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产科 查看详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是隶属于妇产科的二级学科。学科集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为一体,是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医学专科。在产科日常临床业务基础上承担妊娠后合并或并发复杂、疑难及危急重病人的救治,医疗质量和专业服务水平高,具备完善的学术梯队,学科发展平衡,实验室装备精良。具有完善的设备的倍伴分娩室2间,和1间普通产科的分娩室,病区床位37张,另外,具备普通产科门诊、高危产科门诊、阴道镜检查室、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心、产科实验室和胎儿超声诊断室。专业组分为:生理产科组、病理产科组和产前诊断组。平均年收治住院病人2000例左右,年分娩量900例左右,其中收治高危妊娠病例占70%以上。产科病房和产科门诊均配有先进的胎儿常见病中心监护系统课题满足了晚期妊娠胎心监护和分娩过程全程胎心监护的需要以保障母婴的平安和分娩顺利设有温馨产房可供家人陪伴分娩和\"一对一\"的导乐分娩服务导师。我科开展的分娩镇痛技术明显减轻了产妇分娩过程的宫缩阵痛之苦,并提高了阴道分娩成功率。产科病房拥有多种康复治疗仪器和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中心有效协助产妇产后恢复,设在产科病区明亮温馨的新生儿沐浴和抚触室能满足新生婴儿的日常护理。我科充分利用医院的整体力量倾尽全力救治患有复杂、疑难和危重病症的孕产妇,以及承担下级医院转诊的危急重症孕产妇的救治,抢救成功率100%,并以妊娠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为学科专业特色和强项,其救治水平处于广东省领先水平。另外,对常见的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妊娠合并肝病和妊娠合并栓塞性疾病等的筛查、诊断、管理和治疗效果显著。减少出生缺陷是产科工作的重要目标引录为尽可能减少出生缺陷我科自妊娠组织开始对胎儿进行监测,已经开展了某些常见深入著名胎儿先天性和遗传病疾病擅长的筛查和诊断,可进行高分辨超声检查排除胎儿结构异常收录我科是广州市较早开展产前诊断技术的机构,现已具备先进的产前诊断实验室,进行绒毛、羊水和外周血染色体培养和分析以及地中海贫血基因分析,建立了完整的胎儿标本取材的方法:包括绒毛活检、羊膜腔穿刺抽取羊水、脐静脉穿刺抽取胎儿血等,而且深入发展产前诊断技术仍是我们今后发展的发努力方向。以孕产妇为中心尽可能为孕产妇创良好的就诊和住院环境我们的宗旨是:\"提供优质的服务、高质的医疗、一流的产科救治能力\},,,

儿科 查看详情

1951年,本院由韬美医院改建为广州市工人医院时,儿科附设于内科。1978年建立儿科实验室后,儿科的临床科研力量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儿科急诊与内科分开。2009年儿科病房迁入新住院大楼9楼、10楼,病床数增至86张(包括普通病区床位49张,血液病区病床22张,层流病房病床2张,新生儿病区床位10张,ICU病床3张)。目前全科工作人员共79人,医生29人,其中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1人;护士50人。儿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五个一工程\"重点专科、\"小儿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被评为\"五个一工程\"重点项目;\"儿科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血液病研究室\"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实验室,儿科被评为广州市重点学科。【医疗特色】自1978年张梦石教授主持儿科工作以后,逐步建立病区查房制,当时儿科的张梦石、曾立胜两位老教授,坚持每周查房,如遇危重病儿,特别是坏死性肠炎的病儿,张教授不论白天黑夜,均一定要亲自回院诊治抢救病人。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收住病人的范围。1978年,儿科病区内设置了新生儿病房。1992年,成立新生儿病区,内设病床20张,重点开展新生儿常见病的诊疗及科研工作,购置蓝光治疗箱、微量胆红素测定仪、早产儿培养箱、新生儿抢救床等设备,提高了新生儿疾病的诊疗水平。1985年吴梓梁教授从美国学成回来主持全科工作后,重新调整病区布局,增加病区床位。吴梓梁教授还坚持每周一对疑难病人查房、每周四进行病例讨论,这些措施使不少曾在多家医院不能得到确诊的疑难病例得到确诊。1998年,儿科病房搬迁至住院部9楼,并开设层流病房1间。陈福雄主任主持儿科工作以后,初步建立起危重患儿监护抢救系统,使儿科危重病患儿的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儿科建科50余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在小儿血液\/肿瘤(尤其是红细胞酶病、儿童急性白血病、淋巴瘤等)以及小儿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支气管哮喘等)等专业方向的发展上独具特色。【科研情况】1978年张梦石教授创办儿科实验室,开展科研工作,研究结果写成论文《广州地区251例健康儿童十二指肠液免疫球蛋白A、G、M水平测定》,获得1980年广东省高教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广州市科技成果二等奖,此为儿科第一个科研奖项。1979年,林正医师在中山二院学习了人类染色体研究技术后,正式从海员医院调到本科,与张白雯、卢锭源医师一起应用姐妹染色单体技术进行研究,获1

肿瘤科 查看详情

肿瘤科拥有着一支技术精湛、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目前拥有临床医师、护理人员、工程师、物理师及技师共5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和省市优秀专家10多名,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千百十\"培养对象2人。结合自身优势,临床与基础并进,我们提出了\"不断完善常见肿瘤的规范化防治体系,创建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有中国特色的肿瘤个体化综合诊疗平台\"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完善国内领先的临床诊疗及创新平台,包括:(1)全方位、立体化肿瘤创微诊疗平台:胸腔镜、呼吸内镜、腹腔镜、消化内镜及经皮消融治疗(氩氦刀、射频等)、术中放疗等,多学科协作诊疗制度;(2)肿瘤生物资源库平台,产学研成果转化工程中心,国际、国内联合实验室;(3)进一步开展原创性研究,建设国家级成果,申报发明性专利;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内多中心研究、制定指南。一、国内最早、国际领先的肿瘤微创诊疗技术1.EBUS-TBNA2004年开发的EBUS-TBNA是既可行气道超声检查又能同时进行穿刺的新型支气管镜超声系统,第一次实现了实时引导及监测下的TBNA,极大提高了诊断及处理的准确性,是目前呼吸介入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新技术。目前这一技术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已得到广泛开展,并已成为NCCN(NationalComprehensiveCancerNetwork)和ACCP(AmericanCollegeofChestPhysicians)等国际肺癌临床实践指南推荐的明确肺癌纵隔淋巴结分期的标准方法之一。2008年本单位在国内最早引进并开展此项新技术,对气管内超声实时引导经支气管针吸术在肺癌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诊断价值及安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气管内超声实时引导可显著提高经支气管针吸术对肺癌患者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的诊断阳性率,且安全性高。在国内知名杂志上发表多篇报道。同时,我们将超声支气管内镜技术应用于纵隔肿物、肺门病变的诊断,在结核、结节病、淋巴瘤、良性肿瘤等方面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至目前共完成1000多例患者,阳性率达95%以上,居全国先进水平。相关技术经验通过参加学术会议、学习班、培训班等形式推广应用,目前EBUS-TBNA已在国内大型医院广泛开展。以该技术作为重要内容的项目获得2011年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电磁导航支气管镜定位2011年国

骨科 查看详情

骨科现有正高职称(教授、主任医师)8人,副高职称6人,中级职称5人,博士3人,硕士9人,主管护师1人、医师护师共计52人,在读硕士研究生7名。是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单位,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市组织部批准成立\"广州市骨科研究所\"。本专科历史悠久,集临床医疗、科研和教学于一体。在关节外科、脊柱外科、创伤外科、修复重建外科和显微外科技术等领域全方位发展,尤以关节外科为特长。本科1974年完成广东省首例全髋关节置换术;在人工关节置换、关节修复重建外科技术方面属国内先进行列;完成髋、膝、肩关节重建手术较多,开展较早,效果较好;2007年起分关节、脊柱、创伤专业组。卢伟杰担任骨科主任兼关节专业组组长、林志雄任脊柱专业组组长、卢永辉任创伤专业组组长,白波担任骨科学科带头人兼实验室主任。2007年中华医学会主办的《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编辑部设在我院骨科,余楠生任执行总编辑、白波任副主编、卢伟杰任编辑部主任。2010年该刊成为科技核心期刊,并荣获\"中华医学会优秀连续型电子出版物\"奖。连续举办十二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华南地区关节重建技术高级研讨班》,培养学员3000余名。2010年至今,分别在香港、广州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骨科培训中心连续举办三届电子计算机导航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工作坊。目前随着先进的计算机手术导航技术,本学科脊柱微创手术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作为国内少数,省内最早开展单位之一,联合运用感觉和运动诱发电位在脊柱外科术中进行脊髓监护,为患者安全提供了保障。科室设有普通病房、ICU病房、专用手术室及附设专科检查室、省重点实验室、资料室及配套康复设备等,病床数为88张。临床专业人员、实验技术人员曾被派送到美国、德国、新加坡、日本及香港、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著名专科医院或实验室进修学习,经验丰富,医术精湛,整体力量雄厚。专科同时承担着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级科研项目25项,获国家、省部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励9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1篇(第一作者7篇),主编主译或参编专著、教材10余部。本专科与美国、德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等地著名的医院专科同行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与香港大学玛

