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首页 / 科室列表

妇产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成立于1958年,由妇科、产科和生殖医学中心三个部分组成,是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地。在张丽珠、顾芳颖、李美芝、王秀云、乔杰等几代科室主任、专家团队的努力和建设下,以创新带动学科发展,疑难母胎医学、胎儿医学、妇科疑难疾病诊治及生殖障碍性疾病各亚专科发展各具特色。妇产科为国家教委重点学科,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产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出生缺陷防治人才培训项目培训协同单位、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成员、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北京市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北京市产前诊断中心、北京市示范孕妇学校、爱婴医院、母婴友好医院、国家孕产期保健特色专科医院;是全国综合医院妇产科中规模最大的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临床工作实体之一,年门急诊量超过30万人次,年分娩量超过6000例,年手术量超过5000台。现开放床位205张,在职员工300余人,有博士学位者79名;正高职称31人,副高职称47人;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7名;副教授以上职称者21人,学科建设完整,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先后荣获\"教育部创新团队\"、\"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岗\"等省部级荣誉称号。产科形成了以高危妊娠及危重孕产妇救治、从胚胎着床前到胎儿疾病的一体化产前诊断和宫内治疗专业特色,在胎盘植入和凶险性前置胎盘、双胎输血综合征等复杂性双胎等疾病的诊疗在国内产科领域均位于领先水平。二孩政策实施以来,我院妇产科在国内率先开创胎盘植入超声评分系统,开创了子宫下段前后缩窄加血管纵横阻断缝合术、子宫双切口+宫颈提拉式缝合技术,并提出\"九步手术法\"精细化手术管理的理念。在胎儿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我院是北京市首家开展胎儿镜下双胎输血综合征激光治疗的医疗机构,是全国少数几家开展胎儿宫内治疗技术最成熟的中心之一,自2008年以来,共完成胎儿镜下胎盘血管激光凝固术、选择性减胎术、胎儿宫内输血、胎儿胸腹腔积液引流术等宫内治疗手术共计900余例,其中胎儿镜下脐带结扎阻断术、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减胎术均为国内首创,治疗成功率达80%,极大改善了复杂胎儿疾病孕妇的妊娠结局。妇科以妇科肿瘤微创和综合诊疗为特色,同时开展妇科内分泌、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慢性盆腔痛、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亚专业方面的基础与临床深入研究,为妇女健康事业做出贡献。建立妇科恶性肿瘤多

儿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于1958年建院创立,在几代人60年的传承和发展历程中,学科规模逐渐发展壮大。198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点;1995年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点,同年与妇产科协作获得全国\"爱婴医院\"光荣称号;2005年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和人民医院儿科联合成立北京大学儿科学系,并被批准为\"211工程\"重点学科;2010年被北京市卫健委指定为海淀区危重孕产妇及围产儿救治中心。2016年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放开,凭借我们在北京市新生儿学界的实力,被北京市卫健委核准为市级七家危重新生儿转诊救治指定医院之一。2018年被北京市卫健委评为北京市级新生儿保健专科基地。儿科设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普通儿科病房、儿科门急诊、儿童健康发展中心共5个部门;现有住院床位120张,专业设置包括新生儿、重症医学、消化、呼吸、内分泌、神经、肾脏、心血管、风湿免疫、超声诊断和儿童保健共11个专业,其中新生儿和儿童保健为学科重点专业,在危重新生儿救治、早产儿综合管理、儿童食物过敏、矮小症等诊治等领域位于国内同行前沿。2019年门急诊量233707人次,日均门诊量640人次,出院病人数3268人次。儿科现有工作人员134人。其中医生39人,高级职称18人,初、中级职称21人;护士87人,辅技人员8人。迄今为止,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共60余人。学科科技排名位于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我们希望通过辛勤努力和忠于职守,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用双手托起祖国明天的希望,用微笑迎接祖国美好的未来!

中医科 查看详情

眼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创立于1958年,由著名眼科专家李凤鸣教授率张惠蓉、赵光喜、朱秀安等老一辈眼科专家,在医、教、研方面全方位发展,跻身于我国眼科先进行列。李凤鸣教授主编的《眼科全书》是我国第一部眼科大型专业性学术著作,荣获1998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在三院眼科基础之上,北京大学眼科中心于2001年10月成立,建筑面积10,000m2;集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于一体,为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试验基地。眼科中心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曹安民教授担任首任主任,2010年4月-2014年9月,我国著名眼底病专家马志中教授继任主任,王薇教授、郝燕生教授任副主任。2014年10月起,由王薇教授担任主任,洪晶教授、王常观副主任医师担任副主任。2018年8月后,洪晶副主任主持工作并分管科研工作,王常观主任医师、陈跃国教授分别担任医疗副主任及教学副主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重视人才战略和梯队建设,下设11个亚学科,分别与国际眼科亚科相对应,即:玻璃体视网膜科、白内障与老年眼病科、角膜科、青光眼科、准分子激光科、斜视与小儿眼科、眼底病内科、眼整形美容科、眼外伤科、干眼病科和神经眼科。从全国招聘眼科著名教授、一流专家担任亚学科主任,在自主创新的平台上组成眼科中心飞速发展的骨干力量。眼科中心设有病床80张,日门诊量逾千人次,年手术量20,000例。外省病人转诊比例由2001年的5%增长到2010年的34%以上,表明我中心的诊疗实力在全国眼病患者心目中的影响力日益突显。现有专业医师61人,具博士学位者超过80%,高级职称专业人员4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9人。中心成立至今培养博士后3名,博士生80名,硕士生63名,进修医300余名。眼科中心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眼科设备及眼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平台,跻身于国内TopTen最主要眼科机构之一。位于眼科中心大楼六、七层的眼科研究所,占地1,125m2。拥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超高速冷冻离心机、视觉电生理仪、荧光显微镜及照相系统、凝胶成像系统、超薄冰冻切片机、梯度PCR仪等先进实验设备和实验平台。拥有病理研究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眼库、免疫实验室、干细胞实验室、超微结构实验室,以及DryLab和WetLab两个教学实验室,是功能强大的眼科基础研究平台,是北京市唯一具备临床病毒检验资质的眼科实验室。眼科中心秉承北京大学医疗机

口腔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口腔科于1958年开院时设立,建立之初,仅有三台牙科综合治疗台,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科室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目前已经发展为口腔内科(牙体牙髓、牙周、口腔黏膜、儿童口腔)、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各专科齐备,医、教、研并重,人才梯队完整的现代化科室。北医三院口腔科目前设置院本部、机场院区分部、北方院区分部、党校院区分部、二门诊分部共计五个分部,其中院本部共设置54台口腔综合治疗台,分为五官科楼二楼诊区和九楼诊区;机场院区分部设置10台口腔综合治疗台;北方院区分部设置17台综合治疗台;党校分部设置3台口腔综合治疗台;北医三院第二门诊部分部设置5台口腔综合治疗台。目前科室配备先进的牙科锥形束CT机3台、数字化牙片机及数字化曲面断层机等口腔数字化影像设备近10台、根管显微镜近10台、口腔数字化医疗设备多套,各分部均设置完备而先进的消毒室设备,国内领先的科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的硬件配置不仅保证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为科室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北医三院口腔科目前设置有牙体牙髓、口腔修复、口腔颌面外科、口腔正畸、牙周和粘膜病等亚专科,拥有高级职称医生近20名、中级职称医生40多名、住院医师几十名,分别承担从口腔全科治疗到牙体牙髓、口腔颌面外科、口腔修复、口腔正畸、口腔牙周和粘膜病等专科诊疗工作。承秉北京大学医学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秀传统,以及北医三院\"病人至上\"的服务宗旨,我们密切跟踪国内外口腔医学的最新进展,不断引进新技术,提高治疗水平,采用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同等的\"质量控制标准\",对医疗质量进行严格监控,严格按照北京市卫生局颁布的收费标准进行公开而且规范的收费,为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口腔各专科的治疗项目均可高水平完成,并在微创拔牙、镍钛根管治疗、显微根管治疗及显微根管外科、精密铸造、精密附着体修复、种植义齿修复、成人错颌畸形的正畸治疗、种植支抗辅助治疗、牙周病的系统治疗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色。科室长期重视口腔综合诊疗工作,2008年联合解放军总医院等国内多家重量级综合医院口腔科共同倡议发起并筹建成立了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2009年至2012年为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单位,现为中华口腔医学会全科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主任委员单位。科室主要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口腔专业6

神经内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为医院重点发展科室,在康德瑄、李美琳等老一代专家的领导和樊东升等新一代学科带头人的不懈努力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在医、教、研等许多方面都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趋于国际先进水平。目前科室分为门诊、病房、急诊、检查室等多个部门,并设有卒中单元、急诊卒中绿色通道等,拥有住院床位共105张,为广大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就医机会和更好的治疗环境。近年来我科临床业务能力逐年提高,专业逐步细化,年门诊人数约13万余人次,急诊2万人次,年均出院人数约1100人次\/年,平均住院日14.95天。近年来,科室先后获评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教育部博士点学科和博士后流动站、国家级临床药理基地、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防控基地医院、北京市专科医师培训基地等。在北京市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专科排名名列前茅,主持的\"神经内科学\"课程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主办了\"北京大学卒中论坛\"、\"全国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生理学习班\"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继续教育项目。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基金近千万元;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百篇;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德国乌尔姆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运动神经元病单中心病例库,在该领域具有巨大的国际影响力。与神经外科、介入血管外科联合成立的脑血管病中心,在急性期静脉溶栓、机械取栓及二级预防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作为\"全国青年文明号\"单位、北京市先进职工小家和北京大学模范职工小家,是全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楷模之一。神经内科现有职工64人,包括本科室在职医师31人,护士27人(正式在编15人,合同制护士12人),助理研究员1人,临床技师5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中级职称17人,博士学位28人;另有返聘教授\/主任医师4名。科室人员年富力强、成员间专业互补,各有所长。我科拥有博士生导师4人、目前在岗1人,硕士生导师10人,目前在岗4人,是神经病学博士后工作站,迄今已培养研究生100余名。我科现设有运动神经元病、脑血管病、神经电生理、神经肌肉及遗传病、神经免疫、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神经病理性疼痛及睡眠障碍等多个专业组,并有独立的神经电生理实验室和神经病理实验室,能够开展多项常规检查及特殊检查。近十年来,科室稳步发展,实力不断提升,2012年入选神经内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我科

