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产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产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学位授予点。产科坐拥百余年历史,与医院一同见证了各个时代的变迁。自创建以来,一直坚持\"科学、友善、良知\"的服务理念,真诚的为广大孕产妇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产科是湖北省产前诊断中心、湖北省危急重症孕产妇转诊单位和省职工医疗保险生育险接诊单位,在围产期保健、产前诊断、高危妊娠及各类疑难危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的救治上实力雄厚。全科致力于妊娠合并症的规范化、个体化、系统化临床诊治及科学研究,并在胎儿宫内治疗、优生遗传咨询等方面独具特色,居全省领先水平。科室拥有一支业务技术精湛、人才结构合理的医护队伍,人员素质能力均佳,学科梯队建设合理,其中高级职称8人,博士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开放床位80张。科室以临床为核心、以科研为龙头,以教学为导向,强调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每年承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扬子江妇产生殖高峰论坛及各种类型学习班,学术影响深远广泛。科室获批\"湖北省示范孕妇学校\"和湖北省分娩镇痛联盟理事单位。特色诊疗1、产科门诊开设了遗传咨询门诊、复发性流产门诊及妊娠合并糖尿病门诊等一系列的特色门诊。在省内率先开展了单基因遗传病产前诊断、多胎妊娠选择性减胎术、复杂性双胎射频消融减胎术等业务。2、产科门诊开设了产科普通门诊、高危门诊,规范化管理高危妊娠、规范筛选先天遗传性疾病。在各种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及难产、分娩并发症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经验。3、开设了线上线下孕妇学校,医护人员参与孕妇学校授课,对孕晚期孕妇及家属进行分娩期健康教育,提高了孕产妇的保健意识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剖宫产和难产率,保证了母婴的安全。4、无痛分娩与导乐陪产,全程陪伴分娩在产前、产程中和产后给产妇以持续的生理上、心理上及感情上的支持,促进自然分娩,保证母婴安全。业务范围1、作为湖北省疑难危急重症孕产妇转诊定点医院,擅长围产期各种疑难危急重症的诊治;2、优生优育指导及咨询,生理妊娠的产检、产前教育、产后保健;3、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开展绒毛穿刺、羊水穿刺、脐血穿刺、各期胎儿系统排畸超声、普通超声检查;4、复发性流产的综合治疗、妊娠合并宫颈机能不全的诊治;5、、妊娠合并心脏病、肝肾疾病、血液病、甲状腺机能异常、糖尿病、红斑狼疮等疾病的诊治;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肝内胆汁

皮肤性病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及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艾滋病临床监测哨点,湖北省艾滋病临床监测哨点、国家药物临床实验基地、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中华医学会药物不良反应研究中心、中华医学会荨麻疹研究中心、中国湿疹皮炎皮肤过敏研究基地。前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所在单位。学科创建于1948年,目前开放病床30张,工作人员35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5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医师6名,硕士学位8名。现有硕士生导师3人,博士生导师1人。拥有普通治疗室、光动力治疗室、皮肤美容室、专科手术室、激光室、病理室、免疫荧光诊断室、黑光室和药浴室,诊疗各种疑难皮肤病、性病和风湿性疾病。目前科室有UV308准分子激光(日本希兰)、点阵式Er-YAG激光(德国MCL30)、红宝石激光治疗机(RubyStar)、紫外线治疗仪(上海Sigma)、德国FotoFinder皮肤镜、GSD红蓝光治疗仪、氦氖激光机、白癜风治疗仪、微晶磨削机、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医用智能汽疗机等多种先进治疗设备。学科知名专家徐世正教授曾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儿童皮肤病学组组长、继续教育工作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湖北省皮肤科学会名誉主委、武汉市皮肤科学会名誉主委。学科带头人雷铁池教授担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委员兼实验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湖北省医学会变态反应分会副主任委员;梁虹教授担任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微创与皮肤整形美容分会常委、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常委、武汉市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副主任委员。近10余年来,鉴定科研成果4项,2项被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已有3项成果分别荣获省部级一、三等奖。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青年基金1项、中华医学会课题3项、省级科研课题3项。特色诊疗业务范围结缔组织病:我科对红斑狼疮的诊断和治疗久负盛名,并已形成较完善的研究和诊疗体系。老主任徐世正教授早年毕业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从事该病研究达30余年,曾获得多项科研基金资助。首创的马疫锥虫法检测抗ds-DNA抗体曾获得1982年卫生部甲等奖。目前就诊的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等患者众多。我科在湖北

中医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成立于1956年7月,自学科成立以来,学科开设有病房和门诊,全面开展中医临床防治及新技术新业务的研究。在\"医信天下\"排名中获得华中地区第一名。经过60年的发展,科室临床特色突出,形成了以\"中医肿瘤\"、\"中医外科\"、\"中医风湿\"及\"中医妇科\"等为突出的专业特色。全科在职医护人员19人(医师8人,护理10人)。其中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1人,湖北中医名师1人,全国第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人,正高职专家8人,副高职专家5人。科内分设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含痔瘘)专业,开设中医肿瘤门诊、中医痛风与肾病门诊、中医风湿门诊、痔瘘门诊、中医妇科门诊等。科室走中西医结合之路,坚持以中医特色为主,中西医结合,对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尤其是慢性疑难杂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特色诊疗1.肿瘤:通过中西结合疗法控制早期癌症患者病情进展,并对不适宜手术放化疗患者予以中医辨证施治,扶正祛邪,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抗癌等,预防复发与转移,通过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了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2.周围血管病包括脉管炎、糖尿病足、静脉曲张、红斑肢痛症、压疮、各种溃疡久不愈合等。3.痛风及风湿类疾病:中医科采用中西医结合,筛选有效中药复方制剂,并提炼出一整套治疗方案(包含内服与外用药),可有效降低血尿酸,改善肾功能,降低高血脂等,并承担国家、省级治疗痛风课题,达国内领先水平。另外,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等特点。4.慢性肾脏疾病(含尿毒症):对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等采用中药高位保留灌肠,并配合自行研制的内服药等系列方案,疗效处于全国先进水平,患者来自国内及东南亚一带。业务范围1.以中医内科为主,对常见病、多发病有较好疗效,对部分疑难杂症,如肿瘤术后、慢性肾炎、痛风与风湿、糖尿病、胃溃疡、胃肠炎、肝炎、高血压、冠心病、支气管炎、哮喘等标本兼治,疗效达省国内一流水平。2.妇科如月经不调、带下、盆腔炎、不孕不育等。3.儿科如咳喘、腹泻、消化不良等有较好疗效。4.中西结合的肿瘤的治疗,对中期癌症患者控制其发展以及晚期缓解其症状,提高病人生存质量有一定疗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联系方式027-88041911-85525(门诊)027-88041911-83645(病房),{:"

口腔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口腔科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武汉市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科以临床为主,全面开展口腔疾病的临床防治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同时注重口腔医学的基础研究。现设有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科、口腔正畸科和口腔种植科6个专业,并设口腔特诊室、口腔微创手术室、口腔种植室、牙周黏膜科、洁牙中心。拥有优质牙科综合治疗台45台及先进的CT、曲面断层、头影测量等X光机。现有医护人员50人,其中正高职称17名、副高职称15人、博士27人。学科实力雄厚,医疗技术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可开展牙种植术、微创拔牙术、冷光美白术、显微根管治疗术、儿童牙颌畸形的早期矫治、舌侧矫治、隐形矫治、个性化矫治、复杂疑难牙颌畸形的矫治、CAD\/CAM纳米氧化锆全瓷牙、精密附着体、贵金属烤瓷冠、套筒冠、儿童牙病的防治、口腔颌面部骨折复位、激光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血管淋巴管瘤、囊性疾病以及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唇腭裂的综合序列治疗、阻鼾器治疗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技术。科研成果包括:《GTR双抗胶原膜的研究及临床初步应用》获1998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磷酸三钙修复髓室底穿通的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获1994年省卫生厅三等奖;《复方珊瑚糊剂用于根管充填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获2001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用腭粘骨膜瓣修复眼睑缺损的研究》获1994年省卫生厅三等奖;《眼窝手术的研究-自体巩膜内植入体和自体阔筋膜植入体的临床应用》获1993年省卫生厅三等奖。特色诊疗1、牙种植术;2、微创拔牙术;3、牙齿冷光美白术;4、显微根管治疗术;5、舌侧矫治技术;6、隐形矫治技术;7、个性化矫治技术;8、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治;9、CAD\/CAM纳米氧化锆全瓷牙;10、精密附着体;11、贵金属烤瓷冠;12、套筒冠;13、口腔颌面部骨折的手术治疗;14、激光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血管淋巴管瘤、囊性疾病;15、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系统治疗。业务范围学科实力雄厚,医疗技术处于全省先进水平,可开展牙种植术、微创拔牙术、冷光美白术、显微根管治疗术、儿童牙颌畸形的早期矫治、舌侧矫治、隐形矫治、个性化矫治、复杂疑难牙颌畸形的矫治、CAD\/CAM纳米氧化锆全瓷牙、精密附着体、贵金属烤瓷冠、套筒冠、儿童牙病的防治、口腔颌面部骨折复位、激光治疗口腔颌面部

内分泌科 查看详情

学科历史沿革、学科建设成果、各类平台、所获荣誉等。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的发展是伴随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历史脚步而前行的。在历届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经历近半个世纪的艰辛拼搏,我科在医、教、研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湖北省内分泌学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学科是全省较早成立的内分泌专业科室之一,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临床药物实验基地,湖北省糖尿病防治办公室所在单位。人员结构、先进设备、科研教学成果等。我科具有强大的医疗技术力量和舒适的治疗环境。病房位于安康楼5楼,开放病床46张,每年收治省内外患者2000余人,年均门诊量逾5万人次。本学科诊治病种涵盖糖尿病、甲状腺、垂体、肾上腺、痛风、高尿酸血症、骨代谢、内分泌性高血压、性腺、肥胖、矮小症等内分泌各个领域。依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际先进检测设备,配备有胰岛素泵、实时动态血糖监测仪、双能X线骨密度仪、免散瞳眼底照相、全自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仪、内脏脂肪检测仪,可进行各种激素水平及基因测序检查。科室拥有良好的学术梯队,全科医师均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6人,多人有在国外学习及工作的经历,具有很强的研究实力和充足的后备力量。我科多名专家担任全国省市各级学科内分泌领域的领导职位:湖北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及委员2名,湖北省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湖北省老年学学会内分泌专业分会副主任委员1名,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1名,中国神经科学学会青年委员1名,湖北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及委员各1名,湖北省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委员1名。人才的培养是学科持续发展的基础,我科一直致力于医学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的培养工作。迄今为止培养省内外进修生数百名。我科每年举办一次\"内分泌代谢疾病珞珈论坛\"继续教育学习班,吸引全省各地的同道参会。同时长期致力于省内外各级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建设,定期指派专家深入基层对口帮扶,切实提高地方医疗服务能力及水平。在科研领域,我科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50篇。先后出版了《糖尿病保健学》、《新编糖尿病保健学》、《内分泌科住院医师手册》、《下丘脑-垂体疾病现代治疗》、《围术期麻醉相关高危事件处理》等多部专著,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版《内

