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一、寄生虫病
1、疟疾
疟疾通常被称为摆姿势。疟原虫是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单细胞生物。感染者可出现寒战、高烧、出汗、黄疸、贫血、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肾功能损伤。脑疟疾患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和昏迷,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导致死亡。
2、淋巴丝虫病
在中国,淋巴病是由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引起的。它的成虫都寄生在感染者的淋巴系统中。急性期主要发生过敏和炎症反应,以及周期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主要发生在小腿内侧和内踝以上,表现为淋巴结肿胀和疼痛,有时形成脓肿。当成虫寄生在精索、附睾和睾丸附近的淋巴管时,也会引起精索炎、附睾炎和睾丸炎。全身症状为寒冷、发烧、头痛、疲劳等。进入慢性期后(通常见于反复感染的患者)会导致淋巴管腔狭窄或堵塞。
二、病毒性疾病
1、乙脑
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吸血昆虫蚊虫叮咬感染健康人。儿童在夏季和秋季经常发生。主要表现为高烧、头痛、呕吐、嗜睡、抽搐等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导致昏迷,死于呼吸衰竭。
2、登革热
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两种不同临床类型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在海南、广东南部和台湾经常流行。典型的登革热潜伏期通常是2~7天,发病急,怕寒高烧,可伴有严重头痛、眶后疼痛、背痛、肌肉和关节疼痛。脸红,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全身可见斑丘疹。同时可能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非典型的登革热只有类似感冒的症状。登革出血热多见于14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与登革热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出血倾向。
登革热一般具有自限性,预后良好,死亡率极低。但登革出血热病死率较高,决定其预后的关键在于是否早期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