 查看详情

围产医学科由妇产科先驱、国家一级教授金问淇先生创建于1946年。目前学科带头人为冯玲教授。本学科包括普通产科、母体医学、胎儿医学和生物样本库(信息中心)四个亚专科,设产科实验室1个。本部4个病区88张床(包括1个产房)于2015年增加光谷院区1个病区30张(包括1个产房),2016年增加中法新城院区20张(包括1个产房),形成1科6病区3产房共8个医疗组。本学科有正高级职称医生5人(含妇产科B超室),副高级职称医生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人;有10人重要学会任职,其中冯玲主任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重症学组副组长、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妊娠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妊娠合并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协会母胎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母胎医学分会副主委等;陈素华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优生优育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双胎妊娠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产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湖北省优生优育协会产前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医学遗传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邓东锐教授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高危妊娠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曾万江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母胎学组专家委员会委员等;王少帅副主任任中华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产房安全和助产学组委员等;乌剑利副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双胎妊娠专委会委员、胎儿镜成员等;林星光副主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双胎妊娠专业委员会双胎早产学组成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围产与营养代谢学分会青年委员等。开展的诊疗项目包括:母体医学前置胎盘,前置胎盘伴植入,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糖尿病、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期急性脂肪肝,贫血、早产、瘢痕子宫、羊水栓塞,子宫破裂,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胎儿窘迫,脐带异常,羊水异常,胎儿生长受限,产褥感染,母儿血型不合,死胎,妊娠剧吐,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如妊娠合并心脏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胆结石,肾结石,胰腺炎,阑尾炎等)等。普通产科孕期营养及体重管理,孕期保健与监护、孕妇肥胖症、孕期肝肾功能异常、高龄孕妇、宫颈机能不全、催引产、产程管理、分娩镇痛(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产后康复、母乳喂养指导等。胎儿医学1.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通过超声以及孕妇外周血检测,筛

胃肠外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是同济医院最早成立的专科,国家首批重点学科。作为最经典的学科,同济医院胃肠外科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沉淀。目前在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的综合治疗、疑难危重疾病(如消化道出血,肠瘘,肠梗阻及严重术后并发症等)的诊治等方面,在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同济医院胃肠外科属于同济医院建立\"疑难危重疾病救治基地\"和\"大型手术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济医院胃肠外科连续承担\"国家973肿瘤计划项目\"、\"国家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每年胃肠外科拥有6万余人次的门诊患者,3000余人次的住院患者,以及近2000台手术。胃肠外科现有6-8个独立的医疗组,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11人具有国外学习经验,各医疗组相互配合,集体会诊解决医疗难题。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拥有独立的门诊、病房,及一支技术精湛的医疗护理队伍,定期对住院病人进行免费的健康咨询及护理教育。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主要致力于胃、小肠、结肠、直肠、肛门等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和研究。通过规范化的根治手术(有记录的系统淋巴清扫)和国际先进的自动化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及个体化的后续治疗(肿瘤药物敏感试验)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近年来,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在胃肠道肿瘤手术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胃肠道外科微创技术也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提高。经历了胃肠道外科手术自动化、胃肠道开放手术微创化、胃肠道腹腔镜手术等发展阶段;在微创外科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来我们又率先开展了\"双镜法微微创技术\",即腹腔镜联合内镜下消化道癌前病变切除术,开始进入\"微微创\"技术的发展阶段,使得手术创伤进一步缩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也奠定了外科手术微创化技术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提高疾病的诊治水平和更好地提供医疗服务,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采取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模式,即同济医院胃肠外科中心与同济医院肿瘤研究所相结合。肿瘤研究所最初的雏形是建立于1996年的\"同济医院分子医学中心\",在同济医院的支持和裘法祖院士的关心下,留美归国的龚建平教授(胃肠外科中心主任兼肿瘤研究所所长)组建了\"同济医院分子医学中心\",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跨学科格局。2002年以分子医学中心为基础又建立了\"同济医院肿瘤研究所\",并与\