血管外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历史悠久,追溯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和湖北省首批重点学科。在老一辈国内著名专家姚震、高尚志、程邦昌、林道明等教授的引领下,经过六十余年的精心建设和发展,学科拥有独立的门诊、病房及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拥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手术设备,为患者创造了安全的医疗环境和舒适的康复环境,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专业机构。学科致力于静脉血栓、静脉曲张、动脉硬化闭塞症、颈动脉狭窄及动脉瘤、血管源性肿瘤、主动脉夹层、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肢体动脉瘤、内脏动脉瘤、肺栓塞、血管外伤及糖尿病足等疾病的诊治及研究,一直快速发展和开展国际上前沿的血管外科技术。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并已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提升了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先进专科。人员结构、先进设备、科研教学成果等。现有开放床位50张,年门诊量人次左右,年出院人人次,平均住院日7.8天,年均手术量余台,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在编工作人员18人(医师7人、护理人员11人)。国际血管联盟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新秀奖\"获得者1人。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及省级重大平台建设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数余项,SCI收录论文50余篇;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武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主编及参编医学专著4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学科带头人邓宏平,男,医学博士,副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血管外科博士后、客座副研究员。科室及职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主任。诊疗专长:静脉血栓、静脉曲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颈动脉狭窄及动脉瘤、胸主动脉瘤、腹主动脉瘤、髂动脉瘤、肢体动脉瘤、内脏动脉瘤、主动脉夹层、肺栓塞、血管外伤及栓塞、血管源性肿瘤、糖尿病足及各种血管外科疾病的微创介入及外科治疗。学术任职及荣誉:国际血管联盟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新秀奖\"获得者。2014年4月-2016年4月,受教育部国家公派留学基金资助,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两年

病理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集病理学临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本着\"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精益求精、敢为人先\"的建科理念,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技术应用、教学及科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科室现有员工45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及副主任技师4人,主治医师及主管技师11人,住院医师及技师29人,拥有博士10人,100%硕士化,是一支充满活力、有潜力、热爱病理事业的主力军。临床方面:科室目前全年病理量约12万余例,其中常规活体标本检查近7万例,细胞学检查5万余例,外院会诊3000余例。每年常规开展免疫组化9万余片,分子病理检查1千多例。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超过99.9%,术中快速诊断准确率超过99%,常规病理报告在3个工作日内发出比例超过95%,均超过三甲医院标准。近年来获得国际级、国家级及省级质量控制认证40项。已建立甲状腺乳腺疾病、女性生殖系统疾病、胃肠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器官移植病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淋巴造血系统疾病等病理诊断亚专科,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综合病理诊断平台,满足了临床个体化治疗。教学方面:作为武汉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承担了临床本科的病理教学工作,同时每年吸取进修生及规培生20余人,教学满意度连续数年排在医院前列。病理科规培基地连续三年荣获优秀专业基地、优秀住培学员导师、优秀规培秘书、优秀规培学员等奖项20余人次,规培基地主任袁静萍还获得全国\"优秀专业基地主任\",在湖北省规培基地中作为模范全省推广。科研论文方面:病理科一贯重视临床、教学、科研三者协调发展。科室近四年来承担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发表论文百余篇,连续四年获得中华医院会病理学分会颁布的\"投稿论文单位奖\"。科室注重人才培养,拥有国家级学会委员1人,省级学会副主委1人,省级学会委员5人。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学术活动百余人次,使病理科在全国和湖北省的学术地位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方面:病理科率先组建我省首个以县级医院医联体单位为主体、以互联网+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特色的远程病理会诊中心,新疆省、湖北省、河南省20余家基层医院纷纷加盟。该模式既是湖北省人民医院医联体建设的成功典范,也是湖北省卫生计生委打造新型医联体、切实落实\"分级诊疗\"的缩影。我们科室还派遣袁静萍,阎红琳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

老年病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在老年性疾病诊疗、护理以及高干高知的医疗保健等方面积累了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开设了老年病专家门诊以及干部门诊。主要从事老年心血管疾病、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疾病、老年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及高干高知的医疗保健工作,对老年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甲状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消化道疾病以及老年多器官疾病、老年危重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保健局和省市科技公关项目10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在全国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0余篇,主编及副主编《临床老年心脏病学》等7部学术专著,这些专著已成为全国同行的重要参考书。特色诊疗老年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疾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糖尿病、痛风、骨质疏松症、甲状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消化道疾病以及老年多器官疾病、老年危重疾病的诊疗。业务范围老年心血管疾病、老年呼吸系统疾病、老年消化系统疾病、老年内分泌疾病、老年脑血管疾病的诊治及高干高知的医疗保健。联系方式老年病病区电话:027-88041919转82906、82907、82908、82909老年病专家门诊电话:027-88041919转85526干部门诊电话:027-88041919转82901,

精神科 查看详情

精神卫生中心(湖北省精神卫生中心)创建于1956年,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精神科),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精神科)、美国Stanley基金会精神疾病合作研究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单位、国家规范教材主编\/副主编单位;也是湖北省医学会精神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湖北省精神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心理援助中心、湖北省抑郁症诊疗中心、湖北省神经精神病研究所、湖北省人民医院法医鉴定所、\"985\"认知与神经信息科学拓展平台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湖北省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医疗、教学、科研、培训和公共卫生中心。连续多年入选\"复旦大学专科声誉排行榜\"和\"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名\"的前十强,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牵头单位。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东方之星\"救援先进集体称号。【临床医疗】本中心由精神科、临床心理科、精神Ⅲ科组成。现有开放病床348张,是国内最大规模的综合医院精神科,年门诊量和咨询量约20万人次,年住院量7000余人次。现有医师34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6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4人、副主任心理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23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6名,聚集了一批享有较高声誉的精神医学\/临床心理学高级专业人才。积极开展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治,接受各地疑难危重病人的转诊。【教学】本中心是武汉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教学基地和多所高校教学协作单位。为国家培养了近300名精神卫生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并培训出数百名专科医生或进修医生。是国家卫健委、教育部临床医学、精神医学专业相关教材主编、副主编单位。成功举办多次全国性大型学术年会,和美、日、法、德等国相关机构建立长期的学术合作关系。【科研】本中心是卫生部、教育部《精神病学》五、七年制编写单位和八年制统编教材副主编单位。根据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国内外发展趋势和需要,制定了科研中长期发展规划,组成临床精神药理、生物精神病学、临床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儿童精神病学、抑郁症、精神分裂症4个亚专业)、临床心理学和司法精神病学等稳定研究团队和研究方向。中心作为湖北省神经精神病研究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拥有分子生物学、细胞学、动

PET中心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PET-CT\/MRI中心暨分子影像研究中心(简称PET中心),是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大型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医疗、科研和教学平台,拥有独立的面积约4000m2的单体大楼,是国内功能最全、技术最新,规模最大的PET中心之一,是国际一流PET-CT\/MR三模式影像研究与应用基地。中心引进国际顶尖水平的大型影像设备3台:①GE公司世界首台治疗指导型DiscoveryPET-CT710扫描仪,是目前国际最先进的PET-CT机型;②GE公司全球顶级大孔径3.0T静音磁共振MR750w,并配备检查转运床,与PET\/CT联合构成PET\/CT-MR三模式影像系统;③GE公司最新一代中能回旋加速器QilinTRACERcenter-GMP及药物全自动合成模块。PET\/CT-MR三模式影像系统为全球最先进的分子影像配置,可进行全身PET-CT和\/或PET\/MRI检查,为临床应用和科研拓展提供了当今最高水平的影像技术平台。PET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年富力强的创新型团队,是本中心医疗质量保障与学科发展的基石。团队成员14人均是我院的学科骨干人员,具有丰富的PET-CT诊断\/检查经验,科主任和学科带头人是从斯坦福大学引进的高端人才。团队结构合理,已经形成了明确、稳定、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部分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另有多位国际顶级专家以客座教授身份加盟,为本中心的业务发展锦上添花。PET中心将严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办院宗旨,努力为病友提供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厚德诚朴、创新卓越,旨在为各位宾客和病友带来实实在在的健康福祉。特色诊疗一、肿瘤诊断PET-CT\/MRI已经成为肿瘤分期的必要检查手段由于肿瘤细胞代谢活跃,摄取示踪剂的能力为正常细胞的210倍,形成图像上明显的\"光点\";因此在肿瘤早期尚未形成明显的形态学变化前,当达到PET的最小分辨率,即能发现隐匿的病灶。1.肿瘤早期筛查:如肺癌、淋巴瘤、鼻咽癌、乳腺癌、食管癌、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头颈部肿瘤、转移性甲状腺癌等),特别是在肿瘤早期尚无临床症状、体征时即可发现微小病灶(PET\/CT可筛查出直径5mm的肿瘤;PET\/MRI可筛查出直径1-2mm的肿瘤);2.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3.进行精确的肿瘤分期和再分期;4.全身成像明确肿瘤是否发生转移,预后判断;5

超声影像科 查看详情

超声影像科是省内最早创建的超声影像专业之一,院级重点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是湖北省超声诊断与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单位、湖北省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主任单位,承担着全省超声影像专业的人员培训、资质认定和质量考核等系统工作。本科室现有职工69人,其中正高职称11人,副高职称3人,主治医师15人,医师16人,医务助理及护士2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6人,硕士学位22人。科室多人次在全国及省市专业学位担任委员、青年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常务委员等职务,以及在包括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在内的多个国家级专业杂志中担任编委,其中中华医学会超声影像专业学会委员2名,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分会委员1名,中国超声工程学会专业学会委员4名,海峡两岸医学会超声分会委员2名,湖北省超声诊断与治疗质控中心主任1名,湖北省医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1名,湖北省医师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1名,武汉市医学会超声分会主任委员1名;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编委1名。学科由心脏超声、腹部和浅表器官超声、血管超声、介入超声和体检超声部组成。拥有先进的超声仪器,包括GEVIVIDE95、GEVIVIDE9、PHILIPSEPIQ7C、PHILIPSIE33、百胜MyLabTwiceeHD、Alokaα10等高端彩色超声诊断仪,配备各种类型超声探头和超声工作站。近年来本学科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多项,湖北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及国内权威期刊收录,主编专著2部,主译专著2部,参编6部;承担国家级及省级科研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学科带头人周青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心脏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心脏学组副组长,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理事,湖北省医学会超声分会常务委员,武汉医学会理事及湖北省卫计委超声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及美国耶鲁大学医院学习心血管影像。擅长心血管超声诊断,主要业务专长为心血管介入超声评估、经食管超声技术和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央高校及省市科研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和国内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主译论著《超声影像鉴别诊断学—教学图谱》,参编《现代临床超声心动图学》等多部著作。获国家发明专利

