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学附属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产科 查看详情

一、产科的创建产科是围产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998年产科由原妇产科分出成立,是医院的临床教学科室,母婴医疗保健专业机构,同时也是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合格单位和国家母乳喂养技术指导培训中心。现拥有床位40张。平均月门诊孕妇产检1800人次左右,年平均分娩1400人次左右,其中90%为高危妊娠。在高危妊娠和危重病人抢救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产科共有医护人员39人,其中医生9人,护士30人。拥有高级职称的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生3人,硕士学位1人,在读硕士研究生1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8人,护士17人,护理师4人。1994年被授予爱婴医院称号。产科病房分温馨病房(单人间)、2人间、3人间的普通母婴病房,拥有床位40张。产科由产科门诊、产房、产科病房、婴儿室组成。产科门诊包括专家门诊、普通门诊。专家门诊负责高危妊娠的孕期保健工作,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进行更细致、更系统的保健和治疗。普通门诊负责优生优育咨询及孕期保健工作。产科每年为基层医院培养业务骨干达30余人,承担着青海大学医学院的临床教学工作。产科设有产科病房、产房、隔离产房、待产室、婴儿处置室,配有可分离的分娩床、心电监护仪、多普勒胎心仪、胎儿胎心监护仪、新生儿兰光箱、经皮测黄胆仪、红外线辐射新生儿暖床、新生儿窒息复苏设备、新生儿游泳池等。产科门诊每天均有专家坐诊,对高危妊娠孕妇进行诊治。门诊孕妇学校每周二、四由产科医师及助产师对孕妇进行授课,同时还开展优生优育的咨询工作。产科还经常接受州县医院转入的危重病人。每个产科医生对难产的处理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能熟练掌握产钳助产、臀位助产、内倒转术及死胎穿颅术,能熟练地进行新生儿气管插管,熟练掌握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二、业务开展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在职医护人员都持有母婴保健技术合格证,参加过爱婴医院及母婴保健法的知识培训,符合母婴保健法助产人员上岗要求。对来医院的孕产妇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抓好高危妊娠管理,提高住院分娩率。每周有专人在门诊进行孕期保健、产褥期保健、母乳喂养、乳房护理方面的专题讲座。科室自2004年起开展新生儿游泳及新生儿抚触。同时还开展卡介苗接种、乙肝疫苗接种、苯丙酮尿症及甲状腺功能测定唐氏筛查,开创DNA检测等项目。病案管理较为系统,有专人管理医学出生证明,有专人负责将孕产妇、新生儿死亡及新生儿

儿科 查看详情

初创时期及机构变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儿科成立于1959年建院之时,时设36张床位,15名医生,由庞世同同志负责。1963年梁集敏同志担任儿科主任,1967年儿科划分为普通病区和传染病区,床位数分别为40张和18张,由梁集敏担任儿科主任,白俊德、杨延义担任儿科副主任,有19名医生,实行轮转制。1971年至1995年由焦占元担任儿科主任,1979年儿科分血液、呼吸、神经、心血管疾病、肾病、新生儿和传染病等专业。至1979年,两病区床位数扩大为60张和30张,有26名医生,1988年,增设儿童保健科,由史翠英担任儿保科副主任,儿科传染病区与内科传染病区合并为传染科,儿科床位改为60张,1992年周月芳任儿科副主任。1994年宋莉莉任儿科副主任,主持科室工作,赵蓉香任儿童保健科副主任。1997年由沈延君担任儿科副主任,主持科室工作,2007年沈延君任儿科主任,周玲担任儿科副主任。同时,青海大学医学院儿科学教研室由儿科承担,现由沈延君、周玲分任教研室正、副主任。现儿科有医护人员36名,设有儿童保健及心理治疗、新生儿、呼吸、消化、肾病、血液、神经、心血管、NICU等专业,床位58张(其中:普通儿科50张、NICU8张),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博士学位1人,研究生同等学历3人,在读博士后1人。设有脑电生理实验室,拥有3台呼吸机、微量元素自动分析仪、儿童健康测评工作站等设备。业务发展时期儿科在几任主任的带领下,经过50多年的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以诊治各类疑难病为主的综合性临床科室,以血液、新生儿、神经为重点专业,年门诊人次及住院人数逐年递增,急、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不断提高,医教研各方面均取得重大进步。我科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致力于小儿白血病诊治方面的研究。经过几代医学专家几十年孜孜以求,不断积累临床经验,并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儿童白血病的诊疗技术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目前科室在小儿白血病的诊治方面已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新生儿专业是科室的重点专业。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新生儿专业现具有一整套完善的阶梯式技术队伍及先进的抢救、监护和诊疗设备,开展了NICU专业,近年来还开展了新生儿部分/全静脉高营养术,在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呼吸管理、抢救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提高了重症新生儿的救治水平。在神经专业方面,长期致力于系统

中医科 查看详情

中医科在1976年前只设有门诊,有龚永福、芦弟、杜生敏、王国才4名医生,隶属于门诊办公室。1978年9月成立中医科并设病房,由医学院调入盛季良主任医师任科主任,王文普、张瑞祥为副主任,调入丁椿年、姜佩珠、芦承德、杜欣楠、李方中、陈德海等医师,当时有专业技术人员16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5人,护士6人。另有针灸科丁秋霞、陆珍华、苏明舒3名针灸医师。病房设床位40张,主要收治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且以中药治疗为主,辅以西药治疗。1980年张瑞祥副主任调回医学院,1982年袁培秀调任中医科副主任,并调进5名医师,加强了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力量,收治病种也逐渐增多。1990年被评定为青海省中医脾胃特色专科。经过2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科室人员结构发生很大变化,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0余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5人,硕士生导师4名,护理人员9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4人、护师4人。2人次在中国中医研究院进修学习,5人次分别参加全国中医学会学术年会,多名医护人员掌握了计算机应用,可通过高科技手段汲取国内外先进信息及治疗技术,有较高的临床技能、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承担着青海大学的中医学教学、见习工作。现已成为集中医教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中西医结合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特别是近3年来,新的领导班子非常重视中医事业,派科室人员赴外地及院内相关科室进修,先后有2人到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进修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有多人到院内急诊科、心内科、神经内科、肿瘤内科进修,先后有2人得到继续深造并获得硕士学位,业务能力有很大提高。病房调至整洁明亮的综合住院大楼,床位增至50张,配备了输液泵、心电监护仪、咳痰机、抗栓泵等,同时成立的康复科,合并了针灸等专业,配置了一系列康复设施,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收治病种不断增多,包括消化、心血管、呼吸、神经、内分泌、肿瘤等许多内科疾病,抢救危重病人成功率不断提高,收住急诊病人占住院病人的40%以上。年平均门诊量3000余人次,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5%,治愈好转率达97%以上。经济效益持续上升。拥有一支医疗技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较强,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人。承担青海大学临床本科

眼科 查看详情

初创时期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青海地处高原,人口稀少,经济医疗事业落后,眼科更是一张白纸。解放初期青海只有一名眼科医生,解放后眼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50年代,大批满怀热情、支援西部的青年医学生奔赴青海各地,为青海眼科的发展贡献了青春,至今有些专家仍奋战在青海高原。1959年青海医学院建成并设置了眼科教研室。1960年吕殿元等人组建了眼科,当时眼科与口腔科、耳鼻喉科为一个医疗单元,床位30张,组成人员有吕殿元、薄时元、陈玉华、贺昌玉、倪艳娥、周树德,在医务人员少,医疗条件简陋的环境下,开设了门诊和病房,开展了大量医疗和教学工作,为附院眼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足迹遍布了玉树、黄南等地,为当地人民行倒睫手术、沙眼手术及泪囊手术,为藏区人民解决了疾苦。70年代,眼科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有梁卿亮、李晶晶、陈玛俐、李少华、温暖荣、马玉芳、姚虹等同志投身到眼科工作中,为医院眼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完成医学院理论教学,见习、实习的同时,还培养完成了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进修医生的教学任务。发展时期80年代初期,在吕殿元主任的领导下,眼科成为一个独立的医疗单元,床位增加到22张,先后有王宁利、王青、刘素青、沈蓉、申济奎、李晓晴、李回力、张宇弘等分配到眼科工作,为科室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吕殿元主任主持完成了以下工作:1984年在全省最早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省内最早开展红宝石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人造瞳孔术、省内最早开展眼底照像。吕殿元主任完成的科研项目《高原白内障发病率调查》获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二等奖;《晶状体前囊开窗术》等获卫生厅二等奖。1984年眼科获全省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眼科唯一的研究生培养点。1988陈玉华任眼科主任,她带领眼科深入农村、牧区。为广大农牧民行白内障复明手术,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主持完成的《泪囊硅管植入术》获卫生厅二等奖;高原老年黄斑变性》《高原新生儿眼底出血的调查》获省卫生厅一等奖;《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眼科多维教学体会》获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学院级特等奖。1994年至今,科室负责人为王青,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导、院内首席专家。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

神经内科 查看详情

一、科室的创建与发展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前身是大内科神经专业组,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1979年与呼吸科专业学科成立内科二病区,病床65张,其中神经组31张;1999年搬至原门诊5楼,神经内科独立成为一个科室,床位增至40张,因病员多,为了解决住院困难的问题,院方将护理部教研室调整为病房,床位扩增至48张;2006年10月搬迁至综合大楼14楼,床位扩到50张;2012年搬迁至外科大楼18楼,开放床位63张。神经内科创建人为卢惠民教授。卢惠民教授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曾任内科副主任、神经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副主任,中华医学会青海分会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神经病分会主任委员。卢惠民教授带领谈友芬教授、王纯莹教授、汪如源教授、俞云教授等专业团队建立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常规,开展多项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并开展了精神疾病的诊疗活动,包括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撰写论文30余篇,主持科研3项,其中《青年人卒中》、《慢性硫化氢中毒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在80年代被评为青海省优秀论文,《微量元素与癫痫关系的探讨》、《口服避孕药对青海高原人体的影响》、《癫痫患者口服抗癫痫药物及血唾液浓度的监测》3篇科研论文被录入《中国技术成果大全》一书,1992年第1期(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年主编发行《青年人卒中》一书。谈友芬教授于1991年至1997年任神经内科主任。谈友芬教授曾于1980年在英国留学两年,回国后加强了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成立了神经内科实验室,担任《青海医学院学报》编委,着力培养年轻医师的科研能力及论文撰写能力。主编著作《临床神经病学》、《脑囊虫病》、《结核性脑膜炎》3本,分别于1998年、2002年、2003年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汪如源教授于1997年至2003年任神经内科主任。汪如源教授为中华医学会青海省神经分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青海省司法科技鉴定委员会专家,青海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临床荟萃》、《中国康复杂志》、《中国中华医学杂志》编委,2002年被评为\"青海省卫生厅医学首席专家\"。汪如源教授充分发挥曾任医学院解剖教师的特长,对年轻医师熟悉掌握神经系统解剖、更准确地做出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进行训练;参与科研2项,开展三新项目1项,参加编写《青海省常见疾病诊疗规范—内科分册》神经系统疾病章节。赵秀丽教授于2003年开始全

