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产科 查看详情

我院产科开诊于2008年12月31日并接收第1例产妇,至今走过近六年半的历程,作为我院的新兴科室,在全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产科全体医护人员的艰苦努力,取得了良好成绩。开诊截至目前,总门诊量已近15万人次,年门诊量已达40000人次;入院人数达11022人次(除分娩外还有保胎和引产);总分娩量达8500个新生儿,其中自然分娩2476人;2015年剖宫产率已降至55%。产科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医生15人,教授、博导1人,副教授2人,高年资主治医6人,低年资主治医和助教6人,护士21人。我院是大型综合型医院,正在向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迈进,作为大型综合型医院的临床科室,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依然在诊治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收治的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占到30%以上,并获得了良好的母儿结局。产科每学期均承担七年制、五年制等各种频道的理论课授课和实习带教任务。自开诊以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承担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发表SCI论文5篇,在4类以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产科目前可提供唐氏筛查、无创DNA检查、羊水穿刺、胎儿三维彩超、胎儿心脏彩超等产前诊断和遗传咨询服务;正常产和产钳助产、臀位接生、手转胎位、剖宫产等难产助产技术;家庭化产房和分娩镇痛(非药物)等人性化服务。

儿科 查看详情

儿科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二级学科,是辽宁省及周边地区儿童疾病治疗中心之一。收治的病人多数是来自省内各地及河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疑难杂症和急重症。科室现分为两大病区:新生儿病区及普通儿科病区。儿科于80年代初建立了遗传实验室,在东北三省率先开展染色体检查及遗传代谢病筛查;80年代中期开展肾活检及腹膜透析等等,许多诊疗技术为东北首创。80年代开始先后在省内外多次主办全省或全国性儿科新进展学习班,对儿科医生知识更新、新的诊疗方法的传授以及开展继续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医疗服务和医疗技术辐射能力强,在省内有较大的影响。儿科现设有门诊、著名专家门诊、急诊、病房、机能检查室、治疗室等;新生儿科设有重症监护病室、普通病室、隔离病室、陪护病室、母乳喂养室等。年门、急诊量近10万人次;病房编制床位100张,住院人数约5000余人次\/年;平均住院日4~5天。儿科现有医生35名,其中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人;博士占71%,10余名医生具有国外留学及进修经历,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是一支高学历、老、中、青相结合、实力较强、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在国际、国内各级医学会、医师协会乃至多个专业学组任职10余人,几十年来一直是辽宁省儿科专业副主任委员单位,也是辽宁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小儿内科、外科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科带头人在国内和省内本专业学术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在全省专科发展中起到了引领作用。在儿科多发病、常见病、疑难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面不断开展新技术、新方法,专科整体技术水平处于省内先进水平,多个专业省内领先。对小儿各种肾脏、风湿免疫性疾病及神经、心血管、血液肿瘤等专业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新生儿科对危重新生儿的抢救及处理、超低体重儿及极低体重儿的救治及管理、高频呼吸机应用、脐静脉置管术、经股静脉PICC置管术、心电导联下PICC置管术、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十二指肠置管术及喂养,产儿合作、治疗持续性肺动脉高压、防治新生儿窒息、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发生及后遗症等多方面疾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科室成功救治最小的患儿为母孕26周早产,体重660克。并在省内率先开展高频呼吸机治疗。在国家及省内多次应急事件救援、扶贫中,儿科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做为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承担临床医学系普通班、日文医学班、七年制及八年制

皮肤性病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大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本学科实验室是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学科内有遗传皮肤病、皮肤病理、医学真菌、性病、光皮肤病、免疫和变态反应、皮肤外科、皮肤美容、中西医结合等亚专业。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科室学术带头人陈洪铎,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归来,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美容皮肤科学会(总部在意大利)会长,国际生物医学科学协会(总部在美国)副会长、国际皮肤科学会(总部在美国)常务理事、JournalofPigmentaryDisorder(欧洲)主编、JApplCosmetol(欧洲)副主编、IntJBiomedSci(美国)副主编。他是我国关于朗格汉斯细胞研究的奠基人,他关于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布、转换、抗原、功能和病理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结果已获国际公认。他发现维甲酸可促进紫外线所致结缔组织损伤的恢复,已被用于光老化性皮肤损伤的修复;证实了绿茶提取物、薏苡仁提取物等对光老化、光免疫抑制及光致癌的防治作用。截止2015年11月共发表学术论文564篇,其中英文出版215篇,专著36部,专利8项。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吴阶平医学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荣誉。科室学术带头人高兴华,由英国牛津大学留学归来,现任中国医大第一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科技部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负责人、国际美容皮肤科学会副会长、国际皮肤科学会常务理事、GlobalDermatology(欧洲)主编。他发现温热能促进朗格汉斯细胞成熟,已用于跖疣等顽症治疗;研究结果之一发表在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并被路透社专栏报道;他的研究结果被纳入到英国皮肤科学会治疗指南。他首次提出粘膜白癜风是面部肢端型白癜风亚型;创立三联疗法治疗难治性白癜风;参与白癜风遗传学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Genetics;多次受邀在VitiligoMasterClass等国际继续教育课程和国际会议中作报告。截止2015年11月他发表学术论文约200篇(其中英文出版117篇),获武藤医学论文奖,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突出贡献奖,世界卫生科学院终身荣誉会员等。皮肤科团队的多位学术带头人都是国内外知名学者。何春涤教授从柏林自由

中医科 查看详情

中医科创建于1956年,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二级学科,同时也是中国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学位授予点。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3人。设有中医、针灸、推拿门诊及病房,病房编制床位40张。学科定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始建于建国初期,由当时名镇一方的盖受益、马英麟等名中医创建,现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辽宁省中西医结合风湿病重点专科,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综合医院基础条件,发挥中西医结合专科专病诊疗特色,形成了\"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长\"的专病特色诊治体系。本学科现具有3个长期、稳定、可持续专科发展方向,分别为中医药防治风湿系统疾病研究、中医药防治脾胃疾病研究、针药并举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慢病管理及中医疾病疗效评价研究,目前学科已获十余项省部市级研究项目支持,其中参研国家级科研题目4项;主持省市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国家专利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学科人员中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1人,省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2人,辽宁省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1项。中医学科将利用综合医院的优势,优选学科研究方向进行重点攻关,为学科学术特色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研究重点,以各研究方向科研课题为依托,通过归纳、分析、综合研究等提出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新观点、新方案、新技术。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促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势与特色:中医学科的发展结合了学科自身的学术传统、研究中心等特点,选择有优势、有特色的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并以此带动其它学术领域的发展。1、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系统疾病的病证研究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是学科研究方向之一。学科于建国初期始,老一代中医对风湿系统疾病的治疗开展了系统研究,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并形成了院内协定方——风湿止痛散,在院内得以广泛应用。近年来,学科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临床上相继开展了中药热奄包、清痹散等中医痹症传统特色治疗手段,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并且依托省卫生厅医学高峰项目\"基于TOPSISI法的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中医药对类风湿关节炎防治作用,相继开展了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慢病管理工作,定期为患者提供疾病知识、用药指导、生活干预、康复训练等方面的健康指导,

眼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已有百余年历史。是首批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是东北地区率先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点,卫生部首批全国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多人在国家及省级学会担任重要职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医大一院眼科已逐步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和防盲治盲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的梯队健全、技术力量雄厚的国内知名单位。以规模大、专业技术人员多、整体学术水平高、仪器设备先进著称。拥有中国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中国医科大学视光学系、辽宁省高校重点学科、辽宁省糖尿病眼病防治中心、辽宁省斜弱视防治中心、国际角膜接触镜协会会员单位、\"视觉第一、中国行动\"东北培训中心、中日角膜捐赠中心、国家临床药理基地。科室先后与英、日、美、澳、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的眼科权威医疗机构建立长期良好的学术交流机制。近年来,在医疗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多波长激光治疗眼底血管疾病、眼底病的光动力治疗(PDT)、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玻璃体手术治疗复杂眼底病等等,尤其是糖尿病眼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白内障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超声乳化手术等临床技术的开展、复杂斜视的病因学诊治、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等方面,均处国际、国内领先地位。科研和教学方面也硕果累累:先后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眼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遍及全国各地,成为出色的眼科人才。目前,科室已形成:眼底病专业(包括眼底内科和眼底外科)、白内障、青光眼及神经眼科、视光学及小儿眼科、眼表及角膜病、眼眶病眼外伤、眼免疫病等八大专业方向。科室现拥有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视觉生理检测仪、共焦激光眼底扫描仪、多波长眼底激光仪、眼底断层扫描仪、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切割机等仪器设备总值1600多万元。已成为东北乃至全国疑难眼病的会诊和治疗中心。,