儿Ⅰ科 查看详情

湖北省重点专科,湖北省儿科专科医师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湖北省新生儿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湖北省儿科疾病规范化诊疗基地。儿一科创建于2008年,经过十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打造出鲜明的专业特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小儿神经、儿童重症、儿童保健、风湿免疫、遗传内分泌、呼吸、消化及心血管等疾病的诊治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培养了多名研究生,规培生,临床带教及授课多名本科生及留学生,培养近百名进修生。本学科由4个部分组成,包含一病区、二病区、儿童重症监护室及儿童保健门诊。儿童脑电图室设在儿一科。现有病床数101张,年门诊量共约10万人次,出院人数7500余人,病床使用率100%,30%以上为重症患者,其中5%为极危重症,抢救成功率达99%,医疗服务覆盖湖北、湖南、河南、江西等数个省份。现有医护人员70名,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硕士学位者24人,正副教授9位,全国专业学会委员5人,省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7人。先后承担国家和省市科技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SCI收录20余篇。赴欧美等国留学3人。多名专家担任国内核心儿科期刊编委及审稿专家。在癫痫、病毒性心肌炎、贫血、骨矿含量研究及中成药开发等方面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获省市科技进步奖3项。连续4年举办国家级及省部级医学继续教育活动。学科带头人及科主任姚宝珍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儿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兼任湖北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罕见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第四届儿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控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罕见病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急救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儿科急救学组委员、中国抗癫痫协会委员、湖北省抗癫痫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学位评审专家、博士基金评审专家、湖北省合理用药管理专家委员会专家、湖北省及武汉重点专科评审专家、武汉医学会第十七届理事会理事、主持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项,主持及参加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共15余项,参编专著3部,发表论文100余篇(SCI-15篇)。

儿Ⅱ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创建于上世纪40年代,历史悠久,享誉全国,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1978年设儿科系,同年成立湖北省儿科研究所。在国内儿科权威专家郭树椿等教授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发展,现拥有心血管、血液、新生儿、呼吸、消化、感染、肾脏、神经、遗传内分泌、风湿免疫、儿科保健等专业,成为门类齐全、人才荟萃的综合性学科。2009年以儿科教研室为基础成立儿科Ⅰ、Ⅱ、新生儿三个独立临床科室,病床数达250张(其中新生儿病区80张)。2017年12月儿科整体搬迁至永康楼(19号楼),形成儿科I、儿科II、儿科III、新生儿科四个独立科室,目前儿II科病床数75张。儿科专业齐全,实力雄厚,在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心肌炎、心律失常、新生儿疾病、哮喘、感染、肾病综合征、白血病、贫血、出血性疾病、免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智力测定、疑难病及危重疾病的诊治领域居全省一流水平,许多专业享誉全国。儿II科在编工作人员31人(医师15人,护理人员16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医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4人,全国性专业学会常务委员1人、委员8人、青年委员4人;湖北省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常务委员4人、委员11人。先后主持国家和省科技项目3项,校科研项目3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赴海外研修3人次。儿II科在呼吸感染、呼吸介入、儿童血液病、川崎病、儿童泌尿系统疾病及儿童心血管系统疾病诊疗有着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儿童支气管哮喘诊疗随访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儿II科为首批国家儿童标准化哮喘门诊示范中心,拥有奥林巴斯电子纤支镜工作站,肾脏超微结构电镜中心,配备了儿童呼吸系统疾病诊断的肺功能仪器、呼气NO仪器设备。儿II科主任姜毅教授1963年8月出生,主任医师、副教授、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第十七届委员会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儿科呼吸介入学常委,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业委员会儿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医师协会变态反应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北省预防医学会微生态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儿Ⅲ科 查看详情

学科于2017年12月由儿科分出,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建制。学科在临床常规诊疗的基础上,快速发展儿童肾脏疾病的专科核心技术,包括常规肾活检、无痛肾活检、血液透析、CRRT、全自动腹膜透析、肾移植管理等,注重儿童肾脏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包括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紫癜性肾炎的专病管理、急慢性肾衰竭的救治、遗传性或先天性泌尿系统发育异常的识别与处理、泌尿系感染与钙沉积症的治疗、遗尿症的门诊管理等,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形成专科特色与优势。目前形成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有主任医师1名、副教授2名,主治医师2人,硕士研究生8人,全国专业学会委员2人,省专业学会常委3人,省专业学组副组长1人。学科成为全省技术全面,优势突出的儿童专科。学科带头人暨科主任李弢教授,1965年01月生,医学硕士,主任医师。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科肾脏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儿科分会肾脏组副组长,湖北省微循环学会肾脏病与血液净化专业委员会常委,亚太医学生物免疫学会儿童过敏免疫风湿病分会常委、肾脏病学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生物免疫学会肾脏病专委会委员,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专家。"}

耳鼻咽喉-头颈外Ⅰ科 查看详情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核心成员单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全国嗓音言语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变态反应疾病诊疗质控中心,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湖北省听力检测中心,湖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卫生部台塑集团、湖北省人工耳蜗植入中心、武汉市耳部疾病研究中心。学科为湖北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湖北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主任委员单位。学科创建于1943年,在临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下设四个三级学科:耳科、鼻科、咽喉气管食管科、头颈颅底外科。武汉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杂志社。目前,学科开放床位250张,建设有四个三级学科,四个中心,各科均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学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0名,副主任医师9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6名,在全国担任专业学会委员7名,省内专业学会主任委员2名,副主任委员2名。1993年创办了国内中文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同年实现由耳鼻咽喉科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1999年3月开始推行并完成三级学科建设,建设有耳科、鼻科、咽喉气管食管科、头颈颅底外科四个特色亚科。随着科室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在华清泉主任统筹管理,廖华主任的带领下,在医院的支持下,耳鼻咽喉头颈外I科于2014年正式分区,形成以头颈肿瘤、颅底外科学、耳显微外科学、听力学、人工听觉技术等领域的特色优势。以武汉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为平台与美国佛罗理达大学头面中心,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协作关系,取得了一批有原创性科研成果,《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的研究》为代表的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培养了一大批临床科研、教学人才,指导帮扶省内外几十家医院耳鼻咽喉科发展,并得到同道高度评价,目前我科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专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Ⅱ科 查看详情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全国嗓音言语医学研究中心,湖北省变态反应疾病诊疗质控中心,湖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湖北省听力检测中心,湖北省新生儿听力筛查诊断中心,卫生部台塑集团、湖北省人工耳蜗植入中心。学科为湖北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和湖北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主任委员单位。学科创建于1943年,在临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下设四个三级学科:耳科、鼻科、咽喉气管食管科、头颈颅底外科。武汉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杂志社。1993年实现由耳鼻咽喉科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1999年3月开始推行并完成三级学科建设,建设有耳科、鼻科、咽喉气管食管科、头颈颅底外科四个特色亚科,形成以头颈肿瘤、颅底外科、听力学、人工听觉技术、咽喉及嗓音专业、OSAHS、变态反应等领域的特色优势,以武汉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研究所为平台与美国佛罗理达大学头面中心,法国波尔多第二大学建立了稳定的科研协作关系,取得了一批有原创性科研成果,《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的研究》为代表的科研成果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培养了一大批临床科研、教学人才,指导帮扶省内外几十家医院耳鼻咽喉科发展,并得到同道高度评价,目前我科已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国内外知名专科。目前,学科开放床位95张,建设有四个三级学科,各科均具备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学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6名,副主任医师5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4名,在全国担任专业学会委员4名,省内专业学会主任委员2名,副主任委员2名。

放射介入科 查看详情

放射介入科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是医院重点建设的平台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医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设有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放射影像学教研室,系中国出血中心联盟综合医院示范基地和中国静脉介入联盟理事单位。本学科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血管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创建以来,本着高起点、严要求的标准,在广泛开展血管性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各项新业务、新技术,开展了大量高、新、难的手术项目,填补了湖北省介入治疗领域的多项空白,多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近10年得益于高端影像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本学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技术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的临床平台学科。本学科由介入治疗门诊、手术室及病房组成。现有开放床位23张,年均手术量5000台,拥有全球最新型的西门子大平板血管造影机及双C臂双平板血管造影机。工作人员25人(医师7人、护理人员15人,技师3人)。医生团队均为研究生学历,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医、护、技团队在全国20余个学会中担任委员。近5年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项,参加多中心临床研究5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每年培养进修生20余人。特色诊疗以血管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介入诊疗为优势,血管介入、肿瘤介入、神经介入、非血管介入全面发展,各项介入诊疗技术均在国内和湖北省处于领先水平。(1)外周血管疾病:各种原因的动脉血管狭窄、闭塞及血栓栓塞,全身各部位的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动脉夹层、动脉溃疡、壁间血肿。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髂动脉闭塞、肾动脉狭窄、内脏动脉瘤、肠系膜上动脉夹层、脏器及肢体的血管畸形等。(2)出血性疾病:鼻出血、大咯血、消化道出血、尿血、痔疮出血、子宫大出血、各种外伤性大出血、术后大出血等。(3)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椎-基底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内血管狭窄、动脉瘤、血管畸形等。(4)静脉性疾病:肺栓塞、腔静脉滤器植入、深静脉血栓形成、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布加综合征、门静脉血栓形成、肾功能异常透析通路失功、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中心静脉狭窄或闭塞、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精索静脉曲张、盆腔静脉淤血综合征等。(5)肿

