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妇产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妇产科是一个近几年迅速发展的学科,是硕士学位授予点,是上海市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粘膜病科\"成员之一。学科由南院区和北院区两部分组成,南院区在黄浦区制造局路639号,北院区在宝山区漠河路180号。学科自医院创建曾拥有著名妇产科学专家薛培教授、法锡玉教授等。现任科主任刘建华教授,擅长妇科恶性肿瘤的诊治和手术治疗,擅长女性生殖道畸形的诊治和整形手术,曾赴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学习无气腹腹腔镜技术,2003年将妇科腹壁悬吊式无气腹腹腔镜技术引入国内,并率先开展。妇产科B超室由我市第一代妇产科超声专家陈珊球教授指导建立,目前有一批集诊断与治疗—体的超声学专家,具有丰富的超声诊断及治疗经验。科室现有医师29名,研究生学历占79%。科室现有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8人,硕士生导师1人。科室现有妇科床位57张,产科床位29张。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腹腔镜手术设备、宫腔镜手术及检查设备,射频治疗仪,高频聚焦超声HIFU(又称海扶刀)子宫疾病治疗仪,诺舒子宫内膜疾病治疗仪等。学科包括妇科、产科、计划生育科。妇科的亚学科有妇科肿瘤、妇科内分泌、女性生殖道整形、宫颈疾病、女性不孕和计划生育手术、外阴疾病6个亚专业,在女性不孕症手术、妇科恶性肿瘤根治手术、妇科无气腹腹腔镜手术、女性生殖道整形、外阴疾病诊治等方面已形成临床特色。2003年率先在国内开展治疗妇科无气腹腹腔镜手术,目前是学科的特色治疗技术之一。在女性不孕症手术治疗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妇科恶性肿瘤诊治和女性生殖道畸形诊治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科室近年来开展的新治疗技术HIFU,主要用于子宫肌瘤及子宫肌腺瘤的治疗,治疗无需麻醉,安全方便,可保留子宫疾病患者的生育功能。科室年门诊量10万余人次,年住院量5000余人次,年住院手术量4000余人次。产科在急危重孕产妇抢救方面具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曾多次成功抢救严重产科出血,羊水栓塞等急危重病例。科室近3年来获得市局级以上课题2项,发表SCI论文4篇,El论文20篇。妇产科学科正齐心协力,向着\"综合提高学科水平,临床、教学和科研全面发展\"目标建设与发展。,

儿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儿科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儿科综合性科室,在历任科主任带领下,儿科在临床医疗、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和进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雄厚的技术人才力量。儿科现有医师17名,其中正、副主任5名,主治医师11名,博士1名,硕士6名;护理人员35名,其中主管护师15名,本科学历18名。分别担任上海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委员、新生儿学组委员、心血管学组委员、感染学组和上海护理学会儿科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华现代儿科杂志》常务编委,《临床儿科杂志》全国特约撰稿人,上海市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上海市医患纠纷人民调解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上海儿童哮喘协作组成员,宝山区病残儿医学鉴定委员会副组长,宝山区少儿住院基金审核专家组委员,宝山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病例评审小组组长,宝山区围产儿死亡病例评审小组组长,浦东新区科技电子政务系统专家库\"备选专家,浦东新区科技发展基金专家。现拥有床位50张,其中儿内科床位20张、儿童重症监护床位10张、新生儿重症监护床位20张,其中设有隔离病床3张,科室的床位使用率>98%,目前年门诊量达10万多人次。出院人次每年近2000人次,应用呼吸机治疗约4000小时。医疗质量诊断符合率>95%,并发症发生率<0.5%。科室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蚌埠医学院本科生实习、见习教学。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及全科医师儿科培训,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科医师、护士的进修。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上海市高校选拔优秀青年教师专项基金4项。科室曾获得上海市\"母婴安全\"先进集体、连续2年获得交大医学院文明班组、2015年度上海市先进集体、2015-2016学年上海交通大学\"共青团号\"称号等荣誉,2008年被上海市卫计委评定为上海市六家\"危重新生儿抢救会诊中心\"之一。目前科室医疗设备、仪器配备为国内一流,拥有专业的重症急救及监护设备。配有进口开放式抢救台、光疗暖箱、全功能心肺监护仪、无创伤黄疸分析仪、微量血气血糖分析仪、有创及无创呼吸机等。科室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儿童哮喘,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上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重度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败血症、多器官功

肿瘤科 查看详情

科室现有成员30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人,上海市东方学者1人,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1人,浦江人才2人。固定床位50张,年出院病人3000余人次,年门诊量8000余人次。科室开展的项目有:基于肿瘤分子分型的精准靶向治疗,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姑息化疗,放疗,介入治疗,内分泌治疗,免疫治疗,热疗,最佳支持治疗等,个体化治疗是本科室的最大特色,已经形成了恶性肿瘤的根治性化疗、恶性肿瘤的姑息化疗及辅助化疗、头颈部肿瘤的内科治疗、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原发及转移性肝癌的TACE治疗及CT引导下的放射粒子植入术、基于SPECT\/CT、ECT、CTC等高端技术的肿瘤筛查及早期诊断等医疗特色。科室拥有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影像检查等设备,开展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及调强放射治疗等先进技术,并开设肿瘤多学科联合诊治门诊(MDT),为肿瘤患者提供最科学的诊断治疗技术和最优质的一站式服务。在科研方面,率先在国内开展肺癌、肠癌及乳腺癌靶向治疗和基因检测工作,主要学科研究方向:EGFR基因在肺癌中的突变研究及应用于临床个体化治疗,大肠癌mTOR通路研究。在CancerCell,LungCancer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系列学术论文。科室迄今共培养研究生20余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市、局级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科研经费近1000余万元。发表国际学术论文近50篇,累计影响因子逾200分。

中医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56年,至今已60余年。历届科主任卢其成、胡国庆、戚清权、周阿高、游捷。2016年9月南北两院融合后,中医科现有医护人员28人,其中主任医师4人,副主任医师9人,博士学位9人,硕士学位8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继承人3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近十余年,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平台创新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教委及院级基金课题三十余项,发表SCI及国家级核心期刊论文80余篇,主编著作2部。多人次在国内和上海市口腔、肿瘤、外科等专业委员会担任主任委员、副专业委员、常务委员、委员、秘书等职务。中医科设有四个临床分科包括中医内科、中医伤外科、针灸科和长皮膏科。设有四个专病专科,包括中医肿瘤科,中医妇科,中医皮肤科,中医乳腺病科。在临床工作中,科室始终坚持发展中医特色,针药结合,并重视中西医疗法并用等原则,力求采用综合治疗方式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科室成员长年参与和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和九院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和本科生的中医理论教学任务,以及蚌埠医学院本科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任务。主编教材2部;其中《中医口腔科学》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材建设二等奖,《中医学》获得上海交大医学院优秀教材二等奖、上海市教委颁发的优秀教材奖。

骨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戴越戎教授创建,历任科主任戴衬戎教授、侯筱魁教授、朱振安教授,现任科主任赵杰教授。学科在戴越戎院士的带领下,历经几代人多年的辛勤耕耘与开拓创新,已发展成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一流的骨科学临床和研究中心;学科集临床诊疗、科学研究与教学为一体,目前是国家重点学科,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并附设多个高端科研与转化平台。骨科临床技术力量雄厚、医疗设备先进齐全,拥有5个病区200张床位,年手术量6000余台;现有各级医师62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主任医师13人,副主任医师19人;拥有博士学位者32人,硕士学位者15人。学科下设关节外科、运动医学、创伤骨科、脊柱外科、骨肿瘤和骨病、足踝矫形等学组,诊疗范围涵盖骨科各类疾病。学科在关节、脊柱、创伤等领域拥有—批造诣深厚的医学专家,如著名的戴苑戎教授、侯筱魁教授、朱振安教授、赵杰教授、孙月华教授、吴海山教授、郝永强教授等,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先后兼任华裔骨科学会、亚太人工关节学会、国际内固定学会(AO)等国际性学术组织的会长、秘书长和中国区副主席等,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等国家级骨科学术委员会的副主委、常委、理事和学组组长等,上海市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等的副主任委员、学组组长等。学科拥有多个研究、转化支撑平台包括上海市骨科内植物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骨与关节研究中心、中法生物材料与细胞治疗联合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研究所骨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生物样本库、\"985\"建设项目-干细胞转化研究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3D打印创新研究中心、《医用生物力学》杂志编辑部等。学科科研创新围绕临床需求,目前在人工关节等医学植入物的研制与应用、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研究、新型骨科生物材料的研制和评价、生物力学与生物医学工程、脊柱与关节退变、骨肿瘤等主攻方向上组成了研究团队,由院士领衔,临床专家和专职科研人员、工程师和生物技术人员密切配合,每个团队均具备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的能力。团队成员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兼任多个国际、国内学会的职务,如国际华人骨

眼科 查看详情

眼科是以眼整形眼眶病为特色、玻璃体视网膜病、白内障、青光眼、眼表角膜病、眼视光和斜弱视等专业全面发展的学科。连续四年荣获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提名,2016年获中国医院科技影响力排行第七名。学科始建于1953年,丁希庆第一任主任,后经唐亿年主任、奚渭清主任、徐乃江主任、李海生主任等多位主任的领导和发展。现任学科带头人范先群教授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II级教授。英国皇家眼科学院Fellow、国家百千万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整形眼眶病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总干事长、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曾任第五届亚太地区眼整形外科学会主席。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人社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高尚医德奖、上海市育才奖等。学科现有人员109人,其中医师58人,高级职称30人,博士40人,硕士17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目前开放床位108张,眼科专用手术室12间,科室年门诊量近20万人次,年完成各类手术2.1万余台。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率先将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应用于眼眶骨折修复,眼眶深部肿瘤摘除,眼眶减压手术,极大提高了眼眶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擅长各类眼眶骨折整复术、甲状腺相关眼病综合治疗、眼睑畸形整复、复杂性眼睑外伤修复重建、眶面裂和先天性眼睑缺损整复、眼眶静脉畸形的综合序列治疗、眼周注射除皱、填充剂注射等眼美容手术,泪道疾病微创手术、内镜导航视神经管减压术;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及术后视功能重建,复杂白内障手术;各类青光眼的综合治疗和儿童青光眼个性化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老年性黄斑变性,黄斑疾病微创手术治疗;飞秒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各种复杂斜视的治疗及术后视功能重建,婴幼儿视力的评估及早期康复;各种角膜移植手术、人工角膜移植,难治性眼表疾病诊治。2016年新增国家自然基金8项,省部级课题18项,目前在研国家自然基金41项,在研经费4000余万元。近三年在人才方面获国家百千万人才计划,首届上海市杰出青年医学人才计划,上海市启明星计划,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曙光计划和上海市扬帆计划等。发表SCI论文120余篇,包括《CellStemCell》,《Circulation》,《JournalofCellBiology》,《C