小儿外科 查看详情

我院小儿外科初建于1950年,由我国著名小儿外科专家童尔昌教授创建,是我国除北京、上海最早在全国性综合性教学医院成立小儿外科专业的第三家医院。现专科有固定床位58张,每年收治病人1800人次左右,床位使用率95~125%,年门诊量达35000人次,手术量1900~2200人次,手术及诊治疾病覆盖小儿普外、新生儿外科、小儿泌尿外科、小儿骨科等专业,并设有全国唯一的小儿巨结肠与便秘门诊。小儿外科研究室已具备进行各类研究的基本条件,有大型仪器设备多项,如多功能测压仪(适用小儿食道、直肠、泌尿系的各种测压)、手术显微镜、小儿腹腔镜、深低温冰箱、垂直电泳仪、冰冻切片机等。创建至今,我院小儿外科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在诊疗和科研水平上不断发展创新,一些领域已与国际接轨,综合实力十分雄厚。小儿普外及新生儿外科在对小儿慢性顽固性便秘、先天性巨结肠、巨结肠同源性疾病的研究和诊治方面处国内领先水平,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并设有全国唯一的巨结肠门诊。王果教授发明的\"巨结肠根治心形吻合术\"全国数十家省市医院采用,效果良好,并发症少,并开展了新生儿巨结肠根治术、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短段型和超短段型的内括约肌部分切除术,收治的病人来自全国各地。另外对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胆道闭锁、新生儿消化道畸形、各种肿瘤及小儿外科各种疑难杂症方面均有丰富的经验,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来还先后开展小儿腹腔镜辅助下的阑尾切除、胆囊切除、梅克尔憩室切除和巨结肠根治手术。小儿泌尿外科在先天性尿道下裂、先天性肾积水、肾盂输尿管各种畸形及肾母细胞瘤等疾病诊治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和先进水平。先天性尿道下裂的一期成形术成功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开展了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重复肾切除术及高位隐睾探查术等先进术式,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小儿骨科对先天性发育型髋脱位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针对不同年龄及病情分别采取不同术式,矫正效果好,并发症少;特别是髋脱位的改良蛙式石膏固定法,既保证了复位固定的可靠,又减少了关节僵硬等并发症,患儿痛苦少,便于生活护理,深受欢迎。对各种瘤样病变采用刮除加同种异体骨植入,安全、可靠、复发率低。各种骨缺损,运动系统畸形及创伤、肿瘤、感染的治疗也独具特色。手术治疗结合康复锻炼和扶助器具的应用,使得病人术后矫正及恢复快,效果佳,体现了综合医院治疗的优势。近年来,我科还开展了小儿腹腔

心脏大血管外科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是中南地区最早成立的心胸外科疾病治疗专科,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立足湖北、辐射中南和影响全国的心胸血管外科治疗中心。近年来,我科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年手术量突破1800例,其中心脏大血管手术超过1000例,而且80%以上为疑难危重病例,多项技术在国、内及省内领先,已跻身全国一流心血管外科专科行列。我科环境优雅、设备精良,现居由德国顶级专家设计的现代化同济专业外科大楼内,科室现有2个病区,开放病床120张(包括ICU病床14张),并建立中南地区第一间杂交手术室,硬件设施国际一流。我科同时还配备了多台一流品牌的呼吸机、体外循环机、离心泵、体外膜肺、主动脉球囊反搏仪、电视胸腔镜、连续动静脉血氧饱和度监测仪、血气分析仪、床边血液透析机、全套心肺复苏仪、心电图机、心脏彩超及纤支镜等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和设备。我科人才济济。现有医师20余人,其中正教授、主任医师4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8人,80%以上医生具有博士学位和欧美一流医院留学经历。学科带头人魏翔教授留学意大利及香港,现任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心肺移植中心副主任,在冠心病外科、大血管外科、心肺移植、心脏瓣膜外科及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领域均取得重大突破,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填补国内及省内空白。我科一批专家在国内外均具相当影响力:潘铁成教授留学瑞士,现任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全国常委,中南六省胸心外科学会委员,湖北省胸心外科学会副主委、湖北省创伤学会常委、武汉市器官移植学会常委;李军教授现任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留学德国及意大利,享受湖北省特殊贡献专家津贴,并任湖北省及武汉市胸心外科学会委员;潘友民教授现任同济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留学瑞士,湖北省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外科学会青年委员。我科还有一大批具备突出专长的青年业务骨干。我科实力雄厚,技术精湛,在冠心病、瓣膜病、先心病、大血管疾病外科治疗及心肺移植手术等领域一直居国内先进或湖北省领先水平。我科在国内率先开展无输血心脏移植术、尿毒症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手术、肺癌根治食管癌根治和冠状动脉搭桥同期手术;在中南地区率先开展全主动脉置换术、胸腔镜心脏手术和心血管疾病杂交手术;在湖北省内率先开展不停跳冠脉搭桥、肺移植和心肺联合移植术。我科成功开展了国内年龄最小

