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骨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211\"工程一期、二期、三期重点学科,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省部级奖励。中山医院骨科历史悠久,自1936年建院时就成立了骨科,历年来科内名家辈出。包括著名骨科专家和教育家、骨科的老前辈、我国骨科界的奠基人之一、卫生部二级教授李鸿儒教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写全国首部医科院校统编教材《外科学》、中国外科巨著《黄家驷外科学》以及中国首部《骨科手术学》、《矫形外科学》的吴祖尧教授;我国著名的医院管理学创始人之一裘麟教授;应用第二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主要参与者之一的石一飞教授(参见《上海地方志》);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学部)、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显微外科奠基人之一、因1963年世界首例断手臂再植成功被誉为\"世界显微外科之父\"的陈中伟教授;1988年起,张光健教授在上海地区最早开始推广AO技术,并于1993年首次在上海举办全国AO技术学习班,目前AO概念及技术已成为全世界骨科内固定技术的标准模式。中山医院骨科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很多辉煌,上世纪40年代后期中山医院便开始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尝试;1953年进行椎间盘造影;1962年开始,开展了小血管外科技术的实验研究,创新了一整套小血管包括显微外科的手术器械,总结比较了各种不同缝法、不同缝合材料和小血管移植等基本技术的经验;陈中伟院士于1963年成功进行了上臂断臂再植手术;1966年与华山医院协作,成功进行了5例第二足趾一期移植再造拇指术;1970年完成金属全肱骨置换术。同年设计成功上海II型人工股骨头推广,淘汰了原有的I型人工股骨头;1974年接受刚刚兴起的保留肢体观念,在肢体重建方面获得成功;1976年开展急症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手术。同年开展膝关节镜手术,对整个上海地区早期关节镜外科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80年对类风湿关节炎病例施行滑膜切除术或人工关节置换术,获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982年起,在陈中伟院士的领导下成立了显微外科中心实验室,他设计了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转移治疗儿童与成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96年陈中伟院士完成了前臂再造手指控制的多自由度电子假手的研制,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2003年陈中伟院士带领下的团队和华东理工大学合作项目\"自固化磷酸钙人工骨的研制及应用\"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山医院骨科引进开展多项

口腔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科是集口腔医疗、科研、教学、口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口腔诊疗中心。科室创立于1979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几代口腔医务人员的持续努力,目前已发展为以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口腔正畸及口腔颌面外科为基础,以口腔种植和口腔修复为特色的口腔综合科室。现有医生32人,护士7人,技师1人。有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8人,中初级职称26人,其中博士学位4人、其余均为硕士学位或硕士在读,6人在国外学习半年以上,10人次前往国外访问交流。有牙科综合治疗椅33台,同时配备口腔种植机,口腔锥形束CT、种植计算机导航系统(CAN)、种植体动度测量仪、高频电刀、超声骨刀、根管显微镜等先进设备。科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同时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和进修医生的教学任务,是上海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口腔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近年来分别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白玉兰人才基金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等多个科研项目。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30余篇。多次承担国家级和省市级继续教育项目,其中连续4年举办的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牙种植骨增量新进展》,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近1000位学员。除在中山医院本部设有门诊外,还在延安西路1474号中山医院北院设有口腔门诊分部。,,

神经内科 查看详情

历史渊源神经病学学科是临床医学中重要的二级学科,历史发展悠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学科初建于1950年。创始人张沅昌教授从英国研修神经病学回国后在华山医院和中山医院分别设立神经内科病房。1952年因院系调整,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并入华山医院。1992年9月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再次成立,朱文炳教授任第一任主任。2000年汪昕教授任第二任主任。科室概况中山医院神经内科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卫计委首批神经内科住院医生规范化专科培训基地,复旦大学癫痫诊治中心之一,国家卫计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上海市脑卒中救治中心。中山医院神经内科拥有普通病房、神经内科监护室和急诊神经内科周转部床位近100张。科室配备电生理室,能够完成肌电图、脑电图、动态脑电图、蝶骨电极脑电图、睡眠监测等各项神经电生理检查,引进亚低温治疗仪,并通过亚低温治疗新技术认证。为保障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医院开通了从急救到病房的绿色通道。中山医院神经内科在诊治各种神经科疾病的同时还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亚专科,并开设了相应的专病门诊:普通门诊:周一至周六全天,中午不停诊。神经肌肉专病:周一下午睡眠障碍专病:周一下午癫痫专病:周二上午,周四上午脑血管专病:周二下午帕金森专病:周三下午记忆力障碍专病:周五下午,,,

病理科 查看详情

中山医院病理科成立于1992年,在前任科主任陈长春教授、潘文生教授、谭云山教授的带领下,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成为拥有15名医生、16名技术人员,布局合理、流程规范,共计约1500平方米的科室。病理科分为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分子病理、细胞病理四大部分,同时参与中山医院组织库建设,与中山医院部分分院建成网络病理平台,正在加入全国远程病理会诊系统的建设,以及与国外数个医院远程交流的平台。病理科现任科主任侯英勇主任医师、副主任纪元主任医师和陈岗教授。科室医生中,高级职称7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2人正在接受临床病理专科基地培训),具有博士学位46.7%,硕士学位30.7%。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3人。目前正在病理科接受病理基地培训的医师18人。技术组中,主管技师4人,技师11人,其中硕士1人。其他工作人员5人。中山医院病理科年外检量于2014年已超100,000例,每年完成术中冰冻8600例,急诊病理9000例,会诊病例5000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项目接近300项,2014年完成17000例。标本来源广泛,涵盖手术切除、内镜活检、细针穿刺等,包括肝脏肿瘤约3000例\/年,肺肿瘤约1000例\/年,食管肿瘤约600\/例,胃肿瘤约1200例\/年,肠肿瘤约1200例\/年,乳腺肿瘤约500例\/年,妇科活检及手术标本约2000例,前列腺癌约300例\/年,肾癌约600例\/年,纤支镜约1500例\/年,消化内镜下活检以及内镜下切除标本约55,000例\/年,其它骨与软组织肿瘤约2000例\/年,骨髓活检约2000例\/年。细胞病理学项目包括穿刺20,000例\/年,脱落细胞学5500例\/年,液基细胞学12,000例\/年,妇科体检10,000例\/年。诊断医生熟悉各种良恶性肿瘤以及非肿瘤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在分子病理检测上,开展了原位杂交、荧光原位杂交,建立了符合\"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基本设置标准\"的临床PCR实验室,并严格执行临床基因扩增实验室工作和管理规范,以保证临床基因扩增检验质量,使临床诊断和治疗更为科学。已配置了临床分子病理诊断中各项技术开展所需的多种仪器设备。开展了多项应用于病理诊断和靶向治疗相关的分子病理检测项目,如KIT、PDGFRA、K-ras、N-ras、B-raf、PIK3CA、EGFR等基因突变检测,IgH、TCR基因重排

超声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创建于1958年,奠基人暨首任主任为我国著名的医学超声专家徐智章终身教授。在徐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医院超声科创造了多项历史,1958年开始进行A型超声诊断研究,1960年在临床应用手动接触式B型超声成像诊断,1961年研制成功M-型超声心动仪,1978年研制维生素丙碳酸氢钠造影剂并应用于临床,1984年开展介入性超声技术等,为国内超声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现任主任王文平教授,副主任黄备建主任医师和丁红主任医师。徐智章教授曾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学会主任委员,王文平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主委,科室多人担任全国性和地方专业学会常委及委员。上海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2000年成立)和复旦大学超声医学与工程研究所(2003年成立)挂靠我院。超声科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不断完善与丰富了腹部超声、浅表及血管超声和介入超声三个亚专科人员以及临床、科研的内涵,亚专科分别由3名学科骨干各自引领超声专业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老中青三代良好完善的学科梯队。超声科现有医师30余名、技师3名、护师2名,副高级以上职称占34%,中级以上职称超过80%。研究生学历占80%,其中博士6名,在职在读博士4名。目前超声科共设有住院彩超室,门诊彩超室、介入超声室及特种超声室共约30个诊疗室。各类超声诊断仪器近40台,微波消融及激光消融仪器各1台,年接诊普通彩超人数20余万人次,各类介入手术超3500台\/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超声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单一诊断到诊疗一体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仪器设备齐全、诊疗质量先进、享有很高声誉的科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全国疑难病诊治中心,其中肝脏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为科室特色,超声科与肝肿瘤外科、肝肿瘤内科等临床科室紧密合作,自1992年首次开展肝脏超声造影以来,通过科室同仁20余年的不懈努力,在肝脏占位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小肝癌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超声科不断地探索和开展新技术,如超声造影、图像融合导航技术、弹性成像技术等,在肝肿瘤的诊断方面不断开拓创新。超声科还将造影等新技术应用于肾脏、甲状腺、乳腺、血管等多个器官的疾病诊断,实践成果显著,大大提高了这些器官疾病的诊断水平,年各类造影数达数千人次。超声科早在1992年就开展肝癌局部无水酒精注射治疗,2002年又开展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在肝肿瘤局部

耳鼻喉科 查看详情

科室名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喉科医院等级:三级甲等医院科室实力:国家重点学科耳鼻咽喉科学的组成单位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耳鼻咽喉科学博士点科室特色: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喉癌、鼻腔及鼻咽部癌、腮腺、下颌腺肿瘤和颈部肿块等),中耳炎的显微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内镜微创治疗、鼾症的综合诊治。科室介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科创建于1945年,著名耳鼻咽喉科专家黄鹤年、常荣先和王建中教授等先后在科室工作并担任主任,现任科主任是黄新生,副主任是谢晓凤。科室成员中包括正高级职称2位、副高级职称7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1位。该科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拥有耳显微镜、鼻内窥镜、电视喉镜,纤维鼻咽喉镜、激光治疗仪、微波治疗仪、鼾症的多导睡眠检测仪和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仪等先进的诊断和治疗仪器。全年门、急诊5万余人次,设有颈部肿块、鼾症和过敏性鼻炎三个专科门诊,能治疗耳、鼻、咽、喉科各类常见病及疑难杂症,并能开展耳、鼻、咽、喉科各类手术,尤以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喉癌、鼻腔及鼻咽部肿瘤、腮腺、下颌腺肿瘤和颈部肿块等),中耳炎的显微手术治疗、鼻息肉鼻窦炎的内镜微创治疗、鼾症的综合诊治为特色。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和复旦大学青年基金等临床和科研资助项目14项。科室每年招收培养博士或硕士研究生。,