神经内科 查看详情

上海九院神经内科是上海市第一批市级脑卒中中心,是上海市神经内科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之一,南北两院合并后共有80张核定床位和重症监护室,每年完成约14万人次左右门诊量,年收治住院病人3000例。南北两部各有独立的神经电生理室,可以完成包括常规脑电图、视频监护、睡眠监护、24小时动态脑电图、肌电图、各种诱发电位等各种临床神经电生理检查。现任科主任刘建仁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九院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主任、上海医学会脑卒中专委会疾病规范化诊疗组副组长、上海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委员、上海市市级脑卒中中心主任、上海市神经介入准入评审专家、中国医师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委科技专家库成员。曾在德国基尔大学神经中心、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中心进修。擅长脑血管病和神经系统疑难疾病的诊治,以及神经和脊髓血管疾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工作,开展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动脉内溶栓和取栓、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栓塞、血管畸形栓塞、脑动脉狭窄血管重建、脊髓血管畸形栓塞等介入治疗。南北两部各有神经重症监护室,抢救各类危重患者。科室现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医师36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9人,博士14人,硕士15人,外籍顾问教授2位。多人分别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成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国卒中学会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神经科学会上海分会理事、上海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和行为医学分会以及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专科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脑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专科委员。\"急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耳石症的诊治\"和\"肌张力障碍、慢性难治性偏头痛、神经痛、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肉毒素治疗\"是我院神经内科的特色。依托我院这些特色学科的发展,本学科以急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耳石症的诊治和肌张力障碍、慢性难治性偏头痛、神经痛、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的肉毒素治疗为主攻方向,建立了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南北两部全天候进行急性脑血管病的动、静脉联合的血管再通治疗。每年开展神经介入手术500台,包括急诊取栓、颈动脉支架、动脉瘤栓塞等。眩晕(耳石症)专病门诊每周两次,患者人数在上海处于前列。肉毒素治疗肌张力障碍、慢性难治性偏头痛、神经痛、脑卒中后肌肉痉挛等具有特色。近年来,科室在神经病

消化内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专业科室,建立于1970年(大内科消化组),历任科主任褚丞祎、朱舜时、刘海林,现任主任孟祥军。现任科主任孟祥军,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消化系统各种疑难疾病的诊治、消化内镜的操作,完成内窥镜下诊治万余例。2003年至2009年期间在法国国家卫生研究院(INSERM)遗传与细胞分子生物学研究所(IGBMC)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对胃肠道肿瘤及其癌前病变的防治具有较深的造诣。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2010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A类)。担任及兼任?胃肠病学?、?世界华人消化杂志?、中华国际肿瘤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AmericanJournalofCancerCaseReports和AmericanJournalofDiabetes,Obesity&Metabolism(Senioreditor);Tumorbiology和IJMS编委(的高级编委)及审稿人;中华医学会上海市消化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上海市消化病分会委员。曾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在国内外著名专业杂志PNAS,CancerResearch等发表论文30余筒。2014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人民医院整建制并入并入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分为南北两部,每部均具备消化专病门诊、消化科病区和内镜室等完善的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体系。科里现有医师28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生16人,研究生学历占80%。现核定床位44张,年住院人数超过2500人次。消化科病区病种广泛,包括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及其并发症、肝功能衰竭、胃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急慢性胰腺炎等常见病、危重病,此外还收治腹膜间皮瘤、布-加综合症等少见病、疑难病。周一至周六均设有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主要负责胃肠道及肝胆胰腺相关疾病的诊治,目前门诊量约10万人次\/年。数十年来,在历任主任不懈努力下,九院消化科逐步开展各项诊疗项目。于1975年开展肝脏穿刺诊断技术;1994年后开展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1995年开展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动力测定;1999年开设了脂肪肝专科门诊,与放射科合作开

内分泌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是集临床、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临床科室,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是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是上海市首届内科和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培训基地,是首届交通大学医学院\"潜力学科\",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教学示范病区\",是上海市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建设学科。科室创建于1980年,首任科主任为吴万龄主任,杨裕国为第二任主任。现任主任陆颖理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兼任九院临床医学院副院长,内科教研室主任,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交通大学优秀教师。并任上海市医学会内科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委员、中国女医师糖尿病专委会委员,上海糖尿病康复协会常委、上海市住院医师培训基地评审委员兼秘书、上海内分泌医师协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上海卫生系统高评委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编委等。宋怀东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心实验室主任。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得教育部提名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等奖项。被授予国务院津贴专家、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教委\"曙光学者\",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等奖等荣誉。内分泌科室环境优美,分为南北两部,共拥有病床总数88张,其中VIP病房4张,医生33人(含返聘人员2名),护士27名,专职科研、医技人员近10人。上海市领军人才2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5名,博士17名,硕士16名。科室年门诊量15万以上,住院人数4000人次。在临床方面,内分泌科目前已形成和发展\"五个亚专科,五项特色技术和五个新技术\"。五个亚专科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性腺疾病(性发育异常)、肥胖、垂体肾上腺疾病。五项特色技术包括示踪剂技术研究糖脂代谢紊乱、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技术、\"多学科联合诊治甲状腺相关突眼和肥胖症\"模式、同位素I131治疗甲亢、基因筛查诊断技术。五个新技术包括B超定位下甲状腺结节穿刺术、胰岛素

心血管内科 查看详情

心血管内科成立于1980年,在历任科主任徐济民、杨菊贤、吴士尧、王长谦教授以及现任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张俊峰主任主持下,致力于心血管专业发展和人才梯队培养,取得显著成绩。心血管内科是教育部公布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的组成单位之一,是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教学医院的专业科室。获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银蛇奖、浦江人才计划、院优秀青年骨干等人才培养计划数名。心脏科现有医师40余名,包括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12人,主治医师18人;有护士60余名;医护人员中研究生学历40余人,博导和硕导13人。心血管内科南北部现共有核定床位115张,设有冠心病监护病房(CCU,床位21张),并配备有功能完善的心功能室、心电图室、心导管室、心血管病研究室等,有多名高级专家指导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006年被批准为卫生部心血管临床试验资质单位。每年专科门诊120000人次以上,出院约5000人次。近年来,心血管内科在心脏介入治疗领域获得了飞速发展,现在全科南北两部每年完成介入诊治病例近3500例。广泛开展各种冠脉介入诊断治疗手术如冠脉造影、球囊扩张、支架植入、血管内超声、光学干涉断层成像、心肌血流储备分数、钙化病变旋磨等。每年绿色通道急诊PCI抢救近3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98%以上采取经桡动脉路径。常规开展单双腔起搏器、ICD及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射频消融治疗各种复杂心律失常。在全市较早开展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型心律失常,至今已完成数千例射频消融治疗。开展介入诊疗工作以来,累计诊治各种心血管病数万例。此外,自2014年起,我科引入房颤左心耳封堵技术,目前已成功完成近20例手术,是上海市最早开始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的心血管中心之—。心血管内科至今获得40余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2项,参加国家科技部十五公关课题2项,累计科研经费达800万元。发表SCI论文60余篇,总影响因子超过150分。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各类科研专利3项。心血管内科将在保持现有优势、特色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成长,发展新技术,壮大亚专业,建设更加合理和高效的人才梯队。不仅继续保持目前冠脉介入治疗、起搏和射频消融等优势,同时深入发展左心耳封堵等新兴技术,扩大临床研究的力度和广度,深入心血管病学科临床和基础的系统化建设,把心血管内科建设成为在医疗

感染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始建于1980年,历任科主任徐伯忠、王功大,经过3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集医疗、教学与科研为—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专业科室。感染科现任科主任许洁,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医师协会感染医师分会全国委员、中华感染病学会上海分会委员、中华病毒学会上海分会委员、上海市感染质控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院管理学会感染分会委员、上海艾滋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肝病肝肿瘤委员会委员、中华肝病学会上海分会青年委员、《肝脏》《微生物与感染》及卫生部医学参考报编辑委员会编委和CFDA药品评审中心专家及国家卫计委和上海卫生系统应急专家。感染科(含发热门诊)目前有临床医师16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7人,退休返聘医师6人,护理人员24人。2016年12月6日,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大楼重新装修后正式启用,整个病房开放床位50张,包括普通肝病病房、经典感染性疾病隔离病房,感染性疾病普通内科病房,并设立重症监护病房(床位5张)。2004年成为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心,2009年经CFDA审核批准建立肝病药物临床基地,近几年负责或参加了多项国际国内多中心临床研究。每年专科门诊约50000人,每年出院近1600人,病种齐全,可保证药物临床实验的病人来源,建立门诊病人信息库,标本的收集和参加医院样本库的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血清标本2万余份,组织标本200余份。2002年许洁主任在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期间发现传统意义上的\"传染科\"已不能代表国内外感染性疾病发展的趋势,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因此,近十余年感染科再次朝着建设\"感染病科现代版\"努力奋斗,以建立适应感染疾病谱变化和与国际趋势接轨的专业科室、培养拥有细菌真菌感染和抗菌药物应用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让中国的复杂难治感染患者,能与肿瘤或心肺疾病等一样,得到专业对口的感染病科的病区收治\"。除了收治细菌和真菌引起的各类感染,感染科还要承担院内外各类疑难感染性疾病会诊,同时参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开展感染病诊疗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培训和科普宣传。并在院内协助其他科室的抗感染诊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能够作为兄弟科室的后盾也是感染科的重要责任。在新型感染性疾病的诊治的同时,感染科仍在传统肝病的诊治上追求进一步的发展,我

风湿免疫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于2005年10月创建,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首任科主任赵福涛的带领下,科室得到了快速发展,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的特色科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蚌埠医学院的硕士培养点,是上海市较早成立的风湿免疫科之一。现有医师5名,其中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住院医师3名,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护理人员10人,病房开放床位20张。随着基础和临床免疫学的飞速发展,风湿免疫学科近年来也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为风湿免疫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学科的医疗特色是以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和骨关节炎为主的风湿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干燥综合征、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痛风、骨关节炎、红斑狼疮、脊柱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系统性硬化症、血管炎病、肌炎等风湿免疫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肌炎等重症风湿病的诊治、抢救方面也有很多的成功经验,为众多的风湿病患者解除了病痛。科室人员能够熟练进行膝、肩、踝、腕、肘、髋、骶骼关节等各种关节腔穿刺诊疗术,开展了微创唇腺活检术、骨质疏松骨密度检测,引进了低中频电热治疗、烫熨治疗、红外线治疗等康复治疗项目。与兄弟单位合作,在上海市率先进行了生物制剂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观察,成效显著,使越来越多的难治性关节炎患者树立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唇腺组织APQ5表达、血清IL-21、β2-MG水平与其病情活动性的相关性研究\"、\"FasL基因关节腔内转染治疗大鼠类风湿关节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抗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增值作用的实验研究\"、\"TRAIL基因抗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增殖作用的研究\"、\"上海北部地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HLA-B27亚型与其KIR、HLA-Cw基因型的相关性研究\"\"鱼腥草素钠抗类风湿关节炎滑膜增殖作用的实验研究\"等课题先后获得了上海市教委、卫生局、区科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以及医院科研基金的资助。科室有2人获得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青\"基金的支持。近年来,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l收录5篇。学科2006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蚌埠医学院内科学风湿免疫病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和蚌埠医