放射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放射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医学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住院医师规培基地,设有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放射影像学教研室;是医院重点建设的平台学科。放射科由普通放射、CT、磁共振和介入诊疗组成,介入放射设有独立病房;科室施行统一管理模式。在国内较早开展了血管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的诊断和介入治疗。创建以来,本着高起点、严要求的标准,在广泛开展血管性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各项新业务、新技术,开展了大量高、新、难的手术项目,填补了湖北省介入治疗领域的多项空白,多项技术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放射科自19世纪30年代创立以来,经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近10年得益于高端影像设备和技术的引进,本学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技术力量雄厚、学科特色鲜明的临床平台学科。放射科将秉承\"技术优质,服务优良,关怀细微,流程快捷\"的服务理念,自强不息,克难奋进,努力为患者提供一流的诊疗服务、为建设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而奋斗!放射科分为主院区(位于张之洞路)和东院区(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科室施行\"两个院区、同质管理\";放射科汇集国际一流的全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20余台(套),可开展从临床到科研的所有检查项目。其中普通放射配备BrivoXR575DR、Definium6000DR、PhilipsDiagitalDiagnostDR、PhilipsEssentaCompactDR、MindrayDigiEye760DR、岛津SONIALVISIONG4数字胃肠机、岛津MUXJ—100DJ移动DR和GEAlphaSTMGF-101钼靶乳腺机;CT配备了GERevolutionCT、GEOptima680CT、SimensSOMATOMgo.Top64排CT、GELightSpeed64排VCT、BrightSpeed16排CT;磁共振配备有GESIGNAArchitect3.0TMR、GEDiscoveryMR750WSilent3.0TMR、GEDiscoveryMR750Plus3.0TMR、GEHDxt3.0TMR、GEHDxt1.5TMR、GEBravoMR355新光纤1.5TMR高端磁共振仪、联影uMR2601.5TMR;介入放射室配备了SimensZeeFloor、SimensArtisQ数字平板血管机;全科配备完善的院级P

风湿内科 查看详情

妇Ⅱ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科专业始建于1923年,系湖北省内第一家公立医院的专业学科点,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认定的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卫生部十年百项PPC项目(子宫颈癌的预防及癌前期病变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示范基地,武汉大学医学部妇科研究室。承担妇科临床、教学、科研及保健的任务。妇科主要特色为妇科恶性肿瘤的筛查、早期诊断及手术等综合治疗,盆底器官脱垂性疾病的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规范诊疗,经阴道手术及妇科微创手术。学科前辈全国著名妇科专家田孝坤教授创导的尿瘘修补手术方法(通过卫生部鉴定被命名为\"田式法\")得到了发扬光大,研究成果\"经阴道前穹窿宫颈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经专家鉴定为国内首创,研究成果\"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基础和手术治疗\"经专家鉴定为国际先进,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醋酸甲孕酮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B超介入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临床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专著《妇产科手术损伤防治学》经人卫出版社再版发行多次,每年主办全国性妇科诊疗相关新技术学习班3-4次,精湛的专业技术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认可和赞誉。妇Ⅱ科开设床位49张,是以宫腹腔镜、阴式手术及机器人手术为特色的微无创专科。

妇Ⅲ科 查看详情

妇Ⅲ科成立于2014年底,编制床位62张。科室目前有医师1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硕士生导师1人,90%为研究生学历,其中获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5人,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获得者1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十大手术名家\"1人。近年来妇Ⅲ科在国内知名盆底重建专家许学先教授带领下重点发展专科特色,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疗及复杂生殖道瘘的修补手术方面享有盛誉,实施重大疾病防治科技行动计划项目1项(女性盆底功能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三级诊疗及新技术探索性研究),申报并筹建中华预防医学会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防治项目国家级盆底康复质量控制中心。科室近年来重点发展妇科肿瘤的微创手术和规范化治疗,在治疗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外阴癌、阴道癌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常规开展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宫颈癌根治术、荧光导航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经腹卵巢癌肿瘤细胞减灭术及卵巢癌新辅助化疗、腹腔热灌注化疗等。另外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微创手术方面技术精湛,尤其是子宫腺肌瘤剔除保留生育功能和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微创手术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近开展了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良性疾病深受广大患者喜爱。

肝胆外科 查看详情

肝胆外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和特色专科,卫生部首批整体护理模式病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与2006年自普通外科分出,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建制。自独立建制以来,立足临床,不断创新临床诊疗技术,注重科研成果转化,学科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并已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近年来学科广泛深入开展对肝移植、肝胆疾病、腹腔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特别是目前常规开展的肝移植手术,获得良好疗效,一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健康生活已超过16年。肝胆外科现有开放床位70张,年门诊量2.1万人次,每年收治来自省内外住院患者3000余人,年均手术量2000余台。拥有CUSA、3D腹腔镜、氩气刀、电子胆道镜、电子十二指肠镜、肝脏3D影像评估系统、肝储备功能分析系统、射频消融治疗仪、胆道碎石仪等先进诊疗设备,使肝胆胰脾病人的治疗个性化、微创化和精准化。肝胆外科拥有较为完善的的人才梯队,在编工作人员人(医生21人,护士25人),医疗团队中主任医师(教授)6人,副主任医师(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5人,10人有出国访学经历。现有全国学会任职4人、省级学会任职3人。肝胆外科是国家专科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同时承担武汉大学研究生、本科生、进修医师等教学任务,每年为全国各地培养优秀医疗人才200余人,派遣多名技术骨干对口支援边疆、偏远地区的卫生事业建设。肝胆外科先后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国家级奖项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累计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100余篇,主编、主译及参编专著10余部。学科带头人王卫星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武汉大学消化系统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政府特殊贡献专家,享受省政府专项津贴。兼任中国微循环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微循环学会理事长、湖北省肠外肠内营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临床营养项目专家工作组特邀专家。《临床外科杂志》副主编,《微循环杂志》副主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指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

感染性疾病科 查看详情

感染性疾病科是我院创建之初的主要科室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湖北省传染病学界享有盛誉。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内设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临床病毒学分室,武汉大学消化与肝病研究所肝病研究室。全国肝胆疾病防治技术示范基地。感染科医师中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导师3人,正高职5人,副高职5人。全国专业学会委员2名,省内专业学会主任委员1名。目前拥有本部及东院两个病区,病床60张。近几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国家人事部、湖北省科技攻关、湖北省卫生厅重点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感染科实力雄厚,医术精湛,在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血吸虫病研究等获得多项科研成果。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了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获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奖励;80年代率先与美国陆军传染病研究所合作,积累了一系列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治疗经验,\"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获国家教委二等奖;近年来,致力于病毒性肝炎的研究,一系列科研成果获湖北省自然科学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4项。目前对病毒性肝炎及其它各种肝病的临床诊治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在重型肝炎的早期诊断、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人工肝支持系统在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及高脂血症方面疗效显著。对其它感染性疾病、慢性腹泻、寄生虫病的诊治有独到的经验。特色诊疗1、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各种原因所致的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及高脂血症;2、腹水超滤回输机治疗顽固性腹水;3、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业务范围1、疑难危重肝炎的综合治疗;2、慢性乙型、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3、顽固性腹水的超滤回输;4、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治;5、血吸虫病的诊治;6、慢性肝硬化的防治;7、各类肠道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诊治;8、各类发热待查及其它感染性疾病。联系方式感染科门诊:027-88041911-85511感染科病房:027-88041911-82470(护士站)-82273(医生办公室),,,,,{:"

骨外科Ⅳ(手足踝-显微骨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Ⅳ科(手足踝-显微骨科)是集医、教、研为一体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点及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的医护队伍,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7人,研究生导师2人,下设手足踝四肢创伤学组,脊柱微创学组,关节微创学组等多个专业学组。学科致力于骨科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科学研究,以\"微创、显微\"为特色理念,主要开展手足踝、脊柱、关节及四肢的骨科显微修复、重建、再植、再造,并在相关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脊柱脊髓、神经血管损伤及四肢骨骼、组织缺损等疾病的微创治疗策略上具有较深造诣。学科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及其他多项省市级项目,以科研为龙头,以教学为导向,强调临床水平的全面提升。目前,学科正通过多学科交叉治疗模式,强调微创治疗,早期康复,尽早复健的治疗康复一体化模式,进一步提升医疗品质及服务水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点及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创建于1949年,先后由著名外科专家朱裕壁、叶仲篪、黄克俊、王炳勋负责。1978年至2005年先后由王炳勋、吴少西、黄琪裳、李家元和刘世清教授任骨科主任。在历任科主任带领下,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精心耕耘,骨外科已成为水平一流、技术精湛的临床专科,亚专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科室经过多年发展,业务量逐年上升,病源广泛辐射周边省、市、自治区,享有一定声誉。技术力量雄厚,人员结构合理,目前拥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7人,博士7人。开创了多项新技术、新业务,完成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取得了满意的成绩,并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学科非常重视人才培养,先后选派医师赴美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访问、进修,或邀请国内个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提高了整个学科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规培医生及进修医生并在当地成为科室发展的中坚力量。学科带头人吴飞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湖北省骨科分会创伤学组委员兼秘书,湖北省医学会手外科分会委员,亚太足踝外科学会委员,亚太重建显微外科学会青年委员,湖北省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专业青年委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骨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专业青年委员,湖北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人工关节专业青年委员。2012年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进

骨外科Ⅴ(运动医学科及关节损伤)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骨外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授予点及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创建于1949年,先后由著名外科专家朱裕壁、叶仲篪、黄克俊、王炳勋负责。1978年至2005年先后由王炳勋、吴少西、黄琪裳、李家元和刘世清教授任骨科主任。现任骨科主任为彭昊教授。在历任科主任带领下,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精心耕耘,建设成为实力雄厚、技术精湛的临床专科,亚专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是享誉华中地区乃至全国的集临床、科研和教学为一体的骨科中心之一。骨V科于2021年5月成为独立建制亚科专业。本亚科在普通常规关节疾病诊治技术基础之上,整合了全系列关节疾病及运动损伤的手术技术及康复解决方案,能依据关节具体病损个性化提供优选差异诊疗技术支持。骨V科关节疾病的特色诊疗及突出优势已得到省内外业内人士及患者的广泛认可,医疗服务能力正持续保持更新;目前已搭建了与众多国内外著名医疗、研究机构的对接平台,正努力构建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骨V科现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3人,主治医师3人;副教授2人,其中硕士生导师2名;所有医师均获取医学博士学位,主要成员均多次赴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留学或研修,国际国内学术交流频繁。业务影响力覆盖湖北及周边省份(河南),承接大量疑难、高难度骨关节退变性疾病及运动损伤患者的医疗诊治任务;骨V科还承担了社会公益服务(河南、海南等托管医院医疗技术指导),接收大量基层医院进修医生的关节外科及运动医学技术培训。