新生儿科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新生儿科创立于1984年,目前学科带头人是陈玲教授。目前,新生儿科共有2个病区,2间病室,总床位数100张,分布于主院区、中法新城院区和光谷院区。2000年建立新生儿科研究室,2018年迁入同济医院科研大楼。目前,本学科有正高级职称医生2人,副高级职称医生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3人在中华(中国)、湖北省学会任正职\/副职,陈玲任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营养分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围产医学会常务委员,世界中医联合会优生优育专委会常务理事;李文斌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刘伟任湖北省医师学会新生儿分会副主任委员。本学科目前开展诊疗项目及疾病名称包括•呼吸机及其多种模式: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床旁颅脑超声和脑功能监测:早产儿颅内出血及缺血缺氧性脑病等的早期诊断。•床旁肺超和肠道超声:提高肺部疾患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疾病的诊断,动态监测,减少放射损伤及指导治疗。•超小早产儿的系统化管理:提高超小早产儿救治存活及降低近远期并发症。•院内感染的集束化管理:降低院感发生率、减少抗生素使用等。•围手术期管理:严重先天畸形手术前后的管理,如复杂先心病、巨大脐膨出、食管闭锁、膈疝等。•全自动动静脉换血术,新生儿溶血症。•一氧化氮吸入术,新生儿严重肺动脉高压症、严重呼衰。•脐动静脉置管术,PICC穿刺置管术:静脉营养,药物治疗,血压监测。•床旁纤支镜技术:严重肺疾患的诊治。•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腹膜透析和血液净化:新生儿肾衰、脓毒血症等。•床旁动脉导管结扎术:救治严重PDA早产儿及其相关并发症。•支气管切口术:先天性气管软化症,严重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胃镜及胃空肠置管术:严重胃食管返流。•高危儿\/早产儿随访中心和家长培训班:提高出院后管理,促进早产儿追赶生长及神经运动发育。•新生儿院外急救转运:周边医院产科分娩的高危新生儿和新生儿危重病的救治和转院。近十年(2010-2020)市级以上成果:2017年新生儿急慢性肺损伤发病机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负责人:常立文。,{:"

胸外科 查看详情

武汉同济医院胸外科由裘法祖教授和陈夏丰教授六十年代创立,目前由中国科学院赫捷院士指引,付向宁主任带领的专业从事肺、食管、纵隔、胸壁和胸外科救治的科室。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全国食管癌临床研究分中心、食管疾病多学科研究平台(世界食管研究组织、美国斯坦福大学、中国国家癌症中心、武汉同济医院胸外科)、首批卫生部胸外科临床路径起草单位、国家癌症质量控制中心湖北分中心、湖北省胸外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全国首批胸外科医疗随访数据库创建单位、全国首批建立肺癌生物标本库单位、湖北省唯一具有基因检测资质的胸外科实验室、华中地区最大的胸外科治疗中心、全国先进的胸外科疑难杂症治疗基地、湖北省委胸外科干部保健基地。创新性医疗:1、肺癌极致单孔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切口<3cm)2、各种肺部小结节的微微创治疗不进行手术仅通过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系统对各种肺小结节进行微波、激光等微微创治疗3、引进拥有国内第一台专科电磁导航支气管系统用于肺小结节的确诊、微微创治疗4、引进拥有国内第一批专科超声支气管镜系统用于肺癌的确诊、分期。最大限度的避免不该手术的患者进行了手术,最大限度维护了患者的利益。5、湖北省内最先使用机器人辅助胸外科手术6、15年前(2006年)独立成功实施湖北省首例单肺移植7、14年前(2007年)独立成功实施湖北省首例双肺移植特色服务肺癌的诊断、手术治疗、基因检测一条龙服务术前:支气管镜确诊(胸外科拥有20余条电子支气管镜)超声支气管镜系统(2套,用于肺癌的术前准确分期)电磁导航支气管镜系统1套,用于各种肺小结节的确诊、术前定位和微微创治疗。术中:对于各种肺小结节→肺结节→肺肿块→局部晚期肺癌微微创手术→微创手术→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常规开放手术术后:生物标本库的建立储存,以远低于市场价提供常用基因检测,指导患者术后治疗(湖北省唯一具有基因检测资质的胸外科实验室)同济医院胸外科病区设置于武汉三镇:汉口主院区(4个病区)、武昌光谷院区(2个病区)、汉阳中法新城院区。住院患者长期保持400余人以上,外省和武汉市外患者占绝大多数。拥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设备的专科重症监护病房(ICU),最大限度的保证了患者的术后安全。年手术量超过5000台,其中80%以上为微创和微微创手术,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胸外科微创治疗基地,是身在湖北的胸外科国家队。胸外科拥有高素质的医疗和护理队伍,院士博导4人,教授、副教授、副