病理科 查看详情

一、初创期:1968年,为了适应临床和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省科委、省计委的支持下,医院成立了肿瘤科,同时成立了病理科,人员是由北京支边的蔡海英副研究员(实验病理)和许聚印病理技术员两人组成,这一阶段是病理科发展的奠基阶段,当时有办公室两间,两台单筒自然光源国产显微镜,上海产\"开放式轮转切片机\"一台。1972年蔡海英调回北京。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主任孟广义到医院病理科担任主任及外检工作,从1972年到1992年期间相继到科室工作的人员有孙德成、刘启仁、聂明、于震建、戴晓明、姜英、蔺小倩、杨萍、张瑛、张易青、鲁常青等同志。他们对病理科的业务建设和快速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阶段科室外检量逐年上升,购买了半导体推拉式冰冻切片机,开展了术中冰冻切片检查。二、发展期:1992年,病理科被卫生厅批准为\"青海省病理诊断中心\",有医技人员11人,同年,孟广义教授退休,许聚印任病理科主任,张瑛任病理科副主任,随后原病理科多数人员相继调走,包括杨萍、鲁常青、姜英、张瑛等。同时又补充了一批新同志,他们是苟笑丹、宿志宏、刘吾兴、郭新建、韩静绮、于志敏、范小琪等,此时是科室最困难时期,由于人员新老交替和病理工作的特殊性,科内缺少有工作经验的老同志,医院及科室对新来的同志加紧培养,选派他们去上级医院进修学习。老同志们传、帮、带,新同志抓紧业务学习,经过近八年的努力,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轨。随着医院的发展壮大,工作量逐年增加,业务技术水平迅猛提高。可开展组织病理、细胞病理、免疫病理等各项检查,诊断符合率达95%以上,购置了国产自动脱水机、磨刀机、显微照相系统等,这阶段为病理科今后的快速发展,在人员素质、技术力量、物质条件上奠定了基础。三、目前的科室状况:1998年张瑛副主任调往北京公安医院,2001年许聚印主任退休,张易青任主任,蔺小倩、郭新建任副主任,现有医技人员24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2人,其它工作人员3人。人员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年完成各种病理检查近33721例,病理诊断准确性达97%以上,可开展各项病理组织学检查,各项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病理学检查,成人及儿童尸检等项目,具备较完善的科研条件,有一定的技术力量及实验室条件,近几年单独完成及协助多项科研课题工作及研究生课题工作,承担卫生部科技发展中心课题一项:青海地区宫颈癌发病情况及细

超声科 查看详情

1980年,王丽、谭菊珍、安秀兰应用阿洛卡M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心脏疾病,医院的超声诊断事业自此萌芽,经过近30年奋斗,医院的超声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超声诊断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学术交流日益活跃,自2004年起连续几年开办国家级、省级学习班,培养大批的基层超声工作者,将超声技术推广普及到基层,惠及百姓。回顾过去,向老一辈超声工作者的辛劳和心血致敬,并以此激励年轻一代勇敢探索新领域,将超声事业发扬光大。创建阶段1984年医院超声诊断室建立,只有袁振民、郑云慧两位医生,所用仪器是EUB40、LS500,当时国内灰阶超声也处于起步阶段,各类专业用书十分匮乏,袁振民、郑云慧开始了艰辛的学习与探索,在工作中逐步总结经验,开展了肝、胆、脾、胰、双肾等器官超声诊断工作,为日后超声诊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0年超声科正式成立,工作人员增至5人,并配购了ALOKA630,从此医院的超声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发展阶段临床工作超声科成立初期,由于工作人员数量和诊断仪器的限制,开展的工作仍然以腹部器官疾病的诊断为主,同时对眼、甲状腺、乳房等小器官疾病及妇科、产科疾病的声像图特征进行探索,并能正确诊断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同时,介入性超声也进入了起步阶段,开展的肝囊肿、肾囊肿、胰腺假性囊肿、胸腹水等症的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不仅为临床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同时大大减轻了肝囊肿、肾囊肿、胰腺假性囊肿病人治疗负担。当时医院尚未有CT扫描,超声诊断是临床腹部疾病及小器官疾病、妇、产科疾病的首选检查。1993年东芝270彩超诊断仪的引入,为心脏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开辟了新的通道,克服了一维超声的不足,实时观察心脏各房室大小、室壁及各瓣膜的运动状态及结构,PW、CW对心脏内各种血流信号进行检测,从而为先天性心脏病、缺血性心肌病、肺心病、各类瓣膜病等心脏疾病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诊断依据,更好地服务于临床和广大病人。随着超声医学的不断发展,临床对超声诊断的范围需求扩大,检查病人的数量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病人的需要,1997年购置了三台西门子小狮王二维超声诊断仪、一台经颅多普勒(TCD)诊断仪,1999年和2000年又先后购入LOGIQ400二维超声诊断仪、ATLHDI5000全身数字化彩超诊断仪,腹部超声已成为常规检查,心脏、小器官、颅内血管疾病的超声诊断也成了临床诊断必不可少的依据。介入性超声也从单纯肝、

创伤骨科 查看详情

自1959年建院以来,创伤骨科的治疗就一直贯穿在青大附院骨科的发展史中,2000年我们最早在省内较早开展了带锁髓内钉这一微创治疗骨折的新技术,2007年为了适应国内外创伤骨科的飞速发展,为了加强对于医学生、住院医师的创伤骨科专业技术培养,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创伤骨科专业组,使我院成为了全省最早的具有专业创伤骨科治疗的综合医院之一。专业组成立开始,就坚持采用国内的先进的骨折治疗方法,现已成功治疗各种类型的骨折及脊柱疾病患3000余例。脊柱创伤的治疗一直就是我们的优势,在颈、胸、腰椎骨折的治疗上始终保持着省内先进水平。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骨折(包括髋部、腕部、肩部和脊柱骨折),从骨折的手术到骨质疏松的治疗,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我们在省内用了股骨PFNA微创治疗复杂性股骨粗隆部骨折,大大缩短了这一复杂骨折的手术时间,减少了出血量和手术并发症,使高龄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得到了早期顺利的康复。近年来我们将微创技术广泛应用在四肢及骨盆骨折的治疗上,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缩短了治疗周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还成功地治疗了大量的骨折畸形愈合、不愈合、内固定失败等疑难病症。创伤骨科专业组是一个专业基础雄厚、勇于创新团队,专业组所有成员均在国内接受过严格、系统、先进的创伤骨科和脊柱外科的培训。经过多年发展,创伤组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以脊柱骨折及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为特点,依托综合医院的医疗优势,在多发创伤、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脊柱骨折治疗方面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在四肢骨折的微创治疗以及骨盆和髋臼省骨折的治疗方面具有与国内同步发展,省内先进的水平。创伤骨科学科将面向新世纪、瞄准国际发展前沿,紧密跟踪国际最新发展动态,着力开拓创新性技术,将在微创及导航技术等方面有新的突破,不断提高肢体创伤救治水平,为伤残患者造福,为人类健康服务。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始建于1959年,半个世纪以来,耳鼻喉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使耳鼻咽喉科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现已成为青海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界的领头羊,并在全省耳鼻咽喉学界享有较高学术地位和声誉。初创时期建院之初,耳鼻喉科为综合科室,由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组成共同科室,称为五病区,科内共有十余张床位共同使用,耳鼻喉科的主要工作在门诊,诊疗设备极为简陋,一张桌子,四把椅子,不足十把鼻镜和压舌板,科里只有程子超、戴复华、杨振华三位医生,程子超为耳鼻喉科第一任主任,虽然当时条件极差,但大家凭着一腔工作热情,在他的带领下,除开展耳鼻咽喉科常见病的诊治,还逐渐开展了扁桃体摘除、下鼻甲部分切除、鼻息肉摘除等简单的手术。1960年,王忠植医师从北京协和医院下派到医院耳鼻喉科,王忠植医师博学多才,专业知识扎实,理论水平高,在他的带动下,科内医生的基础理论水平和外语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逐渐建立了医疗工作制度,理顺了诊疗常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发展时期从1964年起,王泽俊(1964)、张国强(1970)、王国祥(1974)、杨英(1974)、沈冠敏(1975)、李宁(1976)相继分配到耳鼻喉科,大大充实了科室力量,1979年,住院部大楼建成,耳鼻喉科成为独立的科室,科内设病床26张,程子超任主任,王忠植任副主任,科室建设初具规模,人员也形成了良好的阶梯。在两位主任的带领下,科室积极开展了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型术、上颌窦根治术、颈外动脉结扎术、食道异物及气管异物取出术等有一定难度的手术。1980年,王忠植主任调回北京任中日友好医院耳鼻喉科主任。1981年,赵生全、张祖荣调入耳鼻喉科,并任科室副主任。之后,潘丽宁、辛四海、张玲、乐宁华相继分配到耳鼻喉科,科室人员增加到14人,床位亦增加到44张,同时病区设立了单独的手术室,耳鼻喉科以耳科学为重点,鼻科、咽喉科、头颈外科均得到了全面发展,科主任把住院医师的培养作为科室发展的大事,由张国强医师负责住院医师的培养和理论学习,为了全面培养初中级医生的业务水平及操作能力,不断选送年轻医师到北京、四川、西安、浙江等地进修学习,同时在科研方面抓住高原特点,对青海地区克汀病聋哑人进行普查,并在高海拔地区居住人群的听力改变、互助土族人群激素水平与听力间的关系、工厂噪音对听力的影响、低浓度硫化氢对听力的影响、西宁地区常见病、多发

放射科 查看详情

1959年,放射科成为医院最早成立的科室之一,时至今日已成为青海省放射行业的龙头单位之一,为青海医疗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50年代末60年代,建院初期放射科仅有工作人员6人,由陈维翰负责。当时只有两台上海产200MAX光机,开展常规的X线透视及拍片工作,每天只检查5-6位患者。此后放射科经过十余年漫长的发展,机器设备逐渐增多,人员不断增加,人员素质不断提高。1974年,放射科拥有了省内第一台日本岛津1250mAX光机,其它大型设备十余台套,可以开展普通放射诊断、断层、胆道系及泌尿系造影、胃肠造影、口腔拍片、乳腺钼靶检查、荧光摄影、透视等工作,有力的支持了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因工作量的逐渐增多,工作人员专业细化分为诊断组和技术组,人员达到10余人,一批医学院校培养的本科、专科、中专人才进入科室,先后组织多人到北京、上海等地医院学习先进的医疗技术及管理经验。放射科专业技术及管理水平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进入90年代,世界及我国医学影像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医学影像事业与时俱进,飞速发展。放射科紧跟时代步伐先后引进CT、MRI等高档设备,并于1992年成立以CT、MRI为主的独立科室——医学影像中心。九十年代初,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放射科开展介入项目,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使介入工作逐渐做大做强,首先利用普通胃肠机并以此为条件,请进外院介入专家开展简单介入工作,后在医院大力支持下购进DSA,并派郭应兴、雷振武等同志先后在北京等地进修介入诊治及操作技术,使介入项目逐渐增多,技术逐渐成熟,拥有了介入病房,于2007年成立介入科室。1995年,瑞士贷款的西门子口腔拍片机安装,口腔拍片交口腔科管理。2000年,我院放射科淘汰胶片水洗工艺,引进自动胶片冲洗机,胶片质量有了质的飞跃,诊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6年,医院领导高瞻远瞩,及时引进CR影像处理系统,放射科从此进入影像数字化处理时代,彻底淘汰胶片暗室操作及大量储存胶片工作,废片率大幅降低,科室浪费减少,经济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至今,组织数人赴四川华西医院、大连等地进修学习放射诊断及放射技术,多次参加全国性的专业会议。四人参加全国性培训并获得大型医疗器械上岗证。科室重视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积极配合教研室完成医学院历届临床医学系、影像医学系等学科影像诊断课程。积极申报并完成三新项目多项。九十年代,在卫生部的领导下