放射诊断科 查看详情

科室概况中山医院放射科由国内放射学创始人之一的荣独山教授创建于上世纪30年代,经荣独山教授、林贵教授、周康荣教授等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发展成为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的最主要组成学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以及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同时为\"211\"工程重点学科、复旦大学\"985\"重点建设学科。为国家级影像诊断继续教育基地、上海市影像医学住院医生\/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影像医学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以及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硕士、博士授予点。科室现任主任曾蒙苏,副主任林江。林江教授医疗与设备放射诊断科技术力量雄厚,现有在编医技人员90名,包括医师30名,技术人员60名。医师中正高级职称4名,副高级职称9名,其中博导3名和硕导3名。80%以上医师拥有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中一半具有海外留学或进修的经历。科内目前在读博士15人,硕士15人。放射诊断科设备先进,拥有CT10台,其中包括320排、双源螺旋CT;MRI6台,包括3.0T和1.5T各3台;DR(包括胃肠、IVP和床旁检查)14台;乳腺数字化钼靶X线机2台;大平板DSA机3台;骨密度测定仪2台。2011-2014年科室的全年检查人次数以10%递增,2014年达到49.6万人次,其中CT和MRI检查人次分别达到19和6.6万。绝大部分患者在接受预约后1-3天之内完成检查。科室积极参与临床各科的多学科诊治团队,并开设高级和普通专家门诊,对院内外各种疑难杂症的影像资料进行会诊并提供诊治意见。教学工作放射诊断科为医学影像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影像系部所在地。每年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影像学大课及示教,医学影像学为复旦大学精品课程,放射诊断科承担其中40%的教学工作,其中大课教学30-60学时。专业为临床医学八年制、五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留学生班,MBBS英语教学班、法医班、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每年承担复旦大学研究生《腹部影像学进展》大课6学时和《心血管诊治进展》大课2学时。作为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每年招收住院医师12-15人,专科医生4-5人,全年安排针对基地住院医师的讲课约30次。每周有4次病例讨论或教学读片。每年培养全国各地进修医师及技师共65-75人(包括5名技术员),包括常规X线、CT和MRI诊断等,全年安排针

放射治疗科 查看详情

中山医院肿瘤放射治疗始于1947年,有60余年历史,是全国较早开展放射治疗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4台直线加速器和1台螺旋断层放疗系统(Tomotherapy),2台人体模拟定位机及7台放射治疗计划系统和2台大孔径CT,且有一支结构合理、经过良好专业技术训练、经验丰富的专业医护及技术人员队伍。中山医院肿瘤放疗科安装了先进的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Tomotherapy),同时配备了四维CT和呼吸门控系统等,可以轻松而准确地实现图像引导放疗技术。TOMO放疗适应于全身各种肿瘤,特别是多发病灶和紧邻重要脏器或组织的肿瘤更显出其优势,原则上可以在人体内实现各种要求的剂量分布,以达到在充分保护正常器官的前提下,增加靶区照射剂量,从而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中山医院放疗科依托综合性大医院的优势,走有中山医院特色的肿瘤综合治疗之路,与临床各科室密切配合,联合成立了多个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使肿瘤患者获得更合理的治疗,从而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治疗效果。作为上海市重点临床学科肝脏肿瘤诊治中心的一部分,肝癌的放疗是特色之一,在国外医学杂志发表近50篇国际公认有价值的SCI论著。荣获2005年第6届上海市临床医疗成果奖、2006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和2010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或上海市科委基金4项。与肺科、胸外科联合成立肺部肿瘤综合治疗中心。参与中山医院肠癌、乳腺癌、胃癌、食管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胆道肿瘤以及腹膜后肿瘤多学科诊治团队(MDT)。此外,在泌尿系统肿瘤(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以及脑肿瘤病人的综合治疗方面,亦有相当实践经验。

风湿免疫科 查看详情

科室概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病组建立于1993年,同年开设风湿病专科病区。2011年8月21日风湿组正式独立为风湿免疫科,现为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山医院临床药理试验基地,完成数十项临床实验,承担及参与多项国家、市级风湿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的科研项目。科室拥有一支团结合作、技艺精湛的团队,立足于中山医院雄厚的医疗资源,整合多科室技术力量,综合和协同治疗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近年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综合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科室团队成员包括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3名;博导1名。近年来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综合治疗及基础研究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多项成果在国内学术大会上进行了发言交流,迄今已发表SCI10余篇,中华类核心期刊文章近百篇。参编临床书籍20余本,其中副主编2本。在姜林娣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以血管炎和痛风为研究重点,探索MRA、血清学指标诊断评价患者病情,较早在国内开展大动脉炎的综合诊治,通过MRA、CTA等检查提高了大动脉炎的诊断率、有效地进行疾病活动度的判断,实现了建立个体化综合治疗平台。并与血管外科、心外科、胸外科合作探索大动脉炎内外科综合治疗策略。风湿免疫科建立痛风患者诊治队列,开设痛风专病门诊。与放射科合作,在国内率先应用双源CT进行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科室配备相差显微镜和B型超声,有经过培训专人负责检查,减少了患者进行关节腔穿刺等有创检查的概率,使更多的痛风患者得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临床应用双源CT开展痛风患者随访放射学达标治疗。2011年11月创建了\"中山痛风之友\"平台,通过定期开展讲座的形式,普及痛风相关知识,深受患者的欢迎。普通门诊时间:周一至周五全天,周六上午每年诊治病人3.5万余例次。病房床位26张,每年收治病人1000余例。特色病种:系统性血管炎(大动脉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癜等)、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强直性脊柱炎、反应性关节炎、银屑病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性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成人Still病、脂膜炎、IgG4相关性疾病等常见风湿免疫性疾病。特色专病门诊痛风专病门诊周三上午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已经和糖尿病、高血压

妇科肿瘤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妇科肿瘤科,致力于妇科肿瘤的诊治、预防、遗传咨询,及子宫内膜和子宫颈癌前期病变的分级管理。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妇科,1960年代起源于中山医院肿瘤外科和肿瘤医院肿瘤外科,老一辈肿瘤妇科专家的引领垂范,经过三代学科带头人的努力,卵巢癌和子宫颈癌的诊疗量和诊疗水平目前处于国内前列。2014年9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妇科臧荣余带领的卵巢肿瘤诊疗团队移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5年在中山医院妇产科内创建妇科肿瘤亚专科。妇科肿瘤,尤其是卵巢肿瘤和子宫颈癌等的临床诊疗取得长足发展,作为上海妇科肿瘤协作组(SGOG)的创始人和首任组长单位,继续牵头开展多项研究者发起的国际、国内多中心卵巢肿瘤临床研究,得到国际同行认可,初步建立了国内首家以卵巢肿瘤等专病诊治为特色,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妇科肿瘤诊疗队伍。2020年11月为更好地推动学科发展,在医院党政领导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作为独立科室,中山医院妇科肿瘤科正式成立,由臧荣余担任首任科主任。目前科室主任医师1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1名,另有专职研究员1名。【医疗特色】1.妇科肿瘤诊治常设卵巢肿瘤专家门诊、子宫颈病变专家门诊、子宫内膜病变专家门诊;妇科肿瘤(临床试验)随访门诊、妇科肿瘤遗传咨询、宫颈病变、阴道镜及子宫内膜病变、宫腔镜六个专病门诊。近2年妇科肿瘤根治术年手术量均在800例以上,年增长比例为28-31%。2.临床研究开展多个扎根临床需求的研究,卵巢癌就诊病例80%进入各类临床研究。3.妇科肿瘤预防2014年开设宫颈病变和子宫内膜病变诊疗小组;2015年初开设卵巢癌及妇科肿瘤遗传咨询门诊,精耕于各类妇科肿瘤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建立多个肿瘤科普平台和网站。4.妇科微创诊疗规范引领创新诊疗技术,包括宫颈癌保留神经手术、宫颈癌保留生育功能手术、单孔腹腔镜和经阴道单孔腹腔镜手术(V-NOTES)技术、荧光导航下的淋巴结切除、及妇科肿瘤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等。【主要科研成果】复发卵巢癌随机对照3期临床研究成果2021年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柳叶刀﹒肿瘤LancetOncology》上。{:"

肿瘤内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是一个充满严谨学术气氛的科室,又是一个具有创造力和探索力的年轻科室。历经十余年,学科带头人刘天舒教授已在国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带领肿瘤内科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取得进步,2013年建设成为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肿瘤内科主要针对恶性实体肿瘤进行诊治,致力于打造多学科治疗模式(MDT),2008年开始先后与相关科室合作建立胃肠道肿瘤、胆胰肿瘤、乳腺肿瘤及腹部软组织肿瘤等多学科治疗组,定期对疑难和典型病例进行讨论。以化疗和靶向药物为主,结合中西医治疗、生物免疫治疗,根据国际上的标准化治疗指南以及最新研究结果,更加系统的对每一个患者施治最有临床证据支持的规范化治疗。本科室还承担了多项肝癌、胃癌、肠癌等国际多中心的新药临床研究,给患者带来的新的治疗机会。另外,在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的转化型研究、胃癌围手术期治疗策略的研究、晚期胃癌的药物研究、恶性肿瘤的化疗敏感性预测、肿瘤靶向治疗和生物免疫治疗进行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并建立了自己的学术理论基础。我们秉承\"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倡导\"严谨、求实、团结、奉献\"的院训,以严谨的医疗作风、精湛的医疗技术和严格科学规范的管理,努力为国内外病人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