血液内科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内科历史悠久,创建于1959年,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血液专科之一。1994年成为临床博士学位点,1998年成为湖北省级重点学科,2000年成为临床血液病学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移植、采集定点医院,2007年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成为湖北省血液免疫细胞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目前血液内科有医技人员74人,其中正、副教授22名,主治医师13名,其中50人具有博士学位。现如今血液专科分布在本部、光谷、中法新城三个院区,共有5个普通病区和1个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区(30张床位),开设近300张病床。每年诊治包括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在内的各类血液病患者数万名;实施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超过300例;输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淋巴和浆细胞肿瘤近200例。附设的临床诊断实验室横跨三个院区,配备多款先进的高通量核酸测序仪、荧光实时定量PCR仪、多色流式细胞仪、全自动石蜡包埋及病理切片系统、细胞遗传学工作站等仪器设备,下设分子生物学、细胞形态、流式细胞学、细胞遗传、移植免疫等研究组。已经建成融病理、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于一体,与国际接轨的白血病、淋巴瘤分层诊断和个体化治疗体系,并完善了病例追踪随访系统。科研设施整体搬迁至位于中法新城院区的科研楼,实验室面积近2000平方米,还包含符合GMP标准的细胞产品制备单元。2004年以来由周剑峰教授主持的团队逐步建立了融病理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于一体的白血病\/淋巴瘤的现代诊断平台,完善的标本储存和病例追踪随访系统。在这些技术和平台的支持下,血液内科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逐步接轨WHO的国际标准,专科学科发展势头强劲,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血液病诊疗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之一。血液内科临床诊断治疗体系规范、先进,在血液疾病MICM诊断技术和分层治疗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主持或参与了国内多项疾病诊治指南的制定,并成为国内指导临床治疗观念更新的主要临床试验基地之一;在医疗技术创新方面走专病特色发展的道路,创新性建立了一系列专病的诊断(白血病,淋巴瘤)治疗体系和病例管理系统,在淋巴瘤、EB病毒相关淋巴增殖性疾病、细胞免疫治疗等领域的影响力已辐射全国,形成了品牌效应;血液内科多项研究成果在美国血

眼屈光治疗中心 查看详情

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是湖北省首家屈光不正治疗中心,医疗技术及学术地位均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水平。自1995年8月28日开业以来,共完成12万多例手术。为广大患者改善了生活质量,增加了就业机会。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本中心不断引进各种先进的检查及手术设备,使质量跃上更高台阶。本中心始终把患者利益放在首位,严格控制手术适应症,所有患者经过严格的术前检查才能接受手术。由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治疗的全过程。所有手术均由本院医师完成。本中心现有主任医师两名,目前我科的特色为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SMILE)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ICL\/PRL),手术量及手术效果均居全国前列。刘磊教授荣获德国蔡司全飞秒手术中国区超万例手术质量奖,瑞士STAAR公司ICL手术奖,亚太地区ICL杰出培训导师,ICL\/PRL全国核心专家组成员。设备简介本中心已引进目前世最先进的飞秒激光设备—德国蔡司全飞秒激光机。根据湖北省物价局、湖北省卫生计生委文件批文,我中心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价格为9579元\/单眼。本中心拥有OrbscanII角膜地形图、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SMI高端手术导航系统、Keratograph眼表综合分析系统、迈威视觉监视系统、蔡司眼前节OCT、超声生物显微镜(UBM)等国际先进设备,增加了手术前检查数据的准确性,更好地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取得最好的疗效提供了重要保障。本中心还拥有的其它先进设备:VISIONIX综合验光台、带调节测试功能的综合验光台、带眩光测试功能的视力表、Topcon角膜内皮细胞镜、Topcon免散瞳眼底照相机、带照相功能的裂隙灯、DCT眼压计、非接触式眼压计、VISIONIX电脑验光仪、IOL-MASTER、SIRIUS、角膜生物力学眼压计、美国ALCON手术导航系统等先进检查设备。治疗方式简介1.全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SMILE)主刀医生:刘磊教授、李新宇教授矫正范围:单纯近视1000度以内,单纯散光500以内(近视和散光两者累计1000度以内,具体能否手术需要根据角膜厚度,质量,曲率等术前检查综合评估来确定)2.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ICL手术)主刀医生:刘磊教授矫正范围:单纯近视100-1800度以内,单纯散光500度以内(近视和散光两者累计1800度以内,具体能否手术,需要根据

