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精神病医院

首页 /

医院动态

/

文章详情

重庆青少年心理 重庆青少年孩子自残自伤是什么原因?家长应当如何处理这种情况?

自伤行为的医学名称为“非自杀自伤行为”,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反复伤害自己身体的一系列行为,不被社会文化所。

自伤行为常见,但不限于的行为如用刀或利器刺伤自己、用烟头烫自己、抠或挠自己、强行扯头发、用头撞墙、用力咬自己、用绳子绑自己、吃不可食用的食物、将头埋在水里闷死自己,其中刀割较为常见。

这种行为在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约为8%~30%。大多数自伤发生在12-14岁之间,18岁以后逐渐减少。17%到60%的自残者一生都有这样的行为。

孩子有自杀倾向吗?很多家长在发现孩子的手、腿等部位有这些自伤行为留下的痕迹后,他们的反应是担心孩子是否有自杀倾向,甚至已经做出了一些自杀的举动,所以每天都在看着孩子,生怕孩子做出什么不敢想的事情。

其实自伤行为与自杀有一定关系,但自伤行为不能等同于自杀,原因有以下三点:

1.自残行为不是真的自杀。

目的不是结束生命。但自伤如果引导不当,可能会发展成自杀或造成意外死亡。

2.反复自残通常是某种心理疾病的外在表现。

这是心理痛苦的结果,是家长孩子可能有心理问题。

3.个体自伤行为具有“传染性”

自残容易引起青少年的模仿。未成年人模仿,学习,互相比较。如果学生或好朋友伤害了自己,周围的人可能会受到影响而效仿。

知道了这三点,家长就可以稍微放松了:孩子手上有刀伤,腿上有尖锐的抓痕等等。不要以为他们不想活了。不是每个孩子的自残都是自杀。

孩子为什么要自残?这是很多父母在孩子自残时想不通的问题。其实,孩子自伤的原因很复杂。以下是根据临床经验和相关研究得出的一些可能的因素。

个体因素:1。性格特点。具有抑郁、自卑、攻击性、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容易自残。

2.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精神疾病可能会自残。

家庭因素:

1.家庭环境,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缺乏关心和凝聚力,相互支持和帮助,甚至产生矛盾,孩子很难建立起一种安全的依恋关系,容易压抑自己的情绪,遇到困难后得不到及时的支持。

2.成长经历,父母的过度保护和过度控制,孩子的长期忽视,暴力/虐待等。导致孩子无法正确调节自己的情绪,应对困难,所以会采取极端的手段来应对。学校因素:1。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在青少年的认知、情绪和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龄人之间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青春期的孩子好奇心强,容易互相模仿。如果与同伴关系不好,同伴有自伤行为,青少年自伤的风险就会增加。

2.学业压力、成绩不理想、老师的惩罚、父母的过高期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都可能诱发青少年的自残行为。

社会因素:在信息化发展的时代,青少年很容易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获取和传播自伤行为。在一些错误的引导下,没有办法客观认识自残行为的危害。

孩子有自残行为怎么办?

1.及时发现并制止自伤行为。

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应该敏感,能够发现孩子性格、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可疑变化。及时发现孩子自伤行为,尽早坚决制止,避免行为激化。

2.学会接受和提高育儿技巧。

婴儿在成长变化,家长也需要适应他们的变化,了解他们各个时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学会接受孩子的各种情况,提高亲子沟通能力,学会鼓励和倾听孩子,支持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获得独立的经验。

调整过度控制、忽视等不良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引导和提高孩子的情绪表达和管理能力。

3.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科学应对。

家长可以主动了解一些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知识,及时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果孩子确实有心理问题,甚至有生病的可能,一定要及时就诊,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处理,不要怕医。

阅读全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专家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