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小肠中少数蛔虫感染时无症状,称蛔虫感染者,大量感染引起疾病称蛔虫病。
肠道蛔虫常引起上腹部或脐周反复腹痛。昆虫的机械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谢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障碍和异性蛋白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和荨麻疹。严重感染儿童可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惊等。
肠道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但受各种刺激(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后,易引起蛔虫骚动和钻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常见:
胆道蛔虫的突然形成导致腹部蛔虫进入胆道,表现为剑突下的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疼痛,可辐射到背部和右肩,难以忍受,极度不安。通常伴有恶心和呕吐。腹壁软只有轻度痉挛,剑突下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当进入胆道的蛔虫退回小肠时,症状突然消失。如果蛔虫进入胆囊管或肝胆管,可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急性出血坏死胰急性出血坏死胰腺炎;细菌性肝脓肿可在深入肝胆管时产生。当蛔虫残留物或蛔虫卵留下胆管或胆囊时,它们可以是核心,并逐渐出现。
二、蛔虫性肠梗阻多于儿童。由于数量较多,扭曲成肠梗阻,导致部分肠梗阻。患者有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壁柔软,可触及不同大小的粗麻绳索状块。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3、其他 伤寒或少数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感染蛔虫后,蛔虫可穿透病变部位的胃壁,引起穿孔和弥漫性腹膜炎。蛔虫逆行时,可通过鼻孔和口腔排出,或钻入耳咽管,引起耳鼓膜穿孔,并通过外耳道排出。有时蛔虫会到达喉咙或气管,导致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