药学部 查看详情

药学部创立于1955年,目前学科带头人为刘东。药学部下设药品供应、药品调剂、临床药学、制剂中心、Ⅰ期临床、静脉药物配制中心、《医药导报》编辑部等20余个部门。建立了全面的药事质量控制体系,多院区实行一体化管理。拥有Ⅰ期临床试验室、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中药实验室\/药物研究室、药学部实验室等4个实验室。本学科36人次在任国家一级学会下二级学会职务,11人次在任其他全国性学会下二级学会职务,其中常务理事2人,副主委4人,常委5人。35人次在任省级学会下二级学会职务,其中副理事长1人,常务理事1人,主委3人,副主委7人。17人次在任市级学会职务,其中副会长2人,副理事长2人,常务理事1人,主委2人,副主委4人。目前开展检测项目:一、治疗药物监测实验室(TDM)1、药物浓度监测:他克莫司、环孢霉素、甲氨喋呤、万古霉素、伏立康唑、泊沙康唑、伊曲康唑、利奈唑胺、丙戊酸、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伊马替尼、达沙替尼、尼诺替尼等药物浓度监测。2、基因检测项目:叶酸代谢相关基因、他克莫司药物代谢基因、氯吡格雷药物代谢基因、华法林药物代谢基因、阿司匹林药物基因、硝酸甘油药物基因、质子泵抑制剂药物基因、伏立康唑药物代谢基因、甲氨喋呤药物基因、静脉血栓高危风险基因、糖皮质激素风险基因等二、互联网医院图文咨询药学专科门诊图文咨询药学专科门诊目前共有13名药师和1名医师,共设置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心血管系统疾病用药、内分泌系统疾病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神经系统疾病用药、抗肿瘤合理用药、感染性疾病用药、风湿免疫疾病用药、抗凝抗栓药物治疗、疼痛药物治疗、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管理、肝功能不全用药指导、儿童安全用药、孕产妇安全用药、急诊科用药等专科方向。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及横向课题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项,\"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2项;药学部职工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发表学术论文46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344.38,最高影响因子12.0;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整形美容外科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整形美容外科正式成立于2006年12月,带头人吴毅平主任。整形美容外科其前身是有20余年历史的同济医院美容中心,现已成为湖北省整形美容外科专业主委单位,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乳房专业主委单位,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副主委单位,是华中地区整形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点,GCP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整形专业疑难病症重要修复治疗基地。本学科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总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共有两个病区分别是:主院区和光谷院区。门诊部位于第二门诊五楼,设有乳房定制修复重建中心、专家诊室、医学美容注射室、VIP室、拥有总价值近千余万的各类先进激光设备的激光治疗中心以及可同时开展5台手术的无菌层流手术间。住院部位于现代化的新式外科大楼六楼东病区,有34张床位,VIP房3间。现有整形美容外科实验室一个,位于蔡甸院区科研大楼。本科室现有正高级职称医生1人,副高级职称医生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我科共有5位在国际、亚洲、中华(国)、湖北省、武汉市各学会任职或副职,如吴毅平在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分会任职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学会整形外科学会分会任职主委、泛亚地区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PAAFPRS)中国整形外科分会任副主席;邓裴在湖北省整形外科美容学会任职常委、环亚整形美容协会任职常委、中国整形学会整形科分会任职常委、武汉市整形外科副主任任职委员;吴敏在武汉市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任职常委;曾宁在湖北省整形外科分会任常委;王海平在武汉市医学美学美容分会任副主委。本学科主要开展五官轮廓整形、面部年轻化整形、耳整形、乳房整形、复杂创面修复整形、体表器官重现等诊疗项目。