妇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妇产科始创建于1959年,是青海省内最早的妇产科临床教学部门之一,随着国内临床医学学科的整体进步,临床专业化也随着逐渐发展,1998年演变为一门独立的妇科学,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医院重点学科及主体科室之一,是被国家教委批准为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是青海省唯一获得国家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妇科培训基地。妇科已形成医疗资源配置合理,具有实力雄厚、专业齐全、技术先进富有特色,学风严谨锐意创新、有着明确的临床研究方向,在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具有明显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工作硕果累累,学术水平及成果达到国内先进,省内领先水平。妇科目前拥有高规格、品种齐全的各种国内先进的内镜设备:德国WOLF电视腹腔镜、等离子奥林巴斯宫腔电切镜、宫腔检查镜、输卵管镜、瑞士COMPUS电子阴道镜,日本Olympus电子阴道镜,奥林巴斯腹腔镜超声刀、电动子宫肌瘤粉碎机、系列阴式手术专用器械6套、盆底功能重建手术支持设备:童氏悬吊器械5套,摄像吸引管宫腔内监护系统可视人工流产设备等。应用高尖端、先进的医疗设备可以早期诊断并微创治疗阴道、宫颈、子宫腔内及盆腹腔各种疾病,如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尤其应用系列阴式手术治疗高原贫困地区妇科多发疾病,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技术一次性诊治盆腔及腹腔并存的妇科常见疾病,新式盆底重建手术治疗子宫脱垂、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腹腔镜腹膜阴道成形术治疗先天畸形无阴道患者、无痛摄像吸引管宫腔内监护系统可视人流术深受广大患者欢迎及好评。妇科经历几代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的努力奋斗,以团结和谐的科室团队为基础,以高端先进的医疗技术为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初创时期到1998年1959年12月15日随着青医附院的诞生,作为医院四大科室之一的青医附院妇产科建科了,建初(1964年)科室设置38张床位,1998年发展为固定床位66张。科室原设有产房、产科病房、妇科病房、产科门诊部、妇科门诊部、婴儿室,拥有显微镜4台、K6腹腔镜、二氧化碳激光治疗仪、B超诊断仪、胎儿监护仪、微机胎儿监护仪、多功能小儿成人监护仪、保温箱、膜式电动吸引器等。时下奉献青海的有志之士马孝珍担任科室主任,并在其与孙丽华主任的带领下,产科开展正常分娩接生,腹膜内外剖宫产、产钳助产、胎吸等,1964年增设了计划生育门诊。1967-1

腹部腔镜外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腹部腔镜外科成立于2009年3月,现有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名,讲师、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2名,护理人员共12名,其中主管护师5人,护师6人,护士1人,床位30张。是外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已初步形成临床技术特色鲜明、对病人有吸引力、学科梯队比较完善、团结协作的团队。在肝胆外科、胰腺外科、疝外科、胃肠外科、乳腺外科、甲状腺外科、血管外科、外科营养等的临床诊疗方面已成为青海省的先进学科之一,尤以腔镜微创技术在肝胆外科、胰腺外科、疝外科、胃肠外科等腹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在省内同类科室中居于领先地位。由于疗效显著,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声誉,并得到同行的认可。科室自成立以来,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承担国家科研课题,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器官移植的临床应用\"等课题多项。集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相对独立、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业务能力:1、腹腔镜外科:腹腔镜技术是微创外科的代表。通过腹壁\"打孔\"进行各种腹部外科手术。其优点是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美容效果好,一般住院时间短等特点。主要临床应用范围:(1)、肝胆道疾病: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等。(2)、胃肠道疾病: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阑尾炎、返流性食管炎、胃良性肿瘤、粘连性肠梗阻。(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的腹腔镜脾脏切除术。(4)、肝囊肿、肾囊肿、卵巢囊肿等。(5)、不明原因的腹痛用腹腔镜进行诊断。2、肝胆外科:长期以来,科室在肝胆疾病的诊疗方面形成了突出的特色,直视微创胆道外科技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技术在胆道微创外科领域已经形成了优势互补,层次较高、技术较为全面的特色技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肠粘连松解术等成功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在临床、教学、科研及健康咨询方面构筑的医疗平台和拥有的基础理论扎实、临床经验丰富、锐意创新进取的专业队伍及先进的医疗设备,为临床肝胆外科多发病(肝叶肝段切除、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急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肝内外胆管结石、肝囊肿、门脉高压症、脾功能亢进等)和各种疑难危重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3、胰腺外科:近年来科室在胰腺及壶腹周围癌手术切除治疗方面,切除率明显提高;对晚期难切除的胰头癌,科室利用人工血管技术开展了人工血管置换,切除重建的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与区域淋巴清扫术得以成功实施,大大提

肝胆胰一科 查看详情

肝胆胰一科(原普外科,现分为肝胆胰一科、肝胆胰二科、腔镜外科),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重点科室。青海省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现有主任医师、教授两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两人。高年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医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医师:1人。硕士学位医师:5人。每年招硕士研究生7-8人名。科室主任景鸿恩,曾赴美国匹兹堡大学(Pittsburgh)留学两年。就读于世界肝移植之父Starzl教授。获得外科临床研究生学历。曾赴德国汉诺威(Hannover)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器官移植四个月。科室副主任王晓临曾赴欧洲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做博士后一年。独立的护士单元共12人,其中护士长1人,主管护理师2人,护理师5人,护士5人。本科学历6人,大专学历6人。计划规定床位:30张。实际床位:40张。全科医生护士英语晨会交班,医生英语查房已10余年。肝胆脾外科与国际各大医学中心保持密切关系,医疗技术在国内居领先水平。主要专业:主治普外科七个专业疾病。其中包括:肝胆疾病、胃肠疾病、胰腺疾病、肛肠疾病、甲状腺疾病、乳腺疾病、周围血管疾病。肝胆胰一科(原普外科)在2000年8月7日率先在西北五省施行第一例全肝移植术,填补了西北五省该项医学空白,居国内领先水平。同年被国家教育部学位办授予青海省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面向全国招生。2008年率先在西北五省做自体肝移植治疗巨大泡型包虫(全国第二家开展自体肝移植的单体)。肝胆胰一科在做肿瘤根治手术后,病人成活时间保持着全国最长的存活记录:一胰头癌根治术后病人已成活15年,现仍健在。一胃癌根治术后病人已成活20余年,现仍健在。,

感染性疾病科 查看详情

1983年传染科由前内科传染病区、儿科传染病区分出,单独成立科室,分两个病区,共设置床位60张。1992年12月完全合并为传染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几代人的努力已形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并具有一定规模的三级甲等医院临床科室,几经搬迁,至2002年11月已有床位38张。科室已初步具备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临床教学条件。2002年11月,青海省卫生厅取消全省综合医院传染科,集中成立青海省传染病医院,医院取消传染科。2003年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在我国迅速流行并蔓延至境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充分暴露了我国传染病防治的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新一届中央领导采取果断措施,相继制定、完善了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感染性疾病科,并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卫生部医院管理指南及国家卫生城市将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治工作和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趋势。新一届医院领导非常重视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在2007年后,医院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已初步规范了感染性疾病科门诊设置,逐步加强了工作人员,使感染性疾病科的门诊工作得以开展。目前,科室分为呼吸道感染门诊和消化道感染门诊两部分,主要负责发热呼吸道感染的门诊诊疗及传染病筛查工作,如甲型H1N1流感;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及治疗、各种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的诊治、结核病的诊治及转诊、麻疹、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的诊治及转诊等;为有效应对突发传染病,进行院内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多次模拟演练(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进一步规范接诊流程,防止造成医院感染;承担全院会诊及疑难危重病例讨论,成功诊断救治省内首例流行性出血热、发现多例艾滋病病例等;积极探索应用多种联合方案治疗乙型肝炎,延缓肝硬化、肝癌的发生;治疗复杂的结核病感染,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未来,相信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科室将在感染性疾病预防、临床诊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更大的进步。科室历任科主任:李建华、白俊德、恒长荣、张绳武、马晓雨、党亚柏科室历任护士长:真启玲、陶祝英、李桂莲、任跃新、达明冬,,,

高压氧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高压氧科始建于1992年9月。筹建前期医院组织多学科专家、教授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及调研。论证结果全体参会者均同意我院购置高压氧舱。1993年初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高压氧舱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单独成立科室,该氧舱直径1.5米,一次可治疗4人。由于治疗效果良好病人骤增,1993年9月又增设了一台10人氧舱。2005年国家颁布新的医用氧舱技术标准,我院根据新国标更换新一代高压氧舱,新建一台14座两舱一体大型氧舱,该氧舱直径2.5米,结构较好,一次可治疗14人次,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高压氧科首任科主任樊凌冰。现任科主任蒋虹,现有副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技师1名,主治医师1名,主管护师1名。自1992年到2011年我科共收治病人11余万人次。19多年来有1000余例昏迷的病人在这里苏醒,无数患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急性脑水肿、肺水肿、断(指,趾)再植、皮瓣移植、脑外伤、失语、失明、视网膜中央动脉堵塞,周围神经和周围血管损伤、皮肤溃疡、顽固性伤口不愈合、骨不连、急慢性缺氧、有机磷中毒、自缢、溺水、脑损伤、脑出血、脑梗塞、截瘫、面瘫,突发性耳聋等疾病的病人在这里康复。治疗总有效率达95%以上。从建舱至今,我科接待了许多省内兄弟单位的高压氧医学工作人员在这里进修学习,为我省高压氧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材;我科在圆满完成医疗救治工作的同时,全科发表论文50余篇,完成《临床高压氧治疗》专著一部;完成青海省卫生厅\"三新\"技术项目九项;完成科研成果三项。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在一代又一代高压氧人的共同努力下,我科已在省内高压氧医学界具有相当的学术地位和学术水平。现在,我科正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以更加刻苦努力的工作态度,争取在二十一世纪取得更大的成绩!,,

关节科 查看详情

1958年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成立,1981年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正式创建,其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由简单到专业细分化的发展过程。建院初始骨科、泌尿、脑外为一个病区。其中骨科22张床,仅有2名专科医师。此种状况维持16年,到文革后期1974年,床位变更至28张,专科医师3人。1979年,床位40张,专科医师7人。1981年,骨科正式成为独立专业科室,床位增加到50张,专科医师10人。1999年,床位114张,医师26人。2007年8月,医院进行科室调整设置床位100张,4个专业组,分别为脊柱专业、创伤专业、关节专业、骨病专业,有医师22人。集临床诊疗和科技研发为一体的综合科室。2010年年初,医院正式将骨科专业细化,成立关节骨病科。上世纪80年代我院率先在省内开展第一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998年开展省内第一例全膝关节置换术,2000年开展省内第一例关节镜手术。经过近60年的文化沉淀和几代人的努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科室特色和品牌。目前,关节骨病科开放床位33张,共有医务人员23名,医生12名,护理人员11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6名。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1人,护师3人,护士6人。每年开展手术700余台次,关节置换及关节镜手术量全省第一。关节骨病科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硕士研究生授予点。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科主任张国秋教授,现任青海省骨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创伤学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理事会副理事长,中华医药杂志常务编委,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编委。关节骨病科以人工关节置换、关节镜、骨与关节软骨、韧带损伤、关节周围骨折、关节脱位、关节囊损伤、六大关节的病灶清除、关节镜下半月板切除及滑膜切除、急慢性骨髓炎病灶清除、骨移植,关节移植,带血管的骨、肌肉游离移植、骨肿瘤的诊断、骨肿瘤切除、骨肿瘤截肢及保肢治疗等为关注重点和研究方向。强调高起点的临床诊疗技术,密切结合临床需求开展科研工作。实现以科研促进医疗、临床与科研并重,建设省内一流的学科为目标。学科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学科所有医师,均接受全面规范的临床训练,除医院规定的各级查房与技能训练外,根据个人兴趣参与不同科研项目,每周三或五召开不同课题组的科研讨论会,每周五进行教学查房和病例讨论,主治医师参与课题项目管理,学科带头人负责学科发展方向与总体规划。关

