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济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骨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始建于1844年,原名中国医院,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抗日战争爆发后,仁济医院开设骨科病房,是上海第一个骨科专业病房。叶衍庆、周连圻、王惠生等老一辈国内著名骨科专家都曾担任仁济医院骨科主任,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不少骨科专业人才。经过160年历史,几代人的努力,骨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一直处于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水平,并成为上海市骨科质控中心的主要成员。仁济医院骨科现任科主任刘祖德教授,为博士生导师。骨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3名,主治医师12名住院医师6名其中博士11名,博士在读2名,硕士12名。设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和创伤外科三个专业组。东、西两院每天开设专家门诊,同时为患者举办颈椎病、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等专题讲座。科室所有教授和副教授均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学习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骨科长期以来与国内外多个医院保持协作关系,每年有多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交流和手术示教。骨科每年门诊病人57000多人次、急诊病人23000多人次。东每年收治住院病人3000余人次,完成手术3200多台。脊柱外科开展了颈、腰椎前、后路和胸椎后路及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范围涵盖几乎所有的脊柱疾患,包括柱畸形、脊柱退行性疾患(颈椎病、腰椎病等)、脊柱创伤、脊柱感染、脊柱肿瘤、脊柱微创治疗等,其中以脊柱畸形为诊治特色。在脊柱畸形国际研究组中国部(SDSG中国部)委员刘祖德教授的带领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以及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开展的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均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每年完成600例各种脊柱外科手术。关节外科开展了髋、膝、肩和踝关节置换,着重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和强直性脊柱炎所致关节畸形的关节置换手术及关节翻修手术的改进。运用国际通用的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的功能评估,观察疗效,减少并发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本科引进最先进的关节镜设备,派医师赴意大利、法国学习。每年完成300多例各类关节置换手术。创伤外科是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团队,对于严重四肢骨折、复杂关节内骨折、骨盆髋臼骨折、陈旧骨折和骨不连、严重病理性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均具有极丰富的诊治经验。目前我科每年

头颈外科 查看详情

2013年7月,为响应\"以病人为本,以疾病为中心\"的号召,同时实行专业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要求,仁济医院将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与普外科优势资源整合,成立以头颈部疾病诊断治疗为主要任务的头颈外科,是上海最早成立头颈外科的医院之一。头颈外科主要收治甲状腺及甲状旁腺肿瘤(包括原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喉部肿瘤(包括喉部息肉等良性病变及喉癌)、涎腺肿瘤、颈部软组织肿瘤等疾病。头颈外科现有医生13名,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5名。科内大部分医生拥有一年以上的海外交流经历,与欧美地区诸多业内领先科室保持了良好的临床和科研合作关系。遵循\"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科内多名医生曾在国际会议上发言交流成果,也定期在国内参与举办国际化学术会议,交流头颈肿瘤诊治前沿理念。科室下辖两个病区,经几次扩充后拥有41张正式床位。科室成立短短6年,已发表国内外论文共40余篇(其中SCI论文近20篇),取得和完成国家级、市级、局级等课题近10项。科室年手术量稳步提升,2019年手术量近3000台,其中上海市重点病种甲状腺恶性肿瘤手术达1400余台,稳居全市综合性医院手术量前三位;科室特色手术,每年原发性\/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手术近120余台;科室新技术,每年腔镜甲状腺(经口、经腋下、经胸乳切口)手术100余台;各类咽喉部良恶性肿瘤近100台。科室甲状腺肿瘤手术已达到上海领先水平,甲状旁腺肿瘤手术更已达到全市第一水平。从科室成立伊始,头颈外科就倡导从患者出发,联合各相关临床科室进行多学科病例讨论与学术交流。横向集合核医学科、超声医学科、内分泌科、肾脏内科、胸外科、放疗科、肿瘤科等兄弟科室专家每年进行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宣教、讲座与义诊,获得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欢迎及一致认可。科室在医院领导大力支持下,首批成立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多学科诊治中心(MDT,Multidisciplinarytreatment)。采用多学科联合的形式,通过多学科协作优化了诊疗程序,诊治了大量疑难危重病例,赢得了患者的口碑;并通过与超声、检验科联合开展甲状腺癌术前穿刺及BRAF基因检测,建立\"形态-功能-病理-基因\"的规范化甲状腺结节临床评估及管理系统;并在院内达成了甲状旁腺肿瘤诊治共识,大大降低了甲状旁腺肿瘤,特别是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围手术期死亡率。

眼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眼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博(硕)士授予权学科、博士后流动站、上海市眼科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眼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眼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也是上海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单位、上海视光学会主任委员单位、上海眼底病学组组长单位、上海眼科学会小儿眼病及斜弱视学组副组长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视觉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眼科系副主任单位。科室在仁济东院、西院、南院皆有建制,均设有独立单元门诊和住院手术病房,共拥有医务工作者40余名,其中绝大多数医师获得博(硕)士学位。科室常规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各种斜视手术、泪道手术、激光角膜屈光手术、青光眼手术等,拥有全配的Constellation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一体机、歌德S4超声乳化玻璃体切割一体机、泪道内窥镜诊疗系统、多波长眼底激光机、炫彩OCT、准分子激光机、YAG+SLT激光机、泪道KTP激光机、视网膜脉络膜血管造影仪、角膜地形图分析系统等多种先进的检查治疗设备。近几年,仁济眼科门急诊量(2014年12万人次)和住院手术量(2014年4300例)逐年递增,且大多数是三四级重点手术和日间手术,白内障手术量位于上海公立医院前列;而住院天数和药占比则逐年递减。发表SCI论文数、承担科研课题数以及招收的各类研究生、规培生数逐年增多。东院:浦东新区浦建路160号电话:68383226住院总手机:18918357814西院:黄浦区山东中路145号电话:53882111住院总手机:18918358790南院:闵行区江月路2000号电话:34506123住院总手机:18916951165曾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上海市教委基金、卫生局基金等课题多项,获得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多项。科室多名医师在全国、上海市等眼科学术组织、学术期刊任职。2013年底成功召开第四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视觉科学研究所学术论坛。2014年6月成功举办第18个以\"关注眼健康,预防糖尿病致盲\"为主题的全国爱眼日科普主题活动。2014年底成功召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眼科高峰论坛暨上海眼底病学组研讨会、\"前后节联合手术新进展\"学习班。荣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13-2014文明班组。荣获2014年仁济医院优秀党支部。2015年底举办第

口腔科 查看详情

我院于上世纪30年代设立齿科,建国后改称口腔科,由黄锡章任主任,以拔牙为主要治疗方式,业务简单。1958年,科室添置了3台国产简式治疗仪及2台国产挂壁式电机,购置了X线摄片机。80年代,口腔科有了较大发展,业务由单纯的拔牙、补牙、修复术发展到了龋病治疗、简单髓病治疗、义齿修复和牙槽外科小手术等。90年代,科室迁至新门诊大楼,总面积150余平方米,设备陆续更新为8台进口的口腔综合治疗椅。同时引进了铸造、烤瓷技工加工设备,更新了义齿修复技术,开展了残根、残冠的修复治疗,增设了口腔正畸治疗,并进一步发展牙槽外科,并与风湿免疫科在临床和科研上开展合作,为干燥综合征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至99年止,科内有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4名,其中硕士研究生3名,科室成员发表科研论文10余篇。1999年,仁济医院浦东门诊楼建成投入使用,其中口腔科建筑面积约400多平方米,设计安排口腔综合治疗椅位13台和一间门诊手术室,就诊环境明显改善。同时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已建设成为拥有口腔外科、牙体牙髓、牙周病、口腔正畸、口腔修复、口腔粘膜和口腔种植等全面的综合性口腔科室,开展的诊疗项目涵盖了口腔学科的各个方面。在陆群主任的带领下,科室将口腔修复作为主要医疗特色,在各类牙齿、牙列的缺失修复、残根残冠的保留修复、牙齿美容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无论从义齿的种类和修复数量质量都已与国际接轨,在上海市内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通过套筒冠义齿、覆盖义齿、磁性固位体、种植牙等多种先进修复方法,使患者在尽量保留剩余牙的基础上获得美观与功能兼具的义齿修复,为多数牙缺失的患者雪中送炭;通过烤瓷冠、全瓷冠、正畸修复联合治疗等方法,使对自己牙齿颜色、形态、排列不满意的患者焕然一新,为美观要求较高的患者锦上添花。自上世纪90年代来开展种植业务以来,经历了十余年的耕耘。在郁利主任的带领下,科室80%的医护人员均经过种植学专业培训,具有广泛的种植系统知识和多年的临床诊疗经验,定期与国内外种植协会进行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目前主要开展瑞士ITI种植系统和德国BEGO种植系统的技术,获得广大患者的好评。2010年起,科室陆续添置了20余台根管治疗仪、10余台根管长度测定仪及2台热牙胶充填仪,加强了根管治疗的临床培训,提高了牙体牙髓病学的临床治疗水平和科研水平,提高了疑难根管、根管再治疗的成功率。2012年起,仁济东院新门诊