泌尿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创立于1980年,经30多年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国内知名的优势学科。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整建制并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作为第一批整合学科,组成了全新的泌尿外科,分为南北两部,目前泌尿外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上海市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也是中国男科手术培训中心所在单位。学科在王忠教授担任科主任10余年来,以\"以病人为中心,用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全方位服务于病人\"为发展宗旨,以\"修复重建\"为特色,以\"微创和创新\"为方向,科室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步入良性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2007年成为院级重点学科,2008年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目前,学科在前列腺疾病微创诊治、下尿路修复重建、男科、泌尿系肿瘤和结石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取得多项突破,已发展成为集医教研于一体的国内知名的优势学科,科室实际开放床位90张,年出院人次7000人次,手术6000人次;科室在编医生27人,均为研究生以上学历,其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研究生导师1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名,绝大数中青年骨干拥有博士学位和出国留学背景,且手术技能过硬。目前科室设有前列腺疾病、下尿路修复、男科学、泌尿系肿瘤微创、泌尿系结石及女性泌尿外科\/盆底专业6个亚专业治疗组,在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癌的微创诊治、严重的泌尿男性生殖器畸形\/外伤\/肿瘤等创面修复重建、泌尿系肿瘤及结石的微创诊治等方面具有特色,诊治范围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承担了住院医师培训教学任务,泌尿专科医师培训教育以及两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学习班(下尿路修复重建和前列腺增生微创治疗),培养了大批医疗人才。学科聘请美国泌尿外科学会金膀胱镜奖获得者、前北美性学会主席吕福泰教授,现任北美性学会主席王润教授和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林贵亭教授担任科室客座教授。学科目前有独立的尿失禁及盆底重建诊治中心、体外震波碎石治疗室、尿流动力学检查室、男科疾病检查治疗室,配备大功率100W伙激光、第四代EMS超声碎石系统、体外震波碎石机、3D及高清腹腔镜、BK2202泌尿专科超声仪、东芝超声诊断仪和伟力男科工作站、盆底康复仪等众多大型医疗设备,仪器设备总值达3000余万元。教

神经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有床位92张(其中NICU15张),分南北两个院区。手术医疗设备完善,包括手术显微镜,脑室镜,立体定向治疗仪,多功能电生理监护仪,经颅多普勒,CPT\/C(感觉神经阈值测定仪)导航、最新型号CT,MRI及环绕DSA等大型设备。科室现有医师20人,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6人,博导1人,硕导1人,5人国外工作或进修经历。护理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学科现有2个病区(南部病区,北部病区),是上海交通大学颅神经联合诊治中心,垂体瘤联合诊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创伤研究所,颅脑创伤临床诊疗中心成员单位。九院神经外科与美国,法国,日本,以色列和澳大利亚等国的同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先后有四位高年资医师出国访问,五名医师出国进修。和法国Clermont-Ferrant第一大学医学院附属医学中心以及澳大利亚大学皇家Adeleide医院定期交流。2002年开始实施和法国\"希望之链\"协会建立的小儿神经外科领域的长期协作项目。2005年在滇成立神经外科临床协作中心科室近年来荣获上海市高尚医德奖,上海市医苑新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和新百人计划。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青年项目1项,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和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30余项。目前科室业务已涉及神经外科各个亚学科,科室拥有国际先进诊疗设备,显微微创神经外科已成为特色,学科骨干力量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在科室主任郭智霖教授的带领下,除开展常规和传统的颅脑手术及脊髓手术外,在传统优势–脑血管病上有更进一步发展,在颅内巨大血管畸形,以及动脉瘤的一体化治疗,积累了不少经验,同时也发展了微创技术,在传统禁区手术脑干肿瘤切除也获得了突破,并且成功的实行了多例高难度的上颈髓巨大髓内肿瘤,在业内也获得高度评价。并且九院神经外科依托九院口腔外科和整形外科的优势,在颅底内外沟通肿瘤,颅面畸形,头面部巨大肿瘤治疗上也创造了九院神经外科的特色,在全国神经外科界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急诊创伤方面也有亮点,尤其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麻醉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始建于1962年。历时50余年发展,如今已呈现雄厚实力和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国内少数几家整合了临床手术麻醉、重症医学、疼痛门诊、基础研究等部分,综合框架齐全的、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二级学科和—级临床科室。学科目前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点学科和麻醉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是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专委会、上海口腔医学会口腔麻醉专委会的创建单位和现任主委单位,以及上海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现任副主委单位。本学科也是亚洲口腔麻醉学会联盟(FADAS)的创建单位和FADAS现任主席单位。现有医师98名,研究生学历占85%。其中有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9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4名。入选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1名、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2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名、上海市教委青年医师培养计划4名。手术室、麻醉与SICU护理人员271名。学科拥有国内一流的硬件设施,有71间层流手术室和2个外科监护病区,在上海最早开设麻醉诱导室和麻醉恢复室。配备有多功能麻醉工作站、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呼吸机、便携式B超机、TCI工作站、纤维支气管镜、血气分析仪、无创心功能监测仪、自体血回输机、疼痛理疗仪等医疗设备,每年完成住院手术7万余例。本学科充分依托医院在国内、外的优势,形成了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管理、困难气道管理以及围术期重要脏器保护三大学科特色。1.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管理:头颈颌面外科涉及颅底、颌面、眼眶、口腔、耳鼻咽喉、头颈,甚至胸腔,是跨学科专业。本学科自成立以来,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头颈颌面部疑难手术的麻醉管理,开创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诸多先河:1964年在国内率先进行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手术的麻醉;1977年成功实施全国第—例眶距增宽矫正术的麻醉;1979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实施了颅颌面联合根治术的麻醉。如今,每年实施头颈颌面部手术15000余例,手术星排名稳居全国第一,在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领域已居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本学科针对头颈颌面部肿瘤、颅颌面畸形(包括错颌畸形、PierreRobin综合征、Crouzon综合征、TreacherCollin综合征)、唇腭裂、颞下颌关节病、头颈颌面外伤和烧伤等手术治疗制定了个体化的麻醉管理策略,规范了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流程。通过开展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定期向全国培训相关紧缺

血管外科 查看详情

九院血管外科创始于1980年,在我国著名的血管外科专家孙建民、张培华和蒋米尔教授的带领下,经过30余年努力,形成了一支现以陆信武主任领导的学科梯队建设结构合理的血管外科专业队伍。2014年11月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整建制并入上海九院,形成南北联动、比翼齐飞的新格局,为九院血管外科进一步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平台。科室现有医师16名,全部具有研究生学历。科室现有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3人,教授6人,副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6人。拥有上海\"浦江人才计划\"2人:校局级人才1人,院优青3人。美国血管外科协会前任主席,美国梅奥医疗中心(MayoClinic)血管外科教授,血管外科权威期刊JVasc.Surg.主编PeterGloviczki于2014年5月正式成为我校特聘顾问教授。九院血管外科现有床位60张,拥有先进的血管数字减影仪、血管超声、C臂机,周围血管节段测压等设备。在外周血管病诊治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率先在国内开展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闭合、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内膜下成形术等技术,在腔内治疗血管疾病方面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学科下设周围静脉疾病亚专业、周围动脉疾病亚专业、主动脉疾病亚专业、血透通路亚专业、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亚专业等亚专科,年门诊量超过3.5万人次,年腔内治疗1000余人次,年手术量达4000余人次。本学科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卫生部及上海市等科研课题40余项,经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成果鉴定30余项;科室近5年来获得市局级以上课题1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4项,上海市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新兴前沿技术项目1项。发表国内外论文50余篇,其中权威杂志SCI论文30余篇。历年来获国家及各部委、上海市等科技进步奖30余项,其中包括国家发明四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等奖各1项。本学科已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40余名,其中国家教育部委托培养留学生1名,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人才计划1名,培养进修医生近四百名,其中多名已成为国内外血管外科和研究骨干(如美国梅奥医学中心、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斯坦福大学医学中心、芝加哥大学医学中心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医学中心、英国伦敦大学等)。连续主编和出版发行《临床血管外科学》一至四版,是《黄家驷外科学》和高等院校《外科学》统编教材血管外科章节的撰写单位。

口腔正畸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建立于1950年。科室现有医师32名,研究生学历占90%。科室现有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14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院优青3人。科室现有口腔综合治疗椅位36台。科室年门诊量十万余人次。科室临床诊疗技术的开展与提升始终紧跟国际发展前沿,口腔正畸治疗项目涵盖口腔正畸学科经典与现代技术的各个层面,包括直丝弓技术、自锁矫治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严重颌骨畸形的正颌外科术前术后矫治技术、唇腭裂正畸矫治介入、种植支抗技术、数字模拟个体化设计矫治技术、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的口腔矫正器治疗技术等。学科的发展方向定位于建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口腔正畸专科,带动我国口腔正畸学科整体发展的高质量诊疗中心。学科已有8个主攻方向: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牙槽骨塑形、唇腭裂正畸治疗、双槽沟矫治技术、矫形力装置的开发和应用、外科辅助的快速正畸治疗、数字化排牙与托槽间接粘结技术、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严重颌骨畸形的正颌外科术前术后矫治技术;除日常接诊常规恒牙列早期错合畸形病例外,近年对成年病例及高难度病例的诊治亦已成为口腔正畸科的特色及强项。口腔正畸科近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上海市级、局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共47项(国家级5项,省部级9项,局级9项,校级24项),总经费达237.4万元,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参编学术专著6部。随着学科学术地位的日渐提高,口腔正畸科先后有多位专家出任国内及国际学术组织重要职位,是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正畸委员会常委单位、是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唇腭裂学组成员单位、是上海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现有中国口腔正畸学会(COS)会员32名,世界正畸医师联盟(WFO)委员32名。