核医学科 查看详情

核医学科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核素治疗门诊、核素治疗病房、SPECT显像室、体外分析实验室。科室设有国内一流的核素治疗防护病房,设置有病床17张。配置有美国GE公司带符合线路的SPECT一台,甲状腺功能测定仪两台、医用核素活度计3台、核素自动分装仪两台。科室设备齐全、技术领先、多年来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编工作人员13人(医师5人、护理人员5人、技师3人)。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1人。博士学位1人,硕士学位6人。现有湖北省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常委1人、青年委员1人;武汉市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副主委1人。有6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作为湖北省核医学专业的住院医师规培基地及出科考试基地,承担包括研究生、临床医学7、8年制、5年制本科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以及进修生的核医学教学任务。特色诊疗多种核医学技术用于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采用同位素(131碘)治疗甲亢已有40多年历史,经验丰富。业务范围1、甲状腺疾病的诊治:甲亢、甲减、甲状腺炎、甲状腺肿大等;2、肝硬化、肝癌的早期检测:AFP、肝纤维化指标等;3、男、女性激素全套检测:雌激素、雄激素、促性腺激素等;4、皮肤病的核素贴敷治疗:小儿毛细血管瘤、顽固性局限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疤痕增生、灰指甲等;5、癌症骨转移的镇痛治疗:89SrCl3、153Sm等核素治疗;6、肿瘤检测:采用国际上先进的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C-12)检测系统,一次抽血检测12种肿瘤标志物,特别适用于体检筛查和肿瘤的辅助诊断、疗效判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7、影像核医学:全身各脏器SPECT显像。联系方式联系电话:027-88041911-88579(门诊)-88083(ECT室),{:"

呼吸内Ⅱ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科系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学科,博士与硕士学位授权点,为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呼吸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中国肺癌防治健联体肺癌早诊早治中心以及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中心标准化体系建设项目成员单位,国家呼吸临床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专科医联体危重症协作组成员单位。自独立建制以来,全面开展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积极拓展新技术与新业务的应用,注重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学科的综合实力逐渐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日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提升了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成了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北省基金的重要科研基地。本学科现包括六个部分,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I科住院部、肺功能室、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PPD室、呼吸内镜与介入诊疗室、睡眠呼吸障碍诊治中心。现开放床位71张,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省各地、市、州,以及周边省份(包括河南、湖南、江西、安徽等)部分地区。学科拥有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强。在编工作人员37人(医师16人、护理人员21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医务人员中,95%以上拥有博士学位,青年骨干占60%。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1项、青年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近三年发表SCI收录论文数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70余篇。学科成员的学术任职学会包括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睡眠研究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睡眠医学专委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救援协会重症分会、中国医药教育学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湖北省呼吸分会、武汉市呼吸分会、湖北省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会、湖北省病理生理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武汉市防痨协会、湖北省肿瘤协会肺癌专家委员会。科室主任胡克教授,1965年11月生。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国睡眠研究会常务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睡眠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睡眠研究会睡眠呼吸障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检验医学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创建于1923年,历经近百载风雨春秋,通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伴随着近10年医学诊断技术的高速发展,已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重点学科,学科综合水平引领华中地区,在全国检验界处于先进水平。检验医学中心平台技所获荣誉如下:1994年获批成为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点,1997年获批共青团中央永久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01年主编《微循环学杂志》2003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2008年\"临床检验诊断学\"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学科2009年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组成部分2009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华中地区传染病监测网络实验室副主任单位2010年成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分子诊断中心\"2010年获批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2014年ISO15189认可医学实验室2015年获国家卫计委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与诊断试点单位2015年获国家卫计委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应用试点单位2015年获湖北省司法鉴定许可资质(亲权鉴定)2016年东院检验科成立,建立了建筑面积约7000平米的实验室,2017年生殖儿童中心检验科成立,两个院区三个检验科场所实行同质化管理,本院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和生物样本库,东院以区域检验中心为特色。共同形成以本院检验科为核心,医教研均衡发展,各有侧重、亚学科特色明显的检验医学中心。学科现有医技人员141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者50人,其中博士学位26人,具有国外留学经历8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19人,检验医师2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其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技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常委1人,并担任血液肿瘤个体化诊断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省级学会主任委员3人,副主委2人,委员3人。学科多年来形成了稳定系统的科研方向,近年来主持国家重大技术专项1项、参与国家重大技术专项2项,参与\"863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子课题2项,参与国家高性能医学诊疗设备专项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主持多项省级和市级科技攻关项目、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武汉大学自主青年基金。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获批国家专利16项

康复医学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康复科是全国成立较早的康复医学专业科室,始于建院之初,现已建设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专业康复综合性临床学科,在湖北省康复学界有较高的知名度。其实力雄厚,医术精湛。现有医务人员33名,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技师1名,各类中级职称人员18名。有1人任中国康复医学会理事,7人在湖北省内专业学会任主委、副主委、常委、委员。在医疗工作方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康复科病区,共有病床40张,提供住院康复、门诊康复、及早期康复服务。本学科医护技各类专业人员齐全、技术力量雄厚,拥有系统的康复评定、康复训练和治疗仪器与设备,致力于将现代康复理念、治疗技术与中国传统治疗技术相结合,以取得患者功能康复的最大效果。能满足神经系统疾病、骨科疾病、心肺疾病、肿瘤、老年病、慢性病、儿科疾病、临床各种ICU、外科术后、运动损伤等康复需要,是国内开展临床康复项目较为齐全和完善的单位之一。康复治疗室具有电疗、光疗、超声、电磁、冷热疗、运动疗法等治疗手段,促进患者疾病恢复或重建功能。提供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含认知治疗)、语言治疗(含吞咽治疗)和传统治疗(针灸和推拿)等。拥有各种康复治疗设备,拥有各种现代康复治疗技术如Mckenzie治疗技术、Bobath技术、运动控制、SET(悬吊治疗)。拥有各种康复评定、康复训练和治疗仪器与设备,能满足开展神经系统疾病康复、骨科疾病康复、内外科疾病康复,膀胱残余尿测定及尿流动力学检查,清洁间歇导尿技术等技术项目的需要。康复设备包括国内最新的傅利叶上肢机器人,MoTomed智能上下肢康复治疗仪、失语症评价与训练系统,情景模拟训练设备、平衡训练设备,四肢联动运动训练设备,悬吊治疗训练设备,吞咽治疗仪、空气压力波治疗仪,冷疗设备。常规物理治疗设备如五官超短波、、神经肌肉电刺激、DMS(深部肌肉电刺激)、低周波治疗仪、磁振热治疗仪、超声波治疗仪、电子生物反馈、超短波治疗仪、电动起立床、电动牵引、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动态干扰电、低频脉冲电治疗等。特色诊疗目前引进了傅利叶上肢机器人(国内为数不多),为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带来福音。该机器人采用力反馈等核心技术,能提供一体化的康复评定与治疗训练,精确模拟出各种实际生活中的力学场景,涵盖整个康复期的上肢功能训练,实现大脑功能重组从而重塑上肢功能。2020年开展新项目高压氧舱,磁刺激技术:1

麻醉科/麻醉门诊/疼痛门诊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是国家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科室始于1931年,正式成立于1957年,是华中地区较早开展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专业,目前已发展为集临床麻醉、急救复苏、疼痛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二级学科。在危重疑难患者临床麻醉及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等方面积淀深厚,优势明显,综合实力居华中地区前列。科室设有中心手术室,东院手术室,麻醉恢复室,疼痛病房,无痛腔镜中心,麻醉研究所等部门。中心手术室拥有52间手术室,术后恢复室20张床位;东院手术室拥有26间手术室,术后恢复室10张床位;疼痛科病区拥有44张床位,治疗室5间共12张床位;门诊日间手术室9间;无痛腔镜中心一个。所有手术间配备一体化可视管理系统,信息化多媒体视频系统及国际顶级麻醉工作站等。目前麻醉科每年完成手术量75000台次,麻醉后监护复苏35000人次,疼痛住院及门诊量23000人次,各类门诊无痛麻醉37000人次,各类无痛腔镜25000人次。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于1985年获得中南地区首个麻醉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截至目前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0项。累计发表各类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150余篇),编撰专著10余部,专利3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在编工作人员252人(医师98人、护理154人。其中正高职称7人,副高职称1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7人。其中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1人、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医学领军后备人才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麻醉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青年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1人、湖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常委1人、委员2人,湖北省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武汉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武汉市医学会疼痛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武汉市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1人。学科带头人夏中元教授,一级主任医师,湖北省医学领军人才,湖北省突出贡献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临床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麻醉学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心胸学组副组长,中

泌尿外Ⅰ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湖北省重点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自1955年成立以来,经过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努力,本学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内知名学科。在国内外泌尿外科领域有着辉煌的历史,先后首创了多种泌尿外科手术方法,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卫生部乙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学科近20年已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其中SCI国际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21部,参编48部。23项科研成果分别获卫生部、湖北省科研成果奖。学科承担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攻关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攻关等项目29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学科多次主办国际及全国学术会议。新一代学科带头人刘修恒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留日学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大外科主任、泌尿外科主任,武汉大学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泌尿外科首届领军人物。在刘教授领导下,继承老一辈教授留下的光荣传统,引领专科出现的新技术,秉承\"科学、友善、良知\"的核心价值观,竭诚为广大患者服务。泌尿外科Ⅰ科职工总人数30人,其中医生12人,护士18人。医师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3人,主治5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2人,回国留学人员6人。医生全部获博士学位。多人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腔镜学组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男科医师分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考评委员会专科内镜专家委员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泌尿外科微创学组组长、担任湖北省及武汉市泌尿外科和男科学学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多人分别担任《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腔镜泌尿外科杂志》、《中华内分泌杂志》、《武汉大学学报》、《肿瘤防治研究杂志》、《临床泌尿外科杂志》、《临床外科杂志》、《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微创泌尿外科杂志》、《泌尿精选合集》、《器官移植杂志》、《微循环杂志》等杂志的编委。本学科组成单位包括:住院病房、专科门诊室、专家门诊室、泌尿外科研究室、体外碎石中心、腔镜诊疗中心、介入治疗中心。现开设病床50张,年门诊量近5万人次,年住院病人3300余人次,年手术台次达3600余台。学科拥有当代先进的医疗设备,在微创治疗腹腔镜方面拥有:DaVinciXi机器人、LumenisPLUSEMOSE