肝肿瘤外科 查看详情

1.科室基本情况肝外科的前身是成立于1969年的中山医院肝癌诊疗小组,在汤钊猷院士等老一辈专家带领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自己道路。现已成为全国肿瘤学重点学科、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依托单位、癌变与侵袭原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上海市肝肿瘤临床医学中心(重中之重)、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肝脏肿瘤学重点学科、复旦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肿瘤项目依托单位。科室领军人物为樊嘉教授、学术带头人为周俭教授,现在编人数41人,具有正高和副高职称22人,博士学位比例占90%以上。2015年2月科室搬入新的上海市肝肿瘤诊治中心大楼后,床位数增至230张(4个普通病房、1个特需病房、1个监护病房)。2.医疗工作肝外科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诊疗模式以一切方便病人为出发点,在保证周一至周六均有普通或专家门诊的情况下,设立提前预约形式的高级专家会诊,并开展固定时间的特色门诊如肝移植随访门诊等。临床治疗中加快门诊各项检查速度,做到检查完毕入院即刻手术,加快病人就诊周期,既方便病人就诊,又扩大了科室的影响,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和港澳台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病人前来就诊。在注重医疗质量的同时,科室的手术量也有大幅提高(常规手术量由2000年563例增至2014年的3000例);从科室成立至今,肝外科已积累了数万例的肝癌手术临床经验,已有3000多位病人肝癌切除后生存超过5年,1000多位超过10年,有的肝癌病人生存超过41年。2001年~2014年底共完成1300余例肝移植手术,其中终末期肝病肝移植总体五年生存率85%,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癌肝移植5年生存率接近80%。科室目前诊疗病种包括原发性肝癌、继发性肝癌、肝门区胆管癌、肝肉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肝腺瘤、肝包虫病、肝脓肿、肝脏炎性假瘤、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代谢性疾病及终末期肝病等各种疑难杂症。开展肝囊肿开窗揭顶术、肝左外叶部分切除术、肝左外叶切除术、左半肝切除术、左三叶切除术、肝右叶部分切除术、右半肝切除术、肝右三叶切除术、肝中叶切除术、肝尾叶切除术、肝癌复发再切除、肝癌缩小后切除术、肝动脉结扎插管术、门静脉插管术、门静脉取栓术、胆管癌栓取出术、下腔静脉取栓术、肝门区胆管癌根治术、肝门区胆管癌置内支架术以及肝胃、肝肾、肝肠等联合脏器切除

感染病科 查看详情

为适应感染性疾病谱变化,2004年中山医院成立感染病科,承担临床病人的抗菌药物会诊咨询,并开设感染科门诊。2015年8月起,开设独立的感染病科住院病房,以解决越来越多的非传染的感染病患者住院诊治的需求。目前开放床位49张,主要收治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各类感染、疑似感染和发热待查的病人。根据国际先进理念,特设12个独立的负压病房。同时开设感染病专家门诊、专病门诊与普通门诊;并承担全院感染病的临床诊治和抗菌药物应用会诊任务。在学科带头人胡必杰教授带领下,目前共由20名医师组成,其中医学博士13人,医学硕士7人,高级技术职称2人,中级职称14人。与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微生物专业医师、抗菌药物专业的临床药师共同组成了实力强大的\"中山医院感染团队\"。从2016年7月起,本科成为欧洲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病学会在中国的协作中心(ESCMIDCollaborativeCentre)。2017年9月通过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审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正式成为国家卫计委医管所\"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项目(培元计划)\"培训基地。感染诊疗与防控中心获评2020年度上海市质量金奖(组织)。主要诊疗范围:1、发热原因待查2、呼吸道感染:各种肺炎、肺脓肿、肺真菌病、肺肉芽肿病、感染性胸腔积液、支扩感染、慢阻肺急性发作、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3、心血管感染:血流感染(含败血症)、心内膜炎4、消化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感染性腹泻、胆道感染、腹膜炎、肝脓肿等5、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尿道炎、膀胱炎、肾盂肾炎、肾脓肿、盆腔炎等6、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膜炎、脑脓肿等7、皮肤软组织感染、骨关节感染、手术伤口感染、其他创伤感染8、深部真菌感染、耐药菌感染、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结核(痰菌阴性)、寄生虫感染9、器官移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中性粒细胞减少宿主的感染10、各种留置导管(血管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等)感染、植入性医疗器械相关感染、其他医院感染特需专家门诊(东院区:15号楼2楼)胡必杰主任医师:每周一下午,周三上午,周四上午潘珏主任医师:每周二下午,周四下午,周五上午特色专病门诊(西院区:20号楼2楼124\/125号诊室)真菌感染(周一、四上午):包括念珠菌、隐球菌病、曲霉菌、毛霉菌等感染。肺外结核(周一、三、五下午):包括淋巴结结核、腹腔结核、骨关节结核、颅内结核、泌尿系统结核、结核性心包炎、

呼吸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与危重医学科是由我国著名肺病学家、防痨事业奠基人之一吴绍青教授于上世纪30年代创立的肺科发展而来,目前是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建设项目,是上海市呼吸病研究所挂靠单位,兼管上海市呼吸内科临床质控中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攻关课题、科技部重大专项,卫生部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985和973子课题等项目,取得系列科技成果,包括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和上海市等各级成果奖。开展临床肺功能检查和呼吸危重症的诊治,如无创通气、机械通气相关新技术开发、呼吸系统引流、肺功能测定的标准化及推广等。肺部感染诊治是学科的另一特色,尤其是免疫抑制宿主感染的诊治、耐药菌感染的诊治和医院感染的防控,肺部感染的分子诊断等。成立肺癌综合诊治中心,肺癌的早期诊断及多学科综合诊治极具特色,通过卫计委内镜培训基地评审,牵头撰写了中国和亚太肺部结节诊治指南。慢性气道疾病与呼吸危重症的救治相辅相成,慢阻肺患者稳定期康复锻炼,急性期机械通气治疗均具特色,并牵头起草了慢阻肺急性加重期诊治的国内专家共识。在肺血管病、肺间质病、睡眠呼吸紊乱及疑难病、少见病诊治等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科室在转化医学推广方面初见成效,积极推进物联网医学,新药开发和干细胞治疗的落地工作。本学科由14位教授、9位副教授、二十余位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和技师组成,愿景为\"接轨国际,面向世界,服务病人,造福社会\",学科发展目标为:\"变底层建设为顶层设计、变学术紧跟为学术引领、变实用新型为国际发明、变中国制造为智能创造\";培养了符合双一流要求的\"国际大会有声音、国际杂志有影响、国际学会有位置、国际社会有认可\"国际四有团队;创立了物联网医学,并占领了物联网医学和肺结节诊治的国际制高点;展示了\"顶层设计、学术引领、科技创新和智能惠众\"的优势。此外,密切结合疾病谱变化及我国呼吸科临床需求,形成了四大亚专科。一、呼吸危重症: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出版了一系列机械通气和临床肺功能专著,正在建设物联网e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开展了体外膜氧合(ECMO)、血液净化等技术。最早在国内开展无创正压通气、保护性机械通气、心肺功能监测、肺泡液体转运与肺水肿治疗。新型通气面罩的开发和救治技术的提高扩大了无创机械通气的适应证。二、慢性气道疾病:提出\"基于手机的云

急诊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科成立于1987年,是国内较早建立的急诊医学学科之一,硕士学位授予点,卫生部首批认证的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上海市急诊医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13年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已经建立了\"院内急诊\/急救-急诊留观-急诊ICU\"一体化的救治体系,先后成功抢救多名急、危重病患者。在上海及华东地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除承担上海市区大量的急诊和危重病患者救治外,每年还收治较多外省(市)区转诊的危重病患者。近年来年急诊工作量稳步上升,自2012年起年急诊量突破18万人次,年抢救危重病患者3万余人次。2014年急诊科整体搬迁至中山医院东院区新急诊大楼。新急诊大楼严格按照国家卫计委对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的建设和空间布局要求进行设计,急诊、急救和应急(特殊)通道各自独立,空间布局和流程设计合理,并设有直升机停机坪,可供急危重症患者的空中快速转运和救治。目前中山医院急诊科建筑面积约10,000余平方米,设普通急诊诊疗室10间,特殊治疗室1间;具有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危重病患者抢救室4个,扩创室和石膏间各1个,急诊手术室2间,能够满足急诊和危重病患者高级心肺脑复苏、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抢救和治疗;满足特殊病人和危重病孕产妇患者的诊治以及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急诊科具有独立的急诊收费处、检验科、药房、急诊彩超、心电图和放射科。在急诊和急救区域内可以便捷的完成急诊和危重病患者的常规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中山医院急诊科目前设3个急诊留观室,总床位228张,可以收治各种急诊和危重病患者。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开放床位24张,严格按照\"两线三区\"的理念进行空间设计,具有独立的家属探视外走廊。ICU心电和脑功能监护和各种脏器支持设备先进。急诊ICU主要收治严重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电解质紊乱、急性中毒、多发伤等急诊和危重病患者,能够常规开展有创和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有创和无创机械通气、床旁血液净化、经皮微创气管切开、床旁支气管镜和亚低温等治疗和脏器支持技术。中山医院急诊科目前共有医生32名,其中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0人,主治医师1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91%的医生具有研究生学历。每年招生多名接受规范化培养的住院医生,目前共有21