口腔种植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科是国内最早引进和开展种植牙业务的综合性临床专科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伊始,就开始引进国际先进种植技术理念开展口腔种植工作;至1994年,第九人民医院成立非独立的口腔种植科。2001年,正式成立独立行政建制口腔种植科。张志勇教授任第一任科主任(2001-2012)。张志勇教授是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第一、第二、第三届副主任委员(2002-2012);第一届国际口腔种植学会中国分会主席(2008);国际牙医学院院士(2007);国际口腔种植学会专家组成员(2008);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10)。同时担任《上海口腔医学》(1999)、《口腔颌面外科杂志》(1991)、《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3)、《口腔材料器械杂志》(2000)、《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02)等多本杂志的编委。现任科主任(2012-)赖红昌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种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口腔种植协会专家组成员(ITlfellow)、欧洲骨结合协会常委,国际牙医学院院士。担任多本国际和国内口腔种植学顶尖杂志编委,包括《Clinicaloralimplantsresearch》.《JournalofProsthodontics》.《Implantologicum》、《上海口腔医学》、《口腔材料器械杂志》、《中国口腔种植学》等。同时还是《Clinicaloralimplantsresearch》中文版主编并兼任《JournalofOralandMaxillofacialSurgery》.《ActaBiomaterialia》、《ArchivesoforalBiology》、《中华口腔医学》、《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华西口腔医学》等多本期刊特约审稿专家,并于2014~2016连续三年入选EI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牙科领域十大学者榜单。通过在种植领域中二十多年的发展,科室口腔种植技术在国内已占有一席之地,所开展的业务范围几乎涉及口腔颅颌面各个领域,特别涉及到某些国内的难点。在国内最早开展下颌骨截除、血管化骼骨或腓骨移植,同期植入种植体技术;应用血管化骸骨、腓骨、肩胛骨修复上颌骨缺损同期或分期种植修复;在国内首创双侧耳缺失种植义耳修复技术;开展眼眶及内容物缺失种植义眼修复技术;在国

口腔修复科 查看详情

口腔修复科始建于1954年震旦大学牙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口腔科下属的冠桥修复科,首位科主任是口腔医学著名专家邱立崇教授;1956年易名为口腔矫形科;1984年更名为口腔修复科。历任科主任邱立崇、沈文微、杨宠莹、张富强、蒋欣泉。张富强,主任医师,教授,博导,上海九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上海口腔医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亚洲口腔修复学会前任主席,中华口腔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荣获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央保健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奖\"等,并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蒋欣泉,现任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系国际牙医师学院(ICD)Fellow、国际口腔修复学(ICP)理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工程与信息技术学院)HonoraryProfessor,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修复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树兰医学青年奖、\"银蛇奖\"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昔称号。科室现有医师35名,研究生学历占80%,主任医师7人,副主任医师15人;教授2人,副教授1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8人。科室现有各级人才计划:国家及省部级人才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上海市启明星(跟踪)、白玉兰人才基金、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领军人才、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扬帆计划)15人次;校局级人才10人次;院优青9人次。近年指导研究生获国际口腔修复学院首批\"研究资助计划\"、口腔种植研究分会Younginvestingatorprize学生组第一名、口腔修复分会AuthurR.Frechette2016newinvestingatoraward、国际牙科研究会中国分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等奖项。学科分可摘局部义齿修复、全口义齿修复、固

病理科 查看详情

病理科成立于1959年,是上海较早开展病理检查的科室之一。首任主任为罗汉兰医师,其后历任科主任分别是刘媛茹(1967)、韩忠镕(1982)、束木娟(1996)、林梅绥(1998)、束木娟(2009)、王萍(2010)、朱延波(2015)和季天海(2018)。病理科现有在岗工作人员39人,其中医师系列15人,技师系列16人,基础研究系列3人,辅助类人员5人;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4名;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5名。病理科依托物联和互联系统,设置了(黄埔)诊断中心和(宝山)技术中心两个工作场所,并建立了多个病理标本前处理工作站以及常规病理室、快速病理室、细胞病理室、免疫病理室、遗传病理室、分子病理室、实验病理室、数字病理室、多功能示教室等各专业工作室;拥有大数据多组学肿瘤分析平台以及数字化病理系统。科室藏书丰富,涵盖病理诊断、病理技术、肿瘤机制、肿瘤检测以及医学信息等各个相关领域。近年来病理科有序开放资源,协同创新,以临床病理为基础、研究和转化为导向,除了承担综合医院各系统疾病的常规病理诊断工作外,还开展了基因扩增、突变、测序以及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等与精准医学相关的前沿项目,尤其在皮肤、眼耳鼻喉、骨与软组织等肿瘤病理以及整形等非肿瘤病理上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2017年共完成外科病理检查60000余例,同时也为医联体单位和其他各地医院提供了疑难病理会诊便利。病理科主要研究领域有: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肿瘤即时检测与肿瘤诊断。包括肿瘤(干细胞)起源、增殖、分化机制与肿瘤代谢模式;多功能纳米载药系统与肿瘤治疗;其他新技术新材料新传感器与肿瘤诊断;仿生分子识别与智能检测等。\"路漫漫其修远兮\"。病理科正站在新的起点,将以精准医学、转化医学和整合医学为牵引加强学科建设,协同创新,主动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为早日建成学科特色鲜明、地区有影响力、医教研协同发展的品牌学科而努力。,

药剂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剂科是以药品采购、处方调配、制剂生产、静脉配置、临床药学及药学科研为一体的综合性医技科室,现有药学岗位人员120人(研究生学历15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41人(医院聘任)。结合学科建设和临床实际的需要,药剂科设有药库、门诊药房、急诊药房、发热药房、感染科药房、口腔科药房、中药房、住院药房、手术室药房、静脉药物配置中心、制剂室、分析室、临床药学室、药物研究室等部门。常规开展临床血药浓度监测、肿瘤药敏检测、临床用药咨询等药学服务工作。科室拥有自动发药机、药品全自动分包系统、电子针药柜等设备,为提高药师服务效率给予有力保障。在医院信息科的支持下,药剂科开发了一系列合理用药软件,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控软件、处方点评软件等,并不断完善。科室各部门均建立了完整的组织体系,确保学科建设扎实推进,使药学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满足政府医改和医院工作的需求。科主任原永芳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生导师,具有30年丰富的医院药学工作经验,在药物分析、药代动力学、药物分子机制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研究经验,2008年8月-2009年1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上海市科委基金、上海市教委基金、上海市卫计委基金等各级课题共计20余项,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其中SCl收录14篇;参编专著6部;授权专利1项。专职临床药师已涵盖呼吸内科、心内科、肾脏内科、肿瘤科、消化内科、内分泌科等临床科室。临床药师积极参与查房、会诊及病例讨论,参与制定个体化用药治疗方案,提供患者用药教育,药物咨询,开展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同时不断深化药学服务的内涵,开展拆零药品说明书、药师服务名片、家庭备药清单和废旧药品回收等服务,得到了患者和医生的认可与好评,并获得了多项荣誉。临床药师还定期到社区、老年大学和民工子弟小学讲解合理用药常识,让更多的居民百姓们获益。药剂科每年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临床药物学》等教学工作,承担复旦大学药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蚌埠医学院等学校实习生的带教任务。研究团队在原永芳主任的带领下,由富有团结求实、创新进取精神的中青年科研人员组成,一直致力于中药分析、药物疗效以及药物分子机制方面的研究,在药理学、药物分析、药物毒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方面具有扎实的理

营养科 查看详情

上海九院临床营养科创立于1986年,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及影响力。北部临床营养科成立于2014年,2017年1月与南部营养科合并。科室目前配备营养专业人员18名,其中高级职称2名,中级职称6名,研究生学历7名,本科学历11名,3名营养师获得中国首批注册营养师资格。临床营养科现任科主任张美芳,临床执业医师、主任营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营养医师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临床营养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专科分会委员、上海营养学会理事、上海食疗研究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委员,承担及参与多项课题,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十余篇学术论文、SCI论文1篇(影响因子5.96)。主编及参编多部教材及多本营养学著作和科普丛书,多次受邀在上海及全国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座客多档营养养生类节目。常驻北部园区科副主任陈洁文,为副主任营养医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肿瘤营养治疗专委会委员。科室在糖尿病、肥胖、痛风等代谢紊乱性疾病、慢性肾脏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术后及放化疗前后的营养辅助治疗、肠内营养支持等方面见长,在膳食营养及餐饮管理方面更是处于业界领先水平。科室承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院校营养专业学生和进修生的实习带教以及九院临床医学院营养选修课的授课;已连续五年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头颈部疾病围手术期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研讨会》和《营养在肥胖多学科临床诊治中的作用》;参与撰写《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版)》.《CSCO恶性肿瘤患者的营养治疗专家共识》以及《中国临床营养培训》、《上海市营养学会社区医生营养教育》.《实用营养师手册》和《营养师必读》等多部教材和专著。科室鼓励并大力支持营养专业人员参与科研工作,迄今承担及参与各级课题14项,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省卫生厅项目2项,上海市卫生局课题1项,上海市教委课题1项,上海市卫计委青年项目1项,中国民盟上海委员会项目1项,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项目1项,院级课题3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已有多篇论文发表。

老年病科 查看详情

老年病科建立于1997年,首任科主任为张德星教授,历任科主任为郑慧君教授。现任科主任盛净教授,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目前为中国老年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学上海老年医学分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黄浦区慢病防治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编委、《中华脑行为医学》杂志编委、《内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编委、《老年医学与保健》杂志编委、《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编委。曾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主持承担上海市科委、教委、卫生局等课题数项,发表论著数十篇,带教硕士研究生二十余名。擅长各种老年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尤在老年高血压、冠心病、顽固性心衰、心律失常、心理疾病导致的老年躯体化障碍、重症感染性疾病、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2016年9月,老年病科与九院北部老年病科正式融合,科室现有医师22名,其中博士4人,硕士14人。现有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5人,教授1人。老年病科为老年医学硕士授予点,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4人。共有床位74张,其中重症监护病床8张,心电监护病床15张。自建科以来,老年病科全面发展老年医学专业,提高医护人员专科诊疗能力,并设立了老年心血管、呼吸、糖尿病、脑血管疾病、情绪障碍等亚专业。除常见老年疾病的诊治外,在重症感染合并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的抢救治疗、伴有多种疾病基础健康状态欠佳的高龄患者,进行大型手术前的围手术期治疗及术后康复护理、老年心身疾病的诊治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是九院临床治疗的特色之一。此外在严重心律失常、顽固性心衰老年痴呆重症感染性疾病老年糖尿病、老年患者脑卒中后误吸、老年综合征、老年患者营养支持和压疮护理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老年病科还拥有检测动脉硬化的四肢动脉超声检测仪、检测心脏负荷的无创心功能检测仪,72h血糖监测仪等设备。在功能治疗方面拥有吞咽功能训练仪、平衡训练仪、辅助排痰仪、四肢血液循环仪等医疗设备,对老年患者病情的判断及病后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室业务量逐年增加,目前年门诊量达4万余人次,年住院达1000余人次。在科研方面,老年病科确立了\"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机制及其防治研究\"、\"老年综合征\"及\"老年情绪障碍伴躯体化疾病的诊治\"为科室的主攻方向,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

