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出血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

       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中黄病毒属(Flavivirus)。直径为40~的哑铃状、棒状或球形颗粒50nm。基因组是单股正链RNA,长约11kb,编码3个结构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基因组和核蛋白组合成20个对称的病毒颗粒。外面有一层由脂蛋白组成的包膜。包膜含有特定类型和群体特异性的抗原。

       登革病毒根据抗原性的差异可分为四种血清型,各种类型和乙型脑炎病毒之间存在部分交叉免疫反应。

       第一次感染者可在病程第4~5天检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达到2~4周高峰,低滴度可维持数年以上。

       登革病毒在伊蚊胸肌细胞、猴肾细胞和新生小鼠脑中生长良好。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会导致细胞病变。目前,最常用于分离登革病毒的细胞株来自白纹伊蚊胸肌C6/36细胞株。

       登革病毒耐低温,保存在人血清中-20℃可存活5年,-70℃可存活8年以上。然而,登革病毒不耐热60℃ 30min或100℃ 2min即可被灭活,对酸、洗涤剂、乙醚、紫外线、甲醛等亦敏感,较易被灭活。

       登革病毒感染可使艾滋病患者体内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HIV-1)临时抑制复制。

       (二)发病机制

       4型登革病毒可引起登革出血热,但第2型最为常见。1985年在海南省的登革出血热也是由第2型登革病毒引起的。在东南亚国家,登革出血热多见于1~4岁儿童。在中国海南省,大多数15~30岁的患者。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的发病机制只是一种假说。人被登革病毒感染后可产生特异性抗体,婴儿则可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抗体。这些低滴度的抗体具有较弱的中和作用和较强的促进登革病毒复制作用,故称为促进性抗体(enhancing antibody)。它能促进登革病毒与单核细胞或吞噬细胞的表面Fc受体的结合可以促进登革病毒的复制和激活CD4+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一些血管活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I(tumor necrotic factor-alpha,TNF-α)、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和干扰素γ(interferon,IFN-γ)等,导致血管渗透性增加,血浆蛋白从微血管渗出,导致血液浓缩和休克。激活凝血系统会导致弥散性血管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加重休克,减少血小板,导致各系统出血。有人发现,第二型登革病毒引起的儿童登革热,如果发病后3天内血浆中游离的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水平>600ug/L登革出血热很有可能发展。

       然而,有些人使用定量竞争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C-RT-PCR)血浆中的登革病毒RNA,结果表明,登革热与登革出血热患者的血浆病毒数量没有明显差异。建议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不仅仅是因为登革病毒复制率高。

       此外,还有人发现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男性登革热缺乏症患者更容易发生登革出血热。

登革出血热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病理变化主要是全身毛细血管内皮损伤,渗透性增加,导致血浆蛋白渗出、微血管周围出血、水肿和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登革出血热症状

登革出血热治疗

登革出血热病因 登革出血热饮食
登革出血热医院 登革出血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