泌尿外Ⅱ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湖北省重点学科,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955年,在著名专家詹炳炎教授的领导下成立泌尿外科专业组,1973年独立成为泌尿外科,先后有詹炳炎教授、王玲珑教授、张孝斌教授及刘修恒教授任科主任。经过半个世纪几代人的努力,本学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内知名学科。学科自创立以来,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在国内外泌尿外科领域有着辉煌的历史,先后首创了多种泌尿外科手术方法:1983年开展世界上首例同种异体睾丸移植术,治疗睾丸先天性或后天性缺如及睾丸功能低下患者,及世界上首例胎儿肾上腺移植治疗Addison’s病,均取得成功,得到国内外业界的广泛关注及一致好评,并多次在国际国内会议上进行学术交流及技术推广,经吴阶平院士主持的专家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卫生部乙等奖2项。国内首创附睾管输精管吻合术和改良式跪俯卧位膀胱阴道瘘修补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本学科组成单位包括:住院病房(分设泌外I科、泌外II科、泌外Ⅲ科)三个医疗单元、专科门诊室、专家门诊室、泌尿外科研究室、体外碎石中心、腔镜诊疗中心、介入治疗中心。现开设病床150张,年门诊量近5万人次,年住院病人3300余人次,年手术台次达3600余台。泌尿二科是泌尿外科的核心组成部分,以微创泌尿及男科为主攻方向。其中微创泌尿以尿路结石的诊疗为核心,依托设在本科、全省唯一一家由湖北省科技厅和湖北省卫生健康委联合设立的\"湖北省肾结石防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构建了尿路结石全流程诊疗平台,对尿路结石从院前预防、微创手术治疗、术后排石康复、结石终生预防为要素的诊疗体系。不仅清楚可见的结石,更重要的是阻断其复发的途径,实现治标治本的结合。前列腺疾病诊疗单元,重点关注良性前列腺增生疾病,利用全国领先的5种新型能量平台,可以满足普通、高龄高危、凝血功能障碍等多种患者的手术需求。近10年来,前列腺的剜除技术日臻完善,可以彻底去除病变组织,实现零复发的诊疗需求。男科诊疗单元,以男性健康为关注重点,利用综合诊疗手段,对慢性前列腺炎、勃起功能障碍、早泄等常见男性问题,诊疗效率高,患者中具有极佳的反响。职工总人数人31人,其中医生11人,护士18人,技术人员2人。医师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6人,主治2人。博士导师1人、硕士导师3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湖北省政

器官移植科 查看详情

1983年,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原湖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在著名专家詹炳炎教授的带领下实施了亚洲首例同种异体睾丸移植术,1985年又实施了世界首例胎儿肾上腺移植术治疗成人Addison’s病,均取得成功,拉开了我院器官移植事业的序幕。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院泌尿外科开始开展肾移植手术。至2015年,我院累计完成肾移植600余例,肾移植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移植物长期存活率均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期还开展了心脏移植和肝脏移植。为促进我院器官移植事业的快速发展,在著名器官移植专家周江桥教授的倡导下,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于2015年6月正式成立。现科室编制床位25张,医师8人,护士11人,器官捐献协调员7人,数据与档案管理员1人。2015年以来我国器官移植随着器官捐献的变革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我院器官捐献与移植抓住了这难得的机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我院(含东院区)年肾移植例数已位居全国前三甲,并在围手术期病人管理、移植肾功能的保护、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高敏患者肾移植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已有逾1600位患者在我院接受肾移植手术。器官移植科2017年肾移植209例,2018年肾移植259例,2019年肾移植231例,移植成功率及随访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除肾移植外,近年来,我院先后开展了肝移植、心脏移植,肺脏移植。心脏外科常规开展心脏移植手术,心脏移植每年20-40例,位居全国前十;胸外科开展肺脏移植,肝胆外科开展肝脏移植手术,肺脏移植,肝脏移植均取得了快速的进步,效果良好。科室主任周江桥教授从事器官移植工作近二十年,在肾移植领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学术造诣,在全国器官移植界享有盛誉。现任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肾移植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器官移植医师分会常委,国家卫健委肾移植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植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肾脏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移植分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副主任委员。并担任《中华器官移植杂志》、《中华移植杂志(电子版)》、《器官移植》、《实用器官移植杂志电子版》,《AmericanJournalofTransplantation(中文版)》等杂志编委。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共10余项,在研课题3项,发表国内外期刊论文30

乳腺甲状腺外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家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中国医师协会普通外科学专培试点基地。学科成立于2002年6月,主要从事乳腺和甲状腺疾病的临床诊治、科研及教学工作。现设有三个病区,开放病床108张。年门诊量70000余人次,年收治病人8000余人次,手术5000余台。本学科是湖北省最早成立的乳腺甲状腺专科之一,是国内专业技术力量雄厚、技术手段先进的乳腺甲状腺专科之一,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学术地位。医师专业团队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8名,其中正高4人,副高5人,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3名,年轻医生均实现博士化。特色诊疗1.乳腺癌的早期诊断、规范化手术及个体化精准治疗,乳腺癌术后乳房重建,晚期乳腺癌的综合治疗2.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甲状腺腔镜和开放手术及综合治疗3.难治性乳腺炎(哺乳期及非哺乳期)个体化微创综合治疗及研究4.乳腺良性疾病的微创手术治疗5.乳腺导管内干预诊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业务范围1.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乳腺癌的规范化、个体化诊治。其中乳腺癌的保乳及前哨淋巴结活检、乳腺癌患者的乳腺整形及乳房重建、基因芯片检测乳腺癌中基因表达谱预测乳腺癌对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敏感性等前沿技术与国际接轨。2.在乳腺良性病变的微创切除及影像技术引导下的乳腺癌微创活检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临床不可及、仅影像检查可及的乳腺病灶诊治方面独树一帜。3.作为\"中国抗癌协会全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湖北省唯一的定点医院,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开展乳腺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而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4.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甲状腺癌的规范化、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提高了甲状腺癌的疗效,降低了甲状腺癌再次手术的损伤。5.开展全腔镜下甲状腺手术,使部分合适的患者避免出现颈部疤痕导致的美观问题及心理上的不适。6.在巨大甲状腺肿、复杂甲亢、甲状腺术后(良性及恶性)复发,以及多次术后甲状腺肿瘤等复杂难治性甲状腺疾病的治疗上有丰富经验。开展甲状腺结节的规范化评估、诊断、早期药物干预及随访。联系方式027-88041911转-82011(护士站)-81087(医生办公室)-82012(主任办公室),,,,{:"

神经内Ⅰ科 查看详情

神经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武汉市打造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国家神经肌肉病诊治规范培训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全国优质护理示范病房。1978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学科是我国最早成立神经-精神专科病房的单位之一。1956年在湖北省率先建立神经精神科专业病房,1963年我院发起成立武汉地区神经精神科学会,1979年成立湖北省神经精神病研究所,1982年由我院专家发起成立湖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本学科专家担任主任委员近30年。1984年建立神经病学教研室和神经内科专业病房,1986年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建制。自独立建制以来,以临床为本,全面开展各种神经疾病的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形成了二者紧密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经过4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本学科由近十个部分组成,即神经内Ⅰ科、神经内Ⅱ科、东院神经内科、神经内科监护病房(NICU)、神经内科门诊、神经功能检查室(包括肌电图-诱发电位室、脑电图及睡眠监测室、经颅多普勒超声室、眩晕检查室和神经肌肉病理室)、神经病学教研室、湖北省神经精神病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室、《卒中与神经疾病》编辑部(1993年创办)等。现年门诊量10万余人次,先后开设了癫痫、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记忆与语言障碍、脑瘫、周围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头痛等专病门诊;现有开放床位232张,年出院人数8000余人次,平均住院日8.8天,年均脑血管介入手术量800余台;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10余省\/市\/自治区。在编工作人员164人(医师53、护理人员106,其他5人。其中正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7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部级及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目前学科在国家和省市级各种学术组织任职20余人。中华医学会的任职包括神经病学分会委员1人、肌电图和神经心理学组委员各1人、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周围神经病协作组委员各1人;中国医师协会的任职包括神经内

神经内Ⅱ科 查看详情

神经内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武汉市打造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的国家级重点专科,国家神经肌肉病诊治规范培训中心,高级卒中中心,全国优质护理示范病房。1978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2003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本学科是我国最早成立神经-精神专科病房的单位之一。1956年在湖北省率先建立神经精神科专业病房,1963年我院发起成立武汉地区神经精神科学会,1979年成立湖北省神经精神病研究所,1982年由我院专家发起成立湖北省医学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本学科专家担任主任委员近30年。1984年建立神经病学教研室和神经内科专业病房,1986年成为独立的二级学科建制。自独立建制以来,以临床为本,全面开展各种神经疾病的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形成了二者紧密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经过4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本学科由近十个部分组成,即神经内Ⅰ科、神经内Ⅱ科、东院神经内科、神经内科监护病房(NICU)、神经内科门诊、神经功能检查室(包括肌电图-诱发电位室、脑电图及睡眠监测室、经颅多普勒超声室、眩晕检查室和神经肌肉病理室)、神经病学教研室、湖北省神经精神病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室、《卒中与神经疾病》编辑部(1993年创办)等。现年门诊量10万余人次,先后开设了癫痫、肌张力障碍、帕金森病、记忆与语言障碍、脑瘫、周围神经-肌肉疾病、脑血管病、头痛等专病门诊;现有开放床位232张,年出院人数8000余人次,平均住院日8.8天,年均脑血管介入手术量800余台;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10余省\/市\/自治区。在编工作人员164人(医师53、护理人员106,其他5人。其中正主任医师9人,副主任医师17人)。其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省部级及以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目前学科在国家和省市级各种学术组织任职20余人。中华医学会的任职包括神经病学分会委员1人、肌电图和神经心理学组委员各1人、肌萎缩侧索硬化和周围神经病协作组委员各1人;中国医师协会的任职包括神经内