内分泌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内分泌科由著名内科学家黄大有教授于1984年筹建,1985年正式成立。经过李琼芳、邓正照、洪天配等历任主任的不懈努力,科室在临床、教学、科研等方面均具备了较为雄厚的综合实力,已成为国内大型医院第一方阵的内分泌专业团队。内分泌科现有医护人员和技师共39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3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7名,主治医师8名,助理研究员1名,住院医师5名,主管技师3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4名、护师和护士7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7人,有2名糖尿病专科护士在美国Joslin糖尿病中心和香港接受过专业培训。学科设有内分泌病房(30张床)、内分泌门诊、内分泌实验室、临床药理机构专业等单元。近年来,在科主任洪天配教授的带领下,涌现出一批年富力强的知名专家和学术骨干,并多次被北医三院评为优秀管理团队。该科注重以项目带动学科发展,注重临床、教学及科研紧密结合。有关胰岛b细胞病理生理学、干细胞分化、内分泌-生殖疾病等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多篇论文在JAMA等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上发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在2014年度中国医院影响力内分泌专业排行榜华北区排名第9名,2017年被评为中国最佳临床学科评估排行榜第11名。一、临床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内分泌代谢疾病日益成为危害人群健康的重大疾病。内分泌科年门诊量已超过15万人次,成为全北京市门诊量最大的内分泌科室之一,年住院患者约1000人次,平均住院日10天左右。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是科室临床工作的重点方向,对肾上腺疾病、垂体疾病、性腺疾病、生长发育异常、肥胖、骨代谢疾病等内分泌代谢疾病亦有较高的诊治水平。除常规的专家门诊和专业门诊外,还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需求,开设了糖尿病患者教育门诊和营养指导门诊,由专科护士和营养师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问题解答,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并且建立电子管理档案。针对辅助生殖患者的需求,开设了内分泌与生殖特色门诊,对于患有甲状腺疾病或其他内分泌疾病的育龄妇女进行孕前、孕中及产后的系统管理。特别是,对于进行辅助生殖的甲状腺自身免疫患者的诊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临床数据,并于2017年12月与生殖医学中心联合在JAMA(影响因子44.405)杂志发表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内分泌科在该领域的临床医疗水平由此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此外,内分泌科每周派专家到社区医院进

心血管内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内科成立于1958年,是教育部重点学科和全国知名的心血管疾病诊疗、科研和教学单位。开放床位94张,心脏监护病房床位16张。是国家级冠心病介入治疗、起搏电生理和心脏康复培训基地,也是国家胸痛中心、心衰中心和房颤中心建设单位。心内科-血管医学研究所是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和心血管受体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血管内科现有职工141人(含非在编26人),其中正高职称专家24人,副高职专家15人,专职科研人员7人,42人具有博士学位。心血管内科为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博士生导师10人。拥有中科院院士韩启德,陈明哲、郭静萱、毛节明、陈凤荣等心血管病知名专家。在现任科室领导高炜、张幼怡等带领下,医教研全面发展。心血管内科是全国最先开展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单位之一,1988年在国内进行了第一例激光冠脉成形术。年冠心病介入治疗1000余例,基于影像和FFR功能学评估的介入治疗及小切口分站式冠脉杂交手术国内领先。率先开展了微创心室折叠减容术和经心尖微创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等新技术。三维标测指导下高龄复杂患者的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经验丰富,并开展了房颤射频消融术+左心耳封堵\"一站式\"手术。超声心动图年检查例次超过5万例,在运动员心脏的超声和核磁共振评估方面具有优势和特色。心血管内科是国内最先开展和引领心脏运动康复的医院之一。冠心病介入术后、心脏康复、高血压病、心力衰竭、房颤及抗凝、起搏门诊、\"心风险\"术前评估、妊娠高血压门诊等特色门诊,方便更多患者得到专业、规范化的治疗。在心血管护理团队的努力下,病房获得\"全国青年文明号病房\"称号且为\"心血管病专科护理及技术培训基地\"。临床和科研相结合的冠心病和心衰转化医学研究成果显著,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项目,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1名。张幼怡和徐明作为主要完成人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甲子薪传、积淀创新,心内科人不忘初心、继续奋进!,,,,,

风湿免疫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成立于2006年。目前共有医护人员23人,其中主任医师3人(穆荣,赵金霞,邓晓莉),副主任医师2人(姚中强,刘蕊),主治医师7人(张警丰,翟佳羽,金银姬,刘畅,魏慧,李欣艺,柴静),助理研究员1人(李常虹),主管技师1人(孙琳),技术员1人(安卓),所有临床医生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9名护理人员均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其中主管护师2人(王振青,郭越)、护师3人(袁佳怡、夏云霞、果子婷)、护士4人(张东梅、刘久红、高雅、赵微微)。穆荣主任全面主持科室工作,李常虹任党支部书记,赵金霞、姚中强任科室副主任,王振青任护士长。科室开设了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强直性脊柱炎专病门诊,并开展了免疫吸附治疗重症风湿病、微循环检查、尿酸晶体检查及关节腔穿刺治疗等诊疗项目,诊治水平在全国处于较领先行列。全年门诊量由2007年的1.3万人次增加到2017年的近7万人次。同时通过博客和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各类专业前沿进展、会议笔记、科普知识等,定期开展患者教育,进一步扩大在患者及同行中的影响。科研工作亦逐渐取得进步。科室以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和脊柱关节病为主攻研究方向,先后有4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共9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并参与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研究项目。科室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参与制定了中国的早期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该论文获得2016年度百篇中华医学优秀论文奖。共发表SCI论著40余篇,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近百篇,主编了《图表式临床风湿病学》,并参编多部风湿病专著。先后有多人次在国内外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言及壁报交流。2013年,我科成功申报国家临床药理实验基地,可承担任何一期临床药物观察,目前已承担10余项临床药物观察项目。TherheumatologyandImmunologyDepartmentoftheThirdHospitalofPekingUniversitywasfoundedin2006.Atpresent,thereare25medicalstaff,including3chiefphysicians(MuRong,ZhaoJinxia,DengXiaoli),2deputychiefphysicians(YaoZhongqiang,LiuRui),and7chiefphysicians(ZhangJingfeng,Zhai

肾内科 查看详情

北医三院肾内科创建于1988年,经过30年的努力,已经发至成为专业齐全、技术先进、设施完备、医教研全面发展、人才梯队完整、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先进诊疗技术、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专业科室。科室拥有主任医师8人,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4名,住院医师4名,均具有博士学位;护士46名,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2名;营养师1名,技师3名。临床上重点开展肾脏常见病和危重疑难疾病的诊疗,逐步形成多囊肾遗传阻断等特色项目,可以开展各种血液净化治疗,腹膜透析规模和质量全国领先;教学上拥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讲师多名,在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规培、进修医带教各方面有较高水平,指导毕业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19名;科研上注重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学院(系)联合开展临床基础研究,在肾组织局部免疫参与IgA肾病发病、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研究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自1990年起,北医三院肾内科在国内率先开展B超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技术,累积肾穿刺活检2000余例,对每例做肾穿刺的肾脏病患者都进行临床病理讨论,对各种疑难及危重肾脏病患者如急性肾衰、原发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高血压肾损害、糖尿病肾病、重症狼疮性肾炎及重症小血管炎等)的诊断和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居国内先进水平。肾内科是北京市较早开展腹膜透析工作的单位,是卫生部腹膜透析培训示范中心。在院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300余人,是全国最大的腹透中心之一。腹透中心的责任制门诊管理是中心的一大特色,注重对患者的营养评估和营养指导,同时非常强调对病人的自我管理教育,鼓励病人参与到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来。北医三院血液净化中心始建于肾内科创建之初。现有血透机37台,CRRT机4台,开展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等多种血液净化治疗,现有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0余人,透析10年以上者达20余人。我们的工作使众多尿毒症患者重新燃起了生命的希望之火,并将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2006年4月份北医三院肾内科建立起我国第一家慢性肾脏病管理门诊,采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管理模式,为慢性肾脏病病人建立完善的临床信息档案和长期随访体系,注重病人的连续性诊疗,以及疾病相关知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注重对患者的营养评估和营养指导,鼓励和指导病人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做到限制盐和合理蛋白质饮食,避免引起肾功

泌尿外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成立于1958年,经过几代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已发展成为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在国内享有盛誉的大型泌尿外科诊疗中心,现为卫计委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点建设学科、北京大学外科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我科在编医师40人,标准住院床位117张,年手术量近4千台。下设13个组:五个肿瘤组,三个结石组,三个肾移植组,一个男科组,一个尿控组;学科覆盖面广,综合实力雄厚。北医三院泌尿外科在2018年北京大学临床专科排名全国第6位,复旦大学临床专科排名在全国第11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健康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2018全国医院互联网影响力排行榜之患者最信赖的科室\",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荣登榜首。现任科主任、学科带头人马潞林教授为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海淀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肾移植组组长,中国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诊疗协作组组长,《中国微创杂志》副主编,《中华泌尿外科杂志》常务编委,是国内一流的泌尿外科腹腔镜、巨大疑难肿瘤、腔静脉癌栓诊治及肾移植领域专家,技术精湛,享誉国内外。科副主任姜辉教授为男科学学术带头人,现为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男科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北京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科副主任黄毅是前列腺癌诊断和治疗专家,现任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肿瘤学组委员。洪锴主任医师是《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委,北京医学会男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手术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中国显微外科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CUA基础学组委员。肖春雷主任医师为CUA结石学组委员。刘承副主任医师任CUA青年委员。张树栋主任医师为CUA微创学组委员、青委会肿瘤学组副组长、中华泌尿外科杂志编委、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委会委员兼微创组副组长。卢剑教授任泌尿男科工程学组委员。田晓军副主任医师为CUA女性泌尿外科组委员。赵磊副主任医师为CUA肾移植学组委员兼秘书,赵连明副主任医师为CUA男科学组委员。王国良副主任医师为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委员,小儿泌外学组委员。刘余庆副主任医师任感染与炎症学组委员。刘春霞护士长任护理学组委员。北医三院泌尿外