神经内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目前规模处于国内高等院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前列,医疗及科研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现已发展成为辽宁乃至东北的神经系统疑难疾病及危重疾病抢救诊疗中心。本学科2004年成为辽宁省高等医学院校第一个神经病学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作为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和神经内科专科医师培训基地,2008年获批成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09年被列入辽宁省一流学科计划;2013年底被确定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室现有医生57名,其中在职教授、副教授18名,其中博士学位27名,留学归国人员18名,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12名,构建了以中青年博士和留学归国人员为骨干的学术队伍,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紧密结合的医疗体系。科室实际开放床位数216张,门诊已开设脑卒中筛查及防治、癫痫及神经遗传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性疾病、认知障碍、神经免疫与炎症、头痛等专病门诊。近年来在学科带头人何志义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在临床水平、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10年来,累计承担课题7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省部级课题35项,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发表论文702篇,其中SCI收录149篇,其间共主编(主译)专著7部,参编专著近40部。科室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9项,辽宁省教育厅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沈阳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6项。

病理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成立于1949年,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奋斗,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及医疗为一体的发展模式,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概况1981年硕士授权点1986年博士授权点1995年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学科之一2002年辽宁省重点学科2003年辽宁省首批精品课程2003年成立病理学系2004年辽宁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2006年辽宁省病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2007年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国家级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2010年病理科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0年辽宁省提升计划学科2011年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011年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辽宁省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2014年辽宁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科训:求实进取开拓创新历届主任:李佩琳1949-1979赫明昌1979-1987宋继谒1987-1999王恩华1999-2015现任领导:主任邱雪杉副主任李庆昌书记米小轶王恩华邱雪杉李庆昌米小轶师资队伍病理学教研室,现有教职工55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4名,讲师7名,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24名。共获得各类别基金113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4项,省部级基金66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累计获得资助金额2000万元,在CancerResearch,JournalofPathology,AmericanJournalofPathology,Oncotarget,Cancerletters,MolecularCarcinogenesis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235篇,共培养博士研究生142名,硕士研究生280名。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三等1项,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日本武藤奖1项。{:"

超声科 查看详情

1962年,中国医大一院购置了首台A型超声仪并应用于临床,迈出了我院超声医学发展的第一步。随后三十年间,医学科技不断发展,超声医学也逐渐从A型、M型、双稳态超声向B型、多普勒超声发展过渡,这一时期,我院超声诊疗工作由以消化内科为主的临床科室承担,蔡至道、周旭、欧国成、李淑娟、季雪芳、刘桂琴、王学梅等老一辈医大超人孜孜不倦,上下求索,为超声科的独立组建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良好基础。中国医大一院超声科组建于1998年,2018年迎来弱冠之礼。20余年锐意进取,砥砺前行,超声科从一个一穷二白的医技科室快速发展为国内先进、东北领先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超声医学诊疗中心,书写着医大动人故事,谱写着超声美丽歌谣。1998年,由内科、外科、妇科B超室合并组建的中国医大一院超声中心正式成立,超声中心的成立体现了医院对超声医学临床作用的充分肯定,树立了医院影像医学发展史上的一座新里程碑。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建科20余年来,在医院领导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及科室新老超人的共同努力下,超声科蓬勃发展,迅速成长为东北地区最大、医疗水平最高、教学科研能力最强的超声医学诊疗中心之一。科室构成科室现有医护人员61人,80%以上获硕士、博士学位,博士后3人,副高及以上职称9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导师8人。科室分为腹部、浅表血管、男科、乳腺、甲状腺、妇产、危急重症、介入等8个亚专业学组,科室主任为腹部超声及介入超声专家、博士生导师王学梅教授。科室分为院本部和浑南院区两部分,拥有日立图腾、东芝、佳能i900、声科、飞利浦、GE、迈瑞、ABVS等40余台性能先进的超声诊疗设备,临床工作包含超声诊断和介入诊疗两方面,日诊疗量达2000-2400人次,年介入诊疗总量超过12000人次。诊疗特色超声诊断内容涵盖:肝胆胰脾、泌尿系、胃肠道、盆腹腔脏器及血管等内脏器官疾病的超声检查;乳腺、甲状腺、涎腺、淋巴结、肌骨、关节等浅表组织疾病的超声检查以及产科、妇科疾病的超声检查,并开展了超声造影、三维超声、弹性超声及经直肠超声等多项国内外领先的先进技术。超声介入诊疗内容包括穿刺活检术(乳腺、甲状腺、淋巴结、盆腹腔脏器、大网膜等疾病)、抽吸硬化术(肝囊肿、肾囊肿、腹腔囊肿等)、抽吸引流术(脓肿、胸腹水等)、微波消融术(甲状腺结节、淋巴结等)等,微创、高效地解决临床难题。教学相长科室承担着学校本科生

放射科 查看详情

1921年从南满医学堂奉天医院(次年改为满洲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肺结核科分离出来,与理疗、放疗等专业共同组成的物疗科,只有技术员负责摄片等工作。日籍人员秋元龟次、入江、中泉正德、中山太郎等先后为主任。1945年国民党政府接管满洲医科大学,更名为国立沈阳医学院。郭绍伦教授接任主任。开始有临床医师转行成为专业放射科医生。1948年,中国医科大学接收国立沈阳医学院,物疗科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天佑和王家璘先后担任主任(王克仕曾代理主任),杜筠(分管放疗)、张景荣担任副主任。至文化大革命前,已有医生、技师各10余名,和护士数人,一些人后来成为我国放射学界权威,包括放射医学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刘玉清教授。1958年,放射治疗分离,单独成立放射治疗科。1972年,恢复科主任负责制,先后任命张景荣、梁书林、王长龙为主任,王家璘、何芳显、马述盛分别担任副主任,放射科逐步发展。1982年徐荣天作为放射科第一位硕士生毕业;1983年,徐克、李松柏、杨立作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毕业生入科;何芳显副主任为科室与日本各大学之间的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技术骨干徐荣天、王天君、韩铭钧、徐克、李松柏、金巨光等均由他的推荐实现了留学愿望。1985年在张景荣主任支持下,同济医科大学硕士毕业生韩铭钧来放射科与徐克、张汉国一起组建介入治疗小组。1991年10月7日,放射科设立介入病房,负责人是留日归国的徐克博士。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东北地区影像诊断与介入诊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卫生部医学影像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辽宁省重点学科辽宁省创新团队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中蝉联全国第8名。组成单元:诊断放射科:心血管学组、胸部学组、腹部(泌尿)学组、骨骼(头颈)学组、神经(儿科)学组介入放射科:血管学组和非血管学组辽宁省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人员构成:共有医护人员181人医生55人(正高职16人,副高职8人)技师组68人(副高职2人)护理组45人(副高职1人)学术骨干: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1人,中华放射学会学组副组长2人,学组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各学组委员10人。中华影像技术学会学组副组长1人,学组委员3人。辽宁省护理学会主任委员、名誉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及委员兼秘书各1人。高端设备:拥有国内一流的磁共振、CT、数字平板血管造影