检验科 查看详情

一、科室概况中山医院检验科始建于1940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从单一手工操作的简单化验室发展成为了一个检测设备先进、兼具现代化硬件和软件的医学检验科。特别是近20年来,在现任主任潘柏申教授的带领下更有了飞速发展与长足进步,2009年通过ISO15189医学实验室质量与能力认可,同年成为美国NGSP认证的HbA1c一级参考实验室,2010年又获批国家临床重点检验专科建设项目,2014年12月潘柏申教授当选为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九届主任委员,成为检验医学领域发展带头人。科室位于门急诊大楼6楼(B楼和C楼)和东院区1楼,总面积达1500余平方米,拥有大型全自动标本前处理系统及生化、免疫、血液、凝血、尿液、特定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等分析仪60余台,各类小型仪器150余台,并在国家临床重点检验专科建设项目及医院配套经费的资助下引进了CellSearch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系统、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仪、基因测序仪、荧光原位杂交仪、高效毛细管电泳仪等先进检测系统。二、科室管理检验科包括了临床基础检验室、急诊检验室、临床生化室、临床免疫室、分子诊断室、血液实验室。目前科室有84名正式工作人员,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工作人员占74%;中级及以上职称工作人员占45%;执业医师3名;高级职称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三、检验质量目前检验科开展检测项目数超过500项,年工作量超过3500万项次。科室定期参加多种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已连续多年获得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的表彰,曾获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颁发的\"百次质量调查成绩优秀奖\",并在历年上海市质量调查中取得优秀实验室称号。中山医院检验科的综合实力先后获得了国外大型检验集团的认可,欧洲最大的检验集团之一BARC公司以及美国最大的检验集团QUEST公司先后选择中山医院检验科作为中国国内中心实验室,承担了全球药物临床试验大中华区中心实验室检测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四、检测时间检验科在保证检测质量的同时,还优化检测流程,不断加快检测速度,尽快让病人拿到检测报告。从2007年10月10日起对门诊病人检验出报告时间做了全面调整:门诊生化报告由原来的4小时缩短为2小时;门诊肝炎肿瘤激素贫血全套等免疫项目报告由原来的6小时缩短为4小时,不但使医生能更快看到病人的检验结果,对病人的病情更快地做出诊断,而且能缩短门诊病人的就医时间,实现了门

介入治疗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介入科是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和建立独立病房的单位,首任主任是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奠基人之一林贵教授。中山医院介入治疗科是国家教育部、卫计委临床重点学科、上海市卫计委重点学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经过两代人的不懈努力,我科现拥有56张病床及1个影像医学实验室,目前已经成为介入放射学临床和科研基地,多名专家在介入相关学组和国内外杂志担任各种领导职务。目前科室内专职介入放射医师17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5名、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名。中山医院介入科本着\"严谨求实\"的理念,不断学习创新。目前我科每年完成介入手术超过5,000余例,多数病例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造福了广大患者。技术优势我科在肝肿瘤(原发性或继发性)综合介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胰腺肿瘤、门静脉高压、全身实体肿瘤插管化疗栓塞、消融治疗等临床与科研领域独具特色。*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经皮胆道造影及经皮穿肝胆管引流治疗梗阻性黄疸,同时开展了有关血管内栓塞剂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上世纪80年代后期重点开展了中晚期肝癌的综合性介入治疗,并开展了大量的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工作。*1991年建立了介入放射学病房。并于90年代后期开展了超选择性肝动脉插管的栓塞治疗技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及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近年又开展\"腔内植入碘-125粒子条治疗门脉、下腔静脉及胆道恶性梗阻\"。治疗疾病的种类:1肿瘤性病变:恶性肿瘤:肝癌、肺癌、肾癌、贲门癌、直肠癌、骨肿瘤等。良性肿瘤:肝血管瘤、肝肾囊肿、子宫肌瘤等。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介入治疗—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癌介入治疗是我科最主要的工作。该项治疗是通过导管选择性插入肝动脉,灌注高浓度化疗药物,栓塞肿瘤的供养血管以及在CT、B超导引下经皮穿刺肿瘤,射频消融或注射无水酒精。目前介入科已经治疗三万余例不能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部分病例为原无法手术切除的大肝癌经介入治疗后明显缩小,获二期外科手术切除。使病人生存期从未治疗的平均3-6个月,提高到1年、3年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是74.1%、43.5%和21.2%。最长的已存活超过18年。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是指用导管超选择性插入双侧子宫动脉,注入栓塞物质,闭塞子宫动脉血流,使子宫肌瘤缺血`梗塞`萎缩,从而

老年病科 查看详情

中山医院老年病科是由我国著名的心血管病学家及老年医学家诸骏仁教授创建于1989年7月。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全科现有在职工作人员33人,教授及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22名,住院医师1名。老年病科有老年内分泌、老年心血管、老年神经、老年消化、中老年骨质疏松、老年记忆障碍等特色门诊,拥有核定病床120余张;科室以老年医学为发展定位,兼干部保健医疗工作,收治内科和老年性疾病患者,对老年心脑血管、内分泌、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及肿瘤等疾病的预防、诊治和研究具有较高水平,对老年及高龄患者疑难危重病例具有较强的综合诊治实力。老年病科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亚专科团队,包括:老年内分泌组、老年心血管组、老年呼吸组、老年肿瘤组、老年肾病泌尿组、老年神经组及老年重症组。各亚专科人员以临床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临床,提高疾病诊治能力,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先进的诊疗服务。老年病科现具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参与国家\"九五\"、\"十五\"攻关脑血管病早期和持续神经康复等多项课题,承担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上海市卫计委科研基金;目前已经培养毕业博士生7名、硕士生33名,在读博士生3名、硕士生11名。现任主任:胡予;副主任:罗蔓老年病科医师一览表:主任医师:胡予、蔡映云、谢瑞满副主任医师:罗蔓、徐伟、陆明、朱继珩、邱东鹰、吴琳、任卫英主治医师:苗莉君、陈益铭、张文利、袁颖、马慧、潘刚、吴克芬、王燕英、戴江萍、张潇伊、李希、常桂林、沈继平、王佳、邬佳瑜、宋乐、徐侃、蒯铮、朱琳、孙燕、陈玲燕、沈怡住院医师:唐国雯,,,,

麻醉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麻醉科是1952年由我国现代麻醉学奠基人、著名临床药理学家和临床麻醉学家吴珏教授创建的临床二级学科。60年来,在吴珏、肖常思、蒋豪和薛张纲教授的带领下发展为涵盖临床麻醉、外科重症监护及疼痛治疗等多领域的现代化科室,2010年获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现有医生46人,护士9人,高级职称17人,医生中近半数具有博士学位。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的麻醉科,目前每年完成各类手术的麻醉2.6万余例,包括普外科、骨科、血管外科、肝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脑外科、五官科、眼科、整形外科、心胸外科、介入以及各类移植手术等。全年无痛内镜和无痛人流麻醉约6万例。科室内除常规设备外,还拥有血气电解质分析仪、血红蛋白监测仪、血浆胶体渗透压分析仪、血栓弹力图分析仪、连续心排量监测仪、BIS、AEP等麻醉深度监测仪、肌松监测仪、超声心动图、便携式超声诊断仪、纤维支气管镜、各种可视插管设备及各类保温、抗栓设备,为高质量完成手术和麻醉、保证病人的安全、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麻醉科还是全国麻醉学继续教育基地、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专科医生培训基地、硕士和博士培养点及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等,在临床麻醉学、心血管麻醉学、麻醉药理学和生理学、麻醉新技术新方法和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等方面拥有雄厚的学科发展优势和学术研究特点。

泌尿外科 查看详情

科室概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泌尿外科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11\"和\"985\"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学科,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泌尿专科医师和泌尿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首批国家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目前在编医生36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0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5人。开放普通床位102张,年手术量近6000例,其中90%为三、四级(复杂高难度)手术和微创手术。平均住院天数仅6.14天。年门诊量17万余人次,住院患者手术率96%。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创建于1952年,是国内最早建制并拥有独立病房的泌尿外科之一。创始人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先驱熊汝成教授。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具有辉煌的历史,创造了多项\"第一\":国内首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成功并获长期存活;国内最早开展体外冲击波碎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内最早开展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等。近年来,中山医院泌尿外科在新一代学术带头人、科主任郭剑明教授带领下,以创新发展的理念,始终保持医疗技术和科研水平国内领先并与国际接轨。自2009年中山医院在国内较早开展达芬奇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泌尿外科手术以来,目前每年完成机器人手术近700台,并成为达芬奇机器人中国泌尿外科手术临床教学示范中心。开展零缺血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全膀胱切除、肾静脉和腔静脉取栓术等高难度手术。创建肾癌精准诊疗体系,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拥有肾肿瘤、前列腺癌、膀胱癌、尿路结石、肾移植、男科等亚专科团队,开展MDT多学科协作,承担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每年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近3年获得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研科研基金过千万元。继承传统、发展优势、强化特色,建立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泌尿外科中心是中山医院泌尿外科的发展目标。