普通外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的前身是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外科教研室,成立于1958年,普外负责人为张挽华。20世纪80年代初,普通外科成为独立科室,第一任主任为张挽华教授。20世纪90年代初,普通外科划分为几个相对固定的专业组:胆道组、肝胰组、胃肠组、血管组和门脉高压组,1991年普通外科成立了腹腔镜专业组,1994年成立了腹腔镜培训中心,1999年设立肛肠病专业组,2003年成立乳腺病专业组,2007年联合消化科、肿瘤治疗中心成立消化疾病中心,2008年成立首个疝外科微创治疗全国培训基地。2012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19年成立了疝与腹壁外科中心。现任科室主任是修典荣教授。科室有副教授以上专家25人,下设肝脏、胰腺、胆道、胃肠、甲乳、肛肠、疝等多个亚专业组,床位135张。一、普通外科现状1.科室党政领导:普通外科主任为修典荣教授(自2006年起任普通外科主任,全面负责普通外科的医教研工作),主管教学的副主任是徐智教授,主管科研的副主任是付卫教授,2013年起主管医疗的副主任是马朝来副主任医师。2008-2014普外科党支部书记为付卫教授,2014年起原春辉主任医师任普外科党支部书记。2.组织框架:普外科目前划分为胰腺外科组、胃肠外科组、胆道外科组、肝脏及移植外科组、乳腺外科组及肛肠外科组。其中院本部三个病房,2008-2012年,普通外科本部开放三个病房,位于外科楼7-9层,其中9层和泌尿外科合用一个病房(泌尿外科10张床)。2012年外科楼二病区启用,原外科楼改为外科楼一病区,普外科三病房迁至外科楼二病区八层,与普通外科二病房对应,普外科三病房扩大为整个病房,不再与泌尿外科合用。普通外科一病房主要收治胃肠病和乳腺疾病患者;普通外科二病房主要收治胰腺、肝脏、移植和门静脉高压患者,同时下设一个快速康复病房收治阑尾、疝气、胆囊和甲状腺等疾病患者;普通外科三病房主要收治胆石症、胆道肿瘤患者,同时下设一个快速康复病房。普外科四病房主要收治肛肠病患者,陈朝文主任医师负责肛肠病房的日常工作,目前位于北医三院中央党校院区,开放床位16张。3.人员结构:普外科既拥有周孝思、张自顺、陆少美等老一辈知名专家,又拥有修典荣、徐智和付卫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骨干。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普通外科为博士学位授予点,现有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以上专家25人。普通外

神经外科 查看详情

1958年北医三院建院,1979年蔡振通教授成立神经外科专业组,编写了我国第一部《显微神经外科学》。1991年7月北医三院正式成立神经外科,单宏宽任科主任。2000年王振宇调入神经外科任科室主任,学科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以脊柱脊髓疾病为主的科室专业特色,逐步形成在脊髓外科方面的技术优势。2018年正值北大建校120周年、北医三院建院60周年,在此历史的转折点,杨军教授成为神经外科的领路人,担任神经外科主任。2018年至今,神经外科作为\"北大脑科学\"以及\"临床科学家\"重点发展学科,肩负\"智能神经外科\"以及精准微创的创新发展使命。在杨军教授引领下,兼顾科室规模扩大(床位翻倍)及亚专科协同发展,业务专长分为颅底-颅脑肿瘤、脊髓脊柱、脑血管病、功能神外、神经内镜、颅脑外伤、神经重症和神经电生理等亚专业。在杨军主任的带领下,科室抓住智能医学研究和应用的良机,在10余项\"国自然\"等科研课题资助的基础上,开展了复杂颅底肿瘤及胶质瘤诊疗的前沿基础与临床研究,更借助\"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计划项目\"及\"磁共振成像设备和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研究基础,联合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虚拟神经影像、神经导航、术中超声、术中荧光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技术,使复杂颅底肿瘤及胶质瘤的手术安全性和切除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大大降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缺失。同时,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脑胶质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脑胶质瘤靶向治疗,细胞外间隙扩散给药化疗,唤醒麻醉及功能监测下脑运动、语言区肿瘤切除,肿瘤标记物、药敏测定及影像基因组学等多项科研、临床工作。颅底肿瘤及胶质瘤治疗团队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于中华级杂志文章65篇,SCI收录18篇;主编及参编著作、研究生教材等13部,其中主编第一部《DTI结构和功能》英文版书籍在2019年出版;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20余项课题,获各级科技奖项12项。目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计划、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重点项目等8项课题支持,主持和参与\"北京大学临床科学家\"专项、\"北京脑计划专项\"、\"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设\"等重大项目。举办大型国际会议,科室整体水平达到新高度。杨军教授也于2019年获得神经外科学术最高奖—王忠诚神经外科医学成就奖。脊髓脊柱专业组是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脊髓脊柱学组荣誉组长及委员单位,收治

麻醉科 查看详情

麻醉科是医院安全高效运行的枢纽和重要支撑平台,在医院的整体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可视化技术、困难气道管理工具、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脑功能监测等多项国内领先的麻醉及监测技术。为临床各科各类手术麻醉及有创操作检查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安全、高效的保障。作为二级学科,一级临床科室,拥有医师单元和护理单元。在医院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临床麻醉及围术期管理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不断提高。近年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大会发言,多次主办国际交流学术活动,特别是在学科建设、临床麻醉及麻醉信息系统的升级,多功能麻醉恢复室的运行,高效运转模式下麻醉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麻醉质控的落实,使得临床麻醉水平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在疑难和危重患者的抢救及围术期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麻醉科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效率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及政府主管部门的认可。麻醉科于2012年入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确立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附属医院的优质麻醉学科作为战略目标,根据项目总体目标及建设规模,将围术期安全体系及优化作为学科建设核心工作。分别从危、急重症、老年患者的围麻醉期管理优化、围术期合理用血、规范化术后镇痛、慢性疼痛治疗、围术期麻醉管理信息系统的优化六个子项目大力推进学科系统建设及人才培养。1987年麻醉科正式成为临床二级学科,李钊首任麻醉科主任,1989年蒋建渝任科主任,2003年至2009年张利萍任科主任,2009年至今,郭向阳任科主任。科内逐步完善了住院医师培训学习、总住院医师制,临床病例术前交班、危重疑难和死亡病例讨论、麻醉科工作常规和危重病人抢救处理等一系列制度。之后,进一步规范住院医师、主治医师的培养;完善和健全有关早交班和文献报告制度、临床病例讨论制度、全科业务学习制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和讨论制度等,对提高临床麻醉质量、充实业务知识、提高科研和教学水平都起到了促进作用。随着麻醉科学科建设的发展,各种麻醉方法及监测手段不断进步,临床麻醉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提高,目前,科内3年以上住院医师都能熟练地完成深静脉穿刺置管、动脉穿刺置管直接动脉监测技术;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不仅都能自主完成各科各类手术的麻醉管理(包括心内直视手术、脏器移植手术等),而且还侧重对某个专科麻醉管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近年来,科室通过多种创新特色技术,如可视化技术

皮肤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创建于1958年,历届学科带头人分别为王双元教授、李世荫教授、陈学荣教授、李邻峰教授。现任主任为张春雷教授。是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博士点,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国家临床药理基地。科室目前拥有资质医师34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14名(含返聘人员2名),中级职称医师10名。美容主诊医师17名。现拥有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5名。先后培养博士生50余名,硕士生30余名。现在读研究生和规范化培训人员近20名。科室有独立的皮肤性病研究室,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及各种学会研究课题,主编译多部教材及专著。参与并完成多项国际及国家多中心临床药物试验研究。2001年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人民医院皮肤科联合成立北京大学皮肤性病防治中心。经过多年的积累,形成了皮肤肿瘤、过敏及瘙痒、皮肤感染、皮肤美容及银屑病为主要特色的临床亚专业,并有皮肤病理、过敏原检测、真菌检测、皮肤影像、紫外线、光动力及各种激光治疗平台。诊疗范围:1.常见的皮肤良性及恶性肿瘤,皮肤镜检查,病理学检查及分子生物学诊断。2.过敏及瘙痒性疾病:包括各种湿疹皮炎、特应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药疹等,斑贴试验,体外过敏原检测。3.皮肤感染:各种浅表及深部真菌病,带状疱疹,带状疱疹神经痛严重及少见细菌感染或混合感染,病毒疣等。可进行病原学检测及鉴定。4.皮肤美容:常见色素性及血管性疾病,各种瘢痕,炎症性痤疮,瘢痕疙瘩、睑黄疣、各种皮肤赘生物,多毛症,敏感性皮肤等。5.银屑病及免疫相关性疾病,银屑病,能够进行生物制剂治疗。白癜风、雄激素性脱发等。6.其他重症皮肤科疾病:天疱疮等大疱性疾病、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重症药疹等。目前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皮肤肿瘤、特应性皮炎、光动力研究中心单位,北京市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哨所,北京大学真菌病研究中心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学美容中心、医学疼痛中心成员科室。目前门、急诊量每年近25万人次,位于北京市前列。收治患者疑难危重指数逐年增高,多次获得院级疑难危重病例奖,成为北京市疑难皮肤病会诊单位。DermatologyDepartmentofPekingUniversityThirdHospitalwasfoundedin1958.ProfessorWangShuangyuan,LiShiyin,ChenXuerongandLiLinfenghavebeenthechi