超声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超声诊断科建立于1959年,由郑慧君医师兼管。之后陈珊球医师、燕山主任、龚蕾萌主任和徐秋华主任为历任科主任。北部超声检查室成立于1981年,隶属于功能科,2006年独立成科。南北两部融合的超声诊断科目前职工共22名,包括医师18名,技师4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10名,硕士及以上学历占50%。高级职称医师3名,硕士生导师1名,中、初级职称分别有10名和9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超声医学方向)硕士点,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任科主任熊屏,女,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HopkinsUniversity)医学院附属约翰霍普金斯医院博士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上海超声医学学会浅表专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医疗鉴定专家库成员。从事超声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20余年;尤为擅长头颈颌面部及乳腺肿瘤,血管瘤、脉管畸形、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皮瓣穿支皮瓣的定位等器官的超声诊断,脏器声学造影,介入诊断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康公司、卫生局、交大等多项科研课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专业论文多篇,其中近5年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11篇、参编专著3部。科室现有18台高中档彩色超声诊断仪器,开展业务主要包括:①腹部检查,包括成人及儿童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腹部肿块等;②心血管检查,包括成人、儿童、新生儿的心脏,新生儿颅脑及颅脑血管,颈动静脉、椎动脉、上下肢动静脉、腹腔大血管,皮瓣穿支血管检查等;③妇产科检查,包括经腹妇科检查,腔内妇科检查,孕期胎儿生长监测,产科大畸形筛查,胎儿颜面部三维超声等;④浅表检查,包括甲状腺、乳腺、涎腺、脉管瘤、脉管畸形及全身各部浅表淋巴结、包块等;⑤介入超声检查,包括甲状腺结节、涎腺肿瘤、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淋巴结及各部肿块粗针穿刺组织学检查,肝脓肿穿刺引流、肾脏穿刺等;⑥其他,如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三维成像等。在临床业务方面,科室业务丰富,浅表、腹部、妇产、心血管超声并驾齐驱,在医院历任领导的关心支持及历届科主任的努力下,我科依托于第九人民医院优势专业,以颌面颈部疾病超声诊断及皮瓣穿支血管定位为特色,此类病例的繁复于国内外都属罕见,超声诊断科经过多年的摸索及临床实践,在口腔颌面部肿物的超声诊断、颈部淋巴结良恶性

创面修复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创面修复科成立于2012年4月9日,专门从事各类急、慢性创面综合性诊疗,是上海市三级甲等医院中第一个成立的综合性创面修复专业临床学科,也是国内大型综合性医院中最早成立创面修复专科之—,同时也是上海市创面修复研究中心副主任单位。创面修复科现有医生3人,专职护士1人,均为研究生学历。其中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1人,医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人。创面修复科现有床位11张,主要收治各类急、慢性皮肤组织创面疾病患者,涉及烧\/创伤创面、糖尿病足、压疮、下肢静脉性溃疡、放射性溃疡、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溃疡、感染性溃疡、医源性溃疡等。门诊时间为总院每周一、周四上午,浦东分院周一至周五门诊开放。通过应用多学科手段和标准化诊疗体系,成功救治了许多疑难创面病例,包括28年的下肢静脉性溃疡、52年电击伤溃疡、68年弹片伤溃疡等长期不愈的创面疾病,也包括糖尿病足、压疮、美容整形失败导致溃疡等复杂慢性创面,体现了创面诊疗的先进水平。科室拥有国际上第一条基于4G技术的远程创面诊疗系统,用于实施基层单位疑难创面诊疗的实时指导。同时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创面信息数据库,已拥有国内30余家三级甲等医院和基层医院的用户,并被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组织修复专业委员会指定为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的专用数据库。科室近3年来获得市局级以上课题3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十二五)子课题1项,另获丹麦\"AccesstoHealth\"基金1项。发表SCI论文6篇。历年来获得省部级科研课题奖励2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第5完成单位),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第2完成单位)。参与编撰国内专著4部,国际专著1部。目前创面修复科还处在学科初创阶段,科室全体同志正在艰苦奋斗,通过建立扎实学科基础和不断创新,力争将创面修复科建立成为国内—流和具备较高国际知名度的九院品牌学科。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立于1951年,曾聘请耳鼻咽喉科著名教授何永照为顾问,历任科主任为睡大中(1951)、毛承樾(1956)、胡桂芳(1958)、徐渊(1964)、潘根长(1982)、王瑞萍(1988)、王泉良(1989)、汤君彦(2000)和王珮华(2003)。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与第三人民医院正式合并,重组后成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现学科带头人吴皓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系系主任、上海市耳鼻咽喉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主任、上海市耳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等,兼任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侯任主任委员、卫生部新生儿听力筛查专家组组长、《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副总编辑、《中华耳科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副主编等。擅长各类听力障碍的人工听觉植入手术、颅底肿瘤手术、慢性中耳炎听力重建手术、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及面肌痉挛的微创手术、各类面瘫的神经修复手术、顽固性眩晕的手术治疗、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听力重建手术等。现科主任王珮华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泛亚面部整形美容外科学会中国区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中国医促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和整形美容分会常委;上海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常委兼鼻科组组长。擅长耳鼻外伤与畸形的整复,外鼻肿瘤的诊治以及鼻科疾病的内镜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组后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下设耳神经颅底外科、鼻及鼻畸形外科、咽喉头颈外科及听力中心等亚专业,核定床位120张,年手术量达3000台以上,是上海市耳鼻咽喉科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上海市人工耳蜗植入定点医院、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系所在单位。科室现有医师38人,其中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7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生导师4名,并形成了以\"颅底外科、听觉植入、听力重建、耳鼻畸形整复、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为重点的临床专业特色,多项临床医疗技术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病区介绍—病区耳神经颅底外科耳鼻喉头颈外科一病区,主要致力于耳神经及颅底疾病诊治的专业团队,截至目前,团队已完成2000多例听神经瘤、颈静脉孔区肿瘤及其他侧颅底疾

放疗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北部放疗科成立于1992年,是目前宝山区唯一—家从事肿瘤放射治疗的专业科室,拥有门诊放疗中心及放疗病房。在学科规模、专科设备、技术水平上近几年均取得了快速发展,该学科已成为上海北翼地区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体的肿瘤放射治疗中心。现任科主任姚原,主任医师,199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疗系,2006年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从事临床放射治疗工作20多年。2011年至九院北部(原三院)放疗科担任科主任,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St.Jude儿童研究医院和佛罗里达大学医院等做访问和学习,将国际先进理念和前沿科技技术引入到放疗科的日常工作和学科建设中。北部放疗科现有医技人员16名,医师6人,物理师2人,技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1名,中级职称7名,具有博士学位2名,博士在读1名,硕士学位4名,硕士在读2名。目前放疗科更新完善了一系列国际先进的进口放疗设备:有英国Elekta公司出产的SynergyVMAT直线加速器1台,今年了引进目前世界最先进的、可用于外科放疗的设备——美国VARIAN公司EDGE直线加速器(俗称\"速锋刀\")1台,拟购置有4D功能的模拟定位机。科室还有1套完整的治疗网络系统,3套治疗计划系统和2台热疗机。可以完成目前世界上全部光子(X线)和电子线的照射技术:包括各系统肿瘤的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射治疗(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射治疗(VMAT,俗称\"TOMO\"技术)、CT图像引导下放射治疗(IGRT),3-4维立体定向放射治疗(3D4D-SBRT,俗称\"X刀\"或\"网络刀\"技术)等以精确定位、精确设计和精确实施为代表的精确放疗新技术。我科与九院相关科室密切配合,积极开展以头颈肿瘤为特色的肿瘤综合治疗和复发难治性疤痕疙瘩的放射治疗。以采用高分次剂量、短疗程治疗模式为创新点,开展无创根治早期肿瘤和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肿瘤的新模式。在开展术前放疗、术后放疗、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放疗,以及放疗与介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热疗、同期放化疗、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等综合治疗方面拥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质量保证是放疗科的生命线。多年来,我科一直把严格的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制定了严格的系统的质量保证体系,从病人治疗前定位、治

放射科 查看详情

放射科建立于1949年,首任科主任梅国贞教授;历任科主任朱大成教授、叶新华教授、罗济程教授、余强教授、陶晓峰教授等。经过几代放射学专家的努力和耕耘,放射科已逐渐形成了以陶晓峰主任为学科带头人的学科梯队建设结构合理的医学影像专业团队,成为以口腔及颌面头颈部影像为特色,神经影像、心血管影像、胸部影像、骨关节影像全面发展的医院重要支撑学科。现任科主任陶晓峰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头颈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放射专业委员会常委、上海市放射专业委员会常委兼秘书、上海市放射专业委员会头颈学组组长、上海医师协会影像与核医学科医师分会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理事、中国医学装备协会MRI装备与技术专委会常委兼头颈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影像医学专委会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实用放射学杂志》副主编、《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杂志》副总主编、《磁共振成像》和《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编委。陶晓峰教授长期致力于神经系统及颌面头颈部疾病的临床诊断及分子和功能成像研究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项,市科委、市教委、市卫计委资助课题十余项,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0余本,并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主持获省部级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陶晓峰教授主持的\"CT和MRI新技术在头颈部疾病的临床应用系列研究\"和\"头颈部疾病影像学诊断新技术优化与创新\"项目分别荣获2016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15年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自2014年11月开始,放射科实现南北两部—体统一化管理,放射科是首批实现九院融合发展的学科之一。目前,放射科南北两部共拥有各类放射专业医师及技术人员100余人,其中教授1名、主任医师5名、副主任医师6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并拥有上海优秀学术带头人、浦江人才、启明星、上海市优青等优秀学术骨干。放射科现拥有CT检查设备五台,包括最新的西门子双源CT、GE第4代能谱CT等高端CT设备;磁共振设备五台,包括4台3.0T高场强的磁共振(包括一台GE3T750MRI正在北部装机)﹔高档数字平板DSA五台、OCT四台,另有DR、CR、大型数字平板