内分泌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教授和主任医师9名,副教授和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8名,硕士生导师4名。病床61张,年出院患者超过3600人,其中糖尿病与其它内分泌疾病患者各占50%,年门诊量18万人次。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于1989年,为整合与促进学科的发展,2015年成立了复旦大学代谢病研究所,2018年成立了复旦大学代谢疾病临床交叉研究院。学科设立了肥胖与脂肪肝、糖尿病、垂体\/肾上腺\/性腺、甲状腺三个亚专业组,开设了肥胖-代谢综合征、糖尿病强化治疗、甲状腺疾病、内分泌高血压、垂体瘤、骨质疏松、性发育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10个特色专病门诊。临床实验室开展包括化学发光、质谱等内分泌检验项目62项,充分满足了内分泌疾病临床诊治的需要。中山医院内分泌科近些年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科研项目,包括科技部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攻关课题、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优青、面上与青年项目等数十项。已培养博士生30余名、博士后4名、硕士生近60名。学科率先在国内开展核磁共振波谱(MRS)测定肝脏脂肪含量,在国际上首先使用标准化超声方法测定肝脏脂肪含量,成为中国医师协会\"脂肪肝诊治中心\",开展了代谢手术、个体化减重、小檗碱干预等治疗。同时,依靠中山医院的综合优势,学科建立了\"多学科合作团队\",包括与普外科、ICU、内镜中心、麻醉科合作开展了代谢手术治疗肥胖与糖尿病;与营养科合作开展肥胖、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的营养治疗,与神经外科、泌尿外科、放射科、病理科合作开展垂体-肾上腺疾病诊治。与生殖中心、泌尿外科合作开展性发育异常治疗。极大提高了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治能力。李小英教授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EndocrineReviews》、《JournalofDiabetes》、,《中华糖尿病》、《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Diabetes》、《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高鑫教授现为复旦大学代谢病研究所所长,\"复旦-荷兰Erasmus大学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临床药理基地中山医院内分

内窥镜中心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现有正副教授8人,主治医生10人,医护人员总计60人,主任周平红,副主任陈世耀、徐美东,年内镜诊疗量11万,治疗量达1.2万人次。成立至今,接收国内进修医师和学习班学员3000余人次,国外进修医师100余人次,先后在国际上作大会演讲100余次,手术近100台。2016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尽管内镜最初诞生于1806年,但是直至1932年Wolf-Schindler式胃镜的创制,开辟了胃镜检查新纪元。中山医院的内镜事业始于上世纪60年代,时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的李宗明教授用德国产半曲式管状胃镜进行了国内第一例胃镜检查。直至90年代初,姚礼庆教授开始担任内镜中心主任。当时的内镜诊疗规模还远称不上内镜\"中心\",开展的诊断项目非常简单,只有胃镜、肠镜和少量十二指肠镜;开展的治疗项目仅有止血术、息肉电切术和ERCP。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院内镜诊疗水平始终都处于国内的中等水平。然而,随着全球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消化内镜技术也不断进步。姚礼庆教授的内镜团队始终紧跟趋势、等待时机、厚积薄发,终于2004年内镜中心迎来了一次大发展,搬入新建的门急诊大楼后由于硬件条件的极大改善,内镜事业突飞猛进,成为名副其实的\"内镜中心\"。位于门诊大楼4楼的内镜中心总面积约2000m2。其中胃肠镜诊疗室16间,VIP诊疗室2间,ERCP室2间,内镜手术室4间,每天内镜诊疗同时开机25台,内镜日间病房拥有40张内镜诊疗床位。还有设施先进的内镜清洗消毒室,其中配有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20台,一体化内镜清洗中心3台,以及超声震荡机,全自动灭菌器,3M封口机等内镜配件的洗消设备,保证所用的内镜和配件在使用前均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还有,宽敞舒适的候诊大厅和各种科普宣传资料提供,方便患者候诊的同时给予各种健康知识的宣教。专业护理人员管理的术前准备室和术后观察室,在保证患者诊疗安全和舒适的同时,保护了患者的隐私。转播示教室和会议室可以进行讲座、实时教学演示示教、新技术和经验交流、病例讨论等。内镜中心紧跟内镜微创医学发展潮流,不断学习和开展新的内镜诊断项目,夯实基础。目前开展的内镜诊断项目有:胃镜、结肠镜、十二指肠镜、小肠镜、消化道超声内镜及其穿刺诊断,胶囊内镜,染色内镜,窄波内镜,放大内镜,超细内镜,鼻胃镜,诊断性腹腔镜,胆道镜等。从2004年起,内镜

皮肤科 查看详情

1.科室历史中山医院皮肤科是国内著名皮肤科之一,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队伍,亦是教育部皮肤性病学博士学位授予点、皮肤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有设施完备的门诊和病房,并有皮肤真菌、皮肤病理、皮肤免疫等实验室,能诊治各类难治性皮肤病。同时开展激光、冷冻、光疗、皮肤美容、门诊手术等多种治疗项目。该科不仅西医方面实力雄厚,尚具有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的传统特色。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红斑狼疮治疗协作中心设在该科。医院配制有雷公藤等系列中药制剂,对结缔组织病、自身免疫性皮肤病、过敏性皮肤病等皮肤顽症都有满意的疗效。历任科室主任有秦万章教授、金岚副主任医师。现任科室主任李明教授,担任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执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与性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及免疫性皮肤病学组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与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皮肤科杂志等8个皮肤科核心杂志及相关杂志的编委等职。秦万章教授现任中国和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与性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2.现职团队教授3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人,主治医师5人,技师3人,护士9名。3.机构设施皮肤科门诊拥有多间采光良好的诊室、各种功能齐备的治疗室,并配有门诊手术室、真菌室、病理室。性病和美容治疗室独立成间,完全可以满足患者就诊和治疗时保护个人隐私的诉求。门诊候诊区宽敞明亮,配备有宽屏液晶电视,且挂号、收费处位于同一楼面,极大方便了患者就医。住院部核定床位20张,并配备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实验室等设施。,,

普外科 查看详情

中山医院普外科创建于1946年,学科创始人是著名外科学家沈克非教授,目前是国家\"211工程\"建设重点学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和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六十多年来,历经数代人的努力、奉献和传承,学科始终秉承\"技术一流、作风严谨、医德高尚\"的优良传统,先后涌现出了崔之义、冯友贤、吴肇光、孟承伟、王承棓、吴肇汉和秦新裕等一批外科学专家。普外科现有核定床位198张,年门诊量130000余人次,急诊量12000余人次,年完成大中型手术8000余台。在临床营养、胃肠外科、胆道外科、胰腺外科以及胃肠动力等领域形成研究特色。目前,中山医院普外科以亚专业学科建设为主要方向,以多学科协作诊治(MDT)、内镜与微创外科为重要平台。学科团队人员素质优秀,梯队结构合理,全科有10多位专家在中华医学会等专业协会和组织担任核心学术职务。展望未来,普外科同仁将继续秉承中山精神,以病人为中心,奋发图强,厚积薄发,力争建立亚洲领先的普外科疾病临床诊治、教育培训和临床研究中心。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重点学科200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2002年被列为\"211工程\"第二期重点建设学科2008年被列为\"211工程\"第三期重点建设学科2012年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2年入选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重点学科上海市普通外科研究所上海市临床营养研究中心上海市普通外科质控中心连续多年在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中位居第二,,

全科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建立于1994年,由我国大陆全科医学的先驱杨秉辉教授创办,建立于三级教学医院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全科医学科。中山医院全科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队伍,目前共33位在职医生,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25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14人,在读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全科医学科核定住院床位112张,开设全科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以及全科特需门诊。全科病房立足于中山医院雄厚的医疗资源,整合多科室技术力量,运用先进的全科医学服务理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在我国医学本科生全科医学教育、研究生培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2000年我院全科医学科探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并拓展至医学本科生、研究生、全科师资等方面,逐步建立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2006年杨秉辉教授主编的《全科医学概论》获全国高等学校医药优秀教材奖,2010年\"全科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研究与应用\"荣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11年《全科医学概论》获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立项和上海市精品课程。2013年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基地,2014年\"全科医学教学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获高等教育上海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中国特色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创新\"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3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科医学系成为经WONCA标准认证的全科医生培训机构。全科医学科成立后获得多项科研基金。2000-2008年获美国中华医学会基金项目进行\"全科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研究,2007-2009年及2011-2013年分别获上海市第二、三轮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007-2010年广泛性焦虑的临床早期干预研究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项目;此外,还获得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年来共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及SCI论文100多篇。我院全科医学科正在致力于社区医生综合能力培养建设项目,祝墡珠教授亲自带队在潍坊社区指导社区医生综合能力提高训练,已经取得较好效果。目前我院全科副高级职称的几位医生下社区指导临床及带教。作为国家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示范基地,我院全科医学科将与国际开展合作,开展骨干师资培训项目。

神经外科 查看详情

辉煌历史1950年12月2日,由时任中山医院院长的沈克非教授和史玉泉医生在中山医院成功开展了脑胶质瘤切除术,当时的上海《新闻报》作了头版报道。1993年参与抢救香港新闻代表团重大车祸中出色完成任务,得到国务院新闻办的表彰。科室概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基地、内镜导航微创神经外科技术培训中心和博士学位授予点。目前科室(含分院)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1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8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3人、技师1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各1名。床位68张,年收治病人1500余人,手术量1000余台。显微镜3台、神经内镜3台、气钻4台、CUSA2台、导航系统1台、DSA3台。科室开展中枢神经神经肿瘤、功能神经外科、神经血管介入、脊柱疾病和颅脑创伤等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治,近年来在张晓彪主任的带领下以内镜导航微创神经外科技术为特色,相继开展了一系列高难度和创新型手术,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自主研发了系列神经内镜相关手术器械,获得第23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银奖和第二十届全国发明展览会铜奖。内镜临床技术相关的SCI论文10余篇。2011年来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上海市内镜导航微创神经外科论坛和神经内镜学习班。诊疗特色在颅内肿瘤、椎管内肿瘤、脑血管疾病和颅神经疾病的微创治疗方面颇具特色。采用微创技术常规开展包括颅内复杂动脉瘤,颅咽管瘤,复杂垂体瘤,高颈髓髓内肿瘤,脑干、三脑室、海绵窦和斜坡区肿瘤等各型高难度神经外科手术。采用开颅手术和介入协同治疗各类脑血管疾病。报道内镜经鼻终板入路切除三脑室内颅咽管瘤、采用对侧后纵裂经大脑镰经楔前叶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肿瘤、运用3D‐FIESTA序列磁共振评估颅底中线肿瘤、内镜经鼻齿状突切除联合后路复位治疗颅底凹陷症、三脑室和侧脑室内Burkitt淋巴瘤病例。报道内镜经鼻入路三脑室颅咽管瘤切除术、内镜经鼻入路齿状突切除术、中颅底Meckel’s囊肿瘤切除术、联合Gasket‐seal和带血管蒂鼻中隔粘膜瓣多层重建处理高流量脑脊液漏。系统和规模开展内镜经鼻入路手术治疗包括垂体腺瘤等颅底疾病的工作。先进设备不仅拥有神经导航系统、神经内镜系统、显微神经外科设备、美敦力气钻系统、CUSA、瑞士制专业神经外科手术床,手术影像处理系统等大型先进设备,我们还拥有多项自主研发的手术器材设备的专利。教书育人多年来,我们承