眼科 查看详情

眼科人才梯队完备,拥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2人,其中博士学位人员2人,硕士学位人员3人。科室诊疗设备基本配置齐全,并达到国内同级医院的先进水平,同时眼科的学科发展平台也基本构建起来,实现了以白内障、准分子激光屈光手术和眼底病三大专业齐头并进、其他专业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2013年,科室由周少博主任牵头与外院专家合作率先开展了有晶体眼人工晶体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的项目,并大胆尝试采用局部麻醉对精神病患者实施白内障-人工晶体手术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教学工作】承担广州医学院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教学,开展《耳鼻喉科学》理论课讲授及见习带教,教学工作量年均300多学时。2006年完成广东省高校现代教育技术\"151\"工程项目——白内障专题学习网站,为下步的教学改革打下良好的基础。2008年开始承担临床医学双语班《眼科学》课程,开始双语教学。2010年,教学改革课题\"全科医学教育背景下的眼科学教学改革\"获学校资助。2012年,科室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3年,参加编写高等医学本科教材《眼科学》。2013年开始承担临床医学南山班《眼科学》课程,开始全英教学。【科研工作】2003年以来,我科共获得各级各类课题资助6项,其中广东科技计划3项,广东省卫生厅项目1项,医院及学院项目各1项。共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篇。科室非常注重学术交流,近年来分别各有2人次参加美国眼科年会及亚太眼科年会。

口腔科 查看详情

口腔科现有医师共14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人(含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博士后1人,博士2人,硕士3人,组成了一支能胜任医、教、研任务的专科队伍。承担了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生专科教学工作,近承担了省市各级科研课题三项。【医疗工作】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一批口腔科的中青年技术骨干迅速成长起来,开展各专业业务,填补了多项院内空白,使口腔科业务水平进入迅速提高阶段。到2003年,口腔科业务范围已涵盖口腔医学所有专业,如口腔内科、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科、口腔修复科、口腔预防保健科,成为专业门类齐全,综合实力较高的科室,多类诊疗水平业已达到省内水平,部分项目如颌骨骨折的钛板坚固内固定术、钛网植入颌骨再造修复颌骨缺损畸形等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06年起我科率先在省内综合医院率先引进牙种植技术,目前种植手术量与开展项目一直领先。【教学工作】自1983年来,口腔教研室承担了广州医学院多层次的《五官科学》的教学任务。1990年以后,担任了历年来医学专业本科班、医学专业专科班、医学影像专业、本科、大专班的《口腔科学》的教学任务。1986年率先开展了电化及多媒体教学的改革与实践,购置了教学录像带及幻灯片一批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设备。2003年由我科牵头负责申办并筹建了广州医科大学口腔系,为口腔系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开端与基础。2010年起我科开始接收广州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实习。截至2013年共培养了13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在读7人。【科研工作】1996年~2001年,获省科研基金科研课题8项,学院及医院科研基金科研课题16项。1996年~2001年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16篇,省级杂志发表论文28篇,市级杂志发表论文4篇。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大会宣读论文12篇,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大会宣读论文20篇,参加省级学术会议大会宣读论文6篇。1996年~2003年有多篇论文获奖,其中市医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篇,三等奖1篇,四等奖3篇。2003年~2013年科室共发表学术论文56篇,其中SCI收录3篇,近五年来共承担了省、市各级科研课题近二十项,题涉及口腔医学专业各个领域,包括分子生物学研究、材料学研究、组织工程学、临床应用研究调查分析等,科研基金达200多万元。

神经内科 查看详情

神经内科目前拥有57张床位(包括6张神经重症的床位),17名医师,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5名、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有博士学位5名,硕士学位5名。医院拥有CT、MR、ECT、PET-CT、DSA等学科发展必需的大型影象设备,拥有脑电图、视频动态脑电图、肌电图、诱发电位、经颅多谱勒、神经重症中央监护系统、经颅磁刺激仪等仪器与设备。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医疗工作】神经内科以脑血管病为学科建设的支柱,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为学科发展的亮点,逐步建立了神经介入、脑立体定向技术、脑深部电刺激技术、神经重症监护、神经康复等5大支撑技术,为学科建设提供了较强的技术保障。并开设脑血管病、帕金森病与运动障碍病、癫痫、记忆障碍、头痛眩晕专科门诊。神经康复是神经内科的另外一个特色,配备有站立训练床、平衡杠、手指功能电刺激反馈治疗仪、脑循环治疗仪、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等康复器材,并开展失语训练治疗、吞咽功能的评估与训练等,保证了住院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需要。在医院建立了卒中绿色通道,卒中患者10分钟内就能得到神经科医师的专业救护。目前神经内科能独立开展脑血管造影、选择性脑动脉溶栓、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等手术,并能成功开展陈旧性颈内动脉闭塞支架植入术、颅内、外动脉取栓术。【教学工作】神经内科担任广州医科大学专科、本科的教学工作,2010年开始承担双语班神经病学教学工作,2013年开始承担南山班神经病学教学。2009年学科被卫生部认证为神经专科医师培训基地,承担流动站住院医师培训及进修医生培训工作。【科研工作】科研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疾病及帕金森病。共主持2项国家级、8项部省级、8项厅局级、6项院校级科研基金,包括863计划重大项目子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子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及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等项目。自2003年来至今,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3篇,SCI论文2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2010年获得国家药品食品管理局批准,成为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神经内科专业,至今共承担9个临床药物试验项目和1个临床医疗器械试验项目。,,,

内分泌科 查看详情

内分泌科建于1976年,2009年开始独立病区发展,是集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为一体的学科。目前科室拥有着一支内科知识全面、专业知识扎实、人才梯队结构合理的工作团队。全科医护人员25人,其中医生11人。硕士生导师2名,正高职称医师3名,副高职称医师医师2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4名;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3人,省级医学会委员3人。同时,本学科拥有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胰岛素泵、外周血管多普勒、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等多项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治相关的技术支持设备。【学科带头人】陈小燕,内分泌科主任、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现任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广东省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广州市医学会第六届内分泌分科学会常务委员、2008-2013年佛山市城填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专家库成员、《实用医学杂志》审稿专家、广州市卫生局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先后参与\"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2项,分别为主要研究者(\"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预警干预研究\")及主要参与者(\"老年疾病(2型糖尿病)医疗后果评价系统的研究\");承担及负责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参编《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及\"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健康教育系列丛书(骨质疏松章节)。工作至今在省级以及国家级刊物发表及参与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特色技术】本学科成立近40年来,在内分泌系统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方面,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肾上腺、垂体疾病、内分泌性高血压、内分泌性打鼾、肥胖、脂代谢异常、更年期综合征及水、电解质(钾、钠、钙、镁等)紊乱的诊治均具有相当的水平。同时,逐步形成以糖尿病、甲状腺、肥胖及骨质疏松等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为显著特色的产学研教平台。自2003年开展双C治疗(配合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进行胰岛素泵的优化降糖治疗)以来,分别在科内及内分泌科以外学科开展该技术,近3年每年治疗超过1000人。2012年4月,由本学科牵头联合胃肠外科、营养科以及精神科等以团队合作模式开设\"减重联合门诊\",由案管理师全程跟综治疗效果、医务科及人事培训科进行全程的医疗质量监控及技术培训业务,率先在国内开展多学科联合的肥胖伴糖尿病减重治疗,团

心血管内科 查看详情

心血管内科是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是我院内科专业中的重点学科。现开放病房86张,介入导管室2间,拥有两台DSA系统,三台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一套心电生理射频仪和磁导航三维标测系统等先进的心脏介入治疗仪器。拥有专科科研研究室并和我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合作进行临床及基础科研工作。本专科目前年门诊量60000人次以上,年住院病人2000人次以上,亚专科设置齐全,对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冠心病介入治疗为本科室优势项目,自1995年开始开展心脏介入手术,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年手术量达1400余台,成功率99.9%,并开展了多例主动脉球囊反搏支持下的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瘤)经皮主动脉腔内隔绝术等高难度介入治疗,使医院心脏介入水平达到省内先进。另外,雷公藤内酯醇药物洗脱支架预防冠脉再狭窄、基因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压致心血管重构的综合防治、重组腺病毒HIF-1α三突变体治疗慢性缺血性疾病是本科室研究的方向及特色。科室目前在职人员已累计获得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7项,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6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3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广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3项,广州市卫生局及广州医学院项目10余项,累计资助金额近百万元。发表SCI收录论文9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获广东省级科技进步奖3项,广东省重大成果奖1项,广州市级科技进步奖3项。学科带头人陆东风,任广东省介入心脏病学会常务理事,冠脉学组副组委,广东省心血管学会常委,广州市心血管学会常委,《血栓与止血学》杂志副主编。自1982年开始从事心内科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内科危重急救、疑难杂症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心血管内科急救技术,冠心病介入治疗等方面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不仅常规开展了大量冠状动脉造影、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PCI)、还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下的直接PCI治疗、主动脉夹层腔内隔绝术、复杂冠脉病变如CTO、左主干、分叉病变等高难度的介入治疗,特别擅长的介入治疗,目前已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脉PCI3000多例,多次救治患者生命于危难中,创立了学科品牌并保持其优势。近年来主持参与的新技术和新业务有复杂冠脉病变的介入治疗、IABP支持下直接PC