神经内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神经科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家周孝达教授于1952年创建,是上海乃至全国较早开设的神经科之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起,在我国较早地开展脑电图检查及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疾病及颅脑外伤的救治。经过几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神经内科已具备了较为完整的医学专业人才队伍,不仅有周孝达、蔡琰、钱可久、潘瑞福、沈崇欣、林发清等老一代知名的神经病学专家,还有一支以年轻医生为主的朝气蓬勃的团队,现在职医师47人,副主任医师以上11人,绝大多数具有硕士和博士学历。神经内科分东院和南院(分别有独立的门诊、急诊和病房)及西院(设门诊)三部分,目前共有床位94张,设有卒中病房、神经康复室、血管超声检查室、神经心理检查室、神经电生理检查室、脑血管病研究室、分子生物学研究室和肌病诊治中心。自建科以来,神经内科一直致力于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年均收治各类疑难、危重患者2300余例,平均住院时间11天。东部神经内科门诊,每周一~五除了普通门诊和和专家门诊外,还分别开设了颇具特色的专病门诊,包括每周一至周五上午的脑卒中高危筛查和预防门诊、每周一~五下午的多发性硬化与脱髓鞘病,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脑卒中、癫痫、记忆障碍与痴呆、失眠与神经症、视神经脊髓炎与多发性硬化、头痛与头晕、重症肌无力与肌无力、肌病与周围神经病等11个专病门诊,为各类常见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提供高质量、规范和长期的医疗服务,年平均门诊人次超过14万。神经内科设有独立急诊,开设脑卒中救治绿色通道,年救治约2.8万例脑卒中、昏迷、脑炎、脊髓炎、癫痫持续状态等危重患者。过硬的临床诊疗水平使神经内科成为上海市脑卒中救治中心及中国卒中联盟首批获准的卒中中心和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周围神经病规范诊治培训教育示范中心\"。2016年又称为中国首批\"综合卒中中心\"(全上海目前仅有三家医院);同时头痛、脑卒中和痴呆专病门诊还分别是\"中华医学会国际医学交流中心的头痛中心\"、\"交大医学院脑卒中专病中心\"和\"交大医学院痴呆专病中心\"。除了临床工作外,神经内科每年要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常年负责八年一贯制、4+4长学制、五年制中、英文班、PBL教学、预防医学、诊断学和系统整合医学等教学以及见习、实习等临床带教工作;自2015年科室承担起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神经病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中管阳太主任全面负责第三教学单元的筹备、组织及管理工作;作为上海市

内分泌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分泌科现有临床医生23人,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7人,住院医师7人,其中博士学位15人,硕士学位8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内分泌科曾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妇联颁发的巾帼文明岗位等多项荣誉。仁济内分泌科注重临床工作的不断创新和深入探索。在普通内分泌门诊的基础上,逐渐开设初发糖尿病、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和甲状腺疾病等具有亚专业特色的专病门诊,门诊人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得到越来越多的患者认可。2003年,开始创立糖尿病门诊诊疗新模式并开发了电子病例管理系统(DMIS),累计病例超过10000例,该系统成功推广至当时的崇明中心医院和长宁区同仁分院。内分泌科除了紧抓常见病的规范化诊疗,还长期关注特殊疾病和少见病临床诊治能力的提升,紧跟医学发展,将疾病诊断从临床诊断深入到分子诊断,如线粒体糖尿病、家族性高血脂症、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等,使诊断更明晰、治疗更准确。2010年,科室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与内分泌代谢确立为专科特色,并制定了PCOS标准化诊治流程,目前诊治PCOS患者达数万人次,开创了PCOS一日病房。2011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PCOS与内分泌代谢》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2018年该学习班由仁济论坛升级为华东论坛,在上海、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具有广泛影响。2018年由仁济内分泌科牵头起草并发表了首个《多囊卵巢综合征诊治内分泌专家共识》,出版了《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内分泌不孕不育》一书。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JCEM,HumanReproduction,IJO等在内分泌生殖领域具有较高影响力。根据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内分泌学与代谢学排名,仁济医院内分泌科在2018年度和2019年度全国排名为第24位和25位,位居上海市内分泌代谢专科第5位。内分泌科一直注重人才培养,先后派遣10人次赴美国哈佛、梅奥医疗中心、约翰霍普金斯、英国牛津、美国德州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中国香港中文大学等著名院校留学。科室科研成果颇丰,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市局级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6分。

感染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的感染科成立于2004年11月,是由仁济医院东西两部的发热门诊、肝炎门诊和东部肠道门诊组成,尚无传染病房的设置。目前承担着院内相关传染病的诊断、传报、宣教和治疗。2005年下半年我院改建了原东部肝炎、肠道、发热门诊,同时规范了西部发热、肝炎门诊,于2006年2月份正式成立感染科。感染科人员结构情况:行政副主任1名、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5名。护士长1名、护师7名。建科以来,实行了以科主任为主的核心小组负责制。根据感染科特点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常规,明确了各级医护人员的岗位职责。按照医院工作总体目标制定出科室质量目标,严格执行考核、考勤制度。感染科医疗工作实行主治医师负责制,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操作。建立了应急机制,保证留观隔离室的紧急运行;加强了对责任性医疗事故和差错防范。承担院内相关疾病的会诊工作,保证科内业务学习制度化,每两周举办一次业务讲座,讲授感染性疾病的常规诊疗及最新进展等。对轮转医师进行上岗前培训,要求掌握相关传染病知识、消毒防护知识及传染病传报知识、流程,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参与全科医生的感染科实习的带教,根据临床医学院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带教计划和考核计划。定期为全院医护人员作重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培训。发热、、肠道门诊24小时开诊、肝炎门诊每周五天半正常开诊。制定了感染科主要业务范围:1、发热门诊负责发热病人的预检工作。以预防,排查和诊治SARS、人高致病性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及有发热症状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为主,以及原因不明的长期发热的诊断;由病毒、细菌,原虫、蠕虫和真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伤寒、麻疹、腮腺炎、疟疾等感染性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2、肝炎门诊病毒性肝炎:常见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和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其他病毒引起的急、慢性黄疸和无黄疸性肝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抗病毒、护肝、抗肝坏死等综合治疗,促进疾病早日康复;肝炎病毒携带着:部分患者可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其中5%发展成肝癌,通过定期随访,并根据病毒核酸测定指导治疗和预防,防治疾病的发展和传播;其它肝功能异常:包括各种药物性肝炎、脂肪肝、中毒性肝炎、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自身免疫性肝病等以及不明原因转氨酸升高,不明原因黄疸的诊断和部分治疗。3、肠道门诊由病毒、细菌、原虫等病原感染引起的痢疾、食物中毒、霍乱、出血性小肠炎等急性腹泻

呼吸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呼吸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博士授予权学科、上海市呼吸专科培训基地、上海市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也是上海市医学会间质性肺病学组组长单位。科室在仁济南院、东院、西院皆有建制,其中绝大多数医师获得硕(博)士学位,包括博士研究生导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目前以肺癌的综合诊治、间质性肺病、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肺部感染、胸膜疾病等为分支的内科重要学科。目前,呼吸科设有普通门诊,肺部肿瘤、慢性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喘、COPD、慢性咳嗽)、戒烟、肺部感染等专病门诊;另外我们还设有肺功能室、气管镜室、肺功能室开展肺功能全套检测、支气管舒张试验、支气管激发试验;气管镜室拥有奥林巴斯荧光支气管镜及超声内镜定期开展经支气管镜细胞刷检,经支气管镜肺活检TBLB,支气管肺泡灌洗BAL,经支气管针吸活检TBNA,以及内镜下止血和取异物等项目。另外我们开展的项目有经皮肺穿刺、局麻下胸膜固定术、胸腔积液局麻下胸膜活检、胸腔积液和气胸的中心静脉导管穿刺引流和抽气。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仁济医院呼吸科医护人员踊跃报名,近一半业务骨干在科主任蒋捍东教授带领下分别奔赴武汉雷神山医院及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奋战于抗疫一线,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光荣任务。"}

血液科 查看详情

发展历程:血液科成立于1956年,创始人是全国血液病学界的老前辈潘瑞彭、欧阳仁荣教授,1970年开设血液专业病房,1971年建立细胞室,1979年成立隶属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白血病研究室。在历任科主任方智雯、王燕婷、陈芳源和血液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着重临床相关研究,针对病人进行规范化分层治疗的临床学科特色,在现任科室主任侯健教授的带领下,在骨髓瘤及浆细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得到长足发展。医疗:学科秉承\"细化学科专业分组,提供个体规范治疗\"的宗旨,现设有白血病组、淋巴瘤组、骨髓瘤组、出凝血疾病组等亚专业组;同时拥有隶属于血液科的独立血液细胞室和白血病研究室支持临床工作的开展。目前东、西、南院三个病区开放床位80张,无菌层流病房4个,开展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新药及新技术的临床研究等。科研:近20年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9项,部级、市级课题39项,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卫生部科研一等奖、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等多项科研奖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近300篇,SCI论文50余篇。主编多本专著。教学:目前科室承担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五年制、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的教学任务。科室承担的教学任务荣获国家级、市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市级、校级精品课程,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三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多项教学成果奖励。血液科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白血病\/肝癌多药耐药机理及临床逆转的研究\"(2009)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临床流行病学研究\"(2007)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流行病学调查\"(2007)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化疗药物在白血病耐药细胞内异常分布与耐药的关系和机理探讨\"(2006)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药雄黄和槲皮素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行为调控机制的研究\"(2003)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反义核酸、槲皮素、雄黄对急性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的体外研究\"(2001)上海市科学技术成果\"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HL60)分化过程中多胺作用机制的研究\"(1996)上海市卫生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国产血液成分分离机的研制及临床应用\"(1983)卫生部科研一等奖(临床参与单位)教学成果\