肾内科 查看详情

科室概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是我国血液净化技术的主要创建单位之一,教育部重点学科,上海市肾病与透析研究所和上海市肾脏疾病与血液透析重点实验室挂靠单位,以及我国肾脏疾病医疗、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由肾内科病房、血液净化中心、肾内科门诊和肾病实验室四部分组成。开展血液透析、同种异体肾移植等多项技术,在血液净化、急性肾损伤等危重病治疗的临床和研究方面实力雄厚,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科室具有光辉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于1973年创建包括当时大内科下属的肾脏病组和血液透析室,同年试制成功标准平板型人工肾机,成立血液透析室。1982年独立为肾内科,成为我国重要的肾脏内科和血液净化的临床和科研基地。科室的大事记如下:·1973年参与研制平板型血液透析机,开始并开展血液透析治疗。·1975年开展尸体肾脏移植获得成功。·开展了一系列诊断和治疗新技术:腹膜透析(1966年);血液透析治疗尿毒症(1973年)、血液灌流(1979年)、连续性血液净化疗法治疗危重急性肾衰竭(1985年)、改良的CRRT技术(日间CRRT,1994年;高容量血液滤过疗法,1999年;延长的每日血液滤过疗法,2000年)、枸橼酸抗凝血液透析(1995年)、二重血浆滤过(1999年)、MARS人工肝治疗(2001年)、蛋白A免疫吸附疗法(2003年)、ECMO联合CRRT的组合式血液净化疗法(2008年)等。上述技术目前多数已在全国得到普及,在肾脏疾病和一些特殊非肾脏病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1979年开展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工作·1983报道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和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提出诊治要点·2002年被国家教委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1年被评为科技部心血管和肾脏疾病重大创制新药评价平台·2012年被列为卫生部重点临床专科·2014年成立上海市肾病与透析研究所、上海市肾病与血液净化重点实验室·2015年成为上海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医疗科室主任丁小强,现在编医生人数3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6人,实验室技术员7人,血透室工程师3人。目前担任国际血液透析学会常务理事1人,中华肾脏病学会青年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分会副会长1人;中国女医师协会肾脏病和血液净化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上海肾脏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1人,委员3人,青

生殖医学中心 查看详情

生殖医学中心于2016年3月获得上海市卫计委下发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批准证书》,4月18日正式开诊于东院区15号楼4楼。生殖医学中心总占地面积3400平米,其中包括\"心脏区域\"——拥有胚胎培养体系和先进仪器的胚胎实验室。除此之外,生殖医学中心还拥有着一支近20年辅助生殖临床经验的医生、护理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团队。生殖医学中心常规开展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nvitroFertilization,IVF)、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Intracytoplasmicsperminjection,ICSI)、胚胎玻璃化冷冻、胚胎囊胚培养及冷冻、辅助孵化、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夫精人工授精、经皮睾丸\/附睾精子抽吸术等多项辅助生殖技术,以及与不孕不育相关的宫腔镜手术。生殖医学中心结合多年经验,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胚胎培养体系和胚胎冷冻复苏体系。除此之外,生殖医学中心还积极探索新技术,目前已经开展二阶段胚胎冷冻法和SEET(内膜刺激胚胎移植法冷冻及移植)。生殖医学中心除了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之外,还整合了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泌尿外科、血液科、中心实验室等基础和临床研究优势资源,对各种生殖障碍疾病、生殖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临床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技术手段,打造具有中山特色的生殖医学中心。目前开设的特色专病门诊包括各种不孕不育诊治、生殖内分泌、多囊卵巢综合症、内膜异位症、排卵障碍、卵巢早衰、月经失调、习惯性流产。还设置了生殖男科门诊,对于由性腺功能低下、性功能障碍、精索静脉曲张、免疫异常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男性不育症,及特发性少弱精子症、梗阻性\/非梗阻性无精子症进行规范化诊断和治疗。

消化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科室概况中山医院消化科由著名内科学家林兆耆教授于1953年创立,1978年正式建科,朱无难教授任首任主任;1983-1999年,刘厚钰教授任主任;1999-2009年,王吉耀教授任主任。2009年至今,沈锡中教授任主任。中山医院消化科是卫生部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山医院临床药理基地单位、内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获卫生部首批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目前中山医院消化科设有两个独立的病区,共有核定床位106张,2014年出院人数达5400人次。住院病人多为来自全国各地的疑难重危病人。专科门诊每周6天,由副教授和主治医师轮流坐诊;每周6天均开设专家门诊。2014年门诊人数已逾23万人次,其中专家门诊逾8万。同时设有慢性肝病、內镜治疗、肠道疾病、胃食管反流等专病及特色门诊。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课题、上海市科委和863课题。研究成果\"肝纤维化细胞分子机制与治疗策略\"获上海医学科技一等奖及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第一完成单位)(2008)、\"消化道肿瘤及慢性肝病靶向纳米药物载体研制\"获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及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单位)(2007)。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和积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形成了一支掌握消化科诊疗核心技术的强大的学术队伍。目前消化科共有医师30名(不包括在大内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包括正高7名、副高10名、主治医师11名、完成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5名。本学科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鼓励年轻医护人员出国进修或在职攻读学位。主要青年主治医师大都曾出国进修,赴美国、德国、瑞典、法国、香港等地学习肝病、内镜治疗、腹腔镜等科研和临床技能,学成回国后均能独立开展相应的科研和临床新技术应用工作。目前已形成一支包括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在内的老中青结合,以中青年为主,梯次合理的,在医、教、研各方面均有一定能力的不同层次的稳定的人才队伍。主任:沈锡中副主任:陈世耀董玲刘韬韬教授(主任医师):王吉耀沈锡中张顺财陈世耀董玲郭津生孙剑勇蒋炜刘韬韬高虹刘红春石虹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倪燕君王剑李蕾蔡瑜李锋翁书强薛如意吴盛迪曾晓清主治医师:张宁萍罗添成刘黎黎张丹瑛刘茗徐蓓莉吴昊方颖陈洁姚群燕殷杰陈妍洁医疗特色-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并发症的诊治在慢性肝病和肝硬化并发症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经数

心理医学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始于1987年。医学心理科前任主任徐俊冕教授和现任主任季建林教授,筚路蓝缕,承前启后,先后开展认知行为治疗、人际心理治疗以及危机干预等心理治疗技术,推广会诊联络精神医学服务和医学心理咨询,并且开展心理测评电脑软件的临床应用。作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精神卫生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心理科自1984年起,长期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医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授课以及临床带教工作。医学心理科目前共有医生7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1名。有硕士生导师1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授课教授1名,已培养18名精神卫生专业硕士研究生。科室多位成员在全国性重要学术机构任职,包括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中国心理卫生学会等。心理咨询门诊以药物结合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为特色,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还开展个体、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婚姻治疗和家庭治疗。目前年门诊量约30000人次,其中特需门诊2500余人次。团体心理治疗,年300余人次。院内联络会诊,年800余人次。诊疗的主要病种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躯体症状相关障碍、强迫障碍、适应障碍、应激相关障碍、早期精神病性障碍、以及躯体疾病伴发心理障碍等。

心内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是我国教育部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质控中心。目前本中心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教授\/副教授51名。辉煌历史:中山医院心内科创建于1948年,由我国著名心血管病学专家陶寿淇教授开创,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教授、著名专家诸骏仁、浦寿月、林佑善和蔡迺绳等名医传承。1980年包括心内科在内的心研所被正式任命为WHO和卫生部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1988年心内科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重点学科1994年被批准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1994年被指定为全国心血管病临床药理中心1997年被列为\"211工程\"发展规划的重点学科1998年再次蝉联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2001年被指定为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2001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复旦大学\"985工程\"重中之重建设学科灿烂当代:中山医院心内科在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的带领下蓬勃发展。它聚集了多名心血管高端人才;涌现出一批国家医学发展需求的重大科技成果:如炎症性心肌病研究、血管内超声技术、新型冠脉药物支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2015年,心内科搬迁入东院区新址,就医环境优化,硬件设施改善。优势医疗:1)冠心病诊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的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后随访和治疗指导。本科室完成了冠脉斑块旋磨术,建立了全天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症抢救的\"绿色通道\"。2)心律失常诊疗(心电生理射频消融和起搏器)心房颤动、室早、室速、室上速等心律失常疾病的介入诊疗和药物治疗。病窦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等心脏传导系统疾病的起搏器治疗、咨询和随访。每年使用Carto\/INSITE3000三维标测系统、Pruka700电生理多导记录仪等先进设备,每年完成心脏电生理和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手术超过1500例。目前每年植入永久起搏器数量超过800台,每年植入ICD\/CRT数量超过100台。3)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经导管封堵治疗,成人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病的介入,室间隔化学消融等治疗。目前,结构性心脏病年介入治疗超过700例。2009年开展了瓣周漏介入治疗,2010年

