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误诊误治原因分析

垂体瘤是由垂体前后叶和颅咽管上皮残留细胞产生的肿瘤。在人类中,神经内分泌神经元的界面是下丘脑和垂体,它们形成一个单位,控制甲状腺、肾上腺和性腺等几种经典内分泌腺的功能和广泛的生理活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相互作用。人体内分泌腺的活动由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反过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

       由于各系统密切相关,临床表现不典型,其他疾病常被误诊为垂体瘤,甚至手术治疗;部分垂体瘤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直到疾病严重程度或永久性损伤才意识到。虽然医疗诊断和治疗水平显著提高,但由于各种原因,误诊和治疗时有报道。现在分析近年来垂体瘤的误诊和治疗。

       1.垂体瘤被误诊

       被误诊为垂体瘤的人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中更为常见。据报道,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误诊为垂体瘤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畏寒、乏力、嗜睡、皮肤干燥、出汗减少、腹胀、便秘、水肿、食欲不振、体质增加;有声音嘶哑、言语不清、行动迟缓、记忆丧失;还有溢乳、闭经、月经紊乱、性功能丧失;其他表现为视力丧失、头晕、心悸或头痛、恶心、呕吐等。体检可显示患者甲状腺无肿胀或肿胀Ⅰ~Ⅱ程度肿大,无压痛,有些质地坚韧,可触及结节。有报道称,青少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在青少年发育前,即青少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误诊为垂体瘤,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或身材矮小、体重增加、水肿、运动少、怕冷等;鞍区其他占位性病变误诊为垂体瘤,鞍区任何占位性病变都可有占位症状和体征,临床表现难以识别,如鞍区脑膜瘤、空蝶鞍综合征、动脉血管瘤等,Rao垂体瘤(垂体磁共振成像)(MRI)均提示垂体腺瘤CAG者有6%血管疾病。

       对于长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垂体增大患者,几乎所有典型的甲状腺激素缺乏症状和体征都伴有血清TSH随着水平的提高和甲状腺激素水平的降低,诊断应该不是很困难。详细询问病史有助于识别和诊断。然而,在临床实践中,由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垂体增生往往被误认为是垂体瘤,导致垂体功能减退。分析误诊原因,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表现为头痛、头晕、行动迟缓、言语不清、视力障碍、记忆丧失、疲劳等。垂体可能会因负反馈调节机制减弱而导致垂体增生、腺瘤、垂体MRI可提示为腺瘤,极易误诊。

       由于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功能减退缺乏了解(TH)下丘脑分泌(TRH)、垂体(TSH)的调节,而TH减少对垂体的负反馈抑制TSH细胞增生、肥大、长期腺垂体增大甚至腺瘤,手术病理结果证实为垂体TSH细胞增生、甲状腺功能减退、丘脑多巴胺含量下降或活性下降PRL及TSH高泌乳素血症可导致溢乳,也可导致黄体功能不全、月经延长和闭经,误诊为垂体泌乳素瘤;恶心、呕吐、头痛、视力疲劳、视力检查、视力、视力、眼底无异常、垂体MRI提示垂体病变容易误诊;只关注本专业疾病,忽视其他专业的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包括图像检查)X线、CT和MRI)实验室检查报告显示垂体占位TSH水平上升容易误诊为垂体分泌TSH的肿瘤。

       青少年甲状腺功能减退主要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表现为骨龄延迟、生长缓慢、常伴随性发育迟缓,导致身材矮小、性幼稚等。误诊原因,缺乏正确的理解作为主要因素,长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垂体腺瘤多见于儿童,可能与甲状腺功能减退隐藏,发展缓慢,父母不容易发现,儿童表达有限,长期治疗,鉴别诊断片面,优先考虑局部症状,缺乏整体概念,垂体瘤和甲状腺功能减退分别考虑,没有期望解释一元论,询问病史不够详细,症状和体征没有深入详细分析。由于儿童表达有限,青少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如不活跃、怕冷、便秘、体重增加等不够特殊,往往被父母和临床医生忽视,长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垂体增生或腺瘤,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后,垂体瘤可逐渐减少到正常水平。