放射治疗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治疗工作始于1921年,成为当时国内能开展放射治疗工作为数不多的数家医院之一。1960年成立肿瘤科放射治疗组,1979年独立为放射治疗科,2013年被评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重点专科、2017年被评为辽宁省放射治疗重点专科,2019年获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发的质子加速器配置许可证。迄今已累积治疗病人16万余人次。是中国医科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承担辽宁省多家基层医院的放射治疗技术指导工作,并为东北地区培养了大批放射治疗专业人员。科室共有医生34人,87%的医生拥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副会长1人、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常委1人、中国抗癌协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1人、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放疗装备与技术分会常委1人、国家癌症中心放射治疗质控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及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近距离放射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神经系统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鼻咽癌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营养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抗癌协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1人;物理师13人。分为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组、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组、消化系统肿瘤放射治疗组、乳腺癌放射治疗组、妇科肿瘤放射治疗组。附设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放射生物研究室。目前有100张病床,用于同步放化疗、重患住院放疗及治疗放疗反应。配置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和系列质量控制设备。现有ACCURAY公司Cyberknife1台、ELEKTA公司VersaHD型直线加速器1台、ELEKTA公司Synergy型直线加速器2台、SIEMENS公司ARTISTE型自适应直线加速器1台、MOBETRON移动式电子束术中放疗系统1台、NUCLETRON近距离后装治疗机1台;NUCLETRON模拟定位机1台、SIEMENS公司SOMATOMCT模拟定位机2台和PHILIPS公司BrillianceCT模拟定位机1台;ADAC、CMS、RayStation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0余套。此外还拥有IBA公司三维水箱、IBA公司二维平板电离室、IBA公司Compass-3D验证系统及SUNNUCLEAR公司二维平板电离室、SUNNUCLEAR公司ArcCHECK剂量分布图检测仪、PTW参考级剂量

风湿免疫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始建于1991年,现有医护人员共40余名,高级(含副高)职称10人,2人次曾或现任中华医学会风湿性疾病分会常委。多人次现或曾于省专业学会担任主任委员(含侯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每年住院收治2000余人,年门诊病人达5万余人,担负着辽宁乃至东北三省的疑难、重症风湿病患者的诊治工作。目前有床位71张,每月出院患者近300人次。科室有独立的实验室,目前开展的专科临床检查项目达20多项。科室不断开展先进医疗技术,血浆交换疗法治疗SLE、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关节腔穿刺注射药物治疗骨关节炎,介入疗法+药物疗法治疗危重症大动脉炎,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环磷酰胺冲击疗法治疗狼疮危象,生物制剂靶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收到令人鼓舞的效果,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近5年来,科室成员作为负责人申请到国家自然基金及省级课题近10项。作为分中心负责人参加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研究项目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3项,近5年在国内本专业核心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发表SCI论文10余篇。5年来,科室培养风湿病学术专业博士10余人,硕士70余人,是辽宁省风湿病的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科研小组成员中有5位分别在日本和英国留学。

妇科 查看详情

妇科创建于1949年,拥有良好的专业人才梯队,是集临床、教学及科研为一体的综合科室。妇科现有医护人员6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5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5名,编制床位53张。妇科是全国最早建立的妇科恶性肿瘤专题研究单位,对女性五大恶性肿瘤的诊治,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率先提出体外6野照射代替体外4野加腔内照射治疗晚期宫颈癌;首次提出并开展宫颈癌根治术后双管经阴道盆腔负压引流。近年来,在东三省率先引进先进的液基细胞宫颈癌筛查技术、电子阴道镜、leep手术设备,规范诊治宫颈病变;宫颈癌综合治疗为本学科的重要特色,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达92%,居国内先进水平。宫、腹腔镜是本学科的另一特色。科室在积累多年腹腔镜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开始开展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除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妇科先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达70,相关科研成果获得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妇科多年来累计为中国医科大学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为国家输送了大批的临床及科研人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将不断开拓创新,为东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广大女性健康竭诚服务。

肝胆外科/器官移植科 查看详情

肝胆外科暨器官移植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普通外科的重要组成科室,在医、教、研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室为医学博士和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医护人员70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11人,助教5人,梯队建设合理。肝胆外科在学术带头人刘永锋教授、科室主任张佳林教授的带领下,以肝胆系统良恶性肿瘤为研究重点,对各种肝胆疾病开展规范化治疗,引用国际先进诊疗技术,为病人解除病痛,延续生命。科室每年完成手术约1800例,其中肝胆手术约1000例,手术例数在辽宁省处于领先地位,而且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室整体水平高,擅长处理普外科各种疑难杂症,如复杂肝破裂、胰腺断裂、胆道损伤等疾病,救治了无数从全省各地甚至是外省慕名而来的急危重症病人。科室开拓进取,不畏挑战,敢于完成复杂手术,如巨大肝脏肿瘤、高位肝门部胆管癌、壶腹周围癌等手术,总体手术效果满意,为病人带来希望。科室在科主任张佳林教授的带领下,不断创新,积极努力开展新技术,如腹腔镜肝部分切除、脾切除、胆道探查取石等微创手术,经皮、经腹腔镜或经胸腔镜肝脏肿瘤射频\/消融术,全肝血流阻断或选择性血流阻断处理合并门静脉、肝静脉、胆道损伤等严重肝外伤,极量切除肝门部胆管癌合并左半肝或右半肝及尾状叶等各种术式。以张佳林教授为领导的手术团队还成功为一名本已失去救治希望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实施了辽宁省首例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分阶段肝切除术(ALPPS),效果满意。器官移植科是(原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原卫生部)首批准入的多器官移植单位,也是辽宁省器官移植质量控制中心。器官移植科自1992年成立以来,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屡创辉煌。器官移植科是国内少数同时开展肝移植、肾移植、胰腺\/胰岛肾联合移植、肝肾联合移植的单位之一。目前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多器官移植中心。科室坚持以人为本,组成了由博士、留学归国人员为骨干的专业移植队伍,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建立了移植外科、移植内科、移植实验室系统管理模式;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高科技为支撑,提供高质量人文化医疗服务;建立了国际标准的移植病房,术后监护病房(TICU),由移植专业医生、接受系统移植训练的移植护士管理,强化围手术期管理;建立病人医疗信息系统,利用现代化手段对病人定期跟踪随访,指导术后治疗,确立了以个体化治疗为特色的综合治疗方案,也建立了长期

感染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病科建立于1996年5月。与我院\"传染病科\"共同获批\"辽宁省教育厅重点学科\"、\"辽宁省感染性疾病医疗中心\"和国家\"感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独立获批\"国家卫计委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基地\"。并引领全省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为\"辽宁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挂靠单位。形成了医院感染诊断治疗与预防控制为一体的学科体系。现有医护人员26人,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3名,博士导师1名,硕士导师6名,编制床位42张。感染病科秉承\"治感染表里兼顾\/诊发热内外双修\"业务要求和理念,拥有对各种感染病(infectiousdisease),包括法定传染病(communicabledisease)和诊治能力。专注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发生在院内外的各器官、系统复杂、难治和耐药菌感染的诊治;对抗生素合理应用具有相当造诣。除病区工作之外,我科承担全院抗生素应用的会诊与指导,同时承担省内外大量院外会诊工作。教学和人才培养形成了以培养硕士和博士学位研究生为主的学位教育和以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辽宁省感染控制学术年会\"和\"辽宁省感染与抗感染论坛\"为依托的继续教育的有效模式。科研上专注感染病发病机制、细菌耐药分子流行病学、多重耐药菌诊治与防控为主的研究方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基金20余项;研究论文发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学科专家在抗感染和感染控制领域兼任各级、各类学会承担社会兼职。包括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会理事、中华医药协会感染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感染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与免疫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副组长、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抗菌药物专业组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全国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项目核心专家、辽宁省医学会传染病分会常委以及辽宁省医院感染管理质控中心主任、副主任等。,