心外科 查看详情

中山医院心脏外科始建于1947年,是我国心脏外科的的创始基地之一,是硕、博士授予点。现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训基地、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胸心外科临床质控中心、上海市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教育部\"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卫生部心血管外科微创技术培训基地、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心外科医师培训基地。在黄家驷、石美鑫、任长裕、王敏生、蒋振斌等老一辈专家多年积累以及现任主任王春生教授的带领下,中山医院心外科已成为微创心血管手术、心脏移植术、大动脉手术、冠脉搭桥术、心脏瓣膜手术等主要医疗特色。科室拥有3个普通病房、1个特需病房、1个重症监护病房、7间普通手术室、2间一体化胸腔镜手术室、1间配备有DSA及MSCT设备的复合手术室。科室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目前在职高级职称专家16人,90%以上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卫生部及上海市等各级科研项目数十项,曾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等十余奖项。在王春生主任领导下,心外科根据最具优势的临床方向设立五个亚专科,分别为\"心脏瓣膜外科\"、\"冠脉外科\"、\"晚期心脏病外科\"、\"大血管外科\"及\"微创心血管外科\"。【心脏瓣膜外科】主任:洪涛主任医师。中山医院是上海市心脏瓣膜研究中心,瓣膜外科诊治技术实力雄厚。科室具备完善的瓣膜病术前术中检查技术,拥有先进的手术室和完善的监护病房及配套设施。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在人造生物瓣膜研究制造领域,1977年开始由石美鑫教授牵头研发牛心包瓣、猪主动脉瓣和硬脑膜瓣等人造瓣膜并成功应用于临床,累计生产近1400枚生物瓣膜供本院和兄弟单位使用,并培养了一大批生物瓣研究人员。提出二尖瓣环在心动周期中的非平面特性,并据此研制出新型软质人工二尖瓣环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良好的近期和远期临床效果,使二尖瓣修复手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复杂二尖瓣修复、保留主动脉瓣的David手术等方面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对心功能Ⅳ级的重症瓣膜病患者,通过术前改善心功能、术中全面心功能监测、术后完善处理,手术死亡率大大降低,取得

心脏超声诊断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心超科)建于1984年,奠基人为姜楞教授。心超科是国家影像学重点学科、上海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超声质量控制中心、复旦大学超声医学与工程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规开展经胸超声心动图、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心脏外科和心脏内科介入手术中心脏超声监护等项目。历任主任有姜楞教授(现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客座教授)、沈学东教授,现任主任舒先红教授,副主任潘翠珍主任医师,医务人员还有:潘文明、程蕾蕾、董丽莉、孔德红、赵维鹏、姚豪华、陈海燕、孙敏敏、李伟、汪咏莳、巩雪、方晓燕、史静、薛衍敏,陈永乐,李权,共计有医务人员18名;其中,博士10名,硕士3名;高级职称5名,中级职称11名,初级职称2名。心超室现有PhilipsElite、IE33、GEE9等多功能彩色心脏超声检查仪15台,床旁便携式心脏超声检查仪2台。每年完成常规心脏超声检查、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检查、术中超声监测等约十万余次。并承担经导管二尖瓣钳夹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肺动脉瓣植入术、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经导管左心室成形术等新技术的超声监测。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上海市卫生系统红旗文明岗\"、\"复旦大学巾帼文明岗\"和\"中山医院十佳集体\"等荣誉称号。医学科研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00余篇,参加编写专著20余本,在美国和欧洲心脏病年会和超声心动图年会上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2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在心血管病超声诊断和治疗方面开展的有影响的项目有:1985年开展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国外1983年开展);1987年开展连续多普勒定量肺动脉高压的研究(国外1985年开展);1988年开展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国外1984年开始推广应用);1988年开展心脏外科手术中超声检查(与国外同步);1991年开展血管腔内超声显像(国外1989年开展);1994年开展超声消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国外1989年开展);1995年开展体元模型动态三维重建超声显像(国外1992年开展);1997年开展体外超声助溶血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1999年开展经静脉声学造影研究(国外1997年开展);2002年开展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研究(国外2001年开

胸外科 查看详情

一、科室概况中山医院胸外科创立于1947年,由我国胸外科学奠基人之一、著名的胸外科专家黄家驷教授担任主任。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了肺结核、支气管扩张、以及肺癌的手术治疗。60余年来,中山医院胸外科与时俱进,不断进取,历史辉煌,科室涌现了石美鑫、仇徳惠等国内著名胸外科专家。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中山医院胸外科目前已经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一体的胸外科疾病诊疗中心,2011年被评为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目前,中山医院胸外科由全国知名胸外科专家王群教授担任科室主任,下设肺癌和食管癌两个亚专科,分别由葛棣及谭黎杰教授担任主任。科室共拥有床位115张,医生29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2名,主治医师9名,住院医师5名;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4名。科室年手术量4000余台,其中肺癌手术2500余例,食管癌手术600余例。二、临床特色凭借强大的综合诊疗实力以及雄厚绵长的技术底蕴,先辈们高超的手术技术得到了优秀的传承,目前科室能开展各类常规胸外科手术,其中也包括肺癌隆突成型,肺上沟瘤切除,双袖式肺叶切除、气管肿瘤、肺减容、结肠代食管、胸壁巨大肿瘤切除胸壁重建以及脓胸开窗引流联合肌瓣转移胸壁重建等高难度胸外科手术。我科目前常规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胸腔镜肺段切除、胸腔镜下食管平滑肌瘤切除、腔镜下裂孔疝修补、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漏斗胸NUSS手术、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以及机器人辅助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纵隔镜、超声纤维支气管镜、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胸膜瘘治疗等各类腔镜手术。科室大力发展微创技术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技术的推广。本着\"立足上海,辐射全国\"的临床继续教学宗旨,科室每年定期举办腔镜手术学习班,承办\"中山胸部微创论坛暨腔镜高级研讨班\"及\"中山肺癌论坛\",吸引了大批胸外科专科医生前来学习参观。基于优秀的胸腔镜技术,王群主任被英国皇家外科学院授予\"FOLLOWER\"称号。除此之外,科室临床研究创新成果曾在国际胸外科顶级学术会议(AATS,STS,ESTS,EACTS,ASCVTS)上多次大会发言,在世界胸外科舞台上展示风采。三、科教成果胸外科在临床诊疗方面不断提高,在科学研究领域也同样积极进取。目前在肺癌、食管癌转移复发机制及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基础研究领域均有建树,科室承担国家自然基金9项以及多项上海市科委、卫计委课题,在国内外各类杂志上发表的各

血管外科 查看详情

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起被评为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血管疾病诊治中心。血管外科每周一至周六上午为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下午均为专家门诊,年门诊量超过30000人次。现有固定病床数40张,加床5张,2013年总出、入院人数以及手术例数均突破2000人次。血管外科诊治各类常见和疑难的血管疾病,尤其2000年以来,大力开展新兴的微创腔内血管外科技术,并积极地在全国范围推广。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山医院血管外科为全国培养了近一半的血管外科专科医生,被誉为\"中国血管外科的摇篮\",同时近30年来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近百名。血管外科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攻关项目以及教育部、卫生部、上海市科委、市卫计委、市教委、复旦大学等等各类科研项目、科研计划逾50项,发表文章超过300篇,并先后获得科技部华夏医学科技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等等诸多奖项。血管外科目前在编人数15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5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主治医师4名。专家一览表:王玉琦教授、符伟国教授、郭大乔主任医师、徐欣主任医师、陈斌主任医师、蒋俊豪副主任医师、杨珏副主任医师、史振宇副主任医师、竺挺副主任医师、董智慧副主任医师、王利新副主任医师。,,,

血液科 查看详情

历史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创建于1955年,首任科主任是中国临床血液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血液学家陈悦书教授。建科以来,中山医院血液科为兄弟医院培养和输出了大量血液学专业人才,为推动我国血液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现任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为刘澎教授。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刘澎教授•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主任•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血液科主任•复旦大学校聘关键岗位引进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肿瘤防治联盟淋巴瘤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委员•擅长各类血液病,特别是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及各类贫血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科室人员目前我科拥有医师19人,专职技术人员1人。科室人员构成层次合理,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共有高级职称7名(教授、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4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1名;中级职称7名;初级职称3名。科室中具有研究生学历者超过90%,拥有博士学位者接近50%。临床规模本部普通病房59张中高强度治疗留观病房7张应急处理,急诊支持日间病房12张短程化疗(72小时)层流病房4个百级层流仓干细胞移植分院复旦中山徐汇医院50张复发难治患者处理(原徐汇区中心医院)复旦中山厦门医院11张辐射沿海周边地区复旦中山闵行医院23张辐射周边地区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50张辐射周边地区(3年內建成)我科本部目前年均出院病人近万人次,在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和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教学我科是复旦大学内科血液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承担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及研究生(硕士、博士、8年制)的培养工作。科研我科设有血液科临床检验室和血液学实验室,在淋巴增殖性疾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和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领域具备较强的科研实力和突出的研究业绩。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国家支撑计划子课题、上海市科委和卫计委重点科研课题多项,发表SCI论文数十篇。{:"