神经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创立于1956年,是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1)、\"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学科(2007-2012)、教育部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08),目前分布在东、南、杭州湾三个院区,拥有WalterE.Dandy神经外科培训中心及亚洲神经外科医师联合会浦江培训中心、上海市颅脑创伤研究所及独立的神经外科实验平台。临床科室正式床位200张(其中NICU床位19张),设立了内镜微创、脑血管病、幕上、幕下肿瘤、复合手术、颅脑创伤及重症、脊柱脊髓、和小儿神经外科等亚专业;每年门急诊5万例,年度出院人数3800,手术3300余例、年度疑难医疗案例1200余例。在脑肿瘤显微外科技术和内镜技术、脑血管病综合治疗、颅脑创伤临床诊治、神经重症监护及脊柱脊髓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疗规模和诊治能力、学科人才培养和学术水平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颅脑创伤救治已经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外科拥有一批老中青相结合、医教研实力突出的优秀人才队伍,目前在编神经外科医师38名,89%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其中主任医师10名、副主任医师10名,中级职称8名,初级职称10名。科主任张晓华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促会颅底外科分会常委,欧美同学会颅底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脑肿瘤组副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脑血管病、脑肿瘤专委会委员,海峡两岸卫生交流协会神经外科专委会委员,上海市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委会委员等;《临床小儿外科杂志》、《上海医学》,《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SurgicalNeurologyInternational》等杂志编委。参与课题多次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先后获得闵行区领军人才,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等奖项,2020年度荣获首届中国\"人民好医生\"学术成就-青年风尚典范称号。翻译论著《前庭神经鞘瘤综合管理》。科室还拥有中国求是杰出青年奖、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银蛇奖\"、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市启明星、上海市\"双百\"人才、上海市\"优青\"、\"王忠诚中国杰出神经外科医师奖\",\"王正国创伤医学奖创新奖\"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作为国家教委首批博士学

麻醉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建于1844年,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医院目前由东、西、南、北四个院区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成,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1947年李杏芳医师留美回国,开始主持仁济医院的麻醉工作,此后在孙大金教授、杭燕南教授、王祥瑞教授和现任科主任俞卫锋教授的领导下,麻醉科事业蓬勃发展。仁济医院麻醉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围术期器官支持与功能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卫生部麻醉药理临床基地、上海市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实验室。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的最新麻醉学科排名全国第6,上海第1。亚专业组包括:心脏血管麻醉、胸外科麻醉、器官移植麻醉、老年患者麻醉、骨科麻醉和超声神经阻滞、神经外科麻醉、手术室外麻醉、日间手术麻醉、妇产科麻醉、腹部外科麻醉、小儿患者麻醉、气道管理、急性疼痛管理、慢性疼痛诊疗。每年麻醉手术量超过11万例,SICU患者每年3000余例。每年完成各类成人及儿童肝移植超过800例;肾移植超过400例。承担上海市超过4成的高危妊娠麻醉与急救工作,特别是合并心脏病的产妇,处理经验丰富。仁济医院日间手术占比超过40%。科室每年接受包括马来西亚及港澳肝移植麻醉专修医师在内的各类进修医师超过30名。本学科也是全国和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科基地,国家卫健委麻醉学规范化培训过程考核组长单位及结业考核督导单位,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实践基地。目前教师队伍有78人,研究生学历占80%以上,包括终身教授1名、博士生导师7名、硕士生导师6名,高级职称27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大攻关课题1项,国家973专项2项,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获省部级奖5项,申请专利1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8项。共发表论文500余篇,SCI收录200余篇。

胆胰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胆胰外科创建于2013年10月,其前身为仁济医院普外科胆道专业组,我国著名外科学专家兰锡纯教授、邝耀麟教授、施维锦教授、王平治教授、张柏根教授、陈治平教授、吴志勇教授、曹晖教授等在此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为胆胰外科的创建奠定了良好基础。目前胆胰外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胆道疾病会诊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胆道疾病诊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胰腺疾病诊治中心成员单位,仁济医院的重点学科与特色学科,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胆道疾病研究所(仁济)、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中心(仁济)和上海市胆道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仁济)所在地。胆胰外成立以来,年门诊量、出院人数、手术人数、重点病种和重点手术例数逐年上升,已经成熟开展各种胆胰超大型和复杂手术,如肝右三叶切除、半肝联合尾状叶切除、联合肝段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标准根治术、联合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十二指肠乳头肿瘤局部切除术、扩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全胰腺切除术、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胰腺节段切除术、保留脾脏的胰体尾部切除术以及联合腹腔干切除的胰体肿瘤切除术等,每年肝胆胰肿瘤的治愈例数400余例。胆胰外科还拥有国内一流的内镜和腔镜技术,利用腹腔镜、胆道镜和十二指肠镜对肝外胆道结石进行微创治疗;经皮经肝胆道穿刺(PTC);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经窦道胆道介入治疗;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另外,胆胰外科还开展腹腔镜\/机器人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体尾切除术、脾切除术、肝部分切除术和各类腹壁疝修补术等(如腹股沟疝、切口疝、造口旁疝等),微创手术量达到胆胰外科总手术量60%以上。通过快速康复理念和日间手术相结合,遵循\"快速、精准和微创\"的理念,胆胰外科每年完成日间手术2000多例,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疝修补术以及ERCP量占日间手术总量80%以上。胆胰外科现形成胆道肿瘤和胰腺肿瘤系列科研方向,在国际上率先成功构建胆囊癌动物和细胞模型和首次构建胆囊癌突变谱,以及在国际上首开胆囊癌靶向治疗的先河。同时建立了临床标本库和数据库,开展了三维可视化在胆道肿瘤围手术期的应用、胰腺全系膜切除的临床应用、晚期胰腺癌的转化治疗、困难肝切除的策略、肝内胆管癌肝门部淋巴结清扫的策略、胆囊癌根治性切除范围的研究以及胆结石的代谢成因研究等各项临床研究。建科以来,承担课题40余项,其中国家级25项,省部级

乳腺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乳腺外科依托于综合医院的强大综合实力、大规模资金投入和尖端医疗技术支持,将肿瘤放化疗科、病理科、放射诊断科、超声诊断科、核医学科以及整形外科等整合成为高水准的乳腺疾病诊治中心,是致力于乳腺疾病预防、诊断与治疗的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为广大新浦东地区妇女带来便捷、优质医疗服务的同时也面向全国,欢迎全国各地区以及港澳台妇女前来咨询和诊疗。乳腺外科位于医院门诊大楼16楼,秉承以人为本、细节至上的理念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秉承循证规范、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理念为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体验。医院为科室配备了国际先进的数字化钼靶、B超、立体X线定位系统、腺磁共振成像仪、乳腺真空辅助微创旋切系统、床旁影像定位系统等乳腺疾病专用诊断设备,不仅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而且使乳腺疾病诊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对临床体检阴性,钼靶下微小钙化等患者,提高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提高乳腺癌患者长期生存率。团队成员具有丰富的手术经验及精益求精的手术技术,更有人文医疗的理念,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不同的手术术式,在传统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保乳根治术、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房微创活检术及各种乳房重建手术等,为患者提供合适的个体化手术治疗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减少乳腺癌手术造成的心理创伤,使患者能够更好的回归社会,恢复社会角色,较大限度地保留生活质量。乳腺癌术后的全身系统性治疗在乳腺癌综合治疗中同样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手术基础上科室开展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以及靶向治疗,从而提高乳腺癌治疗的疗效。对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开展新辅助治疗,使肿瘤降期后达到手术目的,同时可增加一部分患者接受保乳手术的机会。科室同时还整合了医院各相关学科优势,开展多学科疑难病例会诊,尤其是为转移复发病例提供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提高乳腺癌的长期生存率。科主任陆劲松教授为原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教授,从事乳腺癌临床及基础科研20余年,同时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执行委员会委员、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TheOncologist中文版》、《临床肿瘤学杂志》、《临床肿瘤学论坛》编委;曾应邀担任《BreastCancerResearchandtreatment》、《BreastCancerRes

皮肤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皮肤科成立于1932年,是上海成立较早的皮肤科室之一,科室现包括东西南三个院区,年门诊量18万人次,出院患者300余人次。在历届科主任带领下,医教研水平不断提高,设置了较为齐全的亚专业,开设皮肤科常规门诊及皮肤美容门诊、皮肤激光门诊、性病门诊等多个专病门诊,拥有真菌室、皮肤病理室、皮肤检测室、激光治疗室(原上海市激光医学中心)、皮肤外科治疗室、光疗室及面部治疗室,开展各类皮肤病与性病的检查和治疗项目近30项,在西院设立病床15张。是全国\"皮肤美容培训基地、\"\"痤疮研究中心\"、\"玫瑰痤疮研究中心\"、\"\"全国痤疮诊疗示范基地\"、\"环境与银屑病研究中心\"。科室现有医师18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博士6人,硕士8人,有5人长期(1年以上)在德国和美国等国际知名大学皮肤科学习并建立合作关系,国际痤疮协会主席德国Zouboulis教授为我科客座教授。科室有8人在全国及上海市专业委员会或学组任职。科室近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其它课题10余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每年承办的国家继续教育项目\"痤疮研究进展学习班\"(暨仁济痤疮论坛)是国内痤疮领域的品牌性会议,曾连续多年举办\"激光研究进展\"学习班,2016年合作承办\"第三届国际痤疮大会\",2020年承办第三届中国痤疮周启动会。科室还承担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五年制和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专业、全科医生培训、上海-渥太华联合医学院及研究生等教学任务。"}]