神经外Ⅲ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为武汉市打造中部地区医疗服务中心建设的国家级重点专科,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湖北省神经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单位,国家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培育基地,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镜培训基地,武汉市脑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内设武汉大学神经精神研究所神经外科研究室,是医院最佳文明科室。2009年获得全国医药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为首批卫生部优质护理示范病房、湖北省卫生厅先进基层党支部、湖北省青年文明号。科室设置有颅内肿瘤组、脑血管病组、脊柱脊髓疾病组、功能神经外科组、颅脑创伤与神经急重症及神经内镜组等不同亚专业,能开展显微神经外科领域所有手术。除完成颅脑外伤、大脑半球肿瘤、小脑半球肿瘤、椎管肿瘤、脑脓肿、脑出血、脑积水、中枢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减压术等常规手术外,还开展了各种复杂的高难度手术,主要有鞍区肿瘤、蝶骨嵴内侧1\/3肿瘤、脑干肿瘤、侧脑室、三脑室、四脑室肿瘤、枕骨大孔区肿瘤、脊髓髓内肿瘤、岩斜坡肿瘤、桥小脑角肿瘤、嗅沟巨大脑膜瘤等颅底肿瘤的切除与颅底重建。目前我科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脑肿瘤,脑血管病及脊髓肿瘤)因围手术期死亡率低、致残率低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学科实力雄厚,技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神经外科三科自2017年成立,目前医生总数10人,正、副主任医师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全部医生均为博士毕业,其中博士后1人,且5人有国外一流医学机构学习经历。已开展脑血管病基础与临床、脑肿瘤基础与临床以及颅脑损伤治疗等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科技局计划项目等项目10余项,取得多项科研成果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十余篇。成科以来已培养研究生4人,进修生多人。现任亚科学科主任陈治标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神经外三科主任。湖北省神经外科质量控制中心办公室主任,湖北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完成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课题1项,经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表论文近30篇,主译、副主编、参编著作5部。擅长经鼻蝶显微切除垂体腺瘤和显微手术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特别是颅底及深部脑肿瘤和脊髓肿瘤等。

胃肠外Ⅱ科 查看详情

胃肠外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学科前身创建于20世纪20年代,属于国内成立较早的西医专科之一。胃肠外科是自普通外科独立出来的重点特色专科,胃肠外II科成立于2016年6月,并迅速发展壮大。学科致力于胃肠疾病的外科临床诊治及科学研究,秉承\"追求卓越的研究型外科\"的办科理念,以腹腔镜及机器人微创外科技术为本,开展胃肠疾病的外科诊疗及新技术新项目的创新研究,形成以微创外科治疗结直肠肿瘤、胃肿瘤、小肠肿瘤、顽固性便秘、肥胖及糖尿病、急腹症、腹外疝、痔、瘘等的专科特色,同时注重胃肠疾病尤其是胃肠恶性肿瘤的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研究,现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总体诊断和治疗水平在国内居于领先水平,并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学科现有编制床位43张,年出院人数超2000人次,平均住院日7.9天,年均手术量1200余台。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的医护队伍,在编工作人员29人(医师14人、护理人员15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博士10人,硕士2人,研究生导师2人)。中国医师学会肛肠分会委员1人,其他全国性本专业学会常委1人、委员8人,湖北省本专业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常务委员2人。本科室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SCI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专利2项,获医疗成果奖1项,I级新技术1项、2级新技术1项、3级新技术2项。科主任付涛,1975年8月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JohnsHopkins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外科博士后和临床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分会炎性肠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结直肠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腹腔镜青年医师委员会委员、中华消化外科菁英荟结直肠外科学组委员、湖北省医院协会临床营养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胃肠肿瘤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腹部外科》编委,《ClinEpigenet》、《AnnSurgOncol》、《IntJColorectDis》审稿专家等学术职务。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副主编及参编专著8部,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等研究课题10余项,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1项。特色诊疗以结

消化内Ⅰ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国内较早成立的西医专科之一。1958年成立消化内科专业组,1985年消化内科从大内科中划分成为独立的临床专科。在国内权威消化内科专家于皆平教授、沈志祥教授、罗和生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全体员工秉承\"严谨认真、求实创新\"的理念,在服务广大患者的同时,使科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武汉大学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中华内科学会常委、中华医学会消化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消化学会主任委员、内科学会及消化内镜学会副主任委员所在单位;湖北省消化内镜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湖北省消化内镜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Ⅱ级实验室,湖北省消化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医学院消化与肝病研究所、消化系病研究室。担任全国20多种学术杂志的常务编委和编委。学科技术力量雄厚,有教授、主任医师1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生导师于皆平教授、沈志祥教授和学科带头人罗和生教授是国内知名消化系疾病专家,对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疾病的诊治深有心得,尤其在内镜诊治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学科设有知名专家、专家、专科、专病门诊、住院病房(病床104张)、消化内镜中心、胃肠动力检测室、消化与肝病研究所。近5年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主编专著20部,开展新业务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22项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30余人。

消化内Ⅱ科 查看详情

本学科创建于上世纪20年代,是国内较早成立的西医专科之一。1958年成立消化内科专业组,1985年消化内科从大内科中划分成为独立的临床专科。在国内权威消化内科专家于皆平教授、沈志祥教授、罗和生教授、于红刚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全体员工秉承\"严谨认真、求实创新\"的理念,在服务广大患者的同时,使科室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学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武汉大学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大数据协作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专家组评审专家、湖北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医师协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湖北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微循环学会消化疾病微创诊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所在单位;湖北省消化内镜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湖北省消化内镜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Ⅱ级实验室,消化系统疾病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医学院消化与肝病研究所、消化系病研究室。担任全国20多种学术杂志的常务编委和编委。学科技术力量雄厚,有教授、主任医师15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5人。博士生导师于皆平教授、沈志祥教授、罗和生教授和学科带头人于红刚教授是国内知名消化系疾病专家,对消化系统危重和疑难疾病的诊治深有心得,尤其在内镜诊治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学科设有知名专家、专家、专科、专病门诊、住院病房(病床104张)、消化内镜中心、胃肠动力检测室、消化与肝病研究所。近5年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论文120余篇,包括GUT,Lancet子刊等杂志。主编专著20余部,开展新业务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5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省部级课题120余项,每年招收博士生、硕士生30余人。

心内Ⅰ科 查看详情

心血管内科系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国家985工程II期、III期重点建设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III级实验室,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学科,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模式动物中心,武汉市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武汉市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及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也设在本学科。武汉市委、市政府打造国家医疗服务中心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于1972年由内科学分出,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建制。自独立建制以来,以临床为本,全面开展心血管病的临床防治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同时注重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不断创新临床诊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形成了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紧密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成为自己特色与优势。经过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并已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提升了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成了承担国家和湖北省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病区开放正规床位49张,在编医护人员35人(医师17人、护理人员18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7人),每年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疑难冠心病患者2500余人次,平均住院日约6.5天,年均手术量2000余台。我病区重点诊治冠心病和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主要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包括单支、多支病变、钙化病变、分叉病变、左主干病变、CTO病变等。心内Ⅰ科具有武汉大学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分子诊断平台,能够提供精准遗传性心血管疾病诊断分析。在所有心血管亚科中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最短,药占比最低,赢得了广大患者的赞誉以及同行的认可。我们是一支积极向上,努力肯干的优秀团队。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卫生部\"十一五\"重大公益专项、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及省级重大平台建设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30余项

心内Ⅲ科 查看详情

心律失常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特色诊疗方向,基础与临床研究及介入诊疗具有深厚的积累,在国内外拥有良好声誉。为进一步打造具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2019年4月,医院成立心律失常专科。心律失常专科主任黄鹤教授,为德国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荣获第一届\"国之名医·青年新锐\"荣誉称号。现任美国心脏病学会(FACC)会员,欧洲心脏病学会(FESC)会员,欧洲心律学会(FEHRA)会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心律与心电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专家委员会房颤卒中防治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导师,湖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房颤中心主任。心律失常专科现有开放床位49张,医护人员30人(医生1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职称2人;护理人员16人),有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4人;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导师3人,具有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6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常委1人、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委员2人;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1人;中国医促会心律与心电心律与心电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湖北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1人。学科现为全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培训项目培训基地(心律失常介入)、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中国心源性卒中防治基地。

心内Ⅳ科 查看详情

本亚科在原心内科基础上发展而来,于2012年7月23日开科。自独立建制以来,以临床为本,全面开展心血管病的临床防治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同时注重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不断创新临床诊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经过7年的建设与发展,亚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并充分重视科研工作,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提升了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本亚科现有开放床位40张,年门诊量2万人次左右,年出院人数3000人次,平均住院日7.0天,年均手术量1500余台,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在编工作人员29人(医师14人、护理人员16人。其中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6人)。其中硕士生导师3人;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医师6人。美国心脏病学学会成员1人,美国Krannert心脏病研究所访问学者1名,哈佛大学博士后1名,耶鲁大学访问学者1名,华盛顿大学博士后1名。科室人员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心电学组成员、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成员、左心耳封堵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代谢性心血管病学组成员、中国心电信息学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基础学组委员、多个国际杂志特约审稿人。另外,湖北省CIT心律失常青年俱乐部委员会委员1名,湖北省重症与创伤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1名,海医会青委会委员1名,湖北心血管疑难重症专家委员会委员1名。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级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5项,SCI收录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14部,获专利1项;获科研成果奖5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三等奖1项。科主任包明威教授,1974年7月生,医学博士。副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电学组成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十届委员会代谢性心血管疾病学组成员、湖北省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与转诊工作专家组成员、中国心电信息学会青年委员、《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特邀审稿人、多个国际杂志审稿人。在全国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及参编专著7部,主持和参与国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

心内Ⅴ科 查看详情

心血管内科系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国家985工程II期、III期重点建设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III级实验室,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湖北省重点学科,湖北省特色学科,湖北省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病介入诊疗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急性心血管疾病医疗救治中心,湖北省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模式动物中心,武汉市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武汉市心血管病医学临床研究中心,湖北省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及武汉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也设在本学科。武汉市委、市政府打造国家医疗服务中心的国家级重点建设专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于1972年由内科学分出,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建制。自独立建制以来,以临床为本,全面开展心血管病的临床防治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同时注重心血管病的基础研究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不断创新临床诊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形成了基础研究与临床防治紧密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成为自己特色与优势。经过近4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并已搭建了与国际接轨的科研平台,取得了一批原创性成果,提升了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成了承担国家和湖北省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的重要科研基地,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本学科由十余个部分组成,即心内I科、心内II科、心内III科、心内IV科、心内V科(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心内VI科(东院区)、高等病房(VIP)、心脏监护病房(CCU)、心功能科、心导管室、心血管病研究所、心血管模式动物中心、《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部。现有开放床位316张,年门诊量近10万人次左右,年出院人数15000人次左右,平均住院日7.5天,年均手术量10000余台,医疗辐射能力覆盖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在编工作人员312人(医师105人、护理人员131人,其他76人。其中正高职称22人,副高职称32人)。其中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赛克勒年度优秀医师奖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杰出青年、长江学者1人;具有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