肾内科 查看详情

肾内科病房设有28张床位,主要收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各种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红斑狼疮性肾炎、高血压性肾病、糖尿病肾病、痛风性肾病、尿路感染(包括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疾病,各种原因所致急\/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及毒物中毒等的诊治。科室开展B超导向下肾活检术,已成为肾内科常规检查项目,大大提高了肾脏病的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血液净化室拥有国际上各种先进的血液净化设备,常规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及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多种血液净化技术。血液滤过与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晚期并发症成为特色,已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与科研进展;CRRT治疗提高了抢救多器官衰竭病人的成功率。【科教工作】科研方面,近年来共有省级、市厅级科研立项6项,在核心期刊发表科研、临床及教学论文数十篇;教学方面,肾内科作为内科临床教学专业,每年参加大内科诊断学与内科学的大课讲授,指导内科实习生50余名,硕士研究生2-3名,同时接受省内外进修医生多人。【护理工作】本学科护理队伍大专以上的学历占比90%,她们耐心、细致、专业地为病人服务,采取\"整理护理模式\",通过真诚、亲情式的交流,专业的健康教育指导,赢得众多肾病患者的信任与赞誉。,

泌尿外科 查看详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在1976年独立建科,1984年开始发展微创泌尿外科技术,经过吴开俊教授、李逊教授、曾国华教授三代学科带头人的努力,发展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和广州市重点专科,目前是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单位,国际尿石症联盟(IAU)的依托单位,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州泌尿外科研究所及广州医科大学泌尿外科学系的依托单位,硕士、博士学位授予以及博士后流动站单位,国际腔内泌尿外科学会Endourologyfellowship项目的培训单位,首批卫生部泌尿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与考试中心,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首个尿石症病因学诊断与防治基地。在2015年、2016年、2017年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榜(泌尿外科)分别位列全国第15名、第18名、第16名。目前泌尿外科的临床平台共有三个病区,开放床位150张,其中泌尿外科三区主要收治泌尿系肿瘤患者。2017年收治泌尿外科患者7200余人次,开展泌尿外科手术7500余台次。病人来源于广州市内占30.80%,广东省内(非广州市)占45.57%,国内(非广东省)占23.60%,国外占0.03%。目前开设亚专科有尿石症、前列腺、泌尿肿瘤、盆底与尿控、男科、肾移植等。本院临床医生20名,其中正高职称12人、博士学位10人、出国经历1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科研平台是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和广州市泌尿外科研究所。主要开展尿石症病因检测及预防研究;代谢异常检查及预防;24小时尿液成石危险因素代谢分析;前列腺疾病分子生物学研究;泌尿系统腔镜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建立了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siRNA化学技术平台、中国人尿石症信息与资源库平台、泌尿系肿瘤研究平台、临床药理基地平台。2010年~2017年期间,共科研课题7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省级项目19项,市级项目36项;共发表SCI论文:119篇,总影响因子(IF)297.028;实用新型专利26项;科技成果奖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主编和参编论著13部,主编3部,副主编2部,参编8部(英文论著2部),其中《经皮肾镜取石术》、《输尿管软镜术》是国内第一部相关微创技术的专著,成为国内泌尿外科医生的重要参考书籍。培训平台是微创技术培训中心,是首批卫生部泌尿内镜诊

神经外科 查看详情

神经外科由著名教授蔡昭明创建于60年代,是广州市各大医院中较早成立的神经外科。现有医生9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1人,包括拥有博士后、博士、硕士学位4人,是一支医疗、科研、医德素质较高且年富力强的队伍。我院拥有先进的神经外科手术设备,包括德国莱卡手术显微镜、美国美敦力手术导航系统及高速动力系统、蛇牌脑内窥镜、瑞士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以及各种先进的检查设备,如MRI、PET-CT等,还有两台DSA机器,包括数字平板DSA,这都为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目前我院神经外科可以开展各种脑\/脊髓肿瘤切除术、脑外伤手术、内镜辅助下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神经系统出血性\/缺血性血管病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立体定向活检及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的手术治疗。近年来,本学科致力于开展微创手术治疗,成功进行了多例神经导航引导下的脑深部肿瘤全切除,还开展了术中B超实时引导脑深部肿瘤切除等微创手术;自2004年开始进行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病人,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脑血管疾病方面,本学科多年来一直开展脑血管造影检查,多为医生先后到国内顶级单位进修学习归来,在神经介入方面开展颅内动脉瘤、血管畸形的栓塞与缺血性疾病的溶栓治疗、支架成形术等。【学科带头人】程国雄,神经外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广东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1993年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先后在华西医科大学学习显微神经外科手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学习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技术。在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及脑、脊髓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与神经内科合作开展了多年的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擅长: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的血管内治疗;脑、脊髓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脑外伤的综合治疗;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特色技术】1.脑和脊髓肿瘤的显微手术及综合治疗;2.脑动脉瘤、血管畸形的手术夹闭及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3.功能性疾病的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4.三叉神经痛的射频及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5.高血压脑出血及重型颅脑外伤的救治。【科教工作】在科研方面,本学科目前承担了多项卫生部、省科技厅及市级科研项目,均取得良好的进展。在教学方面,承担学校各专业的外科学相关内容的讲授及实践教学,并积极参加学校及教育局开展的基于网

乳腺外科 查看详情

乳腺外科是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为一体的学科,自2007年建科以来迅速发展壮大,经过数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微创诊治乳腺疾病和乳腺重建为显著特色的产学研教平台,是广州市乃至广东省内权威的乳腺科疾病诊治中心。本学科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相关仪器设备,如:乳腺癌术中放疗仪,乳腺MR及乳腺钼靶等大型设备,并且拥有大量高职称及高学历的业务骨干,包括正高职称医师1人,副高职称医师1人、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4名。【学科带头人】郑文博,副主任医师,从事乳腺外科工作20余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乳腺癌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普外科广州分会委员,广州市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对乳腺疾病的诊治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乳腺癌个体化治疗以及综合治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并在华南地区率先完成腔镜辅助下早、中期乳腺癌保乳手术(该技术目前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目前带领的团队已广泛开展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及乳腺癌保乳手术(包括腔镜辅助下乳腺癌保乳手术)、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乳房ⅠⅡ期重建手术、注射隆胸术后乳房皮下切除+Ⅰ期重建术、乳腺肿物微创切除活检术(又称麦默通乳腺肿物切除活检术)、头溢液乳管镜探查活检术、乳腺良性肿物(包括副乳腺)切除术、乳腺微小病灶精准定位活检术等,其中部分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近年来,郑文博副主任医师主持了多项省、市级课题:1.\"人乳腺癌干细胞系的建立以及维甲酸干预其Wnt调控分化的实验研究\"获2007年省卫生厅立项;2.\"乳腺癌患者血浆及组织中CCL18的表达及其意义的研究\"获得2010年广东省科技计划立项。\"腔镜辅助下乳腺癌保乳手术的研究\"获得2008年广州医科大学\"一科一创新医疗技术\"项目;3.在《中华肿瘤防治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广州医科大学学报》《中国实用外科学》等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特色技术】\"安全、微创、美观\"是乳腺手术不断发展的三大目标,顺应这一发展趋势,本学科不断开展及完善自己的特色技术:(1)腔镜下早、中期乳腺癌的保乳手术;(2)乳腺癌术后ⅠⅡ期重建技术;(3)注射隆胸术后乳房皮下切除+Ⅰ期重建术;(4)乳腺肿物麦默通切除活检术。2006年以来,本学科在华南地区率先开展了腔镜下早、中期乳腺癌的保乳手术,至今已完成100余例。该手术方式主要运用腔镜从腋窝入路,切除肿物并清扫淋巴结,减少患者的痛苦,并能较好的保持术后

妇科 查看详情

妇科专科是医院的重点扶持专科之一,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治及妇科内镜技术为专科特色,积极创建省级重点专科。近5年来,妇科专科发展有明显起色,已形成了普通妇科、女性盆底专业、妇科肿瘤三个亚专科。近3年开展的特色技术有:阴式盆底重建微创手术技术、腹腔镜盆底重建手术、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Ⅲ型子宫根治术,腹腔镜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切除术和腹腔镜输卵管端端吻合术等。我院是广东省开展女性盆底重建新术式临床例数最多的医院,五年内毕业硕士研究生10名,年会诊数达30多例次,妇科年收治人数1741人次。门诊专科诊治患者例数逐年增多,年门诊量67000多例次,年总业务量占全院的6.76%,年手术量达1437人次。2008年被卫生部认定为《妇科内镜培训基地》,2011年通过国家卫生部医政司评定为\"四级妇科内镜培训基地\"。学科带头人张晓薇,从事妇产科临床、教学、科研26年,是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女性盆底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女性盆底学组组长,近3年应邀国内及省内三级医院疑难病例会诊及手术会诊,院外疑难病例会诊量50余次,在国内、香港及台湾等地讲学及新技术推广20多场。自2001年担任妇产科科主任以来,专家门诊量全院名列前10位。近10多年一直志力于妇科微创技术的研发,包括妇科腹腔镜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治疗及女性盆底重建技术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大胆创新,主持开展妇科微创新技术10多项,包括腹腔镜\/阴式全盆底重建手术、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盆髂淋巴结切除术、腹腔镜下输卵管端端吻合术、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腹腔镜手术、腹腔镜下保留盆腔自主神经的Ⅲ型子宫根治术+盆髂、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等。开展腹腔镜阴道-骶骨固定术手术安全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因学及流行病学研究。从事有关女性尿失禁的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了女性尿失禁患者的发病的高危因素,为尿失禁的预防提供措施,在国内首次提出了骶前缝合固定的相对安全区域。自2003年开展四级妇科内镜技术开发工作,至今已带领本科妇科专业医生完成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根治性或半根治性手术63例;腹腔镜下盆底重建手术:包括腹腔镜Burch手术、阴道侧旁修补术、阴道-骶骨固定术等100多例;腹腔镜下子宫恶性肿瘤根治性手术200多例。