急救中心 查看详情

急救中心于1986年6月成立,经过23年的发展和壮大,目前已形成集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手术——ICU一体化救治的综合科室,拥有万元以上先进设备100余台件,人才队伍完整,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12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技术人员共16人,是青海省创伤急救基地和化学中毒救治中心,是省急诊和重症医学龙头单位之一,年急诊病人4万余人,入院3千余人次。第一阶段:初期阶段(1986年6月——1991年1月)1986年6月医院遵照卫生部《关于在县级以上医院设立急诊科的指导意见》精神,医院将门诊观察室独立,成立了急诊科,成为医院继内、外、妇、儿、口腔、眼、耳鼻喉、麻醉、肿瘤、心胸科之后的第十一个临床科室,任命原心胸科副主任雷振民为急诊科主任,原麻醉科吕冶宏同志为副主任,郝国豪同志任护士长。固定编制:护理人员12人,医师采用内、外科医师轮转制,无固定编制医师;设抢救床1张,观察床12张;抢救设备:130麻醉机1台、心电图机1台、除颤仪1台、洗胃漏斗2只;主要工作:危重患者的初步抢救,急诊分诊、转诊和临时观察。至1990年底,由应届毕业生及基层医院调入医师10名,其中内科6名,外科4名,初步完成急诊科医师配置,独立履行工作职责。第二阶段:充实成熟阶段(1991年1月——1997年9月)由于科室迁址及人事变更,科室床位增至20张,用于住院、观察,其中抢救床2张。急诊专职医师增至13人,护士18-21人,增加临时心脏起搏器、国产呼吸机2台、电动洗胃机等。急诊内科已基本具备自主抢救、收住、治疗、康复全程工作,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吕冶宏、张文元同志先后任科室主任,郁佩玲、程显智先后任护士长。第三阶段:跨越式发展阶段(1997年10月—至今)1997年10月科室迁址门诊大楼负一楼,由于医疗市场的需求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院领导做出了重点发展急诊学科的决定,利用瑞典政府贷款项目,购置了大量先进设备,人员编制扩增为68人,其中医师24人,任命侯明同志为急诊科主任,设立急诊手术室,开展急诊手术。床位扩增为33张,成立EICU,设床位5张。同年成为120网络单位,承担院前急救工作。一个崭新的融院前急救——院内急救——急诊手术——ICU为一体的自主型急救中心诞生。同时青海省创伤急救中心正式成立挂牌。2003年卫生部授予青海省化学中毒救治基地正式挂牌。科室业务不断扩展,业务水平迅速提高,并形成了危

脊柱外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是目前青藏高原最早成立的亚专业骨科,与创伤骨科、关节骨病外科共同构建成为医院重要的三大骨科亚专业学科科室。它成立于2007年8月1日,40余年的骨科历程积淀了丰富的经验与文化,几代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为此而付出了无数心血和汗水。今天,脊柱外科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茁壮成长。脊柱外科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硕士授予点,脊柱外科现设病床32张,共有医护人员18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3名、硕士4名,大学本科4名。护理人员10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6人,护士1人,大专以上学历10人。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官众教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委员、青海省骨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杂志》编委等十余个全国性学术兼职。现任国际脊柱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九届、第十届全国委员会,中国脊柱脊髓损伤学第一届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第三届骨科协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脊柱学组全国委员,中华实用医药杂志常务编委。脊柱外科管理严格,学风严谨。每一病例均通过全科会诊,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在注重医疗的同时,加强人才培养,每年均派医生赴国内外知名院校研修,带回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理念并合理应用。4年来完成科技成果厅级2项,承担院级、校级以及厅级课题4项,还承担我校各个层次教学任务,培养了大量的硕士研究生及进修人员。脊柱外科现以开展各类脊柱高难度手术为主,同时兼顾开展四肢修复重建手术,内容涉及创伤、畸形、退变、感染、肿瘤、范围涵盖成人、小儿及老年骨科。目前已形成治疗理念先进、技术纯熟、特色鲜明、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医疗、科研队伍和体系。所有技术骨干均熟练掌握以下先进技术:环椎侧块及椎弓根钉技术、枢椎椎弓根钉技术;下颈椎(C3-7)椎弓根钉技术、侧块钉技术;全胸腰椎椎弓根钉及前路固定技术;骶椎及骨盆内固定技术;人工颈间盘置换技术;显微镜技术;经皮椎弓根操作技术;人工关节置换技术;骨盆及四肢修复重建技术;四肢血管、神经探查修复技术等等,自行熟练开展以下各类手术如:脊柱侧弯矫形手术;脊柱重度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手术;枕颈部畸形、骨折脱位前后路手术;颈、胸、腰椎复杂骨折脱位手术;脊柱及椎管内肿瘤前后路切除重建手术;脊柱结核前、后路重建手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PLIF、TLIF+ALIF术;人工关节置换等手术。治疗病种涵盖面广,如枕

介入科 查看详情

介入放射学是在临床放射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技术,它具有创伤小、痛苦少、疗效好、安全、住院时间短等优点,目前已成为继内、外科学之后的第三大学科,也是现代综合医院的三大支柱医学之一。尤其是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许多医院已经把介入从放射完全独立出来,成立了专门的介入放射学科,使技术应用型转入临床应用型,也更多的致力于介入基础、材料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这给介入放射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院自1996年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开展介入治疗,从1999年,我们开始多次申请成立病房未果,经过漫长的十年努力,自2006年以来,刘红星院长十分关心介入治疗的发展,多次亲临科室一线指导开展工作,高瞻远瞩,特别看好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前景,指示介入放射学必须在我院具有一定规模的学科体系发展,应该走在我省的前列,于是在2006年10月18日正式成立了拥有14张床位的介入病区,此后运行效果显著,紧接着刘院长指示于2007年3月份正式成立了介入科,同时门诊也挂牌成立,至此我院的介入放射学真正走上了学科发展的道路。也完全成为一个独立的名副其实的临床学科—介入科。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目前年诊治患者千余人次(除门诊外),年收入从最初的200万元到现在达到1800余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由于发展迅猛,于2009年把医院陈放多年治疗肿瘤用的高能量超声聚焦刀并入到我介入科,每年接受海扶治疗的患者70余例,已取得初步成效。受到了院领导、同行及患者的好评。我科目前开展的介入诊治项目70余项(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和肿瘤介入治疗等),大部分项目填补省内空白且处于领先地位,获\"三新\"证书30项。积极开展多项科研项目,通过科技厅鉴定的一项,还承担青海大学医学院本科、专科班等的介入放射学教学工作,每年授课200学时以上。我科现有专科门诊、独立的手术室、开放床位30张。医护人员26名,医生9名,其中正教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3名。病房护士12名,手术室护士2名,主管技师2名。进修培训情况:在国内多家著名大医院进修学习半年以上的有5名医生。部分病房护士和技师也相继在301医院和南京医大附院接受过培训。我科现开展的介入治疗的内容有血管系统和非血管系统两大类。一、血管系统:1、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动静脉畸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瘤)、血管狭窄或闭塞(布-加氏综合征)、颈动脉及颅内动

康复医学科 查看详情

我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98年9月,当时是在骨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相继派出3名医师、1名技师、7名护士前往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接受康复培训。率先在省内开展了术前、术后运动训练;康复护理干预训练,简单的支具制作,为康复医学科的规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9年3月在院领导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重新对康复医学科进行整合,从骨科脱离出来,将针灸科、理疗科、按摩科共同组建成综合的康复医学科,单独设立病区,开设康复运动疗法。何晓宏担任第一任科室主任。康复医学科设立病床30张,全科共有医师12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康复治疗师7名,推拿技师1名,康复护士8名。同时购置了全自动牵引床、减重跑步机、偏瘫治疗仪等大型治疗设备,建立康复运动治疗室。创建了特色科室,弘扬中西医结合现代康复理念,引进现代康复技术,形成了以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针灸治疗为主,辅以康复体疗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有中国特色的康复模式。在针灸治疗的同时积极引进现代康复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等手段,开展了脑卒中康复、脑外伤康复、骨伤康复、周围神经康复、骨关节炎的康复、周围性面瘫康复等系列治疗。并对患者进行科学的康复评定,提高了中风等病症的治疗质量,极大提高了临床疗效,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努力为患者打造了最佳的康复环境;成为我省首家建制较为完整的康复医学科。在2010年的抗震救灾的康复工作中,我院康复医学科表现突出,第一时间内成立抗震救灾治疗组,针对灾区患者在全院范围内实施康复训练计划,承担了地震伤员及省外部分伤员的集中收治康复工作,使伤员获得最大限度的康复,减低了致残率,得到了患者以及卫生部专家的高度好评,并且协助卫生部康复治疗专家组,两次在全省范围内举办地震伤员康复培训。同时积极与国际助残组织接洽,接受了28万元的设备捐赠,对全省康复医学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针灸专业方面,人员业务结构合理,其中主任医师一名,副主任医师两名,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业务拓展广泛,滲透于临床各个科室。积极实现业务创新,开展新技术,新疗法。首先自1998年至今连续10余年开展了\"冬病夏治\"穴位敷贴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效果显著,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其次,近年来针灸门诊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开展了床旁针灸与穴位注射等治疗方法,方便患者的治疗,得到了临床各科广泛的认

口腔内科 查看详情

口腔科成立于建院之初的1959年12月,刚成立时,口腔科与耳鼻喉、眼科共同组建为八病区,设置床位35张。毕业于四川医学院分配制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罗加仁、郑忠钰调来我院,后又从四川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等院校毕业分配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建设来工作的有王佩瑚、郑庆陵、刘织云它们共同成为附属医院口腔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们还承担着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克服一无教材,二无资料的困难,使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很快的开展起来。随着口腔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约在七十年代中期,口腔科独立建科,设置床位十五张,王佩瑚任主任,郑忠钰、罗加仁任副主任,业务范围不断拓展。1979年口腔科床位扩大至30张,并分为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室,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各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率先在全省临床上应用活动矫治器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6年因人员退休、调动等,科室领导进行了更换,罗加仁任科主任,冯桂荣任副主任。1995年任柳江太同志为副主任。罗加仁、郑忠钰曾长期担任青海省医学会口腔分会副主任委员,1999年罗加仁、冯桂荣两位同志分别退休,柳江太同志担任科主任,李洪涛同志担任副主任。柳江太同志同时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口腔医学会分会主任委员。2006年李洪涛同志担任口腔科主任,常群安、保森竹两位同志担任副主任,李洪涛同志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预防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常群安同志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青海省口腔医学会常务副会长。保森竹同志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翁巧凤同志兼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刘晓明同志担任青海省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2011年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医院将口腔内科划分出来,并调整配备陈筠同志任口腔内科主任,分科后4年来随着医院发展的步伐,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年门诊量、收入逐渐递增。除此之外,无论从诊疗技术、医疗设备、医护人员素质还是基础设施上都有了长足发展。已逐渐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临床科室。科室的组织结构口腔内科:现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3人。拥有先进的西门子综合治疗机8台;洁牙机6台、光固化机2台、光纤手机、防回吸快慢手机、洁牙喷砂机、根管测量仪、热凝根管充填机、手机清洗护理机、