       鞍区其他病变误诊为垂体瘤,表明垂体内分泌功能和视力变化,不一定是垂体占位性变化、下丘脑功能障碍、严重脑积水、创伤性前颅凹颅底骨折、颈动脉海绵窦瘘可引起垂体内分泌功能异常,鞍区占位性病变不全是肿瘤、血管病变(常见动脉瘤)、空蝶鞍或淋巴细胞垂体炎、脓肿等;鞍区肿瘤90%以上为垂体瘤,其次是颅咽管瘤、各种胶质瘤、脑膜瘤、胚胎生殖细胞瘤、畸胎瘤、上皮样囊肿、脊索瘤、转移性肿瘤等。

       垂体瘤误诊

       垂体瘤被误诊,临床报告诊断为视神经炎、青光眼、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萎缩、眼肌麻痹综合征等。垂体瘤早期可压迫视觉交叉视觉变化,因此视觉检查对垂体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特征视觉为双颞侧盲,但由于区域正常解剖变异和肿瘤生长部位、发展速度,加上现代视觉检查患者的理解和合作,有时视觉检查结果也缺乏特征,特别是双中心或旁中心暗视觉,常被误诊为球后视神经炎,后CT或MRI诊断为垂体瘤。误诊的原因是垂体瘤的视野应该是双颞侧盲,而不知道肿瘤对视交叉的压迫性损伤是逐渐进展的。在询问病史时,大多数患者因视力丧失而在眼科接受治疗。医生只考虑与本科相关的疾病,而忽略了对内分泌病史的询问。一些男性患者和绝经后妇女的表现更不典型,直到颅内症状出现。

       垂体瘤早期局部水肿、血液供应障碍、视觉纤维无器质性变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暂时改善视觉功能,容易引起临床误诊。双颞侧偏盲患者首次被诊断为球后视神经炎后,糖皮质激素或抗生素治疗视力改善,使医生盲目乐观,认为诊断和治疗得当,但对垂体瘤典型的视觉变化视而不见。有些人认为,无论是双眼还是单眼颞侧偏盲,只要视觉缺陷呈垂直边界,就是视觉交叉病变的有力证据。因此,一旦发现颞侧偏盲,应注意排除颅内占位病变。垂体瘤引起的视觉缺陷不同,但均以中线为边界。主要伴有性功能下降、阳痿、闭经、哺乳、寒冷和疲劳,内分泌激素测量有助于识别和诊断,球后视神经炎主要与感染有关,常伴有眼转动疼痛和眼眶深钝痛、瞳孔中度扩大、光反射缓慢甚至消失、视觉暗点或哑铃暗点。

       另外垂体肿瘤可与某些眼科疾病同时存在:患者主诉有青光眼的症状,眼底病的症状,而无垂体肿瘤颅内症状及内分泌症状。在临床工作中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动态的视野检查,避免概念化评价视野结果,充分利用现代影像学检查及内分泌激素检查,以防止误诊。视野检查虽然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多数早期不能被发现,一旦发现已进入晚期。当垂体瘤由下向上突破鞍隔推挤视交叉时首先产生颞上象限缺损,渐进性扩展至颞下,鼻下,鼻上。临床上由于视交叉和垂体位置常有个体差异,所以早期视野也可表现为中心暗点,偏中心暗点或束状暗点。患者初诊时,接诊医师虽然考虑到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可能,盲目地无目的性地行头颅CT检查,而不是有针对性的薄层扫描或强化扫描,使一些密度差异小或等密度的病变和一些小病变难以发现,导致医生和患者不再考虑颅内病变,导致长期延误治疗。

       简而言之,对垂体瘤临床表现缺乏了解,警惕性低,知识狭窄,受专业限制,缺乏识别诊断能力,只给予症状诊断,许多肿瘤组织可产生多种异位激素,出现相应症状,但无原发性炉灶表现,同时对内分泌检查重视不够,没有仔细发现原因,是误诊原因。因此,综合收集病史,仔细检查,严格遵守临床诊断程序,不放过任何疑虑,综合分析,充分利用图像和内分泌检查,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温馨提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有就诊需求,可以将病症信息提交给我们,以便我们能及时与您联系! 预约就诊

专家推荐

垂体瘤症状

垂体瘤治疗

垂体瘤病因 垂体瘤饮食
垂体瘤医院 垂体瘤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