高压氧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压氧医学科始建于1980年,是全国第二个成立的高压氧独立科室,也是当时国内第一大高压氧舱。2009年6月,我科重新引进最先进医用空气加压氧舱,再次扬帆起航。目前我科兼具临床、科研和教学功能,是辽宁省高压氧质控中心和辽宁省急危重症患者高压氧治疗中心。科室建筑面积354平方米,包括多功能治疗大厅、处置室、设备机房、氧气间、高压氧医学研究实验室、家属等待区和医护生活区等区域,全方面满足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需求。科室配备两个空气高压氧舱,可以互为过渡舱,其中ICU舱可容纳6-8辆平车进行治疗,进行呼吸机辅助通气、心电监护、气管切开吸痰等操作,收治心肺复苏术后、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气性坏疽、气管切开等重症患者;普通舱可容纳12人同时治疗,收治各种疾病恢复期的患者。科室人员实力雄厚,科主任汪洋,现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高压氧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发表高压氧相关文章10余篇,辽宁省科技厅和沈阳市科技局课题各一项,经费金额13万元。另有医生三名,均为硕士及以上学历,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多篇研究论文并多次参加高压氧学术年会。现有护士6名,均为主管护师,所有人均持有国家认证的高压氧舱从业人员上岗证书。科室护士长为护理硕士研究生,具有中华护理学会认证的重症专科护士证书。现有技师2名,均具有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质。科室的高压氧舱内重症监护水平享誉全国。本科室在全国第一个提出了ICU舱的概念,利用国家专利的穿舱技术,解决了高压氧舱内不能进行心电监护的难题。舱内配备呼吸机、心电监护、负压吸引器和多角度全方位电视监控系统,结合递物筒传递治疗用品,可以及时有效地对患者进行舱内抢救。所有医护人员均具有急危重症科室工作背景,能随时应对患者舱内抢救。2010年至今,持续收治心肺复苏术后、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气性坏疽、重症脑血管病和气管切开等危重症患者,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科内设置高压氧医学研究实验室,配有动物试验用高压氧舱,是东北地区唯一可进行动物模拟实验的高压氧舱。目前科室在读硕士研究生2名,研究方向均为高压氧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科室高压氧舱为国际先进的YC\/Q3224-24型医用空气加压氧舱,氧舱配备独立设计研发的电脑、手动一体操舱系统,使操控更精准,氧舱压力更稳定,并能随时处理各种突发事件;专利穿舱导线技术,可在舱外对舱内危重症患者进行心电血氧监护;气

核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创建于1959年,是我国首批建设的独立核医学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现为博士点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国家级核辐射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项目单位\"、\"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专业骨干师资培训基地\"、\"国家及辽宁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核医学专科基地\"、\"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正电子药品制备备案工作示范科室\"、\"辽宁省重点学科\"、\"辽宁省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重点实验室\"、\"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及建设项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2014-2017年度全国核医学‘十佳护理单元\",核医学科党支部为中共辽宁省委高校工委\"校园先锋示范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配置全球先进的PET\/CT、SPECT\/CT、医用回旋加速器、小动物PET、放射性药品合成和质检等大型设备,核素治疗门诊及专业的治疗病房,体外分析,骨密度,131I甲状腺功能试验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拥有丰富的核医学分子影像诊断及核素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经验,牵头编写国内多部行业规范、指南、专家共识、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主编\"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培养博硕士研究生共计100余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发表国内外研究论文多篇,多次成功主办和承办国际和国内学术会议。科室名列2017年度中国医院专科声誉和专科综合排行榜第七名。科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人才梯队健全,医、教、研全面发展的科室。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李亚明教授,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之名医(卓越建树),辽宁省名医,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名师,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核医学科主任,中国医科大学影像医学研究所副所长;现任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核医学分会候任理事长,中国核医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会理事长,国家卫生健康标准委员会放射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放射卫生防护组)委员,东亚核医学联合会主席,美国核医学院(ACNM)荣誉院士(FACNM),美国核医学与分子影像学会(SNMMI)会员,欧洲融合与分子转化影像协会中国区代表,《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学

重症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DepartmentofIntensiveCareUnit,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ChinaMedicalUniversity)成立于2002年,目前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及辽宁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2010年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单位。2016年复旦大学中国重症医学专业声誉排行中名列全国第五、东北地区第一,是东北地区领先的疑难重症患者诊治中心。科室同时承担辽宁省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及辽宁省重症与灾害医学中心的工作。科室目前拥有标准配置的重症监护床位42张,拥有国际国内领先的多种生命支持设备如ECMO、IABP、多种机械通气及血液净化设备、心脏超声等,能够对各种急危重症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以及呼吸、心脏、肝脏、肾脏等多器官支持、营养免疫调理、重症感染防治等诊治手段,保证众多重症患者得到及时而有效的救治。科室成立15年来已经使上万名重症患者得以救治,恢复健康并重返工作岗位,创造了极大的社会效益。科室致力于重症患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多年来全面、系统、深入地探讨脓毒症凝血功能及微循环障碍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率先在国际国内重症医学领域提出凝血功能异常活化以及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是脓毒症重要的病理生理机制,并在国内开展抗凝治疗降低脓毒症患者病死率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填补了脓毒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空白,使众多脓毒症患者受益,充分彰显了科室在国际国内重症医学领域的重要学术地位。科室现有重症医学专职医生26名,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学科带头人马晓春教授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危重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重症医师分会常委,辽宁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国际国内知名的重症医学专家。\"施妙手挽救生命,用真情温暖人间\"是重症医学科全体医护人员始终坚守的信念,在马晓春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医护人员将会继续齐心协力,立志奉献于重症医学事业,挽救更多重症患者的生命。

急诊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是国内成立最早的急诊医学科之一,是国家首批、东北三省首个急诊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和东北三省首个急诊医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是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秘书长及常委单位,辽宁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单位,辽宁省急诊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主委单位,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和辽宁省中毒救治基地。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对于慢性疾病急性加重、创伤、灾难等急危重症就医需求不断提升,医院急诊急救大平台作为窗口单位,承担着东北地区人民急危重症的基本救治职能。根据急诊患者病种多样,危重患者病情复杂等特点,急诊科的发展理念从科室独立发展转变为急诊急救大平台建设。医院在急诊急救大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创建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卒中中心和胸痛中心,为严重创伤、脑卒中、急性胸痛患者开辟绿色通道,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病情评估及紧急救治。急诊急救大平台在建设中不断探索急危重病患者的最优诊治流程。急诊科与放射科、超声科、内窥镜科共同为急危重患者开辟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绿色通道,保证急危重症患者优先检查、优先出结果。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急诊科特设预检分诊隔离抢救方舱,将关口前移,确保院内零感染。急诊科全体医护人员秉承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提供高水平、高效率的救治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断努力。

甲状腺外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及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我院普通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辽宁省内第一家专门从事甲状腺及甲状旁腺外科疾病诊治的专业科室。甲状腺外科是我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专科,在辽宁地区及周边省市享有较高的声誉。学科带头人张浩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副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外科学专家委员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能量外科学组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神经监测学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及骨代谢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腺疾病专业委员会术后管理智能服务学组副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临床实用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外科医学装备分会甲状腺外科装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甲状腺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医师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甲状腺外科学组组长,辽宁省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辽宁省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首届辽宁青年名医,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辽宁\"双千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全国医德标兵,辽宁省医德楷模,沈阳市白求恩杯先进个人。科室现有固定床位42张,电脑开放床位89张,医护人员2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年门诊量80000余人次,年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手术量达2500余例,其中恶性肿瘤达80%。科室医护人员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对各种甲状腺、甲状旁腺外科疾病采取规范化诊疗措施,通过准确的术前评估和精湛的手术技术,提高了甲状腺癌根治术和甲状腺多次手术的安全性,在大幅提高治愈率的同时,极大的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获得了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在教学方面,科室承担我校本科生及硕士、博士的教学任务,目前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现有在读博、硕士研究生10