皮肤科 查看详情

皮肤科成立30余年,承担皮肤性病预防、诊治、科研和教学工作,有丰富的教学及临床经验,技术力量雄厚,现有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3人、住院医生3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3人;护师2人,技师1人。近5年来,获得广东省自然基金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多项基金资助,获省部级奖励,并发表多篇论文,主编出版多部专著。本学科拥有先进的配套医疗措施,设有皮肤科病房,专门收治疑难危重病人,设置有脱发专科、性病专科、真菌病专科、甲病专科、色素病专科、儿童皮肤病专科和结缔组织病专科,即将开展激光美容专科。目前开展的主要业务有:各种疑难性皮肤病、性病的诊治;激光、高频电灼、冷冻治疗各种皮肤赘生物、色素痣等;高压注射器治疗疤痕、斑秃、结节性痒疹及增厚性皮肤病等;脱发综合治疗;真菌实验室检查和毛发结构检查;常见过敏原检测等等。脱发专科是我院的一大特色专科,于1988年在钟南山院士指导下和侯显曾主任的带领下成立,使我院成为最早开设脱发专科的医院。经过20多年的努力,目前在省内乃至全国均享有一定盛誉,共诊治秃发病人30多万人次,保存脱发专科病历1万余份。本专科探索了一套脱发诊疗方法,使绝大部分患者得以康复,诊疗和科研水平均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率先在省内开展自体单株头发移植术,国内最早应用非那雄胺治疗MPA,首先报道全身毛发均受累的念珠形发及报道毛发-鼻-指(趾)综合征;国内最早报道小功率CO2激光照射脱发豚鼠有明显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研制成功头罩式双波长激光生发器,并应用于秃发治疗;最早开展毛发结构检查。《秃发的基础和临床治疗研究》项目获省、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编写出版了《头发及头皮疾病诊治彩色图谱》。本专科把科研成果和临床应用经验推广传播,举办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和\"秃发治疗学习班\",为省内外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

耳鼻喉科 查看详情

耳鼻喉科率先在广东省内开展胃代食道治疗食道癌、开展鼾症的检测及手术治疗,一项成果或中国科学大会三等奖(华国锋主席亲笔签名),级别之高在广东省耳鼻喉科界尚无人能及。尤其是近5年在张孝文主任的领导下飞速发展,通过短短4年时间将一个病床数12张、年出院400余人的\"小科室\"发展成如今40张病床,年收治1400余人的\"中型科室\",并逐步形成以睡眠呼吸疾病、咽喉头颈肿瘤、鼻及颅底疾病微创治疗、内耳疾病等研究为特色的产学研教平台,具备4个稳定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组及研究方向。头颈肿瘤外科是我科重点发展亚专科之一。未来,科室将通过完善实施单病种和临床路径管理,优质护理服务,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强同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放射科、儿科、病理科等学科的紧密合作,建立起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睡眠呼吸疾病研究中心\";并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疾病诊疗中心、科技创新和转化医学中心。在此基础上支撑和分解完成项目的学科建设、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目标。学科带头人张孝文教授,是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头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会常委,从事耳鼻咽喉科工作22年。申报中的专利有:口鼻气流监测嘴罩式装置(发明、实用新型),一种前庭诊疗床(发明、实用新型),一种前庭诊疗系统(发明、实用新型),一种纤维内窥镜(发明、实用新型)。成功申报:\"基鼾声分析的睡眠监测阻塞定位仪\"已获实用新型专利ZL201120109551.3。现主持课题6项,发表论文30余篇(SCI9篇),多篇论文在发表中,主编、参编论著4部。

营养科 查看详情

营养科历经发展,是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营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医学营养与保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副主任委员单位,拥有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年资营养医师3人和营养护师2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3人,初级职称2人,目前有2人正在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科室拥有静息能量消耗测量仪、人体成份测量仪及肠内营养输注泵等先进仪器。【医疗工作】营养科作为一个面向临床,为患者提供膳食营养管理、与疾病营养治疗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融和了营养与临床领域特点。科室的主要医疗业务是通过营养咨询门诊、院内营养会诊途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营养健康咨询服务及制定个体化营养治疗方案。依托呼研所、普外科、内分泌科等良好临床医疗平台,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本学科逐渐形成减重代谢门诊、家庭人工肠内营养支持等特色门诊。营养管理对保证代谢手术治疗效果、避免术后远期并发症至关重要。营养科参与减重代谢门诊针对患者的术式及病情进行评估,制定个体化术后早、中、远期的营养治疗方案。家庭人工肠内营养支持是我科开展的另一特色门诊。营养科家庭人工肠内营养支持门诊开展的业务包括:指定患者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培训患者或看护员评估导管位置、合适的体位,清洗技术以及导管、皮肤和导管出口处的护理,配方的输注和保存,导管的冲洗、加药以及肠内营养输注泵的维护与操作等。【教学工作】自1999年起,承担临床营养护理学教学工作。2001-2005年间负责广州医学院护理学院的本科生营养学教学工作,承担的教学任务包括课堂讲授及临床见习部分。2006年开始接收其他医疗机构培养进修医生。我科每年还承接多项院内外继续教育项目的讲课:广东省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临床营养基本技能及新进展学习班(院外),首届中国国际代谢手术卓越联盟高峰论坛暨广东省医学会胃肠外科分会代谢手术沙龙广医一院肥胖暨糖尿病治疗新进展学习班等。【科研工作】2008年、2010年分别参与广东省营养学会、广东省糖尿病课题组的有关住院病人NRS评分及2型糖尿病患者饮食状况的调查研究。

急诊科 查看详情

急诊科是1985年广州市第一批成立的有建制的急诊专科,也是目前广州市具有成建制的以急诊科医师负责的专业院前急救小组并符合广州市\"120\"院前急救人员配置的唯一的科室。专业技术优势和特色是建制齐全,人才梯队和学历结构合理。有专业院前急救小组,有院内的应急小组和急诊病房和急诊监护病房。急诊医生队伍技术力量雄厚,年急诊量近10万人次,年院前急救任务2500人次,现有床位数56张,有广州市唯一的急诊科负压病房,抢救成功率95%以上。为初步判断疾病的类别和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安排合适的救治程序,急诊科有完善的分诊标准,根据分诊标准如为危急症、急重症的病人立即进入绿色通道先救治,亚紧急、非紧急的病人进入普通急诊流程进行诊治。急诊科在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内作为重点发展学科,发展定位是成为院内外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团队。在医院内是突发的急危重症应急抢救的主力军,重点是早期有效的脏器功能支持,为专科进一步病因治疗创造条件。医院外成为院前规范化抢救示范单位之一,同时依托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成为广东省内呼吸系统急症抢救的重点单位。实施方案是我们在医院统一指挥下,每年进行一次全院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练。经过五年的努力,急诊科建立了院前急救标准,此标准成为广州市制定院前急救标准的主要依据,由于医院的大力支持,广州市卫生局将广州市院前急救质量控制中心建在急诊科。学科带头人梁子敬,是广东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急诊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院前急救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自1985年开始从事急诊医学临床和教学工作,具有较广泛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对急诊急危重症救治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心肺脑复苏、心血管系统急症、呼吸系统急危重症、毒蛇伤救治、中毒急救等有较深研究,尤其在心肺脑血管急症和毒蛇伤救治方面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在SARS灾害、在冰冻雨雪天气、甲流流行灾害、汶川地震伤员,都积极参与了诊治过程。近年来,主持参与了新技术和新业务,如毒蛇伤的早期血液生化演变规律,进行改良程序化救治,呼吸道传染病的院前和院内运送,急性肺损伤序贯型机械通气支持疗法。一直重视医教研培训同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毒蛇伤救治方面,在1998年\"毒蛇伤急诊救治研究\"获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3等奖和卫生厅科学技术进步3等奖,2008年\"广东常见毒蛇伤早期血液生

康复科 查看详情

康复科在脊椎病的诊断、治疗方面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是全国\"龙氏脊椎正骨手法\"教学、培训、推广指定的两个骨干单位之一,拥有多名熟练掌握该手法的专家、技师。从1996年起,成功举办了15届\"龙氏治脊疗法海外培训班\",带教来自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台湾、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海外医生前来进修脊椎病的诊治方法,得到海内外同行的认可。本专科负责及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研究,并承担着广州医科大学康复系的教学任务,率先将\"龙氏治脊疗法\"的课程引入医科大学,开设了脊椎病及脊椎相关疾病专业方向的课程,是国内唯一有脊椎病专业方向的医学院校。同时,成功将\"龙氏治脊疗法\"引进香港理工大学,成为该校康复治疗系\"手力治疗硕士学位课程\"的必修课,这也是国内首个脊椎病治疗手法进入香港大学的课程。20多年来诊治了数万名来自海内外的颈椎病、落枕、颈性眩晕、儿童颈椎病、胸椎病、腰椎病、腰扭伤、腰肌劳损、颈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盆旋移症等脊椎病、肩周炎、关节炎等患者,运用三步定位诊断、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取得了明显效果。由于治脊疗法舒适、无痛苦,深受患者欢迎,在海内外享有盛名。康复科还引进了一些先进的理疗设备,包括:立体干涉波治疗仪、SSP治疗仪、电脑中频重要导入、低频诊断治疗仪、超短波治疗仪、微波治疗仪等,对急慢性颈腰扭伤、颈腰肌劳损、痛症、关节炎、面瘫等周围神经损伤、静脉炎、伤口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盆腔炎、阑尾炎等疾病的康复有显著的疗效。