脊柱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仁济医院始建于1844年,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具有170年的历史。医院目前由东西南北四个院区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组成,是一个学科门类齐全,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近年来,医院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获得包括国家级的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医院还获得多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医学科技奖、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等;同时医院与美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德国等近十个国家的二十多所医学院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友好合作关系。仁济医院骨科创立于1939年,是上海第一个专业骨科病房,叶衍庆、周连圻、王惠生等老一辈国内著名骨科专家都曾担任仁济医院骨科主任,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不少骨科专业人才。经过骨科老一辈几代人的努力,骨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一直处于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水平。2012年9月在现任骨科主任刘祖德教授的领导下,实现了专业分组,设有脊柱外科关节外科和创伤外科三个专业组。东、西两院每天开设专家门诊,同时为患者举办颈椎病、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等专题讲座。科室所有教授和副教授均在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进修学习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骨科各个专业组获得了快速发展。经过4年的骨科专业组的建设,脊柱专业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于日前成立了新的仁济医院脊柱外科。仁济医院脊柱外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2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5名,其中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沈洪兴教授为脊柱外科学科带头人。科室目前常规开展颈、腰椎前、后路和胸椎后路及脊柱微创手术,治疗范围涵盖几乎所有的脊柱疾患,包括柱畸形、脊柱退行性疾患(颈椎病、腰椎病等)、脊柱创伤、脊柱感染、脊柱肿瘤、脊柱微创治疗等。在脊柱畸形国际研究组中国部(SDSG中国部)委员刘祖德教授,以及国际颈椎研究学会会员、亚太颈椎研究学会创始委员沈洪兴教授的带领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以及颈椎疾病的治疗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开展的微创椎间孔镜下颈椎\/腰椎手术,经皮椎体成形术,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创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在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显著的专业特色和主攻方向。沈洪兴主任领衔的有关\"颈椎伤病诊疗的技术创新和体系优化\"荣获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沈洪兴主任荣获2017年度院

病理科 查看详情

永不言弃御风而翔——仁济整形外科简史仁济整形外科诞生于1951年,是上海乃至全国最早开展整形外科的医院。这一年,四十岁的陈绍周教授从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调入仁济医院开展整形外科工作,仁济整形外科正式成立。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陈绍周,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系牙科医学专业。1944~48年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并任多所美国医院的口腔颌面和整形外科的住院医师。然而,学贯中西的光环在\"内定反革命\"的\"头衔\"下消弥无形,丰富的学术知识在\"限制业务发展\"的禁令下处处掣肘。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曾于国民党军统中任职文秘的\"问题\"历史无疑是他个人发展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也间接地影响了仁济整形外科的发展。按当时的生活水平,人们的观念意识还只停留在\"治病救命\"的初级阶段。与普外和骨科等传统强势大科相比,\"改善外形和功能\"的整形外科难以得到患者的普遍认同和院领导的大力扶植。没有固定床位、没有稳定的患者群、没有固定的科室团队。有手术时,请普外科管床位的住院医生当临时助手,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陈教授\"孤军奋战\"了十年。1961年,医院终于同意了陈教授的请求,指派当时仍是住院医生的关文祥教授到整形外科工作,同时分配给科室15张固定床位(5男3女和5张小儿病床),并且固定每周两天病房手术日和两天门诊手术日。随着撕脱伤、烧伤、天花遗留瘢痕和唇腭裂患者的不断增多,整形外科迎来了它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有限的床位和医生已明显供不应求。1963年,医院将在安徽工作的范黎明医生调回上海参加整形外科工作,至此,整形外科成为拥有三个人的小团队。而此时的陈教授已年过半百,腰部旧疾的频繁发作也使他渐感体力不支,为使科室工作后继有人,他悉心培养关医生。凭着对这份事业同样的执着和对知识的孜孜以求,关医生以自己的勤奋和聪敏迅速成长,两年后便能够\"独挡一面\"了。正当他准备大展身手之际,\"文革\"开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1967年,造反派以\"外科专科制是资本主义制度,必须统统砸烂\"为由,将各小专科医生平均分配到五个病房,成立所谓的\"外科统科\"。而\"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整形外科更是在这场浩劫中荡然无存了:由于历史问题,陈教授被关进牛棚;范医生不得不转行做了普外。只有关医生利用病房组长的职务之便零星地开展整形手术。历史似乎走了一圈又回到了

康复科 查看详情

康复医学科介绍仁济医院康复科是在国内较早成立的康复科之一。康复医学科目前共有工作人员15人,其中医师6名(正高1名、副高1名、中级2名,住院2名),治疗师10名(中级2名,初级8名)。全科共有博士生学历1名,研究生学历4名,本科学历5名,大专6名。仁济东院康复科拥有较为齐全的各种康复治疗项目和先进仪器。近年来我院康复科门诊量已居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前位,人均工作量亦居前位,月均门诊人次达2200以上。所开设业务亦较为全面,目前具有特色的康复领域有:急慢性损伤和疼痛康复、脑卒中及脑外伤康复、脊髓损伤康复、周围神经损伤康复、骨质疏松症康复、颈椎病康复、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肩周炎和肩袖损伤康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康复、骨折术后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功能康复、肺癌和食管癌术后呼吸功能康复,风湿疾病的康复。近年新开业务S-E-T悬吊主动运动疗法、冲击波治疗深受患者好评。2012年以来与日本长崎大学、日本仓敷第一病院合作开展呼吸康复业务,为胸外科术后患者、COPD患者提供呼吸康复服务,加快了术后康复进程,缩短住院周期,获得较好康复效果。同时,科室参与医院组建上海市脂肪肝诊疗中心的工作,承担脂肪肝的运动疗法的具体诊疗任务,已参与诊治1100余人次,获得较好的疗效。多年来,一直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临床医学院康复医学教学任务,以及临床实习带教任务,同时也是上海中医药大学医技学院康复治疗专业的临床实习基地。自2010年以来,科室成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近五年发表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30余篇,参与市级科研工作一项,参与卫生部招标课题一项,国际合作课题两项。参编专著11部,成功主办3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在全院ISO9000的规范化管理之下,我院康复医学科在沪上同级医院中率先引入标准化的管理体系,注重\"过程管理,持续改进\",注重康复治疗质量的不断提升,以达到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老年病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老年病科是医院特色后备学科,也是上海市老年病学科的博士授予点,所属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老年病研究室。老年病科现有医师30名,其中副高以上10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拥有床位128张。该科在其不长的建科历程中已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健全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队伍。临床上在老年多脏器功能衰竭诊断治疗上初现特色,在老年高血压的科研和临床上也成绩突出形成优势。老年病科始终坚持\"病人至上、质量为本、内抓规范质量、外树文明形象、科教兴科\"的宗旨,积极推进学科建设发展,严格的管理和规范的操作已成为医院的一个典范。在临床上,老年病科针对老年人多病,症状不典型,易发生并发症,病情易变、突变乃至猝死等,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上狠下功夫,临床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其精湛的技术和优质服务成为全院心目中信得过科室。老年病科病房的一流质量和一流服务,被老同志和特需海外患者称誉为第二个家。而其在高血压和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治疗上专长更为广大病员称道。老年病科自建立以来,首任科主任鲍延熙教授、前任科主任陆惠华教授、现任科主任方宁远教授在学科建设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个人发展和学科建设相结合。学科梯队健康成长,学有专攻的人才逐渐萌现。在不长的建科历程中,科研工作从零开始,逐渐突破。确立\"老年高血压靶器官损害机制及其防治研究\"为本科的主攻方向。科研工作在全市干部保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近年来科研工作呈现良好增长的态势。近年来获国家级科研项目四项基、多项市科委、卫生局、高教局和浦东新区科研项目,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上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奖二项。2005年方宁远教授的一项研究成功获得美国专利。积极参与了我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教育工作。是上海市首个老年医学硕士点和首个老年医学博士点。2001年起连续举办全国继续教育项目多次被评为优秀继续教育项目。主编和参编多部老年病学著作。2006年起仁济医院成立上海首批获批的全科医学培养临床基地,老年病科成为培训基地的主要承担者,培训了多批全科医师,目前正在筹备建设全科医学硕士点。科主任兼学科带头人方宁远教授为中华医学会上海心血管病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中国健康教育协会高血压健康教育中心(上海)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陆惠华教授任中华医学会老年病学会常务委员。全科在医院领导关怀支持下,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为不断取得新成绩而努力。"}

超声医学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超声医学科现为国家重点临床专科,上海市重点学科,硕士生以及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超声专业基地。全科共有医务人员24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78%的医师拥有硕士以上学历(博士研究生13%,硕士研究生59%)。科主任李凤华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分会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科室设施及仪器设备优良,拥有高档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十数台(GE-LOGIQE9,ESAOTEDU8,PHILIPSIU22,PHILIPSIE33,PHILIPSEPIQ5,东芝APLIO500等)。科室医疗实力雄厚,目前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位于国内领先水平,年检查量十万多例,超声造影及超声引导下穿刺介入量约3000余例\/年。检查包括腹部、小器官、血管、男科、心脏、超声介入等内容,能够满足临床需求,尽量服务于患者。为顺应学科的快速发展,超声医学科进行了学科分组,目前已经有①介入超声诊断与治疗;②肝移植围手术期超声影像监测和评估;③临床疾病超声造影诊断分析;④男子不育症超声诊断;⑤风湿性疾病脏器损伤超声诊断;⑥应用基础实验研究;⑦心脏疾病的超声诊断在内的七个专业组,并由专人负责,为学科的深入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在李凤华教授带领下,根据临床实践需要开展了多项研究工作,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AFSUMB;RSNA;ECR)。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承担市局级课题十余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百八十余篇,其中40余篇论文为SCI收录;培养硕士研究生34名。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2项。主编并出版了《男性不育症超声动态图鉴》,参与编写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和《内科理论与实践》超声诊断部分。连续六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男子不育症超声诊断新进展》。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七年制及研究生课程即实习带教工作,接受各级医院医师的进修学习,培养了众多超声专业人才。超声医学科传承了仁济医院光荣的教学传统,在教学工作中取得丰硕成果。每年承担仁济临床医学院本科和研究生理论和见实习教学工作,负责每年进修医生的培训,以及每年住院医师培养基地的医师带教工作。学科多次被评为教学先进集体,数人被评为优秀督导、教学先进个人以及优秀住院总带教教师。李凤华教授取得第三届\"仁