精神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精神医学科前身为1922年成立的满洲医科大学精神科,1980年成立医学心理学教研室,1984年成立精神医学教研室,1988年设立心理门诊,1992年成立中国医科大学心理卫生医院。2003年成立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心理与精神卫生系,2003年成立精神卫生研究所,2006年3月成立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精神医学科,2016年成立中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系,1992年获批应用心理学硕士点,2002年获批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点,2005年获批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点。现有教授、副教授16名,留学引进人才4名,博士15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3名。国家级学会常委及以上6人、委员19人、青年委员3人次。省级学会主任委员2人、副主任委员6人。侯任主任委员1人次。学科地位连年位于东北地区精神病学首位。是辽宁省心理卫生协会挂靠单位,辽宁省精神卫生学会挂靠单位,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师资培训基地,辽宁省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组长单位,辽宁省精神医学转化平台的执行单位,沈阳市残疾人心理研究会挂靠单位,沈阳市医师协会精神医师分会挂靠单位。多年来在医疗、教学、科研、对外交流,危机干预及科普宣传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精神医学科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以\"立足辽宁,服务东北,争创一流\"为宗旨,力争医疗技术水平、临床服务能力、医疗质量和安全、教学和科研能力全方位发展,达到国家区域性医疗中心标准,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精神疾病诊疗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科室年门诊量8万人次,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区域性精神疾病医疗中心,在临床上,强调从生物、心理及社会的多维度解读和治疗精神及躯体疾病的理念,在重性精神疾病、心身疾病以及青少年心理障碍的诊治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疗体系,同时在联络会诊精神病学方面为全省的医疗秩序正常进行保驾护航。临床工作中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有机相合,从预防着手,开展精准治疗,快速消除症状,保持良好预后,防止疾病复发。科室在危机干预方面也有一支精干的队伍,曾先后参与包括汶川地震急性期及灾后重建、青海玉树地震心理干预等国家卫计委,省卫计委委派的多起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圆满完成任务。近两年来承担中组部对口支援新疆塔城人民医院任务,协助建立精神科,实现其历史性突破,目前该项任务后续工作仍在进行中。精神医学科全体员工正在全

康复医学科一病房 查看详情

康复医学科作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历史悠久的学科之一,其前身为理疗科,1953年在前苏联专家的帮助下独立建科,是当时国内高等医学院校附属医院中唯一设备齐全、条件标准的理疗科室,经常接待外宾参观、交流,是我院对外窗口之一。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理疗科,早年受卫生部委派招收全国第一及第二期理疗医师学习班,为国家培养了第一批理疗骨干人才,至上世纪80年代,先后接收了全国各医院专业进修人员1000余人,是该专业最早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之一,培养理疗硕士研究生40余人次,是名副其实的理疗专业人才培训基地。伴随着康复医学的蓬勃发展,2005年理疗科更名为康复医学科,2010年成立康复科病房,2015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目前拥有医生、护士及治疗师70余名,其中医生共21人,教授、副教授5名,博士6人,硕士15人;护士16人,治疗师30余人。现拥有两层病房,编制床位84张,近1500平方米的训练大厅,配有完备的电、声、光、热、磁设备,如:超声波、紫外线、脉冲激光、高能激光、红光治疗仪、电子生物反馈、盆底肌刺激、低频电、高频电、直流电、干扰电刺激、蜡疗机、磁疗帽、经颅磁刺激、冲击波等,开展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言语治疗(ST)、吞咽系统功能训练、关节松动训练、减重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治疗,现多项治疗技术处于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自本科室成立以来涌现了多位学科专家、学术带头人,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朱霖青教授参与编写了《理疗法》(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理疗与按摩》(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两本全国通用教材,是当时国内理疗专业仅有的中文参考书,并受聘为中国医学首部百科全书编委和《理疗学》分卷主编(1986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杜宝琮教授发明了正旋调制超声中频电疗机,获得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金牌奖、特别奖,曾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辽宁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主任及副主任委员,沈阳市省物理医学与康复分会主任委员。康复医学科曾先后承担国家及省市级课题20余项;近5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本科室集医教研于一体,共培养康复医学研究生60余人,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4人,博士研究生8人。同时承担八年制英文教学,本科、高职和成人教育学院等多轨道、多层次的临床及护理专业康复医学的教学任务;重视与国内外院校的交流、合作,学习、掌

老年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医学科是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及学校重点专科,辽宁省老年医学中心,在2015年和2016年《全国医院老年科排行榜(复旦版)》东北地区排行榜中排名第一。学科荣获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及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授予\"全国老年科临床营养实施示范基地\",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批22家核心网络成员单位之一,国家首批老年照护人才培养基地单位之一,国家老年医学中心辽宁省分中心,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医学人才培训示范基地东北分中心。老年医学科现有医护人员200余人,其中博士导师6名,硕士导师18名,具有博士学位50人,是国家硕士点授权单位和自主设置博士点授权单位之一;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3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达2000多万元。科室是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培训为一体的医学中心,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有雄厚的医疗技术基础,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人才队伍,同时建立了健康体检、专家门诊、快捷住院通道、预防保健一条龙和健康管理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模式。我中心面向全省老年人群服务,除承担全省老年人群疾病预防、保健及诊治工作之外,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老年病医护人员的培训及继续教育工作,并多次举办省内外老年病相关学术会议和论坛。老年医学中心独立配备了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3.0T磁共振成像、西门子Force双源CT、内窥镜系统、心血管三维超声、FibroTouch无创肝纤维化诊断系统、法国osteocore双能X线骨密度仪、德国耶格运动心肺测试系统等)。目前主要收治60岁及以上老年综合征及老年疑难疾病的患者,根据不同疾病特点进行了细化的专业分科,目前设有老年心血管、呼吸感染、消化、内分泌、神经、老年综合及老年外科等亚专科,开放床位数201张,每张病床净使用面积22.5m2,年门诊量约50000余人次,年收治病人3000余人次,急重症抢救成功率在80%以上。目前各亚专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在全国位于中等偏上水平,已常规开展老年营养评估项目和老年综合评估、老年心肺运动试验、老年心脏病患者的有创性检查和治疗、动态血糖监测技术、持续胰岛素皮下输注技术、高龄老人胃肠镜检查及治疗、老年患者骨代谢评估、免疫三氧自体回输血新技术、肝脏脂肪含量及纤维化水平测定、脑血管病后遗症患者的肢体康复训练。同时也具备内镜下胃造瘘术、经消化道标准化粪菌移植技术、超高龄患者复杂冠脉病变介入治疗以及缓慢心律失

临床营养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始建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临床医技科室。科室现由正高职1名,副高职3名,中级职务3名,初级职务2名共9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其中博士4人、硕士2人、本科2人、专科1人。另外,在读硕士学生6人。科内先后有多人在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辽宁省营养学会等任职。临床营养科拥有先进的体成分分析仪、营养代谢车以及中西医结合营养诊疗系统,用于营养分析、评价、营养配餐与信息检索,负责门诊和住院病人营养治疗方案的制订与实施。科室具体工作内容1.医疗工作:²负责住院病人肠内、肠外营养治疗方案的制订与实施,参与临床危重病人的抢救化验。²开设营养咨询门诊,在慢病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痛风、肾脏等疾病的营养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际经验。²负责医务人员和患者的营养知识培训,监督检查各种治疗饮食的制作、实施情况。2.教学工作:承担我校基础医学院、护理学院、网络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多轨道的《临床营养治疗学》教学工作。我科医生主讲的《营养学》和《临床营养学》分别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国家人卫慕课。3.科研工作:承担和参与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主编和参编多部营养学教材和科普著作。4.科普工作:为提高全民健康意识,营养科医生多次作客辽宁、沈阳电视台,多次接受电台、报纸等媒体采访,普及科学营养知识。连续五年被评为\"辽宁省营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科室理念:生命贵在健康、长寿重在营养联系电话:024-83282426,83283357中国医大一院微信平台:辽宁临床营养lcyy-zgyd{:"

泌尿外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中华泌尿外科学会东北地区微创技术培训中心、结石病防治基地。2015年11月份发布的复旦大学\"全国最佳声誉专科排名榜\"排名11位,是东北三省唯一被提名的泌尿外科专科。现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人(孔垂泽,副院长,科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肿瘤学组副组长1人(孔垂泽),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会各学组委员9人;辽宁省泌尿外科学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1人,常委2人。辽宁省泌尿外科青年医师学会主任1人,男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辽宁省高校攀登学者1人。科室以中国医科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为依托,重点发展腹腔镜手术、经皮肾镜技术、输尿管软硬镜技术、精囊镜技术、经尿道手术、尿道中段悬吊术等微创诊疗技术。形成了泌尿男生殖系肿瘤学科;泌尿系结石学科;前列腺及尿道外科;男科学;肾上腺学科;女性泌尿外科;泌尿系畸形肾积水学科。建立了由4-5人组成的7个学术带头团队,具有极强的解决疑难急重症能力。重视基础与临床结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攻关等课题100余项;获得包括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三等奖四项,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一项,以及其他多项科研奖励;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