变态反应科 查看详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变态反应学科创建于1983年,创建人钟南山院士。本专科拥有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有教授或研究员9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3名,住院医师8名,护士28人,实验室基础研究和技术人员6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省级突出贡献专家2人,市级优秀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近三年培养博士31人,硕士50人,人员的年龄、职称结构梯队合理。【形成6个专业组,基础与临床的配合能力强】本专科坚持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紧密结合,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发展壮大。根据专科发展需要,目前共有6个专业组,具体如下:变应性鼻炎与鼻窦炎、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诊治、难治性哮喘的表型以及个性化治疗、慢性咳嗽的诊疗规范、真菌过敏相关性肺部疾患、食物过敏以及过敏性皮肤疾患、免疫及变态反应学诊治新技术的研发。每个专业组均有学科带头人,梯队完整,人员配置完整,团队的整体力量及处理疑难重症的能力强。本专科拥有门诊和住院病区,周一至周五全天及周六上午专科专病门诊及专家门诊,由高年资住院和主治医师负责专科专病门诊,专家门诊由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应诊,年平均门诊量逾38619人次,接收免疫治疗的变应性鼻炎、哮喘和皮炎的患者年平均有2268人次,年平均住院人数486人次,为国内较大规模的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诊疗专业机构,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曾就诊过许多大医院的相关疑难病例,甚至外籍患者,包括各种变态反应性疾患、难治性哮喘、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菌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食物以及药物过敏和过敏性休克等。本专科注重提高技术团队的整体诊治水平,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每周三上午,由钟南山院士主持进行疑难病例全院大查房,并邀请相关科室(如影像科、病理科、耳鼻喉科、风湿科、皮肤科、血液科、心血管内科、儿科、心理科等)进行讨论,从整体出发制定有利于患者的最佳诊治方案,解决了大量疑难问题。本专科近3年住院患者疑难危重病例比例约53%,疑难病例治愈好转率90%以上;危重病例抢救成功率在90%以上。科室在\"南山风格\"的熏陶下,以优良的服务态度,精湛的医疗技术面向广大患者。【各级医师经过严格培训熟练掌握相应技术】本专科自1993年起建立导师制,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00年开始按广东省住院医师规

超声医学科 查看详情

我院开展超声诊断技术比较早。1959年开始使用A型超声辅助诊断技术,1965年内科成立心电图超声波室;1980年单独设立超声波室,由广东省第一代超声人杨洋主治医生(后晋升副主任医师)主持工作,工作人员有周志毅、麦秀惠、黄帼英共4人,隶属于医院内科。1981年开展腹部超声切面诊断。心血管科李健生、卢满鸿医生承担M型超声心动图检查工作。1985年卢满鸿医师率先开展心脏超声切面诊断工作。1987年超声波室工作人员增至7人。目前,全科工作人员共18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5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5人,护师1人,文员1人;博士学历2人,硕士学历7人。拥有三个专业组:腹部-浅表器官专业组、介入超声专业组、心血管专业组。【医疗工作】本学科开展的主要业务包括:胸腹部、浅表器官、心脏、胎儿心脏、血管的彩超诊断及介入超声诊治。2004年后在医院完善的HIS和PACS系统支持下,全部采用工作站进行图文及数据处理。2005年下半年开展超声造影检测肝局灶性病变,为市级单位首家开展项目;2007-2008年腹部及浅表器官彩超开始扩大发展;2007年应用麦麦通开展乳腺肿物切除、活检术;2008-2010年先后派出两名医师到省心研所进修学习后,2009年开展经食道心脏超声检查项目,及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监测及术前术后评估;同年开展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取石。2012年成立超声科介入室,开展超声引导下各项手术,如超声造影引导下肺部肿瘤穿刺活检术等。2013年由放射科、超声科及核医学科组成的医学影像科获得广东省重点专科。2003-2013年超声诊断科逐步拥有彩色多普勒诊断仪13台,二维黑白超声诊断仪4台,床边便携彩色超声诊断仪1台。彩超诊断新项目不断开展,超声工作量逐年递增。【教学工作】我科教研室承担的教学任务主要有:医学影像专科《超声诊断学》、医学影像本科《超声诊断学》、医学影像专升本《超声诊断学》、广州医科大学其它专业《诊断学》中的\"超声诊断\"内容。2008年本学科开始招收超声专业硕士研究生,至2013年共培养超声专业研究生11名。2003年开始实行并承担双语班的超声诊断学部分的教学;2013年承担南山班(全英)的超声诊断学部分的教学任务。【科研工作】本学科专业研究方向:1、超声造影应用扩展,例如参与呼研所红外线成像系统检测下肢静脉血栓的研发,开展高频彩超颈段气管狭窄以及胸部

放疗科 查看详情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是具有百年辉煌历史的广医一院的新兴重点学科,于2005年创建,历经近十年的努力,现发展壮大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肿瘤放射治疗专科。2013年医院肿瘤科获批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放疗科作为肿瘤科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教、研等方面均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放疗科病区开放病床56张。科室拥有一支梯队合理、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各级各类专业人才齐全,包括临床肿瘤学、放射物理学、医学影像学、放射生物学等各类专家。目前在职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博士6人,硕士6人。作为广州医科大学的临床教学单位,现有硕士生导师(教授)1人,培养硕士研究生10人。著名肿瘤学专家牛道立教授任放疗科主任。放疗科目前拥有完整的顶尖放疗设备,技术力量在国内同行中处于领先行列。SIEMENS直线加速器以及VARIAN直线加速器可以提供双光子以及多档电子线,能完成目前临床上开展的各种放射治疗技术;X刀、微型多叶准直器等剂量曲线梯度高,可以对肿瘤实施外科手术式的放疗;PHILIPS大孔径CT模拟定位机除了进行放疗定位工作外,亦能进行临床各科室的CT诊断工作;Pinnacle9.2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计划系统能提供影像融合、生物学优化及评估等多种功能;呼吸门控系统可以克服由呼吸导致的靶区移动;IBA三维水箱数据采集系统为临床治疗提供质量保证。拥有这些最先进的设备后,放疗科可开展一系列现代精确放射治疗技术。尤其是2005年在省内率先引进GE公司的PET\/CT扫描系统,采用先进的三维生物定位和图像融合技术技术,与适形调强放疗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了照射靶区的精度,成为国内领先的肿瘤诊疗平台。PET\/CT不仅用于各种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价及复发与转移的判断,而且为适形调强提供更精确的靶区定位,从而实现\"生物靶区\"调强放疗。2012年在广东省率先引进CarlZeiss公司的INTRABEAM移动式X线术中放疗系统,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的特点,可灵活移动,适合在现有的常规手术室使用。放疗科目前可收治各类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擅长鼻咽癌、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直肠癌、宫颈癌、肝癌及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放射治疗。依据国际国内治疗指南,与临床各科密切配合,开展放疗、手术、化疗相结合的肿瘤综合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特别是依托钟南山院士领导的呼吸疾病研究所,科室在肺部肿瘤的治疗方面

放射科 查看详情

放射科是一个集放射检查、诊断、治疗、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主要包括普通放射学、CT、MRI及介入放射学四个专业。同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学影像科是广东省重点专科,放射科属于其中一个亚专科,也是影像医学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之一,现有医技人员65人,医师22人(教授\/主任医师3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2人,其余为主治医师,有博士学位8人,硕士学位6人),技师26人(其中主任技师1人,副主任技师2人,主管技师6人),工程师1人,护士9人(副高职称2人),人才梯队合理。本科室拥有大型影像诊疗设备,包括:128排多层螺旋CT、16排多层螺旋CT、3T超高场核磁共振(MRI)、1.5T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全数字胃肠造影机台、平板乳腺机,另有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直接数字X线摄影系统(DR)、可移动直接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多功能X线机等设备器材;通过完全实现计算机化,已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医学影像中心,各亚专业均拥有业界内先进的影像设备,医学影像科的PACS系统与医院HIS系统无缝整合。2004年放射科组建介入手术室,开展神经、心血管、外周的介入手术。放射科与其它影像亚专科、临床学科经常进行会诊讨论,参加由钟南山院士主持的呼吸系统疑难病例的全院大讨论,胸外科、呼吸内科、骨科等科室疑难病例会诊。参与省内外多家医院咯血、肾出血、妇产科出血、肺栓塞的会诊治疗工作。2003年在抗击SARS的斗争中,放射科获得\"广东省抗击非典先进单位\"和\"广州市抗击非典标兵单位\"的光荣称号,曾庆思、宋玉全等24人获得\"广州市抗非三等功\"称号。【教学工作】放射诊断教研室自1985年起便开始承担影像专业的教学工作,目前为广州市精品课程;承担医学影像学、临床医疗、麻醉学等本科生教学及南山班、留学生班医学影像学全英教学。学科教学队伍主要由中青年教学骨干组成,现已形成一支老专家指导、中青年专家为领头和中坚的专业技术队伍,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放射科一直坚持对科内全体人员进行规范培训,全面提高年轻医生的临床诊断能力、科研及教学能力。诊断组每两周有一次培训课,每天早上进行早读片会议,2013年开始开展英语读片活动。技术组除了每周开展两次读片活动,还有针对性的进行CT、MR、DSA等大型设备的轮岗,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科研工作】放射科一直以来非常注重科研工作,早年在周孝