药剂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是一家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作为与之相匹配的药学部门,药剂科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型药学部门。按照医院药学专业技术工作的要求和特点,药剂科的工作主要包括了药品供应管理、临床药学服务、医院制剂、静脉药物集中调配、教学与药学研究等方面。药剂科设有药品库房、门诊西药房、门诊中药房、急诊药房、住院药房、手术药房(药品三级管理中心)、周转部药房、输液及消毒剂库房、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临床药学室、制剂室、药物分析室、药学研究室、临床药学培训中心等多个部门,为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开展提供坚实的药品保障工作,同时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秉承\"保障患者安全、有效、经济用药\"的信念,强化医院药事管理,积极拓展临床药学服务,努力打造医院安全用药网络。药剂科是复旦大学博士点(临床药学),也是复旦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市卫生学校的硕士、本科、大专、中专生实习、见习基地。同时,也承担了复旦大学药学院(临床药学)硕士生、本科生与国外国际交换生的教学与实习工作。药品供应管理作为医院最大的药品流通管理部门,我院药剂科推行药品实库存管理和药品\"三级\"管理模式,坚持\"哪里有药品,哪里就有药师\"的药品管理理念,对药品在医院内各环节各单位的流通、使用、储存环节实施全程化、逐级化、动态化、数据化管理,将药品管理扩大到全院所有用药部门,最大程度地实现了药品的经济价值。2009年,设立手术药房,建立并逐步完善手术室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对手术室内药品实行分类、分级、动态化管理,实现了麻醉师药箱数字化动态监测,确保了手术用药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使得我院手术用药形成科学、有序的动态化管理状态,有效降低了医院的运行成本,提高了药品使用与管理效率。近年来,药剂科紧跟医院药学信息化发展指导方针,不断推动和促进药品管理信息化、自动化工作建设,已形成一整套较完整的基于信息化的药品管理体系。人性化的服务也是中山医院药剂科的一大特色,在\"德技双馨促和谐,微笑服务暖人心\"的服务理念指引下,药剂科的门诊药房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迎世博\"十佳红旗文明岗\"(2010年)、上海市药学会\"优秀服务示范窗口\"(2011和2013年度)等荣誉称号。临床药学服务与学科建设药剂科紧紧抓住医院药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在2001年就启动了临床药

胰腺肿瘤外科 查看详情

在中山医院领导的直接关心下,在全院相关科室的配合下,以普外科胰腺肿瘤专业组为核心,成立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胰腺肿瘤中心,包括了放射科、放疗科、消化科、内分泌、化疗科、介入科和病理科。本中心作为一个集医、教、研为一体的多科室联合平台,致力于整合多学科的优势,全面提高我院胰腺癌诊断、治疗和科研水平。目前临床工作的重点是通过平台的协调运作,优化胰腺肿瘤诊断和治疗的流程,建立胰腺肿瘤的诊疗规范并严格执行,努力实现胰腺癌的早期诊断,通过以手术为核心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确实改善胰腺癌的预后;努力提高胰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尽量降低治疗费用。加大胰腺癌基础研究力度,多途径获得课题基金资助,依托普外科中心实验室和医院的中心实验室,建立系统的胰腺肿瘤标本收集和保管制度,开展胰腺癌疫苗的开发研究以及胰腺癌神经转移机制的研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中山医院胰腺肿瘤中心的前身——普外科胰腺肿瘤专业组,成立于2001年,依托单位中山医院普外科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的重点科室。在院、科各级领导的指导下,通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5年来在胰腺癌治疗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收治的病例数和手术例数逐年增加,手术切除率稳步提高,并基本稳定在70%左右。开展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扩大胰十二指肠根治手术、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胰体尾切除术,以及包括胰腺切除手术在内的腹部脏器联合切除手术。随着技术的日趋熟练,并发症发生率逐年下降。术后的一年生存率达到60%,二年生存率为40%。承担上海市科委基础研究重点项目资助一项,上海市卫生局基金一项,复旦大学青年基金二项,复旦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一项,累计资助额28万元。胰腺肿瘤专业组成员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5篇(\"中华\"类杂志发表文章18篇),英文文章5篇,其中胰腺癌的论著23篇,还与其他科室同仁联合发表胰腺癌论著8篇。参见全国性胰腺外科会议三次,全国外科年会一次,累计发表会议论文32篇,作大会发言3次。在全国性学习班上作学术讲座四次,提升了中山医院的学术地位,扩大了影响。已经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2名,目前在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3名。

整形外科 查看详情

整形外科介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是全国著名整形外科,在《2018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排行榜》整形美容专科综合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七、华东地区第二,在《2019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整形外科专业中学术科研影响排名全国第四,综合实力强劲。科室所在的中山医院是我国整形外科的摇篮地:1948年美国整形外科学会主席Webster在此举办整形外科学习班,全国各大医院派遣高年资住院总医师参加,学员学成后返回各自所在医院开创了各地的整形外科。其中较为知名的有:张涤生院士创办了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整形外科,后又创建了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整形科;宋儒耀教授创建了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后独立成为北京整形外科医院;朱洪荫教授创办了北医三院整形科;汪良能教授创办了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整形外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在传承历史辉煌、在\"一切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指引下,几十年来开拓进取,在几代优秀整形外科专业医师的努力下,已经成为整复、矫形及美容的医疗、科研、教学中心。医疗特色科室主要业务包括修复重建及美容外科两大方面,其中血管瘤、黑色素瘤、下肢溃疡(老烂脚)、淋巴水肿、乳房整形美容、眼部整形美容及修复、鼻部整形美容及修复、脂肪抽吸\/注射、激光美容、瘢痕修复、面部轮廓整形、注射微整形等亚专业实力强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修复重建特色项目乳房全部\/部分切除术后的修复重建,科室是全国最早开展进行乳房重建手术的单位,也是中国医师协会整形外科分会乳房整形美容分会候任主委单位;黑色素瘤治疗,科室牵头中山医院众多王牌科室组建多学科合作(MDT),目前已成为华东地区权威的黑色素瘤诊疗中心;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慢性溃疡(老烂脚)、压疮的修复重建,已建立了PRP移植、水动力清创、人工真皮移植、VSD负压吸引等多种手段在内的综合治疗体系;血管瘤综合诊治,已经建立了包括手术切除、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硬化剂注射、激光治疗等多种治疗方式组成的血管瘤综合治疗体系;淋巴水肿的治疗,具备负压抽吸、淋巴静脉吻合、自体淋巴结移植在内的各种治疗方法的丰富开展经验;与普外科、胸外科和心外科等科室合作,采用皮瓣修复复杂性、难治性创面和窦道(胸腹壁窦道、胸骨正中劈开术后感染、支气管胸膜瘘、脓胸等)。此外,科室还开展各类先天性畸形,如唇腭裂、先天性小耳和无耳畸形、先天性多指、并指、两性畸形等的治疗;各种先天性和外伤后手部疾患的

中西医结合科 查看详情

中医\/中西医结合科介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创建于1958年,是我国重要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科研基地。目前是国家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国家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脑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脑病,肿瘤),全国示范中医科,上海市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上海市优势专科(脑病,肿瘤),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医神经、中医肿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经生理病理三级实验室,复旦大学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本专业是教育部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设有中医内科,中医神经,中医肿瘤,中医急诊,中医针灸等五个二级学科,其中中医神经,中医肿瘤是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科室建设初期,全国著名中医、中西医结合学家姜春华教授任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在全国较早开展\"舌诊研究\"、\"肾本质研究\"、\"活血化瘀研究\"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10多项。现任学科带头人蔡定芳教授,为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上海市名中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综合医院中医工作发展研究分会主任委员。目前中医科拥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3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核定床位85张,年门诊人数达到16万人次,年出院病人数近6000人次。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及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目前相关在研课题共17项,累计经费达2000万元,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24篇,累计IF71分,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专利一项。中西医结合脑病科介绍中西医结合脑病科,现设有中西医结合脑科专科门诊、神经生理和经颅磁刺激室、血流动力学检查室、急诊周转二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神经生理病理三级实验室和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室。本专科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脑病科),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脑病科),上海市优势专科(急性脑血管病)。此外,本专科还是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神经科专家委员会、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脑病专科现有床位38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数2名,上海市名中医1名,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人数5名,硕士研究生学位14名。全年专科门诊量近2万人次,专

重症医学科 查看详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前身为中山医院外科监护室,并于1996年隶属于麻醉科。学科奠基人吴肇光教授很多年前就提出重症医学需完成的三大任务:挽救生命、创造条件、治疗病因。三十余年来,在蒋豪教授、薛张纲教授、诸杜明教授的带领下,重症医学的学科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2年,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被列为卫生部重点建设学科。2014年重症医学科正式成为中山医院的独立科室。重症医学科下设四个部门(两个综合ICU和两个专科ICU)。外科监护室和外科监护室A主要收治外科相关的危重症患者;肝科监护室和心脏外科监护室主要收治肝脏和心脏围手术期危重症患者。重症医学科现开放床位96张、年收住病人近8000名,教职工34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5名,硕士生导师4名。学科带头人诸杜明主任还担任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全国委员、上海市医师学会重症医学医师分会首任会长等职务。重症医学科在围手术期监护、器官移植术后的综合管理、心脏重症、脓毒症、呼吸衰竭、营养支持、重症超声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临床探索和实践。能独立开展有创和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肾脏替代治疗、有创和无创呼吸支持、支气管镜检查、经皮气管切开、体外膜肺氧合、重症超声等重症相关的技术。在各类重症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建立了系统化的诊疗规范,形成了包括心脏大血管重症、肝脏重症、体外生命支持、呼吸治疗、老年医学等多个亚专科。科室近年来积极开展新技术,\"经皮微创气管切开\"、\"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术\"\"重症超声用于心脏外科术后低氧血症的诊治流程\"等多项技术获得中山医院新技术应用推广奖。重症医学科还承担了上海市乃至全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活动的医疗保障,H1N1流感、汶川地震、鲁甸地震、天津港爆炸事件均留下了中山重症人的足迹。重症医学科也是全国重要的重症医学教学基地。每年承担了包括进修医师、基地轮转医师、各科室实习医师、医学院学生以及本科室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每年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数十名。历年来连续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上海市科委课题3项、上海市卫计委课题2项及其他各类课题十余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项,参编各类著作5部。诸杜明主任担任了《机械通气手册》和《重症监护》两本著作的副主编。近年来共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部分文章发表在《IntensiveCareM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