创伤骨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始建于1844年,是上海开埠后第一所西医医院。抗日战争爆发后,仁济医院开设骨科病房,是上海第一个骨科专业病房。叶衍庆、周连圻、王惠生等老一辈国内著名骨科专家都曾担任仁济医院骨科主任,为全国各地培养了不少骨科专业人才。经过170余年历史,几代人的努力,骨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成为上海市骨科质控中心的主要成员。为了更好的促进骨科各亚专业的发展,仁济医院骨科于2012年9月实行了专业分组,下设创伤骨科、脊柱外科和关节外科三个专业组。创伤骨科专业组在董宇启教授及各位同仁的努力下,经过4年多的亚专业建设,在医教研各方面获得了高速发展,并形成了医生专业特色鲜明,治疗效果良好,病患手术前后管理优秀的团队,于日前成立了仁济医院创伤骨科。仁济医院创伤骨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1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3名。其中硕士生导师2名。董宇启教授担任科室学科带头人、创伤骨科首任科主任。创伤骨科高年资医师均具有国外学习深造的经历,拥有先进的治疗理念和娴熟的治疗技术,学科发展始终和世界发达国家保持同步。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仁济医院创伤骨科得到迅速发展并在业界中确立了相应地位,在患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每年接诊大量骨与关节损伤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于严重四肢骨折、复杂关节内骨折、骨盆髋臼骨折、陈旧骨折和骨不连、病理性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等均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疗效。创伤骨科急诊室24小时接诊急性创伤患者,周一至周五全天开放创伤骨科门诊;每年诊治四肢创伤患者超过18000例,每年手术量超过1900台。仁济医院创伤骨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的团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借此科室成立的契机,创伤骨科的全体同仁将以全新的面貌,一如既往的服务于广大急性骨与关节创伤的患者。"}]

耳鼻咽喉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耳鼻咽喉科在上海解放初期由毛承樾教授任主任,当时无独立设置的专科病房。1957年专业设置调整,由耳科专家何永照教授任科主任,同年开设专科病房。1980年成立耳科研究室。陆续开展耳科学基础研究、喉癌及头颈部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历任科主任为:毛承樾、何永照、金西铭、赵纪余、王家瑜、周梁、王家东、李吉平。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医疗、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诸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我科拥有医师15名,技术员1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4名,主治医师3名。硕士生导师4名,博士7名,硕士8名。门急诊达90000人次,年住院手术病人2000台次以上。目前与美国Johns-Hopkins医院、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医学院内分泌外科、美国俄特冈波特兰大学健康与科学学院保持着定期的学术交流。在国内率先应用手术显微镜及电钻开展耳显微手术。1965年起又率先在国内开展大鼓室Ш型手术,颇受国内许多同行的赞赏并接纳采用。60年代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听力学专著《听力学概论》,为我国开展和推广听力学研究工作作出了贡献。1976年上海医疗器械五厂协作制成面神经兴奋测定仪和面神经电图仪,为面瘫的临床诊治与研究作出贡献。80年代后期与上海有线电厂协作试制治疗突聋的专用微波治疗仪,1998年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1990年成功地施行第一例经内听道听神经瘤切除术,并在1991年采用了环状软骨舌骨会厌固定术(Mayer-Piquetoperation)治疗喉癌,无论在显著减轻术后误咽,保持说话功能和治疗率方面均获得成功。1998年该手术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针对肿瘤不同的侵犯范围分别应用全喉、近全、部分喉切除术,声门上水平喉切除术等术式,对组织缺损较广不能直接缝合者,分别应用胸大肌皮瓣、前臂皮瓣、胃代食道(胃咽吻合术)、喉粘膜瓣、额瓣进行一期手术修复。1990年起开展甲状腺及甲状旁腺手术,已收治6000余例。同时,开展腮腺、颌下腺肿瘤及舌癌的手术治疗。从上世纪80年代起开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诊治工作,从最初的UPPP术式,到目前的软腭前移术,确立规范的OSAHS诊治技术。1991年起开展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把微创化、精细化和保留鼻腔功能的理念带入鼻科疾病治疗领域,给传统的鼻科手术方式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已收治3000余例病人,鼻内镜技术日趋成熟并不断拓宽鼻内窥镜手术的领

放射科 查看详情

学科简短介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放射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同时也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在上海市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特别在消化道、风湿病、肝胆疾病、淋巴系统、神经影像、磁共振功能分析、分子影像等传统和新兴的优势学科领域。本学科具备绝佳的软硬件平台,硬件如3.0T多源磁共振、双能量能谱CT、专用介入磁共振、脑功能刺激仪,影像实验室。软件如功能影像分析系统、分子影像分析软件。近5年来,共发表了SCI\/EI论文71篇,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了包括2012年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2010年上海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上海医学科技三等奖在内的多项省部级、市级。放射科共承担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含青年项目)8项、上海市科委项目8项,上海市卫生局项目1项,上海市教委项目1项,横向课题1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课题1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自然基金3项。获得《一种自动生成肝脏3D图像并准确定位肝脏血管支配区域的方法》、《用于淋巴系统特异成像的含钆大分子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含钆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磁共振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SPIO@SiO2-WGA肠壁靶向造影剂的制备方法》、《肠壁识别性含钆纳米造影剂颗粒及其制备方法》、《CTNegativeContrastMediumofAqueousMatrixforDigestiveTractandthePrerparationMethodThereof》、《水性基质的消化道CT阴性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双功能壳聚糖颗粒及其制备方法》等8项国内外授权专利,发表《弥漫性肺病CT诊断》、《膝关节MRI诊断》、《风湿病影像学》等多本专著。"}

风湿病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创建于1979年,是我院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作为国内最早的风湿病学科之一,科室拥有全国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风湿免疫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风湿和免疫专业)、内科住院医师和风湿病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等多项荣誉,在国内外均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学科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白塞病等风湿性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诊治策略等方面进行了30多年的持续探索,使得广大风湿性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提高,死亡率显著下降,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科室拥有床位数71张,年出院人数超过5000人,疑难危重患者比例超过70%,年门诊量接近20万人次,连续5年为国内门诊量最大的风湿病专科。学科综合实力强,辐射面广,医疗技术水平高,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诊治水平已走在国际领先行列。在上海市风湿病研究所、仁济医院自身免疫病研究中心、中澳个体化免疫学中心的平台基础上,学科规划和建设了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样本库、生物信息学平台等风湿病临床研究关键技术和公共数据平台。近5年承担省部级项目41项,其中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项、国家杰出青年自然基金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3项、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核心创新团队1项,总研究经费超过6000万。团队成员近5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近130篇,5分以上SCI论文72篇,包括在Cell、NatureGenetics、NatureMedicine、Immunity、NatureCommunication、Blood、PNAS、PLoSGenetic、AnnualofRheumaticDiseases、ArthritisandRheumatology等国际知名杂志发表论文多篇,多次受邀在国内外重要会议上做大会发言。与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学中心、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澳洲国立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科开展了一系列全国及国际多中心的临床药物试验,参与制定了多个国内及国际的风湿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诊治指南。作为上海市风湿病临床质控中心,全面负责指导和管理全市风湿病的临床诊疗规范。"}

肝脏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肝脏外科是国家器官移植临床重点专科和普外科临床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器官移植)、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展两翼\"类专科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是国际最大的肝移植中心。学科以成人和儿童肝移植为特色,儿童肝移植为标志性技术,业已成为集终末期肝病和肝癌手术、微创、靶向及其他各类综合治疗手段为一体的临床医学中心。学科目前拥有成人病区、儿童病区及重症监护室四个病区和一个专业实验室,床位数150床;现有医生32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7人、研究员1人、主治医师12人、住院医师6人,高级职称占比37.9%,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9人,研究生占比100%。建立了普通肝脏外科手术(含腹腔镜、达芬奇微创手术)、肝癌综合治疗及肝脏病危重医学等多个亚专业组,以肝脏肿瘤及其他终末期肝病为治疗特色,至2019年底已完成肝脏移植手术5000余例,肝移植手术例数连续九年居全国首位。2006年科室组建了国内第一支由移植外科、小儿内外科、小儿麻醉和重症监护等组成的小儿肝移植专业团队,截止2019年底已完成儿童肝移植2000余例,移植后1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1%和89.3%,高于欧美日韩等国家报道,也是近七年来全世界单中心实施儿童肝移植例数最多的医院。近年来开展精准肝脏肿瘤切除术和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术(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血管瘤、肝母细胞瘤等),年完成肝切除手术500余例,2014年10月在原有腹腔镜肝肿瘤切除的基础上开展仁济医院第一例达芬奇肝脏肿瘤切除术,扩大肝脏肿瘤微创手术适应症范围,减少了患者手术创伤,缩短住院时间,加快患者术后恢复,为肝脏肿瘤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科室以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周一至周五开设专家门诊及普通门诊,满足不同患者需求,年门急诊人次达42326人次,住院人次3516人次,手术及操作人次1717人,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提供优质医疗。学科承担局级以上课题53项、科研经费逾4000万,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级课题24项、牵头多中心临床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140余篇、影响因子393.2,影响因子>5分29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1.982分。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学科牵头组建了国内首个儿童器官移植专业委员会,牵头制定首部《中国儿童肝移植临床诊疗指南》,儿童肝移植项目获得国家科技