内分泌与代谢病科 查看详情

内分泌与代谢病科创建于1962年,是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2003年成立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辽宁省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11年获得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1年辽宁省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牵头组建了辽宁省高校重大学科建设平台。在复旦大学中国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中,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七位,东北地区第一位。内分泌科和内分泌研究所实行科所合一、相对独立的管理体制,组成了医护技研究员为一体的团队。现有固定人员63名,其中医师24名,80.7%具有博士学历;研究员3名,护士27名,技师9名。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16名。国家二级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3人、千人层次4人,辽宁省攀登学者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4人。内分泌与代谢病团队结构合理、方向明确、团结和谐、积极向上。学术带头人滕卫平教授为内分泌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亚洲大洋洲地区甲状腺学会副主席,辽宁省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美国《Thyroid》杂志编委,《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科室主任单忠艳教授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甲状腺学组组长,辽宁省糖尿病学会前任主任委员,辽宁省内分泌学会侯任主任委员。李静教授为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科在甲状腺疾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治方面位居全国的领先地位,创建和完善了一整套甲状腺疾病诊治规范。承担国家卫计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美国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甲状腺》等杂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本学科是我国最早开展糖尿病教育、糖尿病治疗方法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科室之一,在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等发病机制和诊断治疗方面具有明显的特色。在其他内分泌疾病如垂体、甲状旁腺、肾上腺、胰腺、性腺等疑难疾病诊治方面、在内分泌危重疾病的救治方面是东三省的诊疗中心。科室将继续保持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在国内的地位,建成在全国有影响并逐年增加国际影响力的学科。

全科医学科 查看详情

2014年1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独立设置的全科医学科重组建立,标志着我院全科医学学科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重组科室的前身——中国医科大学全科医师培训中心和全科医学教研室成立于2000年。2002年,原辽宁省卫生厅成立辽宁省全科医学教育中心,并挂靠全科医师培训中心。2007年,上述机构整建制划归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管理。2008年,全科医学教研室联合急诊科、沈阳市和平区太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批为辽宁省首家国家级全科医学住培基地。2011年,原辽宁省卫生厅正式发文,将辽宁省全科医学教育中心挂靠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目前,全科医学科共有医护人员22人。其中医生12人,护士7人,技师2人。现有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常委1人,全科医生教育培训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名,常委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会长1人;教育部临床医学认证工作委员会委员1人;辽宁省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和候任主任委员各1人;沈阳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和主任委员各1人。科室成立以来,在医疗、教学、科研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5年来,科室成员获得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作为第一作者和\/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15篇。于晓松教授主编了本科生和规培生的全科医学国家规划教材,并牵头两次获得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评为辽宁省教学名师。王爽教授获得首届\"吴阶平全科医生奖\"。住培基地被评为\"全国十佳全科住培基地\"。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任重道远。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科人将在于晓松教授的带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砥砺前行,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乳腺外科一病区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一病区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乳腺疾病诊治专业学科,2004年成立以来,紧跟国际前沿,不断提高乳腺疾病诊治的专业化水平,其专业规模及学术影响力已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2006年被授予国家重点学科,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13年被国家卫计委授予国家重点临床专科。科室现有医护人员35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名,博士生导师3名,编制床位45张。科室医生通过参加、参与国内外乳腺疾病学术会议,不断更新专业诊治理念,科室多名医生曾赴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际知名医疗研究中心研修,综合业务水平获得显著提高。科室特色为乳腺癌围手术期个体化规范化综合治疗,2015年完成初诊乳腺癌综合治疗1200余例,乳腺癌保乳率达15%,Ⅰ、Ⅱ期乳房再造手术率为4%,乳腺癌术后5年生存率达到80%以上,居国内先进水平。开展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和保乳保腋窝根治手术,麦默通微创旋切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早期乳腺癌及癌前期病变保留乳头乳晕复合体乳房单纯腺体切除单囊假体置入术和乳腺癌术后Ⅰ、Ⅱ期乳房再造手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了FISH技术,实现了真正的乳腺癌个体化靶向综合治疗。乳腺外科一病区始终坚持以科研为先导,医疗为基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为主题,持续、稳定地发展。截止2016年,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及省部级课题20余项,在研经费600余万元;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SCI收录86篇,累计影响因子达200余分,其中不乏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AnnualSurgery、Oncotarget等权威期刊。参与了多项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为乳腺疾病患者提供了更多先进方案的选择。\"呵护女性健康,绽放美丽人生\"乳腺外科将继续秉承科室服务理念,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贯彻\"乳腺疾病的普查、诊断、治疗、护理、随访、康复为一体;治疗与修复整形为一体的先进技术思想。用我们的爱心、责任心更好地为广大女性朋友服务,同心协力,共创美好未来!本科室专家:金锋、李继光、吴云飞、陈波、姚凡、毛晓韵。,

神经外科 查看详情

1、建国前期的开拓1948年沈阳解放后,医院与同样创立于1908年原沈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奉天医院合并,组成了今天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图1)。新中国诞生前,我国没有神经外科专科,只有北京协和医院的关颂韬、赵以成以及沈阳的张查理等几个外科医生兼做一些神经系统方面的手术。其中张查理教授1918年留英归国后,曾任奉天医学院助教、副教授、外科主任等职,为东北区域较早开展神经外科手术的先驱。2、创建初期(1958-1984)1953年第一届神经外科专科培训班在天津举办,我科翟允昌教授参加培训,成为新中国最早一批神经外科专科医生,1958年初神经外科便从外科中分出来成为独立单元。翟允昌教授任第一任主任(1958-1984,图2)。翟允昌主任与当时全国著名的日本留学归来的刘永吉教授以及陈久荣教授等一道,处理颅脑损伤、脑肿瘤等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同时也开展了脑室造影,并做过剖开式颈动脉造影术等,为科室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3、发展中期(1985-200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经病学教研室为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两部分组成,设70张床位,其中外科组39张。杨国瑞教授接任第二任主任(1985-2000,图3)。神经外科规模不断扩大,杨国瑞主任以及翟允昌教授、刘永吉教授和陈久荣教授等老一辈神经外科专家,继续开拓进取,开展了脑动脉瘤、脑血管动静脉畸形、海绵窦动静脉漏、硬脑膜动静脉漏、脑积水、经鼻垂体腺瘤切除、先天性疾病等的治疗工作;90年代初开展了颅底外科手术治疗和立体定向外科技术;90年代末开展了脑干肿瘤和高位颈段脊髓内肿瘤手术治疗;1997年开展了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期间我科参加了外科全国统编教材编写并撰写多部神经外科学教程,1974年出版的《实用手术学-神经外科胸外科分册》是国内较早的神经外科手术学教材之一。4、全面发展(2001-2017)第三任神经外科主任王运杰教授(图5),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二级教授,科技部人才中心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六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秘书长,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肿瘤组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准入专家组成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专科医师会员考核委员会会员等职。

肾内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脏内科是全国肾脏病学科创始单位之一,在李德裕、周惠英、王丽琛、周希静教授几代人的引领下,1955年成立肾脏病学组,1978年成立肾脏内科,同年被批准为硕士点,1993年被批准为博士点,1995年被确定为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临床药理试验基地,2008年被评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8年被批准为辽宁省血液透析质控中心(挂靠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2009年组建中国医科大学肾脏病研究所,2011年被批准为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2013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全国县级医院血液净化培训基地,2014年被卫生计生委批准为首批(六省)终末期肾脏病腹膜透析治疗可行性及基层管理模式探索项目试点单位。现有医护技术人员133人,其中医师27名,护士102名,工程师1名,技师3名,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2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1人,首批辽宁名医1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2人,1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者15人,博士后研究3人,获博士学位15人,在读博士5人。现有床位111张,每年收治患者3500余人次,门诊量10万余人次。肾脏内科拥有独立的肾病研究室和血液净化中心,面向全国进行各种肾脏病相关的特殊检测,国内率先开展的肾活检技术使各种肾脏疾病得到确诊和个体化治疗;开展了多项高水平的血液净化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与美国NIH、英国剑桥大学及日本顺天堂大学保持长期学术交流及合作研究,先后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级课题三十余项,获国家、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二十余项。主编及参编肾脏病学相关著作二十余部。"}]