辅助生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辅助生殖科成立于2003年,是卫生部批准的开展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专业治疗各种男女不孕症,特别是采用各类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不孕症。可开展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IUI)技术,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等辅助生殖技术。我们采用\"以冷冻胚胎移植为核心的试管婴儿策略\",用简单、安全、高效、痛苦少、费用低的独特技术开展不孕症治疗。现任科主任以及学科带头人匡延平教授,为辅助生殖领域知名专家,同时兼任上海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结合辅助生殖医学分会委员。目前中心有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7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83.3%,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中心具备全层流的取卵手术室、胚胎移植室、胚胎培养室、显微操作室、精液制备室胚胎冷冻及液氮储存室、宫腔镜手术室,配备了多台先进的超声诊断仪和胚胎实验操作所需要的全套设备。目前,实验室除了常规的精液分析、精子冷冻、IUI、IVF、ICSI、胚胎玻璃化冷冻等项目外,还研究并开展了未成熟卵培养(IVM)、稀少精子冷冻等前沿技术,2010年自主研发的玻璃化冷冻试剂和冷冻方法转让给欧洲的origio公司生产,向全球销售,这是中国大陆学者研制的唯一一个在试管婴儿领域商用的培养基。在临床治疗中,除开展常规的附睾\/睾丸穿刺、宫腔镜手术、卵巢囊肿穿刺、子宫内膜活检等技术外,还开展了中心独创的盆腔输卵管显影、输卵管栓堵技术。本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玻璃化胚胎冷冻以及自然周期、轻微刺激技术,尤其是原创的黄体期促排卵、高孕激素状态下的促排卵(PPOS)等技术,开创了国际上辅助生殖促排卵又一高效安全的新途径,并通过每年的培训班向国内外同行推广这些国际先进的辅助生殖技术,大大推动了国内乃至国际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上海九院辅助生殖科凭借独具特色的医疗技术,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目前已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最大年病例量和年取卵周期数和移植周期数的辅助生殖中心;同时也是国内收诊不孕症患者平均年龄最高的生殖中心。中心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了\"公众微信、好大夫、微信群、社群空间、微博\"等咨询平台,提供诊前咨询、诊疗过程中的指导,大大提高了就诊效率,加强了医患沟通。本中心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全年无休(周一至周日全天门诊,节假日照常上班)、不设专家门诊、不限

呼吸内科 查看详情

由于医院发展的需要,九院于2009年12月3日重建呼吸科,建科伊始就收治—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在当时是传染风险大、死亡率极高的疾病,经全科医护人员不辞辛劳的努力之下,患者度过危险期,康复出院,呼吸科也因此被评为《奋不顾身抗击甲流》荣获2009年下半年度九院精神文明十佳好事。2017年5月,呼吸科完成了南北合并,医,教,研实力得到极大提升。目前南院呼吸科有床位16张,包括重症监护室床位2张,除开设呼吸科普通和专家门诊外,还开设戒烟门诊;拥有电子支气管镜检查系统、无创和有创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电动雾化器,床边肺功能等先进设备。2010年开展成立支气管镜室,开展纤支镜检查。2012年,肺功能室归入呼吸科,经过不断学习,目前可以开展几乎所有的慢性气道疾病肺功能检查及呼吸睡眠监测,现有专科医生9人,其中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7人,技术人员2人。目前主要收治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呼吸衰竭、肺癌、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气胸、肺间质纤维化、肺栓塞及其他肺血管疾病;擅长哮喘、社区获得性肺炎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规范化诊治,肺部肿瘤的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常规检查、刷检、活检、支气管肺泡灌洗、经纤维支气管镜肺活检等)。北部呼吸科成立于2004年,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诊治和电子纤维支气管镜下操作诊疗为主;2006年建立呼吸科监护病房(RICU);主要为大内科危重病患者服务;2007年建立睡眠亚专业,以博士领衔,开展呼吸睡眠障碍疾病的临床诊疗;2008年重点开展慢性气道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2012年科室为区域性二级医院提供人员和技术服务工作;2014年10月开展精准肺功能检测项目:闭合容积、小气道测定项目开展,精准诊治慢性气道疾病,为手术安全提供保障;2015年11月呼吸科门诊治疗室建立。主要为慢病宣教、药物及家庭治疗仪指导使用、康复、雾化等提供服务。目前有RICU床位5张,普通病房床位18张,特需床位2张。现有专科医生8人,包括副主任医师3名、主治医师5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3名)。科室以医院总体目标为导向,调整服务方向,积极参与全院呼吸睡眠障碍MDT;大力开展内镜下的诊疗;为重点学科术前术后的呼吸道管理提供服务。近年科室获得国家自然基金3项(青年)、交大医学院基金1项,上海市局级课题

激光美容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应用激光技术进行研究和临床治疗在国内起步早,并于1996年,我院将皮肤科、整形外科和口腔颌面外科的激光研究专家整合成立了激光美容治疗中心,成立了设备非常完备的激光美容平台,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发展,规模日益扩大,并始终保持着在国内激光美容领域的领先地位。2017年9月1日第九人民医院激光美容科(北部)在医院各部门的协调和努力下成立,籍此,激光美容科将更好地为广大爱美人士服务。目前科室拥有各类激光及相关的光电设备五十多台,且保持及时更新与不断引进国际上最新的激光设备,始终与国际的先进激光美容水平保持同步,开展的项目不仅有常规的皮肤色素性疾病(太田痣、雀斑、咖啡牛奶斑、黄褐斑、脂溢性角化斑、外伤色素等)、血管性疾病(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酒渣鼻等)、各种文身、多毛症,还有应用多种光电设备进行面部年轻化、抗衰老(皱纹、皮肤松弛)、各类瘢痕等的治疗。学科拥有来自整复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皮肤科和激光美容专业的二十多位专业激光美容研究方向的临床医生,包括教授及主任医师8名、博士生导师4名。学科的骨干力量都是在激光美容领域德高望重的专家,并在国际和国内相关大会上有众多的邀请演讲与大会报告。在研究领域,现任科主任林晓曦教授作为中国整形美容协会激光美容分会会长、上海市医学会医学美容分会主任委员等,担任20多项国内外重要学术职位。九院激光美容科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目前治疗各种皮肤疾病,并形成了二十九个疾病亚专业组,皮肤美容累积病例几十万例,疗效满意,服务精神强,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康复医学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前身为\"理疗部\",始建于1949年。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对全院康复资源进行整合的前提下,2008年注册康复医学科,行政隶属骨科。2015年12月我院康复医学入选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重要薄弱学科建设计划。2016年4月在我院南北两部院区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康复医学科成为第一批融合学科,正式独立建科。依托我院骨科、整形外科、口腔外科等优势学科的力量,结合康复医学工程研究与应用,上海九院康复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以骨科康复为主体、神经康复为基础,以颞下颌关节康复、语音及吞咽治疗为特色的,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全方位发展、亚专科明确、特色鲜明的独立学科。康复医学科现有医师5名,博士2名,博士在读1名,硕士1名。治疗师13名,其中硕士学历治疗师1名,本科学历11名。蔡斌,运动人体科学硕士、骨外科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导、科室副主任主持工作。曾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及Kessler康复研究所访学1年。现任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运动康复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康复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康复医学会骨科康复专委员会常委等职。科室不仅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强势推进,在促进学术交流、推动共同发展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自2009以来连续主办8届国际骨科康复学术会议,成就了每年一度的高水平、高效率、特色鲜明的学术会议。科室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手法治疗与运动方面的工作特色鲜明,连续2届在全国口腔关节年会受邀发言,同时该项工作荣获2014年上海康复医学科技奖三等奖。学科在关节僵硬康复治疗领域率先提出\"Nopain,moregain!\",并积极向全国推广,倡议给患者一个有尊严的康复治疗。该项工作\"创伤性关节挛缩无痛康复\"被评为2016上海市康复医学会康复创新项目。科室全力推进以技术帮扶为重点的教学进修工作,2009.3-2016.12期间为分布在中国26个地区94家医院培训了110名骨科康复进修学员。上海九院已经成为全国骨科康复进修培训首选单位之一。另外科室承接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上海体育学院三所高校康复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实习任务。

口腔第二门诊部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学医学院附属第九⼈⺠医院⼝腔第⼆⻔诊部在上海九院南北两院区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诞⽣,由邱蔚六院⼠和张志愿院⼠揭牌,正式启⽤于2016年6⽉。⼝腔第⼆⻔诊部位于宝⼭区漠河路280号,九院北部院区3号楼⼀楼和⼆楼:⼀楼为⼝腔普通⻔诊、专病⻔诊和专家⻔诊,⼆楼为⼝腔特需⻔诊。⼝腔第⼆⻔诊部共配备⽛科综合治疗台38张,⼿术室4间。配备有⻬全的国际领先⼝腔医疗设备仪器,包括⾼分辨率锥体束CT、导航仪、全数字化种植及修复椅旁即刻系统、激光⼑、超声⼑、根管显微镜、微创⼿术器械、⽆痛治疗系统等。⼝腔第⼆⻔诊部现有医师21名,研究⽣学历占74%,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3名,硕⼠⽣导师2名。⼝腔第⼆⻔诊部已开设的诊疗专业包括:⼝腔种植、⼝腔正畸、⼝腔修复、⽛体⽛髓、⽛周病、⼝腔黏膜、⼝腔预防、⼉童⼝腔、⼝腔外科、⼝腔颅颌⾯科、⼝腔颌⾯-头颈肿瘤科、⼝腔影像等。⼝腔第⼆⻔诊部的专家⻔诊、特需⻔诊整合了南北两院区的优势医疗资源,九院南部⼝腔各专业科室的众多专家已经⼊驻开诊。以复杂⼝腔种植为特⾊的\"吴轶群⻩伟种植团队\"成为九院南北深度融合的典范,\"房兵正畸团队\"专家精准治疗团队也已经为居住在宝⼭及周边地区的⼉童及成⼈⽛列不⻬患者的正畸诊疗带来极⼤的便利。⼝腔第⼆⻔诊部采⽤与九院(南部)⼝腔各科⼀致的初、复诊分流的诊疗流程,为患者提供更为专科化的精准医疗。为⽅便患者就诊预约,⼝腔第⼆⻔诊部的⻔诊号源开通有⽹络预约、电话预约、现场预约和医⽣诊间预约等途径。经过普通⻔诊初诊检查诊断后,接待护⼠台能够为暂未使⽤⽹络的⽼年患者精准预约⼝腔专科和专家。⼝腔专⽤挂号收费窗⼝、⼝腔放射机房和⼝腔药房均设置在⼝腔第⼆⻔诊部诊疗区域内,为患者的就诊提供了很⼤便利;⼆楼的⼝腔特需诊区更提供预约、挂号、候诊、检查、诊疗、随访等全程导医\"⼀站式\"优质服务。⼝腔第⼆⻔诊部将持续提供安全卓越的医疗服务,努⼒创建上海市北部地区并覆盖江浙沪地区的顶级⼝腔学科,成为全国⼀流⽔平的⼝腔诊疗中⼼。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 查看详情