耳鼻喉科 查看详情

一、概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科是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北京市内镜培训基地、北京市儿童听力诊断中心、中国医师协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耳鼻咽喉科依托单位。在全国耳鼻咽喉科学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室分为鼻科、耳科及咽喉头颈三个亚专科,带头人分别是朱丽教授、潘滔教授及闫燕教授。63名工作人员,高级技术人员20人,中级22人,病床41张,年门诊量148000余人,年急诊量15000人次,年手术4000余例。科室工作环境优越,拥有一楼层病房、一楼层门诊,最令很多同行羡慕的是拥有独立的高度洁净层流手术室3间,与病房相连,周一至周五全天均可进行手术。设备先进,手术室拥有大量最先进的大型设备,包括颅底导航设备、高倍手术显微镜、激光、微波、高清鼻内镜、喉显微设备、颅底钻、各种进口显微器械等。门诊拥有内镜室、变态反应室、听功能室、前庭功能室、嗓音实验室以及基础科学实验室等十大组成部分,其中基础实验室包括颞骨解剖室、电生理实验室、病理实验室和微循环实验室、微透析试验室等。在强大的设备支撑下、在50年团队的持续努力下,北医三院耳鼻喉科光荣地成为全国卫生部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全国15家医院、北京市3家医院)之一,充分彰显了她的医疗地位,也赋予了她在医院周围区域医疗中所起的带头效应。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建科于1958年。在上世纪,李哲生李学佩等老一辈率先在国内举办颞骨解剖学习班,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神经耳科学专著,上世纪60-70年代就在小耳畸形、中耳炎鼓室成形、面神经功能重建、眩晕外科手术及侧颅底手术等耳科疑难疾病救治方面卓有成效和建树,奠定了耳科领先地位。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已发展为以耳科学为突出特色、鼻科、咽喉头颈科及嗓音医学全面发展的教学医院的综合性学科。在朱丽主任的带领下,在鼻颅底疾病,鼻眼相关疾病,侧颅底肿瘤,前颅底肿瘤及微创手术等领域均具有国内领先的实力。为博士点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市内镜培训中心,2011年获得首批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科主任朱丽教授,任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鼻科学组委员。科室连续多年在复旦版排名中名列前13-17位,2016年排名第16位。国家数据中心基于病例首页数据排名位列全国第13名。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排

检验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检验科在历届科主任的领导下,科室建设及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现占地面积为2863平米,已发展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区域性临床检验中心。科室设有临床生化、免疫、血液、微生物和分子生物学专业,现有职工80余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十余名。2010年获国家首批临床重点专科。2008年6月通过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ISO15189认可,建立了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包括流式细胞术、脉冲场凝胶电泳、自身抗体、过敏原、微量元素、感染免疫、肿瘤标志物、激素、细菌及真菌、核酸测定及分型等检测项目400余项。自2009年起,每年参加美国病理医师学会临床实验室国际能力比对,成绩满意。作为博士点学科、北京大学医学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及卫生部和北京市专科医师和技师培训基地,培养研究生和住院医师数十名。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检验系教学工作及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医学实验技术、护理等专业和夜大本科的教学任务,每年大课和实习课共500多学时。作为副主编和参编的书籍近10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北京市科委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2项,承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各2项,卫生部科研基金子课题1项,卫生部回国留学基金1项,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1项。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20余篇。Undertheleadershipofdepartmentdirectors,theClinicalLaboratoryDepartmentofPekingUniversityThirdHospitalhascontinuouslyimprovedlaboratoryconstructionandcomprehensivestrength.Itcoversanareaof2863squaremetersandhasdevelopedintoanationalclinicallaboratorycenterintegratingmedicaldetection,educationandscientificresearch.OurdepartmenthasseveralmajorsincludingClinicalBiochemistry,Immunology,Hematology,MicrobiologyandMolecula

病理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是全国大型的疑难病例病理诊断中心之一。病理科依托于历史悠久的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系,在几代病理学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努力开拓下,发展成为教学、科研、临床相结合的优势学科。经多年医疗实践积淀,科室不断开拓创新以适应日益增长的专科化医疗服务需求。目前形成了包括泌尿病理、血液病理、神经病理、消化病理、呼吸病理、妇科病理、乳腺病理、皮科病理、内分泌病理、软组织与骨关节病理、细胞学、解剖病理和分子病理等涵盖人体多个系统的十三个病理亚专科。病理科于2004年,就成为第一批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2006年,首批入选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病理专科基地;2010年底,首批入选\"国家临床重点病理专科建设项目\"。病理科拥有一支梯队合理的专业医师队伍,一批国内知名病理学专家。同时,病理科也拥有一个专业的医技团队,涵盖常规病理平台、免疫组化平台、特殊染色平台、超微病理平台、针吸细胞学平台和分子病理学平台等,有力的支持了临床病理诊断、教学和科研工作。病理科下属的分子病理实验室,是我国第一批获得卫生部临检中心认证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同时也是国家卫健委病理质控评价中心(PQCC)示范实验室和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目前,我科室已发展为年组织学样本量9万例、细胞学6.5万例、尸体解剖50例、电镜6000例、会诊7000例、分子病理检测6000例、集临床、教学和科研为一体、从大体、光镜、电镜观察到免疫组化、遗传学检测的系统化、标准化、数字化和信息化集成,临床病理工作水平位于全国领先的综合学科。TheDepartmentofPathologyofPekingUniversityThirdHospital(Dpt.Path.)isanationalkeyclinicalspecialtyandisoneofthelarge-scalepathologicalconsultationcenterinChina.TheDpt.Path.reliesontheDepartmentofPathologyofPekingUniversityHealthScienceCenter.Throughthehardworkingofseveralgenerationsofpathologists,ithasdevelopedintoasuperiordisciplinewith

药剂科 查看详情

药剂科发展理念:患者满意、临床认可、个人发展、科室和谐。药剂科发展目标:要认识大学医院的使命,提供先进的医院药学业务;做医、教、研全面发展、国内领先水平的药剂科。具体体现在:1.以优良的工作保证日益增长的医院药品供应;2.以高水平的药学服务满足临床药物治疗需求;3.以培养适应未来医疗发展的药师为教学目标;4.以标志性的成果展示医院药学科研工作水平。药剂科核心服务:科学有效地保障药品供应,在医院运营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以临床药学工作为核心,强化与其他部门的协作,积极实践以患者为中心的团队医疗,为患者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治疗药物监测和循证药学等服务;促进药物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改善成本效益;对药师进行适应未来药学服务的教育和培训;结合临床开展药学研究项目,促进学科发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药剂科作为服务广大患者的一线窗口部门和医技平台科室,多年来不断深化服务内涵,持续提升药学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在医、教、研和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以同行评比第一名的成绩首批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首批荣获中国医院药学奖优秀团队奖,连续四年位列《中国最佳医院声誉排行榜》临床药学专科第一名,2019年被授予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一、优质服务,持续改进始终以患者为中心,努力提升服务质量,在保障药品供应、促进合理用药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多次荣获医院优秀管理团队、各级先进党支部、精神文明先进集体和优质服务先进科室等荣誉称号。年服务门、急诊患者400余万人次,住院患者10余万人次,调剂处方和医嘱510余万张,在高强度工作的同时注重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提供多种便利和优质专业服务。通过加强信息化和自动化建设,优化药学服务流程,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就医满意度。多年来实现药学服务\"零投诉\",获得广大患者和医院临床医护的的高度赞誉。通过开设用药咨询门诊、多学科联合药学门诊等举措创新实践精准药学服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通过为老年大学和幼儿园开设合理用药教育课程、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用药科普宣传,服务社会大众。作为北京市唯一的药学质控中心,为确保行业医疗质量和安全,牵头和参与制订政府和行业标准、临床用药指南13部,药学工作管理标准和规范等多项。二、注重教学,育人树德积极推进我国临床药学教育工作和教学改革,构建包括本、硕、博和博士后、继续教育、国际教学于一体的多元教学体系,与国外大学联合开创

急诊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于1984年创建了急诊科,是国内较早建立的急诊专科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急诊科在北京市乃至全国急诊医学界已具有较高影响力,近几年来围绕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的临床诊断和综合治疗,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医疗应急网络体系,承担着北京市海淀区及远郊区县急危重症患者的转诊救治工作,逐渐形成了国内一流的危重症、疑难病的诊治中心。在现任马青变主任的带领下,急诊科建立了以心肺复苏后综合管理、急诊床旁血液净化治疗、多脏器衰竭以及疑难危重症综合诊治为特色的的急危重症抢救医疗团队。急诊科占地逾5,000m2,院本部拥有急诊流水诊治区、危重症抢救区、医学观察区、以及急诊普通病房和监护病房等几个区域,机场院区拥有抢救室和留观床位,急诊病房在急诊区域内配有专门的分诊、挂号、收费、病案室内、药房、检验、B超、放射科等科室及部门,诊疗设施齐全,技术先进,可随时满足危重急症的紧急抢救诊治需求,建立了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以及新生儿危重症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制定了紧急输血流程,危急值报告制度,切实满足患者紧急救治需求,急诊室拥有有创及无创呼吸机、高流量吸氧仪,床旁血滤机、血液灌流机、洗胃机、床旁支气管镜、床旁超声机、低温治疗仪等先进设备,可进行血管内外温度管理、ECMO\/ECPR心肺支持治疗,床旁血液滤过、血浆置换、血液灌流等肾脏替代血液净化治疗,困难气道紧急插管技术、中心静脉开放、骨髓腔输液、有创动脉血压监测、PICCO和无创心排血流动力学监等先进技术和设备。急诊科人员共177人,医生40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26人,护士137人,既拥有知名心血管病专家郭静萱教授、呼吸病专家姚婉贞教授、消化病专家吕愈敏教授以及内分泌专家邓正照教授等为我科特邀客座教授,也有在国内急诊医学领域很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郑亚安教授及马青变教授等一批年富力强的学科骨干,形成了不同专科领域技术团队(包括心脏病组、呼吸病组、消化病组、低温组、肾脏病透析组和中毒组)。急诊科实行24小时副主任医师、高年资主治医师及护士长在岗制,在疑难、危重症患者诊治中与全院各科室相互协作,相互协调,执行能力过硬,反应行动快速,是一个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日益进取的团队。在科研方面,近些年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获得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金资助,发表多篇有影