风湿科 查看详情

风湿科成立于2007年,承担着医疗、教学、科研三项任务,是一个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的科室。本学科拥有一支医疗作风严谨、业务技术精湛、医德高尚、团结和谐的人才队伍。现有医务人员20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住院医师2人,其中硕士3人;护士16人。门诊设有专家门诊、普通门诊,专科病房开设床位20张;拥有无创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呼吸机、进口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先进设备。【学科带头人】叶珊慧,主任医师,风湿科主任,现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广东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风湿病医师协会常务委员。从事风湿病及相关工作20余年,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研究方向:风湿病学的基础与临床。在国家级重点刊物发表论文9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8篇;主持省级、院级科研项目3项。【特色技术】临床诊疗技术水平方面,逐步建立了一系列诊断和治疗风湿性疾病的方案。根据临床的需求、学科的现状及目前的条件,本学科以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的诊治为学科发展的重点方向,覆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炎性肌病、系统性硬化、干燥综合征、脊柱关节病(包括强制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等)、系统性血管炎(白塞病、韦格纳肉芽肿等)、骨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质疏松及各种疑难病症。相关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方面,与检验科、影像科及其他临床科室合作,开展了ANA、ENA系列、抗组蛋白抗体、抗CCP、ANCA(MPO、PR3)、ACL、类风湿因子(IgG、IgA、IgM)、X线能量骨密度测定、唾液腺ECT、关节X线、关节超声、关节MR、关节腔穿刺、唇腺活检、肾活检、肺活检等项目,为各种风湿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本学科根据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及科室的自身情况,某些项目的开展正在筹划中,不断发展各种有利于风湿病诊断的项目,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广大患者,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科研及教育工作】本学科主持了多项省级、院级科研课题,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论文数篇;并承担本科的临床教学工作,包括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任务、风湿科专科和内科进修医生的临床指导工作、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工作以及本科见习、实习临床教学工作。【护理工作】配有优秀护理人员16人,其中主管护师2人,全部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积极开展优质护理,重视健康宣传教育,以满腔的热忱为患者服务。

肝胆外科 查看详情

肝胆外科是广东省重点学科-普通外科的主要支柱学科,近年来,肝胆外科继续不断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除了日常的门、急诊工作外,肝胆外科每年收治肝胆胰脾疾病上千例,完成手术近700例。特别在腹部微创手术治疗各种外科疾患、肝脏移植、大肝癌和特大肝癌的切除、胆管癌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等难度较大的手术治疗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新技术、新进展:原发性肝癌特异性免疫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综合治疗,胆囊癌及胆管癌的扩大根治术,经皮穿刺微波固化治疗原发性肝癌,放射性核素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B超指引下肝段切除,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单侧入肝血流阻断下肝切除术、皮下置放埋藏药盒的化疗栓塞,重复暂时性肝动脉阻断,经皮下埋藏药盒肝动脉灌注32磷玻璃微球内放射治疗,B超导引下酒精瘤内注射或高温蒸馏水瘤内注射,术中或经皮微波固化治疗等。此外,胆管癌的切除率大大提高,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对肝内结石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已达到国内的先进水平,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同。近年来,肝胆外科紧密结合临床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局及广东省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共8项,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

感染内科 查看详情

感染内科前身为广州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20世纪60年代在谭挺任教授的带领下建立;70年代在我院设立了传染病房,开始作为临床基地承担广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生的见习和实习任务;随着学院和医院的不断发展壮大,80年代传染病学教研室扩展为附属一院和二院2个分支。我院感染内科历经马佩球教授、朱科伦教授、倪宏教授及现任曾文铤主任的大力发展,逐步建成以广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及肝病研究室为主体、以治疗肝胆疾病、感染性疾病为特色的专科;重点进行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以及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在省内享有较高声誉。历经数载,感染内科构建了一支临床、科研和教学经验丰富、诊疗水平较高、技术力量雄厚的专业人才队伍,拥有多名省内知名的专家教授及一批活跃在医、教、研工作前线的中青年骨干队伍;目前在职人员11人,包括正高职称2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其中有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广州市优秀专家1人、博士2人、硕士5人。老一辈专家马佩球、朱科伦、林煜文等教授从事传染病和肝病防治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患者中口碑颇佳。曾文铤、梁建新主任等新一代的学科带头人,继承优良的传统,带领全科员工锐意进取、继续奋进,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近20年来,共获包括省部级和广州市科技进步奖在内的科研成果奖近10项,承担省部级、市厅级和学院等科研课题30多项。【学科带头人】曾文铤,感染科主任、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传染病学与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常务理事和肝炎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常委、广东省和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第四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988年毕业于广州医科大学医疗系,一直致力于肝胆内科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工作,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积极开展\"人工肝\"技术抢救重症肝炎,如MARS人工肝、CCRT、血浆置换术、血浆吸附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肝病、抗肝纤维化的疗效显著,其中\"康宁组方对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2006年获广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进行中晚期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延长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不明原因发热、皮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经验。\"非典\"时期工作出色,获广东省抗击非典二等功和广州

核医学科 查看详情

目前核医学科由两个独立部门组成,其中总院核医学科主要开展传统核医学项目,包括SPECT、SPECT\/CT、骨密度影像诊断及核素治疗,海印院区PET\/CT中心主要开展PET\/CT影像诊断。科室现有医务人员18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人,中级技术职称9人。人员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4人。【医疗工作】1979年起先后开展肝、脑、肾等器官显像,以及心、脑动态显像工作,形成以脏器功能显像、计算机分析、特别是核素心肺功能、肾图检查为主的业务特长。1992年独立建科后,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心肌断层、门控心血池显像、心肾功能测定、淋巴显像、三相骨扫描、131I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及甲状腺癌转移、89Sr骨转移癌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肿瘤等临床与研究工作。2011年SPECT\/CT的投入使用,开展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核医学影像诊断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我科在国际上首次建立99Tcm-SCSPECT\/CT\"唾液\"显像方法;首次应用99Tcm-SC\"唾液\"显像检测成年呼吸道疾病患者口腔分泌物导致的误吸,并应用于呼吸科、ICU(重症医学科)、神经科、老年科、感染病科等多个临床科室中怀疑误吸的患者。建立并开展了SPECT\/CT图像融合技术,并已经应用于骨病变、肺部病变中,对疾病的诊断、定位及其判断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开展肝胆动态显像,对新生儿先天性胆系疾病(胆道闭锁)的诊断、胆道术后胆道通畅情况及有无胆汁漏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开展肺通气\/灌注显像,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肺功能的评价。目前,核医学科的呼吸系统疾病核素检查在全国核医学专业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我院的呼吸系统核素检查无论从病人量或检查及阅片质量都在全国领先。2005年4月我科引进PET\/CT并正式开业投入使用,至今我科PET\/CT总检查例数约12000余例。2007年我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18F-FLT联合18F-FDGPET\/CT对单发肺结节的诊断,对单发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达80%,在省内最早开展了肺癌PET\/CT显像联合增强扫描对肺癌的诊断。较早开展了PET\/CT显像对淋巴瘤化疗效果评价,并且根据PECIST标准进行化疗效果的评价。我科开展放射性同位素治疗,开展的项目有甲亢放射性核素治疗、云克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骨痛的治疗、皮肤病的治疗、恶性肿瘤骨

精神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临床心理科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为广东省三级医院中较早开设心理专科的科室之一。目前有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2名、副主任心理治疗师1名,主管护师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名、硕士学位者3名。【医疗工作】开展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应邀障碍、失眠症、进食障碍、人格障碍等,及儿童青少年期学习困难、情绪和行为问题等的临床诊治,以及催眠治疗、精神分析治疗、家庭治疗、生物反馈、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治疗,还为学校、银行、公安系统、医院和电力系统等提供心理援助服务。承担全院的精神科联络会诊工作,开展了戒烟门诊和减重门诊。【教学工作】精神病学教研室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并开始承担广州医科大学临床本科《精神病学》的教学、见习指导任务。2008年开始承担广州医科大学应用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方向专业的毕业实习带教工作。【科研工作】2011年立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2012年立项主持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及广州医学院博士启动基金1项。在开展中医药戒烟治疗的基础上,2011年立项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1项。2012年本科室与神经内科合作,开展了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伴发焦虑的早期干预研究,参与广东省卫生厅课题1项,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与感染病科合作,参与广东省卫生厅课题1项。2010年以来,本科室共发表SCI收录论文及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发布时间:【2014\/7\/24】