胃肠外科/疝外科 查看详情

胃肠外科成立于2010年8月,并于2016年12月增加疝外科专业,现为国家普通外科重点学科的组成部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现有编制床位50张,医护人员3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2名、中级职称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年门急诊量12000余人,年平均住院人数2400人次。科室秉承着\"以病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利用本专业的学术力量,积极开展胃肿瘤、大肠癌以及疝与腹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独具特色。规范化的开展了根治性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全系膜切除、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保存植物神经的直肠癌切除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规范化治疗、各种胃癌根治性手术以及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科室开展了胰腺癌的规范化手术,创造了连续3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无死亡患者的奇迹。以及各型胰腺炎的个体化治疗。针对胰腺良性疾病或低度恶性肿瘤开展了多种保留器官功能的胰腺手术。近进来年,科室积极开展腹腔镜微创技术,开展腹腔镜下疝修补术、腹腔镜下的结直肠癌手术、慢传输便秘的手术治疗,举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科室在普通外科其他常见病的诊治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熟练、规范的开展颈廓清、肝门部胆管癌(合并半肝、尾状叶、门静脉)切除术,肝胆管结石规则性肝段等高难手术。联系电话:024-83282881,,

胃肠肿瘤外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外科(原肿瘤科)创建于1958年10月18日,历经数十年的建设,几代医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逐步发展为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肿瘤中心。学科于1996年被国务院授权为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2004年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重点学科,2009年被批准为\"高水平重点学科\"、\"一流学科计划学科\"。2012年评为肿瘤学国家重点专科,先后承担国家\"六五\"——\"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及\"863\"、\"973\"多项国家重大课题,2001年、2006年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肿瘤外科从上世纪70年代起在国内最早开展了胃癌根治术和扩大根治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国内最早开展胃肠癌生物学行为临床应用的研究,改变了胃肠癌外科治疗的一些传统认识,开创新理念,开展多项新疗法、新技术。经过20年的努力,使胃癌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由1964年的19.6%,上升到目前的63.8%。居国内领先水平。\"胃癌三早与胃癌现代外科治疗\"的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为国内胃癌研究领域的最高奖。进入21世纪后,率先开展了胃肠肿瘤腹腔镜微创治疗,坚持胃肠肿瘤综合治疗的规范化、个体化,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多学科协作(MDT)的发展模式。在胃癌、大肠癌、乳腺癌等高发恶性肿瘤早期诊断、亚临床转移诊治、规范化综合治疗新技术等领域均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目前肿瘤中心开放病床236张,门诊量逾20万人次,年出院约2.5万人次。现有正高级职称18名、副高级职称22名、中级职称50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5名,硕士生导师22名,博士学位39人,硕士学位41人。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国内、外核心期刊主编\/副主编8人,国家级学术团体担任候任主委1人,常委以上7人。肿瘤中心坚持以学科建设要按照国际标准的发展理念,力求\"高人一筹、领先一步\",抢占科研创新制高点,瞄准临床治疗前沿,向世界先进水平看齐。将肿瘤中心建设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恶性肿瘤诊疗中心,并带动相关学科的全面发展,提高为地方医疗服务的能力。

消化内科/内镜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成立于上世纪40年代末,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中最早建立的科室之一。70多年来,消化内科在沙文阁教授、蔡至道教授、姜若兰教授、傅宝玉教授等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筚路蓝缕、茁壮成长,不仅为百姓健康送去福音,更促进了东北地区消化医学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是辽宁省重点学科、国家临床药理基地,卫生部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并已发展成为东北区域消化疾病诊疗中心,是一家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科室。近年来,孙明军主任的带领下,不负众望、继往开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开拓进取,不断迈上新台阶。孙明军教授现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内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及食管疾病协作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辽宁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目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现有床位84张,年门诊量达16万余人次,年住院人数达4千余人次。现有医护人员59人,医师28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3人,80%人员已获得博士学位,多人曾赴国外深造。目前,消化内科设立了消化道早癌筛查门诊、炎症性肠病门诊、肝病门诊、功能性胃肠病门诊等亚专科门诊,在东北地区率先开展了胃肠动力检查技术及食管24小时PH测定等诊疗项目。消化内镜中心年门诊量达5万余人次,其中治疗内镜达10%。现有医护人员21人,医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人。现有电子胃镜,电子大肠镜,电子超声内镜,电子十二指肠镜,电子小肠镜、胶囊内镜,数字胃肠机及氩气刀等先进诊疗设备。主要开展的治疗项目有:胆胰疾病的内镜治疗: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内镜下机械碎石术(EML)、胆道支架置入术,内镜下胰管支架置入术(ERPD)、胰管结石取出术、经内镜鼻胰管引流术(ENPD);消化道早癌内镜治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治疗贲门失迟缓症;超声内镜引导下经消化道细针穿刺活检术(EUS-FNA

心脏外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外科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是国内第一批开展心脏手术的中心之一,辽宁省唯一的心脏外科博士授予点,编制床位105张,重症监护床位15张,实际开放床位120张。现有医生26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5名,博导2人,硕导7人,护士72人。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型医疗设备,包括体外循环机5台、ECMO3台(其中1台为国内第一台便携式ECMO)、呼吸机20余台、监护仪40余台、IABP4台、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2台等。心脏外科秉承\"建设国际一流的心脏外科诊治中心\"的宗旨,临床上始终坚持开展国际前沿诊疗技术,在危重、疑难、复杂心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高新技术、微创技术推广应用和创新方面,处于东北地区绝对领先地位,2011年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2年获评辽宁青年文明号,2013年获评辽宁工人先锋号。心脏外科团队先后担任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侯任主任委员、美国胸外科协会AATS委员、国际微创胸心外科协会(ISMICS)委员、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学会(ASCVTS)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医疗保健交流促进会心脏重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分会委员及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委员会心肺移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瓣膜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冠心病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女医师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大血管外科委员会委员、胸腔镜委员会委员、先心病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学会心血管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及秘书、辽宁省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务委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评审专家、卫生部科技攻关计划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课题评审专家、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评审专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常务编委、《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编委、《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编委及青年编委、《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编委、《辽宁医学》编委、《中华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实验外科杂志》通讯编委、《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特约审稿专家、中华医学会、辽宁省及沈阳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等70余项学术和社会团体任职。心脏外科已经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统领、以青年骨干医师为中坚的学术团队,具有优秀的持续学习研究能力、出色的实践

胸外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胸外科成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国内最早的独立普胸外科之一,是中国医科大学首批博士授予学科。中国医大一院胸外科在国内胸外科领域有着辉煌的历史,20世纪90年代,率先开展肺癌纵隔淋巴结系统廓清,为最早开展胸腔镜手术单位之一,并与国际肺癌研究会合作多次召开IASLC中国会议。经过60余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拥有2个病区,开放床位90余张,年手术量1300余例。最近5年来,微创技术在我科取得巨大发展,逐步开展肺癌、食管癌和纵隔肿瘤的根治基础上微创手术治疗及综合治疗。开展的手术:1、气管手术:气管肿瘤切除术,隆突切除成形术。2、肺手术:肺叶切除术;支气管肺动脉袖式成形肺叶除术;全肺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减容术等。3、食管手术:食管、贲门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食管癌切除,结肠代食管术;Heller\"s术;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食管抗反流手术;食管破裂修补术;食管憩室切除术等。4、膈肌及纵隔疾病手术:外伤性膈疝修补术,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纵隔内巨大肿瘤切除术,胸腺瘤切除术,胸腺扩大切除术等。5、胸壁及胸膜腔疾病手术:胸壁良性肿瘤切除术;胸壁恶性肿瘤切除、胸壁修补重建术;脓胸廓清术;慢性脓胸纤维板剥脱术;胸膜间皮瘤切除术;漏斗胸胸骨带腹直肌蒂翻转术;漏斗胸NUSS手术等。6、胸腔镜手术:肺癌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术;肺大疱切除术、胸膜固定术;肺良性肿瘤切除术;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切除术;纵隔肿瘤切除术;食管癌切除术;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食管憩室切除术;食管肌层切开术;食管裂孔疝修补术;胸导管结扎术;交感神经干切除术;漏斗胸NUSS矫治术。7、纵隔镜手术:纵隔淋巴结活检术。