超声诊断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诊断科创建于1960年,是国内最早开始从事超声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机构之一。张武、王金锐、贾建文等几代科主任的精心建设,使得科室发展迅速、专业完整,拥有世界一流的超声设备,建立了合理的专业人才梯队,每年培养超声临床及基础研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名,在医疗、科研和教学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超声科现任科主任崔立刚教授及科室核心组带领下,目前全科工作人员达5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10人,副主任医师6人,副研究员1人。全科分为三个临床专业亚组,并成立国内一流的超声医学与分子影像研究室。每年接诊量约20余万人次,超声诊断介入治疗4000余人次。超声检查服务范围包括腹部超声、浅表器官超声(甲状腺、乳腺等)、血管超声、肌肉骨骼系统超声及介入超声的诊断和治疗。除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外,率先在国内开展了急诊超声、床旁超声和术中超声,最大限度地满足临床需要和危重病人的抢救,此外还可完成超声造影检查等超声成像和诊断功能,对于病变的早期发现和良恶性的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超声介入特色: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诊断科在国内率先开展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新技术。该技术具有快速高质量取材、安全准确地作出病理诊断、简便易行等优点。自1993年以来已多次成功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有力的推动了自动活检技术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应用。这些年来,我科的介入治疗和诊断工作蓬勃发展,率先开展颅脑、眼眶肿瘤、甲状腺、肺部、肝、胆、胰、脾、肾和前列腺等各种器官穿刺活检术,并在国内较早的开展了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近年,依托北医三院骨科、疼痛科、运动医学等顶级专业学科的优势,开设了疼痛门诊,并开展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术,为无数患者缓解了病痛的折磨。此外,超声引导下的微创介入治疗,包括甲状腺、甲状旁腺、肝脏等器官占位性病变的热消融治疗,也取得了不错的疗效。肌骨超声特色: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超声科依托我院运动医学和骨科的雄厚实力,努力探索超声在肌肉骨骼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90年代起,林发俭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始肌骨的超声研究工作,经过王金锐主任的大力支持和随后几代人的积累,肌骨超声目前已成为三院超声诊断科的专业特色和科研方向,声誉一直居于全国前茅。2006年与美国Jefferson大学世界超声教育中心、朝阳医院联合举办\"国际肌肉骨骼超声研讨会\";2007年与美国Jefferson大学超声教育

成形外科(整形外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形外科(简称北医三院成形科)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整形外科专业科室,作为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献礼由中国整形外科创始人之一的朱洪荫教授于1949年9月3日创立。在此曾诞生了国内首例食指移转拇指再造术(1957年)、中国整形外科的第一本专著《成形外科学概要》(1959年)、以成形外科为重点成立的具有综合学科支撑的综合医院——北京医学院第四医院(1963年)、新中国第一位整形外科毕业研究生(1964年)、卫生部批准成立的成形外科研究室(1964年)——我国第一个由临床和实验室两部分组成的医教研无缝衔接的研究型整形外科学科。1965年成形外科并入北医三院。之后北医三院成形外科完成了首例\"寄生性头部连胎的副头切除术\"(1979年)、颅骨双侧冠状缝早闭矫正术(1982年)、首例变性手术(男变女,1983年),成立成形外科研究中心(1984年)。朱洪荫主编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医学百科全书?整形外科》分册(1986年)。北医三院成形外科美容门诊建立(1988年)……北医三院成形外科在2014年成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整形外科药物临床试验认定专业,2018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历经70年的发展,北医三院成形外科医教研并举,坚持整形再造和美容整形并重发展。作为整形外科疑难重症诊治中心,致力于整形外科疑难复杂手术,注重微创化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理念。北医三院成形外科因其精益求精的技术和严谨求实的学风被誉为整形美容外科界的学院派。作为中国整形外科人才培养的摇篮,毕业的硕士、博士、博士后、跨世纪人才、专科医师、规培医生、进修医生等,如今桃李满天下。北医三院成形科的创建和成长是中国整形外科学科发展的代表。TheDepartmentofPlasticSurgery,PekingUniversityThirdHospitalisthefirstplasticsurgerydepartmentestablishedinneweraofChina.Asatributetothefoundingof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rofessorZhuHongyin,oneofthepioneersofplasticsurgeryinChina,foundedthedepartmentonSeptember3,1949.Our

放射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创建于1958年建院伊始,由李果珍教授组建。历经六十余年发展,在李果珍教授、刘赓年教授、谢敬霞教授、李选教授、袁慧书教授五任主任传承带领下,现已成为种类齐全、设备先进、医教研及学科建设协同发展的现代医学影像科。目前科室在岗职工137人,包括诊断组37人、技术组73人、护理组8人,登记组18人,工程师1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0人。诊断医师90%以上具有博士学历,技师5人具有硕士学历。室硬件方面,北医三院本部放射科现拥有3.0T高场磁共振设备7台、1.5T磁共振设备1台、64排及以上高端CT设备6台(双源CT2台,256排螺旋CT1台)、全数字乳腺X线摄影机1台、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DR)13台。搭建覆盖全院及各分院区的PACS、RIS平台,实现了影像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并实现诊断报告、影像胶片自助发放。此外,医院集团化发展布局下,各分院区影像设备陆续更新配置中。依托先进的设备平台,科室可提供全身数字化X线摄影、全身计算机断层扫描(CT)、全身磁共振成像(MRI)和各类介入检查治疗服务。近十年来,科室每年检查量以约8%的速度稳步增长,2019年为近55万患者提供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服务。科室在多层螺旋CT、高场磁共振的临床应用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可开展全身各系统的常规CT和MR检查,以及MR关节造影等复杂检查,全面满足临床对各种疾病的影像检查要求。科室重视医疗质量安全,持续优化医疗流程,不断完善检查规范。2014年,科室在RIS平台上增加质量控制模块(QC),实现从登记、检查、诊断、结果发放全过程各环节的质控评价。同时,重视多学科合作交流,与医院多科室开展MDT综合诊疗讨论会、联合影像阅片讨论会:疼痛及肿瘤CT介入门诊、呼吸联合门诊、神内联合门诊等。根据患者实际需求,2019年科室新增开放放射科门诊会诊,极大满足患者和临床疑难影像会诊、影像现场解读咨询的需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放射科为我国首批影像学硕士和博士授予点之一,至今已经培养博士硕士毕业生近两百名,目前尚有多名博士和硕士在读。常年承担北京大学医学部影像医学与核医学课程的教学工作,每年培养数十名进修医生、访问学者,并且于2007年成为北京市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6年获北京市规培基地检查第一名。自2012年至今,连续每年举办全国综合影像诊断高级论坛、骨肌系统影像高级培训班,