口腔外科 查看详情

口腔科成立于建院之初的1959年12月,与耳鼻喉科、眼科共同组建为八病区,设置床位35张。建院时由西宁市人民医院分来的罗加仁、郑忠钰,后又从四川医学院、北京医学院等院校毕业分配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西部建设来青工作的王佩瑚、郑庆陵、刘织云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分来口腔科的齐万斌、亓文虎、邓玉秀等,他们共同成为附属医院口腔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当时生活条件艰苦,工作设备简陋,对于口腔科医务人员来说,最奢侈的莫过于一把简易的牙科椅。但他们发扬吃苦耐劳、开拓创新的精神,数十年如一日的严谨治学,勤奋工作,诲人不倦,一点一滴积累着口腔科的财富,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青海省口腔医学事业的奇迹。在繁重的工作之余,他们还承担着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克服一无教材,二无资料的种种困难,使医学院的教学工作很快开展起来,罗加仁教授搜集了教学资料18盘,照片数千张,并制作成幻灯片,在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口腔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七十年代中期,口腔科独立建科,设置床位15张,王佩瑚任主任,郑忠钰、罗加仁任副主任,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罗加仁教授在全科同志的协助下,1982年完成了\"自体静脉移植修复腮腺导管缺损\"(获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完成了\"保存耳大神经的腮腺肿瘤切除术\"(获卫生厅科技成果三等奖),1984年完成了\"用腭部岛状瓣修复上颌窦口腔瘘孔\"获青海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王佩瑚、李洪涛等在1983年完成\"青海省西宁地区267个回族下颌骨测量研究\"(获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孙嬿嬿、李洪涛等完成了\"青海省高原腭裂发病情况调查报告\"(获青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979年口腔科床位扩大至30张,并将专业细化分为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和口腔修复室,人员结构趋于合理,各专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率先在省内应用活动矫治器进行临床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6年因人员退休、调动等,科室领导进行了更换,罗加仁教授任科主任,冯桂荣副主任医师任科副主任。1995年任命柳江太副主任医师为科副主任。罗加仁、郑忠钰曾长期担任青海省医学会口腔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时罗加仁教授担任青海专家选拔审议组成员。1998年引进瑞典政府无息贷款购置了西门子口腔综合治疗机6台套,西门子牙片机及头颅投影测量系统,在全省乃至西北地区都处于领先地位。同时建立了口腔拍片室。1999年罗加仁、冯桂荣两位同志分别

麻醉科 查看详情

1959年建立外科下属的麻醉组。成员有鲍秋光、庙光荣、王沛、张永孝、马维儒等。1959年至1978年之间麻醉以椎管麻醉为主,主要药品为利多卡因,较大手术或小儿采用乙醚麻醉,可进行气管插管。使用的麻醉机为上海103牌麻醉机,极其简陋,血压计为立式血压计,控制呼吸用麻醉呼吸囊。1978年在我省率先成立了第一个专业学科——麻醉科。科主任为王沛副主任医师。科室人员:张永孝、马维儒、吕冶宏、孙家骧、赵启芳、王祖谦、陈培德。后调入王六一、金新会、高晓枫、区锦燕等。从1980年开始施心脏体外循环手术麻醉,所用心脏麻醉药品为以吗啡为主,肌松药为箭毒、琥珀胆碱等。开始了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监测。开始使用氟哌啶、芬太尼组成的氟芬合剂、神经安定镇痛等。并引进了英国鸟牌呼吸机、国产麻醉机。王沛担任\"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多次参加全国学术会议。王祖谦、高晓枫、金新会于1982年去北京阜外医院学习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并引进了芬太尼、氨氟醚用于全麻。1992-1997年麻醉科主任为吕冶宏副主任医师,引进了Drager麻醉机两台。1997-2006年麻醉科主任为王祖谦主任医师,2001年2006年贾珍、赵世军副主任医师任麻醉科副主任。此间引进了丙泊酚、咪唑安定麻醉药、肌松药为潘库溴铵、维库溴铵、卡肌宁等。1999年建立了麻醉科下属的重症监护病房,开放床位8张,同时引进了欧美达麻醉机、西门子麻醉机、西门子监护仪、西门子呼吸机,监护仪逐渐增加,可监测SPO2、ECG、HR、PETCO2、体温等。1986年至1990年分配进入麻醉科的医师:马秉义、周晓、霍保善、王志强、鲍海咏、贾珍、赵世军、陈仲海。到北京阜外医院学习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麻醉的医师为赵世军、陈仲海、鲍海咏。到北京朝阳医院学习器官移植麻醉医师的为贾珍。王祖谦担任青海省麻醉分会主任委员、全国委员。贾珍担任青海省麻醉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赵世军为全国麻醉分会中青年委员。2006年至今,贾珍主任医师任麻醉科主任,赵世军、陈仲海副主任医师任麻醉科副主任。鲍海咏副主任医师任麻醉科副主任,主管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成立麻醉恢复室拥有床位8张,用于手术病人麻醉恢复时生命体征的观察,确保手术病人生命安全,促进术后病人康复。目前,手术麻醉科现有医护人员108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8名、副主任护师2名,拥有24间手术室(其中百级手术室3间、数字化

泌尿外科 查看详情

建科前期在1979年8月之前,泌尿外科未独立建科,但设有6张床位,由时任大外科主任的陈甸英医师负责泌尿外科临床工作,并有1-2名医师兼职泌外工作,主要应对泌尿外科急诊手术如尿道断裂、膀胱破裂、阴茎外伤和简单的泌外常规手术,如隐睾复位固定、鞘膜积液翻转等。无专科检查及治疗设备。1979年初陈甸英副教授调动工作至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任泌尿外科主任。建科初期1979年8月泌尿外科正式独立建科。徐满东副教授为主任,并由王台副院长兼任副主任工作,设专职泌尿外科医师3名,分别为李生祥、马本清、王健。病区护士长李国兰(1979年-1981年),申燕昭(1981年-1987年)。病房床位由起初的6张逐渐扩大到20张。当时设备极其简陋,仅有一套热光源膀胱镜及尿道扩张探子,可以行膀胱镜检查、逆行肾盂造影检查及后腹膜充气造影等检查。为了加快发展和扩大泌尿外科的业务范围,赶上国内泌尿外科发展的步伐,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派遣李生祥到上海第一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马本清到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王健到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进修学习泌尿外科。他们学习归来,把国内泌尿外科先进技术带回了医院,临床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可完成耻骨上前列腺切除、肾癌根治术、尿道下裂尿道成形、膀胱部分切除、输尿管切开取石及一些急诊手术。尽管当时条件简陋,全科人员积极扩展业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建科初期的1980年8月,在兰州军区总院俞天麟教授的协助下开展了青海省首例ABO配型异体肾移植共2例,患者先后存活20余天和40余天,开创了青海省器官移植的先河,填补了省内空白。1988年白志明由山东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来科室工作,这也是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第一位硕士研究生。科室发展期1989年4月,徐满东主任调离本院至湖北省武汉市梨园医院任泌尿外科主任,由李生祥担任泌尿外科主任。科室床位逐渐扩大至36张。科室医师逐渐增加为5人(李生祥、马本清、王健、白志明、侯智)。病区护士长史善桂(1987年-2001年)、秦克娟(2001年-2003年)。自那时起泌外全体工作人员积极进取,努力改善设备条件,将原来的热光源膀胱镜更换为当时国内较为先进的冷光源膀胱镜。90年代初引进了德国产STORZ尿道内切开镜、电切镜及大力碎石钳等设备,并引进了前列腺射频治疗仪。在临床手术中采用了双\"J\"形输尿管内支架管和负压

脑外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脑外科自1974年创建以来,已走过了45年的艰难与光辉历程。初创时期以蒋凤鸣、史景坦主治医师为主力,其他住院医师配合协助仅能开展一些脑出血、血肿清除手术及其他一些颅脑外伤手术、脑瘤手术等,一些脑外高难度手术则无法实施,当时医疗设备(主要是脑外科的专用设备)缺少,十分简陋,没有固定床位,专职医师仅有两名,初具规模都谈不上,但是经过了45年的风雨历程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各级各任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发展至目前已拥有64张固定床位,各级各类医护人员36人,其中主任医师、教授3人、副主任医师3人、医学博士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8人,并在医疗、教学、科研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的医院骨干科室。完成了\"脑立体定向技术的临床应用研究\"科研科题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跨横窦幕上下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的临床研究。\"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后内分泌变化的临床研究\"获青海省级科研进步三等奖。近年来完成了三新项目20项,学术论文36篇,其中国家级核心期刊20篇,地方期刊16篇,编写专著一部《神经系统肿瘤》。担负着全省脑外科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如:高血压脑出血、颅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病、椎管肿瘤等,承担着教学科研工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医疗卫生高级人才,为我省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尤其是神经外科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成功实施了省内首例脑干肿瘤切除术、巨大垂体瘤经纵裂切除术、动脉瘤夹闭术、岩斜区肿瘤切除术、颅内微小型占位性病灶切除术、三四脑室肿瘤切除术、椎管肿瘤切除术等脑外科高难度、高风险手术,获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原先那些非去外省做的手术(颅脑肿瘤手术等)可在我省实施,给患者家属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给广大脑瘤患者带来了实惠,带来了福音,深受患者家属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好评。近年来我科主任医师、教授、科主任裴杰同志已进入中国当代神经外科专家名录,为省内神经外科领域学术带头人,并当选为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西部十二省区神经外科学会常务委员,青海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主任委员,青海省首席司法鉴定专家,并多次代表我省神经外科界参加国际性及全国性神经外科重大会议进行学术交流,为省内神经

内分泌科 查看详情

初创时期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由王友真、黄才华、卢承德、高继东等教授创建并引领。历经几代人传承,现已成为青海省最重要的内分泌代谢病基地,是目前青海省唯一的代谢病硕士学位点、青海省名科、青海省胰岛素泵强化治疗中心、青海省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已培养基层医师百余名,硕士研究生70余名。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前身是大内科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组,大内科在1958年由当时四川医学院、西安医学院、北京医学院、沈阳医学院等医学院校的临床教学人员及应届毕业生组建。他们作为最早的医疗教学骨干,起到了奠基作用。当时毕业于西安医学院的王友真教授,作为内科内分泌专业的创始人,为本专业的创建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王友真教授曾任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兼青海医学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医师、教授,曾任中华内分泌学会全国委员、青海医学会内科分会主任委员,1965年王友真教授在大内科首先创建内分泌代谢病专业,率领黄才华教授、卢承德教授、高继东教授,建立了内分泌专业疾病的诊治规范,并组建了青海省最早的内分泌实验室。在王友真教授和黄才华教授的带领下内分泌专业组参加了全国十三省、市第一次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由高继东教授具体负责完成了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黄才华教授1960年毕业于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曾于80年代至90年代初负责内分泌专业临床工作,是青海省内分泌专业学术带头人,主持开展糖尿病117例血气及酸碱状态分析等科研课题,分别获1985年、1986年青海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任职期间对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卢承德教授曾任中华内分泌分会常委、青海省内分泌分会主任委员,在任期间,注重学科建设,完成了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适应性研究、高原缺氧中药研究、高血压病非药物治疗研究、高原糖尿病患者听力障碍研究等多项课题。2002年高继东教授、卢承德教授、张惠莉教授共同努力建立青海大学医学院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硕士点,创建了系统、有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培养了大批内分泌代谢病领域的专业人才。发展情况近50年的发展,学科已形成以转化医学为基础的高原内分泌代谢病生物学研究,并凝练为常见内分泌代谢病流行病学和高原代谢性疾病研究两大方向。临床上几乎涵盖内分泌代谢病领域所有亚专科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代谢性骨病、性腺疾病、胰腺疾病等,有极高的临床诊治能力,并与