骨关节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仁济医院骨关节外科是集关节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关节疾病治疗中心,设有仁济西院、东院两个病区,及骨关节外科实验室,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技术及关节镜手术技术达到国际水平。学科拥有主任及副主任医师5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名,博士7名,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位授予点。学科带头人王友教授是我国著名关节外科专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担任中国膝关节外科协会副主席、国际软骨修复学会中国部副主席、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数字骨科学组创伤与关节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常委,上海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会理事长、上海医学会运动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会骨与关节分会常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等职。科室成员先后主持\"十三五\"国家科技部重点专项(Peek人工关节的研发)1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项、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卫计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项目等20余课题,总科研经费近1亿元。近年来在国际、国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50余篇,编写专著十余部,申请及获得授权专利十余项。学科成员先后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上海市教委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百人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杨帆计划\"、\"上海青年医师培养资助计划\"。并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青年岗位能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青年十杰提名奖\"。多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上海市医学成果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学术荣誉。科室成员先后数十次在\"中华医学会骨科年会(COA)\"、\"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协会分会年会\"\"美国骨科年(AAOS)\"、\"上海骨科年会\"、\"上海运动医学年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担任会议主持或特邀发言,并多次获得\"最佳论文奖\"等奖项。"}]

核医学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核医学科始建于1956年,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关怀和直接领导以及在全科成员共同努力下,已经发展成为集影像诊断、功能检测、核素治疗、体外分析和新药研发与生产为一体,具有从产、学、研到独立开展临床新技术转化应用能力的研究型临床专业学科。设备配置完整、亚学科分类齐全,建设规划合理,优势项目突出,在国内外享有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是国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点科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核医学研究所挂靠科室;仁济医院药物研究机构(核医学)临床药理基地;放射性药品(IV类)许可证实验室;亚洲核医学院培训基地;上海市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第一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原学科\";医学影像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科室。是亚大核医学与生物学联盟侯任主席、亚洲核医学院院长科室;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核医学主任委员科室;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核医学分会副会长科室;《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总编辑科室。国内核医学界连任中华核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科室、国内核医学界主持两次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科室。仁济医院药物研究机构(核医学)临床药理基地;放射性药品(IV类)许可证实验室;亚洲核医学院培训基地;上海市第一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第一批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市\"高原学科\";医学影像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科室。"}

急症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急诊科是上海市创伤急救医学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首批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上海市急性中毒救治技术培训中心。聚焦疑难疾病与危重疾病的诊断、抢救与续贯治疗,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深厚的研究积累。1997年8月1日,仁济医院正式成立了全新的急诊科,朱学宏任第一任主任。随着浦东新区的发展,1999年9月20日,仁济医院东院急诊科正式启用,朱顺和任急诊科行政主任。至此,仁济医院急诊科在仁济东、西两院区同时运转。自2004年10月以来,朱长清任仁济医院急诊科行政主任至今。2006年仁济西院急诊科的关闭,2013年仁济南院开设急诊科。急诊科实施数轮整合优化,开启了医疗、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发展模式。目前,我院急诊科在医、教、研上均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实力水平,其成人急诊就诊量也长期趋于上海市各级医院的前列。目前,我院急诊科由急诊就诊区(30余万人次\/年)、抢救室(东院35张+南院15张)、留院观察室(东院35张+南院15张)、EICU(东院16张+南院10张)、急诊病房(东院27张+南院29张+南院加床33张)五个单元构成,其对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功能定位不同。上述五单元互相配合、相互渗透,根据病人病情进行多向转诊,形成了接诊、诊断、抢救、序贯治疗的救治\"闭环\",有效的提升了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和病人满意度。拥有众多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如中央心电监护仪、床边多功能监护仪、除颤仪、心肺复苏机、有创及无创呼吸机、床边血气、心肺功能检验仪、洗胃机、冰毯、超声诊断仪、纤维支气管镜等。长期自主开展经口(鼻)气管插管、床旁气管切开、床旁超声检查和超声引导下多项介入操作、动\/静脉穿刺置管术、无创及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与治疗、无创及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监测、床边诊断技术(床旁超声、心肺功能、血气分析、降钙素原测定等即时检验)、亚低温治疗、床旁CRRT、ECOMO等。拥有临床医生53人(东院40人,南院13人),其中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0名,具有博士以上学历7人,9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科室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具有消化、心内、肾脏、呼吸、肿瘤、风湿免疫、重症监护等各个专科背景,是一支年轻、高学历、有临床应对能力的急救队伍。仁济医院急诊科是上海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名。承

临床营养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临床营养科成立于1998年,是上海市卫生局医学重点学科共建单位、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临床营养示范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营养系本科教学基地,为仁济医院40余个学科开展肠内肠外营养治疗(会诊、查房及配置)、各类疾病营养门诊诊断及治疗、膳食营养(治疗饮食制作、营养咨询查房、病员饮食管理)等临床医疗服务。主要临床及科研特色:危重病人肠外肠内营养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为全院各临床科室提供规范、合理及个体化肠内肠外营养治疗服务。营养会诊、营养评估、个体化肠内外营养治疗方案制定及三级查房、肠外营养液配置和输注监控等均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完整体系。肠内肠外营养会诊病人主要来自各临床学科危重病患者,包括多脏器功能衰竭、短肠综合征、各类消化道瘘(肠瘘、胆胰瘘)、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淋巴瘘、消化道术后胃瘫、重症胰腺炎和胰腺肿瘤术后、膀胱肿瘤Bricker’s术后、主动脉夹层术后、重症炎症性肠病、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重症颅脑外伤、肾功能衰竭透析治疗、重症风湿性疾病伴肠道功能衰竭、危重产妇、肿瘤中晚期伴恶液质、超高龄老人伴营养不良、各类疾病所引起的吞咽障碍(鼻咽癌放疗后、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等)。迄今危重症及疑难病例肠内外营养会诊及治疗超过15000例,经合理规范的肠内肠外营养治疗,使很多危重症患者获良好临床结局。开设营养专科和专家门诊,提供营养评估、筛查和人体成分分析,营养诊断及治疗医疗服务(主要包括肥胖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脂肪肝、糖尿病、痛风、肾功能不全、炎症性肠病、肿瘤、围手术期、吞咽障碍、营养不足等)。万燕萍等从1994年起,即从事研究儿童肥胖伴慢病的流行病学及防治,并在国内较早开展儿童肥胖伴慢病的诊治,合理饮食结构配比及\"记日记法\"治疗儿童代谢综合征,在肥胖儿童门诊取得良好疗效。我科先后承担省部级及局级课题10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74篇,SCI论文16篇,总影响因子49.0分,其中最高影响因子12.4分。万燕萍主任主编专业书籍3部,参编29部,作品专利登记2项,软件专利1项。万燕萍主任于2002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二完成人)、2010年获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我科有医师7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1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博士2名,博士在读2名。营养师11名,注册营养师4名,中级

泌尿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是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上海市临床重点建设专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本学科始终坚持以病人利益为第一位,以疾病为中心,以亚专业为单位,以术业专精的优秀青年医师为人才优势,重点推动学科专病诊治体系建设,注重学科发展的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和国际化,初步建成特色鲜明的泌尿系肿瘤(肾脏肿瘤、前列腺肿瘤、膀胱肿瘤)、男科学、泌尿系结石、前列腺增生、排尿功能障碍及盆底整复、小儿泌尿、肾移植和急诊泌尿亚专业,组建了由中青年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为带头人、青年主治医师为骨干的亚专业、专病诊治团队,成为中国临床诊治能力完善的泌尿外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目前包括东院、西院和南院三个病区,开放床位149张,正式在编医师42人,护士82人,技师9人,专职研究人员6人。2019年门急诊总量37.8万人次,手术量达到21038例,其中III-IV级手术12057例。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统计的泌尿外科重点病种中,肾脏肿瘤和膀胱肿瘤仁济医院泌尿科连续6年(2014-2019)保持第一位,前列腺肿瘤也稳居前三位(2019年位列第2位);在医疗质量关键指标比较中,仁济医院均次费用低,平均住院日短。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十三五\"规划中,仁济医院泌尿外科被列为上海市\"十三五\"重点发展临床诊疗中心。本学科还努力建设临床研究型学科,2019年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等科研项目8项,科研总经费超过1500万元,共发表研究论文4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5篇。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将持续推动全方位学科建设,着重落实并深化泌尿系常见疑难疾病临床诊疗中心、泌尿系肿瘤临床转化研究中心及仁济泌尿外科教育培训中心的建设。仁济泌尿将继续以亚专业和重要专病为单位,以术业专精的优秀青年医师为人才优势,提升医疗服务内涵和能级,加强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最终建成专科齐全、特色明显、梯队完整、管理到位、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临床医疗及学术队伍,进一步提高国内辐射度及国际知名度,为学科跻身国际一流水平学科奠定基础。