感染疾病科 查看详情

北医三院感染疾病科正式成立于2007年初,目前科室下设肝炎门诊、肠道门诊、发热门诊,并设有留观病房,是我院传染病防控的主体力量,由胥婕主任医师担任科主任。感染疾病科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临床科室。有良好的就医环境,具有独立的诊区、挂号室、药房、化验室、放射科及隔离留观病房,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现有各级医生12人,其中主任医师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7名,住院医师2名,其中医学博士8名,医学硕士2名。护士19人,其中主管护师4名,护师8名。我科各门诊及病房主要工作介绍如下:肝炎门诊:设普通和专家门诊。普通门诊时间:周一、周三下午,周五、周日上午。专家门诊时间:周二上午(胥婕主任医师)、周四下午(李晓光或李璐副主任医师)、周六上午(李晓光或李璐副主任医师)。出诊地点:门诊楼四层消化科诊区。诊治疾病包括各种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害、免疫性肝病及其它肝功能异常。擅长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的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常规开展肝脏穿刺和病理诊断。开展各种肝炎、肝病相关知识的咨询,如乙肝携带者的管理、乙肝的预防、肝功能异常等化验的解读、肝病患者生活饮食运动情绪的调理、肝病患者生育问题的咨询和指导、母婴阻断等。发热门诊:24小时应诊。负责发热患者的诊治和传染病的筛查。诊治病种包括各种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皮肤软组织、中枢神经系统等感染性疾病的内科诊治,并承担各种传染病的筛查。擅长发热性疾病的鉴别和感染性发热的治疗。开展流感快速检测、各种病原体的检验,指导临床诊治及合理用药。年门诊量居北京市前列。肠道门诊:24小时应诊。负责各种急性腹泻的鉴别和治疗,承担肠道传染病的筛查、诊断、隔离和救治工作。诊治病种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其它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性腹泻。我科自2007年开始开设留观病房,于2013年初正式开设感染疾病科病房,床位逐渐增加至20张。自从病房开设以来,我们成功诊治了许多患者,对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发热待查的诊治方面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成功诊断治疗过结核风湿症、结核性脑膜炎、坏死性淋巴结炎、大动脉炎、登革热、布鲁菌病、流行性出血热、成人still病等多种院外诊断不清的发热疾病。我科在胥婕主任的领导下,重视和加强学科建设,作为北京大学附属医院和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基地,承担着医学生的培养,进修医和住院医的培训,参与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科)是集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2012年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8年被评定为\"国家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规范化建设三级医院优秀单位\"。呼吸科的建立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气管炎门诊,1977年成立了呼吸专业组,20世纪80年代成立呼吸科,1980年建立了气管镜室,先后开展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支气管镜肺泡灌洗检查,并建立了呼吸实验室。1983年建立肺功能室,是国内较早开展规范肺功能检查的科室。1988年在北京地区率先开展了内科胸腔镜检查术。2001年建立睡眠呼吸监测室。呼吸危重症专业始于1978年应用鸟牌呼吸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所致呼吸衰竭进行救治,1995年成立了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配备了先进的呼吸机和监护仪;以后RICU规模逐渐扩大,2015年后成为有26张床位的内科\/呼吸重症监护病房(MICU\/RICU),在医院内科危重症救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危重症救治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呼吸科现有医生3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13人。呼吸治疗师2人,技师6人,护士95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0人。多位专家分别在国内各级学术团体兼任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常委、委员及学组委员等。呼吸科现设置包括:普通病房(60张床位)、MICU\/RICU(26张床位)、门诊、肺功能室、支气管镜室、睡眠医学中心\/睡眠呼吸监测室、雾化治疗室、药物临床试验呼吸专业和实验室。近十年先后开展了超声支气管镜(EBUS)、荧光支气管镜、全肺灌洗术、全麻支气管镜检查和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跨肺压监测、体外膜肺氧合(ECMO)、重症超声、床旁血液净化、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运动肺功能、呼出气一氧化氮浓度测定等先进诊疗和危重症救治技术。呼吸科门诊量超过10万例次\/年,开设了慢阻肺、哮喘、戒烟、肺癌、睡眠呼吸障碍、胸部疑难疾病会诊等专业门诊和特色门诊;开展肺部结节、哮喘和过敏疾病多学科会诊。普通病房出院患者近2000例\/年,MICU\/RICU收治危重症患者超过500例\/年。收治呼吸系统常见病及涉及多学科的疑难危重症。诊治病例多次获得医院\"疑难危重病例诊治优秀奖\",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专业期刊上交流。医疗服务能力获得同行和患者认可,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国最佳专科排名第8

介入血管外科 查看详情

北医三院介入血管外科组建于2006年10月,李选主任在放射科介入组和血管外科的基础上组建了介入血管外科,在短短十余年的发展中,科室建设和学术创新日新月异,迸发出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走在了介入放射学和血管外科学融合发展的前列。介入血管外科目前包括周围血管病、肿瘤、大血管病、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内脏血管、非血管疾病以及难治性伤口修复等多个专业治疗组。是国内专业建设最为全面的介入治疗与血管外科手术治疗相结合的科室。介入血管外科床位28张。专用门诊手术床2台;大型血管造影机2台;超声扫描仪2台。介入血管外科现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副主任医师以上专家10人,初中级职称医师4人。介入血管外科病房和成形科共用一个护理单元,护士16人;导管室有技师1人,护理单元护士4人。介入血管外科附属伤口治疗中心,兼职医师3人,专职伤口治疗师8人。介入血管外科重视由著名专家带动中青年医师共同发展,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团队在中国医师协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中国医疗保健促进会、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医学会、北京健康促进会中华预防医学会北京医师协会、中关村精准医学基金会等社会团体担任主委、副主委、常委及委员职务。临床工作方面,开展完成多项混合手术(即外科开放手术与介入联合治疗),其中经肠系膜上静脉入路门静脉取栓成形术等为国际首创;门静脉高压治疗TIPS术中复合支架控制门静脉压力的术式、梗阻性黄疸Y型引流术的应用均属国内外首创。科研方面,可降解支架、复合腹主动脉支架的科研和研发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均属于介入血管外科学界的前沿课题。此外,介入血管外科重视专利申请和转化工作,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并正在逐步进行临床转化。

康复医学科 查看详情

老年内科 查看详情

我科建于1987年,初命为高干内科,现名为老年病内科,为综合内科,是由23位医生(其中2位主任医师,6位副主任医师)、43位护士(其中主管护师6人)及2位康复师组成的致力于老年医学事业,技术实力强大的团队。科室主任为张福春,其同时兼任北医三院院长助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院长;科室副主任为张帆、刘慧琳;病房护士长为郭英、孙卉、赵秀伟。我科门诊由位于门诊大厅5层的102门诊和门诊大厅3层的老年内科门诊组成。102门诊主要服务于持有\"102\"卡的干保人群;老年内科门诊面向患有常见内科疾病的60岁以上患者。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加,我科门诊量逐年增加,2019年门诊量高达55000人次。我科住院部有3个病区,一、二病区位于医院本部,三病区位于中央党校院区,共有床位72张。收治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衰、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糖尿病等老年常见内科疾病。我科在门诊及病房全面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工作,从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跌倒风险、营养状态、精神情感障碍以及合并用药风险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制定集治疗、护理、康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我科与运动医学科及骨科深度合作,进行围手术期患者的评估与管理,\"科室间深度合作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项目获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奖二等奖。我科提倡\"有温度的治疗\",科室氛围温馨,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多次荣获管理团队优秀奖、优质服务奖、精神文明先进科室等奖项。我们必将尽全力推动智慧老龄化的发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Ourdepartmentwasestablishedin1987,namedseniormedicinedepartmentatthebeginningandnowDepartmentofGeriatrics.Ourdepartmentisacomprehensivemedicinedepartment,composedof23doctors(2chiefphysicians,6associatechiefphysicians),43nurses(6supervisornurses)and2rehabilitativetherapists.OurdirectorisZhangFuchun,whoisalsotheassistantofthePresidentofPekingUniversityThirdHos

全科医学科 查看详情

2019年2月26日,在国家大力推进全科医学发展政策的引导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并在中央党校院区设立全科医学科病房。全科医学科由10位医生(其中2位主任医师,1位副主任医师,5位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7位护士(其中1位副主任护师、1位主管护师)组成,科室主任为肖卫忠,教学主任为韩庆烽,护士长为张晓静。北医三院全科医学科在学科建设逐渐完善的基础上,正逐步过渡至以全科医学科为桥梁和导向,即社区的患者通过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学科再精准的转诊给专科,实现综合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同时,全科医学科正通过全科医学科师资的示范性带教,提升社区医疗机构的教学能力,与社区医疗机构联合培养具有岗位胜任力的全科医师。充分发挥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在临床、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利用在病人双向转诊基础上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的联系,实现培养较高综合水平的全科医学人才的目标。目前,全科医学科为了更好地履行综合性医院全科医学科在人次培养上的功能,正在引入全新教学的理念,并在方法学上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包含了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等,期望在推进全科人才培养上发挥积极作用。全科医学科设有全科病房、全科门诊。全科病房设有开放床位20张,其中VIP病房2间,收治病种主要为心血管病、脑血管病、肾病、代谢性疾病、多病共存等患者。全科病房拥有心肺功能检测、动脉硬化检测、动态血压及动态心电图检测、心脏超声检测、颅内血管检测、6分钟步行试验、人体成分测量分析、心理测评、康复踏车等先进医疗设备。在科主任的带领下,积极探索全科医学科病房的工作模式,目前形成了综合性评估、临床诊治、个性化健康教育、内脏康复训练、长期慢性病随访五位一体的诊疗模式。我科在门诊及病房全面开展慢病综合评估工作,从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跌倒风险、营养状态、精神情感障碍以及合并用药风险等多方面综合评估,制定集治疗、护理、康复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全科门诊分别设立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总院和中央党校院区,主要开展疾病筛查、术前评估、体检报告的解读及指导、慢性病诊断治疗、慢性病长期随访、健康教育、指导患者专科就诊、未分类疾病诊治等工作,另外,针对全科门诊相对固定的就诊患者、全科病房出院患者为主要服务对象,运用自主设计的慢病随访系统开展诊疗随访工作,实现慢性病的日常管理。近期,全科医学科与康复医学科深度合作,成立全科医学康复工作站,积极开展

生殖医学中心 查看详情

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是中国大陆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地,集医、教、研为一体,是世界上诊疗规模最大、技术最全面的生殖健康研究中心,围绕生殖内分泌和不孕症疾病的临床诊疗及其临床应用型基础研究进行了大量系统的工作,近三年门诊量1,796,368人次,完成新鲜IVF周期52,472个,是国内首批生殖医学临床培训基地,先后诞生了我国大陆首例和第二例试管婴儿、首例赠卵试管婴儿、首例冻融胚胎试管婴儿及世界第二例、国内首例\"三冻\"试管婴儿等。生殖医学中心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从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教授到中国工程院乔杰院士的有序传承建设下,形成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青年千人计划获得者,以及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负责人等为主要学术骨干,结构稳定、创新能力强的研究队伍。团队充分发挥协同创新能力,整合优质资源和技术力量,打破学科及领域壁垒,围绕生殖健康前沿领域、重大社会和临床需求、疾病诊治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引领国际、深度融合的临床、基础、转化研究,在围绕生殖健康相关疾病开展高质量临床诊疗及病因研究,构建生育力检测和安全评估的体系,研发出生缺陷及遗传病防范新策略,提高疑难不孕诊治成功率及生育健康水平;多次牵头制定本领域行业规范、诊疗指南等,具有高度的学科规划及引领能力。开展临床治疗方法改进的应用研究,体外常规受精、单精子卵细胞内注射、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辅助孵化、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囊胚培养、卵子冷冻等所有国际先进的辅助生殖技术均已在中心广泛应用。同时,在生殖障碍性疾病、妊娠相关疾病、胎源性疾病、生育力保护保存、辅助生殖技术安全性及新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为临床诊疗策略的修订完善提供了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提高女性生殖障碍性疾病诊疗水平。治疗全国各地转诊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合并血栓栓塞、多胎妊娠减胎术等患者,专科疑难病症患者、疑难病症外省就诊患者占比超过半数,具有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生育健康疑难危重症诊疗水平。在发展辅助生殖技术治疗的同时,积极探索微创手术在不孕症诊治中的应用,采用宫、腹腔镜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输卵管病变、宫腔病变、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并针对因恶性肿瘤放化疗及其它一些影响生育的问题,近三年,完成生育相关微创手术28,744例,其中多部位妊娠和罕见部位妊娠疑难手术经验具有独创