内镜中心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目前是省内大型内镜综合性诊疗培训中心,集内镜诊断、内镜微创治疗和内镜技术培训为一体的内镜诊疗学科,涉及到消化科、肝胆胰外科、泌尿外科、妇科、耳鼻喉科、胃肠外科、呼吸科、乳腺甲状腺外科、麻醉科等九个学科。我中心成立于2012年7月1日,占地1600m2,拥有先进的内镜设备、清洗消毒设施,可为患者提供胃镜、结肠镜、超声内镜、胆道镜、支气管镜、耳鼻喉镜、宫腔镜、膀胱镜、逆行胰胆道造影(ERCP),乳管镜等十余项检查及治疗。内镜中心的成立将以往散在各临床科室的内镜管理人员及设备集中整合,进行人员设备统一管理,仪器设备统一维护保养,实现设备资源最大化共享,节约了人力资源,整体的内镜诊疗环境方便患者就医。我中心现共有工作人员21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技师2人,护士长2人,护士15人。邓勇主任医师任《中国内镜杂志》编委并获得\"恩德斯内镜医师技术奖\"和\"国际杰出内镜技术奖\"。中心现有国内领先老肯内镜清洗消毒设备3套,Olympus全自动内镜清洗消毒机1台,超声清洗机2台,Olympus内科主机7台,Olympus外科主机3台。各类软性内窥镜41条、硬性内窥镜22套及超声内镜2条,以满足各临床专业开展业务需求。此外中心还拥有欧美达多功能麻醉机、Drager呼吸机、高频喷射呼吸机等用于无痛内镜检查的先进仪器设备,其中无痛内镜技术的应用更是造福于广大病患。中心自成立至今每月开展各类内镜诊疗人数可达1600人\/次,各类无痛内镜诊疗600余例\/月。我院消化科、普外科、妇科、泌尿外科是卫生部批准的全国微创与内镜技术操作培训基地,现拥有腹腔镜模拟训练仪18台,宫腔镜模拟训练仪器1台,膀胱镜模拟训练仪器1台,预计每年可完成培训全省内镜医师培训200余人次。中心多媒体示教室拥有先进的高清晰视频转播系统,各项内窥镜诊疗操作过程均可进行全程的全景及镜下演示与教学观摩,并可与手术室STORZ系统连接,完成全程转播手术。全新的内镜中心将本着\"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理念;以优雅的环境、先进的设备、精湛的技术、智能化的呼叫对讲系统和无痛诊疗技术的应用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轻松的内镜诊疗服务。,,

皮肤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已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自1959年建为独立科室以来,已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是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医院主体科室之一。2000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临床硕士生培养基地。2002年被评为青海省名科,2003年被青海省卫生厅评选为青海省卫生厅重点学科同时也是青海省特色专业学科。基础设施、专业设置较齐全,业务范围广,病员集中,人才技术力量雄厚,是我省乃至西北地区设置最全、床位最多的皮肤科之一,每日门诊量达100-160人次,开放床位20张,业务量处于全省最高水平。连续十余年来获得并保持院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曾荣获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设有皮肤病门诊、专家专病门诊、皮肤病房等专业部门。拥有全省唯一C6激光的新型设备,在治疗高原光老化、黄褐斑、雀斑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爱美女性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引进的窄谱UVB在治疗白癜风、银屑病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开展的变应原检测为众多皮肤病患者找到了致敏原。同时,经过皮肤科几代人的努力,皮肤科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技术力量雄厚,业务能力强,设施较为完善和就医环境优美的科室。一、初创时期:1959年12月15日随着医院的诞生,作为医院科室之一的皮肤科建科,当时本科人员少,仅2名医生,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就医环境差,经过皮肤科老一代人努力,皮肤科逐步发展,1966年床位增至20张,1969年文革期间因医生下乡床位撤除,1978年再次成立病房,设置床位20张。科室原设有皮肤科病房、皮肤科门诊部、治疗室、真菌室、免疫室。建科初期李世荫担任科室主任(曾任北医三院皮肤科主任,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现已去世),在他的带领下,刘汶、董永丰、李振基医生加入到皮肤科的建设中,开展了皮肤性病的常规的诊断治疗工作,开展了真菌的检测、外用药物的配制及免疫室的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转移因子的药物制备等工作,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开展物理方法治疗皮肤病,引领皮肤科向前发展。二、发展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初,支援西部的专家纷纷调回内地,随后张忠祥、李振基、宫振钦分别担任皮肤科主任或副主任;张莉自1984年至2001担任皮肤科主任,同时白秦玉、王京任副主任;自2001年至今王永任皮肤科主任,燕华玲担任副主任。进入80年代科室开始飞速发展,经过皮肤科几代人的努力,皮肤科逐步发展成为了一个技术力量雄厚,业务能力强,设施较为完善和就医环境优美的

乳腺甲状腺肿瘤外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是青海省第一个成立乳腺甲状腺的专科,也是全国少有的乳腺甲状腺专科之一。乳腺甲状腺外科成立于2009年3月,是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紧跟国际发展的趋势,为了适应专科发展的需求、进行专业细化后新成立的学科。乳腺甲状腺外科的医疗团队由省内颇具技术实力的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的医务人员组成。目前拥有床位67张,医护人员34人,医生16人,护(师)士18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院内首席专家、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护师1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5人。分为4个医疗小组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是国家级普外重点专科,国家级肿瘤重点专科,国家级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青海省首批重点专科、青海省医学名科。乳腺甲状腺外科人才济济,实力雄厚,人才结构合理,由临床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谦虚好学的青年业务骨干组成的学术梯队构成。承担医疗、科研及青海大学医学院的教学任务。每年的手术量约2600余例,其中乳腺癌手术约300余例,甲状腺癌手术近400例。承担国家级,青海省卫生厅、科技厅,及青海大学中青年教师基金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已经取得国内领先成果2项,国内先进成果5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业务\"40余项。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医学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培养了10余名肿瘤外科学专业研究生。建设了青海乳腺甲状腺外科网为广大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和术后康复指导。我科的网址:www.qhrjwk.com。科室严格遵循以下指南,NCCN(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由21个美国知名癌症中心所组成的非盈利联盟,目前全球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指南手术操作规范;圣加伦共识(每2年在瑞士St.Gallen召开国际会议)注重早期乳腺癌在治疗中的个体化选择,与NCCN指南共同构成了当今乳腺癌治疗的基本框架;ESMO(欧洲肿瘤内科学会)成立于1975年致力于提高肿瘤内科治疗的专业性;ASCO(美国临床肿瘤学会)成立于1964年目前已有近3万名肿瘤科医师加入;CSCO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3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专家根据中国具体国情,制定了更符合中国国情的乳腺癌指南。甲状腺疾病遵循ATA(美国甲状腺癌协会),ETA(欧洲甲状腺癌协会),CTA(中国甲状腺结节及甲状腺癌的诊治指南2013版)指南,所以我科治疗规范,效果良好、科研能力及其学术地位突出,在青海

烧伤整形科 查看详情

一、初创时期: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科创建于1979年,由著名的烧伤整形外科专家高智仁教授授命于青海省卫生厅在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现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建立烧伤整形科。建科初期有医护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2人,设置床位10张。1981年开展了肉芽创面游离植皮术;1982年引进亚甲兰染色测定烧伤坏死组织范围的方法,分期分批切痂治疗大面积三度烧伤、猪皮自体皮混合移植、手部深度烧伤的削痂治疗、浸浴疗法等。在著名烧伤专家、烧伤外科学会常委高智仁教授的领导下于1983年成功的抢救了总面积93%、三度90%大面积烧伤病人,是全国第十三例,高原第一例。1984年开展了高渗盐液防治小儿烧伤休克、沙棘油治疗烧伤、蛋膜混合治疗烧伤等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二、发展时期:随着我院烧伤整形专业的发展,开展了大量临床工作,1993年成功抢救了一例化学烧伤100%的烧伤患者,属国际国内首例,这标志着我省的烧伤外科已进入国内先进水平。经过老一辈的专家教授的传、帮、代,烧伤整形外科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学科发展,不论在临床医疗工作上,不论门诊数量上还是病房收容床位数上,均有了成倍的增长,基础与临床研究工作也有飞速的发展,已经成为青海省培养烧伤与整形外科人才的摇篮。2002年青海省烧伤外科分会成立,李毅教授任主任委员至今,领导青海省烧伤、整形和美容学会的各项学术交流与省、市重大烧伤及危重病人的抢救、会诊等工作。烧伤整形科2001年被青海省卫生厅授予首批青海省重点特色专科,2002年授予青海省名科,2007年批准为青海省烧伤整形研究中心,2005年顺利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办的评审,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招生总人数22人,毕业7人,其中1人考取了解放军总医院的博士。目前又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培育点。2005年李毅教授编写了《青海省外科诊疗规范》烧伤整形章节。1、科室人员组成:现有医护人员20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人,设置床位40张。有三人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4人在国内著名烧伤单位进修学习。我科医护人员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常年坚持外语查房、交班和外语文献报告,科室中形成了浓厚的学习外语的氛围。2000年、2001和2005年各派一名副主任医师分别到日本、瑞典和美国学习国外先进的烧伤整形治疗技术。他们可通过高科技手段吸取国内外先进技术,有较高的临床技能、教学水平和

肾病内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其前身是内科的一个专业组,创立于1984年。经过三代人多年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始终致力于肾脏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治疗水平的规范、提高,现已发展为一支人才结构合理、开展业务全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专业团队。1984年专业组成立初期,医院委以罗国华同志重任,领导白光辉、金石昆等同志克服重重困难开始了肾病专科工作。当时工作人员只有4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1人,床位15张。在病床少、设备简陋、人员缺乏的条件下,专业组坚持走医、教、研全面发展的道路,集医疗服务、教学、科研为一体,为肾内科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三代人多年不懈的努力和坚持,肾病科现已为我省重点学科,青海大学内科学肾脏病专业硕士培养点,参与医学院理论教学,临床见习及实习教学工作。该学科在一代代肾病专科医务工作者辛勤汗水的浇铸下成就了今日的丰碑,而传承的奉献与钻研精神也继续冲刺着下一站的辉煌!创建期自1984年始,利用医院仅有的一台国产平板血液透析机开始了血液净化治疗的探索,在物资匮乏、条件简陋、信息闭塞的条件下,专业组人员不断钻研,最终掌握了血液透析的相关知识和操作技术,率先在我省开展了血液透析工作,挽救了众多宝贵的生命。1985年开展了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肾病综合症,并且委派白光辉同志前往中山医科大学进修肾脏病及腹膜透析,并于1986年将此技术在临床广泛展开。至此肾病专业在人员组织、临床机构和科研机构等方面均初具规模,能够满足肾脏内科医师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当时我省经济基础薄弱、就医困难的实际情况,青大附院肾病专业团队中药灌肠等方法,走出了一条以中西医结合,科研与医疗互补的道路。专业组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科研工作的临床方向性和连续性,主要集中精力对肾小球疾病的诊断技术以及中西医结合在肾衰竭的防治等方面进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如引进冰点渗透压计开展血尿渗透压和自由水清除率测定,提高了肾功能的实验诊断水平。并通过测定血渗透压和血渗差值研究了其二者与肾功能不全的相关性,探讨了危重病人体内血渗透浓度的变化。开展了尿畸形红细胞活体染色实验诊断技术,提高了血尿的诊断水平。以上诊断技术对当时我省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卫生保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填补了省内该项技术的空白。这些技术以白光辉同志为主要完成人,也同时标志着肾病专业带头人新老接替工作的圆满完成。由