中西医结合科 查看详情

1958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成立,是同济医院由上海迁入武汉后最早成立的医疗业务科室之一。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先后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妇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并属国家中医内分泌、中医风湿病和中医妇科新药临床试验机构。而中西医结合学科也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湖北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中西医结合基础被评为国家首批博士、硕士授权学科点。现已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综合实力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学科。本科室现为国内综合医院规模最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之一。病房实际开放床位155张,近10年病床使用率均超过110%。主院区中医科门诊位于门诊大楼4楼,病房位于3号楼12楼;光谷院区中医科门诊位于B区4楼,病房位于E3区4楼;中法新城院区中医科门诊位于A区3楼东,病房位于C区12楼西。三院区均设有中药房,可根据患者的需要分别提供传统汤剂、软包装中药煎剂和配方颗粒剂。本科室现有职工115人,其中医师系列42人(在职38人,返聘4人),护理系列人员59人。高级职称1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副高级职称7人),获得国务院专家津贴教授2人,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4人,湖北省中医大师2名,湖北省中医名师2名,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1人,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2人。获批建立全国名老中医黄光英教授传承工作室、湖北省中医药传承事业与发展名老中医工作室(叶望云教授、陆付耳教授)。大部分医师具有博士学位及海外留学经历,多人兼任全国、省、市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学术团体的重要职务。其中共有8人任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常委、主任委员、理事,2人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理事,7人任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副主任委员、委员等职位。本科室也高度重视青年医师的培养,2011年以来先后有8名青年医师、2名年轻护士国内进修,5人出国进修。每年开展1-2次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举办不同层次的学术会议,积极开展国际传统医学的学术交流,先后有多名医师应邀赴美国、德国、法国、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国讲学或作学术报告。本科室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百余名,每年培养的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硕士、本科生均成为国内各大医院和科研单位的骨干力量。本专业研究生多次获得国家奖

综合医疗科 查看详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老年病科成立于1955年,于1988年设立老年医学教研室,2012年成立老年医学研究所,是全国综合医院中最早成立的老年病专科之一。在老年医学专科全国排行榜(复旦版)名列第五,是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国家老年医学中心湖北分中心,全国老年科临床营养实施示范基地,全国老年心血管病临床药物试验基地,湖北省院士专家服务示范基地,湖北省老年病防治与保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市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救治与康复临床研究中心,同济医院老年医学研究所,老年病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同济医院老年科以建设\"高干高知保健中心\"、\"老年健康管理中心\"、\"老年危重症救治中心\"、\"老年营养示范中心\"、\"老年综合评估中心\"、\"老年心肺康复和睡眠中心\"、\"老年慢病‘H2H’中心\"、\"老年围手术期评估和管理中心\"等八大医疗特色中心为主,主导三大研究方向,成为中部地区老年医学事业的行业标杆。我科室现具有完备的老年病亚专科,涵盖老年心血管内科、老年呼吸内科、老年消化内科、老年内分泌内科、老年肾病内科、老年神经内科、老年肿瘤科、老年普通外科、老年泌尿外科和老年ICU,拥有床位300张,年门诊量达80000人次。年收治病人逾9000名,其中疑难危重症患者超过1\/3。科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张存泰教授,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济医院老年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老年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医学中心联盟副主席、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医学会常务理事及老年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老年保健学会会长、湖北省老年病防治与保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湖北省政协委员;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副总编辑、中华老年病研究电子杂志副总编辑、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地区副主编、AgingMedicine、FrontiersinGenetics等10余种杂志编委。国家卫健委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第三届国之名医(卓越建树奖),湖北省第二届医学领军人才,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69篇(SCI收录101篇)。2020年以我院为项目牵头单位,张存泰教授为项目负责人联合全国研究血管衰老专家,共计16家单位经过长期积累,十年磨一剑,成功申报了科技部主动健康和老龄化科技应对方向的重大专项:\"老年血管形态功能变化的评估与干预措施研究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