血管甲状腺外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是以血管和甲状腺外科为重点的综合性普通外科病房,诊治疾病谱包括: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胸腹主动脉瘤等扩张性动脉疾病,颈动脉狭窄、肠系膜上动脉狭窄、外周动脉狭窄等狭窄性血管病,甲状腺肿瘤等。构建了合理的人才梯队,开展了临床和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中强调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不断增加的临床资料中,总结我们的诊治经验,并逐步提出诊治原则。研究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血管外科疾病。从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到围手术期临床干预观察,以及到为术后长期病例随访观察等。同时结合临床注重血管外科疾病的基础研究。1992年建立了血管外科实验室,并确立了血管移植后在狭窄及腹主动脉瘤病因学研究等研究方向。已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项。科室久负盛名并在国内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现设病床76张,共有医护人员3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教授5名,副教授5名,科内医生基本达到博士化,已成为一支由美﹑德﹑日等国留学归来专家为骨干的老中青三代合理的人材梯队。血管\/甲状腺外科作为医院的重点科室,多年来始终把血管外科的发展摆在第一位置。自1985年起创立了中国医大血管外科,陆续开展了大动脉瘤等多种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历经30年,励精图治,在几代学科带头人引领下,几经发展,已使我科成为东北三省的血管外科的核心,同时也成为国内著名的三大血管外科诊疗中心地区之一,享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在医、教、研诸方面成绩斐然。目前科室已全面开展多种动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包括腹及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及夹层动脉瘤﹑周围动脉瘤﹑肝血管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急性动脉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足﹑布加氏综合征等,其中腹及胸腹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手术和腔内修复术(已完成手术800余例)居国内领先地位,承担辽宁省及周围省市血管疾病及疑难杂症、血管外伤的救治工作。近几年来,在辛世杰副院长的带领下科室积极开展高新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的腔内修复、腹主动脉瘤的诊治、下肢静脉曲张微创治疗以及糖尿病足的诊治方面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另外,科室在血管外科的基础研究方面拥有雄厚的研究力量,曾获得多项大奖,并在国内外杂志上多次发表有关血管外科的论文,已出版过多部血管外科专著,同时承担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在甲状腺外科方面,引进国际先

运动医学/关节外科病房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运动医学\/关节外科,作为辽宁省免疫学会关节与运动创伤分会主任委员单位、辽宁省运动医学医疗中心,临床治疗病种涵盖骨关节外科学和运动医学两大门类,现有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2名,技术力量雄厚,富于开拓精神,医疗-教学-科研梯队配置合理,科室半数以上医师均有出国学习进修经历(德国、日本、美国等)。科室现有病床50张,病房位于我院三号楼3层。历史积淀和医疗特色科室前身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骨科关节病区,于2013年4月正式挂牌成立并独立运营。科室在四肢骨关节创伤及复杂疾病的治疗探索方面,有着良好的历史积淀,自1976年开始首次使用自制钛合金人工股骨头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并取得成功,随后相继开展了全髋关节、人工大块髂骨髋臼假体、人工股骨上段带股骨头假体置换术。80年代自主研发假体,成功开展了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人工关节相关科学研究和临床技术已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对中国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且治疗困难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既往称\"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我科范广宇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起在全国首次开展髋臼旋转截骨手术,数十年来临床治疗结果满意,疗效及长期随访关节功能和患者满意率高于同类术式。近年来,在科室梁庆威主任、范广宇教授和李旭教授团队持续探索和努力下,将三维打印、微创操作及改良固定技术融入传统术式,在进行精准毫米级操作同时实现了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目前科室此类手术数量和技术水平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位列一流。目前本科室专业主攻方向包括:(1)老龄患者复杂髋部骨折的微创和快速康复治疗;(2)髋、膝、肩、肘关节病损的阶梯化治疗和功能重建;(3)关节镜微创治疗多发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肩袖损伤等运动医学领域相关疾患。在髋关节诊疗方面,对症状严重的晚期CROWEIII-IV型骨性关节炎患者,在省内集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患者满意度高,得到国内同行高度认可。髋关节翻修、再翻修病例,手术技术和随访效果均得到国内专家认可,典型病例得到同行高度评价,髋关节置换例数处于东北领先水平。在膝关节疾病方面,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根据病变阶段和患者个体情况施行阶梯化治疗,在省内率先开展单髁置换、HTO截骨术等手术技术,全膝关节置换例数居省内首位,其中采用国际最先进的术中电子定位导航系统施行的膝关节置换例数居东北第一、国内前列。特色鲜

整形外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创建于上世纪50年代,是经辽宁省卫计委核准登记的政府主办的非营利性三级甲等医院的专业整形外科医疗机构。作为全省最早的整形外科专业医疗机构,依托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巨大的医疗平台,承担着区域基本医疗保障服务、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救治重任。中国医学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专业医疗机构。现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十余人,开设病床五十余张,每年完成各种整形美容手术数千例。开设了涉及普通整形外科、现代美容外科等十余个特色诊疗项目:包括唇腭裂救助项目、耳整形再造、颅颌面外科、颌面整形美容、体形雕塑吸脂、瘢痕综合治疗、乳房整形美容、妇科整形、烧伤整形治疗、鼻整形再造、四肢整形再造、微创整形外科、注射美容、体表肿瘤诊疗与修复。治疗总体规模及水平达到区域之首,并跻身国内前列。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开展了耳、鼻、唇畸形及缺损,以及唇腭裂、烧伤癡痕等修复技术,是国内较早开展整形外科手术的单位之一。目前是国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专业学科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GCP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医大一整形秉承以求美者为中心的理念,科室多年来致力于专业技术的探索与创新,尤其近几年来,在学科带头人郭澍主任的带领下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依托于已有的经验和资源的积累,开设了整形美容门诊,学科团队阵容十分强大,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设有病床42张,现有医生19名,其中博士后导师1名、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8名、博士16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整形外科具有雄厚科研力量,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课题总经费2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沈阳市科技进步奖2项。参编教材2部,参编著作4部,主译著作1部,主审著作1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我们将继续秉承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传统理念,加强与国内外同道的密切合作,把学科建设称为国内一流的整形美容治疗中心。

肿瘤内科 查看详情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创建于2002年。科室现有医护人员5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1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8名。科室现有编制床位120张,月收治病人1200人次,是医大一院内科系统最富有活力、团结向上,蓬勃发展的重点学科。科室建科以来,坚持规范化治疗,按照肿瘤常见种类,分为乳腺癌、肺癌、消化系统肿瘤、淋巴瘤与软组织肿瘤四个专业组,建立了具有科室特色的常见肿瘤的治疗规范。对于疑难病例科室定期组织多学科病例(MDT)讨论,由全院各学科肿瘤相关顶级专家共同参与为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作为国家新药临床试验基地,肿瘤内科承担了多项国内外新药临床研究。这些药物都是目前国内外肿瘤治疗的最新药物。适合的患者不仅获得最好的治疗机会,而且这些药物全部免费应用,大大减轻了患者经济负担。目前,科室已有多位医生成为中华慈善总会的注册医生,他们竭诚服务,为肿瘤患者慈善肿瘤药物审批提供帮助。肿瘤内科非常重视肿瘤患者的人文关怀,不断加强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科室要求对每一位经治的患者从就诊到治疗都要进行全面、细致的追踪记录,即使患者治疗顺利结束,进入康复期,我们每年仍对患者进行1-2次的电话随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及病情变化。为了使患者能够更积极主动参与到治疗的全过程,每年就乳腺癌,肺癌,消化道肿瘤等的治疗相关知识及家庭护理注意事项开展数次患者教育活动,使患者及家属认识到综合治疗的重要性,增强患者与医护人员共同战胜病魔的信心。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