疼痛科 查看详情

一、疼痛科简介1、前言:疼痛作为疾病的反应症状,是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感觉和情绪体验。是人类最原始、最普遍存在的一种痛苦,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医学的发展主要是为克服患者疼痛。一般而言,内科治疗以药物为主,外科治疗以手术为主,康复科以物理治疗为主,麻醉科主要解决围术期的急性疼痛,而疼痛科亦需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针对临床相关科室治疗效果不佳的各种慢性疼痛进行明确诊断,然后采取药物或非药物手段,无创、微创方法加以治疗。急性疼痛和一般疼痛均由各相关专业科室治疗,而各类慢性顽固性疼痛,包括没有查出病因或查出病因而仍然疼痛的患者则需到疼痛科来治疗,如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演变成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或中枢疼痛,疼痛更加剧烈,更加难治。现在疼痛科多采用神经微创介入技术,对出了问题的神经进行营养、解压、调理、刺激甚至毁损等治疗,从而达到消炎、镇痛,阻断痛觉传导,改善神经功能的目的,对疼痛疾病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且某些疾病的过程本身就会引起疼痛的恶性病理循环,解除疼痛就是治疗疾病。2、疼痛科诊疗项目:疼痛主要疾病治疗项目依次为:腰腿痛、下背痛、颈肩腕痛、癌症疼痛、头痛、带状疱疹后疼痛、特殊疼痛等。具体项目:(1)、急性疼痛:软组织及关节急性损伤疼痛、手术后疼痛综合症、带状疱疹疼痛、痛风等。(2)、慢性疼痛:软组织及关节劳损或退变性疼痛、椎间盘源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3)、顽固性疼痛: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神经药理性性疼痛、疱疹后遗神经痛等。(4)、癌性疼痛:中晚期癌症痛、肿瘤转移痛等。(5)、特殊疼痛:会阴痛、特发性胸腹痛等。(6)、非疼痛性疾病:突发性耳聋、血管痉挛性疾病、面肌痉挛、过敏性鼻炎、顽固性呃逆、末梢血管疾患、失眠、不定陈述综合症及全身瘙痒症等。3、疼痛的主要治疗方法:(1)、神经阻滞疗法:在疼痛领域的临床应用范围广泛,已成为治疗急慢性疼痛的主要方法。阻断疼痛等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从而打破恶性病理循环,既是症状治疗,又是病因治疗。包括:可逆性、毁损性。(2)、小针刀疗法:介于手术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手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的方法。其操作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松解、剥离、切割、铲削损伤组织,以达到解除病痛。疼痛科主要应用于软组织损伤、骨关节病变和颈肩腰背疼痛。

体检中心 查看详情

体检中心成立于2006年7月。创建初期检诊面积小,只能从事静脉采血、内、外科体检、B超、心电图等检查,其他检查项目要到门诊各科室进行。体检中心聘请退休内科专家两人任主检医师。内、外科体检由各科室轮流派体检医师。日体检量仅20人左右。体检中心于2008年底搬入新址后,检诊面积较前明显扩大,设内科、外科、妇科、彩超、心电图、X光拍片、骨密度分析、红外线乳透、糖尿病风险评估、肺功能测定、碳十四检查等,形成相对独立的体检系统。体检过程与患者分开,避免了体检人员到处分散体检,基本做到了一站式服务,特殊专科检查如电子胃镜、心脏超声、核磁共振、CT等检查均提供预约联系,并提供免费早餐。体检有条不紊、秩序井然,方便了广大体检者。科室发展,工作人员增加,工作效率提高,体检人数较前增加了4倍。聘请我院退休专家坐诊内、外、妇科进行体检和检后咨询服务,大大提高了体检质量,提高了体检中心的声誉,受到体检者的好评。目前的体检中心集体检、保健、医疗及健康咨询为一体,以服务社会、提高社会群众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为宗旨,面对社会各界人士及团体提供普通健康查体、入职体检、公务员体检、特需查体及医疗、保健咨询工作。可根据年龄、职业、性别、身体状况、经济基础等不同情况,个性化设计各种体检套餐,以方便受检者的选择。中心本着人性化、关爱式服务的理念,体检科室布局合理,体检流程设计科学。有临床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担任主检,为受检者或单位提供咨询服务及健康教育讲座。另有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0名。中心各专业体检人员均为技术一流的高年资专家,使体检结果具有可靠的质量保证。体检中心依托青大附院强大的专家、技术力量和设备资源,为团体和个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并为每位受检者建立计算机管理的永久性体检档案,提供检后跟踪服务。对体检结果可疑或异常者可提供有效的医疗咨询、防治方案及预约专家门诊等方便、快捷的检后服务。体检中心自创建以来被评为青大附院先进科室,两次获卫生厅干部体检先进单位,有5人获卫生厅干部体检先进个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愿成为每一个健康生命的守护天使!我们将给体检者带来崭新的健康理念,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胃肠肿瘤外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胃肠肿瘤外科正式成立于2009年3月,其前身是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外科。肿瘤外科成立于1968年,由北京日坛医院的专家在技术上给予了帮助。经过40余年的发展,从不足20张床位的小科室逐渐形成了拥有100余张床位的大科室。拥有重症监护室、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海扶刀)、无创呼吸机、心电监护仪、乳腺红外扫描仪及乳腺钼靶拍片机等一批先进医疗设备。涌现出阮洪魁、陈昭友、张建国、窦拉加、张成武等一批优秀的肿瘤外科专家。肿瘤外科已成为临床硕士研究生培养点、青海省首批重点医学学科、青海省医学名科,承担青海省卫生厅、科技厅及青海大学中青年教师基金课题等多项课题研究,已经取得国内领先成果1项,国内先进成果4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业务\"10余项。在影响因子较高的医学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了10余名肿瘤外科学专业研究生。开展手术:标准胃癌(D2)根治术、联合脏器切除术、胰腺癌Wipper’s手术、各种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直肠癌TME手术、扩大直肠癌根治术、经胸腔食管根治术(经左胸下段食管癌根治、经左胸左颈食管次全切除、经右胸上腹两野清扫术、经右胸上腹颈部三野清扫术)、早期食管癌内翻拔脱术、结肠癌根治术以及腔镜手术等。肿瘤外科享誉青海省内外,曾先后被省内媒体报道。随着医院的发展,为进一步适应医疗市场的需要,更好的服务广大患者,2009年3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外科系统资源重新整合并专业细化,正式成立了我省第一个胃肠外科专业,同时肩负胃肠肿瘤外科的职能。目前,胃肠外科主任由我院肿瘤外科首席专家张成武教授担任,周为、燕速及缪巍任科室副主任,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3人。副高级职称人员5人,主治医师6人。硕士生导师3人。张成武教授是胃肠外科学科带头人,同时也是胃肠外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青海省常见肿瘤诊治规范》专著,完成卫生厅、科技厅、青海大学科研课题3项,\"三新\"项目6项,同时担负青海大学医学院本专科生的临床教学任务。胃肠外科拥有床位67张,拥有心电监护仪、双下肢正压治疗仪、乙状结肠镜等先进设备,现开展各类胃肠道手术如:各类直肠癌手术(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直肠癌TME手术、扩大根治术、侧方淋巴结清扫术),各类胃癌根治术(标准D2根治术、保留脾脏的贲门癌根治术及脾门淋巴结清扫术、联合脏器切除术),结肠癌根治术

消化内科 查看详情

初创时期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前身是大内科消化专业组,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初期,1979年与内分泌,肾病,血液等专业学科成立内一科,病床53张,其中消化专业床位16张,1998年由内一科分出后成立消化内科,床位增加至30张,2006年10月搬迁到综合大楼13楼,床位扩到52张。科室创建人为田春铎教授,田春铎教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曾任内科副主任、干部保健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为青海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科消化系病分会主任委员、老年学会副主任委员,田春铎教授带领张亚琳、袁振民、赵成忠、范钟麟、洪小林、王明玉、王学红、李家敏等同志组成的专业团队开展了青海高原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常规,并开展了多项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上世纪70年代创建了消化内镜室,在青海省首次开展了胃肠镜下的诊断工作,和国内同步开展了经内镜消化道出血止血术。从事消化专业30余年,有丰富的内科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经验,擅长内镜诊治技术和疑难病的诊治。主编了《实用内科诊疗手册》一书,该书1985年获青海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撰写学术论文30余篇。1990年以访问学者身份去日本学习\"消化系统内窥镜检查与治疗\"技术,1992年至干部保健科担任科主任,1993年被授予\"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赵成忠教授于1992年3月-1996年3月任消化科主任,在任期间主要贡献为加强了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扩大了内镜室规模,拓宽了内镜下治疗项目如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术、经内镜胃肠道异物取出术等,擅长消化内镜下的诊治技术,发表论文数篇。范钟麟教授于1996年3月-2004年4月任消化科主任。范钟麟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5、6、7届全国委员;青海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青海医学会内镜分会副主任委员,青海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库成员。范钟麟教授在学科建设上通过各种途径选送科室人员到国内知名医院学习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培养了大量的消化内镜专业人才,进一步开展了内镜下治疗包括胃肠道息肉高频电凝摘除术、经内镜消化道出血止血术、食管静脉曲张硬化栓塞治疗术、经内镜胃肠道异物取出术等;建立了幽门螺杆菌呼气实验室,2002年科室被批准为青海大学医学院消化系病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现已培养多名消化病硕士研究生,获得青海省卫生厅指导性科研课题2项,开展三新项目6项,举办了各种学术活动,推动了本省

心胸外科 查看详情

青大附院心胸外科是省内唯一集心脏外科、普胸外科、血管外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本学科成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991年重新组建胸心血管外科,1992年-1993年派遣达嘎、李勇2位医师前往\"北京空军总医院\"及\"北京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学习,于1993年9月邀请\"北京阜外医院\"刘迎龙教授成功完成了先心病及瓣膜病的体循环手术,当时科室开放床位25张,有医师7人,达嘎任主任。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科室水平稳步提升,现已常规开展心、胸、血管外科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也是青海省本专业唯一硕士研究生培养点,起初每年为国家培养硕士研究生2-4人,现每年培养6-7名硕士研究生。在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医疗技术水平居省内领先,现有床位64张,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并有4名医师具有硕士学位,现李勇任主任。年平均门诊量近2万人次,收住院病人1500人次,完成各种心脏、血管及普胸手术近800例。在各种医学杂志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青海省卫生厅三新技术项目证书30余项。开展的微创切口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心脏外科方面:常规开展先心病、瓣膜病及冠心病的外科手术治疗。至今完成最小的心脏手术病人是出生47天体重3公斤的婴儿,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冠状动脉搭桥术,也是省内最早能独立完成心脏多瓣膜置换手术的学科,近年在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展了右室双出口矫治、艾波斯坦畸形矫治、Bentall手术、主动脉-肺动脉窗矫治、主动脉缩窄矫治、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部分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等复杂先心病矫治。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切开取栓治疗急性巨块型肺动脉栓塞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近年又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如房、室缺及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普胸外科方面:常规开展肺外科、纵隔外科、食管外科、胸腔镜外科及胸壁矫形外科,目前是省内唯一独立开展了气管隆突重建术,气管袖状成形术,支气管肺动脉双袖状成形肺叶切除治疗中心型肺癌,支气管袖状成形治疗外伤致支气管断裂,肺外科处于省内领先水平。率先在省内开展了腋下小切口各种肺部手术,常规开展了电视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肺大泡切除、肺楔形切除、漏斗胸矫治,上段、中段及下段食管癌根治术,胸腺瘤及全胸腺切除治疗重症肌无力和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管外科方面:外科手术取栓治疗急性肢