肾脏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是我国较早建立肾脏科的医院之一,学科以中西医结合治疗延缓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及开展终末期肾衰一体化治疗(包括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的临床及基础研究为重点,学科是上海市血液透析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上海市卫生局腹膜透析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尿毒症诊治中心、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中心,2012年仁济医院肾脏科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本学科现有\"亚太肾脏病学会理事、国际腹膜透析学会亚太地区核心委员\"1人、全国级常务委员2人、上海市级主任委员1人、上海市级副主任委员1人、常务委员1人、医学会秘书1人、杂志副主编1人、常务编委2人、编委3人、特约编审3名。本学科具有良好的学术梯队,现有医师31名,副主任以上医师10人,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21名。全科硕士生以上学历达90%。是肾脏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点,现有博士研究生导师5名,博士后导师2名、硕士生研究生导师4名、七年制临床硕士生导师7名。至今,共培养硕士研究生36名,博士研究生13名,尚有在读硕士研究生13名,博士研究生3名,曾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局级科技进步奖11项。(一)临床医疗仁济医院肾脏科由肾脏科病房、肾脏科门诊、血液透析中心、腹膜透析中心、分子细胞(肾病)实验室和肾脏病理室等组成,专科床位59张,年住院病人超过为3000人次,年专科门诊量逾10万余人次。除了每天开设的专科门诊外,也开设了许多专病门诊(如狼疮性肾炎专病门诊、难治性肾病专病门诊、糖尿病肾病专病门诊、痛风专病门诊、慢性肾脏病专病门诊、腹透随访门诊和肾移植随访门诊和尿路感染门诊等)、另设有专家门诊和特需高级专家门诊和预约门诊,满足不同层次病人的需要。肾脏科长期坚持中西医结合研究,应用中西医两法诊断,在治疗慢性肾脏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以治疗各种疑难及危重肾脏疾病为临床特色,如原发性及继发性肾脏病包括红斑狼疮肾病、糖尿病肾病、肾性高血压等。本学科组研发的\"一种肠溶性细菌酶复层微囊制剂及制备方法\"对早中期尿毒症显示了较好的疗效,推迟了病人进入透析治疗时间,并于2000年申请到国家发明专利权。黄芪防治慢性肾脏病和糖尿病肾病的系列研究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奖和上海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奖。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替代治疗始终是本学科的特色,在国内处于较高地位,在国外也享有一定的声誉。1996年起建立了中外合作医疗机

生殖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建于1844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1992年组建上海市人类精子库,2001年成立生殖医学中心。仁济生殖医学中心于2004年首批获得卫生部(原)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准入资质,目前开展涵盖所有不孕不育诊疗技术项目,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供精和夫精人工授精、睾丸附睾显微取精、囊胚培养、辅助孵化、卵子体外成熟、卵子精子激活以及与不孕症有关的宫、腹腔镜手术等。仁济生殖中心于2019年1月成为国内首家通过DNVGL&RTAC辅助生殖专项国际认证的中心,中心每年门诊量超过40万次,每年实施试管婴儿周期数超过1万。团队优势仁济生殖医学中心团队实力雄厚,医护人员合计13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博导4位,硕导3位。实施辅助生殖技术妊娠率达55%-60%;在不孕不育及优生优育领域取得许多原创成果,近5年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54项,在研经费8000余万元,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诊疗特色(一)倡导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患者为中心,精准的细节调控,打造高效率的个体化超排卵治疗方案;严格的实验室质量控制,细致的流程管理,塑造了可靠稳定的胚胎培养体系;临床妊娠率居国际先进水平。(二)开设疑难杂症特色门诊针对胚胎反复种植失败、卵巢反应不良、复发性流产等疑难杂症专设特色门诊并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设置国际门诊及VVIP服务,提供\"便捷、私密、细致、舒适\"的生殖服务。(三)男性不育症多学科诊治构建了成熟的少弱畸形精子症及无精子症全时段、多途径综合诊疗体系,尤其在男性生殖内分泌治疗和男性不育显微外科领域,居全国领先水平。品牌效应(铜牌)2009年牵头成立上海交通大学不孕不育专病诊治中心;2010年建立上海市生殖与优生技术中心;2012年建立上海市辅助生殖与优生重点实验室;2013年建立国家辅助生殖与优生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2014年建立上海市辅助生殖技术培训基地,承担本市各生殖中心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工作;2018年成立上海市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质量控制中心,并挂靠仁济生殖医学中心。,{:"

胃肠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普外科自1952年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同德医学院等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时即创建,是国内较早成立普通外科学系的医学院校和科室。在兰锡纯、董方中、周锡庚等老一辈杰出外科学家的努力下创建,继而在邝耀麟、施维锦、王平治、陈治平、张柏根等前辈的耕耘下成长,再由吴志勇、曹晖主任的领导下发展壮大,仁济普外科的医教研水平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2013年年平均门急诊量17万人次,年手术量达万余例,在临床规模、床位数、门急诊量、年手术量、手术种类和难度、开展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等各方面,均跻身于国内普外科领域的第一方阵。2012年仁济普外科又被卫生部授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称号,这一里程碑式的发展成就,标志着仁济普外科进入全国普外科先进行列。2013年仁济普外科进行了亚专业的结构调整,在原普外科基础上相继成立了胃肠外科和胆胰、头颈、乳腺外科,它的成立也标志着在更趋于专业化做精做强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专业诊疗,特色鲜明仁济胃肠外科由胃肠疾病专业组、结直肠肛门疾病专业组以及门静脉高压症专业组组成。胃肠专业组在20世纪80年代由陈治平教授在日本进修归国后率先在国内引进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性水平的日本胃癌分期法,遂提出了根据不同病期合理选择根治范围,从而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对不同病期胃癌术后疗效的评估也更趋合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期,陈治平教授推动与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及二医大病理教研室协作,共同培养研究生,鼓励对外交流和国内外学习进修的开展。80年代初肛肠外科专家王平治教授在国内外较先开展的\"带蒂臀大肌代括约肌治疗肛门失禁和低位直肠癌保留肛门手术\"对当时的肛肠外科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仁济外科的门静脉高压症专业组是国内较早开展门静脉高压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单位,继1952年兰锡纯教授在国内首次施行脾肾静脉吻合术引起轰动后,又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的积极探索。20世纪90年代,吴志勇教授在门静脉高压症的基础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应成为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术式,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并逐渐获得认同。进入新世纪,胃肠外科涌现了一批90年代毕业的中青年骨干,以钟鸣、罗蒙、赵刚、王争等主任为骨干的中坚力量迅速成长,手术技能卓越,临床业务能力强且多有国外学习进修的经历并兼有良好的管理能力,在学科带头人、

消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是以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1984年由江绍基院士和萧树东教授共同创建)的临床和基础部分为主体组成。系国家重点学科牵头单位(1989年起至今)、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上海市重点学科)、卫生部消化内科重点实验室)、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医学中心和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A类)、上海市消化内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同时还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官方网站《中华消化网》的承担单位。消化科现有病床112张(今年下半年将扩充至170张)、内镜中心占地34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200平方米。学科中江绍基院士是我国消化病学界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三届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中华消化杂志》总编辑;萧树东教授目前担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和前任亚太消化病学会主席、曾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华消化杂志》总编辑。学科中拥有正高级职称员工15人、副高者近20名;博士生导师12人(现职7人)、硕士生导师17人。现有医生56名。2013年消化科门诊量35万人次\/年、内镜量超过7万人次\/年。学科近两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每年15项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每年均超过10项。每年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超过40篇,其中超过10分的论文8篇,5分以上者近3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第2完成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学科成员中不乏国家级人材培养计划入选者,如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启明星等。同时众多教授在全国和上海市学会中担任要职。学科曾成功地主办了六届国际消化病学术大会,每次到会演讲外国专家50-100人。还与美国NIH、密歇根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医学科学院等具有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学科主办两本学术刊物:SCI期刊JDigDis目前影响因子1.59,中文核心期刊《胃肠病学》在国内享有盛誉。"}

心理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理医学科于2016年9月28日正式发文成立,经过全方位的准备工作,于2016年11月1日正式开展门诊工作。科主任骆艳丽同志为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心理治疗师、生涯规划师,先后在综合医院心理科和专科医院负责病房及门诊工作,对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处理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擅长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目前科室主要诊治的疾病范围为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躯体症状障碍、强迫症及睡眠障碍等,科室主要特色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心理因素相关慢性疼痛的诊断治疗。心理医学科目前为组建初期,处于招聘人员阶段,主要以门诊工作为主,并将开展会诊工作为临床各科室患者解决躯体疾病伴发的抑郁焦虑、睡眠或谵妄等心理问题。今后心理医学科将通过与多科室广泛开展合作,发展会诊联络精神病学(CLP),筛查患者心理问题并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和对症治疗。骆艳丽主任于2015年在美国访学期间学习了开放式对话(OpenDialogue,OD)心理治疗技术,并成为了OD团队中唯一一名中国医生。心理医学科将引入该心理治疗技术,充分利用患者现实生活中的人际网络,针对人际关系、职场压力、亲子教育、夫妻关系、应激事件等所致心理问题,探讨其心理学成因,探索其自我成长方法,帮助来访者提高自我认识、改善生活质量。心理医学科目前承担市级课题2项,已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参编卫生部教材或专著多部。目前有在读研究生3名。今后心理医学科将加强与国外多家医院、医学院的合作,交流先进理念,积极开展临床及科研合作项目。"}]