疼痛医学中心 查看详情

我院对疼痛的诊疗及研究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率先在全国开展针刺麻醉与镇痛业务,曾荣获卫生部科研成果奖,周恩来总理曾委派叶剑英元帅来院指导工作,西哈努克亲王等国家元首和美日欧等多国医学专家均曾莅临医院参观。为了加强疼痛性疾病的诊疗效果,医院在2007年申请增加疼痛诊疗科目,开设疼痛门诊,2010年成立了独立的疼痛科,投入大量人员和资金,重点建设了以现代影像学技术为基础的疼痛微创治疗技术平台,开设了专门的疼痛治疗病房,并逐步购置疼痛射频仪等疼痛诊疗设备。与此同时,大力加强疼痛科专业人才培养。获得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资助,基本形成了疼痛诊疗的综合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疼痛诊疗质量,加强疼痛诊疗相关交叉学科整合,全面提升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彻底解决疼痛病人多地点、疼痛相关学科独立诊治效果不佳,医疗资源浪费的难题,并最终实现疼痛\"一站式\"治疗,2013年,医院整合疼痛诊疗方面的优势资源,成立了以刘晓光副院长兼任主任的疼痛科(医学中心)。在全面、深入开展脊柱关节痛、神经痛、癌性疼痛、疼痛药物治疗与评价、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等亚专业疼痛诊疗的基础上,疼痛科积极扩大与相关交叉学科的深度融合、进行疼痛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以及疼痛转化医学工作,拓展学科发展空间。目前,疼痛科开放病床30张,年门诊量25000余人次(疼痛医学中心)主要有五个亚专业:脊柱关节痛、神经痛、癌性疼痛、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和疼痛药物治疗与评价。紧紧围绕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开展诊疗工作和研究。尤其在脊柱内镜技术方面、脊柱疾病微创介入治疗方面具有技术优势,CT、C形臂、超声等影像引导下的各种神经阻滞、神经毁损、神经调制、药物注射等技术也颇具特色,为广大疼痛患者提供了先进的诊疗服务。

危重医学科 查看详情

1986年初,由全国著名危重病专家陈浩辉教授带领的医护人员组建成了国内最早的监护病房之一:外科监护病房。1991年7月原外科监护病房搬入三病区新大楼正式成立危重医学科(ICU)。2005年底,危重医学科搬入新的外科大楼,床位19张,是当时中国唯一的全单间ICU病房,配备有现阶段先进的硬件设备。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危重医学科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危重病学中心之一,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科室。年收治病人超过1000例,为医院危重病人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危重病学科的建立,既提高了医院的总体医疗救治水平,也标志着医院向现代化的建设迈进。在金清尘和陈浩辉等教授的领导和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危重医学科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危重病学中心之一,是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临床科室。从建科伊始的4张床位发展到如今拥有19张床位,年均收治病人由200例到如今的1000余例,为医院危重病人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危重医学科现有特聘专家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人;教授、主任医师6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6人的医生队伍和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8人、50多名训练有素的护士组成的护理队伍组成。危重医学科拥有现今国内外先进的医疗设备,包括Drager吊塔,DragerEvitaXL、Servoi、PB840等呼吸机,Picco监测仪,Aquarius床旁血滤机,自动咳痰机、输液泵管理系统、便携式超声等,硬件环境及设备目前居国内一流。危重医学科陈浩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极其重视临床一线工作,对危重疑难病人经常亲临床旁进行观察和治疗,在他的指导和带领下,外科和危重医学科成功抢救了许多被认为救治难度极大甚至救治无望的病人。数十年来,陈浩辉教授积累了极其丰富的救治疑难病例和抢救危重病人的经验,能在极其复杂的病情变化中把握正确的治疗方向。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把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降至20-30%。他还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实行安全低压通气呼吸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除了原发病无法救治的病例外,统计到20世纪90年代末,没有发生过因为呼吸机损伤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死亡的病例。他还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把重症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目标定为120-130mg\/dl以下,使危重医学科的危重病人死亡率一直低于国内外文献报道。危重医学科金清尘教授在长期的临

消化科 查看详情

北医三院消化科,作为第一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成立于1958年北医三院建院之初。其前身为内科消化组,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发展为集门诊、病房、胃肠造影室、胃肠动力室、病理实验室、内镜室为一体的北京大学消化疾病研究中心。1958年建科之始,郑芝田教授从北大一院调至北医三院创建内科教研室并担任内科主任,带领消化科开展胃镜、诊断性腹腔镜、肝穿刺等检查,使得我科成为当时国内开展消化内镜检查技术最早的单位之一,多位知名专家都曾来我科学习。我科内镜的使用过程见证了我国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从最早的硬式内镜,半可屈式胃镜,纤维胃镜,到电子内镜,电子色素内镜,放大内镜,蓝激光内镜。每一次技术的进步、每一项成功的跨越都凝聚了前辈们无数日夜和心血。1984年9月经北医及北医三院领导批准,消化科从内科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北医三院消化科,李益农教授任科主任。1985年在卫生部及北医领导支持下,消化科建成面积300m2的临床实验基地。整个建筑分为两层,一层为内镜室,引进先进的诊疗设备,包括电子内镜、超声内镜、超声腹腔镜等;二层为实验室,包括病理生理室、生化室、细胞室等。消化科研究基地的建立在当时国内尚属少见,为消化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85年5月经北医批准成立了北京医科大学消化疾病研究中心,标志着消化科已形成一个包括独立门诊、急诊、病房、内镜室、实验室、X-线检查室在内的完整、独立的医教研体系,为学科的快速向前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李益农教授全力辅助郑芝田教授,在消化疾病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中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内镜室建筑面积增至600余平方米。2007年在富士能公司投资基础上,消化科成立内镜培训中心,成为全国消化医师正规内镜培训基地。2016年底,成为国家首批ERCP培训基地。目前内镜室拥有以下先进设备:电子内镜主机,Doppler电子超声胃镜(环扫、扇扫、小探头),胶囊内镜,电子双气囊小肠镜,新型电子结肠镜,新型电子十二指肠镜,内镜超声微探头,超细经鼻胃镜,电子放大内镜+FICE系统,内镜蓝激光影像诊断系统。消化科病理室拥有Nikon80i显微镜,NikonSMZ1500实体显微镜等。消化科胃肠造影室则拥有东芝数字胃肠X光机这样的先进设备。2012年科室床位由原先的31张增加到39张,2014年增加为两个病房,共60张床位。2012年启用新的内镜中心。多年来北医三院消化科开创了国内多项内镜

心脏外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成立于1986年,现致力于微创冠脉外科与心力衰竭的外科治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心脏外科成立于1986年。30年栉风沐雨,在一代代心外人的苦心经营下,终于成长为北京市、乃至全国知名的心脏外科中心。目前,我科下设心脏外科病房、心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和心脏外科研究室;拥有体外循环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机(IABP)、体外膜式氧合器(ECMO)、人工心室辅助装置、床旁血液滤过机(CVVH)、超声心动仪(含经胸及经食道超声心动检查探头)等一流设备。现有医务人员60余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7人,主治医师4人。北医三院心脏外科本着以患者健康为本的核心理念,在保证最佳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与进步。迄今为止,我科已率先在国内成功开展了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小切口(微创)单支及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术、心内外科联合\"杂交\"冠状动脉血运重建、人工心脏辅助装置植入术、心脏移植、腔内支架治疗胸主动脉疾病、全胸腔镜微创心脏手术等一系列创新技术,逐渐形成了以微创冠状动脉外科为龙头,以各类微创心血管手术为技术特色,涵盖心脏瓣膜手术、主动脉手术、心律失常手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及心力衰竭外科治疗等心脏外科各个亚专业的临床专科。目前,心脏外科及协作团队每年可完成手术1000余例,居北京市前列。其中,小切口(微创)单支及多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总量居全国首位,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居全国领先地位。近年来,成功开展全系列心脏瓣膜手术,并将微创手术拓展至心律失常、先心病等其他心脏外科领域。我科还建立了心力衰竭外科治疗临床基地,先后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心力衰竭的新型手术。作为我国冠状动脉外科技术革新的先锋和微创心脏外科的践行者,我们将继续专注于斯,不断为患者提供更高、更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胸外科 查看详情