心血管内科 查看详情

作为心血管内科的工作人员,就是要怀揣一颗善心,就是要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富有强烈的同情心,对工作抱着高度的责任心,对疑难问题有绝对的耐心,对科学有坚定的信心,对同事给予更多关心,像白求恩那样,自己多付出点爱心,挽回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我们觉得这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摘自科训心随病人同忧乐梦伴事业共短长——亲历心血管病诊治30年1978年,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率先在我省成立。伴随着改革的强劲东风,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不懈的辛勤努力,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为青海人民的健康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老一辈心血管病专家吴再彬、吴景元、祁秉文、谭菊珍、雷振明等前辈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以高瞻远瞩的胸怀、高超的医技水平,对接班人的辛勤培养教诲,才有了心血管科的今天。心血管科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中,处处浸透他们辛勤的付出和汗水,心血管内科成立以来十分重视人才培养,现已成为青海省重点学科,青海省心血管内科博士点,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科室现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5名,医学硕士4名。从2002年至今已培养研究生40名。1998年组建了全省第一个冠心病重症(CCU)监护病房。心电图室、电生理室更新添置了先进的检查仪器设备数十台,可完成全院病人的心电图、运动试验、心脏彩超、心室晚电位、Holter、电生理检查等。生命需要一颗健康的心脏1983年心内科在我省率先开展了埋藏式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同时配合心外科先心病手术进行了右心导管检查及右心室造影术,床旁漂浮导管检查等。接着又陆续开展了冠脉造影术、经皮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包括复杂、急诊等冠脉病变病人,成功地为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内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二尖瓣狭窄及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等,大血管支架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扑射频消融术,应用Catio标测射频消融治疗房颤,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挽救低血压、休克及行急诊PCI术;植入三腔起搏器、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多部位起搏等。各类手术每年达300例以上。对工作,抱着高度的责任心,心脏病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情变化快、抢救时机稍纵即逝的特点。心血管疾病作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以其病情的凶险性、诊断的复杂性和治疗的高难性让人望而生畏。作为医生,最重要的是

血液风湿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原名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于1959年创建,血液风湿科的前身为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内科的一个专业组。医院血液风湿科的发展经历了50年从艰苦创业到蓬勃发展的历程,在数任科主任和科室同志们的不懈努力下,该科已成为青海省内实力最强的血液风湿专科之一,在临床、科研及教学等多方面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血液风湿科发展史1959年建院,成立内科1974年设立血液病实验室1986年设立内科血液专业组,设床位15张1997年成立血液专科,设床位23张2001年设病床23张,2张层流病床2002年血液科被评为青海省重点专科、青海省名科2003年被批准为青海省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工作2006年命名为血液风湿科(设床位30张,2张层流病房)2009年设床位33张,2张层流病房2012年床位60张一、创业时期血液风湿科历史悠久,是青海省内最早成立的血液专科之一。1959年建立了内科,为内科五、六病区,当时隶属于大内科下有若干个专业组,血液组即在其中。1979年内科分为内一、内二两个病区,血液组隶属于内一科。1986年正式设立血液病专业组,固定床位15张。1997年9月血液组从内科独立,成为独立科室,正式成立血液科。经过50年的发展,血液科不断改革、发展和壮大。贾乃镛教授是医院血液科的创始人,于1971年参加了在兰州举办的中央血液学师资培训班,之后就开始进行血液病有关实验研究,为临床工作提供平台。并积极筹备组建血液病实验室,1974年医院正式建立了血液病实验室,当时在贾乃镛主任的指导下,由赵莹、卢玉华担任实验室工作,开展了血细胞形态学、骨髓形态学、出凝血方面的工作,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贾乃镛教授先后又参加1978年、1981年全国血液病新进展学习班,引进了血液病诊断和治疗技术。1986年医院在内科一病区设置了血液、消化、内分泌和肾病四个专业,血液专业组成立后固定有15张住院床位,贾乃镛教授任大内科主任兼血液专业组长。对血液病、高原病和内科疑难杂症深入研究,解决了大多数血液病、高原病和疑难杂症患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完成了大量的医疗任务,承担诊断学和内科学部分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结合青海省实际情况,开始了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二、发展时期1986年血液专业组建立,贾乃镛教授任科主任,从此,血液科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97年9月,血液科正式

营养科 查看详情

初创时期2006年,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成立营养科室,并派送4人至上海瑞金医院临床营养科、上海第五人民医院营养科进修学习,由王金娣副主任护师负责创建营养科的前期工作。2007年,该科开设营养门诊,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营养健康宣教,特别是针对肥胖、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和心血管等疾病的营养治疗及饮食指导,为患者分析制定个体化的饮食方案,此外对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及特需的体检病人进行营养宣教和饮食咨询指导,并在报纸上刊登营养小知识,参与青海经济生活频道、青海交通广播电台的营养健康节目,在如今越来越受重视的营养健康宣教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010年,任张惠莉教授为营养科主任,协调营养科与各科室相关工作,细化营养咨询门诊,安排周一至周五每早营养咨询。合理平衡的营养,不仅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能力,预防疾病发生和发展,而且还可以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时间,有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使营养治疗在临床综合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发展情况经过8年的发展,在院领导及科主任的领导下,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工作人员团结协作,奋发进取,发挥营养学在各类疾病治疗中的重要的作用。协调好各科室主任工作,开展了全院的营养会诊工作,该科负责住院病人的配方膳食,肠内营养的设计,疑难重危及大手术病人的营养会诊,各类营养不良,营养失衡病人的处理,并做好营养病例记录。经常下病房给患者提供针对性的营养指导,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治疗方案,并进行跟踪分析,随时调整营养方案。每天开展营养门诊咨询,包括健康营养咨询,疾病防治和营养状况评估等。每年给糖尿病患者进行公益性讲座约30次;门诊及病房营养会诊和咨询,共有患者四千余人受益,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负责各类膳食食谱的分析、制定、配合膳食配送中心完成病人膳食的供应。听取病人意见,结合病情随时调整饮食治疗方案。该科率先在全省开展的糖尿病治疗饮食为患者提供了便利和饮食治疗,2010年,完成中国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情况调查问卷150份,2011年8月举办青海省首届\"营养与疾病\"CME学习班,为我院乃至我省临床营养学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与青海大学畜牧兽医学院、青大附院内分泌科合作,进行了《青海地区燕麦片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异常影响的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教育与执

肿瘤放疗科 查看详情

人类的放射治疗发展至今已走过110余年历程。到目前大体上可将放射治疗分为三个时代: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为放疗的初级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为常规放疗时代,90年代后至今为现代精确放疗时代,我院的放射治疗发展也同样经历了这三个时代,从1969年到1971年经历了放疗的初级时代,1971到2003年度过了常规放疗时代,2003年开始迈入现代精确放疗时代。初创时期1969年肿瘤放射治疗工作在医院展开,是我省及西北地区最早开展肿瘤放射治疗专业的单位,创业之初,其专业人员主要是来自北京日坛医院等地支援青海边疆建设的肿瘤学者,他们在国内肿瘤界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些专家如:于承建、韩锐、郑国栋、蒋秉东、梁荣辉、杜经农、熊永帮等,他们创建了我省第一家肿瘤科,为我省的肿瘤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临床基础,同时也培养了我省肿瘤专业的后继的人才。我院放射治疗初期主要以放射性同位素诊疗为主,主要开展甲状腺的碘放射治疗等工作。1971年我们引进了在当时先进的加拿大生产的钴-60治疗机,开展了各种常见肿瘤的放射治疗,随着肿瘤放射治疗的发展,70年代中期我院又先后购置了X线深层治疗机、X线接触治疗机、X线透视机、热疗机,镭疗机等设备,其性能和质量当时在国内居先进水平,从而使肿瘤放射治疗技术进入了常规放疗时代。精湛的技术,尖端的治疗设备,在当时吸引了大批的肿瘤患者前来就诊,除本省的肿瘤患者外,还有70%的患者来自西北五省及河南,山东,四川、西藏等地,辉煌的业绩至今在西北地区仍享有较高声誉和良好的口碑。1979年我院由于肿瘤专业的发展,学科的细化,分别成立了肿瘤外科(内含肿瘤妇科组),肿瘤内科(含化疗组和放疗组),建立了肿瘤系统基本的科室,进入80年代,选送了一批肿瘤放射治疗的专业人员到上海肿瘤医院进行深造,后逐渐成为我省放疗专业的中坚力量。发展时期1988年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我省第一家肿瘤放射治疗科在我院正式成立。任命何文林同志为科室主任(兼医教科主任),卢锦堂同志为科室副主任,医生组由李安临、邓平刚、陈凡组成;技术组由陈银妹、谢金玲、赵秀玲、武海龙等组成,郝国豪同志担任护理部护士长,开放床位20张。进入90年代,肿瘤放疗事业蒸蒸日上,由于患者人数不断增加,科室增加了人员和扩大了床位编制,先后新入科的医师有刘晓明、周毛、马建青、赵兴、李胜业、常巧梅、杨华等;技术员有代丽珍、刘建平、丁玲绪

肿瘤妇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妇科建于上世纪60年代,是西北五省区创建最早的也是青海省目前唯一的妇科肿瘤专科,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知名度。经过近5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为一体的重点科室,且专科特色十分鲜明。是青海省卫生厅批准的第四批集手术、放疗、化疗为一体的特色专科,2007年评估中评为优秀。在妇科肿瘤的诊断治疗方面,具有名至实归的独到之处。在西北地区享有较高的声望。肿瘤妇科现有各级医护人员27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包括硕士研究生3人),开放床位60张。是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技术实力雄厚的医疗队伍。具有教强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是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青海抗癌协会等多个专委会的委员单位。肿瘤妇科重点开展各种妇科良、恶性肿瘤的手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生物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临床业务上,熟练完成妇科常见病、多发病及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诊治。手术治疗方面,每年完成妇瘤手术600多台,在完成妇科常规手术的基础上,目前完成的妇科恶性肿瘤的高难度手术如宫颈癌Ⅲ期降分期后的Ⅲ类宫颈癌根治术、外阴癌的皮瓣移植、高位淋巴结清扫术等,癌肉瘤、输卵管癌、复发转移性宫颈癌及卵巢癌的综合治疗,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化疗方面,根据病种不同、分期不同及病人的具体情况做出合理化的化疗方案,对病人进行术前术后辅助化疗、同期放化疗等,如恶性葡萄胎、绒癌的化疗以及宫颈癌、宫体癌、外阴癌、卵巢癌的辅助化疗等诊治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放疗方面,根据不同的病人做出规范的、个体化的放疗计划,如宫颈癌的术前术后辅助放疗,晚期宫颈癌的根治性放疗(四野箱式体外放疗、适型放疗、组织间插植放疗),宫体癌、卵巢癌的术后辅助放疗等,多项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治疗中强调恶性肿瘤的规范化、个体化综合治疗,设置菜单式个体化、规范化的治疗方案供不同病种和不同经济承受能力的病人选择,使每一位肿瘤患者得到最合理、规范的诊治。肿瘤妇科全年收治患者1500多例,其中良性患者700例,恶性800多例,手术600多例,良性患者治愈率100%,早期癌症治愈率达98%以上,晚期宫颈癌、宫体癌5年存活率达80%,卵巢癌的5年生存率达到60%;复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晚期外阴癌的中位生存期接近或达到国际标准。对中晚期肿瘤病人采用姑息性放化疗及国际标准的三阶梯止痛方法

重症医学科 查看详情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创建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建科初期隶属于麻醉手术科,医师3名,床位4张,主要收治全麻后复苏患者,病人以各科室自行管理为主。经过\"非典\"\"甲流\"\"玉树地震\"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后,2003年正式编为独立科室,并逐渐过度为全面自行管理患者的抢救及治疗模式,同时收治全院各个科室的危重病人,并承担麻醉术后病人复苏工作。科室自建立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功能齐全、制度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的重症医学科。科室配有经过严格训练,具有一流水平的医疗和护理专业队伍,总计四十余人,共有医师12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2名,医师6名。护士长、护师、护士编配合理。科室配备床位19张,配备有原装进口、最先进、功能齐全的全自动监护仪、呼吸机、血气分析仪、除颤起搏器、输液泵、注射泵、电脑降温毯、排痰机等监护抢救治疗设备。收治的病人病种繁多,涉及全院各个临床科室及周边医院的危重病人,抢救成功率达90%以上。在呼吸衰竭、循环功能障碍、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等救治方面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特色。能够熟练完成困难气管插管及各种深静脉穿刺术、多种呼吸机模式临床应用、床旁纤支镜下肺泡灌洗术、经皮气管切开术、床旁血液净化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漂浮导管放置监测技术等。"}]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