新生儿科 查看详情

新生儿科成立于1979年,随着医院对新生儿专科病房建设的大力投入,本科室已发展成院前急救、新生儿诊疗、早产儿救治及出院后随访为一体的大型新生儿专科,是设备齐全、技术实力雄厚的区域性新生儿医疗中心。自独立建制以来,以临床为本,全面开展新生儿疾病的临床防治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创新研究,不断创新临床诊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本科室设有多个病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早产儿病区、足月儿病区、隔离病区等。现有开放床位60张,年出院人数1500人次。在编工作人员52人(医师14人、护理人员38人。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6名,其中博士学位5人)。科室有多名医师担任学会任职及杂志编委,其中担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1人;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委员会儿童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伦理和医患沟通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海峡两岸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神经专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儿科学会委员1人,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1人,湖北省新生儿质量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湖北省新生儿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专家1人,武汉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1人,中华医学会分会心血管专业青年委员1人,中国医师学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遗传肝病专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儿科心血管基础协作组委员1人,湖北省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委员1人,湖北新生儿学会委员1人。新生儿科学科带头人方成志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现任《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目前是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修复委员会儿童神经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伦理和医患沟通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师协会新生儿分会神经专业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儿科学会委员,湖北省新生儿学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委员,湖北省新生儿质量控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新生儿临床重点专科评审专家,武汉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科室设备:配置了2套先进的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国内最先进呼吸机20余台、拥有新生儿专用高频呼吸机3台、亚低温治疗仪、床边血气分析(GEM4000)、各种无创多功能监护仪、长颈鹿多功能暖箱、辐射抢救台、新生儿冷光源治疗仪、微量血糖仪、NO治疗仪等。

胸外科 查看详情

胸外科是国家卫生部评定的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内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外国留学生培养基地,湖北省最早评定的重点学科,在国内胸外科界享有盛誉。学科成立于1954年,是国内首批成立的普胸疾病治疗专科。在国内著名胸心外科专家姚震、高尚志等老一辈教授的引领下,学科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已成为辐射全国的胸外科疾病诊治中心,广泛收治了来自全国各省市的患者。学科拥有独立的门诊、病房及技术精湛的医疗队伍。开设病床49张,拥有先进的医疗器械和手术设备,为患者创造了安全的医疗环境和舒适的康复环境。学科现有医师15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3人。9名医师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并有多名医师曾到国外发达国家进修学习。学科有4人在全国和省内专业学会任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并在7种全国一级杂志任副总编和编委等职,近10年来获得国家卫生部、教育部和湖北省科技进步奖14项,在国际、国家级杂志发表医学论文300余篇。特色诊疗1、肺、气管、支气管、食管、纵隔等疾病的胸腔镜及胸部微创外科的诊治2、食管、肺的手术及食管切除,胃、空肠、结肠替代食管,气管、支气管袖状成形术3、肺癌、食管癌及纵隔肿瘤等胸部肿瘤的综合治疗4、肺外科、食管外科、胸部畸形矫治及胸腔镜微创手术5、复杂食管疾病的外科治疗业务范围学科在肺外科、食管外科、胸部畸形矫治以及胸腔镜微创手术等方面的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处于国内先进行列,尤其是对复杂食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在国内独树一帜,结肠代食管术式成熟。学科致力于肺、食管、气管、纵隔疾病、胸壁畸形及肿块等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包括肺部的良、恶性肿瘤、肺化脓症、肺结核、肺脓肿、肺大泡、肺先天性畸形;气管和支气管的良、恶性肿瘤、外伤性断裂、气管畸形、支气管扩张症等;食道良恶性肿瘤,食管憩室,食管穿孔,自发性食管破裂,膈疝、食管裂孔疝等疾病;胸腺肿瘤伴重症肌无力,其他纵隔良恶性肿瘤;胸壁良恶性肿瘤,胸壁结核及化脓性炎症、胸壁畸形如漏斗胸、鸡胸等。近年还开展了微创外科及胸腔镜外科手术。2011年,胸外科再获殊荣,获评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健康所系,生命所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全体医护人员将以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技术,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提供优质的服务。联系方式027-88041911-82240(病房),,{:"

血液内科 查看详情

血液内科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血液病专科联盟成员单位;湖北省血液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副组长、湖北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和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所在单位。血液内科于1960年成立血液专业,1995年成为独立的三级学科建制。自独立建制以来,以临床为本,全面开展血液病的临床防治及新业务新技术的创新研究,同时注重血液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不断创新临床诊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形成了基础与临床研究紧密结合的完整学科体系,成为自己特色与优势。经过近60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的综合实力明显提升,临床诊疗的特色和优势越来越突出,医疗服务能力不断增强,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全国知名专科。血液内科由门诊,病房和实验室三部分组成,现有开放床位64张,年门诊量1万5千人次左右,年出院人数2000人次,医疗辐射能力覆盖湖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等省。在编工作人员38人(医师14人、护理人员21人,实验室技术人员3人。其中高职5人)。本学科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中国荷兰交流基金和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统计源论文200余篇。科主任高清平教授,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湖北省医学会血液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血液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专家组副组长;武汉市医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床血液学杂志》常务编委,《临床内科杂志》编委,《内科危急重症杂志》编委,获湖北省和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主编或副主编著作4部,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内科学》,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荷兰合作项目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SCI和国内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特色诊疗1、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全面开展白血病的骨髓细胞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基因、残留白血病和FISH检测,对各种白血病作出MICM亚型和危险分层的诊断,实施规范化的序贯治疗,获得了满意的效果。2、淋巴瘤和浆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对淋巴瘤和浆细胞瘤进行诊断和分型,实施规范化治疗,提高了临床治疗

眼Ⅰ科(眼外伤、玻璃体视网膜)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1科成立于2009年,自创建以来,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委员杨安怀主任的带领下,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创新性的引入先进技术,改善患者的术后视觉治疗,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技术水平一流的人才队伍。眼Ⅰ科共有眼科医师9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3人,占33.3%;具有博士学位者8人,占88.0%;具有国外教育背景者2人,占22.2%;共有护士12人,其中中级职称6人,本科以上学历者12人。学科拥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外伤学组,眼免疫学组委员2名。通过多年的建设,培养了一支研究方向稳定,学术严谨,充满活力和创新意识的年轻学术梯队。学科承担着眼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社会责任等各项任务。年门诊量,专家门诊量,年出院患者人次,年手术台数等指标均在眼科中心出类拔萃。每年都有近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患者在眼1科重见光明。眼1科在重症眼外伤的手术重建和视功能恢复,复杂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严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级诊疗,难治性葡萄膜炎的个性化和精准治疗,复杂白内障的综合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等等方面均处于省内或国内领先水平。杨安怀主任领导的研究团队因积极大力在省内外推广各种眼外伤手术技巧而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外,眼1科还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及多项临床试验的研究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基础医学向临床成果的转化。眼1科还特别重视义诊及各类患者宣教工作,着眼于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将预防医学,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团队的临床诊治工作中,成绩斐然,为患者交口称赞。

医疗美容科 查看详情

医疗美容科是国家级皮肤医疗美容示范基地。本学科于2010年由皮肤性病科衍生,成立医疗美容科亚科。自成立以来,注重医疗美容方面日新月异的各项新技术、新方法的学习与研究,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技术能力,全面开展各种损容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同时注重面部年轻化的方案设计与实施,不断创新诊疗技术,提高医疗水平,造就了一支理论扎实、技术精湛、敬业爱岗、奋发有为、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注重面向社会进行合理医疗美容的宣教,普及美容知识,提高民众认识,警惕美容误区,规避医疗风险,并举办医疗美容学习班、研讨会,立足全省对基层医院进行继续教育,普及医美知识与技术。拥有国际顶尖的激光美容设备和经验丰富的医师团队,科室成员共10人,其中正高人次1人,副高人次2人。科室拥有国际先进的医疗激光设备,如以色列飞顿公司的辉煌360平台工作站,755\/810半导体超冰激光脱毛、以色列EndyMed3Deep相控射频治疗平台(包括相控微针射频,射频点阵等模块),德国阿斯克莱公司的调Q694nm红宝石点阵激光设备以及MCL30铒激光剥脱点阵激光设备,2代德玛莎水光注射平台等。年门诊量7000余人次,年均治疗人次9000余次,医疗辐射能力覆盖中南地区、湖北各县市。学科带头人梁虹,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为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抗衰老促进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微创与皮肤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皮肤美容分会真皮美塑疗法学组组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抗衰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激光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面部年轻化分会常务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新技术新材料分会常务委员、泛亚地区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中国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面部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中国分会常务委员、中国非公协会皮肤专委会常务委员、实用皮肤病杂志编委、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激光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科分会化妆品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美容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注射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美容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美容皮肤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微创学组委员、湖北省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整形美容学会常务委员。主持湖北

胰腺外科 查看详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胰腺外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湖北省重点学科\/专科,是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本学科拥有一支以陶京教授为首席专家和学科带头人,以一批优秀的中青年专家为骨干的精英专业团队。本学科下设胰腺外科病房、普外重症监护病房、内镜及微创治疗室、营养和大输液配制室、标本冻存及实验室。病房床位50张,重症监护病床13张。拥有高清腹腔镜、ERCP内镜系统、呼吸机、血滤机、床边超声、监护仪等重要设备。本学科拥有一支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的医疗和护理团队,现有高级职称5人,博士12人,硕士5人,留学归国人员3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各1人。科室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系统化治疗,尤其是微创治疗和重症救治成功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胰腺肿瘤的诊治以规范化综合治疗为基础,灵活采用开腹\/微创等手术方式,提高了胰腺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同时关注胰腺内外分泌功能的保护,改善胰腺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上述工作得到了业内同行的高度认可。护理团队实力雄厚,护士长具有丰富的重症监护经验,科室拥有ICU、血液净化、营养、呼吸和造口专科护士,成立了CRRT、营养治疗、管道管理、伤口\/造口护理、疼痛管理等专业护理小组,为胰腺外科病人的快速康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目前学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市级课题10余项。重点对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肿瘤血管治疗联合化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成果的临床推广应用,有效改善了胰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育部推荐奖二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项,武汉市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1项。科室主任陶京教授参与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外科学组制定的《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的撰写工作,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业内影响力;在重症急性胰腺炎系统化治疗和胰腺癌手术及综合治疗上具有独到之处,多年来在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例数上名列我省前茅,年均完成各种胰腺肿瘤手术逾百例;现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管路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ERAS学组委员,湖北省医学会胰腺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临床肿瘤学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肝胆胰协会中国分会肝胆胰MDT专业委员会常委,国家老年肝胆胰专科联盟理事会常委,全国科学技术加速康复外科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卫健委临床营养项目专家组委员,武汉医学会普外专业委员会常委,湖北省医学会普外分会委员,

重症医学Ⅱ科(急诊ICU) 查看详情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