1986年,在普通外科老一代专家的帮助下,胸心外科在普通外科成立了专业组,周冠汉教授担任首位学科带头人。周冠汉教授为新中国第一批公派医学13人访美团成员之一,为科室的创建呕心沥血,从人员安排,技术力量培养,床位的设置,专业仪器的添置,病人的来源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1986年9月第一例贲门癌根治术开始,历经5年时间,科室年手术量增加至100台次。1991年,根据胸心外科发展的需要,胸心外科独立建科。刘丹丹医生代理科室主任,带领全科同志继续在本学科领域里,不断探索,深入研究,开拓进取,积极工作。作为国内第一批开展胸腔镜业务的单位之一,1994年3月,科室成功实施第一例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1995年开展首例经腹食管裂孔疝的胸腔镜手术,同期成功开展了袖状肺切除术。随着时间推移,科室业务发展逐渐趋于多元化、高端化及复杂化,为后续科室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全院医疗形势的发展需要,2000年胸外科引进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学院胸外科博士闫天生主任医师担任科主任,胸外科由此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学科特色定位为\"胸部肿瘤与微创手术两翼齐飞\",同时以\"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思路建立和发展学科队伍。在胸部肿瘤和胸部微创手术方面,紧跟国际和国内前沿治疗技术和理论,大力开展新技术,推动学科的强势发展。业务上开展了主支气管及叶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治疗肺癌、气管袖式切除治疗气管肿瘤、VATS肺减容手术治疗重度肺气肿、VATS肺叶切除术、VATS治疗手汗症、VATS胸腺扩大切除术治疗高老龄重症肌无力、右开胸一切口高位食管癌切除超胸顶吻合术、手辅助胸腔镜食管癌切除左胸弓上吻合术等技术,使胸外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微创时代。2013年胸外科人才梯队建设进一步强化,闫天生主任由北京肿瘤医院引进马少华副主任医师,科室力量得到进一步壮大。同年开展了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效果良好,截止目前累计已达150例,受到同行广泛认可。在VATS手术方面也有了进一步发展,规范化VATS单项式肺叶切除、开展VATS袖状切除术、VATS解剖性肺段切除术、sigleportVATS肺叶切除术,VATS全肺切除术、HookWire定位肺结节精确切除术等行业内先进技术,使得VATS技术进入了新的平台。同时召开北医三院胸外科微创论坛,累计15期,学员辐射全国,达600人次。目前科室在医、教、研三方

营养部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营养部作为医院的医技科室正式成立于1985年8月8日。工作性质:主要负责住院患者的营养指导、营养咨询以及对需要饮食治疗病人的管理;负责各种食谱的编制;指导营养食堂的病人饮食制作、分发。人员编制:营养技术人员4名,其中副主任营养师1名,主管营养师3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2名,大学本科学历1名,大专学历1名。营养咨询门诊:每周5个单元门诊,主要针对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痛风、孕妇、妊娠合并糖尿病、肾衰、血透或者腹透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的营养治疗。饮食种类:在住院病人中开展的饮食种类,不仅包括普食、软饭、半流、流食四种基本饮食,还开展了糖尿病饮食、低盐饮食、无盐饮食、低脂饮食、低嘌呤饮食、低碘饮食、少渣饮食、多渣饮食、高蛋白饮食、低铜饮食、减体重饮食、低钾饮食、高钾饮食、贫血饮食、低蛋白饮食、少渣半流、免糖半流、清流食、管喂饮食等治疗饮食以及其它各种代谢、试验饮食。促进了营养治疗在临床综合治疗中的合理应用。营养会诊:完成院内及院外的营养会诊(包括危重病人的多科联合会诊)。营养宣教:对每个特殊的治疗饮食病人进行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定期对内分泌住院糖尿病人讲课,结合食物模型,强调近距离交流;经常为其它有需要的住院病人及医护人员进行糖尿病、肾病、痛风病饮食治疗的讲座。教学和科研:加强了与各大医院营养科之间的联系,积极参加营养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接受其它医院营养人员的进修;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职业病科 查看详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职业病科是我国最早开展职业病临床研究的科室之一,也是我院最具特色的临床科室之一,2010年入选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2013年牵头成立北京医学会职业病分会,2014年成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病临床基地,2015年成为北京市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单位,经过一个甲子的发展,职业病科汇聚了一批国内外著名职业病专家,在医疗、教学和科研方面均享有较高声誉。职业病研究中心前身为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内科职业病专业组,始建于1959年,由内科著名教授王世俊亲自创建,1972年正式改组为职业病科,并设立研究室。1985年职业病科扩建为职业病研究中心,是北京医科大学第一批组建的十大研究中心之一,也是我国唯一的职业病临床专业博士培养点。2003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出台后,北医三院通过北京市卫生局职业卫生技术机构资质审定检查,被批准成为北京市首批具有几乎覆盖所有职业病范围的诊断、治疗及职业健康监护医疗机构。经过60年的发展,职业病科始终立足本职岗位,服务社会,为国家和北京市的职业病防治提供了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除承担本院门诊、住院病人的职业病诊疗工作外,还担负着北京市及全国各地急、重症职业性疾患的抢救、会诊,以及疑难职业病的诊断鉴定、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等重要任务。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不仅设有专门的职业病科,而且从建院一开始就在眼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口腔科以及放射科等主要临床科室配置专业人员和仪器设备为特殊职业性损害提供专业服务,使北医三院成为在全国范围内,为数不多的、能为涉及各学科范围的职业病提供高水平诊断、治疗及健康监护服务的医疗单位。1996年,经北京医科大学批准,职业病科在原免疫组基础上设立了变态反应门诊,其业务范围扩展至其他免疫性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1999年,在国内率先开设\"化学中毒门诊\",尘肺专业则增加了环境性肺病门诊,将环境污染物等引起的肺部损害列入诊疗范围。此外,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逐步开展职业病防治质量管理研究,在国家制定、修订《职业病防治法》等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过程中,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符合实际规律的职业病防治制度提出科学的意见和建议。六十年来,职业病科在尘肺病、中毒、职业性哮喘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已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10余册,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10余项。作为国内

肿瘤放疗科 查看详情

1999年1月王俊杰教授负责筹建北医三院放射治疗科。2001年4月,北医三院与北京冶金医院签署合作协议成立肿瘤治疗中心,同时成立放射治疗科,王俊杰教授任中心主任和放射治疗科主任。2001年-2014年,肿瘤中心分别于冶金医院和北医三院党校院区进行诊疗工作。2014年7月,肿瘤放疗科病房迁回院北医三院本部。2016年建立肿瘤放射治疗科实验室。北医三院肿瘤放疗科目前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瓦里安Trilogy直线加速器、瑞典医科达Axesse直线加速器、Iris射波刀机器人治疗系统,瓦里安后装治疗机、全套放射性粒子植入手术设备,大孔径CT、深部热疗机等,涵盖当前肿瘤放射治疗领域所有治疗手段,能够开展当前肿瘤放射治疗所有主流技术。肿瘤放疗科成立20年来,致力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逐步形成完备的人才梯队,现有63名员工,其中主任医师1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医师和副研究员6名、中级职称18名。科室形成了放射性粒子和头颈肿瘤学组,射波刀和胸部肿瘤学组,妇瘤和乳腺肿瘤学组,泌尿和消化肿瘤学组等特色学组。同时,医疗组、物理组、治疗组、护理组和实验室协同开展临床工作,使肿瘤的放射治疗实现系统化、精准化、专业化。肿瘤放疗科成立以来,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文章60余篇。主编《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肿瘤》和《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前列腺癌》第一和第二版等9部著作。承担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重点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王俊杰主任获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华夏医学科技三等奖,2015-017年当选北京医学会放射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2017年当选中华医学会放射治疗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肿瘤放疗科建立以来注重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每年有20余次科室内的学术讲座和读书报告活动。举办北京市放射肿瘤年会两届,举办全国性粒子治疗肿瘤学习班23届,每年接受进修医师4批,举办妇科肿瘤综合规范化治疗学习班6届,泌尿肿瘤培训班1届,培养全国各地近3000名临床医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放射治疗科20年来一直秉持创新发展理念,追随和引领肿瘤放射治疗学科发展的潮流,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治疗手段不断丰富,患者服务水平持续提高,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放射治疗中心。,

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 查看详情

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的前身是放射病科(原103教研组-放射医学临床教研组),成立于1960年8月,她是当时北京医学院新成立的第一专业(放射医学专业)的临床部分。基础部分(101)设在医学院基础部,卫生部分(102)设在卫生系。该专业当时为保密专业,103建制在北医三院,成立后历经组织上的调整,于1986年改名为放射病科。在我国核电事业日益发展的情况下,结合三院的具体情况,我们结合肿瘤化疗开辟了另一临床专业工作。1993年5月经上级批准,正式成立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含研究室),并由职业病研究中心独立出来,成为三院独立的临床科室。为了学科的发展和病人的需要,为加强协作,三院决定肿瘤化疗放射病科和放疗科共同组成肿瘤治疗中心,于2001年4月正式成立。为防范核恐怖事件的发生,2003年北京市卫生局确定北医三院为市辐射损伤医疗救治基地。2005年国家发改委批准,于2006年10月北医三院成立了国家核辐射损伤医疗救治基地临床部。自2001年肿瘤治疗中心成立以来,随着床位的增加,科室队伍不断壮大,同时科室也注重人才培养,梯队建设,本科的医护人员增加到33名,其中研究员1人,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2人,主管技师1人,助理研究员1人,技术员2人,护士14人。取得博士学位5人;取得硕士学位6人,在读研究生3人。显而易见,肿瘤化疗与放射病科已经形成了一支年轻的、富有活力的干部队伍。放射病方面工作:主要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健康体检、急慢性放射病的临床诊治工作及核与辐射事故急救中心及基地建设。2007年我们被批准为北京市第一家具有放射性工作人员体检资质的单位,近几年体检量逐年增加,平均每年6000人次左右。肿瘤化疗方面工作:肿瘤化疗专业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及学习,医护人员的理论及实际水平、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收治的肿瘤患者较开始增加了5倍以上。于2001年被批准为肿瘤专业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放射病与肿瘤化疗的结合促进了学科发展,使我们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都得到了社会和同行的认可。肿瘤化疗专业现分为三个小组,即消化道肿瘤组、乳腺癌组、肺癌组,与放疗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介入血管外科、放射科、核医学科、病理科紧密合作,已形成了治疗各种实体瘤的一套完整的规范程序,完成并总结了十项临床研究,在大肠癌肝转移的预防及治疗、乳腺癌的内科治疗、肺癌的姑息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发

在线咨询

电话咨询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