老年科 查看详情

老年科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学科,拥有33张高级病床的老年疾病诊治中心,病区环境舒适,俯瞰珠江,空间充裕,布局合理。各级政府、医院每年对学科进行了重点投入,拥有先进的相关仪器备以及不断创新的学术团队。老年科成立20余年来,逐步形成以心脑血管慢性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等的治疗为显著特色的综合治疗平台。科室现有医护人员23人,包括教授1名,主任医师2名,省级学会委员1名;其中博士2名,硕士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每年诊治各类老年性疾病患者约100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本学科确定了5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1)慢性脑血管疾病(2)心血管疾病(3)糖尿病(4)骨质疏松症(5)慢性阻塞性肺病治疗。尤其在老年性痴呆、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的早诊断、早治疗、院内诊治及社区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好评。【学科带头人】陈广原,内分泌专业主任医师,科室主任,历任广州市医学会内分泌分科学会副主任委员(2009-2013);广东省医学院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常委(2009-2013);广东省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常委(2009-2013);广东省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2009-2013);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创面处理专业委员会常委(2009-2013)。长期扎根临床工作,每周坚持2-3次查房,每年从事专业技术工作50周以上。对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垂体等内分泌代谢疾病的诊治经验丰富;对高血压、骨质疏松、冠心病等老年常见病也具有相当造诣。注重疾病防治,积极参加老年病社区健康调查、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社区人群保健认知水平,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认真钻研业务,及时指导下级医师、进修医师的日常医疗工作,独立解决本专业疑难技术问题。担任科主任期间,认真组织科室临床工作,主持、完成疑难、危重患者会诊、抢救工作;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在我院首推胰岛素泵治疗技术和动态血糖监测技术,优化糖尿病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综合治疗及预防等;积极推广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慢性疾病的社区健康教育工作。熟练地指导内分泌及社区进修医生临床工作,参与培养内分泌研究生2名,进行学术报告20余次。负责广东省中医药局科研项目\"广州地区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社区调查与防治研究\"一项,参加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近期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文5篇。【特色技术】由于近年来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不断增加,为满足新发糖尿病

普外科 查看详情

微创普外科的前身是一个脱离医院主体普通外科,相对独立又与腔内泌尿外科相处一起工作的普外科腹腔镜诊疗组。1991年1月在吴开俊副院长的带领下组织了全国第一个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演示学习班,邀请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钟尚志教授于1991年1月28日前来我院作讲座并进行中国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演示。当时该学习班上共成功施行了3例手术,从此开始了我院同时也是我国腹腔镜普外手术的新纪元。医院成立了腹腔镜普外科诊疗小组开展腹腔镜临床应用研究与手术。同年,开始接收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进修学习腹腔镜手术的人员,并到各地指导腹腔镜手术。1991年12月刘衍民教授的\"腹腔镜胆囊切除45例报告\"在实用外科杂志上发表,引起国内同行的兴趣与重视,江西、海南、湖南、广东等多个省市越来越多的医院先后派人来学习。1994年4月全国第一个由政府(广州市科委和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基金会)资助成立的腹腔镜手术技术培训基地——广州腹腔镜手术培训中心在我院挂牌。1995年2月经广东省科委批准在我院成立广东省窥镜外科研究开发中心,腹腔镜普外诊疗组和腔内泌尿外科在该中心同一个病区工作,使我院腔镜外科迅速发展。1999年为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广州市政府划地在珠江南岸再建大楼,2001年6月启用,将广东省窥镜外科研究开发中心迁移并改名为\"微创外科中心\"。20余年来,我院在国内最早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1991)、阑尾切除(1992)、腹腔镜疝修补(1993)、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1993),腹腔镜胃穿孔修补术(1994)、微型腹腔镜手术(1994)、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1994)并改良规范了自己的术式,创立了独特的微型腹腔镜小儿疝高位结扎、微型腹腔镜阑尾切除、硬性胆道镜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硬性胆道镜经T管瘘道取石、硬性胆道镜在经皮肝胆道造瘘取石、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息肉),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息肉)、腹腔镜下同位素粒子种植等多种手术方法。每年不断举办学习班和研修班在国内推广,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内蒙、新疆、河南、西藏、甘肃、辽宁、青海、海南、澳门等多个省市多家医院培养了上千倍腹腔镜外科人才。199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此外,本专科还开展了腔镜甲状腺腺瘤摘除术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治疗肝癌和血管瘤、经腹腔镜治疗肝包虫病、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癌、腹

胃肠外科 查看详情

胃肠外科于2003年按照中华医学会分科建设要求,在原普通外科基础上组建而成,技术力量雄厚,人才配备合理,现有教授\/主任医师2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5人,讲师\/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3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2人,博士\/博士后3人,硕士3人。科室主任雷建教授现任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科技奖评委、中华医学会广东省胃肠外科学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广州市普外学会副主委,同时担任《中国老年学会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消化肿瘤杂志》等科技核心期刊的常委编委。目前,胃肠外科拥有独立病区,病床44张,近3年以来,年收治病人超过1500人次;多项重点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中胃癌、结直肠癌的规范治疗(包括胃癌、结直肠癌的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新辅助化疗、腹腔镜根治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等)、胃肠间质瘤规范化综合治疗、经肛内镜结直肠切除或取出标本、糖尿病手术治疗及减重手术等位居国内前列。【学科带头人】雷建,普通外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副主任兼胃肠外科主任,第一临床学院外科教研室副主任;担任中华医学会全国医学科技奖评委、中华医学会广东省胃肠外科学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广州市普外学会副主委、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以及消化肿瘤杂志、中国老年学杂志、岭南现代临床外科等科技核心期刊的常务编委、广东省及广州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组成员。擅长胃肠道肿瘤的规范化手术及手术前的新辅助治疗、术后的辅助治疗和靶向治疗,能准确把握美国NCCN胃肠肿瘤的新技术指引,所主持的胃肠各种肿瘤专科化治疗达国内先进水平,尤其是将国外快速康复外科的先进理念应用于胃肠系列手术,将微创技术与之结合,使治疗水平及康复水平提高到新平台,得到同行及社会的关注及认可。有丰富的手术及综合治疗的临床经验,熟悉并掌握现代手术治疗的新趋势,治疗效果颇受好评。近年主持和参加多项胃肠系列的省市级科研立项,取得预期成果,临床推广价值及科学性得到学术界赞誉。目前在研项目包括:广州市2012年重大民生科研开发项目\"胃肠肿瘤的内镜系列手术技术的集成和推广\"、广州市十二五规划高等教育基金资助项目\"讨论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应用\"。【医疗项目】1.胃肠肿瘤:胃癌、十二指肠及小肠肿瘤、结肠癌、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结直肠多发性息肉病等。2.胃

心脏外科 查看详情

心脏外科是我院的重点扶持学科,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目前开放病床25张,并拥有独立的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科室环境舒适,设备精良,学科梯队完整,技术力量雄厚,人才配备合理。科室主任谢少波,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心脏外科工作30年,主持开展了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复杂先心矫治术、心脏瓣膜置换\/整形术、冠脉搭桥术等心血管外科手术4000余例,手术成功率99%。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国内著名的心脏外科专家。【技术特色】在常规开展各种心血管外科手术的基础上,我科始终将微创作为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微创心脏手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1、婴幼儿胸骨下段或左胸骨旁微创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2、小儿右胸骨旁微创切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婴幼儿左胸骨旁微创切口动脉导管封堵术4、胸腔镜辅助二尖瓣置换、房间隔缺损修补、二尖瓣成形术5、左前胸小切口冠脉搭桥术6、针型胸腔镜下房、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公益活动】我院作为广东省红十字会先心病及风心病的定点救治医院,心外科与广东省红十字会、广东省一心公益基金会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秉持\"患者自愿、社会资助、医院减免\"的原则,坚持为广大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及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价廉质优的手术治疗,已为贫困家庭的先心病和风心病患者进行了1000余例的免费手术,手术效果得到业内同行的一致肯定。学科带头人谢少波,心脏外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脏外科分会常委、广东省医学会心胸外科分会委员。曾在同济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德国心脏中心、莱比锡大学心脏中心等国内外权威机构学习工作十余年。从事心脏外科近30年以来,主持开展了婴幼儿先心病矫治术、复杂先心矫治术、心脏瓣膜置换\/整形术、冠脉搭桥术等心血管外科手术3000余例,手术成率99%。带领科室专家团队积极参与广东省红十字会\"救心行动\",为千余名贫穷家庭的先心病患者进行了免费手术。2011年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广东省\"援疆救心行动\",为数十名少数民族儿童进行了心脏手术,赢得多方赞誉。获得2012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奖、2012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奖、广东省红十字会颁发的\"博爱勋章\"及救心行动的\"突出贡献\"奖。