心内科 查看详情

仁济医院创建于1844年,是上海开埠后的第一家西医医院,仁济心内科历史悠久,是国家首批硕士博士授予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首批冠脉介入培训基地、国家级胸痛中心、美国心脏学院继续教育基地、国家临床药理研究基地等。仁济心内科临床实力雄厚,拥有心脏监护室、重症病房、普通病房及日间病房等,包括冠心病中心、电生理起搏中心、肺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与心力衰竭中心、结构性心脏病及心血管影像中心、临床研究和药理中心等。学科建立了以冠心病诊疗为特色,电生理起搏、肺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病与心力衰竭、心血管影像等多个亚学科齐头并进的学科发展平台,每年完成介入手术量在国内名列前茅,尤其在疑难危重冠脉介入、电生理起搏、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治疗领域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学科秉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上海率先建立了惠及浦江两岸的急性心肌梗死绿色救治通道,急性心肌梗死抢救达到或超过国际大型心脏中心的救治水平。心内科学术氛围浓厚,医教研队中获博士学位比例达55%,拥有国外学历和进修经历的医生比例30%,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吴孟超医学青年奖\"、\"树兰医学青年奖\"、\"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银蛇奖\"、\"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心内科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和上海市重点及重大等基金项目超过50多项,总科研经费逾五千万;在Circulation、JACC、EHJ心血管三大权威期刊等发表论文,研究成果写入国际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欧洲心血管介入影像指南等国际心血管临床指南与医疗规范。仁济心内科建立了以冠心病诊疗为特色,电生理起搏、肺血管疾病、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病与心力衰竭、心血管影像等多个亚学科齐头并进的学科发展平台,每年完成介入手术量在国内名列前茅,学科秉承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仁爱吾心,博精吾术!,

胸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仁济医院胸外科于20世纪50年代初由王一山、梁其琛等国内著名教授创建,50年代起即开始肺癌、食管癌和胸腺瘤的外科治疗,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凭借深厚的技术底蕴,仁济医院胸外科开展了各类胸外科手术,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开展胸腔镜手术的中心之一,开展的微创胸腔镜手术涵盖了所有胸外科常见病种。2014年以来开展了包括单孔胸腔镜手术,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剑突下胸腔镜手术等各类最新胸腔镜技术。仁济医院胸外科在仁济东院、西院、南院均设有病区,其中东院床位数35张,西院床位数24张,南院床位数8张。2017年度手术数约2000例。胸外科目前共有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4名,90%的医生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科室拥有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常委一名、委员一名,中华医学会上海市胸心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一名,胸外科专业组常委一名,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一名,常委二名,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委员一名。仁济医院胸外科目前常规开展各类普胸外科手术,包括:1)肺手术:标准肺癌根治手术,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肺段切除术;支气管肺动脉袖式成形肺叶除术;肺减容术、肺大疱切除术、胸膜固定术;肺良性肿瘤切除术;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症肺切除术等。2)气管手术:气管肿瘤切除术,隆突切除成形术;胸导管结扎术;手汗症交感神经干切除术。3)食管手术:食管癌及贲门癌根治手术,胃食管吻合术;食管癌切除,结肠代食管术;Heller\"s术;食管平滑肌瘤摘除术;食管抗返流手术;食管破裂修补术;食管憩室切除术等。4)膈肌及纵隔疾病手术:外伤性膈疝修补术,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纵隔内巨大肿瘤切除术,胸腺瘤切除术,重症肌无力胸腺扩大切除术等。5)胸壁及胸膜腔疾病手术:胸壁良性肿瘤切除术;胸壁恶性肿瘤切除、胸壁修补重建术;漏斗胸矫治术;脓胸廓清术;慢性脓胸纤维板剥脱术;胸膜间皮瘤切除术等。6)纵隔镜手术:纵隔肿瘤和淋巴结活检术。常规肺和食管手术微创胸腔镜率达90%以上,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科室在临床疾病诊治方面逐渐形成了以下特色1)微创手术的广泛开展:胸腔镜微创手术不需要切除肋骨或暴力撑开肋间隙,不切断胸壁肌肉和神经,因而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极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深受患者的欢迎,并且得到迅速的发展,是近年来胸外科发展的重要热点之一。我院胸外科目

整形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整形外科,是陈绍周教授在1952年赴美回国后在上海创立的第一个整形外科专业科室,在国内首先开展先天唇腭裂修复术。该科在历任科主任的带领下,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以整复外科、器官再造、医学美容和生活美容等为分支的特色学科,并建立了以医学美容为主、面向各个消费层次的医疗整形美容中心。现任整形外科主任范志宏教授,现设有整形外科硕士点及博士点。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6名。该学科依托仁济医院整形外科悠久的历史和技术力量,建立了一支年轻化、专业化的队伍,经过六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和总结,该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我科现有医师8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2名,均为硕士以上学历。我科是一个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临床科室。近年来在上海整形外科界具有良好声誉和较大影响。医疗范围包括整形外科;器官再造;美容外科;手外科等方面。我科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级部级及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累积资助金额达百万元。整形外科治疗范围广泛。涵盖了先天性畸形;后天性畸形肿瘤切除术后继发软组织缺损畸形;感染继发畸形与缺损的整复。手外科治疗范围包括各种急诊手外伤的,颌面外伤的治疗;各种先天性手部畸形,手部疾病的治疗;腕关节疾病的治疗。美容外科包括面部各种美容手术,吸脂,CAL技术隆胸等塑形美容;Recell技术治疗疤痕;私密处整形;腋嗅手术;年轻化手术;各种微创技术和注射美容。经过多年临床实践总结,我科在医疗上形成了独特风格。尤其擅长眼袋,重睑,隆鼻,CAL技术隆胸,祛皱面部轮廓整形等美容手术;烧伤后疤痕畸形的修复及耳鼻乳房阴茎等体表器官再造手术。救治过如会阴部paget’s病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合并骨盆骨折;全手严重脱套伤;断指再植等重症患者。"}]

肿瘤介入科 查看详情

(一)建科史随着科学技术以及肿瘤生物学研究日新月异的发展,肿瘤治疗已经度过了外科切除、全身化疗以及放射治疗的传统\"三驾马车\"时代。以局部消融、血管栓塞化疗、粒子植入以及各类支架植入为代表的介入性微创治疗,以及以靶向药物、生物治疗以及免疫治疗为代表的新型全身治疗日趋成为本世纪以来肿瘤治疗的最大进展,不仅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显著延长了患者的生命长度。与外科切除等传统治疗相比,局部消融等介入性治疗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创伤更轻、适应症更宽、恢复更快捷、重复性更强、术后生活质量更高,高度体现\"破坏和保护并举\"的肿瘤治疗新理念,是继外科切除、放化疗之后肿瘤治疗的又一个里程碑。为了适应肿瘤治疗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于2013年8月正式组建\"肿瘤介入科\"。科室发展重要节点包括:·2013年8月,科室成立,包括7名医生,17名护士,30张床位,主要开展肝胆肿瘤局部消融、血管栓塞化疗以及胆道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2014年5月,放射科介入治疗组并入肿瘤介入科。医生10名,护理人员18名,展开床位50张。粒子植入技术开始成为科室的第三种主流治疗技术,肺肿瘤成为科室介入治疗的第二大肿瘤群体。·2014年9月,原超声科副主任李萍教授转入肿瘤介入科,甲状腺、乳腺等浅表器官良恶性肿瘤局部消融术迅猛崛起。·2015年3月,仁济医院南院投入使用,肿瘤介入科南院分部成立,床位7张,两位医生担负日常介入工作。同年建立丁敏博士为首的科研后勤团队。·2016年1月,沈加林主任医师担任南院肿瘤介入科执行主任,下辖三位医生,床位扩至12张(不含日间)。肿瘤综合介入治疗步入正轨。·2017年12月,国家肝癌中心鄢和新教授受聘肿瘤介入科,标志着科室基础科研及临床转化研究正式起航,最后一块版图拼接完毕。(二)当前科室组成:1、展开床位:70张(含南院区日间床位5张)2、医师团队:22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8名,住院医师5名3、专职科研教授:1名4、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5、医师学历:博士学位15名,在职博士3名,硕士3名6、执业医师资质:外科学9名,影像学12名,内科学1名7、护理团队:东院区独立护理组19名,南院区共用护理组18名8、专职科研后勤团队:4名二、科室建设目标和亚学科建设建科伊始,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即确定了建科方向和奋斗目

重症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是排名全国前列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重症医学科成立于2014年,从1999年设立外科监护室,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学科特色鲜明、人才梯队合理、医教研全面发展的临床一级诊疗学科。目前科室以东院区外科监护室和西院区综合监护室为基础,同时兼顾其他专科ICU的抢救工作及业务培训。重症医学科共开放床位34张,使用率超过90%。配备了各类先进诊疗设备。2017年至2019年年均收治各类危重症患者3500例,疾病种类齐全,病例数丰富,专业技能操作种类及数量繁多。作为仁济医院危重症患者救治的核心平台,感染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高达85%,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与仁济产科合作抢救了上海市30%的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高达99.5%;与仁济肝外科合作,为肝移植的手术量和成功率居世界领先提供了坚实保障。科研工作方面,仁济重症医学科长期从事危重症和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2017年以来申请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项,局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发表SCI论文18篇。学科带头人皋源主任,从事重症医学工作21年,在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感染、产科危重症以及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脏器保护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近年来主持多项国家及上海市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10余篇,总影响因子为41.38。2017年荣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年荣获\"上海市十佳医生\"称号,2020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重症医学科医教研力量雄厚、组织架构合理、学术气氛浓厚,目前正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期。我院学科综合楼建设工作的已经正式启动,重症医学科将成为总床位100张,五个相对独立分区的超大规模临床学科。还将拥有直升机停机坪和空中转运绿色通道,大大有利于长三角地区急危重患者的空中转运和紧急救治,更为重症医学的人才建设、学科发展创造了美好前景。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