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腹股沟斜疝】
1、可复性疝:可根据疝囊的大小或是否有并发症而异。基本表现为腹股沟区域出现可复性肿块。一开始,肿块很小,只出现在患者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烈咳嗽或儿童哭泣时。平躺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自行回收并消失。一般来说,没有特殊不适,只有偶尔伴有局部肿胀疼痛和涉及疼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以逐渐增大,从腹股沟下降到阴囊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影响劳动。肿块呈梨形,上端窄,下端宽。平躺时,肿块可以自行消失,或者用手轻轻挤压肿块的外部和上部,并消失在腹腔内。由于疝气内容物是小肠,经常听到咕噜声。疝块被回收后,检查人员可以用指尖轻轻地通过阴囊皮肤沿精索向上延伸到扩大的外环,并要求患者咳嗽,指尖会有冲击感。一些隐藏的腹股沟斜疝可以通过这个测试来确定。检查人员用手指按压腹股沟内环,然后,然后用手指按压患者可以看到内环。如果手指的内环疝仍然可以用力咳嗽,如果手指按压患者仍然可以从腹股沟通过腹股沟内环。
以上是可复性疝的临床特征。如果疝气内容物为肠环,则肿块柔软,表面光滑,鼓声敲打。回收时,通常先有阻力;一旦开始回收,肿块迅速消失,并经常在肠环进入腹腔时发出咕噜声。如果内容物为大网膜,则肿块坚韧无弹性,敲击呈浊音,回收缓慢。难复性斜疝的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收。
2、滑动性斜疝:通常表现为大而不能完全回收的难复性疝。滑出腹腔的盲肠常与疝囊前壁粘连。临床上,除肿块不能完全回收外,还有消化不良、便秘等症状。滑动性疝常见于右侧,左右发病率约为1∶6。在临床工作中,应了解这种特殊类型的疝气,否则在手术修复过程中,滑出的盲肠或乙状结肠可能被误认为是疝囊的一部分。
3、嵌顿性疝:通常发生在腹部压力急剧增加时,如强力劳动或排便,通常是斜疝。临床上,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躺或用手推肿块不能回收。肿块紧张坚硬,有明显的触痛。嵌顿性内容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轻微;如果是肠环,不仅局部疼痛明显,还伴有机械性肠梗阻的症状,如阵发性腹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疝气一旦嵌入,自行回收的机会就更小;大多数患者的症状逐渐恶化。如果不及时治疗,最终会变成绞窄性疝。当肠壁疝嵌入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且不一定有肠梗阻,容易被忽视。
4、绞窄性疝:临床症状较为严重。患者腹痛严重且持续;呕吐频繁,呕吐物含有咖啡血或血便;不对称腹胀、腹膜刺激征、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部穿刺或灌洗为血液积液;X检查孤立胀大的肠拌或瘤状阴影;体温、脉率、白细胞计数逐渐升高,甚至出现休克体征。
【腹股沟直疝】
主要为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呈半球形,无疼痛等不适。站立时,疝立即出现,平躺时消失。肿块不进入阴囊,因为直疝的颈部很宽,很少嵌入。腹股沟三角形区域也可直接触及腹壁缺损,咳嗽时指尖有膨胀冲击。用手指按压腹壁外的内环,使患者站立咳嗽,仍有疝块,可与斜疝识别。双侧直疝和疝块通常靠近中线两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