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大肠息肉是大肠良性肿瘤的一种,是大肠粘膜覆盖的肿瘤,小结节性粘膜隆起或大蒂肿瘤,一般少数,如果许多息肉聚集在大肠或累及结肠称为息肉病。息肉来自炎症性息肉,粘膜增生性变化的无蒂结节称为增生性息肉,肠上皮生长的腺瘤息肉绒毛乳头状腺瘤息肉,容易恶化。
(1)饮食因素
饮食因素与大肠息肉的形成有一定关系,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可能是腺瘤性息肉形成的基础。
(2)遗传因素
一般认为息肉的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根据目前的研究,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子女,男女在遗传机会上是平等的,没有性别差异。
(3)炎症刺激
大肠粘膜长期受炎症刺激;可引起肠粘膜息肉,由于肠粘膜炎症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愈合,导致疤痕逐渐收缩,形成息肉,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导致腺阻塞,粘液储存。
大肠息肉(cokic polyp)它是所有突出肠腔的骄傲生物的总称,包括肿瘤和非肿瘤。前者与癌症密切相关,是癌症的早期病变,后者与癌症的关系较少。由于这两种息肉在临床上不容易区分,所以息肉通常作为初步诊断,在病理检查后进一步分类,所以所谓的大肠息肉并不意味着息肉的病理性质,通常临床医生说息肉是非肿瘤息肉,肿瘤息肉统称为腺瘤。
我国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约为1%,但50岁以上发病率明显上升,50~60年发病率可达 20%-25%,大于70岁者达50%。其好发部位以大肠、乙状结肠为主,占全结肠70%-80%。医生试图通过结肠镜检查切除所有腺瘤,以阻止结肠癌的发生,因为无法预测哪些腺瘤会发生恶性变化。美国国家息肉研究(NationalPolyStudy)显示,结肠镜筛查时切除腺瘤可以使以后结肠癌的发生率降低90%。
温馨提示:大多数大肠息肉患者在结肠镜检查或钡灌肠检查中没有临床症状。少数患者可表现为大便血、腹痛、腹胀、粘液大便等症状。息肉患者可出现肠梗阻或诱发肠套叠。一旦人们出现这些情况,他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