胸外科 查看详情

科室荣誉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中心肺癌学术带头团队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肺癌学术带头团队广东省医学会胸外科学分会主委单位广东省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首任主委单位广东省重点学科广州市重点学科2014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人才队伍包括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中央保健专家1名,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计划人才1名,广东省突出贡献青年专家1名、广东省杰出青年1名,广州市珠江新星1人,正高职称医师10人、副高职称医师6人,副研究员2人、主治医师10人、住院医师5人,药师1人。其中多位专家为国家或省市胸外科学会骨干或负责人,共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特色技术(1)早期肺癌的筛查及诊断:何建行教授及其团队具有丰富的阅片经验,能够通过影像学检测等无创肺癌筛查及早期诊断手段,发现早期及极早期的癌前病变;并通过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辅以针对性的放化疗、靶向治疗等,早期肺癌的治愈率几乎达到80%,部分极早期的GGO(磨玻璃样影)及早期癌前病变甚至能达到95%,并实现快速康复。早期肺癌筛查手段:通过低剂量螺旋CT平扫;血浆游离DNA检测;肺癌特异性抗体CTC检测(2)个体化微创肺癌诊疗综合策略:何建行教授率先提出\"因人因病制宜\"的理念,逐步建立覆盖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全链条式个体化微创肺癌诊疗体系,该体系覆盖个体化切口,精准切除,高选择性麻醉,淋巴示踪,引流管管理,惠及95%以上的胸部手术患者,降低了40%术后并发症,使肺癌手术患者生存期平均提高了3.5个月,完全治愈的患者增加了6%,至今共完成微创手术28000余台。覆盖病种:肺大疱,胸腺瘤,气管肿瘤,早期肺癌手术治疗,中晚期肺癌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后肺癌手术治疗,中央型肺癌手术治疗(3)早期肺癌术后预后风险评估何建行教授2012年建立了国际上首个肺癌术后预后风险基因预测系统,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生存进行精确预测,这一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Lancet》上,也是目前国内胸外科界发表的最高级别的学术论文;随后,何建行教授团队又建立了完全基于临床数据的Nomogram预测系统,这一结果也发表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JCLINONCOL》上。覆盖病种:肺癌术后的综合治疗方案(4)肺移植技术何建行带领的团队作为华南地区卫生部批准的唯一具有肺移植资格的单位,迄今为止已

血液内科 查看详情

血液科是一个集临床、教学、科研及管理为一体的学科,所在内科系统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经过40几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以治疗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肿瘤,以及恶性肿瘤CIK治疗为显著特色的产学研教平台。近5年来承担973课题1项,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省级课题9项,8项市厅级课题,三项成果获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Blood上发表多篇摘要,SCI收录7篇。2006年获广州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每年诊治各类血液疾病患者逐年增加,每年约2000例,共完成各类造血干细胞移植90余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拥有完善的血液实验室、骨髓形态及病理室、细胞及分子遗传室、免疫分型室、干细胞采集中心。已经配备离心机、无菌层流病房、细胞冰冻设备、流式细胞仪等设备。在白血病、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红细胞疾病和出凝血疾病诊疗、血液肿瘤生物治疗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尤其在T细胞淋巴瘤个体化诊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肿瘤、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血液病化疗后肺部真菌感染疾病的诊疗、移植后肺部并发症的处理、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监测、肿瘤血栓的防治、慢性病贫血、中国南方人血液肿瘤生物资源库及个体化预后、血液病多中心国际药物临床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好评。学科带头人谭获,从事血液科工作28年,是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委员、中国医生协会血液分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广东省化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血液学会国际会员。在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骨髓增殖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种贫血和出血\/血栓性疾病、以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方面均有很深造诣,在广东省内率先开展第一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尤其近8年,在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的综合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明显提高了此类患者的三年无病生存率;开展了难治白血病的大剂量化疗,取得很好效果。血液科近8年已经完成造血干细胞移植近100例,移植相关死亡率5.3%,明显低于一般10%的死亡率,显著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实体肿瘤、以及实体肿瘤移植后进行生物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整形外科 查看详情

整形外科多年来完成了大量的病理整形和美容整形手术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得到了广泛的好评。现有本科医师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4人,均具有丰富的人体美学知识、精巧细致的操作技能,以及认真负责的医德医风,能为每一位就医者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特色技术】1、先天性或继发性组织畸形和缺损:唇腭裂、先天性小耳畸形、尿道下裂,四肢躯干及耳鼻畸形,外伤或感染所致的面部、躯干和四肢组织的缺损,溃面不愈合等。2、体表的各种良恶性肿瘤:各种痣癍、血管瘤、皮肤良恶性肿瘤、各种瘢痕的袪除和整形修复,各种原因造成的器官的缺损重建再造。3、手外科:手部肌腱、血管、神经外伤的显微外科修复、手外伤术后的晚期修复、重建等。4、美容外科:双眼皮、眼袋祛除、隆鼻术、面部改形、面部除皱、微创隆胸、抽脂及形体塑造,注射式隆胸失败后异物取出及重建、颜面部伤口的急诊整形美容修复。5、四肢血管性疾病:下肢静脉曲张的微创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滤网置入+取栓、动脉闭塞球囊扩张+支架置入、动静脉血管瘤切除+人工血管置换。6、激光治疗:体表斑痣、色素性疾病、血管性疾病、各种皮肤粘膜肿物、纹身;光子嫩肤、激光美容、激光理疗。【学科带头人】王肃生,主任医师,学科负责人,广东医师协会整形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修复分会委员、《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编委。从事整形外科、显微外科和美容外科临床工作30多年,有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教学经验。擅长:治疗先天性或因因病所致的颜面部、躯干及四肢组织缺损、畸形和溃面;各种体表的良恶性肿瘤、痣斑及体表瘢痕;周围血管性疾病;手部外伤和畸形;各种整形美容外科手术,手术技能精湛,手术效果好。

中西医结合 查看详情

中医结合病区是以中医为主导,中西医并举,传统医学治疗特色鲜明的综合型临床科室。病区成立于2003年底我院抗击\"非典\"首战告捷之际,以广东省中医重点肺病专科为依托,结合我院强大的高技术平台,打造出以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特色、老年常见疾病中西医结合综合调治为主要手段的现代化中医病区。病区有正高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多名,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学历者3人,专业梯队优良。拥有以国家级中医名师,广东省、市级名老中医,名科学术带头人组成的中医专家团队。中西医结合病区是我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肺病专科建设的主要平台之一,现拥有国家、省、市三级重点专科,病种涵盖中医呼吸、消化、心血管、妇科和乳腺疾病。(一)中西医结合呼吸疾病中西医结合病区呼吸专科是广东省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肺病专科建设单位、肺病组副组长单位、肺炎协作分组组长单位,广州市\"1357\"中西医结合重点肺病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方案的主要牵头撰写单位。拥有广东省名中医一名,广州市名中医一名。学术带头人邱志楠教授,为全国第二批著名中医药老专家学术继承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终身名誉理事,2006年获得国家\"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专科特色病种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扩张症、慢性咳嗽、肺炎喘嗽、疑难顽固性呼吸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专科特色疗法:总结著名老中医邱志楠教授近60年的临床经验,结合本专科近20年的科研成果,成功研制出\"天龙组方\"系列中成药。该系列成药针对顽固性咳喘病的不同阶段与证型,运用于临床十余年,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与口碑,2010年被评为广州市优秀院内制剂。目前本专科开展了多种非药物疗法治疗顽固性慢性咳喘类疾病,包括\"巳酉速贴疗法\"、\"冬病夏治三伏穴位贴敷\"、\"冬令进补三九穴位贴敷\"、急性咳喘发热性疾病的灌肠疗法,离子导入疗法,慢性咳喘病足底激发疗法、无创双水平BIPAP呼吸支持疗法,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等。专科学术带头人:邱志楠教授、潘俊辉教授(二)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本专科主攻方向是慢性胃炎与消化性溃疡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消化专科开展的有关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治、消化性溃疡的诊治等均具有一定特色,近年又开展了亚健康人群的平衡疗法,体现治

重症医学科 查看详情

重症医学科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作为集中抢救COPD、呼吸衰竭为主、并发循环及肾功能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病人的重症救治病房,至80年代初已建成初具规模的规范ICU。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重症医学科通过对医疗资源的评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率先提出了重症医学病房的\"半开放\"管理模式,目前该模式已被大部分综合医院采用。2012年被卫生部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本学科得到政府、社会各界及知名爱国人士的大力支持:1997年9月,在广州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广州市\"教育基金百万行\"拨款成立了\"广州呼吸监护中心(RICU)\",配置了当时国内外最先进的重症监护系统和最新型的人工呼吸机,使ICU更趋完善。2002年l2月,由霍英东基金会资助改建的\"英东--广州重症监护医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使我院重症医学科成为华南地区最具规模、最先进的重症监护医学中心之一,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之一。重症医学科在重症肺炎、AECOPD、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疾病诊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3年的\"抗非\"斗争中,在钟南山院士领导下,主动承担广东省大部分最危重SARS病人的抢救重任,连续奋战193天,收治SARS病例302例,治愈率高达93%;其中需人工通气的危重患者59人,创造了危重SARS病人抢救成功率84%的奇迹,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在近4年H1N1、H7N9禽流感的重症患者救治中,重症医学科成功救治重症患者多名。重症医学科发展迅速,在国内首次建立\"平战结合\"的负压监护病房,在控制与降低院内感染、提高抢救成功率方面取得较大成效,并根据学科的发展需要,近年增设了不同类型的病房,并拥有国内外最先进的相关仪器设备匹配,开展了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各种生命支持技术的临床应用:目前重症医学科设有正、负压病房和层流洁净病房等三类病房,共有36张具有国际水平的多功能监护病床,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平均每床单位超过20平方米。所有设备通过桥式设备带连接,可在同一床单位同时进行体外膜肺、持续肾替代治疗、人工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床旁纤支镜或彩超等生命支持和治疗。目前病房配置最先进的临床信息管理系统(CIS),并与医院的信息管理系统(HI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S)以及医学影像系统(PACS)联网,是国内最早建立完整重症医学信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