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建立于1953年,首任科主任张锡泽教授,历任学科带头人张锡泽教授、邱蔚六院士、张志愿院士等,历任科主任张锡泽教授、邱蔚六院士、林国础教授、张志愿院士、沈国芳教授等。前任学科带头人邱蔚六教授,口腔颌面外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教研工作60余年,擅长颌面部肿瘤与整复外科。是我国口腔颌面外科、头颈肿瘤外科以及口腔颌面修复重建外科的开拓者之一。曾获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3项;36次获部市级一、二、三等科技进步奖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主编专著10余本,协编20余本;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论文400多篇。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2009年获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学会颁发的最高奖项,杰出会士奖(DistinguishedFellowAward).2010年国际牙医学院也授予他该院最高荣昔——大师(Master)称号。现任学科带头人张志愿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口腔医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重点学科—口腔颌面外科学科带头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国际牙科研究会(IADR)中国分会主席。国际牙医学院、英国爱丁堡皇家牙外科院和香港大学牙医学院fellowship。擅长口腔颌面部与头颈部肿瘤的诊治,尤其是口腔颌面部晚期恶性肿瘤侵犯颅底的颅颌面联合切除术、侵犯颈动脉的颈动脉移植术以及口腔颌面头颈部血管瘤、大型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现任科主任张陈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兼任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头颈肿瘤与修复中心主任、国际口腔颌面外科协会口腔颌面肿瘤外科与修复重建培训中心主任、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专委会和上海抗癌协会头颈肿瘤专委会主任委员。长期致力于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的临床及基础工作,擅长头颈肿瘤的外科治疗和口腔颌面部缺损功能重建,尤其是下颌骨的功能性重建,累计医治颌面肿瘤病人万余例。科室现有医师55名、专职研究人员7名,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92%。科室现有主任医师12人、副主任医师12人,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教授7人、副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4人。各级人才计划:毛力(中组部\"千人计划\"、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

口腔黏膜病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黏膜病科是我院历史悠久的特色学科之一。该科前身为1955年口腔内科牙周黏膜病临床组,为我国最早建立的、以研究和治疗口腔黏膜疾病为主的单位之一。5、学科,后经许国祺教授的努力,以1978年组建全国\"两病\"(口腔白斑和扁平苔藓)协作组为契机,将口腔黏膜病学列为口腔内科学的三大支柱学科之一。2008年医院批准设立口腔黏膜病科行政建制,在周曾同、蒋伟文、唐国瑶等历届科主任的带领下,口腔黏膜病科已成为全国口腔黏膜病领域名列前茅的优势学科。该科目前拥有专科医师16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10人,硕士学位6人。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4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3名。口腔黏膜病科密切结合临床实际开展科研工作,在口腔白斑、口腔扁平苔藓等癌前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和开发具有癌化学预防作用的中成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复方灯盏细辛胶囊抗白斑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复方绞股蓝抗白斑癌变及防治黏膜上皮异常增生的研究\"获2001年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黏膜癌前病变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获2007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体系\"获得2016年度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二等奖。近3年来,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科委、上海市科委和上海市卫生局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收录20篇。在长期的医疗实践基础上,口腔黏膜病科形成了三大临床特色:①以口腔白斑病和口腔扁平苔藓(\"两病\")临床研究为重点,全面展开口腔黏膜病诊治技术研究;②以口腔黏膜病的系统性发病因素探索为切入口,实施学科交叉;③以中西医结合为特色,提高口腔黏膜病诊治水平。每年门诊量达7万人次以上,在唇部疾病和斑纹类疾病的临床研究和疗效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声誉。对口腔黏膜良恶性溃疡、白色斑纹损害、水疱糜烂损害以及口腔黏膜相关综合征的鉴别诊断能力强,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口腔黏膜疑难杂症诊治方法。口腔黏膜病科凝练了五大发展方向①口腔黏膜潜在恶性疾病早期诊断和防治;②自身免疫性口腔黏膜疾病规范化诊疗;③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及临床药物试验;④口腔黏膜溃疡类疾病的诊疗及理疗;⑤癌化学预防天然药物筛选和验证。

口腔外科 查看详情

口腔外科是国家重点临床专科、教育部\"211工程\"第一、第二批重点建设学科\"口腔颌面外科\"的三大分支之一,是口腔颌面外科的临床教学基地。科室现拥有专职临床医师36名,其中高级职称13人(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3人),硕导8人,博导4人,中级职称13人,在研硕士、博士生22人。担任中华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学会委员3人,担任上海口腔颌面外科学会委员5人,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学会涎腺疾病学组副组长1人,中华口腔医学会牙槽外科学组副组长1人,上海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1人,AO国际内固定协会亚太地区讲师1人,其中学科带头人杨驰教授担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委会、颞下颌关节病和牙合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和欧洲颞下颌关节外科医师学会国际委员。临床业务以颞下颌关节、颌面神经、颌面感染、涎腺非肿瘤性疾病和整合牙槽外科为特色。科室现拥有核定病区床位45张,病房手术量达2000余例\/年。门诊关节镜手术床2张,门诊手术床6张(兼涎腺镜手术床1张,种植牙手术床2张)。本科门诊量达18.2万人次\/年,门诊手术量达12000余例\/年。开展颞下颌关节手术与非手术治疗近30年,其中关节镜手术处世界前列(450例\/年),其他的颞下颌关节相关牙颌面畸形治疗、外伤、强直、肿瘤、颞下颌关节联合颅底及下颌的重建修复居全国首位,年手术量达1200余例\/年,创建了关节-正畸-正颌、关节-颅底外科联合诊疗模式。颌面神经专科以三叉神经痛的个体化治疗(药物、骨管减压、射频、放疗、颅内血管减压等)为特色,同时治疗面瘫、面肌抽搐、咀嚼肌抽搐、舌咽神经痛等,就诊量约2500人次\/年。涎腺非肿瘤性疾病专科以治疗涎石症、干燥综合征为特长,就诊量约10000人次\/年。开展多学科联合诊治颌面及胸腔重症间隙感染近10年,接诊颌面重症感染病人达150例\/年。在普通牙槽外科的基础上,结合了种植、正畸、骨引导技术,形成了新型的整合牙槽外科(包含:微创拔牙与即刻种植,正畸-种植联合诊治,牙槽骨保存与缺损修复等功能性外科)。"}

口腔综合科 查看详情

口腔综合科成立于2002年11月8日,首任科主任徐晓教授,现任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朱亚琴教授。朱亚琴教授2003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6年获评博士生导师,2008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综合科主任,曾获上海市\"医苑新星\"、\"启明星\"、上海交通大学\"三八红旗手\"、\"优秀教师\"等称号,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急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临床主攻口腔疾病的综合诊治,擅长根管治疗-牙体保存修复,牙齿美容修复,牙外伤的序列治疗等。已发表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论文100余篇,其中SCl收录论文30篇,主编和参编《现代根管治疗学》、《老年口腔医学》、《保存牙科学》、《口腔医学(综合)精选模拟习题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口腔科示范案例》等10余部专著,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20余项。科室现有医师33名,研究生学历占81.8%。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6人,包括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人才项目有\"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1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1人,\"医学院优秀青年教师\"1人,\"院优青\"3人。科室现有牙科综合治疗椅41台,牙片机2台,配备根管显微镜、镍钛根管预备系统、热牙胶充填系统、根管长度测定仪、超声洁牙机、高频电刀、超声骨刀、种植机、电子牙周探针、激光治疗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科室细分口腔内科、口腔外科、口腔修复等亚专业,开展包括根管治疗、残根残冠综合治疗、牙齿美容治疗和修复、牙外伤序列治疗、种植牙等多项特色临床工作。承担我院24小时口腔急诊任务,口腔全科诊疗是本科室的医疗特色,年门急诊量超过15万人次。同时也是口腔医学院综合教学门诊的负责科室,承担大量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轮转医生的口腔全科、口腔急诊临床教学任务。科室近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其它包括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著50余篇,其中SCl收录18篇,主编专著7部。口腔综合科获得2013-2014年度\"全国青年文明号\"和2012-2013年度、2013-2014年度\"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称号。以青年文明号为契机,全科医护职工正齐心协力,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稳步发

普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成立于1920年,年均门诊量近10万人次,手术约7500台。现有医师44人,其中高级职称18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10人,博士学位13人,硕士19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4人。普外科南北部共6个病区,床位166张(南部106张,北部60张)﹔形成了胃肠外科、肝胆胰外科、减重与代谢外科、疝和腹壁外科、甲状腺外科、乳腺外科、肛肠外科、重症医学与胰腺炎、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等9大专业特色。普外科聘请著名的普外科专家、肠外瘘治疗创始人、临床营养的奠基人亚洲小肠移植开拓者黎介寿院士为本科兼职教授,定期来我科指导工作。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普外科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特别是在肠瘘与腹腔感染、炎症性肠病((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放射性肠炎、肠梗阻、短肠综合征、肥胖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疝与腹壁缺损、门静脉高压症等方面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实现了胃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乳腺癌、胰腺癌等肿瘤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广泛开展。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已经逐渐成为常规手术,进一步减轻手术创伤,加速患者康复。重症医学是严重腹腔感染、重症胰腺炎及严重创伤病人救治成功的保证,普通外科重症病房(改建中)为上述危重病人的成功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肠衰竭病人(肠瘘及腹腔感染、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放射性肠炎、肠梗阻、严重腹部创伤、肥胖等)的治疗离不开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而肠外肠内营养组的治疗水平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本单位是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肠外肠内营养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能将国内外需要长时间肠外肠内营养支持的病人安置在九院黄浦区及奉贤区医联体中,解决了这些病人不能得到合理营养支持的难题。全程指导肿瘤病人手术、化疗及放疗期间合理的膳食与营养支持。减重代谢外科是我国最早开展手术治疗单纯性肥胖症、肥胖合并糖尿病、肥胖合并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合并高血压等代谢性疾病的医院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联合手术治疗肥胖合并睡眠呼吸暂停(OSA),是国内多学科诊治肥胖合并OSA的发起单位,每年手术治疗肥胖合并OSA数量位于国内第一,术后的减重效果以及OSA缓解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疝与腹壁外科在各种复杂腹壁缺损、腹壁严重感染、巨大腹壁肿瘤术后一期腹壁重建、腹壁缺损手术失败的病例再手术方面拥有丰富经验,其中复杂腹壁缺损的修复与修复重建技术位居国际先进水平。疝与腹壁外科在国内最早开展了生

