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03-08 来源:复禾疾病百科
淋巴结炎是由细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引起的。但并不是每个人在遇到细菌感染时都会发生淋巴结炎。只有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这种疾病才容易发生。当长期营养不良、贫血等慢性病明显降低抵抗力时,细菌感染后容易发生淋巴结炎。引起这种疾病的细菌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经常在感冒或其他感染后出现在颈部、耳朵、腋窝或腹股沟,如玻璃球大小的结节、局部肿胀和压痛。这是淋巴结炎。
发病机制
中医认为淋巴结炎属于淋巴结炎"痈"在类别中,大多数人感受到六淫之邪,如风、热、湿毒,或被称为脏腑积热,复经金刃创伤或擦伤皮肤,感染毒邪,或肆意食用软膏巢的厚味。里面有湿热火毒,导致气血被毒邪塞在皮肉之间,然后炼成痰,痰毒互阴,结块肿胀。如果风毒痰火被攻击,就会发生"颈痈",若肝胃积热凝聚,则发为"腋痈",若肝胆发热下注,则发为"胯腹痈"。淋巴结炎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变,是由化脓性细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所属区域引起的,常出现淋巴结肿大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感冒或其他感染后,人们经常出现在颈部、耳朵、腋窝或腹股沟,如玻璃球大小的结节,局部肿胀和压痛,这是淋巴结炎。如果疾病继续发展,淋巴结炎症会影响周围组织,导致疼痛加重,进一步发展为腺源性蜂窝织炎;如果炎症不能及时控制,扩散到淋巴结,相互粘连,最终形成脓肿,严重者也会导致败血症。
急性淋巴结炎
急性淋巴结炎常继发于其他化脓性传染病。淋巴结迅速肿胀和压痛。如果患者抵抗力强,可以无全身症状,无需治疗即可自愈。严重者局部红肿热痛,伴有寒冷、发烧、头痛等症状。通过及时的抗菌消炎治疗,红肿可以消退,但有时炎症会导致组织增生,留下小硬结。如果炎症不能及时控制,扩散到淋巴结并相互粘连,严重者可形成脓肿。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败血症。
淋巴活瘀贴剂可用于中成药。汤药应根据病情进展程度和患者临床表现选择。
第一,热邪郁郁。大多是急性淋巴结炎消贴初期,局部淋巴结肿胀压痛,全身轻微不适,或发烧头痛,口干便秘,舌红。经验方散结方可选择:
金银花30克,公英20克,地丁20克,野菊花15克,黄芩12克,
白芷10克,丹参20克,赤芍10克,桔梗12克,夏枯草20克,荔枝核12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
头颈及上肢发麻12克;下肢发龙胆草,牛膝15克。热炎宁,小金丸口服。
二是毒热堵塞。
淋巴结炎急性期表现为患处疼痛,淋巴结粘连成块,患处中心皮肤有时发红水肿,伴有高烧、寒战、舌红苔黄。热毒方可用:
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陈皮12克,白芷12克,地丁30克,败酱草30克,菊花15克,夏枯草30克,浙贝母15克,乳香12克,无药10克,天花粉10克,黄芩15克,黄柏12克,栀子12克,大黄3克。水煎。口服清开灵和败毒丸。
患者平时应注意劳动保护,避免外伤,若有皮肤损伤则应及时处理,防止感染蔓延。若患有扁桃体炎、龋齿、手指感染、足癣、疖痈等也应及时抗菌消炎或做适宜的治疗以控制感染。平日应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饮食宜清淡,营养宜均衡,忌食辛辣刺激食品。
慢性淋巴结炎
局部淋巴结肿大,最初在常见部位,如:颌下、颏下、颈深上淋巴结肿大、压痛、周界清、活动无粘连。病情继续发展,淋巴结炎症波及周围组织时,淋巴结触诊不活动,疼痛加剧,进一步发展为腺源性蜂窝织炎。
慢性淋巴结炎有反复消胀史,2-3个淋巴结,硬度中等,活动,压痛。
治疗
可采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的方法,给予软坚方:菊花15克,桑叶12克,双花30克,连翘20克,夏枯草20克,浙贝母15克,牡蛎30克,穿山甲10克,王不留行12克,陆陆通12克,皂刺12克,橙核15克,黄芪12克,甘草6克,水煎。栀子丸,逐瘀丸口服。