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5-05-16 来源:复禾健康
狂躁型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递质失衡、脑结构异常、心理社会压力、生物节律紊乱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
家族史是重要风险因素,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普通人高8-18倍。多个基因位点与多巴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调控相关,可能通过影响情绪调节环路导致疾病易感性。
2、神经递质失衡:
多巴胺过度活跃可能诱发躁狂发作,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功能低下与抑郁相相关。这种失衡可能与前额叶皮层和边缘系统功能连接异常有关。
3、脑结构异常:
影像学显示患者前额叶皮层体积减小,杏仁核过度活跃,基底节功能紊乱。这些变化可能影响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能力,导致情绪极端波动。
4、心理社会压力:
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丧亲可能触发首次发作,慢性压力可加剧症状。患者常存在认知扭曲,如过度概括化思维,可能恶化病情。
5、生物节律紊乱:
褪黑素分泌异常导致睡眠觉醒周期失调,时差或轮班工作可能诱发发作。光照变化通过影响视交叉上核功能,与季节性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保持规律作息对稳定病情至关重要,建议固定就寝时间并保证7-8小时睡眠。适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促进内啡肽分泌,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为宜。饮食需均衡摄入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深海鱼、核桃等食物,限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参加正念训练或认知行为治疗小组有助于症状管理。监测情绪变化日记,早期识别复发征兆并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