肾脏内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南部)始建于1976年(大内科肾脏病组),首任科主任张德星,历任科主任张德星、田树敏、张薇、王应灯(副主任主持工作)、丁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北部)始建于1985年(大内科肾脏病组),2015年随着第三人民医院整建制并入第九人民医院,成立第九人民医院肾脏内科。现任科主任丁峰,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肾脏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擅长各种原发性、继发性肾小球疾病、肾小管间质疾病、尿毒症急慢性并发症、急性肾损伤的诊治,尤其擅长难治性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肾性高血压、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症急性肾损伤等疑难肾脏病的处理,精通各种血液净化技术。1999年6月~2000年6月赴德国BioArtProducts研究所进修血液净化。2007年9月~2008年11月在美国密西根大学Humes教授实验室进修血液净化和组织工程。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其中SCI收录4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启动基金等,2010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社会兼职包括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医师分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肾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肾脏病透析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肾脏病学会委员兼工作秘书、上海市肾脏医师协会委员兼秘书、华东地区肾脏病学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委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委员、上海市血液净化质控中心专家组委员、上海市肾内科质控中心专家组委员等。科室目前工作人员共84名,其中医师26名,护理人员54名,技术员2名,工程师2名。医师中硕士学位及以上者占85%。科室现有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8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人,上海市教委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1人,九龙医学奖提名1人,院优青3人,多名医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肾脏内科南北院区共有床位65张,均建有肾脏病重症单元(K-ICU)。年出院病人数2500人次左右。拥有血液透析机85台,SLED机4台,CRRT机6台,每年完成各种血液净化治疗4万余例次,CRRT治疗500余例次。肾脏内科专科门诊包括普通门诊、专家门诊,并逐步开展针对特定病种的专病门诊,包括慢性肾脏病、复杂尿路感染、痛风性肾病、自身免疫性肾病、腹膜透析、泌尿

胸外科 查看详情

胸外科建立于1953年,首任科主任著名心胸外科专家顾恺时教授。现任科主任王明松教授,医学博士,硕导,主任医师,美国Duke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获得美国胸外科协会GrahamFellow奖学金。从事胸心血管外科专业近30余年,主持完成普胸,心脏及大血管等各类手术10000余例,现每年施行胸外科手术1500余例。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主编和参编写著作多部。现任上海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胸外科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康复会胸外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纵隔肿瘤委员会委员。胸外科在几代人的努力下,已发展成为拥有南北院两个病区,核定床位42张,医师15名,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7名,返聘专家1名。PI(学科研究员)1名。近年来科室获得国家级科研课题2项,市局级以上课题3项,发表SCI论文13篇,核心期刊论文15余篇。2人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学奖;5人获得医学院院级荣誉。胸外科拥有肺外科、食管微创外科、纵隔肿瘤、胸壁畸形、胸壁修复与重建外科、胸部创伤外科6个亚学科。具有国际先进诊疗设备,包括达芬奇机器人、3D4K高清荧光胸腔镜、磁导航气管镜诊疗系统等。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全肺切除术,支气管及肺动脉双袖式切除与重建治疗局部晚期肺癌,同时还开展包括上腔静脉、无名静脉、胸主动脉、心包、部分心房、食管、胸壁等部分切除、修复与重建。气管外科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可开展腔镜下气管环形切除、端端吻合、气管隆突切除重建等术式。在国内较早开展全腔镜下食管癌、贲门癌外科治疗,创伤小,疗效好,恢复快。开展国际领先的各年龄段漏斗胸鸡胸等复杂胸壁畸形的超微创手术治疗,正逐步发展成为国际一流的胸壁畸形矫治中心。在纵隔肿瘤的微创手术,尤其是巨大纵隔肿瘤,复杂颈胸交界肿瘤的手术治疗上优势明显,将微创,彻底,保功能的理念推向全国。在胸壁肿瘤,复杂胸壁感染的切除修复与重建上积累了丰富的病例与经验,病例数与疗效国内领先。在部分不能手术的肺结节及多发性肺结节的治疗上率先开展经皮穿刺消融治疗及磁导航下定位消融手术,打造肺结节精准诊治的一体化超微创平台。在肺结节、纵隔肿瘤、食管肿瘤手术中常规开展最新一代芬奇机器人微创手术。同时,在急危重症胸部创伤的救治上,具有丰富的经验。胸外科全体医护在百年九院的强大

血液内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创建于1980年,经过近40年的发展,形成了具有九院特色的血液疾病诊断和治疗体系,具备血液专病门诊、血液科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和骨髓诊断实验室三位一体的集医、教、研综合性、高素质医疗团队。科室现有医师18名,技师2人,其中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4名,具有博士学历6人,100%具有研究生学历。科室有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以及荣获上海市启明星及启明星跟踪计划、浦江人才计划及扬帆计划支持的各类人才。科室主任石军,留日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从事血液病临床诊疗工作20余年,擅长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恶性血液病诊治,是较早将日本骨髓移植技术应用于国内的专家之一。在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以及CarT细胞免疫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血液病相关的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研究项目10余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cell、Haematologica等高影响力国际期刊。血液内科病房现有床位49张(南部31张、北部18张),科室拥有血液疾病诊疗及造血干细胞移植\/骨髓移植所需的各类先进的医疗设备。科室建立了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四个亚专业,结合九院特色在头颈部淋巴瘤和浆细胞瘤治疗方面形成学科优势,开设了淋巴结肿大及淋巴瘤专病门诊、球蛋白异常及骨髓瘤专病门诊,获得患者的好评。主要医疗服务量和服务效率指标(包括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数、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等)年均增幅超过10%,科室年门急诊量约16000人次,年住院量2000人以上。科室近年来获国家、省市级课题6项,包括国家自然基金3项,发表SCI及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历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6项,其中上海市政府颁发的自然科学—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然科学奖—等奖和中华医学—等奖等奖项。血液内科全体医护人员秉承\"同一个团队,同一个梦想\"科室理念,南北融合,齐心协力,基于淋巴瘤、骨髓瘤、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的诊治,努力拓展造血干细胞移植及CAR-T等诊疗新技术,联合九院各兄弟科室共同建立血液系统疾病多学科特色诊疗,造福广大病患。,

牙体牙髓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体牙髓科创建于2007年3月,前身属于口腔内科范畴,由于学科发展的需要而发展成为一个新的独立学科。牙体牙髓科是我院具有特色的优势学科之一,是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之一,也是上海市卫生局领先专业和上海市临床口腔医学中心的重点科室之一。成立至今,在老一辈著名的口腔内科专家乌爱菊、邵家珏、刘正和王晓仪等教授的关怀和指导下,在梁景平教授领导下,经过全体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使牙体牙髓病学成长为口腔医学的支柱学科之—,是口腔医学的重点临床学科。本专科现有医师31人,包括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8名;其中博士后1名,博士11名,硕士18名,占医师总人数的96.7%。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九院牙体牙髓科已经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华东地区牙体牙髓疾病的诊疗中心。专科重点开展了超声根管治疗,显微根管治疗以显微根尖外科手术等新技术诊疗,临床上以牙体美学修复、疑难根管治疗和根管再治疗,大面积牙体缺损修复以及牙齿美容漂白等治疗为特色,年门诊量逾10万人次。此外,牙体牙髓科还是口腔医学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目前拥有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3名。迄今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博士后3名。作为规范化医师培训基地,年均培训住院医师、进修医师50余名,年均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5次。作为教学单位,本专科还承担了教材编写工作,目前是卫生部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龋病学》副主编单位和《牙体牙髓病学》、《口腔生物学》、《牙髓病学》等教材编委单位,中华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上海市口腔医学会牙体牙髓病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卫生部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国家药理临床研究基地单位。科研方面,本专科成立至今共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项,\"十一五\"与\"十二五\"支撑计划横向课题各1项,其他省部级课题15项。发表论文140余篇(SCI收录40余篇)。科室成员获上海市科委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1人,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1人,上海交大校优青1人,上海交大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才一等奖1人,九院院优青3人,九院百人计划2人,上海交大口腔医学院骨干教师4人。

整复外科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学医学院附属第九⼈⺠医院整复外科成⽴于1961年6⽉,是我国整复外科和修复重建外科的发源地之⼀。学科创始⼈张涤⽣院⼠,是我国整复外科主要的创建者,显微外科的开拓者和颅⾯外科的奠基者。现任科主任李⻘峰教授,为国家教育部⻓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年科学基⾦获得者。学科定位为:\"综合实⼒在亚太地区居领先地位,部分优势项⽬居国际先进⽔平\"的⼀流整形外科医、教、研中⼼。学科是全国整形外科最早的重点学科(1984)和博⼠学位授予点(1984),1991年成为博⼠后流动站专业学科点,⽬前为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学科是上海市整复外科研究所所在地,具备⽐较⻬全的基础研究条件,设有显微外科实验室、颅⾯外科三维数字实验室、瘢痕实验室,和淋巴⽔肿实验室,新设⽴了组织再⽣与构建实验室、⾎管瘤与⾎管畸形实验室。经过50年的发展和近年来的建设,已成为⻔类⻬全,科研和临床并举,在全国整复外科领域甚⾄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是我国迄今唯⼀的颅⾯外科和淋巴⽔肿综合治疗中⼼。经过⽼中⻘三代⼈孜孜不倦地努⼒耕耘,学科打造了⼀⽀团结奋进,探索求新的学术队伍,拥有王炜、关⽂祥、⻩⽂义、朱昌、冯胜之等⼀批知名专家和教授。学科多年来是卫⽣部进修医师培训基地,已培训进修医⽣数千名,其中许多已成为各地整复外科领域的主要学术带头⼈。学科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与美国、加拿⼤、法国、意⼤利、⽇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著名⼤学、研究所建⽴了科研合作关系,医⽣互访。常年举办⼤型国际会议及全国性学术交流,为我国整形外科与世界先进⽔平接轨,培养⾼层次专业⼈才作出了巨⼤贡献。学科设有南北⼆部、浦东分院和3个⻔诊部,病床240余张。学科设置显微重建、颅⾯外科、⾎管瘤与畸形专科、淋巴专科、⼿外科、烧伤整形外科和美容外科七⼤专科,包括⾯神经瘫痪、泌尿⽣殖系畸形、激光、植发、功能康复等20个专业⽅向。现有教授、主任医师等⾼级职称50⼈,各级临床医师116名,年⻔诊量25万⼈次,年⼿术与治疗6万4千余⼈次。近3年累计获国家⾃然科学基⾦重点项⽬、国家⼗⼆五⽀撑计划、\"863\"⼦项⽬等国家重点项⽬,国家⾃然基⾦36项,发表SCI论⽂143篇,其中IF5分以上⽂章16篇。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自2009年起,连续8年获复旦大学《年度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全国排名第一,连续三年获中国医学科学院医院科技竞争力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